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漫谈
编号:10470691
病毒性肝炎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7日 MTP医学信息网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的常见传染病。本病发病率在我国大约是10%。临床根据其有无黄疸型肝炎;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由于致病的肝炎病毒不同,目前分为甲、乙、丙、丁、戊等5型肝炎。本病属中医学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至少有5种: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丁型肝炎病毒,5、戊型肝炎病毒。从流行病学及预后方面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一般不转变为慢性,预后良好;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昆虫叮咬、性接触、母婴传播等肠道外方式传播;丁型肝炎多是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合并感染而发病;这一类肝炎发病无季节性,多为散发,易于转变为慢性,且临床症状复杂,多有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久则易演变为肝硬化。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外感六淫邪气或行疫毒邪气,与湿热之热相合,壅滞肝胆,以致肝胆气机阻滞、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血行不畅而发为本病。一般认为初病多为邪实为主,久病则耗伤正气,常为虚实夹杂之证。

    [症状]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急性病毒肝炎为急性发病,大都有发热、恶心、厌油腻、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明显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黄疸。慢性病毒性肝炎为慢性起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故建议定时作体检。肝炎的并发症可有脂肪肝、肝硬化、肝性脑病。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保肝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避免饮酒。临床一般多采用综合疗法。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早期一般以祛邪治标为主,多用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凉血解毒等治法。可选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柴胡温胆汤、加味逍遥散、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等;常用药物有茵陈、虎杖、板兰根、黄芩、连翘、贯众、金钱草、柴胡等。若出现黄疸则配用利胆退黄之法,首选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方剂。病久者症情复杂,多为虚实夹杂,治以标本兼顾为要。治本多以健脾益气、养气多用炙黄芪,养阴常用炒白芍、生地,活血可用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等药。对于重症肝炎,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开窍醒脑为法。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病情缠绵,须坚持长期服药。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故应定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感染。

    [预后]

    甲型、戊型肝炎不易转成慢性,故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乙、丙、丁型肝炎预后较差,其中至少10%~20%最终转化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