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1580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庆祝建所20周年暨中国医史博物馆新馆开馆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26期
     加强医史文献研究 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彭春龙谈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1982建所至今已20周年了。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的医史研究室和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建立时成立的文献资料研究室。1971年这两个研究室合并为医史文献研究室。经卫生部批准,1982年正式建立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也同时建立。

    中国医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一部分来源于1950年由中央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卫生医药展览会卫生馆的古代医史、近代医史和现代医史之文物陈列,一部分是多年征集和故宫博物院调拨之医史文物精品、照片、书画等。多年来经全国各地的个人、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热情捐赠、调拨、出让、以及征集、交换、收购等途径,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达300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年代最早的文物是新石器时代的。目前馆藏文物包括善本图书、御制稿本、书画、拓片、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铁器、木雕、写实名医画像、名医墨迹书稿等。
, http://www.100md.com
    2000年,科技部为博物馆拨款70万元,中国中医研究院拨款30万元,并划拨了房屋856平方米。如今装修一新的中国医史博物馆馆新馆即将开馆,迎接八方来客。

    近五年来,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局级以上课题40多项,出版著作100多部,整理出版古籍120多种,发表论文2000多篇。

    到2001年底,研究所已获得政府级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此外还有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乙等奖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奖4项,中华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5项。

    自2000年以来,我们通过课题投标,已获得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经费500多万元,迅速改变了研究所过去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的状况,改善了工作环境。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源泉和实践的有力指导,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和维系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医史文献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系统、科学地整理研究,将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推进中医药学的知识创新、提高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等提供系统全面快捷的知识服务。

    为此,200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申请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大项目--"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并得到了科技部的立项资助。其中,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的"中医药古代文献大型知识库系统"部分,也是我们实现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化的目标。它是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贮、检索、考证、推理、自然语言查询及知识挖掘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可为中医药临床、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供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良好平台。具体的目标任务是: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系统;实现知识库的智能化检索;实现知识库的知识挖掘;建立扫描影像资料库;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运营服务。
, http://www.100md.com
    这一项目要做的工作很多,大约要对8000余种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考证,花费的时间也会很长。第一步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几百种本草文献的整理研究、数字化加工与入库。可以预计,中国医史文献研究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张东风)

    建馆将促进民族传统医药发展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史》杂志副总编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顾问 蔡景峰

    长期以来,谈到传统医药,人们只知中医汉方,却不了解中国还有蒙医、藏医、维医、壮医等民族传统医药,也有很突出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渐意识到要重新认识民族医药,多种研究民族医药的图书出版,大量民族医药企业建立,民族医药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立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百拇医药
    医史博物馆中收藏了蒙医、藏医、维医、壮医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典籍、文献,都是民族医药里面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基本反映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比如藏医药的《四部经典》,是公元八世纪铸成的一部藏医经典著作,它不仅是藏医的经典著作,也是蒙医的经典著作。馆中不仅藏有现代汉译本,还有藏文原版。藏医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系列挂图,馆中也有展出,在世界其它传统医药体系里没有过这样比较系列的、用视觉的角度来传播医学的挂图。博物馆中还包括了台湾的一些民族医药,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医药发展状况。

    通过这些展出,观众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国传统医药不仅仅是中医部分,民族医药也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史博物馆把民族医药的重要部分记录下来,给人启发,从而在民族医药中汲取好的思想,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徐春柳)

    应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史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史》杂志总编

    中华医史博物馆名誉馆长 《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会常务副总编 李经纬

    中国医史博物馆建成后,将更有利于反映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古医籍、中医文物的原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的闪光点;同时也使中医药的古文物得到了更好地保护,把古老的中医文化更好地展现给大家;博物馆还具备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医史、文物的研究,中医的教学人员可以看到学到原貌的中医古籍等等。

    博物馆的建立,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也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可以向大众介绍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很好的普及,让包括娃娃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更好地认识祖先流传下来的中医药国宝,改变对中医药不公正的看法,更可让中医药的辉煌得到世人的真正认可。

    对中医药的研究,医史是面镜子,怎样鉴别中医药有价值的部分,中国医史博物馆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窦 颖)
, 百拇医药
    收集保护古医籍刻不容缓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文献研究会顾问 马继兴

    古代医籍是中医研究的宝贵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许多珍贵的古医籍已经失传了,因此收集和保护现存的古医籍刻不容缓,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中医古籍的收集整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就目前而言,这些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应该更细致、深入、长期地进行下去。日本对古医籍的整理研究就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因此,也希望有关领导机构能在这方面给予更多地重视和扶持。除散佚在民间以外,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古籍流传到了国外,我们应该通过影印、复印等手段,尽快促进这些宝贵资源的回归,同时经过整理、点校后出版发行。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古医籍文义古奥,白话翻译常常很难表传达出原文的精髓,因此在保存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中医文献学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开展中医文献学学科的师带徒工作,培养一批能够真正掌握老专家独特学术思想、严谨学风、丰富经验以及科研成就的高层次的中医文献学研究骨干。此外,对于一些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应该通过临床加以验证,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汪少颖)

    中医文献为医疗实践提供借鉴

    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

    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

    炎黄国医馆顾问 余瀛鳌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史博物馆经过多方筹备,将于2002年9月25日正式开馆。作为国内重要的、收藏较多传统医学文献的展览单位,它的开馆无疑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中医文献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医疗水平,代表了中医学精粹的内涵。

    博物馆的建立,不但使许多少见的、珍贵的医学文献得到妥善的整理和保存,而且将大大加深大众对中医学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该馆收藏和展出的文献,特别是一些中医临床文献,如医案、方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常见病、疑难重病治疗的记载,而这些也正是现代临床医学试图攻克的重点。

    这些珍贵文献的展出,将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将进一步加强医学界对传统医学文献的重视、发掘、整理和研究,对推动世界临床医疗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博物馆将展出的十余幅已故著名画家蒋兆和绘制的古代名医的画像,是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的。, 百拇医药(杨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