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77853
两类古典经络及其与针灸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34期
     现代经络研究的对象是古典中医文献中阐述并经现代人整理归纳出来的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现象因证实了古典经络理论的部分内容而成为当前经络研究的对象。经过40多年的探索,经络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却出现了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的局面,经络研究陷入困境,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人们对古典经络以及针灸与经络关系的理解存在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正确理解古典经络,理清针灸与经络的关系,是经络研究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中医的经络包括两类,第一类经络说明针灸诊治部位与患部的关系,第二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效果

    古典经络概念和经络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针灸实践,二是解剖观察加推理。最初的经脉线主要是为了描述早期针灸中病变部位与诊治部位之间的特定关系,说明针灸的远道效应,是对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随着认识的发展,中医逐渐从经验向理论进化,古人在解释针灸效应的同时,开始系统地考虑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思考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及疾病是如何发生的,逐渐形成了以气血运行通道为主导思想的经络理论。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谷精微)通过经络系统,由脉管内的营血和脉管外的卫气布输到全身,而疾病的形成主要是经络通道障碍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不足,导致邪气入内的结果。古人进一步用该理论阐明针灸的治疗原理,认为针灸是通过疏通经络达到治疗作用的,这一系列的进化使得经络不仅仅用来指导针灸临床,也用来说明整个中医的原理,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中医的经络实际上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针灸诊治部位与患部的关系,二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效果。可将第一层含义的经络称为“第一类经络”,它是对早期零散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是比较原始的经络概念。将第二层含义的经络称为“第二类经络”,它是古人在天人合一、阴阳学说等观念的指导下,对多种早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与升华的结果,是比较晚期的经络概念。参考黄龙祥教授的文献研究成果,前者应该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后者除了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三百六十五络脉,以及构成十二皮部的无数更细小的孙脉。前者用于说明诊治部位与远隔患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有大的路线,没有细小分支,而后者的作用是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组织,故而不可能只有大的干线,它需要有多级分支形成的网络才能完成这样的功能。现代经络研究的混乱主要源于将这两类经络混为一谈。比如,现代教科书将经络的主要两个功能总结为“运行气血”和“沟通表里上下”,实际上,“运行气血”是第二类经络的功能,“沟通表里上下”是第一类经络的功能,有的经络研究结果或可解释“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但却不具备“运行气血”的特征,另一些研究则正好相反,它们都很难同时满足经络的全部功能。其实,经络的功能是现代人对古代不同认知来源经络功能的综合,用一个具体的生物学结构是不可能满足的。
, http://www.100md.com
    对第一类经络研究形成了经络神经派”,对第二类经络形成了“经络体液派”

    古典经络理论在今天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针灸,因此,现代经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归属于针灸学的范畴,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经络学与腧穴学”是列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下的三级学科,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络研究是在针灸的学科范围内进行的,经络研究的课题多由针灸领域的专家来评审,针灸经络研究处于同一机构之中;多数经络研究者也是从针灸的角度切入到经络研究之中的。由于针灸是一种机械或热的刺激,可引起神经以及与神经相关的肌肉、血管和内分泌等方面的活动,另外,通过植物神经和内脏平滑肌等途径,还可对内脏的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是通过神经起作用的。又因为第一类经络是说明针灸作用路线的,将神经的机制引申到经络上就构成了以神经为主导思想的“经络神经派”。对于第二类经络,其核心思想是气血,《黄帝内经》对其有大量的论述,综合这些描述,可以大体认为气血是对人体各种体液成分(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的古典定义,因此,气血运行通道应包括血管、淋巴管和组织通道。前两种管道结构是解剖学所熟悉的,而对于组织通道了解的人较少。组织通道是组织液赖以存在和流动的古老结构,细胞是浸泡在组织液中的,组织通道和组织液的任何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细胞的功能,因此它是最具生物学效应的结构。但由于组织(液)通道的研究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国际上只对脑组织等有限器官的组织通道有一些研究,对人体大部分外周组织中的组织通道和组织液的状况还很不清楚,它是否具有经络的特征还有待研究。从体液角度阐明经络的气血通道内涵,形成了“经络体液派”。现代经络研究的“神经派”和“体液派”代表了古典经络两种认知来源的延续。
, 百拇医药
    由于第一类经络没有二、三级络脉分支,有学者倾向于只用经脉来描述这一类医学现象,笔者认为采用经脉线或经线可能更为妥当,因为它说明的主要是一种特定的路线,没有涉及具体的结构。

    两类经络与针灸关系密切,二者各有侧重

    《黄帝内经·灵枢经》明确指出,针灸是用于调整气血经络的手段,含有大量经络内容的《灵枢经》也被称为“针经”,因此,针灸与经络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第一类经络描述了体表-体表、体表-内脏的联系规律,它的主要作用是指导针灸的临床选穴,特别是远道取穴。然而,尽管古人阐释了这种针刺部位与患部的特定关系,但仍缺乏严格的现代证明,近年来,国外还出现了一些否定穴位特异性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医生按经络分布取穴的信心。因此,我们需要对经络的这种特异性联系规律加以证明和完善,但该研究应主要通过精密设计的临床实验来完成,因为古人论述的这些规律多为诊治性的规律,而不是单一的生理或物理指标,但合适的体表生理学指标如皮肤血流量、能量代谢和综合的内脏活动指标将有助于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和深层次的数学分析是开展这类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 http://www.100md.com
    研究气血运行通道的第二类经络,其方法学与前者不同,它需要深入到更微观的水平,用生物学的语言阐明气血以及气血通道的科学内涵,为中医理论提供科学基础。由于针刺补泻手法、中药的活血化瘀和导引按跷中的疏通经络等等都涉及到气血经络,因此,该研究将有助于对针灸和其他中医治疗原理的深层理解,并指导中医诊疗技术的革新。总之,两类经络与针灸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针灸的作用途径并不限于古典经络的范畴,当代的一些新针灸疗法和外国的一些针灸术确实不是从古代中医经络概念出发的,它们同样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效果,这些针灸疗法与经络的关系是不明确的,但仍属于针灸学的研究范围。将针灸(A)、第一类经络(B)和第二类经络(C)的关系用图一表示如下:

    A中与B、C不相交的部分代表针灸与第一类经络和第二类经络都没有关系的内容,如全身性的镇痛效应,它们与已知的神经结构有关,也包含未知的或未充分阐明的神经机制,针刺引起内啡肽释放产生镇痛效果的研究应属于这一部分。另一些针刺效应只与穴位的特异性神经末梢分布和短反射途径有关,膀胱经的背腧穴效应在此类,可能还包括醒脑开窍等短距离的针刺作用,它们是腧穴学研究的范畴。针灸与第一类经络相关的内容(AB)可能涉及特殊的神经结构和机制,如谢益宽教授发现的脊髓运动神经柱和刘澄中教授提出的大脑皮质中的邻近接通机制。针灸与第二类经络相交的内容(AC)涉及针灸的外周局部效应,它通过局部神经反射和直接的物理作用对与气血相关的微血管和组织液通道进行调节,不涉及远隔效应。针灸与“第一类经络”和“第二类经络”都有关的内容(ABC)就是针灸的循经远道效应。针灸在这一调节过程中,不仅仅向远隔部位传递信息,还改变了循经路线上的络脉和孙脉的性质,产生疏通经络的效果,针灸对远隔部位的效应与经脉状态的改变是相关的。这种跨神经节段同时又作用于外周循经组织的针刺效应用单纯的神经和体液都不能完整地说明,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一类经络和第二类经络在没有针刺的情况下也应发挥着传递生理信息,调节生命体平衡的作用。第一类经络的调节是一种宏观整体调节,特别是对脏腑机能的调节,这种调节中的一部分(BC)与气血通道的第二类经络有关,需借助长程的外周经脉通道传递信息。是否存在即不通过气血通道,也无需针刺激发的循经长程信息传递(单纯的B部分),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第二类经络还负责着局部细胞微环境的调节(单纯的C部分),它无需神经反射的帮助,也不用通过经脉进行远距离的调节,但组织液的流动可借道经脉回归到循环系统中,就像在城区开车可借道一段高速公路那样。
, 百拇医药
    古典经络是多义的,第一类经络与第二类经络是古人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对经络的认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出自《黄帝内经》,都是现代经络研究的对象。正确区分两类经络有助于解决经络研究的一些争议,比如,研究气血通道的经络没有必要追求与所有的针刺效应途径相一致,而与针刺效应相关的部分结构也不一定非要具有运行气血的经络性质。经络作为一个类概念包含着很多子概念,具体的研究可对应于不同的古典经络子概念。我基本同意陈业兴先生(见本报2009年2月25日)的意见,对所研究的经络对象应该尽量具体地界定,精益求精,但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现代经络研究涉及的都是具体的生物学过程,而古典文献中的经络概念多为功能性的、现象性的描述,并且混杂了不同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理解,难以进行直接的对应。经络研究作为一个长期的学术研究方向,其包含的范围应该尽量广泛,有时很难说清楚一个具体的研究到底属于十二经脉还是十五络脉,抑或是十二经筋,故用经络作为类称来代表所有相关的研究是比较合理的,该名称已使用了很长时间,具有约定俗成的作用。古典经络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经络研究无论对针灸临床还是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值得几代中国学者为之奋斗的大科学。, 百拇医药(张维波 黄 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