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7240
古代本草的药性与功效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74期
     药性与功效是古代本草学的重要内容,《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基本特色。

    药性与功效

    传统中医学阐释药物功效的理论,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另外,还有依据药物的颜色、形状、质地、生长环境等自然属性,与人体某部位结构或功能的相似性,或者是与疾病外在表现的某种关联性,解释药物功效产生的原因,即取象比类。四气、五味、归经一直沿用到今天,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到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将其作为中药的基本属性。但对于取象比类,尽管其曾经是古代本草典籍中极为常见的说理方式,因受到近代以来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这种原始思维特色浓郁的阐述方式已从本草理论中移除。

    与取象比类所依据的药物颜色、形状、质地等自然属性相比,四气、五味、归经并不一定是一种客观自然属性的表达。四气包括寒、热、温、凉,往往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本理论范式形成之后,中医学开始以阴阳来判断和界定疾病的属性,疾病的寒热属性一旦确定,那么原本治疗该疾病有效的药物,便随之可以界定寒热属性,正所谓治寒以热、治热以寒。阴阳可以再分阴阳,疾病的寒热属性也可以再分为寒与凉、热与温,中药的四气与之一一对应。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单凭味觉是难界定某一中药的五味属性的,而且一药兼数味的现象也极其普遍,不同本草著作对同一药物五味属性的认识也常有不同。实际上,中药五味的界定,主要标准并不在亲口品尝,而是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五味等做了一一对应,某种疾病与某一个或几个脏腑相关,那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自然对应某种味或几种味。归经也是如此,无非是一种药物的作用靶点理论,它比五味更加直接,某种药物能治疗与某脏腑相关的某种疾病,那么用药后会进入对应的脏腑。正如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中所言,药物的体(燥、润、轻、重、滑、腻、干)、色(青、红、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乃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而性(寒、热、温、凉、清、浊、平)、能(升、降、浮、沉、定、走、破)等对药物性能的描述,则需要“藉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而后区别以印生成”。

    因此,药性与功效相比较而言,功效是一种相对客观的陈述,应用某药的确可以缓解或治愈某种疾病,但药性则不完全是一种客观自然属性的描述,像四气、五味、归经理论,固然有客观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