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7.17
编号:73697
日本暴雨给我们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7日 生命时报 2018.07.17
     今年的7月,气象不太平静。日本中西部连降暴雨,造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水灾。而在国内,贵州经历了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四川发布5年来首个地灾气象风险红色预警;受台风“玛莉亚”影响,东南沿海多省严阵以待迎战暴雨……

    数万日本民众因暴雨受灾

    最近几天,日本电视上一直滚动着暴雨信息,即时雨量警报不停闪现,死亡人数不断更新。据日本警察厅消息,截至12日早,这场暴雨已造成195人死亡。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因大雨造成超过百人死亡的灾害实属罕见,上一次灾难发生在1983年的岛根地区,共造成112人死亡,而这次人数更多,可谓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水灾。日本气象厅以明仁天皇的年号把这场水灾命名为“平成30年暴雨”。

    此次暴雨的最大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6日到9日,位于日本中西部的广岛县、冈山县、兵库县、鸟取县先后发出大雨特别警报。这意味着,当地预测降雨量将是数十年一遇。气象监测数据证实,在此期间,共有22个地区的119个观测点72小时降雨量超过史上最高纪录,123个观测点的48小时降雨量达史上最高值。受灾最严重的冈山县真备町住宅几乎全部被水淹没。由于日本地质构造“脆弱”,暴雨在29个都道府县引发了424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 http://www.100md.com
    7月10日后,大雨警报基本全部解除,灾区水位开始下降,但仍有上万人因无家可归需要继续避难。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到7月10日下午,暴雨造成1.8694万户房屋进水, 25万户断电停水。虽然有自卫队的送水车,但受灾居民表示,打一次水至少要排3个小时队,非常不方便。由于厕所满足不了需求,避难所又没有空调,专家担心,随着气温上升,可能会出现传染病蔓延。此外,受水灾影响,很多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公司的厂房被冲毁,预计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恢复,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这次真是太大意了”

    作为“防灾强国”,日本为何会遭此巨大损失?媒体分析认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暴雨之大超出想象,且伴随地震。7月7日,千叶地区发生里氏7级的地震,地壳运动活跃,易导致山体滑坡。而为防范地震而建的木质房屋,抵抗洪水、山体滑坡的能力较差。

, 百拇医药     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大雨预警重视不够。在日本,大雨特别警报等防灾气象信息由“中央部门”日本气象厅发布,避难信息由地方政府发布,而地方政府可能没有应对灾害的足够经验。日本共同社称,各地政府合计向大约600万居民发出过“避难通知”,但因为避难通知不具强制性,不少人都没有放在心上。一家宾馆经营者回忆,虽然接到警报,但他总觉得大水不会那么快就来,可一转身的工夫,水已经没到腰了。当地消防人员说,他根本没想到会发生水灾,而且会造成这多人死亡,这次真是太大意了。此外,受灾地区老人较多,他们比年轻人更关注财产损失,忽视预警。有很多农村的老人,因为担心暴雨后田地受损,想到田里看看,结果在查看过程中不小心就被冲入洪水,造成死亡或失踪。

    民众的水灾避难知识相对不足。日本专家强调,水灾发生时首先不要乘车避难,因为被困车里将无法行动,这次很多人就是在车里被洪水冲走遇难的。其次,晚上不要独自外出避难,尽可能原地待命,找高处等待救援。再次,想办法通知救援人员自己所在地,如挥舞白色或红色布条,最好在家备好哨子,或通过敲打发出声响,不要连续高声呼救,尽量保持体力。《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称,个人提高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很重要,应当不断搜集时刻发生变化的降雨量和塌方情报等,作为判断是否避难的根据。
, 百拇医药
    普及防范意识永远必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这次洪灾损失巨大,但不能因此否认日本的洪灾防御能力。日本国土狭窄,在10%受洪水威胁的区域中,集中了50%的人口和70%以上的资产。为此日本致力于高标准防洪体系的建设,防御标准内的洪水不会造成大的灾难。今年日本经历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形成的洪水大大超过了防御能力,以致损失激增。我国与日本同规模的中小河流有很多,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我们遭受日本这次同量级的暴雨,后果会更严重。需要警惕的是,如此规模的大暴雨虽然少见,但我国历史上也时有发生。例如1963年8月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1975年8月发生的河南大洪水,分别造成了数千乃至数万的人员死亡。

    程晓陶说,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空前迅猛,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涝灾害的风险特性与安全保障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城市面积急剧扩张,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看海”几成常态;农村青壮年大量离乡,堤防常年维护和汛期抢险的力量削弱,中小河流与圩区堤坝极易溃口;全球气温连创新高,局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增大,且不确定性增加,预报难度加大,一旦遭遇极端降雨,引发的洪涝就会超出工程防御能力……
, 百拇医药
    洪灾可能造成的损害性质也在变化。过去农业社会,通常是水淹到哪儿,哪儿是灾区,但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和房屋等直接损失。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等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这些生命线系统一旦因洪灾中断,影响范围会远远超出受淹区域,间接损失甚至会超过直接损失。

    国家层面,程晓陶认为,提高工程防御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灾后的应急响应,快速有效展开灾区救援、灾民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防御能力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有了较大提高,但其他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仍很薄弱,一旦灾害突发,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还存在转移困难等现实问题。”我们也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如,在可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引入洪水保险机制;对主动进洪的地区,进行合理补偿;完善洪水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防洪实现分区域、分流域统一规划;强化基层政府领导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统筹管理水平等。

    民众层面,程晓陶说,日本已经几十年没发生过重大暴雨洪涝灾害了,一般年份因洪灾死亡人数仅几十人,所以这些年确实存在防洪重视不足的问题。同理,我国几十年不发水灾的地方,也存在类似现象;发过水灾的地方,民众防灾意识就会强一些。但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否洪灾高发区,普及防范意识和知识永远是必要的,这需要政府、媒体、民众的共同努力。▲, 百拇医药(孙秀萍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