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
编号:10508140
苦参与南苦参的鉴别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8期
     前几日去药市,见到一种当地群众及药农称为苦参的药材,经鉴定为萝藦科的马莲鞍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f.的干燥根,该品种在广西南部及西南部使用较为广泛,也称为“藤苦参”、“南苦参”,在当地常混为苦参。为了更好地区分两种药材,现将其介绍如下。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收入草部山草类。陶弘景谓:“近道处处有之。叶极似槐叶,花黄色,子作荚,根味至苦恶。”苏颂谓:“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四尺。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春生冬凋。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李时针谓:“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坚。”上述形态描述与《中国药典》规定的苦参及全国广泛应用的苦参是同一物,应为苦参的正品。苦参在广西分布较多,特别是桂北地区的全州、灌阳等县。马莲鞍为壮族用药,主要分布广西南部及西南部,民间用于感冒发热,胃肠炎,痢疾等,古代本草未有记载,广西南部及西南部习用。

    苦参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横向皮孔及细密纵皱纹。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药材多切成块片状,片体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苦。性味苦、寒,功能清热澡湿、杀虫、利尿。用于痢疾、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阴道滴虫。

    马莲鞍的干燥根呈长圆形,稍弯曲。上部稍粗大,下部渐细。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稍显粗糙,有瘤状突起和不规则皱纹及裂纹。外皮较厚,不易剥落。药材多呈扁椭圆形片状,较细的根为长短不一的段,片的直径为0.5~2cm,厚2~5mm,折断面不平,断面皮部类白色,较厚,稍带粉性,可与木部剥离。木部微黄色,约占横切面的3/5,射线纤细,放射状;导管显著,呈小孔状。气微,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感冒发热、泄泻、痢疾、胃痛、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http://www.100md.com(苦 参)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