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3.29
编号:78394
怕受伤不能成为体育课的紧箍咒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9.03.29
     体育课上,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甚至意外伤害。孩子稍有差池,家长往往不能轻易原谅,学校被追责赔偿的案例不胜枚举。随之而来的是——为减少学生受伤,很多体育课正在悄悄“变脸”。

    “老师说,单双杠很危险,没得到允许,谁都不能碰。”在山西晋中市某小学就读的郭同学告诉记者,他们体育课上学习的篮球和足球,都只练习运球和传球,从未进行过对抗比赛。“跳山羊”“单双杠”等活动很少练习。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金贵,受一点伤都是大问题,所以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运动强度,减少风险,实属无奈之举。”温州市某小学体育课潘老师说,现在的社会舆论几乎已形成“校方要为学生参加任何学校体育活动的意外伤害负责”的观念,有的家长还得理不饶人,来学校闹事。上个学期末,他曾想为孩子们开设攀岩课,但是论证会上以安全风险太大为由未被通过。

    “怕受伤绝对不应该成为体育课开展的紧箍咒,体育运动的安全问题应辩证看待。”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一民教授说,从事体育运动,难免会出现运动伤害,这一点应成为校方、家长和孩子的共识。安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应被考虑在课程设计的重要地位,但新课程标准中只降低了运动难度、强度,治标不治本,反而导致体育课质量下降。例如,单双杠可以练习手臂肌肉力量,悬垂动作还有助于拉伸脊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有重要作用,如果取消或用简单的动作替代,运动效果会大打折扣;对抗比赛在运动形式中有其必要性,还可提升孩子身体反应灵敏性、合作与竞争精神、耐力等,避开对抗看似安全了,却远远达不到锻炼效果。张一民表示,从事体育运动不一定就会受伤,只要学校和老师的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家长给予恰当的配合,就能将运动伤害风险降到最低。

    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方面应该注意定期检查和保养,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目前北京市多数中小学均以保险方式捍卫学生安全、规避压力,值得借鉴。

    体育老师应对运动项目做好安全评估,并使用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预防安全问题,而不是回避。让孩子们在课中充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例如,球类项目容易出现上肢、膝、踝等伤害,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佩戴相应部位的护具。

    家长则应理性认识体育课的运动风险。其实,孩子在学校体育课上的安全也与家长有关。例如平时从来不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等,这都会削弱孩子的运动表现。家长最好学习必要的体育知识,成为孩子体育运动的助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带着孩子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http://www.100md.com(任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