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40014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8例及对照组58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同时检测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分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1.59%,对照组25.86%。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年龄、TC、LDL-C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HDL-C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未发现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但经颅多普勒提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塞和TIA。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后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但应尽可能同时检查颅内血管。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超声
, 百拇医药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1982-03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原因,多累及全身大中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肢体动脉等,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双侧颅外颈动脉,同时检测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糖、血脂等因素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人为我院神经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8例,男55例,女33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7.32±8.65)岁;其中腔隙性脑梗塞组(腔隙组)5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组(脑血栓组)18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1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及神经科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8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6.95±10.85)岁。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探测方法 选用美国HP8500GP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5MHz。所有观察对象均由专人操作。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扫查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侧移位,依次扫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回声特征,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测量内膜-中 层厚度(IMT)及内径。本研究将IMT≥1.2mm作为斑块的诊断标准。

    1.2.2 采集方法 采集全部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ˉx±s),用t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数据间的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α=0.05,P<0.05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本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为71.59%(63/88),腔隙组、脑血栓组、TIA组分别为66.1%(39/59)、83.3%(15/18)、81.8%(9/11),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25.86%(15/58);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分布: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与对照组均以颈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

    2.2 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腔隙组、脑血栓组、TIA组和对照组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见表1。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的颈动脉中度狭窄(51%~79%)及重度狭窄(80%~10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比较 两组之间年龄、TC、LDL-C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HDL-C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1 各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发生率的比较 注: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 ˇ P<0.05

    表2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比较 (ˉx±s)

    2.4 脑梗塞的多普勒表现 脑血栓组中有3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人,颈动脉内膜光滑或轻度粥样硬化斑块,经颅多普勒 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另外4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塞和TIA。其中1例TIA患者左侧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后经血管手术证实。其右侧颈动脉狭窄也>50%。因反复TIA半年入院,半年以前无症状。入院10天后进展成为完全性卒中。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结合B型与脉冲多普勒于双功能系统,可以同时显示组织结构和多普勒频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实时观察血流状态,这些超声技术为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分期提供了大量辅助信息 [1] 。由于其方便、快速、完全,尤其是其无创性与高诊断准确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
, 百拇医药
    本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为71.59%,显著高于对照组25.86%(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的颈动脉中度狭窄(51%~79%)及重度狭窄(80%~10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国内资料结果一致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TC、LDL-C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HDL-C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资料结果略有不同 [3,4] ,可能与本研究资料例数还不够多有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多种:(1)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2)斑块不稳定、破裂,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的血管;(3)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 [5] 。其中(1)、(3)条主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第(2)、(4)是导致部分 腔隙性梗塞及TIA的原因。本研究资料脑血栓组中有3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人,颈动脉内膜光滑或轻度粥样硬化斑块,经颅多普勒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提示部分患者颅内脑血管粥样硬化程度与颅外颈动脉不完全平行。4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临床表现为腔隙性梗塞和TIA。其中1例TIA患者左侧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其右侧颈动脉狭窄也>50%,半年以前无症状,出现TIA后发生完全性卒中,提示部分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可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无症状。一旦出现TIA,发生严重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 http://www.100md.com
    应用双功能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应尽可能同时检查颅内血管,使诊断更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卫东,冯赫林,马春燕,译.超声显像与多普勒超声检查法.第三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2-264.

    2 卫华,华杨,王拥军,等.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67-269.

    3 许竹梅,赵水平,范平.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165-168.

    4 邵燕,章成国,曾桄伦,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36-38.

    5 王拥军.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257-258.

    作者单位:33000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Δ 超声波室)

    (编辑李年令), http://www.100md.com(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