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针灸知识
编号:123989
对针灸发展的几点看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62期
对针灸发展的几点看法

     针灸学既是古老的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又是当今世界医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针灸的发源地,今后中国针灸的发展趋势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继承和发扬,使之更富有生命力?这是针灸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对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针灸临床

    (一)单纯针灸,发展受限——针药并用,兼顾综合

    随着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针灸只能以不断扩大治疗范围来立足,以不断提高治疗效果求发展。因此,针灸工作者不应一味强调针灸单一的作用,而忽略其他疗法的综合应用。疗法的单一固然有利于施术者深入研究、提高医技,但临床上单用针灸治疗就可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疗效的病种仍是有限的,大量疾病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疑难病证仍然需要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从古至今,成为医学名家者并不仅限于单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疾病。古代的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皆为针药并用、博学多艺之医学家。唐朝针灸虽已发展成为一门专科,但后世著名医家单用针灸者有几?当今临床之针灸名医也多是针药并用,内外兼治。故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实践证明,要想让针灸在更大空间中得到发展,就必须突出针灸,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综合治疗。
, 百拇医药
    (二)针灸创痛,惧者较多——无创痛术,应是方向

    鉴于目前影响针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针刺产生的疼痛和轻微创伤,因此,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尽量减轻患者身体疼痛和损伤的无创痛术将成为今后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针灸治病的原理在于刺激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所以对穴位的刺激不应拘泥于传统方法,而应该积极去寻求更多的方法。现代虽已有远红外线、声、光、电、磁等多种无创痛器械应用于针灸临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已不能满足针灸临床的需求。且由于许多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人们对舒适而安全的治疗方法的要求,愈来愈迫切。继续发现和使用一些新型的、无创痛性的、简便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材料和刺激方法,仍将是今后针灸发展的方向。进行针灸医疗技术革新,实现无创痛术治疗疾病,必将能促进针灸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针灸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针灸教育知识面窄,专业性强——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 百拇医药
    进入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针灸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也应重新思考和定位。针灸专业的学生再也不能“专而精”,只擅长针灸而疏于方药、只善于治病而疏于诊断,以致于给社会留下“针灸专业的学生临床能力不如中医专业的学生”这一印象,造成针灸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难这一事实。我们认为专业培养目标的惟一依据应是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针灸教育的目标也应符合社会需要的现实性。21世纪对针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在做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础上,又擅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这样才是新型针灸人才。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应用中西医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中西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的“三条腿”走路的高级中医针灸医师,尤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宽。高等中医院校也应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此外,我们还应考虑针灸国际化的特点,培养一些外向型、高层次的针灸人才。

    三、针灸科研缺乏创新,投入不够——理清思路,提高水平
, 百拇医药
    建国50多年来,针灸的科学研究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科研成果远不及中医药多,更比不上现代医学。究其原因虽然很多,但经费的不足、重视的不够和科研思路缺乏创新应是其主要原因。随着针灸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针灸人才不断外流,目前整个针灸队伍萎缩,后继乏人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到针灸学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进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包括针灸医学的优势将会愈来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弘扬针灸学的重任。我们认为:

    (一)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如经络实质、腧穴形态等,但研究工作应当让高层次的专门研究机构来做,而不应作为针灸界科研的主攻方向。21世纪的针灸研究应立足于临床,使科研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二)针灸研究一定要注重与边缘学科的结合,如生命科学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物理、化学等,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研究针灸,从而寻求新的切入点,使针灸研究能有所突破。
, 百拇医药
    (三)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病的原理,揭示针灸治病的奥秘,为针灸医治疾病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进行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最佳方案的筛选,为攻克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病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针灸的临床研究要依据WTO西太区之《针灸临床研究指南》,改进其临床研究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其可比性、可行性、可信性、客观性和重复性。

    (五)加大针灸预防疾病作用的研究力度,通过一些简便有效的刺激穴位方法,来预防多种疾病,既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又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

    总之,针灸科学研究只有注重特色性、创新性、实用性,提高其研究水平,才能继续保持我国针灸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百拇医药(路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