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983872
给医生患者“劝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1.01.14
     《医者仁心》触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脆弱心弦

    编剧、主演畅谈医患间人与人心与心的珍贵交流

    2010年12月20日,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在中央8套播完最后一集。之前的11天里,一个叫做“仁华医院”的地方每晚“粉墨登场”,成了中国医患矛盾的总爆发地,红包、回扣、医闹、医疗事故、天价医疗费等,几乎所有医患矛盾中的关键问题都有涉及,这里凝聚了无数患者的理解或不理解,凝聚了无数医生的沉沦或坚持。

    就像《蜗居》触动了百姓生活中“房价”这根脆弱的心弦,《医者仁心》第一次尝试触动了另外一根——“看病难和看病贵”,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要解决这一问题,究竟路在何方?这部戏的编剧徐萌对《生命时报》记者坦言,“我就像给医生和患者劝架”,《医者仁心》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呼唤所有医生情感和道德的回归,让他们重新找回医者的尊严;也让患者多了解医生,知道医生也是人、医学也有局限。尽管看完这部戏,有患者觉得把医生写得太完美,但也有医生因为这份理解而泪流满面。徐萌认为:“批判很容易,改变却很难。”她不是简单地抨击,而是为所有医生树立了一个榜样与标杆。有篇评论说得好:一部好剧就是一座桥,这座桥上行走着“沟通”,来往着“包容”,传递着“感恩”。从节节高升的收视率、卫生部部长陈竺亲自参加座谈会探讨这部戏的意义,我们也许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改善医患矛盾,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可能让我们远离痛苦,迎接曙光。
, http://www.100md.com
    六大焦点:没有尖锐,只有深刻

    《医者仁心》用戏剧化的手段集中反映了医患矛盾,让很多观众不禁生出“这个医院怎么老出事”的想法。这些矛盾如果放在现实生活里,个个都够得上“社会新闻”事件,引得群情激奋,然而在电视剧播放后,却并未引起轩然大波。用徐萌的话来说,原因就在于“这个戏里没有尖锐,只有深刻。”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剧本没处理好,编剧没看透,没摆对,就变尖锐了;处理好了、摆对了就是深刻。”

    焦点一:护士长的堕落与自我救赎。作为仁华医院的护士长,刘敏一出场就因为在护理一个低钾患者时去换衣服,最后患者死亡,她被指责失职,受到家属打骂,成为矛盾的中心。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人,丈夫为此和她离婚。孩子考上舞蹈学院,为了给她准备高昂的学费,刘敏铤而走险将医院的血浆和白蛋白卖给血贩子,事发后自杀,留下一封遗书,指责医院为了自身利益对医疗事故含糊处理,让她对这个行业感到寒心和绝望。刘敏的行为并未引起观众的愤慨,反而是巨大的同情。
, 百拇医药
    焦点二:天价医疗费引发的矛盾。有钱人钱宽的父亲得了心脏病,为了弥补对父亲的感情缺失,他不仅给医生送红包,还要求一定要用最贵的药治疗。父亲去世,钱宽结帐时发现医疗费高达180多万,治疗单上每天要做十几二十次的检查,灌近两百斤重的药水,人死3天后还开出了药费单。卫生局调查组进驻医院,心外科主任钟立行主张向全社会坦诚地公布医疗方案,澄清真相,并承认确实存在害群之马,导致多收费、乱收费、重复记账。医院领导为此受到处分,但大胆承认医疗管理上的问题却取得了社会的谅解。

    焦点三:换肾男孩的父母对医院从感激到怀疑。副院长武明训收治了一个患有尿毒症的男孩王欢,并因为他家庭困难,同意他的父母延缓交纳医疗费用。王欢在换肾后由于爆发性肝炎而死亡,他的家里欠下医院三十几万的医疗费,受天价医疗费影响,怀疑医院治疗失当,将医院告上法庭。钟立行替武明训出庭,真诚地指出,患者死亡,医生所感受到的绝望与家属是完全一样的。而王欢母亲一句“为什么死的偏偏是我的儿子”,揭示出医患矛盾中,患者往往将命运的不公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转嫁到医生和医院身上。
, 百拇医药
    焦点四:为医院利益隐瞒真相。心外科主任医师王冬在把握不够的情况下,为苏教授进行不停跳心脏搭桥手术,结果手术失败导致苏教授死亡。医院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家属进行了隐瞒,虽然私下对王东进行了狠狠地斥责、让其自动离职,但这种不公正直接导致了不少有良知的医生对医院巨大的失望。

    焦点五:媒体妄下结论煽风点火。医院出现问题时,记者叶惠林为追求轰动效应,以“仁华医院处置不当致人死命”等耸动的标题煽风点火。部分媒体夸大医疗纠纷、只关注负面问题,越来越将医患放在对立面上,不利于解决矛盾,是这部剧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记者的困惑:“我们去医院采访,没有人认真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回到报社,天天听的都是患者的抱怨,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焦点六:医药代表无孔不入。医生徐达恺辞职以后做了医药代表,利用医院的人脉推销药品。他手下的另一个医药代表林秀不惜和医院副院长上床,通过出卖肉体获得好处。这是社会现状,也是医疗剧无法回避的话题。
, 百拇医药
    编剧主演:不只抨击,更要呼唤

    医疗剧难写,要写出一部不回避现实、直面矛盾的医疗剧更是难上加难。《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究竟想告诉观众什么?它为医患矛盾所提供的,是怎样一条解决之道?2011年1月7日,《生命时报》记者对该剧的编剧徐萌和主演谢君豪分别进行了独家专访。

    生命时报:您是怎么想到拍一部医疗剧的?

    徐萌:这几乎是每一个编剧的梦想,因为它专业、技术壁垒高,所以有挑战。从另一个角度说,医疗剧的出现代表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美国上世纪90年代拍出了《急诊室故事》,它的编剧是个小镇上的外科医生,花了21年的时间写剧本,记录看病心得。我是从2002年开始,用了5年的时间体验生活、收集材料。最初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待了半年,各科室几乎转了个遍,然后陆陆续续采访了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几十个医生,买了五六千块钱的医学书,《心血管分布图》、《肾移植手册》、《内科大查房》都看,不仅是为了不说外行话,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医学知识,才能知道医生看世界的方式。写台词时,要从一个患者的思维方式,转换到医生的情感、医生的思维方式。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医生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您说过,他们很孤独。

    徐萌:是的。体验以前,我心目中的医生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灵魂高贵,受人尊重。体验后我发现,他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甚至比普通人更单纯,更孤独。他们生活在医学的白色巨塔里,常年艰苦读书,就希望有成功的一天。这种沉迷造成他们对外界的任何八卦、花边新闻都没兴趣。他们必须孤独,才能保持对医学的专注。在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学生气,而不是市井气。他们说话也秉承了科学的训练,直来直去,没有拐弯抹角,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最准确的信息。

    生命时报: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原因吗?

    徐萌:对,这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比如患者认为他们粗鲁、冷漠,受不了他们说话的直中要害。在他们的教育体系里,不缺生理、化学,但缺少人文情怀。一个是大的人文情怀,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终极探讨;一个是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告诉你怎样说话才有人情味,这种能够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东西。但患者需要的,恰恰就是这些。在情感诉求上,医患之间存在着需要和供给方面的落差。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在2002年以前,中国的医患矛盾并没有这么严重,是什么原因导致它愈演愈烈?

    徐萌:2002年,高法出台了“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编者注:指除非医务人员能提供相反证据,否则就推定该诊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当时在人民医院,亲眼看见,一夜之间医患关系就变了。检察院有人来给大家讲座,医院请人来培训医生,指导怎么写病历。有个带教老师跟我说:“过去是1%的希望都要救,现在是没有100%的把握就不敢救。”这个行业一下子从救死扶伤变成自我保护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衍生出“医闹”的职业,开始有一句话叫“要想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

    生命时报:这一规定对整个医疗行业有什么影响?

    徐萌:当然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它的考虑,比如以前医疗纠纷中,患者要复印病历、拿医疗记录等,确实根本拿不到。但这10年,我们为这个规定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医生这个行业的心被伤透了,同时这个行业也堕落了,医院为了保护自己,底线后撤,从道德撤到了法律。一下子把医患对立起来了。这实际上是美国行医的一套体制,但美国一开始就把医生当成个赚钱的职业,走的是法律体系,而我们的医生受到的教育是“医患一家”、“医者父母心”,走的是道德(医学伦理)体系,完全不是一码事。而且美国是诉讼社会,医生有社会保险体系来支付高额的诉讼成本,我们没有。从救死扶伤一下子变成医患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肯定要防卫过当。包括患者和医生,全部防卫过当。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要解决这一矛盾,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徐萌:我希望对于医患之间的各种问题,不是简单地抨击,而是通过呼唤理想,呼唤职业精神,呼唤知识分子的回归来解决。只有他们回归了,患者才有福气。所以这部戏写的是人和人、心和心的关系。不用去说请拥抱啊,请理解啊,只要你看一眼就行了。就像最后江一丹和小保姆的对话中,小保姆所说的:“我不求你对我多好,你用一眨眼的功夫看看我们这些人就行了。”这部戏就是给大家一个机会,互相都多看一眼。患者要理解这个行业,看到医学的极限,医生也是人,是人就有差错;媒体也不要过于渲染,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要用彼此的包容勉励医生,让他们往前走。如果太苛刻,只能逼得医生离开这个行业。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不能。这是现实,你要学会接受现实,要一点点来。

    生命时报:很多人觉得钟立行是个过于理想化的医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徐萌:钟立行的确不真实,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已经很难培养出这么伟大的医生了。我写钟立行不是在歌颂医生这个行业,而是在教育医生群体,为他们树一个标杆,树一个榜样。医生,就要做这样的!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对于大家都很关注的“医改”,您觉得最应该改的是什么?

    徐萌:我不是专业人士,不敢给什么意见,只是凭我的理解说几句。我觉得医改最重要的是增加投入。医患之间因为情绪而引发的矛盾最终都可以化解,但因为钱而起的矛盾,因病致贫、人财两空,最难解决。除了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还要建立各种专项基金,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尿毒症患者的专项基金,把他们的医保提上去。那些连就医意识和能力都没有的人,是整个社会的伤口,医保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的问题。

    生命时报:这部戏对医改会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徐萌:陈竺部长对我们说,这部戏给推进医改起了重要作用。我想原因在于,全国780万医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这个戏要把他们的心暖过来,让他们重新找到光荣感,找回医者的尊严,以后在和病人沟通时理直气壮,成为医改的推动力。

    生命时报:作为一个香港演员,您觉得内地和香港医院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 http://www.100md.com
    谢君豪:我在香港当过一年的护士,在骨科病房,抬病人、量体温、倒大小便,印象中忙得从来没慢慢走过,全是跑,洗手把手都洗破了。在内地只是偶尔去看病,觉得两个地方的共同点是人都很多,需要等很久,但制度不一样。香港看病不用先付钱,从进医院到离开,只要拿着身份证就行了,政府负担费用,住院自己也交很少的钱。不像内地,生病了去看,挂号要排队,付钱又要排队,非常辛苦。在香港,门诊通常先找私家医生,国内没有。私家医生听起来很高级,其实就是个诊所医生,普通伤风感冒等小病去找他看,要是大病,就由他签个字,转诊去大医院看。香港也有态度不好的医生,但大多数医生没那么忙,收入又很高,所以态度都不错。拍这部戏之前,我也听过“医患矛盾”这个词,但感受没那么深刻。从没听说过有“医闹”,看剧本时很惊讶,还问身边的人,真的那么猛啊,还打医生?以前香港也有个别医生收取红包、回扣的事,但廉政公署建立后,查的很严,就越来越少了。

    生命时报:对于钟立行这个角色,演起来最难把握的是什么?

    谢君豪:不是某个地方难演,而是这个人总体很难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你不能把他演成一个圣人,对诸多细节,要去慢慢把握、调整。他的孤独、专注、信仰,不是理性的东西,而是演员心里必须首先相信的东西。我喜欢这种内心对信仰、精神有某种坚守的角色,他们是和我贴近的人。戏里说得好,“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情绪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而宁愿让自己渐渐消失在深夜亮着华丽街灯的街道上,这就是孤独。”演员本身也是个孤独的工作,尽管在台上很热闹,但孤独是终极的:演得不好,孤独地承受;演得好,则孤独地享受。▲,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