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编号:10406788
两大儒宗的医方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51期
     我国自古以来盛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在封建社会中,自唐兴科举以来,仕途就成为儒士的主要出路。从仕无望,退则为医也不失一条出路。自清末废科举以后,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名医也是形势所致。此外,还有一些儒士虽不以医为业,但却熟读《内经》、《本草》、《伤寒》,也能为人诊病开方,疗效居然甚佳。当然,对他们来说医药只是一门该学的学问,为人诊病也不过是“游于艺”罢了。

    在清末民初,我国出现了许多儒宗,其中有不少人通于医。最出名的是章太炎,民初他还在苏州创办了国医学校。我搜寻了数十年,只找到个别章氏为人诊病的文字记录,至于亲笔处方则人间无存。但我收存有另外两大儒宗的处方,今奉献给读者。

    张宗祥(1882~1965年),浙江海宁人。清末庚戌殿试一等,曾任瓯海道、京师图书馆与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美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举凡中国传统的学问大多精通,也能医。张氏的书行笔有力而灵活,气势飘逸而又苍劲,其书画作品在拍卖时每获高价。此方曾配过两三次,故其上印有张同泰、存仁堂等国药号的印记。

    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生于四川成都。马氏不但精通国学各领域,而且还会五国外语(英、德、日、拉丁、西班牙)。抗战中,曾有8位英国教授在重庆访问他。回国后盛赞“马公学识精深,莫测其底蕴”。他的书法独创一体,虽植根于晋唐,兼取沈寐叟之意而益以苍劲。处方左下方的“智林图书馆”,亦由他所出小楷付梓,该馆为他所创。此外,他还精通篆刻。(浙江中医学院 林乾良教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