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0315059
坚强顶住“沉重打击”(杨华渝专栏)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5日 《健康时报》 2003.06.05
坚强顶住“沉重打击”(杨华渝专栏)//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杨华渝

    儿子今天过生日,约了几个同学一大早就骑车出发去爬香山去了,说好晚上一同回家热闹热闹。吴老师钻在厨房里整整忙了一天,下午还抽空把订好的生日蛋糕取回。儿子今年18岁,往年生日都只吃碗打卤面就打发了,今年不能再这样凑合。天渐渐黑了下来,有人轻轻地敲门。她满心高兴地认为是儿子回来了,还抱怨他为何不带钥匙。门开了,是校长和两位女老师,几个跟儿子一块儿出门的同学瑟缩在后面。从来者的神情上,吴老师一下子就意识到出了大事儿。

    我见到吴老师是在她儿子因车祸丧生两周以后了。人们说,她在处理儿子后事的过程中表现得出奇的冷静。可是,她告诉我,那一段时间犹如梦境一般,“像行尸走肉,失去了感情。”而如今,则不光在梦里见到儿子,即使白天也能听到儿子跟她讲话。有时,似乎儿子就坐在身边,不但能看到,伸手还能摸到。她睡不着,悲伤、怨恨、空虚、一阵阵地狂怒,生怕一时控制不住自己……

    天灾人祸,从地震、洪水、火灾、车祸、战乱,到罹患重疾、夫妻感情破裂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严重的精神创伤。有人将这些严重精神创伤的后果归纳为三个时期:先是在重大打击下处于茫然休克状态;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错乱,情绪不稳定;第三期的时间最长,是心理功能重建和再度平衡的过程。一些人心理功能增强,“化悲痛为力量”;而另一些人则出现精神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并有可能趋向慢性化。

    精神科临床上将严重精神创伤后的精神失常称为心因性反应或反应性精神障碍,其中又分为急性与迁延性两种。

    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精神症状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病人或变得不言不语,呆若木鸡,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呈木僵状态;或激越冲动,不认识人,喊叫哭闹,无目的地漫游奔跑。这些情况历时短暂,一般几天至一周即恢复正常。病人对病中的表现不能完全回忆。

    迁延性心因性反应,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症状在遭受创伤几周后方才出现。其特点为反复地重现创伤体验,也就是创伤事件不断重复出现于病人脑海中,而且生动逼真。同时,在梦中也不断地重现创伤情景,或者恶梦连连。病人往往在睡梦中惊叫或为恐怖的场面所惊醒。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能引起创伤情境回忆的场所,并且表现得有如“惊弓之鸟”,些许声响即可吓得心惊肉跳。在情绪上,病人整日闷闷不乐,心烦意乱,有时控制不住地发脾气。有些病人悲观绝望,产生自杀念头和举动。他们往往不愿与人来往,离群索居,变得孤僻和怪异。

    一般来说,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因性反应都能得到缓解。只有少数病人会残留失眠、头痛、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预后好坏,与精神因素能否去除以及病人的性格有关。当然,病人的性格与心因性反应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稳健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对预防严重精神创伤后的精神失常十分必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