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养生专辑 > 更多...
编号:11147931
漫话中西养生术(一):悠久的中西食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90期
     五味调和、饮食适度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历来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和防病治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芣恰到好处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明从医药学角度,就中西食疗进行了比较研究。

    食疗是以既能入药、又可食用的品种为主体,边食边治,药食同源。唐代孙思邈在《备用千金要方》中记载,猪肝可以治疗夜盲症。由于肝开窍于目,按照中医“以脏补脏”理论以肝补肝,能够明目;用米糠水可以治疗脚气病。1913年,西方有人在牛油、鱼肝油以及胡萝卜中发现了维生素A;在米的外皮中发现维生素B。尽管两者的发明取向不同,但在药物来源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对五味调和论述最详者是孙思邈,他谈到了“五脏五味所宜”、“五脏不可食忌法”、“五味胜五脏五行法”,并强调“五味不可偏多,多则必有所伤”,其理论对后世食疗养生发展起到了启发作用。唐代的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记叙了来自西域菠菜的功能性味。“菠蓤,冷,微毒,利五脏,通肠胃热,解酒毒。服丹石人食最佳。北方食肉面即平,南人食鱼鳖水米即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肠。”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和李东垣主张脏气法时的用药法象,开时方派之先,极大丰富了“药食同源”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金代的张子和把食疗作为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康复手段,讲究病去其七,当食养尽之,并指出“病蠲之后续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金元医家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将饮食失节直接列为内伤热中证的首要病因。
, http://www.100md.com
    作为西方医学的经典,阿维森纳在所著的《医典》中,描述了有关饮食搭配的禁忌。如鱼与牛奶不能同吃,豆类不能与奶酪、胡萝卜和飞禽同吃,不要多进食火炭烧烤的肉类等。阿氏认为,药用食物偏于营养,而食用食物偏重药用,并把药物分为4个等级:性质品和,可以作为一般食物的;效用明显的;性偏有毒性的;具有较强的毒性的。这种由食而药、相互重叠、逐步过渡的体系,与中医的“药食同源”的观点十分相似。

    阿氏的食疗学说认为,食物通过3种方式影响机体。一是通过其寒热属性作用人体,如食莴苣使人身凉,食用大蒜能温暖身体;二是通过其基本组成成分进入机体而被转化有效物质,如在皮肤表面涂油,可以从毛孔进入身体;三是通过物质的整体效用作用于人体而化生能量,如同磁的引力一样。这种先天内热具有的功能,与中医学中“命门火”的内涵与范畴相近。

    几乎与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同时代的我国宋朝著名的药学家寇宗奭于1116年著成《本草衍义》一书。该书不仅对前人记载药物性味功用方面的谬误进行了匡正,而且在其序例中强调了中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强调了药物要辨五味,阐述了五味生成,气生于味,味由气化,阴阳互生的道理,对中医的药食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元时期的罗天益是易水学派的著名医家。他继承了其老师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著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医典》中也指出,胃脘处不适、吞咽痛、胃中空虚如同内脏和肠胃悬空,或感到胃肠堆积纠缠在一起以及失眠等症状,表明不宜较晚就餐。还说,质稀的食物有益健康,但对增强内脏功能和加强气力作用少逊,厚腻食物则功能相反。

    比较研究说明,中西食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几乎平行发展,具有很多相似性。虽然对食疗的说法不一,但在反对暴饮暴食、注意饥饱有节、遵守饮食规则、关注食物的功能性味等观点上是基本一致的。, 百拇医药(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