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81213
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发言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贺娟:“三观”解读《内经》核心生命观

     贺娟:“三观”解读《内经》核心生命观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帝内经》蕴含着非常丰富、科学的生命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它最核心的部分,分别是未病观、整体观、中和观。

    《黄帝内经》在字里行间经常提及“治未病”。实际上《黄帝内经》对生命的本质有一个非常透彻的认识。即便现代医学如此先进,疾病一旦发生,不能治愈的也不在少数。《黄帝内经》中涉及了几百种病症,很多病症被称为“死不治”,这一点反映了《黄帝内经》的科学客观性,这是我们强调“治未病”的根本所在。医学不是万能的,认为得病之后有医生就能解决问题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治未病”才是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这对于解决当下医患冲突、医疗资源等诸多社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具有中医学独特的学术特征,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和天地及自然万物存在一体性。“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古代的气本论思想。《黄帝内经》谈“天人合一”,侧重于时间,提出“五脏应四时”“脉应四时”等概念。具体到临床实践,春季对应肝,若春天生发不畅,则肝气不舒,便易得抑郁症;夏季对应心,即易发生冠心病、心梗、脑梗等疾病。

    中和观起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点。《黄帝内经》主张气血和、劳逸和等思想。“不和”即为“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指的是饮食的“过”;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指的是情志的“过”。当代社会,要做到治未病,就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否则过而为患,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儒家思想中和观对《黄帝内经》疾病观、养生观的影响。(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雒成林:从《内经》谈“道在于一”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

    “揆度奇恒,道在于一”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这段话的核心是“神转不回”,意为气机永远运转不折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哲学含义非常丰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外,《易传》《论语》中也均有对“一”的记载。我认为“一”就是协调一致、和谐的状态。对于人体,“一”就是不温不凉,不热不燥,不快不慢,非常平衡的一种状态,有返本还原之意。治病在于调整人体气机,返本还原,则“神转不回”,疾病就能痊愈。否则,一时性的症状改善也只是由一种象转换为另一种象,最终还是“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疾病没有根本上得到治疗。所以若要取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必须要读懂“道在于一”的内涵。(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梁永林:从《内经》开阖枢解读大阴阳旦汤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

    大阳旦汤和大阴旦汤源于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研习《黄帝内经》的内在核心思想是解读大阴阳旦汤的关键。

    《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即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人要法于地,地法于天,天要法于道。《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的内容就涉及了三阴三阳,《伤寒杂病论》也是用三阴三阳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命的运动规律。阳气运转变化,就使自然界发生不同的变化,三阴三阳就是表示六气的变化。

    大阳旦汤和大阴旦汤是通过调节气机来治疗疾病。《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凡病自汗出不止,气息怯怯,身劳无力,每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脉虚大者,更为切证。”结合症状和体征就是象,根据象判断气机失调的症结,汗出不止、无力、恶风凉就是阳气虚,就得用阳药。《黄帝内经》提到辛甘发散为阳,所以治疗药即为辛味和甘味的药物。从六气的角度看,太阳为开,若其“开”不利,则用辛甘发散的药。大阴阳旦汤就是利用药物的性味调理人体气机,使失调之气机重回畅达而疾病得愈。(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朱向东:《内经》对肥胖论述有现实价值

    

    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黄帝内经》中关于肥胖论述的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指导辨证施治;第二,预测发病的严重性;第三,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

    在辨证施治方面,《黄帝内经》提出治疗肥胖首先要区分三种类型:膏人、脂人、肉人,然后明晰血之多少、气之清浊,再进行治疗,这是明确提出了先分型后辨证的思想。《内经》肥胖三型的划分始终是以脂膏分布作为诊断的主要原则,与现代肥胖学以脂肪分布作为线索相一致。

    在预测发病的严重性方面,《黄帝内经》提到,如果病人是以腹部脂膏积蓄为主的膏人,则更容易暴发危及性命的疾病,要引起注意。这与腰臀比值与心脏猝死相关的现代研究成果相一致。

    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素问·奇病论》记载:“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也就是说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土壤。2型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代谢综合征。这种病的病因是由于喜食肥甘厚味,脾胃先出问题,最后形成膏浊病,膏浊病是早中期,往后面发展是损伤脏腑、损伤经络,就表现为多种并发症同时发生。肥胖发展的三部曲是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个过程中,肥胖是关键,所以治疗代谢综合征应该从脾胃入手,清内热、泄膏浊,从控制肥胖的角度进行治疗。(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李长俊:《内经》中充满“道”的智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帝内经》处处可见“道”的踪迹。从《异法方宜论》到《汤液醪醴论》均言治法,其中提到多种治法。治神,就是从“道”的层面去调节人体。《玉版论要》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此条文说的是“道”就是“一”。《玉版论要》到《经脉别论》主论脉法,仍以阴阳为纲,脉与四时阴阳相应为顺,不应为逆。论病诸篇也离不开藏象、经络、阴阳、五行之理。《黄帝内经》中论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仍然是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各种医术都是通过调和阴阳,这就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也是“道”的层面。

    《黄帝内经》中“道”的实质是什么呢?“一”“阴阳”“神”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黄帝内经》所述,阴阳调到“阴平阳秘”即为“一”,就会“得神”。《黄帝内经》吸取道家理论,主张保持“恬淡虚无”“恬淡无为”的意识状态,也是“阴平阳秘”的阴阳动态平衡状态,所以“阴阳”归“一”,“神”静气和。

    易与医相通,从中可以感悟天人之道。太极图完美表达了阴阳互根的消长运动。而对于十二经脉,先天真气顺督脉而升,带动足三阴从足而升至胸腹,并从胸出手,阴经经气升而出,故阴经井穴属木,主升发;当先天真气沿任脉下降,手三阳从手降头,足三阳从头降足而入于阴,阳经经气降而入,阴阳相会,故阳经井穴属金,金为肃降。这就是先天真气与后天营卫之气的升降出入,与河图、先天八卦、太极图是相应的。(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郑俊谦:《内经》指导中医儿科临床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作医院、扬州东方医院中医儿科主任

    《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成为完整独立的学科意义重大。《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逆顺肥瘦》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皆说明了小儿身体特点为脏腑较弱,肾气未充。历代中医儿科大家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小儿生命机能尚未成熟和完善的特点,为中医儿科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对中医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清楚,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中医学里没有这个病名,但是就抽动而言,《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者,百病之长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根据《黄帝内经》,将此病归于痉病的范畴,中医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临床遇到疑难杂症时,翻阅《黄帝内经》总能找到治疗思路与方法,希望年轻医生勤于研习《黄帝内经》,必将受益很多。(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张正春:从象数入手解读《内经》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七”和“八”是《黄帝内经》中解开人生奥妙的神秘密码,涉及《易经》中象数的内容。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从1至5是生数,为先天之数,从6至10是成数,是后天之数,算后天之事只能用后天之数。《黄帝内经》和《易经》中,1和10都是不用之数,从6至10这几个后天之数中,只有4个数可用,就是6、7、8、9。《易经》定义6是老阴,8是少阴,7是少阳,9是老阳。6和9,一个是老阴,一个是老阳,物极必反,老阴有可能变成阳,老阳也有可能变成阴,这是自然规律,所以6和9是天数所用,是变数,不能用来描述人生,所以只剩下7和8这两个常数。这就是《黄帝内经》用7和8分析生理周期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具有象数内涵的。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阴阳相对,一阴一阳之为道,男人选8,女人选7。中医讲阴阳之道,《黄帝内经》中的术数是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是天道。从《易经》象数的角度入手是解读《黄帝内经》的一种途径,也是学习中医的一种方法。(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

    邢玉瑞:学习《内经》可提升人文素养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当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呢?

    学习《黄帝内经》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中医智慧、掌握中医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而当代人所建构的中医理论体系虽然规范性强,便于传承和普及,但是由于历史诸多原因,《黄帝内经》原有的一些观点、认识被遮蔽、淘汰或异化。现代中医理论重在探讨对中医理论是什么的阐释,很少介绍中医理论的所以然问题,而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化身演变,不仅可以知其然,同时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由此来提升中医临床水平。另外,我们现在的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而《黄帝内经》中所提倡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的医学模式,它带有哲学的性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并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医乃仁术,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关怀也对我们提出了很重要的要求。《黄帝内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秉承了儒家的一些道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现在,中国经济在不断影响世界,中国文化也要走向世界,而中医药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载体。(实习记者 张梦雪整理 图片由实习记者刘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