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446245
外伤性脑梗塞20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9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9-0793-01

    随着基层医院CT和MRI的应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病例逐渐增多,治疗方案各家不同。现将我院近年诊治2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65岁,中位年龄24岁。其中车祸伤12例,跌倒伤6例,坠落伤2例;伤后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15例,偏瘫6例,肢体部分功能障碍12例,合并颅内血肿3例;GCS评分13~15分4例,6~8分12例,3~5分4例;CT检查均可见低密度区,其中合并颅内出血第一次未见梗塞区域,第二次CT示低密度梗塞区。

    1.2 治疗方法 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措施各有不同。根据本组病例,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解除病因。有颅内血肿者行手术治疗时应及时清除颅内血肿,保持呼吸道通畅。(2)脑梗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解除脑血管痉挛可应用尼莫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 [1],行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本组均常规应用,一般7~10天左右肢体功能障碍逐渐恢复。(3)应用脑组织康复药物、能量合剂,如脑康和神经生长因子。(4)中药治疗。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注射液等。(5)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纠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一般认为应及早治疗 [2] ,主张2周内实施。10次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对于重型脑伤可延长至8~20个疗程,治疗压力0.2~0.25mPa,常规每日一次。本组6例均于2周行高压氧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痊愈4例,明显好转2例。(6)溶栓治疗。若发现脑栓塞血管,并经DSA证实后,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7)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主要用于治疗颈动脉损伤后血栓形成造成的脑缺血,一般伤者在6~12h内确定诊断者颈动脉栓塞>50%,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结果 痊愈14例,中残4例,其中1例左侧肢体偏瘫,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4级。3例右侧肢体乏力,活动不灵活;死亡2例。

    2 讨论

    随着CT的广泛应用,外伤性脑梗塞,病例逐渐增多。本病的诊断 [3] :(1)有明显的头部外伤史;(2)伤后出现肢体的功能障碍;(3)无明显颅内压增高;(4)清除颅内血肿病情无好转或恶化;(5)CT发现低密度区。本组患者CT均发现低密度区,于伤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其中8例第一次CT示发现颅内异常,患者逐渐出现头痛、头晕及肢体功能障碍后复查CT而发现低密度区域,且腰穿脑脊液压力无明显增高。

    2.1 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 根据本组病例,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4] :(1)在暴力作用下,颅底血管发生扭曲,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脑外伤时由于脑组织的相对运动,供应基底神经节的动脉由脑底动脉环发出后,与脑底是直角关系,且为终末支,易受损伤;(2)颅内血肿时,血肿压迫其周围血管,使血管呈线形外观,其内皮细胞肿胀,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塞;(3)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国内胡深 [5]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半小时即出现血管痉挛。
, 百拇医药
    2.2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1)脑栓塞:该病有典型的脑血管病史,以资鉴别;(2)烟雾病:该病CT发现基底神经节局限性低密度区应和基底神经节梗塞鉴别。本组患者均有头部外伤,且肢体功能障碍于伤后不久出现,无反复发作病史,若行脑血管造影更加明确诊断;(3)脑挫裂伤:CT可以鉴别,脑挫裂伤时,CT示局限性低密度区并可见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区,伴有脑水肿。

    参考文献

    1 王宇田,赵建龙,罗光华.儿童外伤后脑梗塞32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6):345-346.

    2 徐如祥.现代颅脑损伤救治策略.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8,8:141.

    3 相山.外伤性基底节梗塞4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105.

    4 杨波.小儿外伤性基底区损伤的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107.

    5 胡深.猫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与脑血管造影.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4):210.

    作者单位:400011重庆消防总队医院

    (编辑 刘静),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