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4536
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5-0452-01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其表现经前、经后或经期少腹及腰腹疼痛,重者难以忍受。祖国医学将痛经分为虚实两类。其病因多由胞宫寒湿,或气滞血瘀,或气血亏损所致。在行经期投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数例,均收到显效,今简介如下。

    1 病例举隅

    例1,女,22岁,未婚,桓台县毛巾厂工人。2001年7月6日初诊。患者15岁初潮,月经周期正常,154~526~28 ,经色紫黑,量不多,有血块,行经时小腹痛,腰腹稍有不适。近1年来,每月经前1~2天小腹及腰骶部疼痛,行经第1天小腹拘急痛甚,腰骶疼痛如折,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不能起床,难以忍受,舌暗红,面苍白,脉滑缓。辨证:痛经,寒湿凝滞,血瘀胞宫。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化裁。小茴香12g,蒲黄10g,炮姜10g,当归12g,川芎6g,五灵脂8g,元胡10g,没药12g,肉桂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告诉患者下次月经来潮再诊,中间不服任何药物。2001年8月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上方5剂后,本次经来小腹痛、腰骶部痛明显减轻,经期又进原方5剂,随访1年,痛经未发。

    按本例患者寒湿伤于胞宫,血行不畅,出现下腹痛及腰骶部疼痛。血得寒则凝,故经量少,有血块,色紫暗,苔白润,脉滑缓无力,均为寒湿凝滞之象,方中小茴香、炮姜、肉桂温经散寒行滞,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蒲黄、没药、赤芍、元胡、五灵脂活血行瘀止痛。

    例2,女,24岁,桓台中学老师。2003年3月5日初诊。患者1年来每次月经期小腹部胀痛剧烈。行经第2天,小腹疼痛难忍,经量不多,行而不爽,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淡,苔白稍厚且脉弦有力。辨证:寒凝气滞,血瘀胞宫。治则:温经散寒,化瘀通经。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10g,川芎6g,丹皮8g,小茴香10g,香附10g,红花10g,桃仁10g,枳实12g,木香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经期服。2002年4月7日复诊:服上药后,本次行经时小腹疼痛明显减轻,月经量正常,有少量血块,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前方又进5剂,自述本年痛经未发。

    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随气行,气滞则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及腰部胀痛,血瘀则量不多,行而不爽。色紫暗有血块。方中以当归、生地、川芎养血活血,丹皮、赤芍、桃仁、红花活血行瘀止痛;小茴香温经散寒行滞,香附、枳实、木香行气止痛,解郁散滞。

    2 体会

    中医临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宗旨,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痛经是以疼痛为主症,由于气血受阻,不通则痛,故在活血化瘀的药物中,必须加行气药、温经药,才能收到满意疗效。治疗痛经在经行时用药效果显著,非月经期不必服药,平素注重少食生冷,防七情过度。

    作者单位:25641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卫生院

    (编辑 维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