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信息
编号:10511584
中医药防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61期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呕吐、腹泻水样便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

    一、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性腹泻遍布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其他病原感染发病率多;从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秋冬气候干燥,温差大,多呈流行性发病。国内9~12月份为高峰期,此期易流行或暴发流行,病毒检出率可达90%。

    传染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传入,感染年龄较广泛,从新生儿、成年人至老年人都见有发病,主要侵犯6个月~3周岁的小儿,母乳喂养较人工喂养发病率为少,查抗体发现为100%,可见流行发病之广。

    二、病因

    小儿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性感染为多见,占小儿腹泻病发病率的61%,病毒检出率为44~78%。

    轮状病毒的病原体呈球形,直径为65~75nm的20面体,是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科的新属,完整的病毒颗粒有独特的双层衣壳,外层衣壳很薄。其边缘部分均匀、光滑,失掉光滑的外衣壳,可见直径为55nm的粗糙单壳颗粒,病毒外衣壳为界限清楚的圆形轮廓,内衣壳由22~24个辐条状结构的亚单位组成,附着在直径为45~55nm的核心上,向外伸出并与外衣壳汇合呈轴心放射状突起,使整个病毒颗粒成轮状表现,1978年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命名为——轮状病毒,此病毒宜在低温干燥的气候中悬浮,污染空气,亲附食物、衣具、抗酸、耐热、耐洗涤。所致流行广泛,发病率高。

    三、病理

    病灶于小肠部,病毒先侵入小肠细胞,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损害、脱落、功能障碍,病变局部小肠绒毛变短,柱状上皮细胞脱落,生化改变,间质液渗入肠腔引起渗透性腹泻。

    四、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为1~3天,发病急,临床特征为呕吐、腹泻及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见首日2~6次,多数病例日内消失,紧接则见腹泻水样,开始为白色,继而黄色似蛋花汤样,日4~10余次,泻量大,烦躁尿少,嗜睡等脱水现象,部分患儿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到症状;病程平均为3~8天,有条件的医院可结合病毒检测助诊。由于目前对病毒检测尚未普及,临床根据特征做出诊断。

    因病儿呕吐、腹泻而致脱水现象明显,抗生素类止泻剂无效,病人大多接受静脉补液,中后期多见水中毒。此方法只能缓解脱水,对抗轮状病毒无效。

    五、治疗

    对该病的治疗应用抗生素止泻剂无效,WHO推荐ORS液,此方法有效地改善了脱水,减少了死亡率,对抗病毒止泻不理想,属支持疗法,等待自愈。

    对中医学疗法尚未见系统报道,祖国医学对该病早有记载,《内经﹒应象大论》“濡泻篇”就概述了该病,病因病机为“风寒外授,内舍脾胃,湿自内生,伤及胃肠、传化失司,清浊不分,暴注下迫,直中太阴、伤阴损阳。”

    我们组根据该病的特征,运用中医辨证观点研究出专病专药,经十余年的临床观察,平均止泻为2.2天,纠正脱水,调节体液,疗效满意,三日内治愈率为89.7%,免去患儿输液住院之苦。, 百拇医药(路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