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28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93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对天人关系思考过程中,基于对四时规律的观察,引申出的针对人体如何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和谐的一种原则性的提法,为历代医家、道家、养生家所重视,至今不衰。

    秦汉时期:探究天人合一,理论大廓形成

    秦汉时期,随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许多哲理性医学理论观点逐渐形成。《黄帝内经》在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观察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言明“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对应人体“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达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生气通天论》)之目的。就理论基础构建而言,《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其中,如“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灵枢·官能》),另对于脏腑与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予以探索,先后有“藏气法时”论,即“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素问·藏气法时论》),有“四时五藏阴阳”论,即“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等,基本定义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法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