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6622
抗过敏药,口服最常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7日 《生命时报》 2007.04.17
     严重过敏要输液 局部用药毒性小

    编者按:春光明媚,许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打喷嚏和流眼泪等过敏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治疗过敏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抗过敏药。时下抗过敏药种类繁多,使用方法各异,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一一介绍。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不止带来了鲜花、和风,也令过敏的人多了起来。所以,最近药店里的抗过敏药销量增加了很多。抗过敏药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正确用药就很关键。

    口服过敏药已有三代

    口服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指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后吸收很快,能在15—30分钟内使过敏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比较常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等,服用这类药物后应避免从事开车、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另外,此类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口干、眼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症状,还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和老年患者应慎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几乎无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但近期研究发现阿斯咪唑(息斯敏)和特非那丁(敏迪)可能导致少见的、严重的心脏毒性,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当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红霉素合用时会加重上述不良反应,故应避免同时使用。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应慎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与红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会产生心脏毒性。

    局部用药越来越多

    除了口服之外,静脉注射也是抗过敏药物常见的给药方式。此类药物包括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如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等),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一般不长期使用。

    近年来,局部使用的抗组胺类药物开始见于临床,例如鼻喷剂、滴眼液、皮肤霜剂等。局部用药,既能避免口服第一、二代抗组胺类药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又能取得与口服药物同样的疗效。而且起效时间快,无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和心脏毒性,长期应用不会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越来越广泛。

    孕妇用过敏药须谨慎

    今年是猪年,想要抱个金猪宝宝的准妈妈特别多,孕妇用药的安全性也格外引人关注。

    在抗过敏药中,葡萄糖酸钙一般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但抗组胺类过敏药使用时就要慎重。有一类抗组胺药称为哌嗪类H1受体阻断药,如氯苯甲嗪,在试验中被发现对动物有致畸作用,为了慎重起见,准妈妈,尤其是怀孕前3月内的孕妇最好不要使用。至于其他类抗组胺药,如吩噻嗪类及二醇胺类抗组胺药(如非那根、扑尔敏等),一般对胎儿无明显影响,都可放心使用。, 百拇医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科教授 刘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