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编号:10133042
面对流行病人们为什么会恐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15期
     新年前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接连出现了禽流感和非典型肺炎的病例,于是,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引发了我国一些地区板蓝根的脱销和醋价的哄抬。虽然现在这两件事都已经基本平息,但在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不禁要沉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恐慌。

    背景链接:

    禽流感再现香港

    2003年1月1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公务员们没能休息,270名公务员清晨出发,分头赶往全港各市场进行巡视。卫生署所以如临大敌地出动全班人马是因为1997年令全港居民乃至欧洲都感到震惊的禽流感这两天再现香港。从2002年12月30日起,香港多家经营家禽的市场接连休市两天,进行全面的清洗工作,以预防禽流感蔓延。

    香港特区政府最先是在打鼓岭鸡场发现H5禽流感病毒的,初步检验显示,鸡场有12只鸡感染H5病毒,而这种病毒的变种1997年时曾经在香港造成6人死亡。与此同时,有另外两个地方也查出了禽流感,至此,特区政府下令有关机构进入全面防疫状态。
, 百拇医药
    2003年1月2日下午,港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表示,有关人员在沙田福公司里发现了大批死亡的水禽,经化验及基因排序分析显示,这些水禽也都感染上H5N1病毒,只不过这种病毒并非1997年影响人类的H5N1病毒类型。但这一消息对于刚要放心的人们来说无疑又有了悬念。

    禽流感着实让香港特区政府和有关机构心有余悸,因为1997年,香港爆发了轰动全球的H5N1禽流感。事件起于1997年5月11日,1例3岁的香港男性患儿因发热、咳嗽、腹痛而住进伊丽莎白医院,并于5月21日死于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Reye综合征、肝脏衰竭与肾脏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患者气管分泌物被送往港府病毒检定所培养,发现有不典型甲型(A)流感病毒生长,后来此分泌物又被送往WHO设在美国、英国与荷兰的流感实验室做进一步鉴定,同年8月美国与荷兰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证实为禽流感病毒AH5N1株。整个事件中有18人受感染,并造成5名儿童及一名女子死亡,逾130万只鸡被销毁。

    自1997年之后,禽流感威胁阴魂不散,这种恐怖的病毒时不时地会突然再现,比如2001年,香港、澳门发生了禽流感疫情。
, 百拇医药
    非典型肺炎突袭广东

    肺炎本是冬春季的常见病,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广东省于2002年11月份以来陆续出现的肺炎病例以非典型性为主,此病潜伏期为4天左右,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呈弛张热或规则型发热,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或全身酸痛、乏力,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个别患者偶有血丝痰,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甚至发展为ARDS。多数患者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干、湿罗音。多数患者白细胞不升高,少数降低。患者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且阴影吸收消散较慢。临床诊断此病为非典型性肺炎(病因未明,病毒性感染可能性存在)。

    截至2003年2月9日,广东省已报告病例305例,其中医务人员105例,死亡5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59岁。经过紧急救治,目前多数患者已病愈出院,尚不能出院的患者已得到有效治疗,情况稳定。
, 百拇医药
    来自卫生部的消息,本次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的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岁零3个月,最大的65岁,患者以青壮年为主;部分病例具有家庭聚集性;多家医院短时间内医务人员同时或先后发病,具有局部暴发特征;医务人员发病与密切接触患者有关。

    案例分析

    这两件事情发生后,引起了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在调查相关情况和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事实上,“禽流感”和“非典型肺炎”并没有社会上流传的那么可怕。1997年香港地区发生的禽流感的确是有人员死亡,但据专家分析指出:患者多是死于并发症,如肺炎、ARDS、Reye综合征、肝衰竭与肾衰竭等,而并非禽流感本身。另据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专家介绍,近日香港发生的H5N1禽流感与1997年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不同,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澳门在两只鹅中分离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不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对两地的疫情,内地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加强了对来自港澳相关物品的入境检验检疫和运输工具的消毒工作,加强了内地尤其是华南地区禽流感的预防和监测工作。内地对禽流感防治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尤其是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禽流感防治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疫病预防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目前,内地没有发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560万人患上非典型性肺炎,死亡率5%,住院死亡率13%,能完全检出病原体的不超过一半。与普通的典型性肺炎相比,非典型性肺炎症状较轻。我们通常说的肺炎是指由肺炎双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症状比较典型,有发热、胸痛、咳嗽、咯吐脓痰等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通常会增高。而非典型性肺炎是指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军团菌等引起的肺炎。由于非典型肺炎常隐匿起病,待临床表现足够引起重视时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给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此次广东省也见到有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的病例,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道疾病治疗专家钟南山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发现得太迟了。从死亡患者的病理检查来看,他们的肺泡除了炎症、出血外,还有明显的纤维化,整个肺都很‘硬’,这证明患者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这些患者发病初期几乎都以为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待来到医院时疾病已经进入了中晚期,治疗的难度大大增加。也正因为肺部发生的这些病变,此时如果不通过人工方法帮助患者呼吸,那么他们就会死于呼吸衰竭,但如果通过人工帮助呼吸的话又很容易导致气胸而死亡。因此,目前总结的死亡原因一是病情进入了中晚期,其次就是肺通气处理不当。”
, 百拇医药
    既然通过科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两种所谓的“致命流感”和“致命肺炎”根本就不像一些人谣传的那样“致命”,那么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此竟达到一种“闻之丧胆”、“惶惶不可终日”的地步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近期,在笔者与第十届人民政协委员李佩文的谈话中,李佩文表示: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医药卫生的社会需求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他们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健康的生活状态上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人们也从过去那种“有病治病”的旧观念中跳脱出来,逐渐提高了“防病”的意识。不仅是医学正在逐渐从以往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转变,普通人也开始关注亚临床状态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人们对健康与财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取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基于此社会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刚有消息说以上提到的两种疾病有可能导致人的死亡人们就开始竞相抢购板蓝根,并利用民间熏醋法防御疾病了。事实上,这种行为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表明我国民众对疾病的预防观念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 百拇医药
    其二:缺乏医学相关知识,民众医学常识有待加强。在人们忙碌于抢购板蓝根和熏醋的同时,人们盲目的从众心理为我们敲醒了警钟。为什么对人伤害远较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小的非典型肺炎会造成人们如此大的惊恐?分析现象后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人们尚不能对由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疾病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就是我国人民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对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还缺乏了解。这当然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一段时间内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相对薄弱,对于民众医疗知识的宣讲相对较少有关,同时,也与人们以往对健康的忽略和不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关。所幸的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人们的健康观念目前正在向更加科学的方向转变,我国政府也在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抓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工作,各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各类医学杂志、期刊也积极地做工作以确保医学知识能够保质保量地传递到群众中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卫生事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类似的事件也会销声匿迹。

    其三:某些传媒的误导。在禽流感和非典型肺炎发生后,一些媒体不失时机地报道了相关事件,但是不可否认,此后许多民众的恐慌是源于其中的一些报道。诚然,报刊的时效性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新闻都等到事情水落石出后才报道,但是考虑到事件引起的社会效应,对于此类新闻,媒体应该尽量详尽地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切不可断章取义。新闻的要点之一不就是“真实、客观”吗?如果新闻中也掺杂了暗示和作者的主观臆测,这样的文章还能叫新闻吗?称为“危言”也未尝不可吧。因此,如果有可能,类似的事件在报道时不妨有个“相关链接”,既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事件发生了,造成了什么样损失,有什么危害,同时也给大家普及了相应的知识,让人们对事件有更客观的评判,岂不是一举多得?

    当然,这两次事件的发生也暴露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和卫生监管领域中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药品供销机制的问题、医疗人员自身保护的问题、监察系统的问题等等。尽管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发现了,并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方法解决,我们的社会环境就会越来越好。这样的社会改观有赖于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更需要全国人民的参与,健康生活每一天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http://www.100md.com(北 宸)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行性感冒 > 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