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4期
编号:10392962
益气调经辨证用药治疗面部痤疮30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4-3295-02

    根据多年临床观察,青春发育期女性面部痤疮大多与月经不调有关。1995年至今,笔者按月经周期辨证用药,治疗青春期女性面部痤疮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5~3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年。症见面部痤疮,颜面潮红或黯红,中有白色小粉刺和脓炎,少数伴有颈项、上胸和背部等处痤疮。多数均经外搽药物,内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好转后复发者。其中月经提前10例,延后5例;伴有痛经,乳房胀痛或腹痛7例;月经量少,经行3~4天,经色深及血块8例。

    1.2 治疗方法 从月经第5~6天开始治疗,重点是使卵泡逐渐发育成熟使之达到排卵水平。治疗以益气血,补肝肾,调经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方以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肉桂5g,川芎5g,甘草5g,公英30g,如月经错后,经量少,佐以理气活血,加香附15g;阳虚明显,加附子5g;经量少,阴虚明显,去肉桂、川芎、熟地改生地,酌加龟版、鳖甲各30g;如月经提前,周期在23天以内,加强补气养阴,黄芪、党参加重至30g,加旱莲草、女贞子各15g。月经中期,在排卵之后,重在调补脾肾,以维持黄体功能,仍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党参、黄芪用量加至50g,加山药30g,巴戟15g,兔丝子15g,女贞子15g,仙灵脾15g,月经将至,此时黄体萎缩,应以疏肝和脾,理气活血、通经为主,因势利导,以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20g,炙甘草、丹参、牛膝、桃仁各15g,红花、延胡索各15g。脾虚肝郁者,去当归加薏花30g,苍术10g。以上服药1个月为1个周期,连服3个周期。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结果

    20例治愈(皮疹消退、残留色素沉着或疤痕,停药3个月无复发);6例显效(皮疹大部消退,停药3个月内偶见新皮疹出现);4例无效(症状无改善,不断有新皮疹出现)。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营业员。因面部痤疮反复1年余于1995年10月8日就诊。患者从1994年起月经时间延长,每次约7~15天,量少色淡质稀,月经前后面部痤疮不断出现,曾用面部药膜及服多种中西药均未能奏效。平素患者时有腰膝疲软,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脉虚而细。月经第5天起予处方:黄芪、党参、地丁草各15g,白术、茯苓、白芍、熟地各10g,川芎、炙甘草各6g,公英30g,6剂,水煎服,日1剂。月经中期:上方将党参、黄芪加至30g,去川芎,加兔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0g,14剂水煎服。下次月经将至:予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30g,炙甘草、丹参、牛膝各15g,红花、延胡索各6g,5剂水煎服。月经按时而至。第1疗程,面部痤疮出现量较少,继续服3个疗程,未再有新皮疹出现,残留色素沉着渐淡。停药6个月内未再复发。
, 百拇医药
    4 体会

    女性青春期面部痤疮,从临床上是先出现月经不调,究其原因,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低下,或相对低下,而卵巢分泌雄激素增加或相对增加,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致使毛囊内细菌的感染机会增多,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出现面部痤疮。因此,按照女性月经周期各种性激素分泌规律,来调正月经周期的性激素分泌,是达到较彻底治疗痤疮的良好手段。在调正月经周期性激素分泌方面,笔者重点放在肝、脾、肾三脏。在卵泡发育成熟期,雌激素是重点,采取益气血、补肝肾的方法。在排卵后黄体形成时以调补脾肾的方法,维持黄体功能。在黄体萎缩月经到来之前,采取疏肝和脾、活血通络及调经的方法,促使黄体及时退化,雌、孕激素分泌减少,月经按时顺利排泄。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目的,而且能较彻底地解决痤疮复发的问题,也体现了中医药整体性和灵活性 的优点。

    作者单位:132001吉林省吉林市医院中医科

    (编辑维 兰), http://www.100md.com(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