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11282
SARS的证候因素③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9期
     曹洪欣 中国中医研究院 张明雪 辽宁中医学院

    虚:虚为正气虚,疾病起病之始应有正气虚。诚如《灵枢·百病始生》云:“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正气不足,亦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不藏精者,乃阳气亏虚,精血津液不得潜藏,易出现防御系统障碍,引发疾病。肾不藏精,最易感受温热之邪,即“温邪独击下虚之人”,造成气阴耗伤,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谓:“虚邪之气,害必归阴”。平素阴虚之人易感温邪而致病,与西医所谓免疫能力下降相仿。

    SARS患者急性进展期,由于疫邪的毒力较强,易损正气,亦即湿热疫毒,耗伤气阴。正气抗邪的能力衰减,脏腑功能活动下降,尤其是气虚更为明显。加之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极易损伤脾胃,形成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气血化生乏源,终致正气无力驱邪外出。因此,正虚邪恋,气阴两伤是SARS恢复期常见证候。

    从临床观察来看,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下降,氧分压、氧饱和度低,致疾病初起即见乏力;发病后动则喘促、气短、乏力不解、自汗、少气懒言、纳少,舌淡胖有齿痕和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心悸等气阴两虚证。这些临床表现反映了SARS起病之初就有正气虚,病至后期,热势虽退,但余邪未能尽去,机体仍未恢复正常,毒邪仍能继续损伤机体正气,导致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因此气阴两虚贯穿于整个病程,也是SARS病变迅速,病势危重,迁延不愈的癥结所在。
, 百拇医药
    伏邪:根据温病发病后的证候表现是以里热证为主,还是以热证为主,可将温病分为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两类。所谓伏气温病,也可简称为“伏温”,即感邪后伏藏体内,过时而发的一类外感热病。起病时病位在里,以里证为重心。

    SARS的致病因素应属于伏气温病和外感温病,其发病特点不同于新感温病之病发于表。

    《内经》中有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即冬季感受风寒,伏藏于体内,迨至春天发为春温,而病因衍生为温热病邪。临床实践证明本病具备“伏寒化温”之特点,与历代医家之“伏邪”学说较为一致。临床上有两点理由支持这一结论:一为病以里热证为必见证,里热证是伏气温病说临床验证的第一要素。二为起病即现里证,病发于里,邪郁气分或营分,其传变趋势或是由里达表,或是里热内陷,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就邪伏少阴学说言:“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应肝胆也。”从不同角度对伏邪之发病做了论述,其发病特点有别于新感温病之病发于表。三为本次广东省发病体现了南岭温病“发热兼有挟湿”的临床特点。湿伏膜原,热处湿中,湿遏热伏,胶结难解,与“伏暑”非常相似。即人体感受盛夏的暑热、暑湿病邪后,邪气可以伏藏于人体某一部位,迨至深秋发为秋月伏暑,至初冬变为冬月伏暑。正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所说:“夏伤于暑,被湿所遇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于营分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 百拇医药
    通过观察SARS的临床证候特征,不难发现其致病特点有三:①里热偏盛:发病1~4天内即以高热、烦躁、咳嗽、舌红苔黄厚、脉洪数为主候。病发7天左右如热不退,将进一步里传,见身灼热、躁扰、心悸不宁、舌红绛、苔黄白或少苔,或以气营两燔为主证。②易耗伤阴液:出现烦渴、溲赤、便干、舌红、苔黄燥,多于病情进展至中期或恢复期出现。③病情变化快:热象可于1~2天的平台期后再度出现高热,进入极期。根据以上致病特点,其病因按照从证审因,即辨证求因的原则,为“伏寒化温”之属。

    由此可见,SARS病因应当是先有体内伏邪,复加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其由里达外的病机是确认伏气的第一步,而临床采取清泄里热的手法能减轻病势,阻断病变进程,也进一步验证了“伏邪致病”为本病证候因素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情志:SARS的证候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西医学已经认识到心理失衡影响机体免疫力,导致抵抗力下降;若按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易使肝失疏泄、条达而致肝气郁结,气机升降失调,脏腑不和,气化受阻,气不行则血不运,血行不畅,气血不得交换,则血滞成瘀,毒自内生,致使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营阴失守,御邪能力减退,即所谓“邪虽自外来,其无毒者不入”。
, http://www.100md.com
    由于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部分病人出于对本病的恐惧和处在被隔离状态,在急性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并表现出一些精神症状。有些医务人员平素阴阳平和,体质健康,因为接触大量SARS疫毒,加之精神压力大,工作疲劳,心理紧张,也会耗损正气,“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所”,故有许多医护感染者。同样条件下也有许多人未发病,此与加强防护、调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理态势不无关系。因此,情志因素作为SARS证候因素之一,影响着发病与病情演变。

    综上所述,疫毒是始动因素,贯穿本病全程;热毒缘于疫邪侵袭机体,与湿邪交炽而相搏,化火成毒而致热毒炽盛,热毒损伤络脉,致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不得及时消散,形成瘀血,阻滞络道,血脉不通,遂生瘀毒;瘀则血运障碍,络脉受累突出,“血不行则化为水”,水湿闭阻肺络,伤及肺气,肺之宣降、治节失常。热毒致瘀,瘀毒致湿,疫毒挟湿客于肺卫,外湿与内湿相引,合而为湿毒,湿属阴邪,黏滞不去,困遏气机,损伤阳气。热、毒、湿、瘀,互相搏结,伐伤正气,损伤阴津;病情迁延,邪气不去,复耗气阴,脏腑受累,则正气愈虚,愈无力祛邪,疫邪痹阻肺络,郁久化热,热邪鸱张,更戕气竭阴。如此恶性循环,则病难向愈。究其病变实质,当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气阴两虚,标实为痰热、疫毒、湿浊、瘀血。而SARS疫邪侵犯人体易于化热生痰成毒致瘀,故邪盛正虚,贯穿疾病的始终。由此可见,正确认识SARS基本证候因素——热、毒、湿、瘀、虚,将有助于今后分析SARS及其他疫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及病势,从而揭示其病变机理和演变规律。③(为"863计划"课题相关论文)<全文完>,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