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8期
编号:10403032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8-2724-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当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生育年龄中发病率10%~15%。长期以来,是不孕、子宫异常出血及痛经的重要病因。这种疾病一直使临床医生困惑不解。尽管多种方案可以治疗异位症,但结果却并不满意。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药物治疗和开腹手术均有不足之处,复发及再次手术几率均较高。一般认为5年内复发率在40%。我们用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别是肿块位于子宫直肠陷窝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简介如下,仅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者,年龄20~30岁2例,31~40岁21例,41岁以上3例。

    1.2 临床特点 不孕、子宫异常出血及痛经为主要症状。性生活困难,行经时肛门坠胀,排便疼痛,甚至便血。痛经为继发性、渐进性。常自经前2~7日开始,月经第一天最剧,月经干净后逐渐消失。盆腔检查子宫多后倾固定。可在子宫直肠凹陷发现固定的触痛结节,疼痛向肛周放射。累及直肠、阴道隔时可在阴道后穹窿部扪及甚至看到隆起紫蓝色斑点、小结节或包块。B超检查排除盆腔其他疾病。
, http://www.100md.com
    1.3 中医辨证 疼痛呈固定刺痛,拒按,盆腔有结块,月经不调,舌质黯,边有瘀点,苔薄,脉弦细,属实证。

    2 治疗方法

    本组均属血瘀阻滞,夹杂寒凝、气虚。治宜调理气血,活血散结,破瘀消。方药:三棱15g,莪术15g,桂枝10g,荔枝核10g,制香附10g,忍冬藤15g,鸡血藤15g,生甘草9g,大黄6g。上药小煎取汁200ml,每晚100ml保留灌肠。于月经干净后第五天开始,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用。病程长可加仙灵脾10g,菟丝子10g。合并盆腔炎症可加红藤15g,公英15g。一般用药3~4个疗程见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子宫异常出血停止,痛经消失;显效:子宫异常出血停止,痛经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痊愈2例,占7.7%;显效19例,占73.1%;无效5例,占19.2%,总有效率80.8%。
, 百拇医药
    4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紫蓝色实性结节。而出现不孕、子宫异常出血、进行性痛经。但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主张手术、假孕、假绝经治疗。我州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高额费用。近年来药理研究中药活血祛瘀药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内出血的吸收,减少和防止粘连,促进因出血而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的修复。我们根据中医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原理,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坠胎、小产、人流、手术之后瘀血停留,积瘀冲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瘀积日久,则成瘕。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本病后期往往虚实错杂,致成痼疾。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活血散结,破瘀消。方中三棱、莪术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荔枝核、制香附理气散滞,调经止痛;忍冬藤清经络中湿邪而止痛,生甘草补脾益气,与忍冬藤配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鸡血藤活血通络;桂枝温通血脉,散寒逐瘀;大黄直降下行,有活血祛瘀、通经散结之功效,并有提高免疫力之作用。诸药合用,使异位结节消散,月经恢复正常。

    作者单位:813000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妇科

    (编辑李年令), 百拇医药(韩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