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手足口病
编号:10209943
中医治疗小儿疾病两则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5期
     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夏季疱疹综合征。该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以手足臀等处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或者溃疡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般每年5~9月,夏秋季节,湿热交蒸之际多见,主要经飞沫、唾液、粪便、日常接触传染,少数通过饮水、食物、昆虫间传染。发病年龄多见于4周岁以内的儿童,可能与其脏腑娇嫩、形气末充、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疗效不甚理想。

    本病属中医“湿温”范畴,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四肢,因此,本病多为心脾积热,熏蒸于上,泛溢手足四肢所为,当以清心泻火,解毒利湿为治,采用中药治疗,有明显疗效,可选用下列治疗方。

    一、中医内服药物治疗:通草、竹叶、甘草、升麻各5g,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泽泻、车前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 http://www.100md.com
    二、中医外治方法:

    1.金银花、鱼腥草、苦参、山栀子各20g,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3~5天;

    2.大黄粉、蒲黄粉各10g,飞硫磺5g,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

    3.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每取5~10g,用米醋调为稀糊状,置于敷料上,外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营养休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多饮水以补充机体丢失的水份,并可加速毒物的排泄。保持口腔清洁,切勿抓挠皮疹,防止继发感染。一般经过3~5天,多可控制病情。若经上述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或见面色发白、血压下降、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警惕并发症的可能。
, 百拇医药
    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本病临床比较常见,但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现象,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此病一般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及合理调治可以恢复正常,但可严重影响母婴的正常生活。若因伤食、停食、饥饿、尿布浸湿、皮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引起者,不属本病范围。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寒、受热、遇惊而发,《医宗金鉴》言:“夜啼其因有二,一曰心热,二曰脾寒”,当以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为治,临床观察发现,外治法对本病有明显治疗效果,可选用下列外治方。

    一、敷足疗法:

    1.吴茱萸20g。将上药研为细末,米醋调和成糊状,摊在伤湿止痛膏上,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每日1换,连续3~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脏热心烦之夜啼。
, http://www.100md.com
    2.朱砂、铅粉各等份,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6g,用蛋清调为稀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续2~3天。可镇惊安神。

    3.生酸枣仁10g。将枣仁捣烂,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养肝安神。

    二、穴位药敷疗法

    1.伏龙肝(灶心土)60g,鸡蛋1枚。将伏龙肝研末,打入鸡蛋,再加少许清水调匀如糊状,外涂患儿顶心、双足、手心及剑突下,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宁心安神。

    2.伏龙肝、地龙粪、豆豉各适量。将三者共研细末,如上法外敷。可清热安神。

    3.生龙骨、绿豆各5g,朱砂2g,鸡蛋1个。将上药共研细末,加蛋清调匀,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肚脐及头顶百会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若疗效不佳,可再敷1次。可镇惊安神,适用于小儿夜惊易啼。

    三、填脐疗法

    1.酸枣仁、郁李仁各5g。将二药捣烂,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肚脐孔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养肝安神。

    2.远志、合欢皮各5g。将二药捣烂,置伤湿止痛膏中心,外敷于肚脐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养肝安神。

    3.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将二药择净,研为细未,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10g,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儿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 百拇医药(胡献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