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编号:10304511
读案方法:比较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2期
     比较法是建立联系、鉴别差异的方法之一。读案中的比较法,即通过两个以上的同类医案在主证、治法、方药上的相互比较,从而揭示作者辨证立法用药的主要经验与学术思想。我们知道,各案的具体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医案出于医家一人之手,医家的学术观点、治疗经验,必然反映在医案中;即便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的同类医案,但只要是同一种疾病、同一张方剂、同一治法,其中也必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当读案中见到个别医案记录分析欠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就能使散在于医案中的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点滴经验系统起来,加深认识;同时,也能比较客观地掌握某些疾病的变化规律,研究探讨名医的学术思想与用药特点。华岫云曾将比较法作为读《临证指南医案》的重要方法加以介绍,他说:“就一门而论,当察其病情、病状、脉象各异处,则知病虽同而源不同矣。此案查用何法,彼案另有何法;此案用何方,彼案另有何方,从其错综变化处,细心参玩。……切勿草率看过,若但得其皮毛,而不得其神髓,终无益也”。(《临证指南医案·凡例》)

    运用比较法的关键,是注意医案间的可比性。按照中医的特点,一般可从病证、症状、治法、方药以及医家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类。举例如下:
, 百拇医药
    一、同一位医家、同一种病证的医案比较,重在了解该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如下:

    〔案1〕

    某,24。病后胃气不苏,不饥少纳,姑与清养。

    鲜省头草三钱 白大麦仁五钱 新会皮一钱

    陈半夏曲一钱 川斛三钱 乌梅五分

    〔案2〕

    王。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一钱 火麻仁一钱半炒

    水炙黑小甘草五分 生白芍二钱 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 百拇医药
    〔案3〕

    潘。不饥不食,假寐惊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调摄十日可愈。

    鲜生地 麦冬 知母 竹叶心 火麻仁

    银花

    〔案4〕

    郑,43。脉濡无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饥不饱,此天暖气泄,而烦劳再伤阳气。夫卫外之阳,内应乎胃,胃既逆,则不纳不饥矣。

    炒麦冬 木瓜 乌梅肉 川斛 大麦仁

    〔案5〕

    某。怀妊,痢滞半岁,胃阴既亏,阳气上逆,咽中阻,饮水欲哕,舌尖红赤,津液已耗,燥补燥劫,恐阴愈伤,而胎元不保,议益胃和阳生津治之。
, 百拇医药
    熟地 乌梅 白芍 山药 建莲

    茯苓 用川斛煎汤代水

    〔案6〕

    陶某,16。色黄,脉小数,右空大,咳呕血溢,饮食渐减,用建中旬日颇安。沐浴气动,血咳复至,当以静药养胃阴方。

    金匮麦门冬汤(人参 麦冬 半夏 粳米

    大枣)去半夏

    〔案7〕

    张,17。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仿《金匮》麦门冬汤制膏。

    参须二两 北沙参一两 生甘草五钱
, 百拇医药
    生扁豆二钱 麦冬二两 南枣二两 熬膏

    (以上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编者按:从以上几则胃阴虚证医案对比分析,可以略见叶天士于胃阴虚证的辨证论治经验。胃阴虚的辨证方面,以不饥少纳、内热口渴为主证,或便秘,或呕秽,或咳血,或唇赤舌干。用药以甘寒甘平为主,如麦冬、石斛、大麦仁等。变化有四:①清养法:适宜于病后胃气不苏,药取甘寒与微苦微辛之品,想系湿热病后,余邪未尽而胃阴已伤,故有鲜省头草(佩兰)、陈半夏曲、新会皮以化湿和胃(案1);②甘凉法:适宜于胃阴伤而内有燥热者,证见风温咳嗽、舌咽干燥、思凉饮、便秘、咳血等,用药纯取甘凉,如麦冬、蔗浆、知母等(案2~3);③酸苦法:适宜于肝胃阴伤者,证见呕恶、唇赤舌干、眩晕等,药用乌梅、麦冬、白芍、石斛、木瓜等,酸甘两济其阴(案4~5);④甘缓法:适宜于脾气胃阴俱不足者,多见神倦、食少、咳血、易于伤风、色黄、脉空大等证,叶氏多以人参、粳米、大枣等以扶脾气,北沙参、麦冬、生扁豆以养胃阴(案6~7)。综观诸案,屡用食物中药,如大麦仁、蔗浆、生扁豆、山药、莲子、粳米、大枣等,甘平益胃,久服无弊,于胃虚者尤为适合。
, 百拇医药
    二、同一位医家,同一张方剂的医案比较,重在探讨该医家运用此方的经验。如下:

    〔案8〕

    阳微,阴浊泛逆,先为咳喘,继而腹满便溏,所谓喘必生胀是也。

    真武汤

    〔案9〕

    脉歇,阳伤阴干,便泄腹膨,宜节食物。

    真武汤

    〔案10〕

    脉微阳作,三疟形浮。

    真武汤

    〔案11〕
, 百拇医药
    阳微饮逆,咳嗽呕恶。

    真武汤

    〔案12〕

    阳微,阴浊上千,脘闷,气冲至咽,大便溏泄,议用真武法。

    真武汤

    〔案13〕

    本为少阴挟邪下利,但舌苔浊腻,脘闷不爽,太阴亦伤矣,症势最险。

    真武汤

    〔案14〕

    哮喘遇劳即发,发则大便溏泄,责在少阴阳虚。

    真武丸
, http://www.100md.com
    (以上选自《木刻本叶氏医案》)

    编者按:从以上7案可见,叶天士将真武汤用治咳喘、疟、痢、痰饮、泄泻诸病之属太阴、少阴阳微者,证见便溏、脘闷、呕恶、腹膨、足肿、舌苔浊腻、脉微歇止等,是阳气式微,水气不化而泛溢使然。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正为此等证设。叶氏之学深得仲景心法,于此亦可见一斑。

    三、同—种病证,多位医家的医案比较,在于了解各家诊治此病的特色。如下:

    〔案15〕

    腰髀痹痛,连及胯腹,痛甚则泛恶清涎,纳谷减少,难于转侧。腰为少阴之府,髀为太阳之经,胯腹为厥阴之界,产后血虚,风寒湿乘隙入太阳少阴厥阴之络,营卫痹塞不通,厥气上逆,挟痰湿阻于中焦,胃失下顺之旨。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涩,苔薄腻。书云:“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痛为寒痛,寒郁湿着,显然可见。恙延两月之久,前师谓肝气入络者,又谓血不养筋者,理亦近是,究未能审其致病之源。鄙拟独活寄生汤合吴茱萸汤加味,温经达邪,泄肝化饮。
, 百拇医药
    紫丹参 云茯苓 全当归 大白芍

    川桂枝 青防风 厚杜仲 怀牛膝 熟附片

    北细辛 仙半夏 淡吴萸 川独活 桑寄生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

    〔案16〕

    寒湿之气,从外而入于内,遍体历节疼痛,而又胸满呕痰。经云: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又云:胃为藏府之长,束筋骨,利机关,皆胃气之流行;然则外通经络,内和胃气,便是治法之纲领矣。

    川附 茯苓 南星 半夏 陈皮

    木瓜 竹沥 姜汁

    (《柳选四家医案·王旭高医案》)
, http://www.100md.com
    〔案17〕

    四肢经隧之中,遇天冷阴晦,疼痛拘挛。痈疽疡溃脓,其病不发,疡愈,病复至,抑且时常衄鼽。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年多气衰,延至废弃沉疴。

    当归须四两 干地龙二两 穿山甲二两

    白芥子一两 小抚芎一两 生白蒺二两

    酒水各半法丸

    (《临证指南医案》)

    〔案18〕

    焕章兄,脉紧而沉,舌淡白,寒湿入络,腰酸脊痛。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薏仁一两

    桂枝二钱 车前子三钱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范文虎医案》)

    编者按:风寒湿痹,各家诊治各有特色。范文虎重在祛湿,着眼于先撤外邪;王旭高和胃化痰,是加意于扶助正气。叶天士认为外邪留著经年,必与气血混处,成败瘀凝痰,故立活血化瘀之法,颇有巧思。从各家处方看,范文虎用药简洁而剂量颇重,有经方派之风格;叶天士、王旭高治法灵巧,为时方家的特色;而丁甘仁虽药味较多,但法度森森,亦有经方之精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