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11.30
编号:76893
博物馆不是投币祈福地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30日 生命时报 2018.11.30
     甘肃省博物馆展池中竟然落满纸钞和硬币,这样荒谬的场景近日被拍成视频曝光在网上。博物馆的展品被当成“许愿池”并不是首次,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游客向展出的佛像投币祈福。

    投掷钱币、祈求福泽,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反映了部分民众“以钱为媒”表达自己对祖先和信仰敬意的愿望。但是,这种个体行为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破坏文物、遗址,甚至扰乱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博物馆是传播科学和知识的公共场所,在这里扔钱许愿不仅与此间氛围格格不入,而且容易损害到珍贵文物,干扰其他游客正常参观。博物馆应该加强管理并给予必要惩戒,以作警告。

    其实,部分游客之所以不顾场合不论公德、陷于投币祈福的执念中,背后还是科学素养缺乏造成的“文化失明”。科学素养犹如醒脑剂,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创新水平。给大众补上科学的养分,需要多管齐下,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第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打好头阵。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过,科学家不能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只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愿意站到科普工作的第一线,积极传播科技知识、科学精神,才能帮助人们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进步与美好生活的联系,端正思维,修正行为。

    第二,博物馆要发挥好科学教育功能。科普职能是大多数博物馆、科技馆的社会定位,应该不断尝试多元化途径,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要积极发挥引导教育作用,主动且生动地阐释展品的科学价值、文化意义。这样才能把越来越多的人吸引在科技文化的展台前。

    第三,媒体也要参与进来讲好科学故事。把科学专业术语“翻译”成易于大众接受的“大白话”,媒体更具优势。越来越多传播平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讲出更精彩的科学故事,才能让科学知识加速传播给公众。

    提升科学素养,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更加广泛整合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形式,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http://www.100md.com(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