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编号:11588780
北京高血压病证治演变“透射”中医理论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16期
     本课题采用机检配合手检等多种方法,收集1949年~2007年北京地区作者及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文献198篇,分为4个阶段:1949-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1996年为第三阶段,1997-2007年为第四阶段。并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建国以来文献中出现的证型、病例、病性、病位、用药药类频数最多的前5位分别进行排序。

    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在古代中医文献和临床经验中都无此称谓。自西医东渐,高血压病之名称才在中医学中频频出现。从建国以来中医文献的收集、整理,也发现随着时代的迁移,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所变化。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从建国以来至今,大多医家对本病“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之机理已达成共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在建国之初,中医界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即发病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失调有关;其次,从本病以“眩晕”为主症,易出现“中风”、“偏枯”的危害,通过中医“审症推机”方法,将本病多与肝联系,常常用“肝阳”、“肝风”作为高血压病的代名词。从该阶段证型分布结果亦可看出:以肝为中心,证型以肝肾阴虚、肝阳、肝风、肝火为主。结合证素统计,在病机认识上,其虚主指肝肾阴虚,有部分阳虚、血虚和气虚;其实以火、阳、风为重,还有部分为津停、气滞所致。第二阶段,阳虚、气虚证增多,出现血瘀致病认识。此时之“虚”不仅是肝肾阴虚,还见肾脾气虚或阳虚;而“实”中津停和血瘀越居在“风”之前。第三阶段,气滞证、津停证取代了“风”,痰瘀互结致病的观点渐显端倪;第四阶段,突出表现在血瘀证备受医家的关注。
, 百拇医药
    从证素分析结果也可看出,气滞证、血瘀证和津停证在前两阶段出现的频数很少,甚至缺如,自第三阶段这些证型逐渐增多。气、痰、瘀等的病机出现,其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心理压力的负荷等因素导致了本病发病的增加;其二,表明中医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已由肝肾之虚,风、火、阳之实,推广至痰、瘀、气等多因素致病。

    从用药规律分析,建国以来文献各阶段药物分类中补虚药、清药热和平肝息风药居前3位,这与本病的本虚标实,实以火、阳和风为主的病机一致,但活血祛瘀药第一阶段已列在第5位,说明医家在治疗本病时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活血祛瘀药,但对血瘀证在本病地位的认识却是近10~20年才提高的。

    从病位的认识演变看,第一阶段只表现在肝、肾和心三脏。事实上,限于当时医家对本病认识的粗浅,对高血压症、高血压病和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没能完全鉴别开,所以将高血压致心、肾、脑的损害用心悸、水肿和中风来分型治疗,因而对病位的认识还是应视以“肝”为中心;第二阶段增加了脾,认识到本病不仅肝肾阴虚而阳盛可致病,脾肾阳气虚而痰湿盛亦可致病,这就为后面痰瘀互结的认识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除增胃腑外,肾在本病发病的作用提升到与肝齐平,反映出本病之本在肾虚,其标多表现为肝实之机;至第四阶段,病位在上述4脏1腑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毒损络病”的观点,从病位认识的变化上佐证痰瘀之毒导致本病的机理。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建国以来对高血压病证治认识规律的演变,是由粗浅至深入、从单一到全面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医对本病在理论认识上不断发展:不只有肝阳、肝风之理,还有痰湿、气滞之论,并不断涌现出痰瘀互结、毒损络病等学术观点,它为辨证施治现代病,挖掘和丰富中医理论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课题是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其他研究成员有:范晔、刘宁、邹世洁、刘文兰、李冬华、郭丽娃、史青、张炎。), 百拇医药(邹志东 首都医科大学 黄毅 北京中医药编辑部)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病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