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0120792
快乐源于耕耘(周老师谈人生)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9日 《健康时报》 2002.05.09
     周士渊

    快乐源于希望,快乐源于尽力照顾别人,快乐还源于多注意耕耘,少注意收获。

    《哈佛女孩》一书火爆大江南北,原因当然有多种。但书中多次提到有这样八个字———“只要肯干,就能出色。”为这八个字,女孩的母亲在书中引经据典:“哈佛大学的威特伦教授费了40多年时间,跟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五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

    这是一串多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啊!爱劳动、能干事、勤耕耘能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厚的回报和快乐。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没有那么多快乐。他们的理由是自己收获太少,与所付出的耕耘不相协调。这理由也许十分正确,一分耕耘,理应有一分收获,我们当然该据理力争。

    但换个角度,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生活中我们应多注重耕耘还是应多注重收获?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我们快乐与否可能影响巨大。对此,我有一段生活经历。

    大学毕业后的十年中,我贫病交加,恶运连连。后来,我所在的大学开始为员工一次次提薪。第一次与我无缘,第二次又无缘,第三次仍是无缘。我和与我一同留校的同学整整差了三级工资。但当时我却没有怨气。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我在埋头追赶因病休造成的差距,对工资涨级的事并不十分在意。此外,我还常常这样想:人家并不是不肯给我涨,而是因为我全休了四五年,住院二三年,累计病休超过了文件上的规定,他们对我是爱莫能助。好长时间后的一天,我的老同事突然兴奋地告诉我,校长会议讨论,大家一致提议决定将千分之一的涨级机动名额给我。我听了自然高兴,但并没有像范进中举似地大喜过望。因为那时我脑海的兴奋中心是追赶,是耕耘,而对收获采取了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

    可见,要多些快乐,生活中最好就多注重耕耘,而少注重收获。

    (周士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