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122960
疫苗本无错 心理在作祟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12日 《健康时报》 2002.09.12
     ———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谈群体癔病样反应

    本报特约记者 黄显斌 唐明山

    今年6月份,黑龙江省密山市预防保健站和教委在未经正常渠道审批的情况下,对本市在校的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了大面积广泛的乙脑疫苗接种。初次免疫共两针,第一批接种了8000多人次,7天后,接种第二针约5000多人次。随后,陆续有些孩子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如发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个别的还出现紫癜等,以上这种反应尚在允许范围之内,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可以恢复。但是有更多的孩子却出现了诸如头疼、乏力、胸闷、心慌而住进当地几家医院,个别的还有抽搐等现象,其中有个别孩子没打疫苗也出现了这种反应,最多时接近千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上述反应呢?

    近日,记者就该事件及接种疫苗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奉命带队前往当地参与调查并妥善处理此事的解放军302医院著名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
, 百拇医药
    群体癔病样反应和疫苗无直接关系

    姜教授说,这种反应主要为“群体癔病样反应”,它的发生和疫苗没有直接的关系。疫苗注射只是作为一种诱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偶尔促进了群体癔病样反应的发生。真正的原因是一种心理异常反应:这次接种的对象全部为少年儿童,尤其是女孩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神经系统功能尚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干扰,而容易产生功能异常。一人出现反应后,由于个别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恰当的关心,提示各种症状,使其他孩子也跟着出现同样的反应,这就是互相影响、互相干扰被“传染”的结果。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接种疫苗时,这些孩子正值期末考试阶段,本来就很紧张、疲惫,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更促进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据姜教授介绍,他们到达出事现场后,由于天气炎热,病房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建议迅速对孩子进行分散,实施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他说,不恰当的药物治疗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这时,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心理医生,但是在没有心理医生的情况下,家长、老师、亲戚等就可以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姜教授建议在讲清疫苗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使用心理方法,采取合理的疏导、干扰等方式,使孩子们及其家长在短时间内恢复心态平衡及正常的生活状态。
, 百拇医药
    疫苗的质量有可靠保证据姜教授介绍,现在疫苗有两大类,一是减毒灭活疫苗,又叫死疫苗;二是减毒活疫苗。现在,疫苗都经过了提纯,接种到人体能够抵御相应病原对人体致病,起免疫作用。我国的疫苗是受到国家严格管制的,全国只有北京、武汉、成都、长春、兰州5个生物制品所。国家对疫苗有一整套质量控制措施,从设计、实验、制造、生产等都有非常严格的审批手续,非常规范的操作过程。因此,我国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和非计划免疫但允许使用的疫苗,质量是非常可靠的。

    疫苗本身是一种人体外源性物质,疫苗对肌肉、神经有的有一定的刺激,所以接种疫苗1天后,在15天之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属正常的现象,如发热、起皮疹、发烧、肚子疼,甚至有时还拉肚子。据姜教授介绍,引起不良反应的机率不超过10%。5%左右是正常的,一般15天内就过去了。因此,不要因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去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姜教授提醒大家,不同的疫苗接种的途径也不一样,有的口服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乙脑疫苗要肌注,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要皮下注射,而卡介苗则需要划痕接种。
, http://www.100md.com
    群体癔病样反应在我国不常见姜教授说,我国每年因接种疫苗而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不常见,只偶有个别发生。原因在于:一是接种之前,没有做必要的宣传,接种对象对疫苗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接种以后出现的反应,有关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处理得不够恰当,甚至予以不必要的治疗。

    为了确保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姜教授提醒大家:一是要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接种疫苗,如发烧、患某些疾病(如传染病、严重基础病)、在使用激素等的情况下,就不能接种疫苗;二是在接种前,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了解接种的意义、目的,同时,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也应该事先“安民告示”,便于大家心中有数;三是疫苗接种必须程序化、规范化。

    姜教授指出,对预防接种要有正确的认识,绝不能因为某些个别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影响计划免疫的实施和推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