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310704
坚强的白衣战士——记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医生周静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4期
     东二环边,白墙蓝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静静矗立,接待着川流不息前来就诊的人们。SARS病魔曾一度在这里肆虐,而今,白衣天使井然有序的工作,使人几乎看不出SARS留下的痕迹。只有那些更加严密的防护,还在提醒人们曾经的经历。时间带走了人们对SARS的恐惧,却难以淡化SARS时期我们对白衣卫士们的感激和回忆。在身穿白衣匆匆走过的医生中,我们或许还能认出那个27岁的年轻身影——周静威大夫。经过SARS的风风雨雨,他依然笑得那么灿烂,在临床医学上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前进,在与病魔的斗争中生活得更加坚强而成熟,更加充满朝气。

    我是医生,这就是我的责任

    周静威199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在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工作。4年中他迅速成长为一位优秀全面的急诊科医师,无论是同事还是上级说到他,大家都会翘起大拇指,夸他工作认真负责,聪敏勤奋好学,真是好样的。今年3月17日,东直门医院急诊科接收了北京市第二例重症SARS病人。“因为事先谁也没想到这么快就会遇上SARS病人,当时没有什么想法,对于病人,即使冒着风险,也必须抢救,虽然知道这类病人有传染性”。抱着这样的信念,仅仅做完简单的防护后,大家便立即投入抢救。段力军大夫和周静威大夫一起给病人气管插管。他们顾不上病人异常增多的气道分泌物向外喷溅。经过将近72个小时的抢救,年迈的病人还是去世了。此后周静威和同事们又奋战了5个日日夜夜,直到11位参与过救治的医生和护士都相继出现SARS症状,周静威是其中的一个。3月22日,他被送至佑安医院。
, 百拇医药
    在佑安医院,周静威和段力军住在同一间病房里。为了减轻佑安医院同行的工作压力,他们尽量自己测体温、互助输液。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急诊经验,只要力所能及,他们就帮助佑安医院的同行使用呼吸机,处理急症。经过积极的治疗,周静威的病情有了恢复,但是,段力军的病情却不断恶化,周静威每天照顾着段大夫,直到抢救的最后一刻还亲自进行心脏按压、上呼吸机,要知道前不久他自己还在接受无创呼吸机的治疗,走10米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谁也不知道随着症状的加重,他是以怎样的坚强和勇气度过那些生死未卜的日子,照顾着段力军大夫走到生命的最后。当问及周静威这些时,他只是很平静但又很简单说几句,沉默之后便笑呵呵地和我们说起如何在佑安医院锻炼身体,随之又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用行动无声地告诉我们:“我是医生,这就是我的责任”。

    百折不挠——轮椅上的医生

    周静威大夫在7月1日东直门医院SARS过后第一天全面复诊时便重新走上岗位,是东直门医院第一个恢复工作的感染SARS的医护人员。出于对他身体的爱护,医院将他从急诊科调到了肾病内分泌科工作,刚刚扩建的肾内科病房病人很多,周静威顾不上休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第一个月就收治病人19个。他的身体还有些虚弱,一次查房下来常常汗水直流,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不仅因为患者需要他,科室需要他,更重要的是,他深深热爱着他立志毕生从事的临床工作,难以割舍。8月份东直门医院骨科为三条腿的一岁女婴做截肢手术,由于周静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急症处理经验,又被任命为术后重症监护组成员,手术结束后在ICU病房连续看护女婴,三天三夜不曾回家。大家都劝他要多注意身体,他只是答应着,却更加努力地工作,仿佛要将SARS耽误的时间都弥补回来。
, 百拇医药
    就在这时,周静威检查出了股骨头坏死。他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取回检查结果时只是笑笑说“有点问题”后又忙上了。股骨头坏死就意味着不能再承受繁重的工作。同事们劝他去休息的话说了不知多少遍,他仍旧充满热情尽职尽责,直到他处理完工作,最后一个住进医院治疗,大家才知道他病得不轻。因为住在本院,周静威主动要求住在肾内病房里,以便继续学习继续工作。每天下午大家已经习惯看到做完理疗后的周大夫摇着轮椅回到医生办公室,询问这一天病人的情况,为下级大夫及研究生、进修医师解答各种问题,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病例,和他住院前没有丝毫区别。到了晚上大家都离开了,他又坐在病历柜前一本一本认真地翻看病历,看病人新回报的理化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他发现了问题总是写张纸条夹在病历中,提醒主管大夫注意。对那些心理压力大的病人,周静威就摇着轮椅到病人床边和病人谈心,他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总能感染患者,帮助他们找回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晚上病人出现急症,他常过来给值班大夫帮忙,着急了甚至轮椅也顾不上,直接跑到病人跟前。记得有一个慢肾衰伴脑梗死的病人,家属半夜来叫:“病人呼吸不畅”,周静威立即赶过去,仔细排除各种危险因素后,发现呼吸不畅与体位有关,帮病人调整好体位后他又站在病人旁边静静地观察睡着了的病人约半个多小时,肯定没有其他情况后才离去。有一位患者说,有一天他坐轮椅上坡,周静威的轮椅在他前面,突然周大夫手打滑轮椅向后滑下来。为了不撞到这位患者,周大夫使劲把住轮子,结果自己狠狠地摔了一跤。周大夫就是这样的,在他心里最重要的是病人,他从未想过自己也在住院,也需要休息和治疗。
, 百拇医药
    医乃仁术,贵在精诚

    周静威曾说过“不断提高医术才是对病人的真正负责”。面对不幸,他从未停下孜孜不倦学习的脚步。因为SARS错过了到朝阳医院进修的机会,他更加珍惜现在的时间。每一次主任查房,每一次外院会诊,每一次专家讲座,他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尤其是北大医院和阜外医院的专家来会诊时,他总是提问最多,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他把电脑和厚厚的参考书都搬到病房里,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学习。他曾满怀希望地谈到他的学习计划和以后的目标,那就是,如GLasscok所言:“一个临床肾脏病学者处理肾小球疾病时必须同时既是一个熟练的床边观察者,又是一个有造诣的病理学者和病理生理学者,而且又应当起码是一个业余的免疫病理学者”。他说,这是他所要学习的。现在虽然不能全力工作,却正好趁这段时间好好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记者曾以为会听到周静威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感慨,但他只是很诚恳地说:“在佑安的日子回忆起来很痛苦,剩下的很普通,没有什么可说的”。然而正是这平时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折射出了医务工作者真正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平凡而伟大。他们能够在SARS的紧要关头毫不犹豫地挺上去,能够承受如此大的牺牲也无怨无悔,经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还能有平和而积极的生活态度,真的让人感到很震撼!他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反而让我们另有所悟。我们深深地体会出周静威和其他所有曾经战斗在临床一线的白衣卫士,是怎样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为我们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健康防线。我们相信周静威会早日恢复健康,尽早投身于他热爱的工作,成为技艺高超的临床专家!, 百拇医药(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