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581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5日
第1页
第8页
第11页
第29页
第33页
第54页

    参见附件(2235KB,164页)。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是作家约翰瑞迪写的关于养生的书籍,主要讲述了如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科学的养生方法让身体更加健康,让生活更加幸福。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内容介绍

    两位作者在《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中,从饮食、运动、睡眠、与自然接触等领域展开研究,用科学的理论依据告诉我们,如何顺应进化规律生活,以自然地对抗现代疾病和心理上的不适。在详实的实验和例证里,《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会告诉你健康生活的准则,带你获得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未来。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作者简介

    约翰瑞迪,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临床精神病医生、跨学科研究专家、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作者,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 发表超过60篇学术知名文章,出版8本书,被翻译成14种语言。与美国知名心理学医生爱德华·哈洛韦尔合著《分心不是我的错》一书,该书始终被称为ADD-ADHD领域不可逾越的经典。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作品评价

    人体就像任何一个野生生态系统一样,在恢复到天然状态时的工作效果最好。 要治愈现代文明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自然。但这并不等于要我们放弃文明,回到“吃野菜、啃树皮”的原始生活。对书中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很期待~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截图

    书名: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

    作者:【美】约翰·瑞迪;理查德·曼宁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ISBN:9787213090813

    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各方赞誉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更像是一本充满哲学和智慧的生活指导手册,用精练且科学

    的逻辑表达了人类生存的一条核心原则:万事万物的运作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的饮食方式

    、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这本书传递的科学与哲

    学思维会指导我们更好地看待个人、自然和世界。

    朱希山

    北京医师跑团团长、中国马拉松委员会医疗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博士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文明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我

    们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比如现代人普遍的焦虑、抑郁、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世界

    卫生组织早就提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健

    康的生活方式”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和充足睡眠。关于这“四大基石”,你也能够在本书中找到更详细的解释。

    玉应香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运动医学科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就像本书作者理查德·曼宁所说的那样:“除非我的创作能够彻底改变

    人们的生活,否则我不会无缘无故就去写书。”本书不负众望。

    了解自己,健康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达到幸福的彼岸,是本书一以贯之的目标。

    本书追踪溯源,查典究史,科普内容简单且贴近生活,从多个角度阐述健康之道,事实来

    源可靠,论证有据可依。

    书中有禅意,开卷必有益,欢迎静心品鉴!

    刘阳

    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 综合外科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一书带领我们去了解人体的奥秘,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从生

    理到心理,从睡眠到运动。想要更好地参与运动,就要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本性改变,以及

    随着社会变化带来的人体、人性的改变。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合理膳

    食、适度运动、保持最佳的状态。

    李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肾病科 主治医师

    为什么跑步?在哪里跑步?跑多长距离?以什么速度跑?跑步不仅是穿上鞋子、走出家门

    那么简单!每次跑完马拉松或者越野赛后,我都会想一下,这次我收获了什么,是对身体

    的锤炼还是精神上的升华,抑或是别的什么。每一次答案都会不同,哪怕同一条赛道,今

    年跑与去年跑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几乎没有人整理过这种收获并探讨它存在的意义,直到

    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将会带给你答案。

    周旺

    航天中心医院 口腔科

    这本书拓展了我对激素、神经、基因的认知,它们不仅是医学课本上理性而客观的物质存

    在,还是每一个人感性而主观的情绪的载体。勇敢和善良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怯懦和自私

    也是千年进化过程赋予我们的礼物。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接纳大自然专为人类打造的躯体,启发我们塑造更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

    陈佳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放射治疗科博士研究生

    这本书是对人类生命中的进化力量进行的一次迷人探索。

    吉姆·勒尔(Jim Loehr)

    人类行为研究所共同创始人

    这本书巧妙地把科学研究与理论成果结合起来,为“如何生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提供了实

    用、有趣又意味深刻的答案。

    爱德华·哈洛韦尔(Edward M. Hallowell)

    医学博士

    这本书很鼓舞人心。尽管有很多书讲述“旧石器时代饮食法”和低碳水化合物营养清单,但

    是这本书更加关注运动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研究。瑞迪和曼宁敦促人们“探索”自己的健康

    状况,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获益。

    《出版人周刊》

    推荐序

    顺应进化规律,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朱希山

    北京医师跑团团长、中国马拉松委员会医疗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博士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人类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悲哀、富有

    与贫穷、战争与和平、健康与疾病……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生而为人,我们是造

    物主最神奇的杰作,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周围的时空一刻不停地相互作用,也是因为人体的“小宇宙”本身蕴含着无尽的奥妙和神奇的潜能,更是因为人类在不断的进

    化和演变过程中对身体和生命进行着永恒的探索。

    人类拥有极发达的大脑,创造了文明,这就决定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有着一条不可

    逾越的鸿沟,那就是人类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指导自身的运动和行为,协调和控制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打开”身体,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自身对自我和对

    社会的价值。

    对健康的理解和探索则是人类特殊性中最经典和本质的特性,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

    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更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达到了一种完好

    的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定义。实际上,中国健康事业发展正处于良

    好的历史机遇期,人民健康处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

    康”深入人心,“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成为顶层设计,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国家和个人对健康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天,“健康”的

    概念是大健康、大医学、大卫生,是要全方位、全周期地关注人民的健康,从过去单纯关

    注疾病诊疗,转变为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

    从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迅猛发展,到无创及微创精准诊断的横空出世;从临床

    分子分型和影像学分析大数据的治疗方案的崭新亮相,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

    等新兴治疗方法的全面“开花”,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我们极尽现代科学之能事、人

    类探索之精妙,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永葆健康而无忧无虑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人类的健康受内在的基因和外在的环境等多种因素调控,而这些因素彼此间存在

    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共同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比如,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人际关

    系、个人情感甚至外界影响,都会不断地将信息反馈到我们的基因序列中,并且直接影响

    遗传密码的表达和修饰,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健康。正因为如此,一些我们可能想象不

    到的细枝末节,日积月累,往往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健康”这一严谨的科学问题,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心理学、环境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甚至是哲学和文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这本书实现了这一愿望。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并不是让你去跑越野或是在野外撒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充

    满哲学和智慧的生活指导手册,用精炼且科学的逻辑表达了人类生存的一条核心原则:万

    事万物的运作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

    式都与健康密切相关。这一观点看似简单,但它直接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

    本书没有长篇的理论介绍,而是由浅入深地从人类的进化谈起,从人体能源、抵御外

    部攻击的屏障、食物、运动、休养、感知、天性、集体等方面一步步叙述,各个章节浑然

    一体又相对独立,语言精简明了又不失环环相扣的吸引力,把复杂的人体与环境、自然之

    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表达得十分清晰,并在最后为读者开出了保持健康的最终“处方”:遵

    循自然和环境的客观规律,顺其道而行之,由此完美地保持健康的状态。

    所以,当湛庐文化邀请北京医师跑团来翻译该书时,我们欣然接受,也觉得再合适不

    过。一方面北京医师跑团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一直致力于传播健康的生活和运动方

    式;另外一方面,跑团成员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医学科学训练,又具备扎实的科普传播能力

    和文字创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转化原版的内容和含义。

    北京医师跑团成立于全民体育蓬勃发展的时期。跑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深

    受大众欢迎,但是有的人把跑步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或者首要任务。我们以为“打开”身体、追求极限没有错,但生活中除了跑步还有家庭和工作,如果把家庭、工作和跑步三者进行

    排序的话,我们始终认为,跑步一定是排在家庭和工作之后的。一个人如果摆不正三者的

    关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跑者。“热爱生活才是跑步的全部”,我

    们始终认为,来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淡定和从容,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挚爱和珍惜才是跑步最

    重要的源泉、动力和法宝。所以,“起于跑但不止于跑”,通过对本书的翻译,我们对运动

    和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传递的科学和哲学的思维

    会指导我们更好地看待个人、自然和世界。

    在本书完稿之际,我要特别感谢5位译者,他们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凭借分

    享和传播的仁医情怀,按时按质地完成了全部译稿,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5位译者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的陈佳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的玉应香、首都医科大

    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的李楠、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的周旺和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

    综合外科的刘阳,特别感谢刘阳对全书的统稿和校对工作做出的贡献。当然,由于译者能

    力有限,疏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利于再版时进行修正。在本书

    付梓之际,我要在此感谢北京医师跑团每一位团员的支持,特别感谢挚友马明太、石伟龙

    、赵业、段敏刚、王新波和宣新新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中国恰逢民族盛世,我们站在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

    机会和能力追求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美好。本书有的放矢地传递“遵循规律、平衡身心”的

    核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本适合每一个人阅读的智慧之书,我愿意向大家推荐

    这本书,并祝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

    序言

    我们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戴维·珀尔马特

    医学博士、《谷物大脑》作者

    2009年3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射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试图在银河系中发

    现围绕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数据很快就传了回来,证明在古迪洛克带(Goldilocks zone)有环绕恒星的行星存在。“古迪洛克带”是一个用来形容行星和它的恒星之间理想距离的

    术语,在这一距离内“温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科学家们一般正式称之为“适居带”(habit

    able zone)。到2013年11月,负责该航天项目的科学家们断定,可能仅银河系中就有400

    亿颗能够维持生命的行星。

    负责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团队在观察这些行星时进行了一些巧妙的数学运算,并从中

    发现了奇怪的现象:行星实际上会使它们所围绕的恒星的轨道变形,而且行星密度越大,对恒星轨道的影响就越大。

    1543年,哥白尼对流行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也就是“地心说”提出了质疑。

    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经观察发现,地球实际上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他否定“

    地心说”,遭到了奉行“地心说”观点的教会领袖的谴责。在那之后,肯定发生了一场激烈

    的辩论,双方固执己见、各执一词。

    我们现在知道,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对错,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对遥

    远行星的观测结果则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一矛盾。与新发现的行星一样,地球也会对它所围

    绕的恒星——太阳的轨道产生影响。因此,主从划分就会变得模糊。太阳和地球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在书中,你将会了解到能够定义人类种族的许多作用力。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会影响我们的命运和我们当下的幸福。通过书中的内容,你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

    行星会对太阳产生引力一样,每个人也能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影响。

    天体是围绕哪个星球旋转的?在人类发展中基因和环境哪一个更重要?人们很少能在

    这类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我们现在了解到,基因和环境就像行星和恒星一样,彼此也会

    互相影响。显然,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睡眠、运动、人际关系甚至同情的

    举动,都会不断地将信息反馈到我们的DNA中(这确实会影响遗传密码的表达,而这些

    密码曾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随着表观遗传学 (1)

    调和了看似完全不同的关于人类健康

    命运的理论,我们也在学习去接纳“生活方式会影响基因”的观念,学着去明白我们必须规

    划自己的生活。

    《医生最想让你做的事》展示了如何利用大自然为我们“设计”的身体来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的基因序列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改良,让人体可以根据环境中一系列容易预见的

    信号而调整,几近完美地保持健康状态。然而现在,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传送混乱

    的社会信号、营养信号以及有毒的化学信号,进而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准则。《医生最想让

    你做的事》深刻揭示了我们目前与进化“设计”不一致的这种现象,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选

    择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促使基因出现了不适应性表达,进而产生了疾病的。

    这本神奇的、能够赋予人力量的书所完成的工作不亚于一场革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

    无限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目前由于适应不良而未能表现出来,这之中的冲突是我们在不知

    不觉中“创造”出来的[此书分享V信公众号-雅书图书]。

    瑞迪和曼宁为我们重新建立进化一致性和消除冲突提供了所需的工具。

    乍

    前言

    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

    看之下,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可能会让你联想到一群大学生在假期撒欢疯玩的场景,所以你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去野”是什么意思?如果指的不是大学生,那么

    也许是在孤岛上觅食的求生者?也可能是向羚羊或狮子投掷长矛的围腰裙的猎人?不,我

    们指的不是这些可怕的场景。然而,你的想象也越来越接近本书的主题。“野性”是一个用

    得很滥的词,它具有多重含义,但为了让它变得实用,让它能对你的个人健康发挥作用,我们打算把这个词层层“剥”开,露出它的核心。

    我们想表达的很简单。请你想一想这样几组概念:野性与温顺,狼与狗,野牛与奶牛。然后,请你把这些概念扩展到人类身上——我们所指的就是与此类似的区别。“野性的

    人”听起来很怪异,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奇怪。纵观人类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每个人都拥有

    野性。野狼经过驯化变得像狗一样温顺,同样的力量也使人变得温顺起来。我们把这种力

    量称为文明,很明显,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争论这些收益。

    我们要阐述的更多与基因、进化和时间有关。人类的进化是在野外环境下发生的,这种野

    外环境也造就了人类。现代人类仍然携带着与过去相同的基因,几乎完全没有变过。人类

    天生就有野性,在我们变得越来越温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虚弱和不幸。

    人类的天性

    关于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告诉你一些有趣的细节:人天生就会优雅地运动,天生就喜

    欢新奇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天生就渴望拥有广阔的空间,最重要的是,人天生就会爱别人。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生来就能自愈,人的身体能够自我修复。这其中很

    大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来解释,内稳态的功能非常复杂,它

    可以修复身体的各种损伤,缓解各种压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要讲述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示人被文明驯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心脏病、肥胖症、抑郁症

    ,甚至癌症等导致死亡和痛苦的主要疾病都是人们忽略遗传密码和天性所付出的代价。不

    过,要在生活中解决这类疾病,尤其是在个体层面上解决这类问题,并非那么困难。内稳

    态可在此起作用,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路”,让那进化出奇妙的自我修复能力的身体发挥作

    用。这一过程既简单又可行,即使在现代也是如此。这不是主观臆断,很多人已经采取了

    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我们在书中会详细地阐述这些内容,还会为你制订一些计划。如果你能顺着这样的思路和我们一起通读本书,你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将会产生新的认识。

    我们希望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万事万物的运作方式都是相互联系的,包括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还有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一

    观点看似简单,但它直接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驯化”的概念是将问题分解成部件

    ,找出哪个部件出现故障,并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概念非常适用于机器,但人不是机器,而是有野性的动物。“野性”的概念中则包容着各种复杂性。

    比如说,抑郁不仅仅是大脑的一种状态,它在大脑中不是孤立的,抑郁可能与日常锻

    炼或者对蔬菜和蛋白质的选择不当有直接的关系。肥胖可能是由饮食引起的,也可能与细

    菌或缺乏睡眠有关,可能还与更令人惊奇的因素有关,比如外祖母出生时体重较低。另外

    ,工作中的挫败感,可以通过与狗在山间散步而得到治愈。

    连儿歌中都有小腿骨与股骨相连这样的内容,生活中的各方面间更是有着复杂的联系。为了理解人类生活中各方面活动的巨大复杂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会进行更深

    入的阐述。

    本书将把各种主题分解成子类别,收集案例,逐章进行阐述,其中一些还是人们司空

    见惯的问题。我们将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对饮食和锻炼进行评估,但不会提出常见的建

    议。相反,我们将提出关于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新见解,以此来建立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思

    考人类状况的方法。我们将对睡眠、正念、部落文化、人际关系和与自然的接触等一系列

    较为广泛的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来实现这一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注意到书中有一些

    主题,但不同主题的边界很模糊。比如,我们一开始讨论的是营养问题,然后突然讨论起

    大脑功能或免疫系统问题来,这是因为前后的主题之间有着切实的生理联系,因为现实就

    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子类别都只是一个分支,最终汇集起来,指向大脑和精神。这是

    因为精神是健康的关键所在。从这里就引出了一系列在根本上互相矛盾的观点,不同观点

    再引出不同的内容。在这些矛盾的观点中,每一个都是正确的,每一个中又都有很多可以

    让我们学习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观点在这些年出现过多种说法,然而说得最巧妙的当属美国印第安人,这

    个观点就是:“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而有一个观点与此相矛盾,那就是在西方社

    会人们长期坚信的一种传统观点,这一观点甚至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也有明确的表

    述:人类是造物主的巅峰之作,比其他物种“进化得更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且优

    于所有其他动物。

    关于上述矛盾观点的第一个案例,最好由野生生物学家举出,因为野生生物学家能像

    传统的美国印第安人一样理解“所有的动物都比人知道得多”。通过对某一种野生动物的行

    为进行仔细观察,野生生物学家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有了深切的认识。当研究人员向案

    例中的这位野生生物学家提出质疑说:“既然猫头鹰这么聪明,它们为什么不盖房子、买

    汽车、买电脑呢?”野生生物学家立刻答道:“它们非常聪明,不需要这些东西。”

    并非只有野生生物学家才能对动物进行细致的研究,普通人也可以。比如说,我们可

    以对自己养的狗进行研究。很多人都目睹过家养宠物狗分娩,产下一窝小狗。作为狗的称

    职的代理父母,我们为这个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去拜访兽医,为各种程序做准

    备,以确保每只小狗都能活下来。有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步骤可以指导我们完成这一过程

    :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分泌物和黏液,然后给小狗一点刺激,轻轻抚摸,以鼓励它们进行最

    初几次神奇的呼吸。我们认为自己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我们的狗从来没有孕育过小狗,虽

    然它很聪明,但它也不知道怎么做,也不能像我们一样从网络上下载并打印指导书。小狗

    们出生了,而那第一次当妈妈的母狗,本应一无所知,却完美地完成了指导书中的每一个

    复杂步骤,它疑惑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呢?这儿不需要你们。”狗

    狗不需要阅读指导书,因为动物比人知道得多。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其中涉及激素,具体来说是催产素。狗体内有催产素,包

    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也有。本书中大部分章节会谈到催产素,这种激素甚至还会出现在

    商业交易、运动和暴力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中。

    人类独特的能力

    在本书中,我们思考的内容并不仅局限于其他动物对健康的本能认知,不过这也是我

    们争论的核心。不知为何,人们竟会相信,必须做一系列复杂而扭曲的动作,购买整架子

    的自助书籍,成为多个健身房的会员,使用能够卫星定位的装置和遥感技术,每天关注报

    纸的健康版面,参加互助支持小组,并且每天计算卡路里,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然而,请你想象一群穿越塞伦盖蒂平原的马赛人,想象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肯尼亚牧民,他们步

    伐轻盈,跑起来毫不费力,他们的体形是如此完美,他们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而经济,足以

    羡煞每一个训练有加的健身迷。马赛人什么时候计算过卡路里或阅读过健身手册?他们请

    私人教练吗?或者换种说法,狩猎采集者群体的健康状况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学家们对此

    孜孜不倦地研究了数个世纪,并且普遍报告称他们身体健康、身材精瘦而又快乐幸福,这

    点我们该如何解释呢?狩猎采集者都拥有野性。和野生动物一样,他们比你知道得多,这

    与“人是造物主的杰作”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本书确实想挑战这一观点。我们一味地坚持

    人类例外论,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大都源于此。

    然而,人类确实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人类大脑是否已经达到生物进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

    进化的“实验”才进行了仅仅几百万年,尽管已显现出少许明显的不足之处,但还有更多的

    是我们不了解的。然而奇妙的是,人类的大脑的确是自然界中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深奥的

    器官。在思考人类进化时,早期的观点,甚至是如今的观点都认为人类大脑的特殊之处在

    于其认知能力,如会使用工具、能制订计划、拥有智慧等。这些奇妙的能力的确很独特,我们也不想否定它们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去了解其他一些能力。比如说,所有能感知的

    生命体的大脑都要用于指导自身的运动和位移,要协调和控制身体。人类也非常擅长这些

    技能。

    然而,人类思考、记忆、学习和洞察事实的能力,在脑功能上并没有那么复杂。极其

    复杂的反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能力,如同理心、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这是我们用

    精密仪器对大脑活动进行测量和评估后才了解到的。这些复杂活动能够激活整个大脑,使

    大脑中致密的神经网络电光四射。这才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其他物种望尘莫及。我们将在

    书中慢慢展开这一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一种崭新的能

    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这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为书中案例提供了一个框架。我们将对饮食、睡眠和运动

    等人类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讨论。但正如前文所说的,这些活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每

    一种活动都以有意义、可测量、可探究且可定义的方式支撑起大脑,使大脑能全面激活神

    经通路,产生“超级网络”。这些神经通路支持并记录着你的健康状况,并且最终使你能够

    与他人进行交流。整个神经系统被“点亮”后,你会感觉好很多。

    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先列出一条基线,概括地讲述我们所知的人类进化的初期状

    态和其中的一些细节。人类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人的本性是什么?通过重新定义“文明

    病”这个人们已探究了一个多世纪的旧命题,这个使人变得羸弱的罪魁祸首,我们将引出

    本书要讨论的首要话题。今天困扰我们的大部分问题正是这些“文明病”。接着,我们将探

    究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如饮食、运动、睡眠、部落文化、与自然的接触、人际关系和正念。最后,将有一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对个人而言较为实用的建议。

    “野性”,这就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的

    在文明出现之前,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具有野性。人类学对那时的人类有一个

    礼貌的称呼,那就是“狩猎采集者”,但从我们把祖先称为“野人”这一点上来看,很多问题

    的答案就不言而喻。在农业和城市兴起之前,人类是有野性的。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变

    得温顺起来。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人们才会生病。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向进化赋予人类的

    身体表示敬意,但更简单的表示方式是:去野。

    目前,通过生态恢复来重建野生系统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正日益加强。欧洲人把这一

    过程称为“再天然化”。我们认为,人类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很复杂,并且具有“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人体就像任何一个野生生态系统一样,在恢复到天然状态时的工作效果最好。因此,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再天然化”生活的指导手册,借由书中的一些观点,改变

    你对生活的看法。

    现在,我们想让你想象三个场景。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回想一下,以便了解其中的不

    同。随着故事的一一展开,更多的细节将会在下面的叙述中逐一显露,就像老式的照片显

    影剂一样。一开始,图像显得模糊、不连贯,但如果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能够正确地传

    达出想表达的内容,那么关于人类的许多奥妙会被一一揭露出来。

    第一个场景如下:

    这是我们几年前看到的一张照片,着手撰写此书时,它就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

    这幅经典的照片拍摄于1947年,照片中是一群狩猎采集者,那时文明尚未侵蚀、改变他们

    的生活方式,而在文明出现后,这些人和我们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体质虚弱了。然

    而,这张照片展示了“文明侵蚀前”的场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一群桑人聚集在一起

    ,有一个人在给其他人讲故事。这种活动历时弥久,使人们联系在一起,也诠释出人性。

    在照片中,我们最先会注意到这些桑人都是赤身裸体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这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请注意裸体所展示的内容:轻盈、健美的身躯,挺

    拔、强壮的身体,每个人的肋骨清晰可数。然后看看讲故事的这个人,他讲得多么生动、入情。他散发出一种“磁力”,把周围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乐在其

    中。如今,我们之中谁具备如此杰出的沟通能力?又有哪个团体能如此融洽?尤其是在儿

    童为主体的圈子里。不可否认,他们之间被“信任”的纽带相连。

    第二个场景来自网上的一段视频,学过发展心理学的人肯定都看过,并听过人们讨论

    它,因为视频的内容解释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你不用去看这段视频,因为

    其中的场景很常见,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曾出现过。这个场景很容易想象:在一

    间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房间里,有一位母亲和一位蹒跚学步的孩子,房间里到处是色彩鲜艳

    的玩具和其他令人着迷的东西。可是这个房间很奇怪,孩子紧紧地抱着妈妈,眼睛偷偷地

    四处打量着。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鼓起勇气去接触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比如一个大木块。木块掉下来发出一声巨响,孩子立即脚步蹒跚地回去找妈妈,在妈妈的安慰下,重新鼓

    起勇气再去探索,再去冒险,再去体验未知的东西。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人类存在之初,大脑都是像这样,在寻求安慰与探索未知的平衡

    间塑造而成,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塑造的过程是通过母亲的爱和支持来实现的。稍后

    ,我们还会用到这个场景,因为它不只关乎蹒跚学步的孩子,还关乎我们每个人。

    第三个场景与似乎只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的一种疾病有关,那就是自闭症。你也许会感

    到奇怪,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但自闭症并不普遍。大多数人一想到

    自闭症,就把它归结为少数人的不幸。自闭症可能是基因问题,与一般人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我们则认为自闭症这一神经系统疾病所牵扯的远不止社会成本问题。自闭症很有可

    能也是一种文明病,可以把它置于我们追踪的问题的核心。

    我们在参观纽约北部的发现中心(Center for Discovery)时感到特别震惊:这里有360

    名自闭症患者,其中很多人生活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却会表现出暴力倾向或过度的破坏

    性行为。这里要说明的是,只有少数自闭症患者会产生暴力问题,被送入发现中心这样的

    地方。参观当天,工作人员护送我们在多间教室进进出出,我们未经考虑,就与一些患者

    见了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若在一个月前,与他们直接进行接触还不大可能,因为有些

    患者也许突然就爆发了,而现在他们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工作人员认为这样的改善在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种训练。在训练中,患者们跑步、跳跃、与同伴跳舞,这就是他们接

    受的治疗。还有一点同样重要,治疗中会确保营养充足,并保持与自然的接触,这也是发

    现中心一直保持的良好惯例。

    然而,我们脑海中不断回想起的却是这样一个场景:在一间很小的教室里,4名处于

    青春期的男孩坐在一排,面前放着简单的铃铛和木块,每个人轮流使用。在一台小型电钢

    琴前坐着一位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容,留着漂亮的卷发,她一

    遍又一遍地弹奏一首简单的歌,以吸引男孩跟着节奏敲铃铛或木块。歌词重复地提示着他

    们:“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敲一下铃铛。”节奏、旋律、敲打的声音,持续重复着。

    当患者的大脑面临社会交往表现出退缩(这也是自闭症的标志)时,这种节奏就能够激活

    大脑。

    后来,我们注意到这位钢琴演奏者必须每天连续数小时弹奏重复的旋律,不过她在每

    一节中都会投入一些自己的感情,还会发自内心地即兴演唱,对曲子进行小润色。在大多

    数人都觉得无望的情境中,她不厌其烦地重复弹奏着,就像那个讲故事的桑人一样,对待

    周围的人专注且投入,这种专注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因此,发现中心里的这个场景就是我们要呈现的第三个场景,这个地方还是我们人生

    的主要转折点之一。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写一本书,除非这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且是

    永久性地改变。同样,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改变你的生活。

    最后,我们将详细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改变:理查德·曼宁的体重减了22.5千克,他成

    了一名超级马拉松跑者。约翰·瑞迪也减了一些体重,饮食方式也改变了,最重要的是他

    的思维得到了扩展。他以写运动和大脑方面的书籍而闻名,发现中心里那些吸引人的故事

    则让他更关注睡眠、食物、自然、正念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进人们

    的健康的。当然,约翰改变思维方式也并不仅仅是受到发现中心的影响。他的改变还与一

    次偶然的会面有关,书中也会讲到这次会面[此书分享V信公众号-雅书图书]。

    进

    01

    智人:

    人类进化的核心优势

    化过程本来就将人的幸福和健康紧密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如果能从生理乃至野

    性的角度去感受幸福,那么幸福就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难以评估。说到底,我们不

    需要他人或书本来定义自己的幸福,大脑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大脑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

    健康,这种能力是进化得来的,它就刻在人类的基因里。人类生存有赖于大脑的这种能力。

    如果大脑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请想象一下人体基于错误的

    反馈回路运行的场景:当生理状况很糟糕时,身体却告诉我们一切都很好;当我们又冷又

    饿,筋疲力尽且十分绝望时,大脑传达的信息却是我们很健康。拥有这种反馈系统的动物

    会有怎样的生存前景呢?如果这种错误的反馈机制被编码到基因中并传递下去,会有什么

    后果呢?瘾君子大脑中异常的反馈系统就是这样的,被毒瘾控制的反馈系统会告诉他“你

    的状态很好”,而在其他人眼中却并非如此。这样发展下去将会怎样呢?不需要做进一步

    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我们最需要从中了解的是,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健康,而决定生理健康

    的机制是在生存压力和进化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进化的过程,以

    确保自己的幸福。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做到。目前,人们对人类进化的理解普遍都是错

    误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悖于人类健康原则,这也是我们患病的根

    源。

    关于人类进化的错误观点

    说到人类进化,我们的脑海中会不断出现这样的画面:最开始是猿类,然后猿类变成

    穴居人,再变成人类,最后是令人忍俊不禁的新人类,一系列画面连续出现,形成一段人

    类进化的动画。这段动画背后暗含着错误的观点,其中就包括“缺失环节” (2)

    的概念。在

    这段动画中,人类是以一种有序而明确的方式进化的,人体结构不断地改变、调整,从猿

    人祖先变成今天的人类,进化的过程是渐进的,至今还在继续。然而,以上所有观点都是

    错误的。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论者之间就一直存在着争论。达尔文本人认为进化

    是渐变的,新旧两代之间的过渡几乎察觉不到。少数反对派却认为,进化是突然发生的剧

    变,这也是争论最多的观点,是由颇具争议的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奈尔斯·埃尔德雷奇(Niles Eldredge)提出的“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

    ibrium theory)。现在学术界关于人类进化一致认同的观点也是“间断平衡论”,我们也赞

    同这一理论。

    学者们一致认为,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类,大概在5万年前出现在非

    洲大陆上,此后就没有再发生太大的变化了。智人就是人类1.0版本,并且之后也没有明

    显的升级。

    这一观点是由古尔德本人提出的:“在4万或5万年的时间中,人类没有发生生物学上

    的变化。所有被我们称为文化和文明的东西都是人类用同样的身体和大脑创造的。”

    前面提到的进化动画中还暗含着关于一系列进化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错误观点,这种观

    点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事实上,人类祖先的出现并不是有序的,不是一阶段、一阶段地逐渐变化,一步步变得越来越接近人类。人类的族谱不是一棵主干明显的松树。

    与其说它是一棵树,还不如说是有着一系列侧枝和死路的灌木丛。尼安德特人(3)

    就是最

    明显的例子,他们早在欧洲、亚洲和北非的化石记录中就已被人熟知。尼安德特人处于人

    类进化的中间阶段,“尼人”也是用来形容那些粗俗或“未进化”的人的一种侮辱性词语,这

    也从一个较为恶劣的角度反映出人们所理解的进化原理。这种说法中暗含的观点很清楚,大多数人认为尼安德特人仅仅是朝着智人进化的一个中间阶段的种属。

    然而,人类进化的进程并不是线性的。在距今数百万年前,远在智人诞生前,有少数

    几种灵长类动物在自己的“生态位”(niche)和领地内取得了进化的成功,这些灵长类动

    物能够进行繁殖,他们大脑发达、身体直立、会使用工具、会打猎,而且群居生活。然而

    ,现代“智人”在5万年左右以前出现,那时人类进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90%,智人突然成

    了一类爆发性的种属。突然间,所有其他有完全的繁殖能力的人类物种全都灭绝了。智人

    ,也就是如今的我们成了人类物种中唯一幸存的种属。

    有趣的是,智人不仅在种类上有所减少,遗传多样性也相应地降低了。不仅是智人,所有人属动物的血统都可以追溯到非洲,这一点上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人类的起源,非

    洲智人身上仍然体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人类的遗传变异微乎其

    微。目前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种群隔离是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

    说,当某些常见的自然事件把人类隔离成亚群,如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成一座岛屿,冰川

    将一片活动范围割裂,此时进化树的分支就会出现,然后各亚群就开始表现出遗传多样性;但至少5万年以来,人类通过旅游、贸易网络和移民等方式与其他种群保持着密切联系

    ,结果所有的人类在遗传上都属于同质群体。这也意味着,当谈到人类本性时,我们所说

    的“人类”就包括了这5万年时光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类。长期以来的人类关系网意味

    着我们没有需要向新物种转变的压力,没有进化的压力。

    尽管如此,人类身上还是会存在某些变异,甚至革新,这些变异大都源于与遗传学无

    关的深层原因。以白皮肤和金发为例,在人类80%的历史中,人们普遍拥有的是黑色的皮

    肤。仅仅在大约两万年前,白皮肤开始出现于欧洲人类中,因为欧洲人类居住地的光照较

    少,他们长期以来适应了这种条件,产生了白皮肤。人类基因构成中如此微不足道的小变

    化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想想人类历史中有多少肤色之争!而肤色这样一个很微小的变化

    ,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甚至识别不到。

    其他变异还包括如乳糖耐受性和疟疾抗性等遗传变异。科学家们已通过热带人群身上

    的一种患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倾向证实了这两种变异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是在

    不断进化的,但在这5万年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在遗

    传倾向方面,如今的人类与第一代“智人”相比,身高没有变化,奔跑速度没有变化,头脑

    也没有显得更聪明。我们在核心上和智人是一样的,而智人在进化中战胜了其他相似的直

    立猿,做到了其他物种古往今来都未做到过的事情:栖居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

    很显然,5万年前确实有史无前例的事发生了,名为“人类”的生物突然间出现了,而

    且几乎是爆发性地出现。导致这场爆发的进化改变正是人类物种的核心优势,也是我们应

    该关注的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什么呢?

    优势1:人类在运动方面很全能

    人要先学会直立行走才能跑步。当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跑步这个问题时,直立行走

    这一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美国犹他大学的戴维·卡里尔(David Carrier)的办公桌下,放着一双破旧的Inov-8 (4)

    跑鞋,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双鞋。这个牌子是英国的,备受经常在山路上跑步的极

    简主义跑者们的喜爱。卡里尔是一位穿着整洁、面容和蔼的中年男性,他有一头卷发,戴

    着椭圆形的金属框眼镜,留着八字胡。他向来访者证实自己确实是一名山地跑者,但这并

    不是他的出名之处,至少在跑圈里不是,而且他在学术界的出名之处也与别人有很大不同。跑者们都知道他,是因为这个家伙曾在怀俄明州尝试把羚羊跑死,但并未成功,不过在

    非洲布须曼人的指导下他想出了如何完成这项工作。事实证明那不是跑步的问题,而是同

    理心的问题。

    卡里尔和他在犹他大学的导师丹尼斯·布兰布尔(Dennis Bramble)还有来自哈佛大学

    的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以及其他同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于跑者和其他

    应该跑步的人来说意义重大。他们的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一位跑者因为运动

    性创伤来咨询医生,然后听到医生郑重地提醒道:“你知道吗,人体是不适合跑步的。”多

    亏了卡里尔的研究,跑者可以很自信地回击说:“胡说八道!”实际上,人类是地球上耐力

    最好的跑者。这与人类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有关吗?与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幸存的直立猿类

    有关吗?

    猿类是与人类最近亲的物种,可以说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人类就是猿,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更精致的猿类特征

    ——这里有点小调整,那里有点小变化,便有了人类如今的模样;人类与猿类相比,只有

    一些细微的差别,而肤色没有完全变样。然而,来自耐力跑的证据表明,事实与上述说法

    大相径庭。人类与黑猩猩的身体结构完全不同。

    布兰布尔和利伯曼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与此相关的重要论文,他们以跑步和步

    行为依据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挑战了“人类生来是走路的,不是跑步的”这一传统观念。可以说所有的猿类都能跑,但是它们跑不快,也跑不远,当然更别提跑得优雅了,而人

    类却可以做到,我们从人类骨骼中就能够明显看出这一点。布兰布尔和利伯曼的研究详细

    地描述了人体骨骼在进化中所做的26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有利于跑步的,而非步行,其

    中一些调整就发生在腿和脚上。例如,跑步需要一双有弹性的、弓形的脚,人类具有这一

    特征,而其他猿类则没有。同样,人类的跟腱较长,腿也比身体其他部位长。与步行相反

    ,跑步时身体需要反向旋转,也就是以髋部为支点,上半身与下半身向相反方向转动。所

    以,与步行相比,跑步更需要上半身参与,且跑步时还要不停地移动重心,人类上半身的

    结构也要满足这一需要。

    人类与其他擅长奔跑的物种都具备上述特征,尽管其他物种都是四足动物,比如马和

    狗(这两类优雅的跑者历来都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人类与它们具有这种关系可能是有基

    础的)。人类与其他猿类则没有这些共性,也就是说,人类与猿类在进化族谱中属于不同

    分支。人类为了适应跑步,在进化中重新利用了一些来自无血缘关系的物种曾用于适应环

    境的能力,就在大约200万年前,这一切随着人类的出现就突然发生了。这意味着,不仅

    是人类在适应跑步,跑步也定义了人类。

    科学界对上述改变早就有了一些了解,但只有卡里尔证明了为什么这种突然偏离其他

    猿类进化方向的改变会如此重要。他最初提出的是“持续捕猎”假说。许多哺乳动物都跑得

    非常快,特别是那些被当作人类重要食物来源的哺乳动物,它们也在不断进化。然而,这

    些生物通常是有蹄类动物,像鹿和羚羊等,都很擅长短跑,这意味着它们只有爆发力,没

    有耐力。卡里尔认为如果跑步重要到能形成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那么人类一定是利用了

    跑步这个技能来持续地快速追赶动物,追到它们疲惫不堪时将它们杀死,由此获取食物。

    卡里尔尝试在怀俄明州对“持续捕猎”假说进行验证,因为那里有很多羚羊。他从羊群

    中挑出一只羚羊,追着它跑了很长一段距离,他发现自己确实能做到,但就在这只羚羊开

    始感到疲惫时,它又回到羊群并消失在其中,而卡里尔被搞得焦头烂额,因为他又得重新

    追踪另一只羚羊。最后,卡里尔偶然地了解到南非的部落成员仍在使用“持续捕猎”的狩猎

    方式。他去非洲学习了那些部落的技巧,发现这确实与耐力有关,但也要对猎物及其习性

    有深刻的了解,这种了解几乎是一种可以预测动物行为的超能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大脑,跑步本身就毫无意义。大脑与跑步的这种联系很值得研究,但是非洲布须曼人的成功至少

    可以让卡里尔、布兰布尔和利伯曼的研究得以完成。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引用克里斯托弗

    ·麦克杜格尔(Christopher McDougall)的畅销书的书名来概括:人类确实《天生就会跑》

    (Born to Run)。

    我们的论述告一段落了吗?不完全是。在我们与卡里尔的谈话中,他几乎从未提到布

    兰布尔和利伯曼在一些研究中指出的,人类的臀大肌证实了人类“天生就会跑”。事实上,卡里尔对这一点表示质疑。他说臀部肌肉在跑步过程中几乎不起作用,但确实参与了身体

    的许多其他活动,如今也正是那些“其他活动”引起了卡里尔的注意。他从最初研究的一个

    关键概念中得出一条思路,那就是不可思议的“运输成本”(cost of transport)。

    这一概念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反映运动的效率。想象一张曲线图,横轴表示运动速度

    ,纵轴表示生物运动时的能量消耗。对于大多数物种而言,图中形成的是一条U形曲线,U形底部的一点是最佳平衡点。在这一点上,动物可以用最少的能量跑最远的距离,就像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6公里的速度行驶可以达到最佳汽油里程数一样。在最佳平衡点上,运

    动效率最高,每单位能量消耗内达到的速度也最快。U形曲线的存在说明大多数动物体内

    有一个既定速度,在这个速度下,能量消耗最低。

    而人类只有在走路时才符合这一规律。在人类步行时绘制出的曲线上,能量使用效率

    最高时,速度约为每秒1.3米。以该速度走完特定距离消耗的能量最少。但是,至少对于

    人类来说,跑步并没有形成类似的曲线,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佳平衡点。相反,跑步产生

    的是一条平坦的曲线。在能量消耗方面,人类没有最佳速度,而马、狗、鹿等所有其他善

    于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都会形成一条U形曲线。如果人类天生就会跑步,那么我们的最

    佳平衡点在哪里呢?进化最在乎能量效率,物种的生死存亡就在于此,所以为什么人类在

    跑步方面没有朝着获得最大效率的方向进化呢?

    这个问题还提供了一个横向研究的思路,不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在人体

    本身上比较。卡里尔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研究的,但在此之前,他还注意到了一点,只有对

    许多人的数据进行汇总时,人类跑步时的耗能-运动速度曲线才是平坦的,而研究每个人

    的数据时确实会出现U形曲线,但每个人的最佳平衡点是不一样的。对其他物种的研究中

    并没有看到这种现象,这表明人类有太多的可变性,并且这种可变性与个人的身体条件和

    跑步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更有趣的是,以上所有说法不仅在物种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而

    且在对比某一个体体内肌肉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使是跑步时,肌肉的使用与功效也

    因活动而异。跑上坡需要一组肌肉参与,下坡时则是另一组,在平地上使用的又是不同的

    一组肌肉。跑得快和跑得慢时也同样。不止跑步,不同的跳跃动作所用肌肉也不同,掷、推、捶、举和按压等动作也一样。

    卡里尔称,他的研究显示人类的这种特点并不只体现在某一种运动上,人类不在任何

    一项运动上存在最佳平衡点,人体不具有真正的特异性,这个结果与在其他任何一个物种

    身上的发现都相反。对于其他物种,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它们“天生就会飞奔”,但是

    这种说法在人类身上却行不通。人类天生就会跑吗?确实如此,但我们天生也能从事其他

    运动。人类就像是运动领域的瑞士军刀一样,是多面手。

    “对于绝大多数研究人类行为的人来说,这并不奇怪;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关注跑步理

    论的人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惊喜。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卡里尔说,“我们不仅能够高效地走路、跑长距离,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所有运动都决定了人类生存的一些基本条件:我们需要摄取足够多的营养物质(人不

    仅需要能量,还需要营养物质)来为运动提供能量,同时需要强大的大脑来控制各种类型

    的运动。思考、创造、规划、协调,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强大的大脑,不过,单靠运动就

    足以完成塑造强大大脑的任务。人类独特大脑的进化与各种运动的进化是紧密相连的,由

    此大脑和身体才能协同运作。

    优势2:人类的饮食多样化

    人体营养的核心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人类身体的其他部分似乎都很擅长自己所负责

    的事情,这与其他动物相比也很突出,但人类的消化能力确实很差,弱而有限。这里有不

    得已的苦衷。首先,消化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体为什么

    要通过消耗能量来摄入能量呢?其次,要想在直立时快速地行走,人类就需要较小的内脏

    ,这就意味着肠道较短,那么能真正用于消化的场所就更少了。这些基本构造特征都是进

    化过程中一系列人体“设计”造成的,前文提到的与跑步有关的反向旋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人类与其他类型的四足猿类不同,肋骨底部和骨盆顶部有一个明显的垂直空间,这是

    腹肌所在的区域。腹肌能够影响人保持稳定站立及控制跑步时的身体旋转的能力,因此,人类需要扁平结实的腹部和紧绷的腹肌,从而能够限制肠道的移动空间。

    这种解剖学上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构造和行为,但是先来看一个简单而深

    刻的事实:人类肠子短小,意味着不能吃草,鉴于人类有200万年的进化发生在热带稀树

    平原和大草原上,这并非一件小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草原物产丰富,能高效地将太阳

    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但是,这种能量被包裹在所有草木的基本组成结构——纤维素中,而人类却一点儿也消化不了。

    为克服不能吃草的问题,人类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把工作外包。人类的猎物中,那些有

    蹄的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大多非常擅长消化纤维素。这些四足动物可以很好地处理咀嚼反

    刍一类的任务,它们会耐心地把一团团草反复咀嚼后咽进迷宫般的肠道里进行消化,而这

    些肠道所处的消化系统又庞大得多。

    在化石记录中,在古人类学或人类学的学说中,甚至是在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关于人类

    的知识中,有一点十分清楚:人类不仅是捕猎者,也是肉食者。古往今来所有的记录中,也没发现有哪一个人类社会盛行素食主义。食肉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是

    人类的天性。

    人们说“肉”时通常都在说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也就是蛋白质,是人体的必要组成成

    分。这些氨基酸的唯一完整来源是肉类。尽管如此,人们却忽略了一些要点,人类学家和

    营养学家探寻人类能存活至今的原因时也忽略了同样的要点:当我们想“肉”时,想到的都

    是以肌肉组织形式存在的肉,而忽视了动物体内的所有其他组织。这样的错误存在已久。

    在19世纪,欧洲人探索北美洲时,一些探险家和毛皮猎人遇到了北部平原的以游牧为

    生的印第安人,像许多狩猎采集者一样,这些印第安人几乎完全以动物为食物。出于生活

    的需要,欧洲人也采用了同样的饮食方式,但很快就病得很严重,脸上长出溃烂的脓疮。

    那些欧洲人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只吃肌肉。随后,当地印第安人向欧洲人展示了他们吃

    的部分:切碎的肝脏和脾脏,还有骨髓、大脑和脂肪,其中脂肪尤其重要。欧洲人按照印

    第安人告诉他们的方式进食后,病情就好转了,因为这些器官组织含有肌肉中所缺少的一

    些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动物膳食中的基本能量来源不仅有蛋白质,还包括脂肪、微量营养素和矿物质等,这

    些都是生物积累作用下的产物。食草动物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脂肪就成

    为一种致密而丰富的能量来源,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在这一过程中,食草动物体内也会

    积累大量镁、铁、碘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是由植物深部的根从矿物质土壤中汲取的,同样非常重要。当然,人类也可以通过直接食用植物来获得多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肉

    类中的含量更高。要想从植物中得到需要的所有元素,人类就必须摄入远远多于其胃容量

    的植物。此外,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营养素通常是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开采

    如镁、铁、碘等微量元素的矿工都明白这个道理。大型食草动物往往会四处迁徙,且分布

    广泛,这就平衡了地理上的元素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食草动物体内积累了丰富多

    样的营养素,而静态的植物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此一来,那些在食草动物生命历程中积

    累的营养素就可以被人类利用了。

    然而,人类是杂食动物,在饮食上也需要多样性。人类一直以来也都吃各种各样的植

    物,并四处游荡收集这些植物作为食物,这也说明了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

    饮食多样性能确保人类摄取种类足够多的微量营养素,以支撑复杂的人体运转,其重要性

    我们将在下文详细阐述。然而,所有的摄取过程都得益于人类的文化适应活动,其中就包

    括火的使用,这使人类能够烹饪,也有助于消化大量的食物。还有人体内的微生物群,它

    们能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弥补人类消化能力的不足。人类的肠道中有成千上万种菌群,它们

    分解食物后给食物增加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总的来说,游牧、直立行走和杂食这些模式是对人类整个种属的定义,是在200万年

    来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以上主题稍加变动,就能更贴近我们想讨论的核

    心问题:智人与其他现已灭绝的原始人的区别。以上概述的获取食物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所

    有人类种属,包括尼安德特人。现在,再想一想我们要讨论的基本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类

    ,也就是智人,会淘汰掉尼安德特人等其他原始人呢?

    尼安德特人的确是猎人,他们的狩猎技术非常娴熟,如果要说和智人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他们比智人更擅长捕食大型猎物,这意味着尼安德特人拥有用长矛杀死大象所必

    需的身体技能和社交组织能力。尼安德特人的体内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这也是所有人类

    的优势。与现代人一样,尼安德特人的身体也是直立的,且身姿优雅,也拥有非常聪明的

    头脑。与当时的智人相比,他们所欠缺的是捕鱼的能力,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开发利用环

    境中的这种营养来源。

    尼安德特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智人,他们会捕鱼。与此相关的证据首次出现在非洲,但也只出现在智人身上。大约4万年前,当智人出现在欧洲和亚洲时,海洋和淡水中的捕

    捞资源都已经广泛分布于这两个大陆上,捕鱼也成为这两个大陆上的人类的重要生存技能。

    这并不是说捕鱼赋予了智人优势,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佛罗里斯人等当时已

    经存在于亚欧大陆的其他人类种群淘汰掉,尽管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但智人会捕鱼这一

    点确实彰显了现代营养中饮食多样性的重要,这在鲑鱼的例子中尤其突出。我们可以通过

    对古代智人的化石进行化学检测来证明他们吃鱼,因为鱼的体内有陆地生物体内匮乏的元

    素,而这些元素却在人类骨骼的化石记录中有所积累,由此证明古代智人的确吃鱼。此外

    ,即使是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获取蛋白质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目睹过鲑鱼洄游

    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因为鲑鱼多得难以想象。想吃鲑鱼也不需要念念不忘地持续捕猎,只要坐在溪边,动一下耙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作为世界上最逍遥的物种之

    一,每一条鲑鱼在短暂的生命周期中都曾跨越数千公里的海洋和水域。也就是说,每一条

    鲑鱼都吞食并积累了陆地食物所缺乏的各种微量营养素。在不同环境中狩猎的游牧民族也

    意识到了多样性的价值。游牧民族食用游动的海洋生物,又使人类的饮食更具多样性。

    优势3:人类富有同理心

    本章目前提到的都是多样性,之后我们还会再次讨论这一话题,但多样性只是人类在

    进化竞争中取得较大成功的一小部分因素。尽管有些证据的细节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正

    是从这些证据中,古人类学家们才能汇总出一系列定义人类的特征。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书

    中,研究人类起源的英国学者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列出了一份清单,看起来

    很中肯:

    复杂的工具,样式可能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迅速变化;正式的手工器物,由骨骼、象牙、鹿角、贝壳等类似材料所制成;艺术,包括抽象的和具体的符号;建筑物,如帐篷

    或木屋之类,可以用来居住、工作、组织不同的活动,例如制作工具、准备食物、睡觉及

    家庭生活;能长途运输如宝石、贝壳、珍珠、琥珀等贵重物品;仪式或典礼,包括与此相

    关的艺术作品、建筑物及对死者的复杂的祭祀活动;文化“缓冲”增加,以适应如沙漠或

    寒冷的草原等极端环境;复杂的食物采集及加工程序,例如使用网、陷阱、渔具等捕食,以及各种复杂的烹饪方法;人口密度较高,接近现代“狩猎采集者”的水平。

    这个清单很长,也非常重要,但每一个特征都是衍生产物。这些特征当然是源于人类

    的活动方式、身体素质、饮食方式和获取食物的方式,但是其中一些活动并非源于简单的

    生物能量,而是来源于人将能量转化为生命的过程。符号(单词也是符号,所以这里也包

    括语言)?艺术?音乐?仪式?显然,这份清单告诉我们,在人类大脑中发生了一些重要

    且前所未有的事情,超越直立行走、结实的腹部、旺盛的食欲、捕食鲑鱼和强悍的大脑等

    人类在过去200万年里进化出的特质。

    人类的大脑中拥有生物学上前所未有的结构,这使人类能够拥有各种能力,但这种结

    构没有在化石记录中留下太多的印记,所以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种结构是何时出现的。

    直到最近,我们才通过神经科学对此有所了解。神经科学是一个爆发性的领域,几乎每天

    都会产生关于大脑复杂性的新发现。然而,一些我们已经了解的脑结构、脑细胞或大脑的

    某一部分给了我们线索,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能力在5万年以前突然出现。20世纪20年代

    以来,我们就已经了解了梭形神经元(spindle neuron),这种神经细胞形状独特,最开始

    是出现在猿类的大脑中,海豚、鲸鱼和大象的大脑中也有少量梭形神经元,而这些动物都

    拥有一些独特的能力。梭形神经元在人类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数量尤其多,这一区域与信

    任、同理心和内疚等复杂情绪反应有关,而且还与如计划等实际活动有关。你也许会奇怪

    ,为什么参与同理心和计划的会是同一区域,这是一个好问题,答案即将揭晓。

    除了梭形神经元之外,还有一组相关的神经元更为奇妙,神经科学家称之为“镜像神

    经元”(mirror neuron),这组细胞最早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意大利的科学家团队发

    现的。镜像神经元会让人更富有同理心。用“镜像”这个词来描述它很贴切。研究人员在猴

    子吃花生时对其大脑进行监测,观察到一组神经元在放电,这组神经元与用手拿起花生、咀嚼、产生进食满足感等活动有关。如果让一只猴子看另一只猴子吃花生,它脑内的同一

    组神经元也会放电,就好像它自己就是那只吃花生的猴子,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在放电。这

    是同理心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理心也被认为是同情的升级版。人不仅仅能察觉到他人

    的感受,甚至还会感同身受。

    同理心在社会凝聚力方面十分重要,从一个小方面就可以看出同理心的影响有多大。

    同理心赋予人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能够想象其他人或生物产生的情绪体验。同理心使我

    们明白,别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与自己不同,这点很重要,看看那些缺乏同理心的人你就会

    理解。例如,众所周知,自闭症患者的同理心通路发生了变化,其同理心也随之改变,所

    以他们不会说谎。他们不明白说谎的意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其他人也全都

    知道。

    正是这种感知另一个人感受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一种弥足珍贵的技能,一种形式更为优

    雅、精致的技能——讲故事。讲故事时可以进行抽象化和概念化,语言也因此而诞生。故

    事描绘出未来的前景,人也因此而懂得计划和规划,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计划会与同理心有

    关。同理心也让人意识到,自己也会被他人观察,因此在考古记录中出现了饰品。艺术也

    是由同理心产生的,艺术不仅是打扮装饰的一种延伸,还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向我

    们描述外部世界的象征性的表现形式。

    然而,同理心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大脑是一个耗能的器

    官,需要不断地获取能量来维持它的活力。任何额外工作都会增加负载,更何况这些额外

    工作还不简单,还有更多的细胞散落在隐秘的角落中。与梭形神经元和镜像神经元有关的

    活动产生时,不仅是几个细胞在放电,而是由细胞群交织成的网络同时在放电,此时整个

    大脑似乎在“嗡嗡”作响,光辉四射。这样的神经活动不同于平常的任务,这是全脑都参与

    的活动,承担的负荷很繁重,需要超乎想象的能量。

    然而,除了直接的能耗之外,大脑还有其他方面的能量需求,这一点可以从一个编号

    为D3444的人的化石推断出来,他的化石在所有骨骼化石中都算是有趣的,且发人深省。

    我们仅仅了解D3444的头骨,但足以知道他是一个德马尼西人,大约在180万年前,他生

    活在现在的格鲁吉亚所在的地方。D3444甚至算不上是智人;德马尼西人就像尼安德特人

    一样,是一种独居的原始人类,早于智人之前就离开了非洲,最终定居在现在欧洲所在的

    东部草原上。D3444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他没有牙齿,事实上在他去世之前很久,他

    就已经没有牙齿了。人类学家认为,这是他身患疾病的证据,这也使他得依赖他人才能活

    下去。他需要帮助,也得到了帮助,因为原始人会照顾那些不能自理的人,智人之前的人

    类就已经能做到互帮互助了。这种慷慨帮助真的需要生物本身牺牲大量的精力。这意味着

    ,同理心带来的益处必定多于它所牺牲的,否则这种能力不会还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中。这

    是进化生物学中的公理。

    然而,在描述互帮互助现象时,大家会较容易疏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需要长

    期观察那些照顾无助人类的事例就能意识到,同理心可能是人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

    存在的基础。但我们往往对同理心视而不见,就像对许多基础但重要的生活常识一样。

    现在我们需要“晚成”(altricial)这个生物学术语来推进论述,“晚成”的意思是“无助

    而年幼的”。任何物种中的年幼者,从新出生的小知更鸟到眼睛尚未睁开的新生小狗等,几乎都可以用“无助”来形容。但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其他动物之间有一个最显著的差

    异。人类的“无助期”会持续十四五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有一些父母可能会坚持

    说这个无助期是25年或30年。)在这方面,没有哪一个物种和人类有一点点的相似。这也

    是关于人类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鉴于人类大脑很强大,这种特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可预测的、有迹可循的。人类

    的大脑之所以在出生时未完全成形,是因为成形的头部难以通过产道。人类的大脑就像瓶

    子里的一艘船,是在人出生以后才构建成的,这一过程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也可能是20

    年。

    人类大脑更为“晚成”,对这一简单的事实,人们产生了许多种理解,还有完整的定律

    与丰富的学说,但将这一事实放到古人类学中看,就能够为理解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事实上,一些人认为,人类大脑“晚成”这一简单的事实就是人性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人

    类生活的基本情况。年少的我们过于依赖他人,父母要独自承担供养和照顾婴儿的任务很

    难,因为不仅仅要关注、保护他们,还要抚养、教育他们。狩猎采集者必须获取足够多的

    食物,以满足族群中哺乳期母亲的能量需求。而母亲根本无法独自抚养婴儿,这就决定了

    其所在族群的社会关系。这个基本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是婴儿。没有婴儿,人类就无法

    延续下去。所有物种的进化都取决于下一代能否成功繁衍。对人类来说,成功繁衍后代是

    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所有人类时期、所有人类文化中,都出现了一个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数

    字。若想让人类继续繁衍下去,成人与孩子的比例必须达到4:1。这就是养成人类强大的

    大脑需要付出的真正代价。

    所以人类必须合作,必须进化出如同理心、语言等工具以促进合作。其他人性特征都

    是从人类互相合作的需要中衍生出来的,包括同理心、暴力、部落主义、战争、讲故事、跳舞、音乐等。

    本书接下来就要从人类的方方面面来探讨健康:精神、肉体、能量学、运动学等。但

    是,从一开始就要明白,正因为在骨骼、肌肉、神经元、脂肪、食物以及斗争中不断进化

    才最终造就了被称为人类的生物。人类与其他所有物种有何不同?古人类学家伊恩·塔特

    索尔(Ian Tattersall)得出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人类至少在一定程

    度上关心彼此的幸福,而黑猩猩以及与人类有近亲关系的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这样做。”

    人类的其他灵长类亲属也不会关心其他个体的幸福,至少做不到像人类这样的程度,所以后来它们就灭绝了。

    本章小结

    1 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健康,而决定生理健康的机制是在生存压力和

    进化的作用下形成的。

    2 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悖于人类健康原则,这也是我们患病的根源。

    3 人类进化是突然发生的剧变,是非线性的。

    4 人类在适应跑步,跑步也定义了人类。如果没有强大的大脑,跑步本身就毫无意

    义。

    5 人类是杂食动物,在饮食上也需要多样性。

    6 同理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必须合作,必须进化出如同理心、语言等工具以

    促进合作。

    “文

    02

    文明病:

    我们越来越虚弱的根源

    明病”是一个古老的术语,却依然能够阐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文明病”的概

    念从进化论提出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我们却花了近两个世纪才意识到,可以

    把文明病和进化联系起来去解释我们目前所患的疾病。

    我们的健康状况正日益恶化

    到底是什么使如今的人类个个都容易患病呢?这不是一个简单或者毫无争议的问题,而需要科学家开动脑力,投入大量经费去研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多种方式,但基本上可

    以分为两类:活着时,什么导致我们死亡?又是什么导致我们患病?前一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它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本质上人都会死亡。我们总会死于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即使

    医学战胜了一种致死的疾病,也会有其他疾病接踵而来。因此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更多

    的是指“过早死”,但不管怎么说,人总会出于某种原因而死亡。在此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

    后面的问题:活着时,什么导致我们患病?什么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最近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已在着手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将会在未来几年内陆

    续公布,书中也会摘引一些该研究已经发表的数据。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M

    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为西雅图健康度量与评估研究所(Seattle-based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提供基金支持,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这项研究名为“全球疾病

    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覆盖了全世界187个国家,涵盖了公众所患的291

    种疾病,对死亡、身体虚弱及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的成因进行了调查。此外,该研究还对19

    90—2010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了概括。于2012年年末发表在《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上的第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依次是:

    ◎ 缺血性心脏病

    ◎ 下呼吸道感染

    ◎ 中风

    ◎ 腹泻

    ◎ 艾滋病

    ◎ 腰痛

    ◎ 疟疾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早产

    ◎ 道路交通伤害

    ◎ 重度抑郁症

    ◎ 新生儿脑炎

    以上这些疾病都有一定的病因,因此该研究还详述了与全球范围内人们的死亡和身体

    虚弱有关的前12项危险因素,依次是:

    ◎ 高血压

    ◎ 吸烟

    ◎ 酒精

    ◎ 油烟污染

    ◎ 水果摄入较少

    ◎ 体重指数高(简言之,就是肥胖)

    ◎ 高血糖

    ◎ 体重低

    ◎ 大气颗粒物(空气污染)

    ◎ 缺乏活动

    ◎ 盐摄入量高

    ◎ 坚果和籽类食物摄入量低

    之前的假设难以成立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两个列表足以说明问题。注意第一张列

    表里没有癌症,而且如我们所想,该表中也没有与贫困有关的一系列传染性疾病,最接近

    此类别的就是疟疾和新生儿脑炎。实际上,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文明病。有记载显示,它

    只在为发展农业而大量砍伐森林时出现。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列表:危险因素。这一列表使

    我们认识到,疾病不是需要纠正的某种基因缺陷,或是单纯由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这份列

    表表明“疾病”这一用词是不恰当的。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是“损伤”,也许是时候该遗弃“疾

    病”这一老旧的用词了,把疾病改称为“文明的伤害”,这些“伤害”不是源于人身体结构上

    的不足或缺陷,而是源于生活方式带来的自我损伤。这是我们患病的根源。12项主要危险

    因素中的每一项都是文明带来的。着眼于本书内容来看,这些危险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与书

    中阐述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这些危险因素带来的损伤是无视人类进化而来的身体结构导致

    的直接结果,是迫使人类进入身体不能适应的环境的直接结果。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很容易

    且即时地进行调整。那么,为什么了解人类天生的身体构造对我们很重要呢?看过这个列

    表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的最新评估,我们很难想象还有更重要和紧迫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要知道,即使没有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你也可以做出自

    己的诊断。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这项诊断,但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机场。大多数机场都

    很合适,只需选择一个拥挤些的,观察一下机场里的人潮。最先能看到的就是肥胖,因为

    这太明显了,有些人胖得需要坐轮椅,有些人连步行穿过90米的走廊都气喘吁吁,满头大

    汗。但也别停在表面,看得再深入些,看一下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他们是否身心舒畅,是

    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看看他们那蜡黄的肤色、松弛的皮肤、低垂的眼睛。如果你的

    年龄已经足够大,那么请回想一下20年前此地的情景,与现在有何不同?如今的数据和你

    的记忆应该都展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人们正在经受着某种严重的灾难,且它发生得

    很快。我们的健康状况正在日益恶化。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灾难只有在机场里才能完全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

    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在机场你会听到什么?广播不厌其烦地警告,让人们警惕恐怖袭击

    的威胁。然而,当真的“恐怖袭击”在我们眼前发生时,广播里假想的场景似乎显得太温和

    了。这些是谁造成的?对于个人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甚至人类种族的未来,有哪一种威

    胁比对大众健康的威胁更可怕?有哪一种破坏性或恐怖主义的行为比我们在自己身体上造

    成的严重伤害更强大、更广泛呢?

    文明病,忽略进化规律的代价

    文明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一名曾效忠于拿破仑的法国医生——斯坦尼斯拉斯·唐舒(S

    tanislas Tanchou),更确切地说,是追溯到他在19世纪40年代进行的一些演讲。唐舒当时

    的研究并非针对超重人群或高血糖患者,像如今的我们一样,他更担心癌症。事实上,癌

    症是最初的文明病。唐舒对每天的死亡登记进行分析后指出,与农村地区相比,癌症在巴

    黎等城市地区更为普遍,而且发病率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不断上升。

    到20世纪初,多种疾病(不限于癌症)在城市的发病率更高这一发现在全世界传播开

    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正是资本主义向最高阶段发展的时代,其特点是传播“文明”,至

    少欧洲人是这样定义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开拓了疆域,带来了新兴的科学,吸引着那些以旧方式生活的人们,其中许多是狩猎采集者。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医

    生们注意到,几乎每一地区的原住民在许多方面都比欧洲人更健康、强壮。那时,世界上

    许多民族都没有人罹患癌症。一份由美国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博物馆的一部分)

    委托编写的综合性报告显示,癌症在1908年间在美国印第安人身上出现,这在那时“极其

    罕见”。一位医生在15年里详细检查过2 000名美国印第安人,其中仅记录了一例癌症患者。斐济有12万名土著居民,只有2人死于癌症。一位医生在婆罗洲行医10年,从未见过一

    例癌症患者。与此同时,在纽约等地,癌症却是常见且为人熟知的死因,每1 000人中就

    有32人死于癌症。

    受唐舒的影响,学者们对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的原始民族都进行了研究,从因纽特人

    、阿留申人、北美洲的阿帕切人,到南美洲的亚诺玛米人,还有不同种群的密克罗尼西亚

    人、澳洲原住民和非洲的布须曼人,这些研究工作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研究人员开始汇编

    一份疾病列表,列表中还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关节炎、牛皮癣、蛀牙

    和痤疮等疾病,无论是哪个地区的土著居民,都没有患这些疾病的。请注意,这份列表包

    含的一些疾病,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19世纪,种族差异很大,因此对上述患病率差异的初步解释是种族原因。当时的人

    们认为,土著居民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传学的原因,天生就对这些疾病有抵抗力。事实

    并非如此,大量研究发现,同样的土著居民采用西方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后,文明病的

    发病率也同步上升。甚至早期的研究也表明,那些遭受西方疾病折磨的土著居民,往往居

    住在白种人群体中。同样,一直以来的移民研究显示,从无病地区迁移到易患病地区的人

    ,比如从澳大利亚内陆迁移到欧洲,很快就会变得像易患病地区的人一样,容易受到各种

    各样的问题的困扰。因此文明病不是遗传差异造成的。

    同样在19世纪,另一种更有力的解释几乎立即出现了,到今天也仍然有人对此深信不

    疑。这种解释更有趣,简单来说就是:人总会死于某种疾病。事实上,相对于“文明病”,一些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更偏爱“长寿病”这个词,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带来了福利,尤其突

    出的是控制了传染病,使人们活得更长,所以才有更多的时间使心脏病、癌症和Ⅱ型糖尿

    病得以发展。这个论点看似成立,却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矛盾:Ⅱ型糖尿病现在正在青少

    年中出现。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青少年已经很长寿了,所以他们所得的Ⅱ型糖尿病

    是一种“长寿病”?

    我们在此直言不讳,Ⅱ型糖尿病应是一个让社会警钟长鸣的信号:有些东西正在迅速

    变化,我们正受到攻击,我们应该对此采取措施。尽管争论和分析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但事实本身并不复杂。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食用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引起的生活方式疾病

    ,是最早出现的文明病之一,随糖和面粉在人们的饮食中出现而产生,在非洲和美国亚利

    桑那州都是如此。Ⅱ型糖尿病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且仍在发展。

    上一代人中,在美国接受培训的医生会欢迎Ⅱ型糖尿病病例的出现,因为它非常罕见。任何一个能够行走并与人交流的个案都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参与诊疗的机会。那时,Ⅱ型

    糖尿病在儿童中还不存在。而仅仅是在一代人摄入糖类后,Ⅱ型糖尿病的问题就越发频繁

    地在普通人群中出现,同时肥胖的问题也充分发展。如今,Ⅱ型糖尿病已在美国青少年中

    流行,这种情况在饮食以糖类为主的美国青少年身上尤甚。在此我们引用2012年的一篇新

    闻报道:

    美国政府研究人员于星期一报道称,近年来,尽管肥胖及其他心脏病风险因素保持稳

    定,患有“前驱糖尿病”或Ⅱ型糖尿病的青少年的比例却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

    研究人员称,好消息是青少年肥胖率在1999—2008年趋于平稳,在18%~20%的范围

    内上下浮动。

    文明病的传播已延续至今,这种病需要一两个世纪才会真正流行。它的传播始于资本

    主义,却于今日爆发。

    长寿确实与本章相关,但称以上这些疾病为“长寿病”漏掉了一个关键点。为了研究这

    一问题,我们需要对狩猎采集者的长寿做出更精细的描述。认为狩猎采集者都早早过世无

    非是霍布斯主义的延伸,这种思想认为在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的生活是肮脏、低贱、野蛮

    的,且人类寿命短暂。确实,狩猎采集者的平均寿命可能比我们的要短,但这并不说明他

    们之中没有人活到高龄,许多人类学家的记录显示老年人在部落中受到尊重,并且担当重

    任,他们长寿、健康。然而,一个群体的平均寿命水平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婴儿和

    青少年的高死亡率的影响尤其大。生物学上,在所有的野生物种中,青少年死亡率高是正

    常的。文明出现前的人类也生活在野外,青少年死亡率同样较高。

    然而,平均寿命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延伸,涉及我们祖先的总体生活质量、寿命和

    健康状况。对文明病的研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没有止步。19世纪的资本主义和殖民

    化只是文明病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文明病的产生始于文明的出现,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农

    业的出现。这一过程历时较长,产生的记录也较长,并且证据清楚。北美洲就是最好的例

    子之一。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印第安人像大平原的野牛猎人一样,都是典型的狩猎采集者。然而,当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狩猎采集者在北美洲就像在当时

    的东欧一样罕见。大体上说,1492年的美国印第安人都是农民,但同时也有一些狩猎采集

    者。古人类学家对农民和狩猎采集者这两组人群的遗骸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不同时期

    与不同地区的记录都显示出一致的结果。狩猎采集者身材高大,畸形者较少,没有表现出

    如蛀牙等文明病的迹象,尸体也没有变形。但是这些问题却出现在了当时美国印第安人农

    民的骨骼中。有证据表明,美国印第安人在西方文明到来很久之前就有了文明病,所以我

    们要把文明定义为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我们真正谈论的文明病,是农业和静态的生活方

    式所带来的疾病。

    我们现在已经谈到了重点,按照惯例,此处通常需要插入一个免责声明:“话虽如此

    ,但……”好像任何人只要直击文明的核心,并提倡回到穴居生活,在讨论时就要小心谨

    慎。没错,文明让人类付出了代价,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相当多的好处:孩子们不会像以前

    那样容易夭折,人们也不必害怕感染,或是身体内有寄生虫。免责声明确实有必要,但仍

    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命脉”。文明病,这种由文明带来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逆的。通

    过密切关注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消除其中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向祖先们学习

    怎样活得健康幸福。事实证明,尽管各个层面的问题都与文明本身一样复杂,但其根源,也就是造成文明病的中心问题其实很简单:葡萄糖,各种形式的葡萄糖。本章将会把如暴

    力、婴儿依恋、部落文化、冥想和舞蹈等各方面的线索收集起来,但一开始我们必须从葡

    萄糖讲起,因为这是文明的起源。

    葡萄糖,造成文明病的中心问题

    人类用了一万年的时间才逐渐变成今天的模样。我们喜欢把现代工农业和如人口过剩

    、食物链过度工业化、静态的生活等一切与之有关的问题误认为是文明病蔓延的根源。但

    实际上,在几千年前,人类第一次种植谷物的时候,文明病就已经出现了,古人类学家对

    此坚信不疑。与农业的出现这一200万年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相比,工业革命和信

    息时代造成的影响显得很苍白。农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说是小麦养育了我们,也合情

    合理。

    人类在农业文明中生活了一万年,如果说一切问题都与小麦有关,这是不对的。把所

    有问题归咎于小麦只是西方人的思维。的确,农业始于小麦种植,但几千年以来的早期农

    业并没有与狩猎和采集广泛地结合,直到6 000年前,在现在伊拉克和土耳其所在的地区

    ,人类才重新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在大约5 000年前,不同作物的独立

    种植也标志着农业的兴起,如亚洲和非洲的水稻种植,美国中部的玉米种植,南美洲的土

    豆种植。但最重要的是,所有大量生产的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除了南美洲的土豆之外,都

    是基于对野生草类的种植和栽培产生的——水稻、小麦、谷物和玉米都是草类。而且所有

    作物,包括块茎类,都储存了致密而持久耐用的碳水化合物:淀粉。这就是文明的产物,而文明病则是淀粉带来的疾病,且其中大部分是直接带来的:淀粉是复杂碳水化合物,分

    解很快,常常还在人口中时就能分解成简单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单糖,其中大部分是葡萄

    糖,或是其他形式的糖,由肝脏将其转化为葡萄糖。

    人体完全有能力代谢葡萄糖,葡萄糖一直伴随我们左右,特别是水果和块茎中的葡萄

    糖。葡萄糖会转化成糖原,而糖原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任何一名运动员都会这样告诉

    你。(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我们暂且认为它成立。)葡萄糖并非前所

    未有的,淀粉对我们来说也不是新产生的,狩猎采集者体内也有葡萄糖和淀粉,只是并不

    富裕,那时的食物来源也不只有这两种。一万年前农业兴起时人类没有掀起大量生产葡萄

    糖和淀粉的浪潮,而这种现象在如今比比皆是。

    如今,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种野生草类是人类最主要的三种营养形式,而在南美洲

    种植的土豆则是第四种。大约75%的人类营养来自这四种作物。简单地说,这就是人类患

    病的根源,在下一章中我们会对此进行剖析,同时我们将以代谢综合征这一最严重的疾病

    为中心,对一系列文明病进行研究。从这里开始改变观念,就可以逐步扭转生活方式对我

    们造成的坏影响。实际上,这是对“驯化”的颠覆,同时也是“去野”的第一步。不过,问题

    并不止于葡萄糖、肥胖和Ⅱ型糖尿病。

    保存良好的淀粉使静态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人们再也不需要像几万年前的狩猎采集

    者那样到处“游弋”了,我们待在原地就可以生活。驯化使城市兴起。蓄养动物不仅创造了

    新的蛋白质来源,也带来了新的疾病,因为传染病大多来自家畜,尤其是鸡和猪。而粮食

    的存储,几乎立即优先让少数人积累了财富。在最早出现的一批农业城市中,考古学家清

    楚地记录了不同财富积累的证据;而在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里,无论是在考古记录中,还是

    在当代野人的生活中,都没有这种现象。随着财富、文明和扩张主义的兴起,贫困也应运

    而生。

    谷物为婴儿提供了容易消化的食物,而静态的生活使女性能够较早孕育更多的子女,这就是说,粮食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这些是“驯化”带来的最引人关注、最明显的影响。还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也同样有趣,例如前文中谈论的癌症,它的发展是人生中一系列复杂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癌症和文明

    的发展都很难简单地讲清楚,不过,如今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患病率就可以说明问题。但这

    与进化和农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进化深刻地关注着两个问题:食物和繁衍后代,也就是人类一天天、一代代如何生存

    下去的问题。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没有比食物和繁殖更重要的了。

    人体有一系列评估幸福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繁衍后代。科学已经清楚地表明,人体的感官系统极度发达,从而确保婴儿在营养最充足、身体最健康的时候出生。狩猎采

    集者的社会中,女孩来初潮的正常年龄是17岁,对处于同样年龄段的后工业社会中的女孩

    来说,这有点让人吃惊。现代女孩的初潮年龄大约是12岁。

    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人们有很多种猜测。是遗传差异造成的

    吗?非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这并非遗传因素造成的,比如,当孟加拉国女孩在儿童时期搬

    到英国时,她们初潮来临的年龄就会和英国女孩一样。化学污染、内分泌紊乱或食品添加

    剂能够解释这一现象吗?这些因素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有一个词可以更简单、更深入地

    解释这一现象:体重。一个群体越是肥胖,该群体中的女孩月经来得可能越早。狩猎采集

    者群体中的女孩身材苗条,活跃好动,所以其生长发育遵循自然的长期规律。在“驯化”了

    的群体中,碳水化合物和静态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一规律,仅仅因为“驯化”的女孩较为肥

    胖,身体的感应机制就觉得她们该来月经了,是时候该繁衍后代了。

    女孩初潮提前的不利之处远不止未成年怀孕泛滥(希望你能从我们的论述中看出这一

    点:我们认为肥胖和未成年怀孕在贫困的女孩中流行并非偶然),真正的不利之处出现在

    生命的晚期。月经的到来使女孩进入了规律的荷尔蒙周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如果一个

    女孩很早就初潮,又很少妊娠,一直规律地来月经(身材瘦削、热爱运动的女性月经往往

    不规律),那么她来月经的次数大约是狩猎采集者群体中的女孩的两倍,性激素循环速度

    也是两倍。其中一种性激素——孕酮,会引起细胞分裂,且乳房和卵巢都两倍剂量地吸收

    这种激素,从而更易形成肿瘤。因此乳腺癌和卵巢癌会被视作文明病。研究人员对这两种

    癌症进行了研究,并建议进行一项有趣的干预:为女孩们制订一份锻炼计划。我们同意他

    们的观点。

    你的健康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提斯曼人是巴西亚马孙雨林中幸存的狩猎采集者。医生们对12 000名提斯曼人进行了

    深入研究,总共进行了37 000次检查,发现了我们迄今所期望的结果。在提斯曼人中没有

    发现乳腺癌或卵巢癌,也没有结肠癌或睾丸癌。心血管疾病?不存在。也没有发现哮喘。

    碳水化合物带来的哪怕一点问题也不存在,没有直接看到。哮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耐人寻味的领域,可以说是文明病的第二次浪潮,这让我们对

    进化的复杂精细之处更加敬畏。

    哮喘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提斯曼人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约是纽约市居民的

    140。

    简单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身体攻击自身的一个例子。一些较为良性的而非真正

    带来威胁的异物,会触发免疫反应,而人体这个强大的系统突然启动免疫反应,相当于一

    个好战的偏执狂在身体里进行一场全面的热核战争。这是一种新的流行病,被科普作家莫

    伊塞斯·贝拉斯克斯·马诺夫(Moises Velasquez Manoff)巧称为“一种缺乏微生物造成的流

    行病”。

    首先,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实是“流行病”。诸如风湿热、甲型肝炎、肺结核、腮腺炎和

    麻疹等普通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下降,有些传染病在1950年曾普遍流行(

    那时几乎每个人都患有腮腺炎和麻疹),到今天发病率却几乎为零。而在同一时期内,如

    多发性硬化症、克罗恩病、Ⅰ型糖尿病和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增加了一倍,在有些

    地区甚至增加了三倍。

    其次,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新近流行的,在上一代人身上才开始出现,与文明病的产生

    非常类似,甚至更为复杂。所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先出现在文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地

    区,且在这些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上东区的高层公寓居民患有哮喘,而亚拉巴马州的养

    猪户则没有。

    然而,对于“缺乏微生物”的解释甚至更有趣。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流行的标准解释可以

    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观点。该观点宣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人类医学成功消除细菌

    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如钩虫等寄生虫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马诺夫对此进行了总结:“免疫介导性疾病与生活条件的优质化和西化程度成直接正

    相关。一个人的居住环境越类似人类进化的环境,也就是充满各种传染病和许多科学家所

    说的‘各种动物、粪便和泥浆’,他患这些疾病的概率就越低。”

    话题在此开始涉及进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协同进化”,该术语由环境保护学家保

    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和彼得·雷文(Peter Raven)创造。协同进化的理念简单说来

    就是,当两个物种保持长期共同进化的关系时,如果移除一个物种,就会破坏另一个物种

    ,即便这两个物种是死敌关系,像狼和麋鹿或感染性细菌和人类。这是规则,即使是自然

    环境善意的干预也会产生严重后果。这种观点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认同。如今,研究人类的

    肠道菌群这一定植在人体中的微生物群,已成为医学领域最热点的研究课题之一,这真是

    个积极的发展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的机制相当简单,且在不断演变。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农业出现

    以前,冰川时代的到来使得数量不断增长的人类只能聚集到一个更为有限的地区,疟疾等

    少数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就由此增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系统最活跃的人在进化中生

    存了下来,研究者已发现有特定的基因编码此项功能。最有趣的研究案例是在撒丁岛,这

    是一个位于意大利西部的岛屿,疟疾从旧石器时代末期起一直在该岛上流行。研究人员发

    现,撒丁岛人从基因上来说普遍是身体健康的,生存选择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抗疟

    疾的侵袭。事实上,这种调整非常精细,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都具有这种健康的抵抗力

    ,而就在几公里之外,生活在没有疟疾肆虐的苏格兰高地的人们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

    ,撒丁岛在21世纪就消灭了疟疾,然后撒丁岛人那优化后的活跃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肌

    肉发达的时刻准备战斗的打手一样,去四处寻找新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新的目标

    就是人体本身。目前在撒丁岛,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已经达到了流行病

    的水平。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群中流行,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在讨论文明病之前,我们会先对整个话题进行单独的讨论,但事实上有趣的是,文明

    病的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间是有关联的,食物和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联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仅仅是碰巧遇到的一种古怪的传染性微生物。微生物出现在

    人们的生活中根本不是偶然事件,我们希望能够让你重新认识自身:“你”不仅仅是你自己。此刻你体内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的数量比地球上人类的数量还要多。你体内的细

    菌细胞数量也超过了你自己的细胞数量。你自己的遗传密码数量也远逊于你体内包含的微

    生物的遗传密码数量,两者携带的总信息量相比,就像是小U盘遇上太字节单位的硬盘。

    请你想想,这些微生物中的信息会毫无用处吗?或者它们的用处会与人的健康和幸福

    无关吗?

    想一想那些未消化的能量物质。记住:人类的消化系统就像流水线一样,为了提高消

    化能力,一切帮助它都需要,正是因此我们才需要微生物。传统营养学中常被引用的名言

    指出,“卡路里就是热量”这一观念是错误的,这也是我们稍后要陈述的一个论点。一些研

    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体内微生物种类的差异很大,而人体所能摄取的热量实际上在某种程

    度上取决于消化系统中的细菌种类。然而,奇妙的是,在人与微生物的共生中通常是这样

    的:消化系统中的细菌以人的食物为食,它们吸收了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使一些能

    量变得更容易被人体利用,这为人体平均增加了10%的能量。肥胖小鼠体内有一种细菌,当它们被移植到其他老鼠体内时,会使这些老鼠变得肥胖。同样的饮食,不同的细菌,原

    本不肥胖的老鼠就变得肥胖了。有一些证据表明某些细菌还会给人体提供一些维生素,而

    这些维生素是人体通常无法从食物中正常摄取的。但有趣的是,即使是“有益”的细菌也会

    以某种方式变得有害。

    例如,在一项试验中,研究人员让体形正常的人食用垃圾食品后,发现有一种细菌大

    量繁殖,这些细菌能使受试者从垃圾食品中摄取更多的热量,进而变得更肥胖。但是因为

    它们是细菌,所以它们会攻击人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有时对炎症的侵袭也会做出反应。在本书中,我们将对炎症进行大篇幅的讨论,但我们知道许多研究人员现在对炎症的担

    忧远远超过了对导致心脏病的胆固醇的担忧,更不用说癌症了。在对垃圾食品进行的这一

    试验中,那些大量繁殖的垃圾食品细菌使得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5)

    水平显著升高,这也是

    文明病最为核心的标志。

    然而,所有这些仅仅触及了一个未经探索的领域的皮毛而已。人体内含有的细菌种类

    成千上万,每一种都可能对健康有直接影响;而我们对这些细菌几乎一无所知,世世代代

    以来却毫不犹豫地使用常规剂量抗生素去大肆消灭体内的微生物。

    此外,虽然毫无疑问,每个人体内都有免疫系统,但一旦这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干扰,如何让它复原,我们仍然毫无头绪。

    在上一代人中,另一个领域的科学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问题很简单,一些环保生

    物学家提出了所谓“恢复生态”的计划,想要将生态系统恢复如初。而在此,我们要类比人

    体和生态系统。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你的健康和幸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

    健康状况。恢复你体内的微生物与恢复生态系统面临的是相同的问题。

    这些生物学家面临着一个挑战,当时在美国中西部流行的退耕还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他们遇到的是一片犁过的、施过肥的、喷洒过农药的农田,他们想知道如何将这片农

    田恢复成草原,其中有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种类多达数百种。

    开始时,生物学家们通常会简单地把他们知道的当地应种的植物归类,然后他们会取

    得种子并开始种植所需的植物,结果却经常发现目标植物不会生长。草原是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不能如此直截了当地进行人工干预。他们种植后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

    植时的初始条件和所有物种的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他们经常发现需要火,而且是

    猛烈的、灼热的火焰,他们还常常发现并不需要种子。只要条件正确,甚至一些在土壤中

    休眠了几个世纪的种子都会发芽繁殖,茁壮成长。

    在如何恢复个人生态系统方面,我们面临类似的问题。事实上,所有领先的健康保健

    食品商店都非常乐意提供“益生菌”补剂,旨在取代某种菌群。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补剂有用

    ,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售卖的菌群正是你所缺乏的,或者说,其实只要生存的条件合适,这

    个菌群就会在你体内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你的肠道微环境中蓬勃生长。这是一个更为复杂

    的问题。就像草原一样,并不是拥有合适的种子那么简单的事。

    然而,我们不禁想到,能够意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本身就很有启发作用,不仅能够

    启发我们对细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问题的思考,而且还能启迪我们对恢复身体健康和恢复

    心智健康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总之,人类是复杂的,不能忍受所有文明在身上造成的不

    良影响。这很好地表述了本书的要旨。

    本章小结

    1 疾病不是源于人身体结构上的不足或缺陷,而是源于生活方式带来的自我损伤。

    2 文明病,是农业和静态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疾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逆的。

    3 葡萄糖是造成文明病的中心问题。

    4 你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你的健康和幸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

    况。

    5 乳腺癌和卵巢癌会被视作文明病。研究人员对这两种癌症进行了研究,并建议进

    行一项有趣的干预:为女孩们制订一份锻炼计划。

    6 “有益”的细菌也会以有趣的方式变得有害。

    这

    03

    准则1:

    低碳水、多样化饮食

    几天,埃默里大学人类学学院楼一层的办公室里经常出现乔治·阿梅拉戈斯(George

    Armelagos)的身影。这间办公室看起来一团糟,屋里到处堆放着一摞摞的书籍、论

    文,以及几代人累积下来的价值连城的近代考古学资料。一个巨大的、方形的可口可乐广

    告塑料挂钟立在桌子上,毕竟这里是亚特兰大,是糖水饮料帝国的公司总部所在地,在汉

    堡加盟店的墙壁上,你常常会看到这类挂钟。不过这个挂钟已经坏了。

    阿梅拉戈斯的助步器就放在一边,他自己则放松地坐在桌子后面的一张矮椅上。他穿

    了一件褪色的紫色Polo衫,衣服太肥,大了两个尺寸,纽扣也忘记扣了,一缕缕凌乱的黑

    发环绕着他的秃顶。他已经78岁了,四处走动都有点困难,但他承担着教学重任,一直负

    责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长远规划。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而这建立在他

    在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一些工作的基础上。当时没有人真正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偏

    颇地认为文明带来的都是益处。那时候,阿梅拉戈斯也认为文明造福了人类。

    阿梅拉戈斯是一名人类学家,但他选择人类学是在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签约之后,当

    时是20世纪50年代,对于这名来自底特律的希腊裔少年来说,医学仍是他要走的道路。在

    从事学术研究时,阿梅拉戈斯就发现自己对骨骼很感兴趣,自此深陷其中。当他就职于人

    类学学院时,医学院曾让他帮忙做一些与骨头研究相关的工作。当时,他的同事们正专注

    于研究一些有关殡葬习俗的有趣问题,比如古代北美墓葬中尸体头部的角度和腿的弯曲情

    况。而他却在思考:骨骼或许也可以提供线索,用来指导一些与当时的研究不太相关的问

    题,比如关于健康和幸福的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阿梅拉戈斯将目光投向了迪克森丘地,这里是曾经生活在斯蓬

    河沿岸的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这片丘地本身也是1 500年前文化变迁时期幸存下来

    的证据。也就是说,这片丘地记录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开始向农业

    转型。在哥伦布到达北美洲之前,从墨西哥东北部到大西洋沿岸,再向北到现在的安大略

    湖,玉米和豆类农业一直是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迪克森丘地保存着当时的印第安人的骨

    头,附近还有曾经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猎人们的遗骸,这些猎人们早于农民之前出现,属于

    原始人。当时对于农业转型的一种假说是:不仅在北美,世界各地的人口数量都在增加,食物供不应求,迫使遭受饥荒的人们向农业社会转型,由此提高了生产力,之后人们便恢

    复了健康。这或许就是阿梅拉戈斯和其他人那时的想法。这个假说也有待验证,由于迪克

    森丘地可以提供骨头供研究使用,阿梅拉戈斯便开始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

    他从观察传染病入手,预期结果是能证明这些传染病是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

    人们居住得越密集,就越有可能染上疾病,当时的科学也承认这是文明的代价。

    阿梅拉戈斯说:“我们期望发现的是传染病发病率会有所上升,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是营养不良的人数增加。这真的是有悖常理。”

    然而这些证据很明确,进入农业时期后,人们不仅比以前的猎人吃得差,身材畸形的

    人也较多,而且个子也较矮。

    当然,迪克森丘地可能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那里的农民早期可能只有玉米可以种植

    ,后来才又种植了豆类,而这些豆类能提供一些均衡的营养。然而,自那时起,研究者们

    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广泛的重复研究。世界各地类似的网站也纷纷对不同地区的农业

    转型进行研究和记录,结果却与迪克森丘地的情况是一致的。确实有记录显示,狩猎采集

    者中也有营养不良的,但这些是例外情况。整体的研究记录表明,文明的产生对于人类是

    喜忧参半的事。人类的健康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这些代价大多数都直接与营养

    不良有关,可以说是农业带来了营养不良。

    阿梅拉戈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他的研究结果,出版了一些关键性的著作,包

    括与马克·内森·科恩(Mark Nathan Cohen)合编的曾一度绝版的《农业诞生之后的古病理

    学》(Paleopathology at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这本书在2013年应大众要求已经再

    版。阿梅拉戈斯在埃默里大学的同事梅尔文·康纳(Melvin Konner)、玛乔丽·肖斯塔克(

    Marjorie Shostak)和博伊德·伊顿(S. Boyd Eaton)引用了阿梅拉戈斯1988年的著作《旧

    石器时代的处方》(The Paleolithic Prescription),当下盛行的“旧石器时代饮食法”就是

    来源于此,该书中的观点在洛伦·科丹(Loren Cordain)等作家的畅销饮食书籍中得以延

    续。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梅拉戈斯的假说差不多像团体运动一样,经历过门派分立,拥有

    了门徒、真正的信徒和信条。如今,在超市里甚至还有“旧石器时代饮食”专区以及专门的

    杂志。

    综合来看,“旧石器时代饮食法”并不是阿梅拉戈斯的观点的唯一分支。还有另一类走

    低碳水化合物路线的饮食方法,从“阿特金斯饮食法”开始,到“区域饮食法”以及“脂肪冲

    洗饮食法”,不断延伸发展。这两类饮食方法里统一的思想都是避免摄入碳水化合物,尤

    其是农业生产的精制食品。

    阿梅拉戈斯看到了这一切,但他却感到深深的困惑,于是他在一篇论文中评论道:“

    这些研究大多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在阐述我们所了解的史前饮食的多样性、变化性、效

    益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幸的是,这些学术著作只是被用于证明许多畅销书在

    某种程度上具有科学有效性。”

    他用反证法对这一趋势进行了说明:在一些圈子里有一本书很流行,书名叫作《耶稣

    怎么吃?》(What Would Jesus Eat?)。

    那么,阿梅拉戈斯怎么吃呢?他有几个现成的答案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些答

    案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他最初的研究结果,也能反映出自那时起我们所了解到的一切。他

    的饮食处方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原则。我们认同他的观点,所以在

    此引用。第一个原则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并不重要:低碳水化合物。第二个原则人们则

    较少会讨论到,但在阿梅拉戈斯和我们的理念中,第二个原则都更为重要:多样化。但是

    ,此处要先明白的就是,那些健康问题并没有随着迪克森丘地的原住民死亡而结束。

    饮食带来的难解之谜

    巧合的是,我们在收集资料时,遇到了一位来自密歇根州阿尔皮纳市的年轻女子,名

    叫玛丽·贝丝·斯塔茨曼(Mary Beth Stutzman),她患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从某

    种程度上讲,这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她的健康问题与大多数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她与医疗保健系统接触的过程也是,所以,我们找到了她,并让她讲述自己的故事。下面

    是2013年5月29日的访谈记录,我们只稍加精简,内容未进行任何修改。希望你通过她的

    讲述能了解她的故事,因为这不仅与接下来的话题相关,也与贯穿本书的主题相关。

    身体机能正在关闭?

    我现在34岁,在大约19岁或20岁时就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有一些问题。我一直都骨瘦如柴,从来不担心体重问题。我吃掉一整袋“好时之吻”巧克力,体重也不会增加。我是在农场长

    大的,总是吃得很好,也十分健康。

    我准备离开家去密歇根州立大学上学的时候,胃部开始剧痛。我感觉到胃在痉挛,这个症

    状持续了数周。这真的很痛苦,就像身体里有个东西在扭。我去看医生,医生说他们也不

    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说我可能患了胃溃疡。

    我晚上开始出现失眠的症状,脸上还长出了很严重的粉刺。我的身体在发生着一些不寻常

    的事情,但我并未把这些问题和胃痛联系到一起。我只是一名大学生,奋发图强,胸怀大

    志,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大学生睡不好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我没有想太多。

    我的胃又开始出现其他毛病了,我消化不了任何食物。只要我吃东西,就会感觉非常不舒

    服。这与其他胃痛不一样。有时候,我突然就会感到肚子非常胀,胀得难以忍受,然后我

    就会把我这一整天吃进去还没消化的东西全部吐出来。

    到了晚上,我真的很难入睡,有时候根本就睡不着。第二天我还得去上学或上班,这让我

    感觉自己好像感冒了一整天。大约每过五天,我就不得不请一天的假回家休息,我希望自

    己能睡个好觉。有一天晚上,我的丈夫凯西和我一起看电视。当电视上播放关于失眠的纪

    录片时,我开始哭了起来,因为我对自己无法入睡而感到很沮丧。

    我尝试了所有的家庭减压疗法,也去看了心理医生,人们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抑郁的人。

    我不这么认为,但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就想:“哦,我必须做点什么。”于是我尝试进行

    冥想。我开始规律地进行锻炼。我每天跑四五公里,也举重,幸好我的身体没有走样。但

    我确实不舒服,这很奇怪。所以,我去睡眠诊所参与了研究。他们说我没有睡眠呼吸暂停

    症或者类似的疾病。我的大脑天生就是比较活跃的。

    在那之后,我尝试了大约6种安眠药和一种抗抑郁药,试着寻找某些有助于入睡的东西,但这些尝试都是徒劳的。在之后的5年里,我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坚持6个

    月,结果也没什么用。我左右两侧的髋关节都患了滑囊炎,去就医的时候我才25岁,就像

    患了关节炎一样。25岁的人就患了关节炎是一种什么状况啊?

    再来谈谈我怀孕的时候。我在怀孕期间也有很多问题。我的体重增加了大约34千克,以前

    我的体重从来没有增加超过2.3千克。我还有产后抑郁症,胃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我做

    了一次CT扫描,医生说我的肠子已经部分瘫痪了。他们让我吃了三天的流质食物,之后

    才可以吃像土豆泥这样的软食物。

    我努力地减肥,不断地进行“新兵训练”(boot camp),这个方法让我的体重只减了不到1

    千克。我减少了膳食中垃圾食品的摄入,再也没有吃过薯片,也很少喝汽水。我的饮食习

    惯非常健康,每餐都吃全谷物,还吃蔬菜,吃正餐及用零食加餐来维持新陈代谢。我一直

    都在努力锻炼,每周锻炼的时间不少于5天,每天至少锻炼一个小时,但是我的体重还是

    一点都没有降下来。

    哦,还有哮喘的问题。我忽然就患了哮喘,必须随身携带吸入器,而髋关节滑囊炎的问题

    仍然存在。

    没有人会想到这些问题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也没人建议我应该检查自己的饮食,从来没有

    人提过这些。我找了我的家庭医生,他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帮我看病。我带了一份病

    历清单,一本手写笔记,纸张的两侧空白处都写满了。我对家庭医生说我一直有很多问题

    ,也是为这些问题而来的,而且这些问题目前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我认为我要做的就是

    学会如何应付它们。

    我给自己拍了两张照片。我说:“看看这两张照片,我知道这两张照片上的我看起来没有

    什么区别,但你看看我的脸,我的脸现在看起来比照片上的更大了,而且似乎有一些变化。我知道人变老时面部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这种面部改变发生得太早了,不是吗?”他

    看着我,然后说:“你为这个问题找过治疗师吗?”他说话的语气让我很惊讶,我居然没有

    当场哭出来。但是我就想:“天啊!我不知道还能去找谁帮忙看这个病。”

    于是,他走出诊室请护士安排核磁共振检查。他没有关上诊室门,我听到护士说:“什么?你想要什么?看在老天的份上,你看到那个女孩的病历清单了吗?整整两页长。我们整

    晚都会耗在这里,我没有时间做这件事。”

    我感觉自己似乎是小题大做。也许我太烦躁了,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只是我自己

    处理得不好。这种感觉令人很沮丧,当时我有点想放弃了。

    我每晚都会突然醒过来,好像每晚醒三次,而且全身抽搐。全身抽搐的过程中我会清醒过

    来,几分钟过后,就不抽搐了,而且我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非常奇怪。我没有去看医生,因为我很忙,随后其他问题也出现了,我还有失眠的问题,我度日如

    年,每天都尽力熬过去。就算我再强迫自己去锻炼身体,我也仍然没有精力去做任何事情。我想:倘若有可能,我应该增加锻炼,我现在锻炼得还不够。据说锻炼可以让人精力充

    沛,也许我锻炼的方式不对。我的丈夫是私人教练,现在他正在帮助我训练。

    有一天,我坐在便桶上,想要排大便,但怎么也排不出来,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5天。这

    对于我来说很正常。我有时一天会排7次大便,之后就一个星期不排便。我记得自己有一

    种身体越来越糟糕的感觉。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之后这种感觉变得很清楚,因

    为我又出现了其他问题。

    我约见了一位新的医生。我说我的问题一直存在,我也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我真的想尽

    一切可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告诉她:“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我想要你彻

    底地把我检查一遍,因为我总感觉身体不对劲,我不知道是哪里的问题,但我不想再这么

    过下去了。”她说:“好的。”

    我就诊时开始出现偏头痛,大约10分钟内我头疼得说不出话。但是结果发现这只是一种正

    常的头痛,医生让我回家服用止痛药来缓解。过了一两天,我的症状好转了,又恢复了正

    常的生活。

    几天之后,我又开始出现偏头痛。我把女儿安置在车里,然后开车去送她上学,但第二次

    出现头痛时我感觉越来越糟糕,之前这种症状从未发展得如此快,我非常担心。我开车穿

    过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交通指示灯变绿了,但我疼得想吐,可又没法停车。我不想因此引

    发交通事故,于是打开车门,吐在了街上。过了十字路口之后,我不得不把车停下,再次

    吐了起来。我的方向盘、座位、大腿、地板和收音机沾满了呕吐物。

    在那之后的几天,我的身体状况还可以,所以我们计划去参加越野滑雪旅行。我从来没有

    越野滑雪的经历,所以我十分兴奋,也十分期待。在滑雪时,每个人都把我甩在了后面。

    尽管我平时经常锻炼,但我是那群人中滑得最慢的。

    那天晚上,我的胃从来没有这么疼过,我再也忍受不了了。夜里我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于是我从床上起来想去散步。我记得小时候在农场见过马的肠绞痛发作。如果不把手指按

    到结肠的部位我就走不动路,因为腹部太疼了。

    最后,大约在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我把凯西叫醒了,我说:“我不知道怎么了,腹部很

    痛,之前没这么痛过。我必须去急诊室。”我去了急诊室,医生把我安置在一个房间里。

    他们让我喝下一些东西,然后给我进行CT扫描,之后又进行了一次X光检查。结果出来以

    后,他们把结果给我看,说:“你的肠道有三处都瘫痪了,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你的

    结肠完全不蠕动了。我们也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但是你的粪便已经堵到小肠了。”

    医生说道:“你的肠道正处于肠破裂的过渡阶段,如果出现肠破裂将会是致命的。我们需

    要把你的粪便从肠道里排出来。”X光检查的结果显示,我的结肠一直扩张到心脏下方的

    胸腔处。

    那天晚上,我总共进行了5次灌肠,清理我的消化系统。我以前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方法,这件事令我很尴尬。我感觉十分羞愧,但同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正常。

    医生嘱咐我吃流质的食物。我在两三周的时间里一直靠喝汤汁和老年人常喝的安素奶昔来

    维持,我只能吃这些。我还不能正常进食,吃固体状的食物会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我记

    得当年在医院做市场营销时,曾采访过一位患咽喉癌的患者,他也不能吃固体食物。他的

    妻子说,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来维持生命,她研究了每天要喝的安素奶昔的量,这是她能为丈夫做的。这位患者靠喝安素奶昔生存了一年。我想到了我自己,这没有什么

    大不了的。我也能靠喝安素奶昔活下去。

    我找了胃肠病方面的专家,做了更多的检查,他们基本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他们很肯定地

    认为我得了克罗恩病,谈话的重点都是在证实我是否患有克罗恩病。他们给我的下端结肠

    和直肠做了肠镜检查,结果也没有发现我患了克罗恩病的证据。我的肠子没有任何的病变

    ,也没有瘢痕,什么问题都没有。他们发现我的肠道有比较严重的炎症,但是他们说这不

    是大问题。

    我爸爸开车送我去检查,当我从麻醉中清醒时,医生进来说:“好消息,你没有患克罗恩

    病。”听起来就好像他救了我一命。此时此刻,我已经差不多喝了两个月的安素奶昔,喝

    了很多水果奶昔,还吃了软食物,比如土豆泥、面条等。我爸爸对这位医生说:“她一直

    都不能吃真正的食物。”医生的回答是:“这样啊!如果那样有用的话,就让她继续吃吧。

    她应该继续这样的饮食。”我爸爸说:“不,我想你误会了。她不能吃普通的食物,吃那些

    东西她会肚子疼。”医生说:“好吧,如果她能吃土豆,那就给她土豆吃吧。”之后,医生

    走出了房间。

    一天早上,我醒了,因为饥饿,身体开始发抖。我从冰箱里的保鲜盒中拿出一些剩下的熟

    鸡肉。我坐在厨房的地板上,因为那是我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而我的女儿坐在我旁边。那些鸡肉就是我们的早餐。我们从盒子里把鸡肉拿出来,用手指掰着一起吃了一块。我

    一直坐在厨房的地板上,直到消化了一些食物,身体才停止发抖,我认为这很荒谬。我甚

    至不能为我女儿做一顿像样的早餐,更不用说做其他事了。我这是怎么了?

    我不知道转折点是什么。也许是受不了两个星期以来一直躺在沙发上,只能喝汤汁,不能

    吃到正常的食物,更无法照顾我女儿。我最后确定:我现在不是95岁,可我过的是一个生

    命走到尽头的人过的生活。我到底是怎么了?正在慢慢死去吗?我记得小时候在农场生活

    时,养过一匹果下马,它的名字叫“花生”,它也正在慢慢变老。果下马的寿命比一般的马

    要长,如果它们活到30岁,说明它们活得很好。而那匹果下马活到了36岁,之后才开始生

    病。我记得兽医给它看病时发现,它患有很多种疾病,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兽医说:“好

    吧,它已经老了,身体机能正在关闭。当你变老的时候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想,也许我的身体机能也开始关闭了吧。

    玛丽·贝丝·斯塔茨曼的身体机能并没有关闭。有一些较为基础的疾病在从中作梗,那

    就是每个人都会以不同方式遭受的文明病。她患病的根源,在于饮食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

    一种特殊情况。但是,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是如何康复的(她确实康复

    了,那很有戏剧性),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我们很快就会继续讲述她的故

    事[书 .免`费`分`享V.信公众号-雅书图书]。

    葡萄糖是“有毒”的

    那些困扰着我们的、成为人们健康负担的疾病,还有那些引起全世界范围内过早死和

    衰弱症的主要病因,看起来可能都像一团乱麻,错综复杂。但是,如果简单地回想一下两

    个基本的关键事实,就会发现这团乱麻真的就像是一个“戈尔迪乌姆之结”(Gordian knot),准备着被人用一把硕大的如意宝剑来砍断。这两个基本的关键事实就是:第一,这些

    都是文明所带来的疾病;第二,文明的定义就是指粮食农业带来的“驯化”及由此产生的依

    赖性。实际上,这里的“戈尔迪乌姆之结”有一个更好的名字,那就是代谢综合征,指一系

    列与糖代谢紊乱有关的疾病,如Ⅱ型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等。

    如果你看过一系列关于饮食的书籍,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大部分问题仍悬而未

    决。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在研究进化营养的过程中,我们祖先实

    际吃什么,是什么饮食使他们如此健康,关于此类问题的科学观念和假设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中一些变化还很有意思。我们看待过去总是一叶障目,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不断地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才能纠正这些观念,然而不可避免的

    是,能纠正的也只有一部分,这还得通过对骨骼的研究来进行挖掘,通过对DNA和箭头

    符号的分类来实现。然而事实是,有些结果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总会有空白,而人类的文

    化总会先入为主、带着偏见、富有想象力地填补了这些空白。

    在许多分歧和误解的背后,还有第二个原因,且这更令人担忧。有一个事实是整个商

    业界的人都心知肚明的,那就是饮食书籍很畅销,因此,这些书籍的作者常常采用满足他

    们最大利益的方法来销售,说他们的饮食方法与以前的有很大不同,借用市场营销人员的

    话来说,他们的饮食方法是新颖的,经过改良的。商业利益决定了人们过分强调差异和不

    同。而本书认为,更好的饮食方法是回归基础,着眼于共同点。这一共同点就是:数百万

    年来,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生存下来,靠的不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这一事实毋庸置疑。祖先们采用一种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地区没有丰富的碳

    水化合物。而考虑到碳水化合物构成了今天人类多数营养的80%,我们就能体会到这场“

    饮食革命”的真正意义。这是有相关性的,也就是说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碳水化合物

    相关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而且我们认为,这绝非偶然。我们会进一步阐述其中的机制。

    碳水化合物食用者的困境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相当细,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复杂碳水化合物和简单碳水化合物。

    复杂碳水化合物是指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淀粉,玉米、水

    稻、小麦、所有谷物以及土豆等主要农作物中所含的都是淀粉。水果和蔬菜中确实也含有

    碳水化合物,但是含量却少得多,这也意味着它们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的密度也低得多。

    菠菜中的淀粉含量与谷物和土豆中的相比就像是啤酒与酒精含量为90%的朗姆酒相比,这

    不仅仅是一个比方,因为它们含有的物质都相同。酒精就是从发酵、分解的碳水化合物中

    提取出来的。

    那么,食糖算哪一类呢?是简单碳水化合物。人不仅食用复杂碳水化合物,也食用简

    单碳水化合物,但消化过程中二者会被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消化碳水化合物是分解大的

    、复杂的淀粉分子,从而产生葡萄糖的过程,这个基本且直接的过程始于口腔。这个过程

    很简单,一些淀粉在进入喉咙之前就已经通过咀嚼与唾液的相互作用而分解了。淀粉和食

    糖等各种碳水化合物最终主要被分解为两种糖:葡萄糖和果糖。例如,食糖或甘蔗糖,主

    要成分都是蔗糖,实际上是由一半葡萄糖和一半果糖组成,果糖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

    它主要存在于水果中。然而,大多数水果中蔗糖的含量很低,比一杯可乐,甚至苹果汁都

    低,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如今的工业食品精加工过程就是简单地复制多糖分解为单糖的过程,比如将

    玉米淀粉分解成高果糖玉米糖浆。不过即使是高果糖玉米糖浆,也像蔗糖一样,是葡萄糖

    和果糖的结合,其中约含55%的果糖,这就是制造商所说的含量“高”。今后,当你听到有

    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蔗糖比高果糖玉米糖浆要好的时候,请记住那是在争论50%与55%果糖

    之间的区别,其实是同一回事儿,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不过,无论是自然消化还是工厂生产的过程,都像一个大而长的漏斗,瞄准的都是一

    个点,那就是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燃料,在当今这个到处充斥着糖类食品的世界里,它

    是肌肉和大脑的主要燃料,特别是大脑。你吃的葡萄糖会直接进入血液里发挥作用,至少

    理论上是这样。而果糖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在几个小时后被酶转化成葡萄糖,再进入血液。

    然而,所有的过程中都暗含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而且这个秘密听起来非常怪异:葡萄

    糖是有毒的。身体认为葡萄糖是有毒的。几代人花时间寻找那些会导致我们生病的有毒物

    质,包括工业化学品、农药、污染物,是的,这些物质可能会杀死我们。但极具讽刺意味

    的是,最显而易见的毒素就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我们却一无所知。可是我们又很难指责

    这一所有文明赖以生存的物质。人们经常称这种情况为“杂食者的困境”,然而,人类越来

    越难以宣称自己是既吃动物又吃植物的杂食动物。一个表面的证据就是,由于常年以粮食

    为生,人已经变成了吃碳水化合物的动物。这是碳水化合物食用者的困境:在极大程度上

    ,我们靠着被血液视为毒素的物质而生存。

    且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并不是新产生的,狩猎采集者们一直在进食这类食物,他

    们吃的一些食物的能量密度也相当高。这些食物有的是块茎,后来被我们培育成了马铃薯;有的是野草种子,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谷类。此外,我们不是一直认为适应性、灵活

    性,以及身体适应新环境并通过内稳态来平衡自身系统的能力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特征吗?

    那么,如果我们吃的能量密度高的碳水化合物比较多会怎样呢?这并不会把人类以及整个

    动物世界几百万年来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变成“毒素”吧?人体能不能简单地调整并回到内

    稳态呢?答案是,人体确实能做到。

    糖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

    葡萄糖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毒素,只有在大剂量存在于血液中时才是有毒的。所以更极

    端的碳水化合物食用者很重视血糖水平,因为血糖的高低受体内平衡能力的影响,而这属

    于身体的一种调节能力。人体通过胰岛素对一系列反应进行调节后,能够高度适应这种平

    衡行为。当葡萄糖进入血液中,会立即诱导胰腺分泌胰岛素(除了患有Ⅰ型糖尿病的人)

    ,胰岛素在人体内发送一系列信号,所有这些信号的主要目的是把葡萄糖从血液中清除掉。这一过程很快。胰岛素监督着人体对毒素的反应。葡萄糖就像是一种需要身体立即应对

    的三级大火灾,所以大脑非常关注血糖高峰。

    人体把葡萄糖从血液中清除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就是把葡萄糖运送

    到肌肉和身体各器官,在那里葡萄糖可以被转化成一种叫作糖原的衍生物,这是一种极易

    被肌肉利用的燃料。问题是,人体在肌纤维中储存糖原的能力非常有限,供应的能量可能

    只够维持一名马拉松运动员跑一小时左右,相当于吃了几十克糖所产生的糖原量。此外,除马拉松运动员外,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肌肉内储存的糖原量已经很充足了。所以,人体直接采取第二种方法,那就是把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并将脂肪储存在腹部、臀部和大

    腿周围等更大的范围内,不同性别的存储位置有所不同。性别决定了其他激素类别的存在

    以及它们在体内的哪个位置与胰岛素相互作用并协同参与脂肪储存的过程。

    脂肪转化过程中有一个侧链加工过程,与人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视为毒素并因此优先

    考虑清除血液中的葡萄糖有关。侧链加工过程是这样的:肌肉可以通过燃烧糖原来运动,同时也可以燃烧我们吃进去的或是储存在身体里的脂肪,不需要转化成葡萄糖,脂肪本身

    就是为肌肉供能的非常好的燃料。大多数人,特别是体育界的人所了解的是,碳水化合物

    才是人体的燃料。但是,通过细枝末节也可以看出,脂肪也是为人体供能的燃料,主流观

    点也是这样认为的。对于耐力型运动员,脂肪更是他们的主要燃料,即使在日常运动中也

    是,除非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过剩。再回到胰岛素的问题,请记住,胰岛素是一

    种激素,会发出各种信号,让机体清除血液中的葡萄糖。这些信号中最强烈、最清晰的一

    种就是让机体停止燃烧脂肪而选择葡萄糖作为优先供能燃料的信号,这与让机体停止动用

    脂肪的信号相同,告诉机体此时的优先任务是将葡萄糖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只要碳水化合物的量在所能消化的水平内,也就是说量很少,而且混有其他各种各样

    的食物时,上述这些真的都不是问题。这就是人体的适应性,整个系统有一套内在的调节

    机制,不仅能使身体回到内稳态,还可以利用葡萄糖,并能在葡萄糖达到毒性水平时将其

    从血液中清除。当人摄入远超过身体所需要的葡萄糖并且将其过快地送入血液中时,调节

    系统就难以处理了,这时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葡萄糖在体内是作为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发挥作用,还是作为一种毒素损害机体,与

    它的量密切相关。请记住,纵观人类进化的历程,人类摄入的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都是以纤

    维基质为基础的复合物,也就我们平时说的食物。这种食物的消化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我

    们的身体调节一天中进入体内的葡萄糖量也需要时间。而如今,人们摄入的许多碳水化合

    物都是以简单的形式存在的,其中大部分是葡萄糖,有时甚至不是含在食物中,而是直接

    溶解在水里,这一做法完全绕过了消化系统进行均化作用的过程。其中最糟糕的就是溶于

    水中的葡萄糖。也正是因此,软饮料对世界范围内的儿童肥胖现象有隐秘而又严重的影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含糖饮料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果汁。哪怕是健康食品商店出售的全

    有机、全天然碳酸饮料,不含高果糖玉米糖浆,只含天然蔗糖,也与可乐一样有害,至少

    在葡萄糖含量方面是如此。如果你只能从本书中学一条规则,那就记住这一条:不要喝

    糖水,任何糖水都不要喝。不要喝大杯可乐,也不要喝克努森(Knudsen)的百分百天然

    有机果汁。

    然而,即使是星巴克的早餐,甚至如百吉饼之类的食物里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对身体

    的破坏性也只是低一点点,最终还会让身体逐渐崩溃,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就像那

    些反复听到男孩叫“狼来了”的人们一样,身体会慢慢地对胰岛素发出的连续警报变得迟钝。身体信号会发生交叉,使健康陷入全面的危机,而这也就是代谢综合征。这就是戈尔迪

    乌姆之结,很多严重的小问题会一起出现:肥胖、心脏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中风,还有癌症,虽然它不是那么明显。这些疾病都源于代谢综合征。这便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核

    心的新论点,那就是糖是有毒的,糖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碳水化合物也逃脱不了责任,因为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糖。

    这一论点在营养学家之间,或至少是在营养学家的公开讨论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科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与社会科学相关。有营养学家私

    下承认脂肪不是问题的根源,而转身又在公共场合否认这一点,说脂肪是问题的关键。他

    们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很难摒弃50年来的传统观念,他们觉得可能会让公众感

    到困惑。尽管如此,本来因为信息量大而已经很复杂的研究结果,又因食品、糖和工业化

    农业这些大资金政策而变得更加混杂,其中一些源于阴险的交易,还有一些则是由官僚惰

    性和人性造成的。问题是,我们几代人一直以来知道的都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所以

    我们很胖”;这一说法要比本书在这里所说的“因为我们吃了太多的糖和复杂碳水化合物,所以我们很胖”这一观点直接得多,而且更容易理解。有一些人确实是摄入了太多的脂肪

    ,我们很快就会论述这一点,但是我们要先直接声讨一下那些恐惧脂肪的人。脂肪对健康

    有好处,我们不应该再说“脂肪是肥胖的罪魁祸首”。

    脂肪对健康有好处

    事实证明,只有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将围绕代谢综合征产生的一系列疾病

    归咎于肥胖。科学界研究肥胖问题至少也有几个世纪了,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脂肪的问题

    上,也才有5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责任的矛头指向营养学家安塞尔·基斯(Ancel Keys)和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基斯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名研

    究人员,他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关于饥饿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而闻名于

    世。他招募了由于道德或宗教原因而拒服兵役的男性为研究对象,证明了饥饿对心理存在

    极端的影响,甚至在身体完全恢复营养后,还会有终身的心理衰弱表现。但基斯更为人们

    所知的还是他对脂肪,尤其是对胆固醇的研究。正是因为基斯,如今大多数人才能了解自

    己的胆固醇指标。

    艾森豪威尔的“贡献”是他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心脏病发作,这件事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当时心脏病是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实际上,虽然艾森豪威尔总统当时已经戒掉了

    每天抽4包骆驼香烟的习惯,而且那时基斯也正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公共卫生官员“科普”胆

    固醇的弊端,但是艾森豪威尔总统还是患上了高胆固醇血症。

    这个案例在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的作品中被描述得栩栩如生,陶布斯是一位

    科普作家和历史学家。我们推荐他的一本书《卡路里的功与过》(Good Calories, Bad Cal

    ories),该书的内容远比它减肥书籍般的标题所蕴含的内容更全面、更有价值。这本书总

    结详尽,并对胆固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构建了一个概括性的案例,陶布斯使用了一个同

    行评议中的老笑话对这一案例进行了最好的总结,我们在这里重复一遍。某天晚上,一个

    人走在街上,发现有个醉汉弯腰驼背地在路灯下找东西。他问:“你在找什么?”醉汉答道

    :“我的车钥匙丢了。”那个人说:“好吧,我帮你找,你确定你的车钥匙是在这附近弄丢

    的吗?”醉汉又说:“不,我的车钥匙掉在那边了,但是这边的光线更好。”

    就因为“光线好”,几代人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胆固醇上。事实上,医生可以很容易地

    测出胆固醇含量,胆固醇只是对身体至关重要的数百种生物化学物质之一,但不知何故,人们就相信胆固醇能揭示关于心脏病的所有问题。

    众所周知,胆固醇是一种脂类物质,脂类物质包括脂肪,但胆固醇属于固醇类。胆固

    醇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物质,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它。但是,当我们谈到胆固醇时,通常会提到脂蛋白,脂蛋白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人体在血液中可以用它来运输胆固醇、脂肪和蛋白质。我们体内有多种脂蛋白,这些脂蛋白能够将胆固醇包裹起来,并将其运输

    到全身各部位。没有哪种方法能够很精确地测量出胆固醇本身的含量,所以我们以脂蛋白

    作为衡量胆固醇水平的一个指标。

    我们可以将脂蛋白分为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以下简称LDL)和高

    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以下简称HDL),分别又称为“坏”和“好”的胆固醇。这两种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一同构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脂类物质。人们关注得比较多的是

    LDL,也就是所谓的坏胆固醇,但这“坏”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大小,LDL本身分为两种不

    同的结构,只有非常小的结构,也就是极低密度脂蛋白,才被认为对身体有害。当医生根

    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开出了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处方时,可能伴有的已知副作用是终

    身的肌肉痉挛。尽管有证据表明只有一种脂蛋白与心脏病有关,但医生并不知道患者的身

    体中是哪种类型的脂蛋白占主导地位。此外,从20世纪初期第一次发现胆固醇以来,我们

    就已经知道LDL和HDL这两种脂蛋白的大小以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但我们大多忽略了其

    中的区别。

    有很多证据表明,甘油三酯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脏病发生的风险,甘油三酯水平的

    升高与你吃了多少糖有关,而与脂肪无关。表现为高甘油三酯和低HDL的血脂特征能精

    确预测出坏的LDL的水平。这种情况就与心脏病的发生具有强相关性,而高胆固醇甚至高

    LDL都无法精确预测心脏病。

    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有很多的误解。例如,人们普遍认为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会使血

    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这是一个很简单易懂的假设,但也可能是错误的。陶布斯回顾了

    多年来的证据,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膳食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的胆固醇影响不大。膳食

    中的胆固醇可能会提高少数高敏感性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影响是

    没有临床意义的。”

    与此同时,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与高甘油三酯、低HDL及有害的LDL密切相关。

    尽管这些观点都是由新的研究证实的,但它们其实一点也不新。甚至在基斯开始他的研究

    之前,就已经有足够的证据与他的观点相矛盾了。整整一代的营养学家对基斯著名的“7国

    研究”(Seven Countries Study)进行了论证。基斯说7国研究证明了他关于膳食中脂肪与

    心脏病之间关系的假说。问题是,基斯分析了来自22个国家的研究数据,却故意只收集了

    最能支持他观点的7个国家的数据,而忽略了与他的观点相矛盾的更多国家的数据。

    没有一种反式脂肪是安全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这样一些观点,它们针对如鸡蛋和黄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并认为

    我们最好是吃像成分蛋(Egg Beaters) (6)

    和人造黄油这样精加工的替代品,进而抨击所

    有的脂肪和胆固醇,这种观点会误导大众。这种观点中还提到关于脂肪和精炼脂肪的概念。上述精加工替代品的共同点就是都含有人造脂肪,而这在进化史上没有先例,我们称人

    造脂肪为“反式脂肪”,其技术化学名称为反式异构体脂肪酸。反式脂肪也被称为“不饱和

    脂肪”,但更好的理解方式就是它们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这些脂肪对身体有害,而与

    糖类一样,它们是食品工业体系的基础。

    一切的祸端都始于科瑞(Crisco)。1911年,宝洁公司使用了一种名为“氢化”的工艺

    ,这种方法能将油脂变成固体脂肪,由此,科瑞这样一种被称为“猪油替代品”的产品便产

    生了,并被引入市场。从那时起,一系列脂肪替代品便经由同样的过程应运而生,这些替

    代品全部是植物油,其中还有一些是精加工的玉米油和大豆油。对于食品工业来说,这是

    一种将农业生产剩余的废物转化为可销售产品的方法,而市场营销便是其中的关键。早期

    向公众推销起酥油和人造黄油的宣传活动就是当今精加工食品体系的“炒作之海”和“犬儒

    主义”的原型。这些都是快餐产生的根源。

    反式脂肪的问题在于,氢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脂肪酸分子,是人的消化系统没有处理过

    的。因此,人体生来就消化不好它们。在通常情况下,外来分子进入体内后都会诱发机体

    的免疫反应,包括炎症,而炎症在动脉硬化及由此引起的心脏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没胆固醇那么重要,也相差不多。也就是说,心脏病和人造黄油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

    相关性,而人造黄油却曾被人们视为有促进心脏健康作用的替代品。到20世纪50年代,营

    养学家们开始怀疑这种联系。现在,流行病学家们估计,每增加2%的反式脂肪摄入,就

    会增加23%的心脏病患病风险。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称,在人们的膳食中,没有一种反式

    脂肪是安全的。反式脂肪与心脏病密切相关,这也直接击中了心脏病这一最重要的文明病

    的核心,但你可能预想不到,反式脂肪与其他文明病之间也存在关联。例如,2011年的一

    项研究表明,食用反式脂肪会明显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抑郁症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正在

    快速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它也是一种文明病。

    不要过度恐惧脂肪

    就反式脂肪来说,脂肪恐惧症适度就好,我们应该避免像恐惧瘟疫一样过度恐惧脂肪。遗憾的是,关于其他脂肪的一些不良建议最早也是由安塞尔·基斯提出来的,他对最健

    康的一些食物提出的建议同样也很糟糕,这需要纠正,特别是关于ω-3脂肪酸的一些建议。你可能不仅听说过这个学术名词,还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营养建议:第一,避免摄入脂肪;第二,要摄入大量的ω-3脂肪酸。这并不是好的建议,因为它只是脂肪恐惧症的一种后

    遗症。ω-3脂肪酸是我们日常膳食中极其缺乏的脂肪种类。这种缺乏很可能不仅与抑郁症

    的普遍流行有关,还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炎症和大脑发育缺陷有关。

    所有这些脂肪酸之所以如此重要,源于包含ω-3脂肪酸在内的这一类脂肪酸的名称,那就是“必需脂肪酸”。它们之所以“必需”,是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照字面上

    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获得ω-3脂肪酸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是来自自由放养的肉类

    中,特别是冷水鱼。素食者可以从少数植物来源中获取ω-3脂肪酸,例如核桃或亚麻籽油。

    ω-3脂肪酸的类似物是ω-6脂肪酸,在肉类中也存在,虽然最近出现了一些关于ω-6脂

    肪酸的负面报道,但它也是必需脂肪酸。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同样,这与农业产业化体

    系密切相关。奶牛生来就是吃草的,但我们基本上不给它们喂草,而给它们喂食像玉米和

    大豆这类农业产业化体系的主要产品。这样一来,牛肉中就含有大量的ω-6脂肪酸,而ω-3

    脂肪酸的含量就很低。在饲养场中催肥的牛肉和在快餐体系中大量生产牛肉的做法,使得

    我们的机体缺乏ω-3脂肪酸。

    但也正是因此,不建议食用红肉的说法是合理的,因为许多研究表明,红肉与心脏病

    及其他各种健康问题有关。而作为这些结论基础的红肉是工厂牛肉,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在我们可能想不到的领域,无疑也会出现ω-3脂肪酸的缺乏,而从一篇文

    献中就可以看出ω-3脂肪酸的缺乏会对身体产生多大的影响。一位教育研究者(不是营养

    学家)对所有经过同行评议的且被证实有效的关于提高儿童智力(也就是提高学习成绩)

    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结论是:为婴儿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ω-3脂肪

    酸,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干预,以互动的方式给儿童读书,以及送孩子到学前班都能提高

    儿童的智力。我们认为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但不管怎么说

    ,上述结论是成立的。

    ω-3脂肪酸缺乏的问题通过吃以草饲养的牛的肉就可以轻易解决。现在,由于人们的

    意识和需求不断增加,这种牛肉也随处可见,野生的鱼、自由放养的鸡下的蛋以及核桃也

    一样。这是对几代人关于脂肪的错误观念的纠正。是的,由于工业饮食和精加工食品,人

    们的血液里充满了脂肪,但这并不全是脂肪本身的过错。胰岛素的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产

    生与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有关。请记住,胰岛素也会立即阻断身体对脂肪的利用:它会发

    出一种信号,让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同时也会发出另一种信号,让肌肉停止燃烧脂肪,开始利用葡萄糖。只有这一点才能解释为什么脂肪酸会堵塞血管,尤其是甘油三酯。这并

    不是因为我们进食了脂肪,毕竟人总是要吃脂肪的,而是因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过量,尤

    其是糖,它使身体停止了对脂肪的利用。只要进食的脂肪种类正确,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

    入,脂肪的问题就会随之迎刃而解。

    但在陶布斯的书中,他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一个让人很信服的核心论点,对脂肪问

    题进行了阐述。毫无疑问,许多国家的肥胖人数在逐年增加,我们可以绘制出美国过去约

    50年来的增长曲线。同时,我们还可以绘制出另外三条曲线,纵轴仍是肥胖人数,而横轴

    分别是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人均脂肪摄入量和人均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摄入量。前两

    张图显示的是平坦的曲线,表示随着人均摄入蛋白质或脂肪的量的增加,肥胖人数没有明

    显增加。而相反,随着人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美国肥胖人群的比例显著地稳步上

    升。

    这种趋势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在1700年时,美国一年的人均糖类摄入量是每人2千克

    ,1800年时增加到10千克,1900年时为32千克,现在是人均69千克。就是因此,我们在书

    中一谈论疾病时就会谈到糖。想要健康,那就必须做到:不要吃糖,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糖。不要吃蔗糖,也不要吃纯甘蔗糖,不要喝高果糖玉米糖浆,不要喝蜂蜜,也不要吃所有

    那些对玉米进行工业加工而形成的以多音节化学名称命名的食品,如麦芽糖糊精、右旋糖

    、山梨醇、甘露醇。还有,也不要喝苹果汁。约翰·瑞迪认为这是儿童肥胖的潜在原因之

    一,即使是在那些育儿得当的家庭中也是如此。

    不要吃精加工食品

    不要吃能量密度高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面粉。不要吃面包、意大利面、甜甜圈

    ,当然也包括饼干。不要吃谷物,是的,甚至连全谷物都不要吃。不要吃反式脂肪。不错!你现在可能已经弄清楚了这其中的法则。反式脂肪和糖分是精加工食品的基础,所以,不要吃精加工食品。

    你会注意到,在这个膳食处方中,我们对乳制品这个话题一直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因

    为乳制品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乳制品非常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进化

    的内容,乳制品还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也有特殊的意义。

    人体的基本构造在5万年中没有发生改变,但对乳制品的消化则算是较为突出的例外

    情况。事实上,全世界大约有13的成年人能消化乳糖,也就是牛奶中的糖。而所有孩子

    的体内都能产生乳糖酶——能消化乳糖的基因产物,原因很明显,哺乳期婴儿必须消化牛

    奶才能生存。然而在进化过程中,当人类进入成年期,就失去了消化乳糖的能力,这种情

    况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也就是人类祖先的故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那里阳光充沛。

    但随着人类向北方迁移,冬季的白昼会变得更短,阳光也会变得更少,进而就引起一个很

    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维生素D的缺乏(我们在后面将提到,这在如今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

    题)。我们可以从阳光中获得维生素D,也可以从乳制品中获得。

    在进化的过程中,需要确实是发明之母,在欧亚大陆,能够让成人消化乳糖的突变发

    生了。直到今天,这种能力还可以追溯到欧亚大陆的人群中,这13的人类到成年期都可

    以耐受乳糖。

    然而有趣的是,文化进化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居住在地中海

    沿岸和亚洲大草原上的人们普遍不能消化乳糖,但他们却能长年进食奶酪和酸奶等乳制品。他们习惯将消化乳糖的工作外包:发酵。发酵是利用细菌来消化乳糖的过程,这意味着

    不耐受乳糖的人仍然可以从发酵的奶制品中获得营养和维生素D。使用外部的微生物群来

    消化乳糖,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想法。

    在本书提出的建议中,我们一直对乳制品保持沉默,因为进化在人类及文化演变的过

    程中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解决方案。做那些对你有益的事没错。

    保持饮食多样化才能维持健康

    你们可能会注意到,书中的一个论点似乎把我们推入一个窘境,大多数的节食计划也

    正是因为同样的问题陷入窘境。这个论点就是:我们因为食用某几种食物而变得病态,变

    得肥胖。这里说的不仅仅是限制食物的量,而是限制一整类食物,且是对人类最重要的一

    类食物。这个论点与书中一开始就提出的人类进化基础相矛盾:人类是典型的全才,就如

    同瑞士军刀,不仅在运动方面很全能,在营养方面也是多面手。人类之所以能够成功生存

    下来是因为有适应各种条件、环境和食物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能主宰整个地球,而其他物种没有这种能力。事实上,我们不打算回避这一矛盾。进化不仅使人类能够吃各

    种各样的食物,而且食物多样化也是人们健康的必要条件。必须保持饮食多样化才能维持

    健康。这就是本章开头提到的乔治·阿梅拉戈斯提出的第二个较为重要的原则——多样化

    ,那些从进化角度来讲健康的书籍经常忽略这一原则。

    阿梅拉戈斯说:“我认为多样化是所有理论的关键。”

    书中“不该吃糖”的论点也没有违背多样化的原则:限制糖的摄入可以促进机体的饮食

    多样化。还记得内稳态吗?它就像一组复杂的“恒温器”,能让人的身体收放自如,从容应

    对各种难题。内稳态强调了书中不得不说的很多东西。在气候变化时,内稳态让我们身体

    的温度保持稳定并能持续地工作。血液中胰岛素对糖的反应也是内稳态在起作用。而产生

    胰岛素抵抗时则表明内稳态已经“疲于奔命”,导致体内的“恒温器”停止运作,此时的我们

    也就无法在多样化的世界中穿梭。

    “不该吃糖”的论点还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一面更耐人寻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脑

    巨大的能量需求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营养。人体对能量密度高的食物的需求决定了我

    们得吃肉,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狩猎,而狩猎这个行为又要花费很多脑力。但这种需求

    还意味着我们需要采摘植物,同时也需要详细了解植物和季节,甚至其中的微妙联系,比

    如叶子黄到什么样时预示着在地下几米处生长的块茎可以收获了。我们对颜色的关注、对

    动物的同理心、对图案的识别,甚至是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都是基于大脑的基本需求,同

    时,大脑通过一种正反馈循环来奖赏我们,以驱动我们不断发展。我们陶醉于这一切之中

    ,在阳光明媚的下午,漫步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享受着极大的乐趣。

    杂食者困境

    杂食者经常会因为选择带来的利益冲突陷入一种困境。但是,当“杂食者的困境”再产

    生一些需求时,大脑一系列的需求量就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因为人类是杂食动物,足迹

    遍布整个地球,所以我们非常热衷于开发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这就意味着人类这一杂食

    性动物天生就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喜新成癖。人类天生就喜欢新奇的、不同种类的事

    物,需要经常尝试新东西。与此同时,一些鲜艳的闪闪发光的东西,包括一些野生食物还

    是有毒的,而且这些东西的数量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它们与糖类饮食有所不同,有毒且

    会致命,可以当场让人毒发身亡。因此,为了趋利避害,人类同样也会恐惧新事物,因此

    就出现了这种既喜新又恐新的自相矛盾的状况。

    纵观人类的进化历程,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烹饪,通过烹饪将什么好吃、什

    么不好吃的文化信息分享给大家。我们依靠长者、母亲和父亲等他人来保存这些信息,并

    传授给需要的人。这是文明的精髓,也是人类彼此依赖而生存的一种方式。然而这个解决

    方案也并不完美,如果有一种长期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文化,能充分利用该环境下所有具

    有营养的动植物,而排除所有有毒的动植物,那才完美。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存在。阿梅

    拉戈斯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报告说,卡拉哈里沙漠的桑人可以食用当地沙漠热带草原环境中

    的105种植物和260种动物,而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一共只有365种。但现代生物学家已经证

    实,这个地区至少拥有500种可食用的生物。这一数字差距是杂食者面临困境时出于安全

    考虑而妥协的产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还是会走向多样化。

    泰勒·格雷厄姆(Tyler Graham)和德鲁·拉姆齐(Drew Ramsey)并非进化生物学家,两人分别是科普作家和医学博士,他们的《幸福饮食》(The Happiness Diet)一书对其观

    点进行了总结,不过他们的论点是来自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而非来自桑人。他们和我们一

    样,认为幸福和精神健康都来源于饮食,且这不仅仅是抑郁症的问题。以脑源性神经营养

    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以下简称BDNF)为例,在《运动改造大脑》(Sp

    ark) (7)

    一书中,约翰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大脑的美乐棵” (8)。BDNF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简单的运动之所以会对认知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的作用,下一章当我们提

    及运动时会对其进行更多的阐述。营养也会影响到BDNF,高糖摄入会减少BDNF的含量。食用含有叶酸、维生素B12和ω-3脂肪酸的食物,会增加大脑中的BDNF含量,就像运动

    一样。

    格雷厄姆和拉姆齐对12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进行了研究,它们是:维生素B12、碘、镁、胆固醇、维生素D、钙、纤维素、叶酸、维生素A、ω-3脂肪酸、维生素E和铁;每种

    元素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含量都很高,但是现代饮食工业已经把这些元素都剔除了,而

    每一种元素都对大脑的健康和幸福起着至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235KB,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