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清热剂 > 清脏腑热 > 芍药汤
编号:10400178
芍药汤治疗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 观察芍药汤治疗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口服芍药汤加抗生素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抗生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1.1%,对照组为26.8%,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用芍药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疗效较单纯西医药治疗为好,在有效率、退热效果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 芍药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抗生素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2019-02

    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排泄含粘液、脓及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小儿以急性普通型及重型较常见。笔者于1997年10月~2002年9月对我院收治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45例采用芍药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 [1] 诊断标准拟定:均具有腹泻血脓便且数频,发热,婴幼儿烦闹不安及便时哭闹,儿童腹痛明显及里急后重,中毒面容。粪常规均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球;粪培养痢疾杆菌均为阳性。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6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8个月~12岁;体温38.0℃~41.5℃;伴高热惊厥7例,脱水者24例;粪培养福氏志贺氏菌属43例,宋内氏志贺氏菌属2例。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10个月~13岁;体温38.5℃~41.0℃;伴高热惊厥8例,脱水者22例;粪培养福氏志贺氏菌属39例,宋内氏志贺氏菌属2例。

    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退热,合理饮食,对症支持治疗;非必需时,一般不作镇静处理。
, 百拇医药
    2.1 治疗组 入院后即给予芍药汤(赤白芍各12g,当归9g,黄连6g,黄芩9g,木香9g,炒榔片9g,生大黄后下6g,官桂后下3g,甘草6g)煎剂;上药于洁净水中浸30min,武火煮沸后以文火煎20min,后下药于起锅前10min投入;婴儿取药汁50ml,幼儿取药汁100ml,幼童取药汁150ml,学龄童取药汁200ml,每日不拘时代茶饮,直至热退,脓血便消失,粪检阴转。同时据经验或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1~2种静点或口服(常用氨基糖苷类或β-内酰胺类)。

    2.2 对照组 入院后即据经验或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1~2种静点或口服,常用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一、三代等氨基糖苷类或β-内酰胺类。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检阴转。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急性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 [2] 制定。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发热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发热,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 百拇医药
    3.2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是39.18h和67.76h,经统计学处理,2组退热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 ˇ χ 2 =5.98,P<0.05

    4 讨论

    自磺胺药物和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痢疾杆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该菌对磺胺类药、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痢特灵、氨苄青霉素等多数耐药。耐药菌株能产生特异的药物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1] 。药敏结果对磺胺类药普遍耐药,对氨基糖甙类和氨苄青霉素等的耐药率已高达40%~80% [3] 。而志贺菌属仍不断发生耐药菌株,常呈多重耐药,而且广泛存在,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对一些较新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较为敏感,但慎用于12岁以下儿童,且已发现耐药菌株,故应用很少。由于体内外的环境差异,一些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得不到肯定,使病情恶化或迁延不愈。
, http://www.100md.com
    根据菌痢的临床症状,属中医痢证范畴。古称肠、滞下等。中医学认为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机是邪毒积滞肠胃,气机阻滞,凝滞津液,蒸腐气血。菌痢本为肠胃积滞有余之证,古人多从湿热论治。痢疾多由湿热疫毒兼夹积滞为患,故清热毒,消积滞最为常用;同时,痢疾又伤气伤血,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多选用芍药汤。方中白芍苦酸微寒,柔肝理脾,调和气血;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药共用为君,以止泻痢腹痛。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而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为臣药。大黄苦寒,泻热祛积破瘀,使积滞除、瘀血去,则下痢可止;又以木香、榔片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使气行血活,积滞得下,则里急后重自解;四药共为佐。官桂辛热,为反佐,可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又助行血之力。甘草甘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急而止腹痛,为佐使药。综合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调气行血,柔肝理脾,化滞止痢之功。

    本文结果表明用芍药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重型细菌性痢疾疗效较单纯西医药治疗为好,在有效率、退热效 果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而且中医药作用广泛,整体观强,毒副作用少,耐药率低。故而在临床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喜爱,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48-849,852

    2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93.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李年令), 百拇医药(崔北勇)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清热剂 > 清脏腑热 > 芍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