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782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几点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207-01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依靠静脉输液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又以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最为常见。现结合198例穿刺成功的临床实践,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几点体会。

    1 小儿浅静脉的特点

    三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婴儿,浅表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皮肤细嫩,血管隐约可见,尤其是头皮静脉显露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静脉穿刺。

    2 头皮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从外观看静脉隐约可见,动脉饱满。用手指触摸动脉有搏动,针头如刺入动脉中,回血迅速,血色鲜红,推药后局部出现苍白区。而刺中静脉则回血缓慢,血色暗红,推药后局部无苍白区。此外,简便鉴别方法为注射前用食指或中指触摸血管无搏动即为静脉血管。

    3 根据年龄选择部位

    对198例患儿穿刺部位以额正中、颞浅静脉及骨缝间静脉穿刺最多。根据年龄将其分为新生儿组80例,婴儿组62例,幼儿组56例3个年龄组。(1)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80例新生儿以额正中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达71例(89%),其次为颞浅静脉88%,都较为满意,一般2次即能成功。在穿刺时如偶尔穿刺不见回血,但穿刺时手有一种针头进入血管时失去阻力的感觉,可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2)婴儿期随着月龄的增加,皮下脂肪增多,四肢血管显露不理想,此时 多选择额正中及颅骨缝间静脉。本组共62例,前者穿刺成功率为85.5%,而颅骨缝静脉穿刺成功为35%,后者相对成功率较低。因头发遮盖,皮下脂肪增多,只能根据解剖位置及血管的走行践浅穿刺,故成功率低。(3)幼儿期56例。随着年龄增长,头皮静脉逐渐隐退,故在此期采用四肢静脉相对多。但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部适当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采用额正中和颞浅静脉为主。本组穿刺成功41例,为73%此时因头部皮下脂肪及头发增多,故成功率不及前2组。此外幼儿期患儿好动,注射常出现滑针、肿胀等现象,在此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4 注射方法与固定

    (1)头皮针的选择,可选用4.5~5.5号一次性输液器,因其常有调节器,绝对无菌,针头锐利好用。另外还应备好静脉注射用具,如酒精、备皮刀、胶布等。(2)选择好部位,注射部位如有毛发可用备皮刀将毛发剃去,将毛发处理干净。用75%酒精棉签或棉球局部消毒后,以左手拇指,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此时松开调节器予以固定即可。并根据病情,及治疗反应情况,适当调节滴速。(3)固定方法:选择1cm宽,6~8cm长的胶布3~4条,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粘贴针头。然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再用8cm长的胶布固定好,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作者单位: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