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0121614
“角色病毒”蚕食青少年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27日 《健康时报》 2002.06.27
     国文

    听说一个偶像剧突然停播,让我联想到一个新概念———“角色病毒”。角色病毒正逐渐蚕食青少年的心灵!

    随着儿童每天花在电脑、电视、VCD影碟上时间的增多,心理障碍儿童人数大有上升的趋势。某医院心理科儿童心理障碍疾病已占日常门诊量的10%,而这些孩子有不少是因为过度接触恐怖片、武侠片以及电脑游戏,而出现心理偏差,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资料显示,上海市调查了3000名儿童,其中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南京和北京儿童精神科门诊中儿童情绪障碍分别占21%和11.6%。

    青少年心理发育还不成熟,长时间沉迷于某个电视片或电脑游戏里所塑造的角色中,心理上有了成为这个人的念头,这就是精神医学上的“角色的自居”。它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切实际地空想、上课容易开小差,甚至旷课、逃学,还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孤僻、怯懦、自卑和狭隘等。如果严重的话,就会心思混乱,产生幻觉,精神异常。
, 百拇医药
    近来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悲剧惨案,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今年正月初七,辽宁一名长途跋涉追逐“小燕子”的“追星少男”不幸惨死在他的追星途中———温州火车站;武汉一16岁初中生,充当“绿林好汉”,在校园外敲诈“买路钱”,迫使百余名学生为其凑钱集资却无一人报案;吉林通化初二优秀生金某,在武打影视和广告诱惑下非要去“武术学校”学武不可,因父母拿不出两万块钱供他去湖南武校,他竟以一包鼠药结束了自己17岁的生命。

    从这些令人痛心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角色病毒”的影子。尽管它不是生物病毒,但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病毒”是十分贴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危害绝不次于流感、脑炎甚至艾滋病病毒。

    说它是病毒,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要用对付病毒的方法加以防范。那就是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易感人群免疫力等综合措施。传染源就是那些黄色网络、恐怖片、不健康的偶像剧、淫秽书报刊等,传播途径当然是那些被病毒污染的影视、媒体,特别是那些专门打造“病态角色”蛊惑童心的商业广告等。精神病毒的易感人群就是无知的儿童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 http://www.100md.com
    如今发达的传播媒介和多元文化泛滥,精神垃圾污染是回避不了的,就像我们无法回避麻疹、流感病毒一样。唯一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它、抵制感染,使孩子真正出污泥而不染。

    人类能用疫苗接种预防细菌、病毒的传染并消灭了天花、灰质炎等对人类危害的病毒,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疫苗”防范精神病毒?其实制备“角色病毒疫苗”并不困难,那就是对“角色”进行层层剥脱,将其最能毒害少儿的部分加以揭露、批判和说明,然后再输入到未成年人精神系统,它就起到了精神疫苗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借鉴防范电脑病毒的“杀毒软件”,为孩子天真的心理世界筑起一道“防火墙”。编制“杀毒软件”也不难,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吃亏上当的教训,编制成故事程序,输入孩子头脑,那就是父母、老师对孩子最好的奉献。而且,你还应该随时汲取身边周围发生的、特别是那些震动社会的“自焚”、“伤熊”、“自杀恐怖”等惊人事件中的“角色资料”,用来制备新型杀毒程序,使你的杀毒软件不断升级。 (国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