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39769
珍惜我们能走的时光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5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 韩 萍

    从蹒跚学步到举步如飞,经历了多少跌跌撞撞,如今的我们或许已不再记得。但孩子学会走路在父母眼中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伟大之举”。随着人渐渐长大,行走只被当成一种本能,不值一提,甚至还觉得是浪费时间。殊不知,一旦失去行动的能力,人就会回忆自由行走的美好时光。你所不在乎的,正是很多人日夜期盼、求而不得的。

    “那种绝望和无力多么让人同情”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人类的祖先花费数百万年时间,从依靠四肢爬行的南方古猿,进化为双腿直立行走的人。正是从爬行到行走的突破,让人类解放了双手,开阔了视野,训练了大脑,成为了自然界最有智慧的生命体,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们的祖先一定没想到,社会的发展让好不容易学会走路的人类开始想方设法“回避”走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替代走路,发明了电梯替代爬楼,自动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电子屏幕霸占了人们的时间,走路的机会被挤得越来越少。

    一群人不想多走一步;另一群人却觉得行走是一种奢望。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年少时,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足球场上踢球、骑自行车、玩滑板,但这些对他来说都遥不可及。再加上成长过程中饱受嘲笑和欺侮,十岁时,他曾试图在浴缸中溺死自己。长大后,胡哲开始演讲生涯,并出版《永不止步》等书,鼓励人们积极、勇敢地生活。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很多存在行走困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行走危机”。到了一定岁数后,肌肉、骨骼、神经等功能都会退化,腿脚不灵便成为很多老人无法逃避的问题。双腿发麻、关节疼痛,让他们爬楼时吃力、下台阶时腿软,连下蹲也变得困难重重。还有些中老年人深陷慢性病的困扰,癌症、脑卒中、骨质疏松等使他们离不开拐杖和轮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年近六旬的王阿姨已在轮椅上度过三年时光。2015年突发脑卒中后,她一直瘫痪在床,每天靠老伴杨先生喂饭,大小便也离不开家人帮助。“我现在就像废人一样。”王阿姨颤抖着身体,用力说出这句话,眼眶中隐隐闪着泪光。老伴告诉记者,王阿姨年轻时比较胖,30多岁就有高血压,当时医生劝她按时服药,多出门锻炼,可她这两项做得都不好,如今想出门也出不去了。“她嘴上说以后就一直在家待着了,挺好的。可我知道,她每天都会坐在阳台望向窗外,渴望看看外边的天。”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

    2014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结果”指出,以最具代表意义的18岁人群为例,2012年,北京市18岁组男性的期望寿命为62剩余年(活到80岁),女性组为66剩余年(活到84岁),健康期望寿命分别为43和38剩余年。“期望寿命关注的是生命的数量,而健康期望寿命关注的是生命的质量,这意味着他们将累计有19年和28年时间处于疾病或残疾状态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韩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当人失去行走能力后,身体代谢下降,其他并发症也会接踵而来。更多的压力来自心理,当你穿衣、如厕、洗澡、吃饭等琐碎的小事都无法自理时,那种绝望是多么大的考验;当你看着自己一点点消磨着亲人和朋友的耐心时,那种无力又多么让人同情!

    行走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行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象征着一种人生态度。身残志坚很多人无法亲身体会,但那些和我们一样拥有健全双腿的人,却也靠“走”活出了精彩人生。

    2015年9月,日本老人宫崎秀吉参加了京都秋季田径运动会,以44秒22完成男子100米比赛,创造了世界业余田径比赛105~109岁组男子百米纪录。为了训练,年过期颐的他一直坚持负重跑步,每天都在与年龄赛跑。1928年出生的英国模特达芙妮·塞尔夫是模特界的神话,90岁高龄的她如今仍自信、从容地行走在备受瞩目的T台上。

    反观中国老人的生活现状,却显得比较单调。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近一半从不锻炼,身体机能快速下降。有的老人患得患失,忧虑失能后无人照看,陷入心理问题的泥淖;有的老人以照顾孙子为己任,害怕自己失去价值,却彻底失去了自我。韩萍表示,上述生活方式对老人身心健康都很不利。日本一名护士在亲耳听了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其中,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等,都位列遗憾当中。而要让人生不留下太多遗憾,就需要在我们能走的时候多走出去,出门旅行、锻炼身体、访亲会友、怡情养性。研究证明,行走可防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美国《预防》杂志刊文称,每天步行超过30分钟的人,长寿几率比走路少的人高4倍。

    “老年人的剩余健康时间格外宝贵,应好好珍惜能走出去的时光。”韩萍建议做到以下四点:

    直面衰老,释放余热。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是正常的,与其忧心忡忡,不如坦然接受。退休后的老年人可寻求再就业,参与公益活动,让生命发挥更多价值。

    培养爱好,做回自己。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促进多巴胺分泌,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建议老年人多花些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做些有趣且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比如钓鱼怡性、养花怡情、烹饪怡趣。

    保持社交,融入社会。良好的社交有助于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老年人应走出家门,参与社区、老年大学的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共享快乐,互诉心事。

    尝试旅行,修身养性。用退休后的时间多去走一走,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既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形式,也是一种开阔视野和心胸的方法。研究发现,退休老人多去旅行有助于延长寿命。

    三招延长健康寿命

    韩萍表示,影响健康期望寿命的8个维度分别是:运动能力、疼痛、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睡眠与精力、情感、人际关系、视力。大家可通过科学运动、合理膳食、调节情绪等方法积极提高健康寿命,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提高健康素养。2016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1.58%,健康知识匮乏且误区多,是慢性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常见慢性病是缩短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其中恶性肿瘤对健康危害最大,关节炎次之,随后是慢性胃炎、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建议人们通过专业书籍、权威媒体等渠道多获取靠谱的健康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积极参与运动。适宜的有氧运动是健康的最大保护因素,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延长健康期望寿命的效果最明显。老年人适宜做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等。高强度运动指可引起明显心跳加速、呼吸变快、出汗较多的无氧运动,如竞技性体育运动,不太适合老年人。老年人运动应有规律,强度要循序渐进,如患有骨关节疾病,要避免爬山、上下楼梯等,可选择游泳、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适当进行力量练习。

    关注心理健康。“想得开”是长寿老人的普遍特点,保证情绪乐观、豁达包容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如发现自己心烦意乱、容易动怒、情绪低落,或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反复检查却找不出原因,需关注心理健康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任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