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0121125
暗示致病也可治病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30日 《健康时报》 2002.05.30
     张洪军

    老张最近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在儿女的陪伴下到医院接受检查,最后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接诊医生善意地提醒老张说“萎缩性胃炎也有癌变的可能,要用心治疗”。受到这种暗示后,老张开始疑心自己的“胃病”会癌变。而亲朋好友的不断关心,加上治疗效果的缓慢,以及老张经常翻阅报刊、杂志“对号入座”,使他不断强化了“我的胃病会癌变”的心理。结果,胃病不见有任何好转,却平添一身哀愁,整日忧心忡忡,憔悴不堪。

    暗示从形式上来说有两种:一是“他暗示”,即暗示者以某一观念暗示对方,使这一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生作用;二是“自暗示”,大多数是病人把某一观念自我暗示,并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发生作用。由此不难理解,暗示在临床上的双向作用,既可促进病情好转,又可使病情恶化。

    像这种一病发生、百病缠身的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的病人吃了不少药、跑了多家医院,不仅原来的病没治好,反而又引发了其他的症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病人疑病心理和情绪紧张对机体产生的作用。由于人的大脑机能活动影响着机体的一切活动过程,紧张、焦虑、忧虑等情绪变化通过自主神经的输出冲动或激素作用,影响躯体功能,引起生理变化而致病。所以,躯体疾病也有其心理根源。反过来,充分发挥暗示的积极作用,避免不良的暗示言行,对于减轻病人疾苦,促进病情康复具有普遍重要的意义。(张洪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