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43820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30kb)。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是中医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因此,中医诊断学学习的好坏,不仅是能否顺利通过本课程的考试,而且关系到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根据中医诊断学学科内容特点,简要阐述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全面系统学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

    这几乎是每门课程的普遍要求,但对于中医诊断学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本课程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二大部分:

    1、为诊察疾病,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是用以归纳、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

    就四诊内容而言,可以说患者的从头到足、从里到外、从患者的身体到其排泄物、分泌物、从主观异常感觉到客观异常变化,其症状表现和临床诊断意义,真可内容繁多;

    而用以归纳辨别证候的理论和方法又有8种之多,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和适用范畴,这些都足以体现本课程内容多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考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其作用有三:

    1.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以适应试题内容覆盖面广的要求;

    2.可以帮助你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

    3.发现重点疑点,以便个个击破掌握。

    应该承认,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此,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是应试所必需。

    那末,哪些是重点呢?关系到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的内容是重点。具体而言,考试大纲和教材各章节中"目的要求"项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是学习的重点。

    如教材中的四诊、辨证等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考生应以大纲为指导,切实按大纲的要求,对这些重点内容反复多次阅读、理解,强化记忆,确实达到真正的掌握和熟悉。纵观以往试卷可知,试题内容广泛,覆盖教材大部分内容,但又有重点,只有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学习,才能学好、考好。

    二、记忆与思考相结合

    有些人认为学中医只要能背书就能考出好成绩,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记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 一手段。更何况记忆不等于就是背书。帮助记忆的方法有多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能停留在被动的死记硬背,必需进行积极思考,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很好的记忆和掌握。

    本课程中某症状表现有什么诊断意义,某证候出现哪些临床表现是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但此类内容繁多,数不胜数,如果死记硬背当然很难,效果也不好,如果能从病因病机上进行思考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就会使你学得主动、深刻,记得准确、牢固。

    * 例如:肺具有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肺气宜宣宜降,任何原因导致肺失宣降,则会出现咳嗽、喘息,因此,咳嗽、喘息就是肺病各证型的主症。

    * 问答题,试述痰饮停肺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痰饮停肺证的病机是痰饮停聚于肺,肺失宣降,其主症就应是咳嗽、喘息,痰饮随肺气上逆而上涌,则咯痰量多、喉中痰鸣。

    * 是非题:"阳盛则热",热为阳征。因此,凡有发热症状者,均属热证、阳证。( 乂 )

    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只有对发热的概念和"问寒热"的内容,认真思考了,完全懂了,才可能做出正确答案。

    * 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把"舌红苔黄、脉数"写在寒证的临床表现里,把"面色淡白、少气懒言"写在热证的临床表现里,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就是死记硬背的结果,反映了考生对有关内容根本不懂,是不动脑筋的典型表现。

    三、归纳总结与综合运用相结合

    中医诊断学内容具有零散程度高的特点,四诊部分望诊中,有望神、望面色、望形体、望姿态、望五官、望舌......,问诊中有问寒热、问汗、问痛......,各节、各小节内容相对独立,辨证部分约有一百多个不同证型,全课程内容给人一种表象上的零散、琐碎的感觉。

    面对这零散繁多的内容,考生们必须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进行综合运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在体表,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因此,患者各方面表现可以同属一个病机,此病机就是诸多表现的内在联系。

    如面色红多主热证,舌质红多主热证,目眦、口唇、牙龈红肿、咽喉红肿、斑疹色深红等亦都主热证。这是因为血得热则行,当邪热炽盛则使脉胳充盈而致。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章节里,考生应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前后联系,归纳总结。

    有些内容教材上已经做了归纳,如"排出物色泽清白,质地稀薄,多为寒证、虚证;色泽黄赤,质地粘稠,形态秽浊不洁的,多属热证、实证"。如问痛中,"凡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或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或时有缓解,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等。有关脏腑辨证部分的规律,而更多的则需考生们自己归纳总结。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仅仅归纳总结出这些规律是不够的,还需在识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这些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关于痰饮停肺证的临床表现,运用前述关于排出物色质的辨证规律,可以知道,该证候不是热证,故其痰色当是白色。如此这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四、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相结合

    纵向联系包括两个内容:

    1、是本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2、是与中医学基础的联系。

    前种联系如前所述,这里重点谈与中医学基础的联系。

    中医诊断学是继中医学基础之后的第二门专业基础课,二者有着密切联系。

    中医学基础着重阐述了脏腑气血经络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学则阐述这种种生理功能及各种协调关系受到破坏的病理情况;

    中医学基础阐述了常见的致病因素及其各自的致病特点,中医诊断学则阐述由这些致病因素致病后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如果说学习中医学基础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那末,对于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则必须是建立在中医学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识记的基础之上的再认识。

    如心在胸中,主血脉,又主神明,故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和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因而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是心病的主症。

    横向比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将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在医学上属鉴别诊断,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年试卷里,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问答题中,有许多这种内容的试题,它们不仅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还考核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由生理到病理,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解,将使你把这两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系统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横向比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将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在医学上属鉴别诊断,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年试卷里,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问答题中,有许多这种内容的试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