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7999
袁红霞经方治奔豚病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21期
     袁红霞,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注重“读经典,做临床”,尤其擅长经方的临床应用,形成了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相关疑难杂症的特色与优势。现将其用经方治疗奔豚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何为奔豚

    奔豚乃古病名,首见于《灵枢》,《难经》将其归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难经·五十六难》)。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了“奔豚气病”的概念并列专篇对其病因病机和证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豚即小猪,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

    奔豚辨治三法

    张仲景对于奔豚的辨治有三,一者因肝气内郁上冲偏于热者,责之于肝,属肝郁化热型,治以奔豚汤,“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中大寒之甘李根白皮清肝热、降逆气、止奔豚,配伍苦寒之黄芩,下肝气清郁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调肝,益肝体以制肝用;葛根、半夏、生姜升清降浊,和胃降逆;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且与芍药相伍可缓急止痛。

    二者因外部伤阳,下焦寒气失制上逆冲心,偏于寒者,责之于肾,属阳虚寒逆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