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2630
抑郁症自愈疗法.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6日
第1页
第6页
第17页
第24页
第40页
第70页

    参见附件(783KB,83页)。

     抑郁症自愈疗法是作家李增黉写的关于抑郁症的书籍,主要通过抑郁症的病因,危害,带领读者了解抑郁症,并且通过改变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进行自愈。

    抑郁症自愈疗法内容简介

    《抑郁症自愈疗法》以独特的思维视角、全新的观念,引导人们由被动医疗转向主动自愈。既然“病由心生”,那么自愈也必然要“从心开始”。《抑郁症自愈疗法》强调只要能突破思维定势,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就可以发现自疗抑郁症的“支点”——快乐。《抑郁症自愈疗法》根据亚弗列德·阿德勒的研究报告,以及心理学、行为学、精神神经免疫学等多学科的智慧,并结合着者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20多种自疗方法,适于所有希望远离抑郁症的人阅读参考。

    抑郁症自愈疗法作者简介

    李增黉(李增宏),1952年9月6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市,是自学成才的中医内科专家,现为黑龙江省健康学会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诊务之余笃研国学、书法、心理学。出版专着有《选择更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快乐一生的智慧》、《家庭类型与子女命运》、《度》、《不同体质类型与养生防病》等。现正在撰写一字养生智慧丛书,是自愈文化的倡导者。

    抑郁症自愈疗法章节目录

    第1章你为什么会抑郁

    第2章笑对抑郁

    第3章抑郁症自愈方法

    抑郁症自愈疗法截图

    第1章 你为什么会抑郁

    第2章 笑对抑郁

    第3章 抑郁症自愈方法 第1章 你为什么会抑郁

    第一节 概 述

    一、何为抑郁症

    抑郁症是精神科领域的常见疾病,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

    心理疾病。轻者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重者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更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自责自罪、幻觉妄想、食欲

    缺乏、体重锐减,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

    二、抑郁症者知多少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遭受抑郁症困扰的人数与日

    俱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4亿抑郁症患者,已成为世界第

    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人类疾

    患。目前在我国,估计有超过3 000万人患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专

    业的治疗,有85%的抑郁症患者病情会复发,有10%~15%的患者最终

    可能死于自杀,而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

    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诊断为抑郁症的占28%,在精神科住院患

    者中儿童抑郁症比例为59%。

    据记载,全世界现有抑郁症者已超过2亿人,而且每年都在大量递

    增。

    三、抑郁症的危害

    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我国抑郁症造

    成的负担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未来人类将

    受到三大慢性疾病的威胁,分别是癌症、心脏病和抑郁症。抑郁症是常

    见的心理障碍,在我们的身边很有可能就有抑郁症患者。一组数据说,抑郁症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41亿人民币,间接经济负担为481

    亿人民币。

    抑郁者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症状。抑郁症伴发疑病症状也并不少见。这类非特异性症状包

    括头痛或者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心悸、气短乃至胸

    前区疼痛、尿频、尿急等。

    抑郁症长期不愈还会导致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痛经、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过敏症、胆囊炎、胰腺炎、乳腺疾病、肝炎、风湿病,甚至癌症等等。

    据载,很多自杀的人都长期患有抑郁症,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抑郁

    症患者(这两种年龄段的自杀率比其他年龄段要高得多)。据国外报

    道,有很多患者在抑郁状态下自杀。鉴于以上种种事实,预防、治疗抑

    郁症刻不容缓,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注意。

    四、抑郁症的病因

    1. 性别因素

    从精神疾病的总发病率来看,男女比例并无明显差异,但有一些病

    症在男女比例上明显不同。比如癔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歇斯底里”,女性患者居多。而“偏执”疾病则在男性中更多见。

    2. 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时期双亲丧亡,尤其是在学龄前期;缺乏双亲的关爱;受到虐

    待,特别是性虐待。

    (1)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不及格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剧烈反应并导致抑郁加剧。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因学业成绩不是很好,长相又不出

    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等,从而产生

    一种失落感。

    (3)不良性格的影响。这类儿童大多表现出孤独离群,性格过于

    内向,这就使得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困难,交朋友也困难。

    (4)家长的影响。如果儿童的父亲或母亲有抑郁症,也能引发儿

    童的抑郁症。(5)攻击性。这似乎与儿童缺乏自信、内心矛盾有关。这类患者

    一旦失去了自尊或受到了重大挫折,便会表现出攻击性,但这种攻击性

    又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把攻击冲动转化为抑郁倾向,越是想攻击,抑

    郁也就越深。

    3. 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

    抑郁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以及谨慎、力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

    小慎微,过分看中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过分拘泥于社会习

    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感与忧虑;或在社交场合过分担

    心会被别人指责或拒绝;或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或回避那些与人

    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淡漠的人容易患有精神分裂,做事较真

    的人易患强迫症,敏感的人则容易偏执。

    4. 生理因素

    恐惧、焦虑、不安全感、持久的情绪问题和婚姻问题与“社会压

    力”有关。抑郁症是供水不足的结果,它会影响大脑组织对水的需求。

    大脑组织缺水生成的能量就会减少。能量少了,大脑的效率就会下降。

    科学家发现这种不足,可以导致抑郁。脱水引起的抑郁状态可以导致慢

    性疲劳综合征。许多与压力有关的晚期病理问题都有这种改变。

    5. 心理因素

    现在有一类人患有严重的“心理赤贫”症,他们在物质上什么都不

    缺,可心灵却日益空虚、烦躁、焦虑、抑郁,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其

    原因之一是,有的人凭着一时的机遇以及个人的大胆选择、努力之后赚

    了许多钱,可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并不热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并

    不喜欢企业所经营管理的项目,因而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

    当人的心理高度矛盾时,那是很痛苦、很无奈的事情。如果放弃这

    种职业,却舍不得滚滚的利润。如果不放弃,又难以得到心灵的愉悦和

    时间等方面的自由,以及应该有的各界朋友、知音。犹如酗酒者、吸烟

    者欲戒掉不良嗜好的矛盾心理,既不想失去眼前的“快乐、享受”,又担

    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的某一种长期过度旺盛都会导致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忧思

    过度一定会导致肝气郁结,久之便形成抑郁症。

    6. 社会环境

    (1)婚姻状况:婚姻状况的不满意是发生抑郁的重要危险 因素,其中男性更为突出。

    (2)经济状况:低经济收入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易患抑 郁症。

    (3)生活事件:重大的、突发的持续时间在2~3个月及以上的生

    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发生构成重要的影响。

    有一位出版社的编审,12年前,他侨居国外,过了1年“少爷”生

    活:一日三餐可吃西餐、粤菜、日本菜、印度菜、自助餐……还经常出

    入各大酒店享受下午茶与夜点;独居一室,天天睡觉也没人管;出门有

    带空调的汽车,想到哪儿就开到哪儿。这对于3年困难时期挨过饿的他

    来说,可谓步入了天堂。

    可他却适应不了这种生活方式,往往是肚子已经饿了,但一见满桌

    子海鲜与佳肴,立即产生反感情绪;最怕轿车,坐在里面四肢发胀;因

    为语言不同,很少与人交流,渐渐地头脑反应迟钝,眼睛呆滞,口齿也

    失去了往日的灵活;由于活动少,四肢无力,腹部却日见隆突。

    他的经历,使人想到巴尔扎克的一句话:“绝对休息,制造忧

    郁。”后来,他回到北京,每天按时上下班,在办公室与宿舍间奔忙,重新吃上烧饼、油条、蒸馒头、炸酱面,重新骑自行车东南西北地随便

    跑,重新秉笔灯下……不到半年,肚子下去了,两腿的肌肉又硬实起

    来,心情也舒畅了。

    五、抑郁症容易“造访”的群体

    1. 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似乎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

    道,然而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已对创业产生恐惧心理,并明确表示

    不会选择自主创业。

    一般来说,高考结束以后,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心理。比如说,一些学生因为感到考得不理想、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准,从而产

    生有强烈的自责心理,对多年来的学习过程自我否定,产生消极情绪或

    行为,有的有明显的挫折感,情绪低落、悲观失望,随着自卑感的加深

    还会出现暴力情绪,甚至会有自虐冲动。

    事实证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亦不容乐观。近30%的中学生曾经

    有过在走进校门时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的体

    验。

    而国家卫生部在去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15~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

    位列死因首位。由此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

    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2. 白领阶层

    人们正在忧虑的抑郁症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不是癌症、心脏病,甚至不是艾滋病,而是这

    种以毁坏情绪为标志的疾病—抑郁症。

    在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白领人群所做的心理调查显

    示,8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时常感到不快乐;70%左右的人在人生的不

    同时期陷入过抑郁的低谷。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一个全新的词语

    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劳模”。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

    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比“劳模”有过之而无

    不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对北京、上海等4大城市的调查结果,已经有

    70%的白领成为“过劳模”,由于压力大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心理因素,有

    些白领、灰领、公务员甚至加入吸毒的队伍中。

    3. 科技工作者

    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以及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原

    因,许多科技工作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些科技工作者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导致生活无规律,极易出现

    失眠、焦虑等症状。工作压力大也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主要

    的因素。许多科技工作者怕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从而给自己增加了很

    大的压力。还有一些科技工作者,由于科研经费不到位、实际收入不高等经济原因,常常承受经济方面带来的压力。

    4. 金领及企业家

    有时候,当你全力以赴地为你的目标奋斗的时候,甚至当你已经获

    得许多人羡慕的“成功”的时候,你却深深地陷入疑虑、困惑和不快之

    中。

    为什么人有了钱之后反而郁郁不乐?有了钱之后反而更加孤独、寂

    寞?有了钱反而更加焦虑?很多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积累了数种慢性

    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而且人的

    欲望永无止境,占有得越多,欲求也就越多,所获得的不能满足欲望反

    而刺激了新的欲望。只有对欲望加以限制,人们才能感到满足和快乐。

    5. 下岗失业者

    许多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下岗了,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一

    朝失去了。家里的生活失去了保障,妻子的脸色、孩子的供给、老人的

    赡养等问题,很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悲观绝望。

    待业者的队伍中,有大学毕业暂时没找到称心工作者,有高中毕业

    未能升学者,有因故辍学到了18岁以上没有职业者等。一时或短暂的待

    业,人们或者可以忍受,但时间一长,就问题丛生,如自尊心的受

    挫、“啃老族”的自卑、怀春钟情的生理、心理躁动,还有与别人相比时

    的难堪与无奈等,都会使人抑郁、烦躁、沮丧、忧愁……

    失业者若不能积极地自我调适,以及找到突破的方法,很少有人不

    抑郁,不忧苦,乃至病症缠身的。

    6. 退休者和老年人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

    的病因,可能与机体老化,特别是大脑的退行性改变有关,也与老年期

    频繁遭受的精神挫折有关,此病在慢性疾病患者、残障人中尤其普遍。

    在社区的老年人中,有8%~15%的老年人有抑郁情绪;因各种疾病住院

    的老人中,30%有抑郁情绪。第二节 重新认识抑郁症

    一、抑郁症像感冒一样常见

    当代社会由于压力的影响,抑郁症已十分普遍。在美国、英国、法

    国等发达国家,人们去看抑郁症就像中国人得感冒去就诊一样普遍。在

    我国,人们之所以对抑郁症讳莫如深,是因为人们的观念误将抑郁症当

    成精神病而不愿让他人知道,导致抑郁症的就诊率非常低。其实人们只

    要改变自己的观念,重新认识抑郁症,就会发现抑郁症只不过是一种暂

    时性的心理疾病,并没有必要去隐瞒,只有适时地、及时地去诊治自己

    的抑郁症,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快乐幸福,否则不是抑郁症本身对

    你造成的伤害,而是你对抑郁症的恐惧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权衡

    一下,你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很少有人终身不抑郁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从生到死始终都一帆风顺,事实证明,有的人

    虽然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甚至奢侈,但其精神生活却十分贫穷,甚至陷

    入孤独状态,如唐后主李煜,就是明显的例证。李煜并不愿意当皇帝,心情怎么能好呢?哲学家叔本华亦是如此,虽然遗产的丰厚使其衣食无

    忧,可他却十分孤独自闭……即使是质朴的农民,欲望虽少,野心虽

    小,但也会被其子女的教育或婚姻问题等所困惑,有些甚至被逼得服

    药、投河或走上自杀之路。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父子之间存在代沟,有时难以疏解沟通,兄弟

    姐妹、亲属之间存在着疏远、误解,甚至冷漠、遗弃,同事之间存在竞

    争、角逐等,总之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谁能保证事事顺心呢?

    人们容易抑郁,那是因为他们看不清人生的真相。有知识的人们也

    避免不了抑郁,那是因为竞争的残酷,以致比较系统的错位;还有社会

    的贫富差异,职业之间的分配不均,尤其是社会上对明星、财富的过度

    渲染等都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刺激等。从广义上讲,抑郁是人的一种暂时

    的情绪反应。若不形成抑郁症,则其危害不大;若长期不愈,则应寻求

    家人、朋友、社会(包括专业医师)的帮助。

    三、抑郁症不等于精神病

    准确地说:“精神”不会“病”!正如心不会患癌症一样。所谓精神病,正如被污染了的明镜和空气一样,当其拂拭和净化之后,就会恢复

    其明亮空灵的本性。就像人们把某些不理想的结果称为“失败”一样。其

    实,从最终意义上讲,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成功”或“失败”,只是人

    们对其结果的一种外在称谓和形容罢了!

    精神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一切因情志因素所导致

    的病都可称其为“精神病”,而其发病率,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可以达

    77%。它包括了祖国医学所说的“七情”因素致病,即“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收,恐则气下,忧则气消”等。狭义精神

    病,其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而这类精神病据记载我国

    现在就有 1 600多万人,且正在逐年增加。

    现代研究证实,精神病是由于精神受到意外的刺激,如不良的遭

    遇、挫折、受惊或恐惧以及长期存在情感上的压抑、郁闷、内心矛盾

    等,进一步发展就会使其产生攻击性行为,或者逃避行为,最后导致一

    系列癫狂症状或歇斯底里,或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等的疾病。

    四、因郁致病

    1. 抑郁与高血压病

    美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总是对往事耿

    耿于怀,或者对未来忧心忡忡,或者对别人的话思前想后,陷入过度忧

    虑状态,将不利于身心健康。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忧虑会使人的血

    压升高和心率加快,而且还会促使人体大量分泌一种应激激素,给心脏

    增加负担。

    加拿大心理学家波拉德?基在研究中发现,与心情放松的人相比,经常通过沉思对压力作出反应的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小。她指出,夜

    间血压下降幅度小于正常幅度的人死于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较大。

    其他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不愉快的往事耿耿于怀将促使身体分泌一

    种能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的化学物质,从而降低人体抗病能力。该研究还

    指出,过度忧虑使身体释放出的应激激素也会损害免疫系统。

    科学家建议,在短期内通过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因过度忧虑给身心

    造成的压力。如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聆听悠扬的古典音乐等。2. 抑郁与失眠症

    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但尤以抑郁症引发的比例更大。

    诸如失意、失业、下岗、亲友亡故、离异以及人生中的种种失落、挫折、意外等,都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抑郁,久而久之亦会继发出许多其

    他病症,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失眠症了。

    人们都有类似的切身体验,当心理忧伤、焦虑或者思虑难以解决的

    重大问题时,就很难入睡。即使上床很早,但就是睡不着。笔者在艰难

    创办公司、学校时遇到挫折,曾经就饱尝失眠症的难耐与苦楚……

    3. 抑郁与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它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导

    致的病症。然而不论是“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机都与肝功能

    失常息息相关,这也证明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而肝的属性是木,木喜条达,喜疏泄,最忌抑郁。实践证明,20世纪60至70年代患糖尿病

    也不少,其原因就是有些老干部及其亲友们思虑忧郁太过、抑郁不平,又无法无处诉说其苦闷、忧伤,长期焦虑、烦躁,故引发糖尿病或其他

    高血压、心脏病等。

    由其他原因所致抑郁,并由此诱发糖尿病亦很多,如笔者所认识的

    或多年来所治疗的病例中真可谓俯首皆是。如有的人因离婚后长期忧郁

    苦闷,嗜好烟酒,进而患糖尿病;有的人因失意、炒股亏损、下岗、晋

    级未遂等,由患抑郁症未得到及时治疗,继而患糖尿病等。

    可见,抑郁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重视、及时自治或

    医治而诱发的继发病症,并从此形成“恶性循环”。当一个人身患数病

    时,那就更会令高明的医师们棘手了。

    4. 抑郁与心脏病

    我们平时谈话与“心”相关的词很多,如心烦意乱、心乱如麻、心惊

    胆战、心急如焚、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如死灰、心如刀绞等。这就

    不难看出,人的一切情志活动,情绪反应等都和心和心脏息息相关。换

    言之,当情绪影响了“心”,之后才引起心脏的变化。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主神明,心藏神,心主血脉等。可其主神

    明、藏神的功能并非人体左胸部的心脏所能做到的,据现代医学研究,这些功能似乎与人脑中的“垂体”相关。

    情志郁结首先会引起气机变化,即思则气结,结则气滞,气滞则导

    致血瘀,血瘀才会引起心脏的节律变化,即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进一

    步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再恶化到心肌梗死等。

    不论是冠心病,还是肺心病、风心病等多种心脏病,祖国医学统称

    为“胸痹”,所谓“痹”,可理解为闭塞不通之意,若想治之,必须疏通气

    机、疏通血脉,以达到通则不痛也。

    5. 抑郁与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的发生除与饮食,运动因素直接相关外,最重要的情志因

    素就是抑郁。常见有些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心理落差太大、太明显,进

    而郁郁寡欢。权力没有了,影响失去了,朋友远离了,亲戚疏远了等,都会使人感到“人走茶凉”的抑郁与无奈。

    还有些人由于生意失败、升学未果、婚姻破裂、子女离弃以及人际

    关系的种种问题等,突发脑卒中,撒手人寰。

    更有些中年骨干分子,长期饮食起居不节,加上竞争的激烈,使身

    心长期紧张而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6. 抑郁与溃疡病

    戴尔·卡耐基说:“溃疡病的病因往往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而是因为

    忧虑什么。”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了当代社会的竞争残酷。事实表明,从事IT业者、白领一族、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家们,其胃、十二指肠溃

    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当然吸烟、酗酒也是导致溃疡病的重要

    原因,但远远不及抑郁、苦恼造成的后果严重。胃是“情绪器官”,也就

    是说,吃得再好,也不如在情绪好的状态下去吃。可见吃什么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以什么心态去吃。

    患过溃疡病的人都知道,每当在其心情好的时候,症状就减轻,每

    当在其心情较差或抑郁、烦躁时,病情马上加重。事实表明,如果能及

    时地看破、放下,轻松快乐,即使不吃药也能使溃疡病自愈。7. 抑郁与皮肤病

    近年来,皮肤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如湿疹、过敏症、牛皮癣等,可有些人只重视药物治疗,即内服或外用,往往很长时间不能治愈,甚

    至十几年、几十年迁延不愈,殊不知情绪对皮肤的影响是药物所不能治

    疗的。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主一身之表,在志为忧,忧愁抑郁则伤

    肺,肺伤则体表不和,卫气失调,即肺的“宣降”失司,玄府不通,久则

    郁闭血瘀,瘀则血热而生病。

    不论什么病,从广义上讲,都是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若肺气宣通

    则气血和畅,何病之有?

    8. 抑郁与肥胖症

    我国现有9 000万肥胖症患者,有2亿人超重,这些除与饮食习惯不

    科学,以及运动量过小等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抑郁,中医理

    论历来强调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抑郁症,其表现的

    症状首先是气郁、肝郁,看什么都无兴趣,心中郁闷、倦怠懒动,不愿

    与人交往,不愿活动,不愿工作,从而导致气血循环阻滞。不出汗则肺

    毒积,便不通则肠毒积,血气不顺则血毒积。积久化湿化热,体重自然

    潜增暗长,身体一胖,活动受限,于是更懒,从此形成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很多胖人并不从饮食、情绪去调节自己,偏偏遍尝各种

    减肥药,从而又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

    9. 抑郁与其他疾病

    因为77%的人类疾病与情绪有关,所以因抑郁而导致的疾病,很难

    在本书中一一悉举,如肺结核、脉管炎、胰腺炎、肝炎、肾炎、胆囊

    炎、鼻炎、痛经、乳腺炎等,以及各种良性瘤等,甚至有几百种之多,这就提醒我们在患了抑郁症后要即时寻找摒除它的方法,以免形成其他

    疾病。当其他病症夹杂,且错综复杂时,自治自愈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甚至还会引起更大挫折与不幸。

    五、因病致郁

    1. 慢性病、疑难病都会导致抑郁临床证明很多人患了慢性病、疑难病之后经久不愈,都会导致悲观

    绝望,甚至厌世。这些消极情绪如不及时调整、疏泄,就会加重原来的

    疾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事实表明,很多慢性病并不是特别疑难和不

    能治愈,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的思想、观念、态度的不正确、不豁达,不能看破而有放不下,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2. 对待疾病的态度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你遭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之后

    对生命、疾病、命运的人生态度。换言之,影响人们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的心情。我们有时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却可以改变我们工作时

    的心情。这就是以心转境,莫为境转的哲理。

    3.“心身并治”的法则

    “心身并治”是对待身心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也是自愈医学的治疗

    学基础。换言之,如果治疗人的疾病不先从心理、精神、灵魂上下功

    夫,仅仅从肉体上去治疗,那无疑是舍本逐末。

    虽然医学模式从20世纪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要使医学界,乃至人类自身彻底转变观念,仍然需

    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代人的“心理赤贫”,道德危机已相当严重,若不能

    从“心”开始修炼、澄清、正思、反省,那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4. 如何斩断恶性循环

    疾病和情绪形成一个循环链,要么我们能及时地治愈疾病,要么我

    们马上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事实上改变了情绪,就能够马上减轻或消

    除疾病,这就是精神神经免疫学的治疗机制。不论什么疾病,只要你能

    笑得出来,并经常去笑,你的免疫功能就能提高。难道这不是物美价廉

    的医家良药吗?

    六、抑郁症的“潜台词”

    1. 因郁生悟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来说,没有疼痛的症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身体哪个部位、哪个脏器生了病,当然也就不必去看

    病。

    其实,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生,大到天体运行的变化,地震、海

    嘨、酸雨、赤潮,小到“禽流感”“猪流感”,以及人体身上发生的种种症

    状,它都是一种预告,一种警告,一种忠告,一种劝告。如果我们真正

    地了解、觉悟了“症状”的目的,那么就不会完全依赖医院和医生了!

    遗憾的是人类已经进化到能制造宇宙飞船,能应用纳米技术,能克

    隆生物的地步,但对自身却还停留在只意识到躯体之痛而未感觉心灵之

    痛的可怜程度。难怪有位哲人说,人类对大脑及自身的认识远远落后于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不仅仅患者在发生症状或疼痛明显时才去就诊,就连现代医学也完

    全被症状所吸引,总是把症状和疾病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不能把形式

    和内容分开来。为了治疗器官和人体的局部,花费很大的力气和技术,却从来没有治疗过哪个生病的人。医生们追求的是有朝一日能阻止所有

    症状的出现,却从来不问一下这种做法是否可能,是否有意义。更令人

    吃惊的是,现实很难冷却对这一目标的狂热追求。自从所谓的现代医学

    出现以来,可以肯定,患者的总数并没有减少过百分之一(《疾病的希

    望》德国托·德特勒夫森和吕·达尔克著)。

    可见,不论患者还是医生,如果只满足于消除症状,那么症状只能

    暂时缓解或隐匿,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消失,不能永久性地保证人类

    的健康。其解决的根本方法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透过疼痛的症状研究其

    本质。真正领悟一下症状的“语言”,然后才能诠释其“潜台词”。

    其实当烦恼发生时,我们就应该增长智慧,这就是“侧向思维”“逆

    向思维”的妙处。若凡事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位去想去看,你就会感谢

    症状和疼痛带来的启迪。

    笔者前些年曾经胸痛,每当在说话较多时或生气时加重,当我用药

    物不能将其彻底治愈时,才产生以下觉悟。

    倘若我们每个人能够认真反思内省,大多数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病

    因。如果不发生疼痛,不出现症状,你是不会在意自己的身体的,还把

    自己当成健康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多都有“阿Q精神”,认为哪儿也

    不痛就是健康人,就是没病。倘若身体内的各个脏腑、组织不用“症状”向你表达,你永远也不理会它的感受而自行其是。以我多年的临床

    经验证明,很多人都是在患上气管炎、哮喘 、肺心病之后才开始戒

    烟;很多人都是在患上肝硬化、肝癌之后才戒酒;很多人在患上糖尿

    病、脑血管病后才开始注意饮食结构;很多人在严重肥胖、甚至影响其

    他脏腑功能之后才开始节制饮食……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如果把它颠倒过来就是,没有当初,哪

    来今日?比如说,我的胸痛,其原因就是性格急躁易怒,说话太快,又

    太情绪化的习惯所累积而成。有位哲人曾说,当你对原因发生兴趣,结

    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又有哲人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也曾多次“自己配药自己吃”。结果是服药当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过一些时候,仍然还犯……后来我控制自己的情绪,讲话时控制语

    速,也不那么激动了,胸痛竟不药而愈了。

    躯体的痛苦不能令你觉悟,当发展到心肌梗死的时候就 晚了。

    依笔者之见,你改变不了天气,你可以改变心情嘛!你改变不了医

    院和医生,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思维及生活方式?假如你因为某个部位

    的疾病症状而有所觉悟,你是否应该感谢那个症状,正如因为一次挫

    折,一次厄运使你成长、使你成功,那厄运岂不是良师益友?因为症状

    的语言,使你懂得了防微杜渐,懂得了“病由心生”“以心转境”的真谛,你不但不会痛恨“症状”,反而还会报怨她姗姗来迟,相见恨晚。

    2. 头痛的警示

    头痛,确实是一种常见症状,特别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灰领、金领等

    管理者,头痛就更加偏爱他们。

    自古以来,头痛在天天发生着,而且其发病概率及症状严重程度也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加速进展。但是,有多少头痛的人真正思考过头痛

    的真正原因呢?按照习惯性思维,一般人都会认为,有病要看医生,研

    究病因那是医生的事,与我何干?岂不知,这是关于头痛,甚至所有心

    身疾病的最大误区,比较客观准确地说:“很多心身疾病的真实病因只

    有患者自己才清楚,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患者的认识水平、思维角度,甚至是根本不去思索的依赖思想,干脆把自己交给医生,仿佛治疗结果

    与己无关,那只是医生的责任和技术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想法不但十分可笑,而且有时就根本治不好你的头痛,如果遇到一位责任心非常强

    的医生,反而会令他也头痛起来。

    那么,头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它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所有

    的器官中,头的疼痛反应最快,其他器官只有在发生严重得多的变化时

    才会产生疼痛。头是我们最灵敏的报警器。头痛表明:我们的思考错

    了,我们思考的途径不对头,我们所追求的目的值得怀疑。每当我们绞

    尽脑汁,徒劳地寻求只有想得出而根本不存在的可靠性时,头就会发生

    警报。人在其物质的存在形式中是什么也保证不了的,他们做的每一次

    尝试其实都只会使他变得更可笑。

    人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事绞尽脑汁,一直到头痛为止。紧张要通过

    放松来消除,而放松其实是松手的另一种说法。每当头疼痛发出警报

    时,我们就立刻放弃固执的追求,放弃唆使人向上爬的虚荣心,不要再

    继续犟头倔脑、顽固不化。而要马上把目光对准下面,想想自己的根。

    那些长年不断地靠止痛片来对付疼痛这一警报的人,其实是无可救药的

    —他们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疾病的希望》178页)。

    实践证明,有些人是由于长期压力过大紧张头痛;有些人是由于焦

    虑恐惧而头痛;有些人是因为夫妻之间的矛盾冷战而头痛;有些人则是

    因为无人理解而头痛;请问,这些原因造成的头痛,是医生能治好的

    吗?即使暂时服药见效,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暂时缓解一下症状罢

    了。记得笔者曾治疗一例头痛患者,是一位54岁的女性,高级会计师,据她自己说,患偏头痛已经十几年了,屡治不愈。曾经去过北京、上海

    等大医院,服药时只能暂时好几天,然后就还痛,中药西药吃了不下几

    十种,中西医的诊断也不一样,有的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有的诊为

    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为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等。我接诊时见她:面色

    发黄,颧部略红、太息频繁、愁眉苦脸,表现出极其无奈的样子。笔者

    开始也信心满怀,认为自己学验俱丰,岂一头痛不能治愈?后经治疗1

    个多月,更方几次,仍不能愈时,才恍然醒悟,考虑到工作压力以及情

    志因素等,细究询问,才知道原来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不喜欢财务工

    作,况且现做高级会计师,面临企业转型,经济体制重组,整天参与领

    导们运筹决策等,使自己更加紧张、忧虑。

    得知其头痛的真正病因时,我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次之后,她想

    开了,解脱了,采取了急流勇退的方式,提前退休、颐养身心,经过饮

    食疗法、音乐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调理,1个多月后,她十几年的顽

    疾竟不药而愈了。不知你以前头痛过没有,也不知你现在是否头痛?你是否从头痛的

    症状悟出点什么?你是否听出了症状的“潜台词”?

    笔者认为:通过生病,我们应该变得更智慧。其表现为,学会跟症

    状对话,感激症状的提醒。如头痛时,你应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事事

    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是否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恐惧什么而

    犹豫不决?我是否偏激固执而不能改变观念?我是否有很多不良习惯和

    嗜好?如果你能在症状发生后和灵魂真诚地对话,相信你不仅找准了症

    状的病因,而且也能找到解脱和治愈之法!

    3. 心的独白

    祖国医学中的“心”,不仅仅指位于人体左胸部的解剖刀下能看到

    心,还指它的“主神明”“藏神”等意识方面的功能,它是一个系统,是一

    个主宰人灵魂的神秘系统。

    现代医学虽然发达到已经能够做心脏移植手术,但只能取代心脏的

    部分功能,即跳动、搏出血液的“泵”的作用。

    准确地说,意识层面的“心”是不会得“器质性”疾病的,得病的只能

    是心肌组织及其瓣膜等。这就是“体”和“用”的辩证关系。

    心脏,象征着爱;血液,象征着愉快。一颗充满爱意的心,能把血

    输送到我们整个身体。当我们否决愉快的爱,我们的心脏便会紧缩,变

    得失去弹性,结果血液不流畅,于是贫血和心脏病就发生了。有心脏病

    的人,都不是轻松愉快的人,一般来说,他们勇于“拿得起”,却碍

    于“放不下”。

    笔者在临床中,曾经治疗很多心脏病患者,有的见效,有的不见

    效,有的开始见效,时间一长症状就反复了。一开始,我怀疑自己的医

    疗技术、诊断水平,后来才发现,很多原因并不在医生,因为他们已在

    许多省市级大医院治疗过,甚至连北京、上海等都去治疗过,那些名医

    也是无法根治其心脏病的。后来,我才发现,患有心脏病的人,大部分

    (除先天性心脏病)都属于“A”型性格。美国许多著名的心脏病专家都注

    意到“A”型性格与心脏病的关系。那么什么是“A”型性格呢?就是性格

    偏激,心胸狭隘,凡事争强好胜,性格急躁,嫉妒心强,心中常常充满

    怨恨,遇到不平的事极易愤怒等的性格。因抑郁患心脏病之后,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的还会同时

    罹患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又会影响其性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

    其更难冲出那痛苦的误区了。记得笔者曾治疗一位40多岁的女性心脏病

    患者,开始见效,几天之后就反复了。细细询问,才知道她经常和丈夫

    生气、其丈夫是某单位的处长,整天应酬很多,很少在家吃饭,并且也

    颇多桃色新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婚姻濒临解体,试想,这样的家庭

    背景,医生怎么能治好她的心脏病呢?

    遗憾的是,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一位心脏病患者能够禅心内省,他

    们总是不停地在恨、在怨、在忧、在虑!就是不去爱、不去宽容、不去

    原谅、不去放下!他们为了那许许多多的身外之物而不惜伤害自己的唯

    一宝贵的心脏,完全忘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早在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就说:“改其心志,用药辅持。”可现在的

    患者,现代的患者,完全相信科学万能,崇拜医学神圣,以至最后“人

    财两空”的惨痛教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相信我以医生的良知,对你的

    忠告,如果你真能“心灵感应”,我也就问心无愧和宽心自慰了。

    4. 肺的倾诉

    咳嗽是肺的语言,就像鸟鸣一样,我们人类不懂,那是因为不懂鸟

    语。同理,别人说外语你不明白,那只能说明你不懂,但不能说明正在

    说外语的人没有表达思想和意愿。

    各种脏腑如果不生病,你是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正如情人之间没

    分手,你是不会想到她(他)的种种好处,只有失去时方觉得珍贵。

    露易丝· 海原说:“咳嗽是在表示一些什么,或对什么有了反应;很

    多人的咳嗽,都是在表示对环境的不满意,甚至是下意识的希望别人注

    意他。

    咳嗽的最大原因是抗拒—抗拒细菌、抗拒灰尘、抗拒别的一切。在

    一个很成功的音乐演奏会中,成千上万的人都鸦雀无声,静静地听,原

    来伤风咳嗽的人到这时也不咳嗽了。

    反之,在某些低级的剧场里,虽然观众只有数十个,但往往一片片

    杂乱,咳嗽声此起彼落,没有片刻的宁静。这些正说明了咳嗽并不单纯

    是生理上的病,而是人随时可以制造、也随时可以停止的 (《生命的重建》)。

    托·德特勒夫森认为:“在哮喘中表现得令人难忘的拿取和给予的失

    衡,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它听起来非常简单,但

    许多人都在这一点上败北。问题并不在于你想拿取什么—不论金钱、名

    誉、知识、才能,如果你不想被已拿到的东西窒息的话,无论如何也要

    使拿取和给予保持平衡。人所得到的应该等于给出的。一旦停止给出,他就中止了流动,自然就什么也流不进来了……让我们看看哮喘患者

    吧:他挣扎着呼吸空气,虽然空气有那么多,但有的人还是贪得无

    厌……(《疾病的希望》)。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上面的分析深有体会。曾经的一位哮喘患者

    王某,40多岁,他业绩优异,却因性格耿直晋升落选,抑郁不平,久成

    哮喘,我接诊时,其病已迁延3年余,此时他的婚姻也发生了问题,夫

    妻在很多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王某心中非常痛苦,他认为妻子瞧不起

    他,领导不公平;担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前途,还有儿

    子升学经费等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

    比,由于职务升迁的失落,又导致其自卑、怨恨,同时又滋生了恐惧,担心妻子与其离婚,孩子以后的前途……事实证明,他的心里起了矛

    盾,症状也越来越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治疗时日已久,他和笔者成了朋友,他愿意向我倾诉其内心的

    痛苦,我告诉他关于“马太效应”的原理,“多余的继续加给他,少的连

    其本身固有的也将被剥去”“如果你不能重新振作,认识到哮喘的本质,光靠吃药是很难治愈的!不论你什么时候感到憋闷,那就是恐惧!而你

    越恐惧就越会失去,对待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放下!庄子拒绝丞

    相之尊,可那位丞相的美名岂能与庄子的成就相比?正如老子在《道德

    经》中所说:‘失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经过几次和他谈心交流,加之又和他妻子交流沟通几次,他妻子也非常通情达理,愿意配合我给

    王某做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等。

    心理障碍消除了,加上食疗等综合疗法,王某的病症明显好转,这

    时他单位又换了新领导,根据他多年的工作业绩,带病坚持工作,工资

    也给他调了,职务也晋升了,从此症状一天比一天减轻,半年以后,哮

    喘奇迹般地痊愈了!

    根据这个病例,以后每遇到一些疑难病症,如冠心病、抑郁症、肝炎等,我都会经常启发患者在自我醒悟的方面配合治疗,这也可以称为

    真正意义上的病因学治疗,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会给

    患者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 忧伤的脾胃

    现代社会,得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病的患者逐日增多,医院

    里消化系统的病房里,人满为患。遗憾的是,医生在给患者开完药,多

    会嘱其节制饮食,少吃生冷硬物,却极少有医生会注意患者的心理因

    素。

    梅育诊所的法瑞苏博士认为:“胃溃疡通常根据人情绪紧张的程度

    而发作或消失。”这种看法,在研究了梅育诊所15 000名胃病患者的记录

    之后得到证实。有45的患者患胃病并非是生理因素,而是恐惧、忧

    虑、憎恨、极端的自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法适应。根据《生活》杂志

    的报道,胃溃疡现在排在死亡原因名单的第十位(《人性的优点》)。

    笔者在1993年曾有这种切身体会。那年,我的长子搞了一个“新潮

    保健食品厂”,由于他年轻,又缺乏管理经验,所以企业连连亏损;我

    当时也停薪留职开诊所,生意也不太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我

    患了胃病,刚开始服气滞胃痛冲剂,可是服用了半个多月仍不见效,经

    常腹胀、便秘、胃中嘈杂、口苦等,后来又自己开方服中药,开始好一

    点,几天后还是不行,最后去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是浅表性胃炎。在

    屡屡更方不效的情况下,我反思内省,认识到功名利禄都是身外物,何

    必汲汲于名利,透支自己的生命呢?当我把得失看开、放下之后,每天

    只喝点蜂蜜,坚持“坐禅”入静内省,仅仅1个多月,胃炎就不治而愈

    了。其实这正应了老子的“有心无为”和“无为而治”的玄妙境界!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只治疗

    身体,不医治精神。但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不可分开处置。”而医生

    常用的治病方法是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疏肝理

    气、开郁顺气等。如中药逍遥丸,其方剂组成可谓“用心良苦”,但人的

    精神不消遥,不放下,仅仅靠服药,岂能逍遥。刘禹锡曾说:“书犹药

    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实践证明,好的书籍是精神食粮,是无不良反

    应的“灵丹妙药”,它能消除人的悲观、恐惧、愱恨,由此使人心胸开

    阔,信心倍增,这才是最根本的病因学治疗啊。

    近日治疗一位因离婚而罹患胃溃疡的男性患者,他年仅31岁,可面容晦暗、憔悴发黄、腹胀便秘,细细询问,得知其妻有了外遇,之后两

    人感情不和,冷战半载,终于离婚,一个4岁的男孩归男方抚养。由于

    常年的忧思郁闷,遂生胃病而至溃疡,笔者指导他食疗,开的药也很便

    宜,他遂生敬佩之心和信任之情,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首先询

    问其如果利用孩子做牵制与纽带,与前妻是否有和好复婚的可能,他表

    示希望不大;后又对其多次开导,托人给他介绍一位女朋友,两人真有

    缘分,相处很好,2个多月后再婚了。从此,他的胃溃疡也逐渐恢复,不用吃药了。现代社会的许多学生,因考试压力太大而患胃病的也很

    多,可家长不去注意真正的病因而只顾给孩子买各种胃药,其结果是很

    少能够治愈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维方式,不对孩子进行“强行塑造”,即本来学习任务很重,又要求孩子学琴、学舞蹈、学书画等;不再一开

    口就说孩子一定能考上“哈工大”,孩子一定能考上“北大”等,这些都是

    在给已不能承受之重的孩子增加砝码,当重力超负荷之日,孩子怎能不

    病呢?很多父母接受了笔者的建议和心理疏导后,许多孩子的胃病逐渐

    减轻,有的在二三个月后就好了。

    6. 过劳的肾

    打开任何一个城市的报纸,广告力度最大的就是治疗肾病、前列腺

    疾病、性传染疾病的广告,其篇幅一个比一个大,有的竟是整版……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上来了,可是中国

    人的肾却普遍“虚”了下来!广告词上的言之凿凿,以证明国人的“性

    商”比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都低。所

    以时下全民兴起补肾狂潮。真正睿智之士,对什么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

    什么?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前,何以国人的肾不这么虚,各种补肾药、壮阳药、填精药那么少?那时的人民生活条件差,肾反而不虚,今天生

    活水平提高这么快,为什么肾虚的进度也越来越快呢?

    肾虚的症状很多,如腰痛、腰酸、尿频、尿等待、尿分岔、阳痿、早泄、遗精、肾结石、痛风等。

    各大医院治疗肾病的医药费都较高,有的高达每月二三万元!然而

    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观察,现代肾虚的根本原因,仍不外压力因素、饮

    食因素和性欲过度等所引起。

    任何人在紧张时,压力都会加大。中医认为恐则伤肾。其明显症状

    就是如考试前尿频、烦躁、好出汗等。压力持续时间长了,男人还会产生阳痿、早泄等症状,女人亦会产

    生性冷漠和神经官能症等。据吴阶平在《性医学》(第334页)中论述

    说:“男性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阳痿,根据病因,阳痿可分为器质性

    与精神性两大类,其中后者占多数,为85%~90%,诊断时要根据病史

    特点、体验结果,必要时借助于特殊检查确定有无阳痿,阳痿是器质性

    的还是精神性的,并最大可能地找到发病原因……”

    笔者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许多脑力工作者,如秘书、办公室主任等,他们的工作量大,又恐怕领导不满意,特别是新领导上任时,他们就更

    紧张。临床发现,这类人中患精神性阳痿的比例较大。他们虽然年龄仅

    仅30多岁,但却每个月才勉强有一二次性生活,且质量不高,感觉不

    好,有的夫妻关系由此产生裂痕,并形成恶性循环。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焦虑、内疚、抑郁、悔恨、缺乏

    自信、愤怒、挫折感越来越多时,还有的离婚后长期未再婚,以及妻子

    长期患重病无法性交时,又出现一种“鳏夫综合征”,他们往往在离婚或

    配偶突然死亡后出现阳痿。

    遗憾的是,现在的有些医院,尤其是某些民营医院,开药的收入都

    和医生的收入挂钩,这样一来某些医师就不区分器质性阳痿和精神性阳

    痿,好不容易做广告来了一个患者,不下大刀宰你就已经是手下留情、心中有德了。可见,仅仅阳痿一种病,每天在全国就诊的患者中,就得

    有很多人被误治(即不该开药的开药,该开一点药的而开了大量壮阳补

    肾药等)。

    7. 肝的难言之隐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中医理论

    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主筋,为罢极之本。”现代医学认为,肝有储

    存能量、生产能量、新陈代谢、解毒的功能。

    我国现在有2亿人体重超重,有9 000万人肥胖。而肥胖是导致脂肪

    肝的重要原因之一,脂肪肝迁延不愈,久之可导致肝硬化。

    肝病的原因就在于出现以下情况:脂肪太多,食物太多,饮酒太

    多,吸‘毒’太多等。一个人肝不好,说明他接受超过肝代谢能力的东西

    太多,说明他无节制、扩张要求过多,理想太多(《疾病的希望》)。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所以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焦虑与

    日俱增。

    在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之中,当你举起一大杯酒饮下去的时候,有

    几个人会问问自己肝的感觉?笔者所认识的朋友之中,有近十人已死于

    肝硬化、肝癌了。如一副局长,几乎每天都喝酒,多则两顿,少则一

    顿,去年去世时才52岁;一房地产开发商,离婚后娶一年轻美貌娘子,酒色过度,死时年仅46岁;一女记者有心脏病、脂肪肝、肥胖症和高血

    压,死时仅仅40岁……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可我却治不好他们的病,原因是他们刚愎自用

    而不知节制自爱,就是神仙也拿他们没办法,何况我一普通医师呢!

    喝酒伤肝,能够导致肝硬化、肝癌。但酒不是病的正因,因为酒不

    会自动跑进人的嘴里。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不能停止喝酒?才是真正

    的原因(《生命的重建》)。

    据记载,严重的一次醉酒,对肝的损伤就等于人患了一次急性黄疸

    性肝炎。然而奇怪的是100%的人害怕肝炎,竟没有30%的人害怕豪饮。

    当今的世界,连女人也不让须眉,举起酒就饮,真让男人们打怵。

    如果你有两胁做痛、口苦、易怒、血压偏高、性功能异常等肝的种

    种“语言”出现时,或者发生脂肪肝、酒精肝的时候就应自觉内省,改变

    自己的观念和追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你的钱留着孝敬父母、抚养

    子女、改善生活或者每年惬意地出去旅游,干啥不比吃药、住院的滋味

    好呢?第2章 笑对抑郁

    第一节 改变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重新审视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成功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一些见仁见智的

    各家之言,甚至可以说,都是每个人对成功的一种感悟性的概念。由于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故而很难统一,然而作为一

    门“成功学”又理所当然地应该有一标准的、客观的、科学的定义,否则

    人们就可能无法界定自己是否成功,甚至明明已经成功了,可自己还生

    活在焦虑、困惑之中。

    快乐,可以是人们的一种自我感觉,它有时并不需要发生什么,偶

    有所获,偶有所悟,都可以产生。而成功,绝不可能单凭自我的一种感

    觉,如果你非要那么认为,那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一种“成功的感觉”,但

    它决不等同于成功,如你帮助孩子制作一个玩具,完成之后有一种成功

    的感觉。你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你在一个月减去

    了5千克体重等等。

    成功,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平衡,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状态,如仅以拥有金钱、权利、名誉就认为一个人是成功的,那是极其偏激和

    病态的思想。当今社会之所以一些人急功近利,与我们对成功的评价有

    直接的关系。

    一个健康的身体,应该是平衡的。因为它顺应着宇宙天地的自然法

    则,否则就是病态的。而病态是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即使你自以为那是

    成功的,但那所谓的“成功”对一个疾病缠身、吃不下、睡不香,甚至行

    将就木的人,纵有百亿、千亿资产,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整天忧心忡

    忡,唯恐东窗事发的贪官,没有快乐的人生,难道能称为成功吗?

    奥修说,只有平衡是长久的,没有别的东西是长久的,而平衡是生

    命中困难的事情,因为平衡需要极大的智慧。

    保持平衡,你就在天堂里;失去平衡,你就在创造地狱—没有别人

    为你创造。头脑中总是想更多一些,有两个向度,一个是水平的……更多、更

    多。你在一条线上追,当你在A点上,你却想到B点上。当你B点上时,你又想到C点上。你很快就会达到X、Y、Z点,而E点就是地狱之门。

    但你停不下来,你没有时间享受,没有时间庆祝,没有时间修养、驻

    足,头脑继续前进……

    在印度有个故事,他们称之为“99的恶性循环”。

    有个贫穷的理发师,他非常快乐,他是国王的理发师,每天给国王

    按摩,修剪国王的头发。国王非常纳闷,甚至有点儿嫉妒他,于是问

    他:“你快乐的秘密是什么?你总是兴致勃勃的,你好像不在地上走,你简直是在用翅膀飞,这到底有什么秘密?”穷理发师说:“我不知道您

    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快乐,我赚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

    休息。”

    然后,国王问他的宰相(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你肯定知道这

    个理发师的秘密。我是一个大国王,我怎么没有这么快乐呢?可是这个

    穷人,一无所有的,就这么快乐了。”宰相说:“他一点也不了解‘99的

    恶性循环’。今天晚上,我们把一个装有99块卢比的袋子仍到理发师的

    家里,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第二天,理发师掉进地狱里了,他忧心忡忡地来了,事实上,他整

    晚都没睡。他一遍又一遍地数袋子里的钱。因为99是一个麻烦——因为

    当你拥有了“99”的时候,你总希望它变成“100”,所以他在计划第二天

    怎么样弄到一块卢比。

    一块卢比是一个很难弄到的东西,他只挣几个派沙,怎么弄到1块

    卢比呢?他陷入了困境,那只能想到一件事情:绝食1天,然后再进食1

    天,这样渐渐就可以攒出1卢比,然后有100卢比就好了。当他再给国王

    按摩时,精神抑郁,浑身无力,因为他在绝食。

    你的野心如不转换,头脑就不知停止,即使有百亿财产,你仍然不

    会满足,台湾地区的陈德深就是一个很好的“守财奴”的例子。

    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是在一条垂直的

    线上,从A移到A1移到A2,再移到A3,你的快乐将成长。你永远都是

    平衡的,当你到B的时候,你又从B1移向B2,B3,你天天奋斗,天天退

    休。当你享受了一刻,它就是退休,当从办公室回到家里时,把办公室留在办公室里,不要把它留在你的脑海里。否则你就会痛—肯定会头

    痛,那么大的一个办公室,那么多的细微事情,如果把它们带回家,你

    就会失去了夫妻之间的及时沟通,失去了对子女的及时教育,失去了自

    己的健康乃至生命。

    二、重新审视你的人生价值观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人们

    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报告显示,11.37%职场女性表示曾有过寻求专业

    心理帮助的想法。56.58%指出自己曾主动采取行动来降低压力,而其

    中只有1.53%接受过心理咨询。男人的压力更是如此,其比例要超过女

    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

    9.5%。

    人们往往认为压力与金钱关系重大,其实有钱人,甚至大企业家的

    压力并不比普通人少。

    据心理学家研究,影响成功人士心理健康最多的是焦虑症,第二是

    忧郁症,第三是感情煎熬,第四是偏执和多疑,第五是困惑迷惘。

    企业家作为时代的宠儿,在解决了金钱、地位、名誉的困惑之后,开始感到信仰洪荒的恐慌。在自我极度膨胀却又找不到更好支撑的时

    候,心理疾病就难以避免了。

    生活方式不仅仅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寿命长短。健康长寿的

    秘诀在于心态乐观、饮食均衡和生活有规律。

    瑞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有14的人其长寿

    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否长寿取决于他们的生活

    方式。

    “平衡养生”的理论认为:生态平衡为心理平衡、饮食平衡、运动平

    衡、环境平衡、习惯平衡、代谢平衡等。生理平衡为神经平衡、免疫平

    衡、内分泌平衡、循环平衡、代谢平衡等。

    现在,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在以上诸多方面达到了平

    衡?成功更是一种平衡,它应包括你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父母子

    女、事业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绝不仅仅是有了钱就可以称为成功,绝不是有了权力和名气就是成功!

    况且,成功也是相对的,真正意义上的终极成功是需要“盖棺论

    定”的。仅以金钱一项来说,如果你只拼命赚钱,而不懂得如何花钱,往往还会留下一些遗憾。

    美国早期商业巨子洛克菲勒是一个小气冷酷无情的人,但他在晚年

    捐出了绝大多数财产,他在遗嘱中说:“死而富有是一种耻辱。”洛克菲

    勒是幸运的,他在临死前终于开悟了,悟出了金钱游戏的真谛。

    改变洛克菲勒的是他在57岁时患的一场重病,相信改变你的观念并

    不需要那样残酷的身心折磨,只要你能明白“外在”与“内在”哪种更宝

    贵,就一定会含笑释然,并能冷眼静心地观瞻世俗常态的愚蠢可笑!

    其实,平衡的中庸之道也很简单,凡事要争取,而不必争夺;要拼

    搏,而不要拼命;要克己,而不要损己。要运动,而不应过动;要饮

    酒,而不应酗酒等。

    这样平衡生活方式,就是要经常注意身心发出的种种警讯,适可而

    止。你若出现坐立不安、烦躁、睡眠障碍、容易出汗、注意力难以集

    中、容易发脾气、嗜烟、酗酒、容易感冒、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就应该

    注意了,这些症状用它独有的“语言”在警告你,你已经失去了平衡。解

    决之道是增加一些运动,增加一些娱乐,改善一下食谱,少参加一些聚

    会或酒会,多一些与子女的沟通和关爱,多一些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

    等。

    当你在工作、生活诸多方面经常感受到快乐、幸福时,你已经是生

    活在平衡的状态之中。这足以证明你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科学的。

    三、幸福递减率

    哲学家周国平说:“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

    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觉到幸福吗?”萨特一生

    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

    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

    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了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比如说,一个人在创业伊始,他赚到了1万元钱,他非常兴奋、非常幸福,可他在未来的奋斗历程中,在赚到第二个1万元、第三个1万元

    时,他的幸福度、兴奋度就会不断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钱人,钱

    赚得越来越多,其快乐的程度、满足的程度并不成正比例地越来越多。

    据载,美国最快乐的群体是中产阶级,而不是那些大富翁。由此可见,幸福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财富的多少。所以道德经说,知足不

    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二节 获得快乐并持续快乐的智慧

    一、冒险之乐

    生命需要冒险,成功更需要冒险,没有谁的成功是不经历任何危

    险、不承受任何风险就获得的。

    大多数人不敢开拓创新,那是因为他们误解或曲解了老子所说

    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和民间流传的一个观念“知足常乐”,笔者认

    为,老子所谓的知足,是指物质层面而非精神层面。在物质方面,我们

    要戒贪、知止,这样人就能减少许多困惑和苦恼。如果在精神层面,国

    人都知足,世人都知足,那恐怕我们今天还得骑马、步行,哥伦布也不

    可能发现“新大陆”,爱因斯坦也不可能发现“相对论”,“神六”也永远不

    能飞天。

    由此可见,人类若失去冒险,就不能进步,更确切地说,人若不敢

    冒险,就不能很方便、快捷地生活。你每天乘车上班,有一定危险,但

    它比骑自行车快;骑自行车也比步行有危险,可为了省时间,还得骑。

    其他的乘火车、轮船、飞机等,以及在工厂、矿山工作等都有一定的风

    险。准确地说,危险无处不在。即使您不从事这些行业,也还有那些突

    如其来、难以预测的地震、海啸、火灾、水灾、车祸、机械事故、凶

    杀、抢劫等意外事件,而且,这些危险一旦发生,就有伤残甚至殒命之

    忧,这些都属于客观风险的范畴,是我们自身意志难以预防的。

    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你为什么不能主观能动地

    冒险呢?你或许经常羡慕别人炒股发了财,买房子搞房地产经营获了

    利;别人“下海经商”买了轿车、别墅,当了总经理等,可您自己为什么

    总站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决呢?你的生命在重复,就像录音磁带一样,放

    了多少遍还是那个韵律和曲调,你的活动半径几十年也没变过,正如戴

    埃博士所形容的那样,你是工作了30年,还是工作了1年、重复了30

    次?我们经常郁闷、无聊。而奥修认为,无聊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你觉

    得无聊吗?那就去冒险。你一冒险,无聊就会消失。在这一点上,我们

    应该借鉴一下日本人的勇气,他们一旦发现工作不理想,老板不值得报

    效就马上辞职,然后“跳槽”再找别的工作;而我们总是瞻前顾后,总想

    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之后再辞职,就这样一拖再拖,拖丢了信心,拖丢

    了勇气,拖丢了青春年华,留给自己的只有悔恨、惋惜、愧疚、遗

    憾……

    冒险是一种刺激,是一种超级营养品,倘若你一生都没有主动地去

    冒一次险,那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冒险”;倘若你一生都没有遗憾,那才

    是不可挽回的最大“遗憾”。

    我们都希望健康长寿,但生命的价值能仅以长度的一维向度来评价

    吗?魏巍说:伟大的生,光荣的死,即使短暂的二十春,也胜过庸碌无

    为的一百年。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在65岁学高山滑雪,68岁学深海潜

    泳,72岁学高空跳伞。正是这种超级冒险精神才铸造他的辉煌!我们大

    多数人不敢冒险,不去冒险,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这种精神和勇

    气,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先富起来的人有54%的只有

    中、小学文化,他们比那些学历高、待遇高的人多的只是冒险精神。这

    正应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规律,有些时候较富裕的人常

    常“知足常乐”。琼瑶认为,幸福是一种扼杀灵感的东西,当一个人觉得

    他太幸福时,他就不会再去追求什么了。

    从另一角度看,我们主动冒险,并不是蛮干。因为这是你经过缜密

    思考,详细调研,认真分析之后的选择。著名作家纪一认为,任何事只

    要有40%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时我就干,等到有80%的可行性时,干的人

    多了,机遇就丧失了。据记载,索尼公司要上一个新项目,如果董事会

    上90%以上的人都同意时,这个项目就不能上。记住,世界上永远没有

    100%没有风险的事业!

    失败,并不是你无能,只是你的经验还差一些,但至少你敢于大胆

    尝试了一次;失败,并不能证明你不努力,只是你还缺少专业知识,但

    你比那些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专家要豪迈得多;失败,往往证明还缺少一

    点坚持,并不能说明你的方向不正确;失败,证明你敢于挑战自己,敢

    于突破旧的观念;失败,证明你已经在某一领域接受了教训,至少再做

    时可以有前车之鉴。正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每一次实验都使他向成

    功接近一步。如果你能勇敢爬起来,如果你不被自己打倒,那就不是真

    正的失败。只要火种未绝,只要生命还在,怎么能叫做失败呢?“逆商”的规律表明,懦弱者在山下叹息,尝试而意志不坚者停留在

    半山腰,只有那种百折不挠的勇士不畏崎岖艰险,不到绝顶誓不罢休。

    从真正意义说,登山者征服的并不是某一座高峰,而是征服了自己!

    失败并不可耻,至少你是人生竞技场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失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那些自以为聪明而固守窠臼的胆小鬼。失败并

    不可怕,可怕的是您不能以仰天大笑来面对。失败并不可怜,可怜的是

    那些无聊的饶舌者!

    失败是贫瘠土地里急需的肥料,失败是午后恹恹欲睡时的高级咖

    啡。失败是濒于“安乐死”之前问世的新疗法。

    冒险并不一定失败,不冒险必然失败!冒险者能完成从蛹化蝶的蜕

    变,过程虽然痛苦,结果多是美轮美奂;不冒险如蜷缩在壳里的蜗牛或

    乌龟,虽然暂时安全,如果它总不肯探出头来,终会饿死。

    奇怪的是,有时你的一次冒险就转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卡耐基发现

    一辆破旧的车子阻塞了铁路,整个运输陷入一片混乱时。在最关键时段

    长斯科特又不在,对他自己最安全的方法是什么都不做,因为只有段长

    才有权调车,他当时仅仅是段长的秘书。就那一刻,许多客车被迫停在

    途中,特快客车也严重误点了。他决定冒险,破坏了铁路管理中的最严

    格的规则,他自作主张发出了调车命令,命令上面签着斯科特的名字。

    等到上司来时,铁路已经畅行无阻,后来连铁路局长都知道了他调车的

    决定,24岁时年轻的他就晋升为段长了。

    这就是企业管理上认为的“合理性错误”。外国大公司在考核员工升

    迁晋职时,都会注意看你有没有犯过这样伟大的“错误”。

    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吧,我们的血液里真的流淌着自信,那你在以

    往的人生中是否冒过险?以至于到现在还是经常怨天尤人?

    既然我们的冒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生死无关,那还称得上最大的

    冒险吗?

    当你真正尝到冒险的甜头滋味时,再让你因循守旧时,你会不甘寂

    寞和平庸的,摒弃那些借口和理由吧,换一个地方或一个出口,也许你

    会有更好、更大、更香的“奶酪”,相信你会从冒险尝到快乐,因为绝美

    的风景常常在奇险的山峰,绚丽的红旗总是饱蘸着烈士的鲜血,雄壮的军乐声中总会品位出苍凉的韵律!

    二、运动之乐

    运动的好处,不只是对健康有帮助,也是很好的情绪管理训练。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是唯一会笑的动物,是世界上最有思想

    的动物,然而不论是怎么形容,其宾语还是动物。既然是动物,不动怎

    么能行呢?所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经

    常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人的心理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美国医学家诺瑟帕

    斯茨克发现人体内存在高密度的脂蛋白粒子,它的任务是清扫血管,把

    积存在血管壁上的脂肪和胆固醇清除掉。不运动时,体内生产出来的脂

    蛋白粒子较少,远不能与脂肪和胆固醇抗衡。如果经常参加运动,其脂

    蛋白粒子浓度就会明显增加,使脂肪,胆固醇等物质不易沉积,从而使

    血液畅通无阻。《美国医学会期刊》曾报道,身体锻炼不足对健康的损

    害如同吸烟一样大,比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症的危害还大。而

    且,适当锻炼身体的吸烟者虽然血压和胆固醇都高,但比身体健康却久

    坐的非吸烟者活得更长。积极锻炼身体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减少早逝

    的倾向,这是没有争议的。

    当我们感到工作压力太大、焦虑、消沉时,适时、适量地参与一些

    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登山等,是可以消除焦虑,改变情绪的。

    当你漫步在林间河畔,沐浴那柔和清风,呼吸那散发松脂的芳香,走出

    一身微汗之后,那种舒适惬意,真是不运动的人所无法领略的。

    笔者对运动情有独钟,就在写此书时,时值塞北隆冬,可我每天都

    会到林间雪地上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有时还会到体育馆内打打乒

    乓球,到游泳馆去游游泳等,每天运动1小时之后,心情无比振奋,对

    生活充满信心。

    马寅初先生一生酷爱运动,从十几岁开始,直到高龄,坚持不辍,他喜欢多种运动,如太极拳、骑马、游泳、爬山、跑步等。87岁那年,他一条腿有病,就改为散步,每天拄着拐杖走十几里路。91岁那年,他

    两腿全瘫,他便坐上轮椅,坚持做头部运动和上肢锻炼,马老一生历经

    坎坷,可他却能乐观地寿过百岁,这与他几十年坚持运动有直接关系。

    运动,是对脑力劳动的平衡;运动,是对压力的平衡;运动,是对

    生命状态的平衡。只要你能坚持运动,就可以消除生活中的许多痛楚;只要你坚持运动,你便会经常乐在其中。

    三、放弃之乐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和放弃的过程。放弃是一种明

    智,放弃是一种美丽,放弃是一种解脱。可悲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人

    们都不愿主动放弃,所以就造成痛苦、犹豫、忧郁、沮丧、悔恨等负面

    情绪。

    更遗憾的是,有时候结果已经形成,可人们就是不愿接受,如失

    恋、失物、失情、失财、失权等。

    更有愚蠢的男人,发现妻子不贞本应放弃而再选择,却偏偏选择报

    复、行凶、杀人等极端行为,岂不是用别人的错误又一次惩罚了自己。

    更有可悲之人,因为丢了一笔钱而萌轻生之念,或用一江水、一根

    绳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该放弃的强留,不该放弃的反而视如儿戏!

    事实上,不值得你爱的人离去了,你应该高兴才是。结束意味着开

    始,你又可以开始新的选择。感情没了、钱财丢失了,你应该到此为

    止。倘若你不能及时放弃那种难舍的眷恋,岂不是要继续经受折磨?过

    去的已经过去,对不能改变的东西你还执著,那岂不是再度地演现代版

    的“马前泼水”?

    心理学家统计表明,一般人们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属于将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这个数字表明,如果我们

    不能及时放弃,那么你人生的90%的光阴就会浪费或虚掷在对过去的悔

    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这是比瘟疫还可怕10倍的事情啊!

    甘地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圣雄”,有一次他乘火车公出,由于

    拥挤,他上了火车发觉自己的皮鞋掉了一只,而此时火车已经开动,当

    别人都为他惋惜之时,他迅速脱下另一只皮鞋仍到车窗外。

    甘地的逻辑是,别人捡到一只鞋烦恼,捡到两只鞋是快乐,自己因

    再放弃一只鞋助人为乐,从中也得到快乐。

    我的姐姐,由于丈夫英年早逝,而经常睹物思人。我建议她干脆将

    那些能经常引发痛苦思念的物品、家具统统换掉,后来,她连房子也租了出去,从此换了一个环境,失去“激惹”的刺激,姐姐的精神一天天地

    好了起来。

    倘若你能认真审视一下自己,会发现很多烦恼都是舍不得的累赘,它们使得你为名累、为利累、为权累、为色累、为情累等。假如能做到

    爱而不被其累,并懂得适时、及时、果断地“放弃”,那么轻松和快乐就

    随之而来了。

    不过,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放弃,比如人格、尊严、原则等。如

    果将不该放弃的东西也放弃了,那非但不能得到快乐,反而还会永远被

    痛苦和悔恨所折磨。

    四、寻找之乐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每天都在寻找,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寻

    找乳头、寻找食物、寻找玩具、寻找朋友、寻找伴侣、寻找工作,寻找

    乐趣……

    记得小时候,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偷偷地拿着鱼竿去河边寻找钓鱼的

    好地方,不怕蚊虫叮咬、阳光日晒,只渴望钓到一些小鱼。放暑假时我

    总喜欢跟大人们上山采山茄子,那种因寻觅而收获的心情别提有多快乐

    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渐渐地把寻找当成痛苦或无奈了。

    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寻找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新的感觉和刺激。这

    有什么不好呢?你下岗了,是一件好事,以前总想改行而犹豫不决,这

    次终于可以重新寻找机会了;你失恋了,那更值得庆幸,一个不能理

    解、原谅你,甚至不适合你的人离你而去(不管你心里如何爱他或

    她),你又多了一次寻找适合自己的心上人的机会,又有什么放不下

    呢?事实上,无论你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寻找,人生总是不断变化,倘

    若你能客观地、辩证地对待变化,“变化”将变得充满生机!或许你会反

    问我:“一天天在变老,有什么特别?尤其是对于女人,人老珠黄、满

    脸皱纹多么可怕啊!是的,但那仅仅是从一方面看,只能成为线性思

    维。假如你用“扩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方式去深思,既然无论如何也不能逆转和停止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快乐地接受?实践证明,你越担心变

    老、变丑,这种忧虑越会使你加速衰老。如果你欣然接受,用“光明思

    维”去看待、去对待,反而倒可以延缓衰老,至少可以“老而不衰”,若

    用“侧向思维”的角度看,一天,变老难道不也是一种美丽,一种从容,一种优雅吗?

    人生之路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寻找,都是一件好事。绝美的风景

    常在奇险的山崖,壮美的人生常常布满挫折和坎坷。壮观的大河是长

    江、黄河,而不是大运河……

    在挫折中寻找,是“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顺境中寻找,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超越;在艰难中寻找,往往会绝处逢生(如

    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辉煌中寻找,你会居安思危,或者功成当退(如

    张良、陶朱公等)。

    只要你心中充满信仰,充满希望,不屈不挠地寻找,这本身就是成

    功,这本质就是快乐。

    只要你能深悟“天地法则”,就能正确笑纳冬春的循环、盈亏的周

    期、盛衰的交替……否极时,你会快乐,因为它是黎明前的黑暗;泰来

    时,你会谨慎,怡然自得中你会策划再一次的蓄势待发。

    使我们痛苦的往往不是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结果,而是我们对它

    们的看法和观念,如果你不把工作看成目的,寻找就成了手段,成了方

    法。如果你把结婚看成目的,失恋就成了痛苦,把行为和结果统一起

    来,看成一回事,即做什么事情,寻找什么时都不带上功利的色彩和目

    的,那结果往往是快乐的。儿童之所以快乐,就是因为他在不停地寻

    找,不停地放弃,他拿到一件新的玩具,就放下手中的一件,他从不比

    较哪件更好更贵,如果大人不去吓唬他,他见到毛毛虫也会去抓起来玩

    下去。

    所谓哲人的境界,就是又找回了童心。又从“老成世故”变回“稚嫩

    天真”,这种境界的表现就是,只管去做,不太在意结果。

    如果你已经积习难改,非要区分目的和手段、形式和内容、现象和

    本质、结果和过程等,那也不要紧。那就把自由和快乐当成目的、内

    容、本质和结果吧。因为一切成功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争取时间自由,精神自由和灵魂中的快乐。然而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不难,那就是收敛野心,当下知足;降低欲望,马上知足。即使环境再恶劣,再残酷,你也

    会立刻得到。

    当我们苦苦地寻找了一生一世,蓦然回首才发现“返观之路”。那就

    是内省,是觉悟的返璞归真之路。这也是走出“台风眼”,谨防“灯下

    黑”的道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往往认为危险的地方不安全,有时恰恰

    相反,当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外寻找,最后发现“石油”“钻石”就在脚下,就在自家的田园中。当你拿着望远镜时,最被忽略的就是近处的事物!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往往“骑驴觅驴”。由于昧沙迷眼,由于贪

    婪不足,往往一生都在焦虑的痛苦之中。有位哲人说:“快乐就像一只

    蝴蝶,假使你追逐它,它就会翩然地飞走,但假使你不去注意它,它可

    能就会驻足在你的肩上。”

    如果你向外寻找,并能不断地获得快乐,那是一种超然。如果你能

    顿悟后向内寻找,并能一生不断地快乐,那就是一种全然。

    不论你获得了超然或全然,你都是快乐的。

    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寻找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生活是由

    思想造成的”。

    如果你能拥有一生的不断快乐,那你就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幸福的

    人!第3章 抑郁症自愈方法

    第一节 一个惊人的发现

    一、亚弗烈德·阿德勒的研究报告

    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以及竞争的愈加残酷,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据报道,北京约50万人患抑郁症,其患病率已达到3.31%,每年

    用在调理、治疗这种病的支出,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遗憾的是,仅仅

    用药物治疗这种病症,往往是暂时缓解,并不能彻底根除,且药物常用

    还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柏拉图说:“你不可以尝试只救身体而不救灵魂。”一个健全的、真

    正健康的人,必须要身体与灵魂的健全完整,而抑郁症的产生大都是在

    遭到失败、挫折、失落、厄运、别离、失恋、调动、降职、下岗、离

    婚、丧偶等事件后萌生或加重的。由于心理上、心灵上的烦恼、困惑、沮丧、悲哀等,最后必然影响躯体,从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痛经、心脏病、溃疡

    病、糖尿病等不一而足,这些身心疾病亦可统称为“现代文明症”或“世

    纪病”。

    既然我们已经明了抑郁症的病因是“因郁致病”,那么,真正有效的

    治“本”之法,应该在“郁”字上下功夫,否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治“标”之

    术。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抑郁呢:简而言之,无非是过多的、过强的欲望

    使然。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必需,且这种需要是极容易满足

    的。因为人的一生真正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残疾

    人往往都能得到满足。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想要的实在太多、永无止

    境。当你满足了一个欲望后,马上就会有另外一百个、一千种欲望和野

    心窜出来,同时在外在的对比之中,你怎么会满足呢?当你一旦同别人

    比较时,自卑的心理、自愧的情绪马上就如不速之客前来叩门。于是,我们戚戚然、悲悲然、寂寂然、惨惨然,就是难以坦坦然、泰泰然了。

    同样学历,别人先晋级了;同样工龄,别人先分房了;同样的贡

    献,别人先提职了;同时下海,别人先变富了……面对如此不同得失、不同机遇、不同的荣辱,真能心如止水、心平气和、心态不变的世上能有几人呢?

    然而,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人生下来就不相同,何况还有天

    时、地利、人和等客观际遇的影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更无法改变世界,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渐

    悟、顿悟,用智慧改变自己,从而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

    的研究报告:他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开出处方—每天想想:怎样

    才能使别人快乐?让别人感到人世间的爱心力量。只要按照这个处方去

    做,14天内孤独和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

    这个处方简单吗?如果你不能反复深思,细品精酌个中禅机,那你

    是不会相信,更不可能坚持去做,那就无所谓疗效了。

    那就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这个处方的妙谛、真理吧。

    二、处方的真谛

    第一,我们之所以抑郁苦恼,悲观沮丧,那是因为我们的“比较系

    统”陷入了一个误区,陷入了即在物质、权力、名声,以外在的“成功标

    准”去比较,这样一比,可能这辈子也不算成功。

    如果你实在要比,那就同那些暂时还不如我们的人去比,他们可能

    在才华、学识、人品各方面都超过我们,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不如你,你此时是否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你或许讥笑这是阿Q精神。可贾平

    凹先生说过:“不求人谓之富,不屈人谓之贵。”我以为,知足者富,自

    尊者贵。难道你能给富贵制定一个科学的客观标准吗?它只能是一种内

    在的自我满 足感。

    当你反向比较后,你就会顿时生出同情心、慈悲心、爱心。当你以

    善良的仁慈心去帮助别人时,你还会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吗?

    你或许会说:“我自己还不富有,还不快乐。怎么去帮助别人?”古

    人云:“待己有余而助人,终无助人之时。”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

    余”呢?只能在“当下”。有余,又分为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给予

    和帮助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心态,是“利导思维”,还是“利弊思维”而己。如果你具有光明思

    维,那不但可以传递快乐,甚至还可以“制造快乐”。当你传递快乐或制

    造快乐时,你怎么会生气呢?你怎么能抑郁或忧虑?

    第二,戴尔·卡耐基曾说,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想两件

    事。当你全然地向别人施以爱心时,你的内心是喜悦的、充实的。就像

    一个房间,打开门窗后,光明进来了,黑暗就无处藏身了。当你每天都

    坚持去做关爱别人的事情时,你的心态、行为、人格就改变了。久而久

    之,就会形成新的“神经链”,形成新的好习惯。

    第三,当我们能每天注意别人时,这时你就会在“潜意识”中将“自

    我中心意识”转变为“利他中心意识”。这正暗合了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哲理。一个“物我两忘”的全然的人,怎么能不

    健康,怎么能不长寿呢?

    第四,当你不断地施爱于人的时候,别人也一定将爱反馈于你。从

    此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你送人以玫瑰,别人回报你丁香、茉莉……

    整个世界就会色彩纷呈,芳香 四溢。

    第五,当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忙碌时,你还有时间想那些不

    如意、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吗?世界上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你有时间去

    想那些所谓烦恼的事情。日本森田先生创立的“森田疗法”,就是让

    人“为所当为”,整日忙碌起来。当一个人心无旁骛去做一件事时,他还

    有时间去想自己快不快乐吗?在那专注的时刻,时间和空间似乎都不存

    在了,你已经生活在幸福之中了。这在心理学上也称为“作业疗法”,它

    是对抗、消除忧虑的有效良方之一。

    一些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常患有“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军医就

    用“让他们忙着”来治疗。除睡觉以外,每分钟都让他们活动,如钓鱼、打猎、打球、拍照、种花、跳舞等,根本不给他们时间回想那些可怕的

    经历……

    戴尔· 卡耐基说:“我们不忙的时候,头脑里常常成为真空。这时,忧虑、恐惧、憎恨、嫉妒和羡慕等情绪就会填充进来,进而把我们思想

    中平静的、快乐的成分都赶出去。”

    现在,你明白了吧?我们凡夫俗子不是禅学大师,头脑中不是充满

    欢乐,就会充满忧郁,思虑、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很难保持心平气和的清静无为,所以聪明的人就会施以及时填充的对治之法。

    詹姆斯· 马竭尔说:“忧虑最能伤害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

    时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以后。这时你的想像力开始混乱,使你把

    每一个小错误都加以夸大。你的思想就如同一辆没有装货的车子横冲直

    撞,撞毁一切,甚至将自己也撞成碎片。消除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自

    己忙着干任何有意义的 事情。”

    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年轻的妻子不幸因烧伤而死,他几

    乎发疯。幸好他有3个幼小的孩子需要他照料,于是,父兼母职,他带

    他们散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嬉戏,并把他们父子间的感情写

    在《孩子们的时间》一书里。他还翻译了但丁的作品等。忙碌使得他重

    新获得思想上的平静,走出了困境……

    如果你现在恰好时运不济,情感失落,或者偶然面临种种不幸,请

    你一定要试试上述方法,并且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这不但能在2

    周,至多3周的时间内消除你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而且还会提高

    自己的意志力和坚忍的毅力,这些优秀品质将成为你一生宝贵的财富,使你受用无穷。

    第二节 静心放松疗法

    一、审视自己的一生

    假如你现在已经患了一两种或两三种慢性病,准确地说,你已经在

    过去的岁月中犯了某些观念性的错误,已经生活在“误区”之中了。倘若

    你没有错误的观念,没有陷入某种误区,你的一切习惯都是良好的,你

    怎么可能落得今天的地步呢?

    苏格拉底曾说,没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如果你能

    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现在暂时回避市井喧闹,杜门谢客,真正静心

    思索一下,来一次“闭关”反省,你会发现,至少以前没有彻底“审视”过

    自己。

    世上的人,90%以上都生活在迷失之中,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向外寻找,寻找金钱,寻找权力,寻找名声,寻找女人,寻找快乐、幸福和成功。从奋斗哲学的角度看,这倒是

    无可厚非。然而可悲的是,某些世俗之人掌握不好这个“度”,所以难免

    失去平衡。在竞争、较量、拼搏之后,大多数人都希望获得“想要的”,一部分人却不能实现,于是悲观失望、沮丧、抑郁、焦急等等的情绪就

    萦绕在人们的周围,乃至搅得人们魂梦不安。

    特别是已婚的男女,工作之外还要协调处理好夫妻关系、双方父母

    及亲属关系、子女教育等棘手问题,于是在以上的诸多痛苦之中又雪上

    加霜,若再加上饮食失节、作息失调、缺少运动,容易走上身心俱疲之

    路。

    第二,当你为了外在而牺牲了内在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容易执迷不

    悟、怨天尤人,甚至产生攻击性,看什么都不顺眼,看谁都不顺气,经

    常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由此形成“恶性

    循环”,而难以自拔。

    第三,当“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时,你就会顺理成章、迫不及

    待地再度向外寻找,找医院、找医生、找好药……仿佛只要找到了身体

    就安全了、保险了。可事实上,找到的各大医院、各大名医,在大多数

    情况下不但没治好你的病,甚至还会有30%左右的误诊率,还会产生若

    干“药源性疾病”,使你成为一些药物慢性中毒的伤害者。

    幸好,在困惑之余,在忧愤之余,你有缘接触了本书中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当然,在你选择后述新方法之前,我还要强

    调你先应做好“静心”内省的第一课。

    你在内省时不要烦躁、怨恨当前的病症,甚至要感谢他们。之所以

    你有今天的不良结果,那是因为你以前对自己了解得太少了,甚至根本

    就不了解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己”才成为千古难题!

    二、相信你的潜能

    事实证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宇宙的研究,这就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和神秘所在。

    心理学家研究得知,人的潜意识能量比显意识要强大 30 000倍。最

    常见的是人们在危难应激时,它会比平时的速度快几倍,耐力高几十

    倍,马拉松运动的创立就是能证实这一点。现在你能跑几公里,可经过严格持久的训练,只要你没有心脏病,几乎18~55岁的人,有98%以上

    的人可以跑马拉松的全程。还有那65岁的老妇人可以赤手打死美洲豹;

    一个女人为救孩子竟能力战三只恶狼。90岁老人可以做1 200多个俯卧

    撑等。还有在战场上身中数弹,血流不止而照样能冲锋的英雄等。都说

    明了人自身潜能的相对的无限性。换言之,人类的“极限”还仍然是一

    个“X”。

    你要完全相信自己内在的本能和潜能,否则,就像以往父母总不相

    信子女的独立意识、独立才能,经常以溺爱的方式方法去“关心”他们,结果不但累坏了自己,同时更扼杀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及能力,甚至还

    激起他们的叛逆和反抗。所谓“症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变症”“坏

    症”“顽症”“死症”等,就是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具体表现。

    相信孩子,有时只是给他们一点点时间;有时只要你能静静地听听

    他们的倾诉;有时他们只是想要一点点激励和欣赏。于是就我们都得到

    了自由、自在、快乐和幸福。

    三、消除内在的噪声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休息”的涵义。所谓休息,可分为积极休息和消

    极休息两种。休息并不是摆成个“大”字在床上躺着,而要深呼吸的微微

    闭目去“返照”自己;休息,是要在心灵中消除噪声。然而封闭的房间虽

    然没有声响,可是欲望使你不能静心。奥修说欲望是最大的噪声。如果

    你不能节制、抵制、限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噪声会永远想在你的耳边,烦在你的心灵,恼在你的脑海。

    现代人的累,主要是“心理疲劳”“灵魂空虚”“精神失落”等导致的。

    所以消极的形式上的肉体上的休息根本无济于事。有时愈休息则愈烦

    躁,因为当你的手停下来时,你的大脑想得到的更多了,于是得而恐

    失,欲求不得,少而欲多,甚至还有“决策恐惧症”等,都一股脑地涌进

    来,你怎么会安宁静心呢?

    人们大多数害怕自己做决定,这种思维由来已久,从小有父母决

    定,上学有老师决定,考什么大学,还是由父母和老师决定,有病之后

    由医生决定……

    长此以往,人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做决定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凡事都

    养成依赖的习惯让别人做决定,自己就免得负责任。在诸多决定之中,唯有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决定至关重要,只要你的

    人生价值观不错位的话。

    如果你现在除了健康以外,什么都有了,你就更要静心,再静心地

    领悟一下,为什么其他的事情你都能决定,而唯独身心疾病和健康问题

    却要完全依赖医生呢?

    你把生命中次要的事情自己决定,而把最重要的事情由医生决定,这不显得可笑和荒诞吗?当然我指的是在90%左右的时候。

    相信你能通过静心而找到回归之路。你会发现原来回归之路是那么

    静谧、松软、温馨。在愈进愈深的里程中,你会发现意外的喜乐、前所

    未有的极乐。虽然此时你好像没有获得世俗的金钱、物质、权利等,但

    你的收获却是丰富的。那是因为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无法用金钱

    获得的。

    静心,是悟道的开始,渐悟—顿悟—彻悟……

    静心,是自愈的开始,于是症状渐失、痛苦渐远,健康含笑归来。

    四、静坐禅定

    静坐是利用心灵的活动来影响身体的一种方法。静坐的目的是使你

    可以掌握你的注意力,让你不被外在多变的环境所 控制。

    静坐的种类很多。如禅、瑜珈等,而禅、瑜珈又分多种派别。不论

    是哪一种静坐,都是运用集中注意力或是流畅注意力的方法。流畅注意

    力是指允许外来的或内在的多种心理刺激,进入你的意识状态,而你只

    有像一张吸墨纸吸收倒在上面的所有墨汁,并让这些刺激能自由进出,你不去评断,也不正面处理它。集中注意力是你只注意其中一个刺激

    (通常是指一个单调而重复不变的刺激),例如你要在心中一直复诵着

    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或注视着墙上的某一个定点。

    早期的瑜珈行者和禅师们,就曾研究并发现静坐的生理效应。而这

    些研究的发现,也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中,得到印证。已有的研究指出静

    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减少4~ 6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

    70%,心跳次数减慢(每分钟减少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α波,并降

    低肌肉紧张的程度。研究已证实,有5年以上以及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

    学习1周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

    刺激时,虽然同样会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的人,更容易恢复

    正常心跳。

    皮肤带电反应与压力有关,静坐者的皮肤带电反应较少,表示所体

    验到的压力就较小。因此,有长期静坐经验的人,比一般人具有更稳定

    的自主神经系统,也更能应付压力的环境。

    另外,瓦莱斯的静坐研究指出,除了上述几种生理现象之外,静坐

    还会减低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减少血液中乳酸盐的成分

    (与降低焦虑有关),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此外,还会促进外周

    血液的循环(如手、足的血液循环)。

    静坐除了可以减低焦虑之外,也会增加自己的内控程度,促进自我

    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因此可

    以减少头痛、抽烟、药物的使用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所以静坐者可

    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当你知道静坐有那么多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好处时,你一定会心动,难怪有人愿意花昂贵的学费来学习静坐了。

    每天最好静坐2次,每次20分钟,最好是在起床后以及晚餐前各做1

    次。

    最后,当你静坐完毕时,要让你的身体慢慢回复正常的状况。先慢

    慢地睁开你的眼睛,看房间中的某个固定点,再慢慢地看其他地方。然

    后做几个呼吸,伸伸腰,站起来后再伸个腰。不要匆忙地站起来,否则

    可能会觉得疲倦,或有不放松的感觉。而且当你在血压和心跳都很慢的

    情况下,突然站起来可能会产生晕眩的现象。因此,切记要慢慢地使身

    体恢复原状。

    或许你会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或找不到安静的场所,然而,每

    天连40分钟都抽不出来,或20分钟安静自我都找不到的人,就是愈需要

    静坐了。若你认为健康很重要,就一定找得到练习静坐的时间和地点;

    若你还不重视你的健康,当然就很难了。

    第三节 溯本求源法一、病由愚生

    世上的凡夫,只害怕疾病的症状,岂不知我们就是“症状”的制造

    者。除了几岁的童稚,成人都应为自己的“症状”承担责任,遗憾而又可

    悲的是,明明是自己制造的“恶因”,却不甘心接受那些难以名状的“苦

    果”。

    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里博士曾说:“生活是

    由思想造成的。”《圣经》上说:“你寻找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也许

    有的人会抗议笔者的引证,振振有词地说:“可我并没有寻找疾病啊!

    我也没想要那些可怕的症状啊……”是的,你虽然没有“直接故意”去寻

    找疾病,却在“间接故意”去制造疾病。还有那些种种过失,都在时时刻

    刻地为疾病助燃加油……

    如由愚昧而生贪心,由贪心而致贪色、贪财、贪食、贪睡、贪逸、贪官、贪名、贪玩、贪毒等,请问,哪一种“贪”会使一个人心平气和、心康体健呢?

    倘若你的心念一贪,就像一棵大树其主根生病,必然要影响树干上

    面的枝节,如贪财、贪色常常使人劳心伤神,肾损精亏,心肾俱虚,百

    病丛生,如失眠健忘、腰酸耳鸣、牙齿松动、血压升高以及心脑血管病

    等。看看历代帝王之中有几个长寿健康的,便一目了然也。

    好名和好权如果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不损害社会利益倒无可厚非。

    然而好之过分、过度才谓之“贪”。贪念一起就会居心叵测,就会挖空心

    思,就会不择手段……如评职称有名额,分房有指标,官位的空缺也很

    难得,一时间觊觎者都虎视眈眈、上窜下跳、恨不得再生出几条腿来,再长出两个翅膀以助其成。试想,这种“苦心经营”“唯名利是务”怎能不

    损精神、伤气血?中医理论认为“所愿不遂,郁怒伤肝,忧思伤脾”。其

    症状表现为郁郁寡欢、漠漠不语、精神恍惚、体乏头晕、失眠多梦、食

    少便秘等。如笔者一故友,曾因竞争局长无果,遂长期抑郁失眠,服药

    不效,每晚竟痛饮白酒斤许,以麻醉自己,2年以后,患肝癌而亡,年

    仅41岁。

    二、迷途知返

    “所有的形态都会使人上瘾,如果人们不能看透它们,金钱、权

    力、荣誉、产业、影响、知识、娱乐、食物、饮料、情欲、宗教、观点、毒品等,不论是什么东西,都有被体验的理由;而且如果人们不能

    摆脱它们,它们就会成为瘾物。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成瘾物,它们反复

    地麻醉我们的灵魂。”(《疾病的希望》)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也有偏颇的一面,如对知识、荣誉、宗教观点的

    成瘾和其他方面的成瘾在性质上就不同,正如奥修的观点,欲望就如同

    一架梯子,当你向上就可以达到天堂,当你向下就会坠入地狱。这无疑

    使欲望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两种。追求精神,可以使人觉悟,从而

    得到提升;追求物质,可以将人沉迷溺爱,从而使人堕落。但无论是追

    求精神或物质,当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时,就都能成

    为“病”。

    奥修说:“野心永远不会满足,满足不是它的本性。你可以满足一

    个野心,马上就有一千个野心从里面生出来。野心从来不会停止。”可

    见,即使对精神方面的欲望,向上追求的欲望,也包括对文学、艺术方

    面追求的欲望,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也是一种“病”,一种急于成就

    的“病”,犹如和尚竭力追求“无欲”,这种殚精竭虑追求“无欲”的本身也

    是一种“欲”,只不过这种“欲”比较纯粹而已。从心理学上讲,过度的追

    求,必然产生焦虑和压力,而这种情绪一久,就一定会导致人的脏腑功

    能失调而致病。过分追求就属于“执著”,而无论是“我执”还是“法执”都

    是一种病,欲求不偏,那只能“道法自然”,即“随缘”而不强求罢了。

    三、觉解之路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感性”与“理性”不断斗争,不断矛盾的过程。

    生物本能的“我”是在追求各种满足于“感官”的物质享受,而社会性质

    的“我”却总会顾及道德、伦理、法律等而控制自己,于是在思维意识中

    就会形成矛盾和痛苦。弗洛伊德为此提出了“三我”的理论,即“原

    我”“本我”和“超我”的学说,在“原我”的层面上,人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

    别,除了能穿衣服、会说话、能直立行走,人和动物的区别真是不大,甚至有时人还不如动物,有人为了利益和性欲可以发动残酷的谋杀、抢

    劫、强奸,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人是世界上最“残忍的动物”(动物有

    其固定的食物链,而人是所有的动物全部通杀通吃)。

    为了扼制人的残忍,社会才制定出伦理、道德、法律来约束规范人

    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自觉约束并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就会成为理性

    的“本我”,不能自觉约束自我的人,社会就会用法律约束,强制要求制

    裁,使其合乎“本我”的人格,而能在“本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向高境界上提升自己,净化澄清,那便可以升华到贤人、哲人、圣人的境

    界了!

    真正的觉者,就不会再有“贪”“瞋”“痴”的妄想邪念,他怎么还会生

    病呢?他能够以心转境,而不被外境所转了。以此为鉴,想成为健康的

    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早一点转变观念,树立“正念”,从

    而将主宰健康的权力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相信你不仅能摆脱抑郁,获得健康长寿,而且还能成为快乐幸福的觉者。

    第四节 饮食疗法

    一、水是最好的药

    水,是我们天天生活的必需品,也是99%的人最容易忽略和不被重

    视的东西。世界上的病80%以上是由水引起的。由此不难推理,如果学

    会了科学地喝水、用水,就能使80%以上的疾病减轻减少,甚至消失!

    如果学会科学地饮水,对治疗抑郁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F· 巴特曼博士认为,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如哮喘

    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各种溃疡、头痛、抑郁症等。当我们

    身患上述种种疾病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大医院诊治,结果年年吃药,严重时还得住院,但是花掉了许多血汗钱、养老金之后这些病并没有治

    愈,有些病竟成了终身服药的痛苦之源,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

    等。

    二、你的抑郁是因为渴了

    F·巴特曼博士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惊奇地发现:“你没有

    病,只是渴了!”乍看到这句话,不但你不会相信,身为医生的我,也

    一样感到耳目一新,语出惊人!可在他的《水是最好的药》一书中,不

    仅阐述了水的奇妙作用,更列举了不容不信的病例,甚至是数以千例、万例的病例来证实水的神奇功效。

    三、学会喝水

    想要用水来治病,首先要改变我们以往的认知模式。

    那么每天喝多少水,喝什么样的水才能达到自治自愈的目的呢?1. 喝什么样的水

    首先,它的pH一定是弱碱性的。健康人体体液的pH在7.35~7.45。

    而当你的pH低于7.35时,就属“酸性体质了”。据载,我国现在有70%以

    上的人是酸性体质,所以他们是“亚健康”人群。

    若想饮用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水,最好pH为7.4~7.6,超过则会引起

    碱中毒,比酸中毒还麻烦。

    其次,水必须保有原矿物质。市售的水应注意其微量元素的含量。

    第三,它必须是无杂质,不能含氯和重金属,最好能符合国家检验

    标准。

    如经济条件较好,能使用臭氧解毒机来杀菌或消毒更好。

    2. 每天喝多少水最科学

    第一,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身体会越来越缺水,所以我们看老年

    人皮肤松弛,皱纹增多,肌肉弹性减小。那就是说,年龄越大,每天饮

    水量应适当增加,“要想美,多喝水”。

    正常人每天应饮8杯水(约2 000毫升),当然与你每天吃进去的食

    物稀、稠有关,如吃粥多、喝汤多的时候可稍减量,相反则应稍稍增

    加。

    第二,身体消瘦时,应在正常饮水量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理论认

    为:胖人多痰、多湿,瘦人多火,消瘦人的多“阴虚内热”,故应多补充

    水才对身体有利。

    第三,当你身体有病时,如果不是肾病水肿,而是其他慢性病(如

    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糖尿病、溃疡病、哮喘、关节炎等),可以

    每天在标准饮水量的基础上增加饮水量。

    第四,什么时候喝水最好?

    专家建议,晨起空腹应喝一大杯凉开水。人体经过一夜的消耗代

    谢,处于血液相对黏稠、血流较慢的状态,此时补水对健康非常必要。

    祖国医学认为“其水入经,其血乃成,其谷入胃,脉道乃行”,证明人体内的气血,是由食入的水谷精微转化而成。如饮入的水少,加之食纳不

    佳,必然导致人的气虚血少,久之亦可造成贫血,即中医所说的血虚或

    气血两虚,并由此引起许多疾病,如头晕、健忘、头痛、眼干涩、倦怠

    乏力、便秘、失眠、心悸等症状。

    从另一角度看,清晨饮入凉开水还可以疏通肠胃,推陈出新,治疗

    和预防便秘,防止毒素在体内沉淀积蓄,使人增强活力。

    另外两次需要多补水的时间是,上午9时和下午3时,即早饭后2小

    时与午饭后2~3小时。换言之,饭前半小时,饭后1小时内都尽量少饮

    水,以免冲淡胃液和其他消化液,而影响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而在9

    点和15时,食物已进入小肠,胃已基本排空,人体亦需要补充大量的水

    分,此时如能每次补充300~500毫升,应是最佳效果。

    其他时间,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喝水,每次量不宜太多。

    第五,加大饮水量时,每天应适量补点盐。

    盐是人体内仅次于氧气、水、能量的必需物质。如果你改变了以前

    饮水的习惯后,不能在饮水时稍稍加点盐,会影响到体内的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

    如果你每天饮10杯水,应加3克盐。当然是在肾功能正常的前提

    下,否则就会发生水肿。

    除了身体患有上述疾病以外,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水。需要加量

    呢?你可以以二便作为参考:如果你经常便秘,且尿色深黄,那就表明

    你体内缺水,应及时补水;而大便正常,尿液淡黄,那就按正常标准去

    饮水就可以了。

    四、吃快乐食物就能远离抑郁

    从西方营养学来看,香蕉好处多多,是不折不扣的好食物。一根香

    蕉约能产生半碗饭的热量,是很好的热量来源。运动选手上场时,如果

    吃太多食物会引起呕吐,这时香蕉就是补充体力的上佳食物。

    香蕉也可以预防脑卒中,因其含丰富的钾,它是继黄豆之后,被美

    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许可,可以在其相关产品上明确标示:“含高钾与低钠,可以降低脑卒中、高血压的发生。”更令人兴奋的是,香蕉还是“快

    乐食物”。香蕉中所含的生物碱,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

    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重要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

    英国健康专家指出,最近50年来西方饮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导致该国心理疾病增加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使用杀虫剂、肉食中脂

    肪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已经使某些关键营养物质严重流失,如必需脂肪

    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专家们还指出,近年来,营养价值低和不均衡的膳食导致了诸如抑

    郁症、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心理疾病的增加。

    专家们还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日常摄入的 ω-3脂肪酸

    的量正在降低,但含有ω-6脂肪酸的食物消耗量却在急剧上升,这不仅

    导致了抑郁症的增加,而且还造成了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诸多方面的问

    题。

    第五节 信仰的作用

    一、信仰的力量

    信仰,既包括宗教,又不完全属于宗教,换言之,一个人可能没有

    宗教信仰,但决不等于他没有信仰。

    信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你可能宣称“我什么都不信”,其实这也是

    一种“信仰”。就好比说,我什么都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据记载,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占人口总数的13以上。他们的生

    活普遍比较宁静、安祥和快乐。而其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实也有种

    种其他信仰。如有些人相信“因果”;有些人相信“命运”;有些人相

    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些人相信“善恶到头总有报”;有些人相

    信“机遇”;有些人相信缘分等。这些都是人生中的普遍信仰。

    在对待健康、疾病的问题上有的人相信医药,认为有病就应该去医

    院看医生,严重的就得手术、住院等;有的人则相信自己,认为平时积

    极预防,注意节制自己,就可以不生病等。笔者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你可以不信仰宗教,但不能不选择一种积极的信仰,特别是对待自身健康方面,我竭力推崇的是:“自己才是健康生命的主宰!”“吃药、打针

    不是患者的必需,但康复的信念也不能没有!”

    如果你现在患了抑郁症,可怕的不是抑郁症本身,关键是你对抑郁

    症的观念、你对疾病的态度,乃至你的人生信仰。如果你对自己的身

    体、心灵充满强烈的信心,认为疾病只是暂时的心理失衡、脏腑功能失

    调,症状只是我们意识里缺少什么而在躯体上表现出来的“代偿”,那么

    只要你能放开心胸、放下负累,放飞心灵,放声歌唱,放声大笑,相信

    抑郁症就会被你这种旷达豁然、超然物外的胸怀所驱散,你再想寻觅它

    都难。所以哲人说:“影响人们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你对外在事物的

    态度。”发生什么并不重要,而在于你对发生事件的反应。换言之,吃

    药打针不是疾病的必需,而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只要你有了顽强的必

    胜信念,莫说是抑郁症,就算是疑难杂症,甚至是癌症,也照样能够康

    复。

    二、伟大的精神支柱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信仰是一种积极“暗示”的力量,它会产

    生令人吃惊的神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小时候生病,腿部患严重的疾

    患,高热不退,医生一直主张要把他的腿锯去,以保全其生命。他的父

    母为了保全儿子的生命,也只好被迫同意。可艾森豪威尔竟然反对这样

    做,他相信他的病能治好。于是,他请求他的兄弟把他的门闩上,不让

    任何人接触他的身体,即使高热再严重合并昏迷,也不要手术,不要失

    去腿。他的兄弟信守诺言,不论家人怎样劝说,坚持完成了使命。后来

    奇迹终于发生,腿部肿痛渐退,热度渐退,最后竟然完全康复。这个后

    来做到美国总统的孩子,就是由于他有坚定的意志,有坚强的毅力,最

    终战胜了病魔。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认为:坚定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大海

    一样的胸怀是一个人生命的基因。当他91岁时,被确诊为直肠癌,但从

    文献上看,超过80岁的老年人就不宜做手术,可马寅初坚信手术后能够

    康复,于是医院请示周总理同意后,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均获得成

    功,打破了医学文献上的历史记录。且手术后康复很好,后来他活到

    100岁才逝世。由此可见,他乐观豪爽、不向癌症屈服,是健康长寿的

    有力支柱。

    信仰不是宗教的代名词,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它

    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周国平先生说:“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迹。奇迹在虔信者的心里,奇迹是绝望者的希望。”一个不相信

    奇迹的绝望者不仅是一个真正的绝望者,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希望;

    而且他是一个勇敢的绝望者,他敢于不要任何希望而活着。

    毛泽东同志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凭着正

    义之师的必胜信念,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

    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见信念

    不仅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生、对事业、对

    国家的兴旺发达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节 意义疗法

    一、生命的意义

    从终极意义上来讲,人生本无意义,但要想使人生活得快乐、幸

    福、成功,还必须给生命赋予意义。故刘墉说:“生命本无意义,全在

    自己赋予。”事实证明,那些活得平庸的人、那些活得无聊的人、那些

    悲观厌世的人,就是失去了生命意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

    人。

    没有生命意义的人,不但无聊、无奈、无趣、无志,而且会经常生

    病。因为一个人越是空虚、寂寞、闲散,就越容易忧虑、焦虑、悔恨、嫉妒。

    换言之,生命的意义就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就是人生的一种目

    标使命。犹如螺旋桨若不高速旋转,目标就不会始终如一,甚至还可能

    离开航线而坠毁一样!

    换言之,当你找到生命意义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充实、快乐、幸

    福,并能尽快成功。弗兰克指出,快乐并不像你可获得一份工作或一个

    妻子一样可以直接得到,反而它是一种副产品,是源自于你对目标(这

    些目标能赋予你的生命有终极意义、目的与方向)成功的奋斗而产生

    的。

    二、意义治疗学的创立

    创造意义治疗学的维也纳心理学家弗兰克,用其经历或感悟向世人

    披露并倡导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追寻,他的畅销书《活出意义来》对世界影响很大、很远。

    弗兰克生于1905年,受教育于维也纳大学,他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及

    医学学士的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是一位精神治疗医

    师,并执教于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当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奥地利后,弗

    兰克知道自己身为一名犹太人的危险处境,他为自己及新婚不到1年的

    妻子取得了前往美国的护照,但他却无法为年老的双亲及弟妹们申请到

    签证,为了这个原因他决定让自己也留在维也纳。

    不久,他和家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并且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不允许

    呆在同一营中。一直到大战结束之前,他始终都无法知道父母、妻子及

    弟妹们的生死下落。待他知道时,他们已经都死了!

    弗兰克再度回到维也纳大学任教后,他开始将“意义治疗学”付诸于

    系统化的程序,虽然这些理念在大战前就早已在他心头萌芽,但若非他

    在集中营那3年九死一生的非人生活体验,是很难如此完美的。集中营

    的生活使他体验到,一个人若在最艰苦、难熬的生活环境中活下来,他

    必须怀抱着一份站立不倒的信念—生命始终存有一份意义与一个目的,每个人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都有一份工作(生命的课业)要去从

    事。

    弗兰克就是凭着强烈的“生命意义”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要找到生存

    的理由,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到一个“为什么”,一个值得为之生存的理

    由。

    近年来,倡导“生命意义疗法”的郑玉琰先生,1994年到日本讲学

    时,森田医院对待癌症患者的特殊疗法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日本这

    家医院在注重其他疗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将患者错位的注意力转移到

    正常轨道上来。他们让患者领略美妙的音乐;欣赏美好的自然风光;探

    索生命的意义;建立人生的寄托……使他们从恐惧、忧虑、悲观、乃至

    绝望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向你倾诉他们内心的隐秘、家庭、事业等。医

    院的一位负责人带领患者攀登阿尔卑斯山。他们历经艰辛,终到顶峰。

    眺望远山,仰视苍鹰,他们都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这些人后来都创造

    了生命的奇迹,顽强地活下来了。

    这种“生命意义疗法”,让患者脱离了病床,远离了化疗、放疗等其

    他药物疗法,却调动了患者的强烈的生存意识和积极的意义渴求,从而

    使“脑内吗啡”增加,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三、生命意义与人生使命

    生命意义的探寻,犹如车、船、飞机找到了目标或航线,否则就无

    法抵达其目的地,或者永远也无法靠岸,而中途颠覆或坠毁。

    当你找到生命的意义时,你就会产生崇高的使命感;你就会负起人

    生的责任,并矢志不渝地去完成它。战场上的英雄之所以身受多处重伤

    仍能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就是他们心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激励

    他们,使其迸发出生命的无限 潜能!

    很多党的好干部(如焦裕禄等),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身患重病

    而继续坚持工作。大家一定记得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杰出奉献精神,他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超负荷地带着癌痛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人生使

    命和对国家、对党的赤胆忠心,能够承受得住吗?由此不难看出,任何

    顽疾重病,他们都害怕崇高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人生

    信仰。

    不是因为事情难得使你不能去做,而是因为不做事情你才会很难。

    换言之,不是因为病重使人早亡,而是因为你的恐惧、焦虑才使病情加

    重,乃至早亡!不论你现在是否有病,“生病意义疗法”都是你健康、快

    乐、成功的有力“支点”!

    第七节 笑 疗 法

    一、灵丹妙药在你心

    自古道“非笑莫开店”。现代已将“微笑服务”列为商业服务法则之

    一。微笑,不仅仅在商业服务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也是必需的,而且在

    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也值得认真发掘和研究。

    科学研究证明,笑可以促进健康,也是对付哮喘、抑郁症、偏头

    痛、风湿、肌肉酸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良药。笑,还可以增强食

    欲,《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所以说,胃是

    情绪的器官,笑,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克服失眠以及神经衰弱。海德

    堡癌病防治中心调查表明,开怀大笑1分钟的健康功效相当45分钟的体

    育锻炼,所以有人将笑称为“超级维生素”,可见笑对于人体健康是何等

    重要!二、一个笑星胜过一打医生

    当医学界发现这一“灵丹妙药”之后,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笑疗”。

    在英国的伯明翰医生让那些遭受性暴力的患者躺在地板上,设法让他们

    心情欢笑,以抹去那些令人痛苦的回忆。在崇尚严肃的韩国,人们开始

    学习如何笑。

    据调查显示,平均每个韩国人一生当中只有80天在笑,而且70%~

    80%都发生在20岁以前。现在,“笑疗”在韩国越来越流行,韩国“笑中

    心”建议人们每周练习不同的笑法,如“抖着笑”、可以减少腹部脂肪

    的“减肥笑”等。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位皮肤科专家自创了一套“笑的冥想法”,让患

    者用5分钟伸赖腰,5分钟开怀大笑,然后再用5分钟静静地沉思,据

    说,此法也获得了神奇的疗效。

    据记载,婴儿每天能有400多次微笑,随着年龄越大,微笑的次数

    越少。现代人,整天忙于工作、竞争,苦于压力太大,微笑越来越罕

    见。然而奇怪的是,人的笑容越少,工作越不顺,人际关系越糟糕,身

    体越容易生病。

    既然微笑的作用如此神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常常坚持,使自己天

    天微笑,时时微笑呢?周国平先生说:“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

    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

    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

    三、如何拥有可持续性快乐

    快乐和笑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否则,那些演员为什么可以说哭

    就哭,说笑就笑,你完全可以通过想像来练习微笑,其原理完全等同于“望梅止渴”。

    传说一位老中医诊治一名久治不愈的男性“抑郁症”患者,患者已不肯服

    药,终日胡思乱想、郁闷、沮丧、头晕、腹胀、便秘等。老中医诊毕

    说:“你的病是由月经不调所导致。”患者闻之大笑,拂袖而去。以后逢

    人便讲,每讲必笑,笑那老中医的可笑……不到2个月,多年不愈的抑

    郁病却好了。从此他才深明老中医的良苦用心。实践证明,当你经常笑时,笑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像人们打电话

    时一样,电话一通,你马上习惯地说:“您好!如果你经常练习,在问

    候对方后也同时笑出声来,几次以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个反射一

    旦形成,相信是你一生受用不尽的 财富。

    是否能微笑,关键在于你对事物、对人怎么想。影响人们的往往不

    是外在事物,而在于你对事物的想法。你可以想得很悲观,也可以想得

    很乐观,你欠别人钱到期还不上,你可以悲观伤心、一筹莫展;你也可

    以宽心一笑,“我的人缘挺好,要不是他当初借我钱,怎么会渡过难

    关,现在到期了,他还不逼我,真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啊……”

    其实,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非常微妙,只是注意力不同,所

    以“成功学”里有一法则说“注意力”等于事实。换言之,你寻找什么,就

    会得到什么。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看她哪都好,当你不爱她时,看哪

    都不顺眼。同样还是一个人,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同样是一个甜甜

    圈,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

    洞。同样是塞车,有的司机急不可耐,常常愤怒地按高音喇叭,有的还

    把头不时地探出窗外,甚至口出秽语。可有一次笔者打车遇到塞车时,只见那司机不慌不忙地找出一本古典名曲,并找出一本幽默杂志,边看

    书边欣赏名曲。他的这一举动对我震撼很大,我心里想,如果我们的司

    机都具有这种心态,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将会降至世界最低。想着想着,这时看那司机,看看书自己笑了起来,并且与我分享他书中的笑话……

    我想,交通部以及相关部门,是否应该经常对司机朋友进行心态方

    面的开导,以使我们的道路更通畅,社会更文明和谐……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如果眼睛只一味地盯着坏处看,哪怕仅仅遭遇一点点挫折,就觉得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样恐惧,吃不

    下、睡不香、忧虑重重,这种人活得压抑、悲观,几乎体验不到人生的

    快乐。他们常常吝于微笑,整天满脸阴云密布,怎么能有好运降临呢!

    也许有人认为,有钱了我就会快乐,钱多了我就会微笑,然而钱的

    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钱有多少是多?官当多大算大呢?如果你的“比

    较系统”出现偏差,总是盲目地同别人相比,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快乐,据记载,在美国最快乐的不是那些大富豪,而是那些中产阶级。你能悟

    出此中真谛吗?事实上,人的事业干得越大,他的压力就越大,投资项

    目越多,货款也越多!一个奇怪的情况就产生了,企业家贷款,老百姓

    存钱。存钱的人常常快乐轻松,贷款的人常常紧张焦虑,怎么能笑得出来?

    弗洛伊德对许多人进行精神分析发现,人的内心实际都在不由自主

    地追求着快乐。为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趋乐原

    则”是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是,如果你把“趋乐原则”的前提建立在物质基础上面,那不但很

    难得到快乐,而且容易因为追求感官刺激、物质享受,最终走向堕落与

    痛苦的深渊。

    四、知足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种精神境界。如读书之乐、书画之

    乐、养花喂鸟之乐,都是无功利性的人生乐趣。

    “知足常乐”,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高尚境界,他认

    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非物足为之足,而心足为之足

    矣。”2000多年前的老子都认识到人的物欲永远不会满足,能满足的只

    有心。心足则天天足,心足则当下富。所以,人最可怕的不是物质方面

    的贫穷,而是心贫。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心不满足,那就永远是穷

    人,这就是“精神赤贫”。况且,这种赤贫永远不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脱贫”。事实上,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很多人都在忙着整天攒钱、存

    钱,为了孩子,为了买房子,为了给孩子结婚……“等到什么什么时候

    我就好了”。这成了他们终生不变的生活模式,终日苦苦积累,哪里还

    发得出笑声呢?

    五、因果倒置的奇迹

    很多人之所以不笑,是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在他们的逻辑中,没有

    理由和前提,我怎么能笑呢?这种思维方式是,比如孩子考了高分数,我才能笑;今天有喜事(如长了工资,分了房子,中了奖等)才笑。总

    之,必须有原因时,才能笑。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理论,是一种痛苦的

    思维模式,应该马上摒 弃掉。

    奥修在其《白云之道》中说:“制造果,然后因就会跟着来。”这在

    科学上来讲是绝对荒谬的。科学说“如果有因存在,果就会跟着来”,而

    宗教说“反过来也是对的”“你制造出果,然后看……那么因就会跟着

    来”。你只要成为快乐的,那么爱人就会来;你只要成为快乐的,就会有

    朋友;你只要成为快乐的,每一件事都会随之而来。因是超乎我的,而

    果就在我里面……选择快乐,那意味着你在选择果,然后看,会发生什

    么;选择狂喜,然后看,会发生什么;选择喜乐,然后看,会发生什

    么。你的整个人生将会立刻改变。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都一直忽视这个既简单又神奇的法则。只要你

    笑,全世界的人都会随着你笑;只要你哭,相信没有人会随着你哭,并

    且会躲开你。相传古时有个布袋和尚,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开怀大

    笑,他的笑声会很快召来一群人围观,开始大家莫名其妙。然后,渐渐

    地大家也都随他笑了起来,整个城镇都欢乐了,沸腾了。在一片笑声

    中,人们的精力更足了;身体更好了,工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人与人

    的关系也更融洽、和谐了。

    现在,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自己是喜欢笑脸还是哭丧脸?一个人整

    天阴沉着脸,不苟言笑,你还爱她吗?你敢爱她吗?既然“己所不欲”,为什么偏要“施之于人”呢?如果我们真能理解耶稣所说的“爱你的邻

    居、爱你的仇人”,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苦恼而不令人欢笑呢?有一次

    笔者为一对高级知识分子夫妇做心理咨询,他们之间原来感情很好,可

    近年来由于孩子学习不好(整天上网、发短信)而愁眉苦脸,夫妻意见

    不和,时常冷战……我得知内情后说:“你们的孩子真的一点优点、特

    长都没有吗?”他们说:“他就喜欢滑冰、足球等运动,就是对学习没兴

    趣。”我说:“成功、成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一定学习好就能成才。

    你们要鼓励孩子发挥特长,赞美他,说不定以后他是个体育天才呢。热

    爱体育,证明他有意志力,这种非智力因素可能比智商更可贵!”从此

    以后,他们夫妻想通了,对孩子的态度转变了,家里又响起了朗朗的笑

    声。两年以后他们的孩子果然考上了省体育学院,且成绩优异。

    失恋的年轻人,更应及时地运用“因果倒置律”,否则,你整天都不

    乐,以酒浇愁,那不但失去了原来的恋人,反而还会错过新的机遇。况

    且,失去的未必就是适合你的,好的男人、女人固然很多,但只有适合

    你的才是最好的,一朵花儿凋谢了,请你不必驻足长叹,一路走下去,随着季节的变换,水土的差异,相信漫山遍野的花儿都会像你的笑脸一

    样绽放!

    六、假装快乐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经历,不论我们心情如何,或许夫妻正在吵架;或许正在训斥孩子;或许因某件事正不开心,可门铃响了,你的朋

    友或同事登门拜访,此时你们一定得装出一副笑脸,热情地接待来访

    者。这就是“假装快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获得微笑,不管你现在心情如何,建议你装也该装得很快乐。

    只要你能改变观念,多想一些令自己开心、高兴的事情,如幻想自己此

    时躺在温暖的海滩上,倾听那美妙的海浪声;此时你置身在西子湖上荡

    舟,聆听那醉人的燕语莺声等。

    如果你实在感觉想不出令人快乐的事情和场面,那就看看这个故事

    吧。在“二战”期间,内森堡曾和无数的犹太人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忍受着惨无人道的摧残,时刻都有被杀死的可能,许多犹太人都因无法

    忍受其巨大的精神压力而病倒,开始,内森堡也和大家一样处于极度悲

    观的精神崩溃边缘。过了不久,他想,如果总是这样,即使不被杀害,也无法活下去。为了生存,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可怕的事,而刻意

    想像自己正踏上早上的阳光,前往一所大学去听演讲,或者去明亮宽敞

    的礼堂中发表自己的演讲,在想像的掌声与欢呼中,他的脸上浮现出久

    违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还能笑,还有希望和期待。从这一刻起,他的笑

    容就再也没有离开自己的脸……有难友不解地问他:“你笑什么?”他自

    信地回答:“我在细细地品味着阳光的滋味。”在地狱的边缘,他智慧地

    将头转向了阳光的一面,天堂的一面,后来,纳粹失败了,他果真活着

    走出了集中营,开始了他幻想中的美好生活。

    读者朋友,你怎么能笑不出来?难道你的境遇还不如内森堡吗?

    实践证明,要想假装快乐,即使不配合想像也能装出来,这就是动

    作创造情绪的道理。具体的做法是:先改变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脸部表

    情、呼吸方式、姿势、动作等,用这种方式,你既可以模仿悲哀、沮丧

    的神情,如垂头丧气、忧心忡忡;又可以模仿高兴大笑的神态,如兴高

    采烈、喜气洋洋。你可以对着镜子练习,当你嘴角上翘、眼睛眯起、两

    肩上提、呼吸加快时、再配合哈哈的笑声,假装3分钟后,你便真的笑

    起来,你还可以找一个平时自己喜爱的人生偶像,梦中情人,或者哪一

    位笑星的脸谱去模仿,看着他们笑,时间长了,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笑

    其实如此简单,它并不需要发生什么,却可以马上改变些什么!

    微笑,是超级美容师。它不仅仅能改变自己,更能“传染”别人。有

    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想拯救城市里日益冷漠的人性,于是他就微笑

    地面对每一个市民,他对司机微笑,司机也把微笑“传染”给乘客,乘客有了好心情,也会把微笑“传染”给家人和单位里的人,如此循环,岂不

    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以至无穷”。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是一位领导,你的微笑就具有“批发”的倍增价

    值了。你同时对几十名学生微笑,几十名学生就可以影响他们的家长及

    他人,然后由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

    微笑,是无价的人生“良药”。它可以慰藉心灵创伤;又可以改变人

    的生理功能;它还可以拯救失意落魄的灵魂。如果你不会善用微笑,就

    会损失惨重。有一则报道记载,一位美国律师替一位脸部被烧伤的女孩

    索赔巨额赔款,法官问其原因?律师说:“你看她是否还会笑?”法官让

    女孩转过脸去,发现女孩的脸再也无法挤出笑靥了,当即同意赔偿要

    求。是的,笑靥无价,那位女孩是由于意外的伤害失去笑容,可我们自

    己为什么要自毁其笑容,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吗?

    如果你能从“假装微笑”中找回久违的笑,并且像太阳一样天天灿

    烂,相信你的人生马上就会改观,它不仅能治好你的心理上、生理上的

    沉疴顽疾,而且能给你带来财富和好运!

    开心地笑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如此美妙!

    开心地笑吧,你会发现人生是多么美好!

    开心地笑吧,你会发现,不求医生、不花钱就可得到人间最珍贵

    的“良药”!

    七、选择快乐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乐则是

    治疗这些疾病的唯一药方。”“疾病”一词意味着一种不快乐的状态。调

    查表明,乐观开朗的企业家注意事物光明的一面,他们比悲观主义的企

    业家更有成就。

    美国马克斯威尔· 马尔兹说:“我发现:在我的患者中造成不快乐的

    一个最普遍的原因,是他们企图按照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

    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以为自

    己结婚以后、找到好工作以后、买到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

    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之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都以失望告终。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

    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不是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能产生的。一

    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问题。如果

    你想快乐,你就行乐吧,不要有条件的快乐。”

    我们当中90%以上的人都在犯“等待着、不能及时快乐”的错误,一

    而再,再而三,甚至世世代代都重复着这样的错误。这是生命中最大的

    误区之一。真正想通了、看破了、放下了,事情原来如此简单!小的毛

    病根本不需要医生,天天微笑就可以治好。大的重病,我们更应该轻松

    大笑,因为你忧愁根本于事无补,相信科学、信任医生,把责任交给他

    们就是了,自己又何必去做“帮倒忙“的蠢事愚人?你能悟到这个境界,相信世上从此就没有“绝症”!

    奥修曾说:“笑会带来力量,现在即使医药科学也承认,笑是自然

    提供给人类最基本的药物之一,如果当你病了的时候,你能笑的话,你

    便会很快恢复健康,如果你不能笑的话,即使你是健康的,迟早你也会

    丧失你的健康,你将会生病。

    你也许不曾观察到,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拥有最好的笑话,原因

    就是他们生活在比其他任何种族更深的痛苦中,因此他们不得不创造笑

    话,否则他们早已经死了,他们经历了如此多的痛苦,他们几个世纪备

    受伤害,他们受压迫、遭暗杀—他们不得不创造出一种荒诞可笑的感

    觉,那是一个拯救的策略,所以,他们拥有最优美、最滑稽、最深刻的

    笑话!

    笔者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要及时汲取犹太人的智慧,在桌上、枕

    边放一本幽默笑话的书刊。每天看上几次,笑过之后,看看自己的心情

    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是最廉价又昂贵的的人生礼物。这种礼物不

    需要别人馈赠给你,你自己就可以随时随地撷取。

    相信你若能将上述的理念、方法真正领悟、掌握,并坚持时时运

    用,你从此就会走上健康之路;你从此就可以登上成功之巅。因为成功

    者未必天天快乐,而天天快乐的人必然是个智慧的伟大成功者!

    你有温柔的微笑就能挟来三月里的春风,那漠视冷淡的阴云瞬间便

    会被你的微笑扫掉。世上多一分微笑,人间少一分困扰。

    微笑能融化人与人之间抵触的冰层,能拉近和谐交往的距离,能铺筑团结互助的大道。你有和善的微笑就能赢得亲近信赖、就能远离孤

    独、烦躁。脸上多一分微笑,生活多一分情调。

    微笑能使你充满热情与活力,微笑能换来更多的理解与关照。在建

    功立业的拼搏中,你拥有坚定的微笑就能拥有自信和力量,你有真诚微

    笑就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称道。多一分微笑,成功便多一条渠道。

    微笑是柔美的阳光;微笑是温煦的热流;微笑是无穷的给予;微笑

    是处世的法宝。如果人人都能常常展露出或者坦诚、或者热切、或者友

    善、或者关爱、或者惠顾的种种灿烂的微笑,那么我们的生活该会变得

    多么幸福和美好!

    第八节 爱 疗 法

    一、世界上最珍贵的“药物”

    由于习惯性思维的定势作用,古往今来,人们在久病、大病之后,总认为多吃一些大补之品(如人参、鹿茸、海参、蜂王浆等)会有利于

    机体的康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经常把人体的康复和治疗完全依

    赖于药物,特别是贵重的药物或者保健品,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精神

    上的,甚至是灵魂上的慰籍,这实在是一种纯唯物主义的思辨方式。然

    而可笑的是,人并不是一个物体,像修一辆汽车或一部机器那样简单、单纯,因为人是灵与肉的有机体,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意识、有

    灵魂的高级混合体。

    医学界、心理学界早在20世纪的后期就已经注意到这种本质的问

    题,所以“医学模式”才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即将人是原来的生物人(解剖刀下显微镜下的单一生物体)

    的观点,变成有血有肉的灵魂的综合体,所以现代医学讲究“身心医

    学”的身心并治原则。

    奥修说,当你病了,请一个医生,但是更重要的是去请那些爱你的

    人,因为没有一种药比爱更为重要,请那些能在你的周围制造美丽、音

    乐、诗歌的人来,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会像庆祝的心境那样使人更快地康

    复。

    二、爱的奇迹药物是最差劲的治疗方法,但这看起来我们将一切都忘记了,所以

    我们不得不依赖药物,并且脾气暴躁,心情悲伤……

    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位医生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

    60%~70%的不适合药物的疾病,如果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能得到爱

    护、照顾、关心,使其心情愉悦,他的免疫力就会大幅度提高。电视曾

    经报道,有一位年轻的意大利人,因为车祸昏迷不醒,变成植物状态,但是他的女朋友还是把他的男友当成健康人一样,依然爱他。她每天都

    去看他,帮他擦洗、护理,并且天天在他耳边唱歌,讲故事给他听,告

    诉他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新闻。

    有一天,这位植物状态患者突然会笑了!女朋友看到他的反应,赶

    紧叫他,摇动他的身体,他终于被叫醒了。

    当地的医生,一直探讨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一直昏迷4年,毫

    无反应的植物状态,竟然被“爱”叫醒了。后来,这位年轻人开始学说

    话,恢复得很好。

    无独有偶,台湾慈济医院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一位男士,因为车祸

    昏迷不醒,他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常在父亲的耳边不断的呼唤:“爸

    爸,你要快醒过来啊,爸爸加油,我们需要你啊!”

    后来,志工们便教她用录音机录下呼唤爸爸的声音,于是,她录下

    这段话:“爸爸,自从你住院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妈妈的笑容了。记

    得以前,您每天早晨会买早点给我们吃;您住院以后,别人买的豆浆都

    没有您买的那么好吃。爸爸,您以前疼我们,要勇敢啊,您要赶快醒过

    来呀!家里要是失去您,就失去了一切……”爸爸终于被叫醒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只有爱才能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伟大奇迹。

    奥修说:“没有爱,一个人或许富有、健康、有名望,但他不可能

    心智健全,因为她不懂得任何一件事的内在价值……相爱的人不需要心

    理治疗,事实上,爱是生命最伟大的康复力。那些错过了爱的人只有空

    虚、不充实。”

    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其他动物等等亦是如此。据载,英国一公园

    里,有一只幼狮患病,兽医百医无效,后在报上登出广告征集治疗良方。竟有一小女孩仅仅八岁,她提出每天让人在幼狮身上施以爱心的抚

    摸。在万无良策下,动物园里的饲养人员真的去试着做了,意外地发

    现,幼狮的病一天天见好,食欲增加,仅仅半个月,竟奇迹般地康复

    了。

    三、拥有爱你就是富有的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夫妻感情好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人,一旦

    有病,他康复得比较快,预后良好。反之,那些缺少关爱的家庭,如正

    在准备离婚的家庭,或夫妻关系紧张的,或与子女关系不好的,一旦患

    病后,其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甚至预后更差。特别是危重病、疑难症,这种有爱、无爱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

    还有一种社会现象表明,当老年人丧偶之后,其身心状态马上低

    落,有的在配偶去世仅仅一二年,甚至更短便溘然离世。所以,真正善

    解人意的子女,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父母,更应该在精神生活方

    面,特别是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个人在世时,更应该关爱他们的情感生

    活,千万不可忽视“爱”的伟大力量!

    另一方面,夫妻之间亦应协调好关系,使双方的身心更健康,否则

    即使物质生活再好,也是很难快乐、健康,更谈何长寿!

    周国平说:“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爱的

    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实地活了一场。”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不管

    爱的经历是否顺利,所得的体验对于心灵都是宝贵的收入。

    爱的作用如此伟大,如此神奇,人人都期待得到爱,但要想得到

    爱,首先要学会付出爱,爱的本质是奉献,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当你

    能经常无私地付出爱时,你就必然会得 到爱。

    爱,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可贵的爱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换言

    之,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能将亲情、友情、爱情等完美结合,那真是一生

    幸福而又快乐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你一生努力付出的报偿。

    一个能经常付出爱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爱的人,自爱者必然自

    信,而自信者必然自强,自强者必然自立,这些都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使人充实、乐观的丰富 内涵。

    总之,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那就要先从自爱学起,从自爱开始转

    向关爱他人,热爱他人。当我们能将“小爱”过渡到“大爱”时,当我们能

    从局限的爱扩展到博爱时,你的生命能量必然在升华、在扩大,你的寿

    命也必然从有限扩展到无限,乃至永恒。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圣

    贤、大德,如孔子、孟子、老子、释迦牟尼等,都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

    榜样……

    从另一个角度论,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

    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正如马克思所说,能使大多数人快乐的人,他自己也必然是快乐的人。

    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习惯。当你能懂得

    爱、付出爱,并能坚持不懈地爱人与自爱时;当你能爱你所遇到的一切

    人和物时,相信你就会时时刻刻生活在愉悦的幸福之中,而不知“老之

    将至”。

    第九节 解脱顿悟法

    一、痛苦的根源

    现代人的口头禅常常是,“活得真累”“最近比较烦”“活得没劲”“没啥

    意思”“忙死了”等。

    如果认真审视一下上述抱怨、哀怨的原因,无非是人的欲望没有得

    到满足之后的叹息与无聊。人们之所以活的累、活得烦,无非是被名缰

    利锁缠绕着;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包装着、掩饰着。试想,一个人整天

    带着面具,戴着甲胄生活怎能不累、不病?整天没有“卸装”的机会,又

    怎能不紧张、不烦躁呢?

    我们都在寻找一种“解脱”之道。而这种解脱之道是无论如何都是在

    外部世界找不到的!或许有人说:“我有钱之后就解脱了;我日子过的

    就开心了;我有了如意的婚姻家庭就快乐了……”然而笔者要告诉你的

    是,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当这些愿望都一步步实现之后,没想到我

    比以前还不快乐了,否则我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将自己的生命

    感悟披露出来,与诸君分享了。通过最近几年的学习,我才算逐渐悟出一点道理,那就是,假若你

    现在不能马上快乐,向“内”寻求,你将一辈子都无法解脱。

    奥修说,小孩子很美,因为自我不存在。老年人变丑了,并不是因

    为年老的关系,而是因为太多的过去、太多的自我。如果老年人可以抛

    弃自我的话,他也可以再度变美,甚至比小孩更美,那么就有第二度的

    孩提时代,那是一个再生。

    奥修,真是一代大哲,他竟能一语道破“返老还童”的禅机妙法。

    如果你不能忘掉过去,总背着那个“自我意识”的沉重包袱,怎能不

    累,怎能不烦呢?倘若你肯“放下”,并立刻放下,那么立刻就可以获得

    解脱,立刻获得心灵上的“再生”。

    换言之,一切束缚都是你心甘情愿地“自缚”,没有任何武士能够捆

    缚住你的心灵。“作茧自缚”的蛹还有破茧化蝶的一天,可我们人类自以

    为聪明,往往愚昧得自缚其一生。

    二、“比较系统”的错位

    我们的痛苦缘于比较,来源于向外拼命寻找,来源于一切

    向“钱”看、向“权”看、向“名”看……却从来不向自己的内心看。我们能

    区别善恶美丑、得失荣辱等对立关系,却从没审视“需要”和“想要”的辩

    证关系。换言之,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需要,不执著于想要,人生原本

    是一件轻松快乐的过程。现在请你马上拿起纸笔,认真精密地核算一

    下,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再把它分解成1个月,每一天,然

    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赚取生活之需要,真是太容易

    了,之所以痛苦、焦虑,原来是那些想要的欲望把我们拖向万劫不复的

    深渊的啊!

    欲望是无法被满足的。想要的永无止境。它是来源于人的“比较系

    统”的错位和迷失。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人生来就不相同。这就是命运中不

    可改变的部分。我们的全部努力是改变“运”,这也是笔者反复强调的观

    念。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赶上别人或超过别人,而是自我认定、自我潜

    能的开发,最后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人生的“起

    点”天壤之别,山下的小草要是同山顶的青松相比,怎么能不自卑、自贱、自惭形秽呢?

    同自己比,就是向内寻找,认识自我的天赋,然后扬长避短,使自

    己的人生增值。

    要快乐、要解脱、要返老还童,就是要常常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

    事”。一言以概之,就是既有“我”,又不执著于“我”。一切痛苦都是源

    于“我执”。

    三、觉悟之道

    奥修说:“一个圣人是一个具有了解的人,而一个罪人就是一个没

    有了解的人,就这样而已。圣人和罪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罪恶和神

    圣,而在于了解。

    了解的运作就如同一个加热的过程。有一个片刻会来临,一个正当

    的片刻会来临,当那个热达到了沸点,自我就会突然消失,你无法直接

    抛弃他,但是你可以准备那个情况使它发生,要准备那个情况需要花一

    定时间。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了解真相,了解真理,都需要一

    个过程。有的人或许一生都没有达到真正的了解, 99℃还是水,只差

    1℃,就没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了解—觉解—顿悟,最后使自己由负累多多变成解脱无我的婴儿,这种回归蜕变,难道不是“返老还童”吗?抛弃“我执”,就是摒除“无

    明”,走向菩提智慧的境界,就能得到回归“本性”的无染真心。

    当你的心灵净化到无染、无执时,心理的年轻还童,必然使你的生

    理和病理都得到立刻改变。患了重病之后,因放下名利之争,重新获得

    身心健康的人比比皆是,这都足以说明,人老是“心”先老,人病

    是“心”先病。换言之,我执是痛苦不乐的唯一原因。

    当你能由渐悟到顿悟时,就会觉悟到,使人年轻不老的千古名方并

    不是“野山参”“鹿茸”“羊胎素”等名贵药品,其实这种“灵丹妙药”完全存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什么是你的、我的、他的,当这个躯壳化作一缕

    青烟时,人的执著还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向婴儿学习吧,不论你现在是什么年龄,都可以马上进入婴

    儿的频道,就像儿童科普作家写儿童读物,马上进入儿童的内心一样。

    当我们回归婴儿的心态时,那时就会无忧无虑,充满好奇地玩着、笑

    着、哭着,完全不贪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享受自由自在的神

    性生活……

    第十节 解郁灵丹—慈善

    一、上善若水

    善和恶,是一对立统一的关系。说其对立,是因为,善与恶如同水

    火,是不相容的;说其统一,是因为善与恶同时是人的一种心态,一种

    思维,并由此衍生出的种种行为习惯。

    奥修认为,天堂和地狱是一个梯子的两端,你向上攀登,升华后就

    是天堂;你向下堕落就是地狱。同理,天堂和地狱就在我们心中,当你

    心存善念时,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当你心生邪恶时,你就生活在地狱

    中。

    有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以为然。这是认识上的偏见,以及

    实证上的寡闻。也许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有的人作恶多端而并没有报

    应,其实你别忘了“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因果铁律。查亚苏里亚博士

    说:“所有现代科学都相信凡事必有因,如果我们不相信因果关系,佛

    教和科学都一样不能存在。”英国的列摩民爵士说:“凡做一事,造一

    孽,必有后果,既已造成的罪恶,有可能因受到饶恕而消除,如果有人

    损害了别人,别人虽已经饶恕,而其罪孽仍然存在。并且因此罪孽而引

    起的后果,又绵延不尽,因此既造了孽因,必将受其果报,孽力高于一

    切。”可见“因果律”是大自然的一种“平衡”法则,任何物质、人类都逃

    脱不了这一规律的奖惩。

    即使你暂时还没看到恶人遭报,那只是现象和时间的问题。而其内

    容,内在、内心的果报从一开始造“因”时就已开始了。就像人并不是到

    死那天才死的,有病也不是发病时才病的一样。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因,如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纵欲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因”,那“果”怎么会好呢?如很多名人的英年早逝等。有位哲人曾说:倘若你

    对原因发生兴趣,结果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蓄谋犯罪、贪污受贿、私生活混乱的人以及种种在道德上、法律上作恶的人,他们心里能坦然吗?他们睡眠能安然吗?他们一遇风吹草动

    能泰然吗?他们的案子虽然没破,其丑闻虽然东窗未发,可他们却都活

    在战战兢兢、浑浑噩噩之中,这种无名压力、无限忧虑,又怎能使其健

    康长寿呢?

    二、善是至爱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行善的境界亦有很大的

    分别,古人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有的

    企业家这边搞捐献、赞助,而实质只想靠媒体宣传,炒作自己和其企

    业,然后再获得更大的利润。甚至这边捐赠,那边就变相向政府要政

    策、要优惠、要好项目等。这比起李嘉诚,霍英东、田家炳等人的境界

    真是不可一纸而论,不可同日而语的。

    然而“善欲人见”的企业家终究还比那些自私吝啬的暴发户好一点,君不见有的人身价百亿还能雇凶杀人;有的人已控制了全国某个市场的

    半壁江山却仍然欺行霸市……他们都在 40多岁的壮年就自掘了坟墓,并留下骂名和罪名。

    更有的暴发户丧心病狂地克扣雇工工资,拖欠民工工资。结果被激

    怒的报复者杀死……愚昧人的可能死于疾病,作恶的人的死法就会更充

    满可悲与血腥!

    反之,那些心存善念、力行善行的人,虽然暂时不一定获得大的名

    声、利润,但他们却可以活得安然、坦然、泰然和超然。

    三、善恶影响健康与寿命

    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专家跟踪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 000

    位居民,密西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对2 700多人进行了14年的跟踪调

    查,3所大学得出了相同结论,并向世人宣布: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研究人员发现:乐于助人、对人宽容的老年人比那些只顾自己或只

    想“占便宜”的老人更为长寿。研究人员对随机抽取的老年夫妇进行了跟

    踪调查研究,包括是否乐意帮助亲戚朋友或帮邻居照顾孩子、搬东西、听他们倾诉等。结果表明,愿意为朋友和邻居做事的老人,死亡率比那

    些不愿意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提供精神或物质帮助的老人低60%。而心怀

    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而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

    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

    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宽容是心

    理养生的“安全阀”。宽容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显示着气度和胸襟,更是

    人格坚强和有力量的表现。

    人生的恶念大多起源于一个字,那就是“贪”。贪什么呢?主要是贪

    名、利、色、情这四大“障”,而四项之中尤以“色”字更具诱惑力。古往

    今来,有许多大英雄都不为名利所动,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却摆脱

    不了这个“色”魔幻障。

    得到少时贪多,贪到多时怕失,于是陷入“99恶性循环”之中。人的

    欲望无法满足,直到被绳之以法时,再醒悟已为时过晚了。

    实践证明,惟有心善、行善才能心平气和、泰然喜乐。台湾地区的

    证严法师说:“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她又说:“无病是第一

    利,知足是第一富。”只有知足的人才能给予。而给予又可分精神方面

    与物质方面而论。

    美国迪帕克· 乔普拉说:“每一种关系都是一次给予和接受。给予产

    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上升之物必会降落,输出的也必定会回

    归。”他又说:“如果你勉为其难地给予,这种给予的背后没有丝毫的能

    量存在。换言之,当我们行善时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更不必让别人都

    知道,更不必奢望对方以后的反馈和报答,这才是真善的境界。

    行善又不必以财物的多少而论。古云:“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

    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居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今古无完

    人。”这个精妙的哲理是说,一个农夫困窘无钱赡养父母,可他经常去

    照看他们的生活,帮助干些家务活,给父母在病中以安慰。可他身居高

    位的弟弟,却借口太忙。几个月也不回家探望,只是捎些钱就算了事,你认为哪个儿子孝顺呢?

    当你无法用金钱物质帮助给予别人时,也照样可以行善积德,如帮

    助别人排忧解难;帮助周围的老人和患者做事;激励那些意志消沉或绝

    望的人;将你的笑容传递给别人等。这些都是给人希望、给人温馨、给

    人类爱的善行。当你真心行善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当你意外地看到曾被你帮助或启迪激励的人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时候,你的快乐是能以

    笔墨形容的吗?

    上善若水,水能润下,水能就低,水能涤浊,水能以至柔而克至

    刚,水能不拘形式地展现自己。当你不以善小而不为,日积月累地注入

    时,那终有一天会成就你人生的“善良之海”。而作恶之人,他们心存浊

    垢污秽,愈浊愈腐,愈腐愈浊,最后身陷其罪恶的死海而难以自拔,又

    能怨谁呢?

    古人云,积善之家常有余庆,为恶之人必遭凶殃。积善的人,心胸

    坦荡、心情愉悦,其免疫功能必然提高;作恶之人,心怀叵测、心有余

    悸、心存愧疚,常感焦虑、恐惧,其免疫功能逐渐低下,必然诸病缠

    身,心力交瘁,他又怎么能不短命呢?“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确

    实是见智之言。愿天下养生者,切不可仅在饮食起居方面下工夫,古今

    名医都懂得“治病求本”的大道理,然而治病养生也更不能“舍本逐末”,因为“心”为本,身为“标”,若舍修心、养心于不顾,那只能重蹈“邯郸

    学步”“买椟还珠”的后尘,而空遗悔憾矣。

    第十一节 “以心转境”法

    一、病由心生

    我们的心病有五大种类。

    1. 贪心

    贪心一起,诸病丛生。甚至为了贪心而不择手段,最后走上犯罪道

    路而家破人亡者亦屡见不鲜。

    2. 嗔心

    嗔心一起,轻则坐立不安、烦躁头晕,重则怒发冲冠,挺刃而

    起……常见有些人因一件小事,或别人说错了一句话就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安,辗转反侧想着明天怎么去报复,这种性格怎能不生病呢?

    3. 昏沉、懈怠、懒散

    这是一种厌世的消极情绪,其主要是由人的自卑、攀比造成的。4. 胡思乱想

    这种心病的根源是见异思迁,总是羡慕、嫉妒别人,想自己怎么能

    发财、升官等。

    胡思乱想,还包括对健康、疾病的无根据、不科学地乱想,如有的

    人一旦患病,不论是什么病,总是往坏处想,笔者曾治一抑郁症和萎缩

    性胃炎的患者,她才37岁,工作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可她总是多愁

    善感,整天担心丈夫是否忠诚,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父母的身体,用

    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心里总是静不下来,长此以往患了胃炎。患病后,她又听别人说这病容易转变为癌症,所以更惶惶不可终日,面容更加萎

    黄憔悴,身体更加虚弱,食少纳呆,失眠多梦,悲观之极。根据她的具

    体病情和性格特点,我采取了“改其心志,用药辅持”,以心理疗法为

    主、食疗治疗为辅的方案。具体向她讲明萎缩性胃炎转变为胃癌的概率

    很小,那只是一种“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同时,是否能够转变为

    胃癌,与情绪变化关系甚大,如果开朗乐观、积极面对、配合治疗,根

    本不会发生那种最坏的结果……经过几次疏导,加上又借给她《生命的

    重建》一书以及我临床诊治的心得体会,嘱她回家细读。1个多月后,她的症状明显好转,精神气色都明显改观;不到3个月,她的病就痊愈

    了。

    5. 痴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783KB,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