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550
心理学与生活.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4日
第1页
第6页
第12页
第27页
第36页
第267页

    参见附件(3813KB,342页)。

     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心理问题,从而克服对心理恐惧,完美的掌握好生活相关心理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介绍

    “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身心灵的有效控制,那他很可能会陷入“心力委顿”的状态。所以,一个人想要获取成功,需要征服的既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险峻的峡谷,而是自己的心理。

    本书以人的内心为出发点,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年轻人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的同时,也指引人们成为职场上、朋友圈中最受欢迎、最有分量的人。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晓宁,暨南大学学士,心灵导师。专职写作领导讲话材料、调研文章和各类宣传稿件,先后在《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法制日报》《山东法制报》等新闻媒体发表稿件数余篇,并负责编辑出版了法院内刊。酷爱心理学和哲学,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总是能以最优美的方式,一语道破这个世界的秘密。

    心理学与生活主目录

    第一章 帮你寻找未知的自己

    第二章 摆脱负面症结,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章 看穿现急背后的动机

    第四章 今天你可以很快乐

    第五章 洞察人性的心理

    第六章 掌握对方的心理

    第七章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第八章 点破情场中的迷津

    第九章 让管理走向智慧

    第十章 高效能人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一章 构建真正的富足人生

    第十二章 瞬间抓住客户的心

    第十三章 做有准备的成功者

    心理学与生活书摘

    你在黄昏时分,出外散步,结果发现一栋老朽的空屋,于是你悄悄进入。从一面向西的破窗往外看,你的视线突然被窗外的某样东西吸引,请问这会是什么东西呢?

    A.渐渐西沉的太阳

    B.飞过满天晚霞的飞机

    C.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

    选择A的人:性格内向,不喜欢争取与改变。这类人基本上十分逍遥自在,对人生的态度也算乐观,生活节奏永远都是慢步调。因此,这类人多少会给人一些不够充实、空虚的感觉。

    选择B的人:内心永远生气勃勃。这类人为人处世积极热情,经常不断地规划人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既忙碌又充实。这种人属于步调很快的人,常常觉得人生短暂、时间不够。

    选择C的人:随风起伏,有着不安定的心理。这类人是属于容易冲动、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类型。

    以上的每一个选项都代表了一种性格。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敛沉闷,也有的人暴躁无常,这都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造成的。

    心理学与生活截图

    内容提要

    “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身心灵的有效控制,那他很可能会陷入“心力委顿”的状态。所以,一个人想要获取成功,需要征服的既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险峻的峡谷,而是自己的心理。

    本书以人的内心为出发点,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

    了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年轻人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的同时,也指引人们成为职场上、朋友圈中最受欢迎、最有分量的人。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晓宁编著.—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180-0731-8

    Ⅰ.①心… Ⅱ.①晓… Ⅲ.①心理学—通俗读物 Ⅳ.①B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32912号

    策划编辑:厍 科

    特约编辑:文 浩

    责任编辑:赵晓红

    责任印制:储志伟

    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东里A407号楼 邮政编码:100124

    销售电话:010-87155894 传真:010-87155801

    http:www.c-textilep.com

    E-mail:faxing@c-textilep.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2119887771

    北京楠萍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7.5

    字数:206千字 定价:35.0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前言

    心理学,一门带给你幸福的学科

    人类演化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发展的过程。人的意识反映的便是人的

    心理,将人的心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也就成了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因此,我们也 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灵魂、研究人们内心的科学。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着其他人的心理变 化。在这个影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出现,于是,人际关系问题便 出现了,这就是学习心理学的必要性之一。

    本书尝试以人的内心为出发点,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 例,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 供了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年轻人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 的深层心理原因的同时,也指引人们成为职场上、商场上、朋友圈中最 受欢迎、最有分量的人。

    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让人更加聪明的学问,倒不如说是一门让人心

    智成熟的学问。在当今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问

    题,心理问题也上升到一定层面。仍在事业上挥洒奋斗的“70后”,他们

    身上扛着多少压力,他们的心里压抑着多少困惑和茫然;“80后”在成长

    阶段心理发育不完善,让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吃了多少亏;如今“90后”更是步“80后”的后尘。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不管是哪一代人都有着或深或 浅的心理问题。

    十八九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拿着奶瓶喝水,这是反叛、时尚还是在装嫩?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是真的想继续深造,还是 逃避找工作、害怕压力?许多大龄青年不肯结婚,他们是真的没选择到 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那份责任?……

    这些都是心理问题在作怪,你自以为没什么,可别人在潜意识中就 会觉得你是个不成熟、没担当的人。人可以拒绝很多东西,逃避很多问 题,但唯一不可拒绝、不可逃避的就是心理问题。无数的案例都在证 明,心理问题总是在潜移默化地愈演愈烈,或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 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正是本书存在的必要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法则。当今社会,人们的 竞争十分激烈。本书从最现实、最为实用的基本点出发,汲取心理学中 的智慧,来帮助读者们从更深的层次上洞悉人性,透过纷繁复杂的表

    象,认清事实的真相。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自己在职场上看清形 势,收获成功,在生活中收获幸福。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智慧的博弈,那么,生活就是一场心理上的较 量。谁的心理更为强大,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让读者掌控人生的主动 权、以最快的速度摆脱负面情绪、轻松游刃于职场,这就是本书的最终 主旨。

    心理学的智慧在于将心理学原理及规律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工 作、生活中,教会人们在与人博弈的过程中获胜的策略。一旦学到了心理学的智慧,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古今中外,那些

    最终取得胜利的赢家无不是懂得心理学的大师。在人生的漫长博弈之

    中,不懂得心理学,就好比被蒙蔽住了双眼,难免困境丛生,甚至劳碌

    终生而一无所得。

    人生本是一场艰辛之路,无论你是刚刚起步,还是已走向中途,心

    理学都是一门能够让你成就自我的学问。因此,请带着本书上路吧,相

    信在它的指引下,到达终点之时,你的背包里已经收获了一路的快乐与

    果实。

    晓宁

    2014年3月目 录

    前言 心理学,一门带给你幸福的学科

    第一章 帮你寻找未知的自己

    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性格类型:塑造属于你的个性

    确立自尊:自尊=成功抱负

    社会角色:演好自身的角色

    第二章 摆脱负面症结,做自己的主人

    瓦拉赫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依赖症:究竟离你有多远

    进食障碍:从心理上找原因

    洁癖症:太爱干净不是好事

    自闭症:封闭的心窗如何开启

    焦虑症:是什么让你不快乐

    恋物癖:难以抵挡的尴尬诱惑

    第三章 看穿现象背后的动机潜意识心理:人为什么会做梦

    第六感觉:有的人为什么可以预见未来

    被需要心理:为什么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逃避心理:为什么人在乘电梯时喜欢向上看

    边缘系统:为什么说脏话让我们心里更痛快

    私人空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心理补偿:为何在外受气的人喜欢在家里耍横

    责任扩散:困难面前,为何多数人都袖手旁观

    巴纳姆效应:为什么现代人大都相信心理测试

    没个性化:为什么看演唱会时人会跟着大声唱歌

    色彩心理:为什么蓝色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最高

    第四章 今天你可以很快乐

    情商指数:决定着你的幸福指数

    海格力斯效应:你的肩上是否扛着“仇恨袋”

    杜利奥定律:生活就要充满热情

    刚柔定律: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气球定律:气大伤身,聪明的你不生气压力阀效应:把自己从紧张情绪中解救出来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第五章 洞察人性的心理

    自尊原理:一定要维护好对方的自尊心

    猎奇心理:满足对方“好奇”的心理

    焦点效应: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焦点

    虚荣心理:学会满足对方的虚荣心理

    应该心理:用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别人

    排斥心理:巧妙化解对方的排斥心理

    防卫心理:人人都需要有安全感

    贾君鹏效应:满足对方潜在的情感需求

    第六章 掌握对方的心理

    权威效应:“正人先正己”更有说服力

    惊吓效应:要的就是让对方闻风丧胆的效果

    反暗示效应:换种思维,管人更有效恩威并重,最有效的管人手腕

    能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而诚服

    欲擒可先“纵”,练好“忍”字功

    以柔克刚刚必断,以弱制强强自残

    用真诚的溢美之词也可以轻松管好人

    第七章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邻里效应:交往越多越亲密

    跷跷板定律:交友要遵循互惠原则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很重要

    曝光效应:朋友之间要经常走动

    竞争优势效应:学会合作是交际之道

    投射效应:交友时不要“以己论人”

    比林定律:学会说“不”是一种智慧

    人际关系定律:先倾听,后诉说

    第八章 点破情场中的迷津

    亲和动机:人人都渴望温情

    契可尼效应:初恋为何总令人难忘怀晕环效应:情人眼里为何出西施

    秘密效应:保留你和他的隐私

    自我选择效应:婚姻如戏,每个人都是导演

    沙漏定律:别把你的爱人抓得太紧

    沟通法则:婚姻生活中最好的相处方式

    第九章 让管理走向智慧

    鸟笼效应:管理要借势而为

    南风法则:把温暖送给你的下属

    蜂舞法则:加强沟通才能改善管理

    破窗理论:及时补好第一块“破窗”

    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败

    手表定律:不要制订双重标准

    霍布森选择:放宽眼界,打开思维

    第十章 高效能人是怎样炼成的

    职业倦怠:要清楚你在为自己工作

    瀑布心理效应:管好自己的嘴巴青蛙效应:身在职场,不进则退

    异性效应:干活要讲究男女搭配

    布利斯定律:工作之前要计划周密

    第十一章 构建真正的富足人生

    王永庆法则:节俭让你更富有

    马太效应:年轻时要积累必要的资本

    鲶鱼效应:克服懒惰让财富快速增长

    毛毛虫效应:要学会创新致富思路

    格雷欣法则:分清好钱与坏钱之间的区别

    羊群效应:你是理性投资者吗

    智猪博弈:守株待兔未必是错的

    第十二章 瞬间抓住客户的心

    二选一法则:留住客户的秘诀

    奥美定律:视客户为自己的上帝

    250定律:推销商品前先推销自己

    名片效应:让客户对你过目不忘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再进尺从众心理:制造商品热销的气氛

    第十三章 做有准备的成功者

    吸引力法则:把成功吸过来

    狼群法则:勇敢竞争,不轻言放弃

    灯塔效应: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值得定律:永远不做不值得做的事

    跨栏定律:栏杆越高,你跳得就越高

    卡贝理论:放弃有时比竞争有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心理学,一门带给你幸福的学科第一章 帮你寻找未知的自己

    我是谁?谁是我?迷失、彷徨的人们在反复思索着。为了

    不再迷失,也不再彷徨,更是为了趟过痛苦的河流,奔向幸福

    的彼岸,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个从不曾被自己了

    解的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此卷,带着迷人的书香,一同

    梳理未知的纹理,带着期盼、渴望、思索走进未知的心灵世

    界,寻找未知的自己,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010年3月23日早晨7点20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和平常一样聚集了

    一群等待进入学校的学生。而令人难以预料的是,短短1分钟内,1名中

    年男子手持凶器一连伤害13名小学生。至23日晚10点,官方消息称,8

    个孩子不幸殒命,5名受伤学生还在南平市立医院及南平市人民医院抢

    救。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3岁。

    据官方披露,犯罪嫌疑人郑民生43岁,曾任南平市某社区诊所医

    生,于2009年6月辞职。曾经治病救人的他,如今却致13名无辜的孩子

    或死或伤。警方调查之后,得出郑民生的作案动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周边人

    的轻视,私底下诽谤其有桃花病;二是感情生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

    结婚;三是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此后,司法鉴

    定科得出结论:郑民生意识很清醒,并不存在精神病问题。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没有精神病,为什么会做出

    这种事?这就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了。根据他行为的高度攻击性、无计划性,事后无羞惭感,以及对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得出,他

    很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就是

    说,他在人格上有障碍。那么,人格是什么呢?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

    Persona,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

    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

    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

    特点的总体。人格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这也决定了一

    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状态。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超我、自我三

    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

    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

    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

    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

    察。

    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眼

    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

    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智者还是卑鄙小人都存

    在这个本能。

    “超我”与“本我”相反,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仿佛是社

    会的道德标准,来控制“本我”。它就像一个检察机关,随时监督你的道德行为。

    “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是对自

    身和社会理性的认识。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求,按照常识和逻辑行

    事,充当仲裁者,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

    外,要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的冲动,引入社会认可的渠

    道。当然,它也会给予“本我”合理的满足。

    小孩子看到糖产生想吃的愿望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为了得到糖,小孩子可以偷吃,也可以请求父母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然而,小孩子知道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符合道德标准,这是“超我”在起作

    用。

    “超我”的作用不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是让小孩子知道道德规

    范,并使这个道德标准内化于孩子的心里。父母总是把传统的价值观念

    和社会理念传授给孩子,“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思想在孩子人格中的重

    现。

    “自我为了驾驭‘本我’举起了‘超我’的鞭子”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三

    者之间的关系。若从力量上来看,三者也是此消彼长的,如果把握不

    好,不能保持稳定,那么,就会产生人格问题和人格上的冲突。

    西游记中的唐僧、猪八戒和孙悟空就分别代表着“超我”“本

    我”和“自我”。如果我们再往深层次上分析,也可以单独从其中一人身

    上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拿孙悟空来说,曾先后两次接受了天庭招

    安。如若招安之后,玉帝能够对其量才而用,不用神界那套迂腐的规矩

    去苛求他,顺应其“本我”的合理要求,使他获得自由、平等和施展本领

    的空间,那么,他的“本我”就会自觉接受“自我”的约束,也就不会有“大闹天宫”了。因为孙悟空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晓君臣之礼

    的,这点书中行文也是有体现的。但是玉帝却对孙悟空假意用之,实际

    上却想控制、禁锢他,免除后患。让一只猴子去看蟠桃园,自然诱使其

    猴性大发,导致“本我”再度扩张。于是,孙悟空“本我”与“自我”相互融

    合接轨的机会,就这样被神界不合理的约束所断送了。

    此后,孙悟空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

    经数次磨难,终修成正果,达到了“超我”的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升华。

    可见,一部《西游记》也正是孙悟空的心灵完善史,记述了他

    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争斗与融合。作者欣赏“本我”对自由奔放的追

    求,但也反对“本我”无限制的膨胀,主张“本我”要接受“自我”的合理限

    制,以达到“超我”的境界。

    回到现实当中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成长。而当这三者“吵架”,三股力量角逐的时

    候,人就会怀疑“这是真的我吗?”“做得?做不得?”或者为自己某个突

    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久了,冲突严重了,就会

    导致人内心的失衡以及精神上的问题。性格类型:塑造属于你的个性

    你在黄昏时分,出外散步,结果发现一栋老朽的空屋,于是你悄悄

    进入。从一面向西的破窗往外看,你的视线突然被窗外的某样东西吸

    引,请问这会是什么东西呢?

    A.渐渐西沉的太阳

    B.飞过满天晚霞的飞机

    C.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

    选择A的人:性格内向,不喜欢争取与改变。这类人基本上十分逍

    遥自在,对人生的态度也算乐观,生活节奏永远都是慢步调。因此,这

    类人多少会给人一些不够充实、空虚的感觉。

    选择B的人:内心永远生气勃勃。这类人为人处世积极热情,经常

    不断地规划人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既忙碌又充实。这种人属于步调很

    快的人,常常觉得人生短暂、时间不够。

    选择C的人:随风起伏,有着不安定的心理。这类人是属于容易冲

    动、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类型。

    以上的每一个选项都代表了一种性格。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

    敛沉闷,也有的人暴躁无常,这都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造成的。那性格

    究竟是什么呢?

    性格指的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

    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

    的态度,并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如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人的性格类型是遗传的,但每个人的遭遇都是独特的,即使成年之

    后的经历也是各不一样的。后天的境遇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

    响和调节作用,比如情感上的创伤、人生的变故、巨大的恐惧都会使一

    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产生变化,但却并不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类

    型。因此,人的性格才会各有差异。

    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会常常陷入抑郁之中,但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

    外向的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得活泼开朗,但他内向的本

    质不会改变。同时,人的性格是无法掩饰、无法伪装、无法捏造的,是

    每个人的本性流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身体形态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肥胖、脂肪质类型——躁郁质

    这种人能够很自然地顺应周围开放的形势,大多属于活动性的人。

    虽然他们常施计偷懒,但还能被周围的人所谅解。这种人活泼开朗,充

    满社交欲,善良而单纯。

    2.稍见瘦削的健壮类型——偏执质

    这种人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心,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

    奋斗不懈,百折不挠。这种人也有蛮干专横的一面,专制、高压、不信

    任人、粗暴等。

    3.瘦弱而有心事的类型——分裂质

    瘦弱型中的有些人隐藏心事,在外表上引人注目,但却无法接近。

    瘦弱的人,大都个性刚强,一生气的话,就会歇斯底里。这种类型的

    人,大多是冷静、沉着的性格,但因其性格复杂,故很难用简短的言语

    来描述。

    4.体格强健类型——黏着质

    肌肉发达、筋骨强健、体态匀整的人是地道的黏着质人,常常以秩

    序为重,讲求理义,但速度迟缓,说话绕大圈子,唠叨不停。

    5.娃娃脸的未成熟类型——歇斯底里质

    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属显式性格,知识广博,言谈风

    趣,但每句话多以“我”字开头,不离自我表现。6.瘦弱而线条纤细类型——神经质

    对事物有强烈的感受性,对周围的变化非常敏感,留意身边的动静

    及缺点,文静真诚,驯服,没有自主性,性情易变且不易相交,但他们

    遵守约定,注重礼节。

    可以说,与生俱来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善于

    驾驭自己性格的人常常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同样,不擅于利用性格则

    会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

    穆阳,女,高三学生。一直以来她都十分苦恼,因为她总是在无意

    中得罪人,致使身边的同学都不愿意与她来往了。究其原因是她没耐

    性,稍微有些不合心意就急躁起来。例如,她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就得

    到,否则就大吵大闹。

    在一些细节上也可以看得出她焦躁不安的个性。上小学时,父母早

    晨都要忙着上班,没时间给她梳头,她只好自己梳。有时落下一绺头发

    没梳上去,她就着急地一把拽下来。在学校有时给同学讲题,一两遍还

    不明白,她就烦了:“这么简单,怎么还不明白呢!”结果惹得同学心里

    很不好受,再也不问她了。她也挺后悔,不应该这样,但一着急就控制

    不住了。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穆阳的性情十分急躁、易怒。这

    类人,做起事情来往往是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做事情时如果遇到了问

    题,完全不能冷静、周详地处理,只是想着“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问

    题解决掉。急躁的性格还会使他们心神不宁,经常在惴惴不安中生活。

    对于这类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采取放松的

    训练来安抚他们潜在的急躁情绪。例如把他们安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使他们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如钟的滴答声;或做一些简单刻

    板的动作,如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重复接触等,从而使他们达到入静、精神松弛、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

    马斯洛曾说过:“你的心若改变,态度则会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

    改变,习惯改变则性格改变,性格改变则人生改变。”正所谓性格决定

    命运,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潜质,激发个性优势,控

    制性格弱点,才能发现自身独有的天赋和优势,塑造健全的性格,进而

    掌握命运的钥匙,实现卓越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尊:自尊=成功抱负

    心理学上的自尊,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尊心。它指的是个人对自

    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自我评

    价的一部分。自尊涉及我们对自己本身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否

    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成功是否是有价值的。

    当我们体验成功或者受到表扬时,自尊水平就会上升。高自尊的人

    自我认可程度很高,能够肯定自己的整体价值,并且一般都能具有令人

    满意的人际关系。高自尊的人总是期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为此付诸行

    动,所以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这类人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

    功于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自尊的人有很强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的优

    缺点也有很现实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人则常常感到不安、紧张,并且不

    停地自我批评,缺乏自信,因此产生焦虑和不快乐。他们也总是担心自

    己因做不好而丢脸,常常使自己变得孤立。

    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自尊

    呢?为了保持自尊,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碍策略”就

    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它是指人们提前准备好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原

    因的一系列行为。运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失

    败归结于自己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考试前,刘勇预感自己可能考不好,为了避免他人认为自己笨,他

    就运用了“自我障碍”的策略。在考试前的一周他有点感冒,并且家里打

    电话说妈妈生病了,再加上他宿舍附近在施工,刘勇把这些因素都摆出

    来,告诉他的同学这些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进度,并预测说自己

    这次肯定考得一塌糊涂。等到考完之后,如果刘勇真的没考好,由于上述原因,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他准备不足才没考好;如果他考好

    了,人们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成功归于他的能力、他的聪明。

    当然,保持、提高自尊还有更高明的办法。这就是心理学家詹姆斯

    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分母“抱负”越大,期望越高,那失望就越

    大,自尊就越小。而过多的失望必然会造成失败的心理,最后使人走向

    失落,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的心理。也就是说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期望值和目标。因此,要提高自尊水平完全可以通过减小期望

    值来完成。

    所以,我们不妨来试着放下心中的那份期盼,从处理好生活、工作

    中的小事情做起,在每一次任务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

    得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身边的朋友们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时,约翰发愤要成为最优秀的

    赛车手,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可以说约翰比一般的人更加努力,因为他的目标是夺得冠军。为

    此,他花了数月的时间打造了一辆堪称完美的赛车,这辆赛车拥有最轻

    便、空气阻力最小的车身;发动机和轮胎也是顶级的工艺与设计。之

    后,他就跟着最优秀的教练,开始了他的训练课程。但是,尽管他投入

    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却从未赢过一场比赛。约翰渐渐心灰意

    冷,并开始看低自己,萌生退意。

    约翰的教练了解了他的情况,于是把他找来,语重心长地说:“你

    知道是什么阻碍了你吗?不是天分与才智,而是你的目标。你的目标过

    于高远,无形中就成为一种阻碍你的压力。其实,现在最适合你的目标不是冠军,而是能够站在领奖台上。”

    约翰听从了教练的建议,这一次,他的目标仅仅是能够顺利进入前

    八名。结果,令他欣喜不已,他完成得相当精彩。约翰很高兴,因为他

    终于发挥出了他的潜力,这也使他相信,他必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有很多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条件差,而是因为他

    们的期望值过高。这类人总是想着一步登天,不能脚踏实地,一经历失

    败,就想尽快翻盘快速证明自己。可以说他们过分地自卑又过分地自

    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是说的他们。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比

    一般的人具有更大的抱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降低对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值,那

    么,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能使我们欣喜不已,我们的自尊也就可以在一

    次次成功中不断地增长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立无比

    的自信和勇气。社会角色:演好自身的角色

    江浩在一家外企工作,他能力出众,英语水平也较高,在公司总能

    表现出色。相比之下,江浩的主管就显得逊色得多。

    一次,在与外商洽谈的宴会上,江浩得意地跟外商频频碰杯,用英

    语跟外商海阔天空地聊天,毫不顾及坐在自己身边的主管。在用完餐分

    手的时候,江浩竟然在主管面前主动和外商挥手告别,把自己的主管冷

    落到一边,使得主管非常不高兴。之后,没过几天,江浩就被调到另一

    个不重要的部门去了。

    几个月之后江浩才听说,原来是主管向经理打了小报告。经过朋友

    的点化,江浩才明白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越位”,没

    有找对在职场上适合自己的角色。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做着每一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扮

    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剧本

    《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

    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

    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

    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

    学中来,便有了“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只要是社会成员,就会扮演着某种社会

    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

    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也

    是多种社会角色的集合体。这种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叫

    做“角色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公

    司的主管在单位面对员工他是领导,面对经理他又是下级;回到家里面

    对妻子就是丈夫,面对儿女就是父亲;到商店买东西,他是顾客;乘坐

    公交车时,他是乘客;看电影时,他是观众;走路时,他是行人;培训

    员工时,他又是讲师……

    在不同时期,我们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是婴儿,是受呵护关怀的对象;等我们上学后,扮演的是学生的角

    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努力学习;当我们工作了,我们扮演的是员工的角

    色,需要做的事情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价

    值;结婚后,我们扮演的是爱人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关心爱人与经

    营家庭;当有了孩子,我们扮演着父母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教育

    好子女……可见,每一个角色都赋予了我们特定的内涵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简单地、随意地去演绎自己的社会

    角色,而要自觉地按照每种社会角色的特定模式,即社会对该角色的特

    殊要求去做。否则,我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障碍,甚

    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不

    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

    一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发生了争吵,丈夫赌气回到了卧

    室,不肯开门。女王在发完火之后也开始后悔了,便来敲卧室的门。丈夫在房间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想也没想就回答:“女王。”

    没想到丈夫既不开门,也不理她。女王生气了,再次敲门。

    丈夫又问:“谁?”

    女王答道:“我是维多利亚。”

    丈夫还是不出声也不开门。女王无奈,只好再次敲门。

    丈夫又问:“谁?”

    女王这次学聪明了,温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

    这次,丈夫把门打开了。

    在外面,女王是一国之君;然而在生活中,在丈夫面前,她只是妻

    子,和丈夫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她在丈夫面前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个

    女王的身份,那任凭谁来做她的丈夫都是忍受不了的。

    所以,我们要善于在环境变换的过程中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免

    发生冲突与矛盾。第二章 摆脱负面症结,做自己的

    主人

    人总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

    的病症。而人一旦受到这些症结的攻击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失

    去理智地做出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要摆脱负

    面症结,做自己的主人!瓦拉赫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他

    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道路,和化学没有一点关系。一个

    学期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

    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有所建树。”父母一见这

    条路行不通,又让瓦拉赫改学油画。然而,他的油画成绩在班内排在倒

    数第一。面对这样一个“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都觉得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于

    是就建议他改学化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

    被点燃了,这位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间变成了化学领域

    中“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瓦拉赫并没有选错道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发挥自

    己优势的方向,辅之合理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后人将这

    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启示尤为重大:在孩子中间根本不

    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关于这一点,瓦拉赫就是最好的证明。起初的瓦

    拉赫是人们眼中“名副其实”的差生,但因为化学老师的慧眼识人,终

    使“铁树开花”,着实令人欣慰。所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无能的人,只是潜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已。如果我们能找出潜能存在的地方,加

    以挖掘深化,那必然会开辟出成功的途径。

    曾经有一个学生因发挥失常,高考落榜了。此后,他久久不能从失

    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与未来毫无信心。直到一天,他的爸爸拿出了一张白纸与一支铅笔,让他思考一下自

    己的不足与缺点,每想到一处就在纸上画一个黑点。

    孩子拿起了笔,在白纸上画了好久。当他画完后,爸爸拿起那张白

    纸,问他看见了什么。

    孩子答道:“黑点,全都是令人讨厌的缺点!”

    爸爸笑了笑,说:“你难道没看见黑点以外的那些空白处吗?”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爸爸继续问:“当你在这张纸上写字时,你是会在空白处写还是在

    黑点上写?”

    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当然是在空白处写了。”

    爸爸若有所思地对孩子说:“当你在纸上写满字时,黑点说不定刚

    好就被盖住了,就算没盖住,人们也只会看上面写的内容,而非黑

    点。”

    此时,孩子恍然大悟,并从那时起刻苦学习,不再意志消沉了。

    其实,只要能发挥自身的优点,便能弥补缺点与不足。现在,大部

    分老师与家长只是教导孩子要改正缺点,而不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优

    点。人们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认为一个人只要肯下苦功,早

    晚会有成功的一天。然而事实上,就算下了工夫,长年累月磨出来的最

    多也只是一根粗糙的针而已,根本就不能用来绣花,而且与所付出的不

    成比例。其实,社会也同样需要铁杵,为什么我们不去做铁杵擅长做的

    事情,而非要千辛万苦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变成一根粗糙的针呢?如果置自己的优势不顾,而选择自己无法领悟的领域,找不准自己

    的位置,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瓦特无法画出那期盼和平的

    《和平鸽》,毕加索改良不出推动世界进步的“蒸汽机”,爱迪生也写不

    出来一部《哈姆雷特》。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地在历史长河里留下足迹以

    及让后人仰慕的光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浪费时间与精力在自己无法突

    破的领域中,而是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了普通人

    无法达到的高度。

    成功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诚恳地说

    道:“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

    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

    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可以‘立

    即’支取的能力,借这个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只要下决

    心改变,那么,长久以来的美梦便可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只有找准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调动

    起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

    致,从而获取成功。依赖症:究竟离你有多远

    由于秦朗是一名设计师,日常工作主要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哪怕

    是跟客户交流,也是通过邮箱传送图片。秦朗说,因为设计工作需要精

    神的高度集中和环境的绝对安静,平时,在办公室里都很少有人说话,同事之间就算有事,为了不打拢别人,多数也是用电脑通过QQ、MSN、飞信等工具来交流。慢慢地,秦朗就习惯了这种不开口的“说

    话”方式,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一习惯带回了家里,也就形成了“网络

    依赖症”。

    周末晚上,丈夫在房间里上网,安娜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茶

    几上的手机短信铃声响起。

    “替我倒杯水。”短信是丈夫秦朗用飞信发过来的,他就在卧室里。

    “两个人都在家里,还要发短信不说话,什么意思?”安娜心里极为

    不爽,对短信视而不见。

    过了一会儿,短信声再次响起:“帮我倒杯水。没收到?”“怎么还

    不去?”丈夫连发两条飞信催促,安娜更是怒火中烧,坚决不理睬。

    就在安娜生气的同时,丈夫秦朗也怒气冲冲地从卧室出来:“电视

    剧有那么好看吗?发了好几条短信让你倒杯水都不动!”秦朗认为,妻

    子只顾着看电视,自己小小的请求都不能满足,没尽到一个妻子的本

    分。

    “结婚前有说不完的话,结了婚连一个字都懒得跟我说了。”安娜委

    屈地跟朋友诉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丈夫到家就回房间坐到电脑前,除了一些必要的交流,几乎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如果两人同时上网,即

    便是同在一个房间,丈夫也绝对是用QQ与她交流;如果自己没上网,丈夫就用电脑发飞信。作为夫妻却不愿开口说话,她觉得丈夫已经变心

    了。

    因为这几条短信和一杯水,当晚这对结婚不久的夫妻爆发了一场史

    无前例的争吵,最后甚至提到了离婚,之后就陷入了冷战中。后来在朋

    友们的建议下,两人一起来到了心理诊所,心理医生了解完情况后,认

    为秦朗患上了“网络依赖症”。

    依赖症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依赖症是指带有强制性的渴求,不间

    断地使用某种或某些药物或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以取得特定的心理

    效应,并借以避免戒断反应的一种行为障碍。

    不仅仅是网络,手机、游戏、酒精都有可能成为依赖症患者的对

    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案例中可以发现。

    这种病症其实是心理学领域近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在年轻的白领

    中却并不少见。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的介入使人与

    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了,人们在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生

    活本身。就像人们常在网络里聊天无话可说时可以用表情代替,就不会

    出现冷场的尴尬,因此很容易受到人们追捧。但如果只习惯于借助这些

    工具交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网络依赖症”,真正与人面对面时变得不

    会说话。

    依赖症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但长期下去也会导致焦虑不安、心情不快,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因此,心理

    专家提醒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对某一事物产生了依赖,应尽早摆脱。对于一般的依赖症,也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只要正视它,通过及时调

    整就可以缓解或是避免这种症状了。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勇于承认依赖症。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改善依赖症的关键所在。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会很难把握自己,或

    是意识不到自己已患上了依赖症。只有正确地认识依赖症及其危害,并

    承认自己依赖的倾向,才能找到病因,即自己为什么要依赖,什么原因

    促使自己依赖。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当然,依赖症是一种心理的依赖行为,不可能轻易消除。因此,依

    赖症患者应理智地约束自己,避免由此诱发不必要的麻烦或是不良情

    绪。同时,要在生活中尝试着面对面地与人沟通,多参加一些活动,如

    散步、郊游、健身等,帮助自己找到更多排解烦恼和压力的方法;尽量

    将生活的重心从依赖物上转移,也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调整好自己

    的心态,学会放松,亲近自然,为自己营造健康的“绿色生活”。

    依赖症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诸如不自信、不懂得与人沟通、抑郁等。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对待依赖症,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现

    实中来。进食障碍:从心理上找原因

    小雪有一个朋友是做模特的,她告诉小雪,在她们公司,一半人在

    厌食,另一半人在催吐,不管男女都一样。“吃下去难道还可以吐出来

    吗?”小雪惊讶地问朋友。朋友回答说:“在我们这,吃进去不吐出来是

    最不正常的了。”

    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指神经性厌

    食、神经性贪食(心因性或其他心理紊乱所致)、过度进食或呕吐、成

    人的异食癖及心因性厌食。进食障碍指与心理障碍有关,以进食行为异

    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

    吐。

    进食障碍者会在厌食、暴食、催泻、催吐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下去的危害,只是不知该怎样停下来。很多人都会

    有疑问,为什么他们会在厌食与暴食之间不停地摇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近些年来想减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首先都会选择节食,节食过

    度的话就会转变成厌食。如果长时间厌食,食欲中枢一直被压抑,很容

    易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而崩溃,从极度压抑转为极度兴奋,使得身体补

    偿性地多吃。

    微微小的时候很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都尽着她吃,于是她从小就胖乎乎的,大人都管她叫“棉花”。她升入初

    中以后开始了青春发育期,食量更是大增,而且由于各项户外活动她都

    不喜欢,只爱在家里听听音乐、看看书,这样缺少锻炼和从不节制食

    欲,使得她身体胖得愈发不可收拾。最迅猛的时期是一年的暑假,她爸

    爸单位里发了很多解暑的清凉饮料,有可乐、雪碧、甜果汁和啤酒花。这一来,她简直是“奋不顾身”拿饮料当水喝了,一个夏天里每天至少喝

    三瓶饮料。临开学时她的体重足足增加了二十几斤,在校园里只觉得同

    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一些调皮的男生,甚至常常指着她的背影

    叽叽喳喳,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难看的胖丫头。于是她下定决心

    要减肥,但是身体好像在跟她作对一样,她越是希望瘦,越是瘦不下

    来。看见别的女孩苗条的身材,她真是又羡慕,又郁闷。

    后来,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总觉得别人在私底下嘲笑她。尤其是那

    些男生的讥讽眼神,更让她受不了。于是她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说

    话,越来越孤僻,很怕见人。除了上课之外,她几乎是足不出户,这样

    一来,身体就越来越胖。在减肥的第一阶段失败后,她开始强迫自己减少食量。每天早晨都不吃早饭,中饭和晚饭也只吃一点点。一段时间下

    来,减肥效果并不明显,身体也受不了了,她整天觉得疲倦,经常感

    冒。同学们建议她吃些东西,可是当她接受了大家的说法,准备多注意

    自身营养的时候,却毫无食欲,看见一点油就开始恶心到想吐。

    这便是典型的神经性厌食。其实,这样的病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

    见。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女孩子盲目地选择减肥节食,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断有人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患上进食障碍。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位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进食

    障碍患者曾经这样告诉过大家:“不管这一次又‘暴’了多少,别去理会

    它,心里再内疚也不要用催吐、催泻的方法把它弄出来。只要从这一刻

    开始,正常地吃饭,一日三餐都按时按量,逐渐就会发现自己不太

    有‘暴’的欲望了。而因为害怕‘暴’了以后发胖几餐不吃,从而造成的厌

    食的危害,也会相对减少。”

    神经性厌食症在敲响我们的警钟的同时,神经性贪食症也悄然潜入

    我们的生活。

    报纸上就曾报道过,深圳有一位30岁的李女士家庭关系不是很和

    谐,夫妻两个经常吵架,每次吵完后她就有头昏的毛病。有次吵完架后

    她又觉得头昏,随手从桌上抓了个馒头吃,神奇的是头居然不昏了。于

    是,李女士便用这个秘方治起了头昏。以后每次头昏的时候,她就开始

    吃馒头,外出时也带着满满一大包的馒头,以备头昏之需。一年之后,李女士体重由90斤升至120斤,但仍然管不住自己的嘴,不管饿不饿都

    要吃。

    贪食症,是一种精神上的异常。患者在生理上其实并不需要进食,但心理上却仍有饥饿的感觉,这样便会在短时间内猛吃下大量的食物。

    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由压力导致的。心理专家指出,吃东西不是调节

    心情的法宝,因此一定要适可而止,严防贪食症的发生。

    对于进食障碍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在不采用

    排泄、呕吐等方法的情况下,保证机体摄入足够量的热量。但是,要想

    做到这一步,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患者在进行

    自我调整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洁癖症:太爱干净不是好事

    送朋友礼物时,若能在包装上多花一点心思,就可以使物品看起来

    更有价值,也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各式各样的包装材料上,你认为

    下列哪一样最不可或缺?

    A.缎带花

    B.精致盒子

    C.小卡片

    D.包装绳与包装纸

    选择A的人:你会在表面看到的地方下工夫,不太注重其他小节,只要大体上很整齐、还算得体,那就足够了。所以,基本上刚与你接触

    的人都会认为你外表看起来干干净净的,好像是个生活严谨的人;等到

    相处一段时间才会发现,你的家里还是带有一些“人味”。你的洁癖指数

    是76%。

    选择B的人:你希望自己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表现出高雅

    的气质。只要看到哪儿有一点污渍,你的心中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一定

    要立刻除去。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办公室的座位附近,你都会详加注

    意,随时检查有没有变得紊乱。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洁癖指数高达

    98%,把最高分送给你,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

    选择C的人:你偏好在活泼的环境中工作,那会使你的创意源源不

    绝。因为要保持热闹的气氛,你的周边自然就会塞满了东西,因此常常

    给人们一种混乱的感觉。你的洁癖指数为66%,算是常人标准了。选择D的人:你的审美观与别人很不一样,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你

    不在乎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即使你的生活方式很另类。整体看来还是相

    当洁净,也很有个性,你的洁癖指数83%。

    一个人爱干净固然是好事,但过于注重清洁就是“洁癖”。所谓“洁

    癖”,指的就是在讲究卫生方面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洁癖属于强迫症的

    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中的一半左右。这类人,尤其最注意

    手的卫生,每天至少要洗几十遍,每次要打几次肥皂;每接触过一样东

    西,就得把手洗一次,不然就焦躁不安,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下班回来

    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洗一番;不让别人随便坐,也不欢迎朋友来访。这样

    的人,不仅苛求自己,还关注周围的人,假如别人去厕所回来后忘了洗

    手,或从外面回来没有换衣服就坐在了沙发上,那他就对沙发特别紧

    张,不敢接触。在外面也害怕同别人握手,握完手之后不管什么场合都

    要找卫生间洗手。时间一长,这样的坏习惯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

    生活,他们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不知道该怎么办。像这

    样有“洁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整天都活得特别紧张,其

    生活的全部就是打扫卫生、清理自己,他们最关注的就是细菌,而无暇

    顾及别的,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

    新婚不久的何晴对身体的清洁要求已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手一触

    碰到东西马上就要清洗。她的手经过长期频繁的清洗,多处完全脱皮,患上皮炎。何晴每天晚上洗完澡后,觉得只要穿上衣服就会弄脏皮肤,因此她总会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地上床睡觉。不仅如此,何晴还要求老公

    也要这样做,如果老公不肯,何晴就会觉得老公很脏,把他赶到沙发上

    睡。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但凡有同事到他们家玩,何晴等同事们走之

    后她还要买来新毛巾重新清洗家具然后将毛巾扔掉。老公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劝导她,都始终未见丝毫改变。

    那么,关于“洁癖”这个心理障碍应该怎样治疗呢?心理医生建议采

    用系统脱敏治疗法。例如,每天减少洗手的次数,原来洗20遍,现在只

    洗15遍;原来每次洗7分钟,现在洗4分钟。如果感到难以忍受的话,就

    试着做放松训练,或做一些适当的运动以分散注意力。这样就能逐渐地

    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直到只在饭前便后才洗手,每次不超过3分

    钟。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在这个过

    程中要忍受痛苦和煎熬,但治疗结果会让患者感到真正的放松和愉快。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现少洗手几次并不会得什么可怕的病,因为病从口入,而不是皮肤,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了。

    其实,干净是为了健康,健康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本质就是追求

    幸福创造价值,并不是为了不生病。也就是说,干净并不是我们所追求

    的人生目标。“洁癖”的做法确实很干净、卫生,但却并不会感受到幸

    福,相反,体会到的只是紧张和痛苦,觉得活得特别累,没有时间和精

    力去享受生活。大好的时光都要花在洗手上,这样做值得吗?所以,克

    制“洁癖”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想想为什么活着。并

    且,越干净就越不容易生病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人适度地接触

    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客观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过于苛刻。自闭症:封闭的心窗如何开启

    小鹏和小程是一对双胞胎,已经4岁了,可两人仍然不会说话。小

    鹏特别喜欢坚硬的东西,拿脑袋往上撞似乎从来都不会感觉到疼。小鹏

    则喜欢咬人,外婆的手臂和鼻子上现在还有清晰的牙印。提起这对双胞

    胎孙子,六十几岁的奶奶和外婆都愁容满面。

    奶奶和外婆一人看着一个孩子。喂他们吃饭菜时,兄弟俩的目光始

    终没有和两位老人对视过,只有等到把鸡汤泡好的饭送到他们嘴边,他

    们才下意识地张开嘴吃进去。小鹏一直手舞足蹈地抖动个不停,眼神飘

    忽不定地看着周围,嘴里还一直发出类似低声哭泣的“唔唔”声。小程时

    而傻笑,时而两只小手举到面前轻轻地拍着,脑袋不停地摇晃着。

    后来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治,发现两个人患的正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

    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

    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是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

    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

    病。很多自闭症患者都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才会

    有许多令人诧异的举动。不仅如此,他们似乎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缺

    乏应有的反应。

    会说话却不懂得交流,有视力却不愿意面对,能听见却充耳不闻,这样的人基本都孤独离群,不愿与人交往,不能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有的患者从婴儿时期起就有这一特征,如小时候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

    喜欢别人抱,当有人要抱起他时,也不伸手做出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朋友们玩,别人找他玩时会躲避、排斥,对别人的呼唤没有反

    应,总喜欢自己独处。有的患者虽然并不表现出拒绝别人,但也不会与

    别人进行主动交流,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也不关

    心,似乎总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毫无顾

    忌。不管发生了什么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

    目光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们注意的事情上,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

    里。

    另外,自闭症患者多有语言障碍。他们平时话很少,严重的病例几

    乎终生不语;即使有的患者可以说话,但会说会用的词语也有限。有的

    常常不愿说话,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特别小,或是自言自

    语重复着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者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不会用自己

    的语言来进行交谈。同时,这类人兴趣有限,行为刻板,害怕环境的改

    变。自闭症患者通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

    迷于旋转的陀螺,单调地堆积木块,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欢

    快的动画片、儿童娱乐节目则毫无兴趣,一些患者还每天都要吃同样的

    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如有变动就大哭大闹焦躁不安。自闭症患

    者无法改变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融入新环境,因此,他们

    在社会上很难独立生存。

    自闭症患者的智力水平发育不均;约75%的自闭症患者智力低下,少数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于正常。部分智力低下的患者却在音乐、绘

    画、计算、识字、记忆等方面有着惊人的天分,令人不可思议。

    宋阳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在一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教同学们一百以

    内的减法运算。每次做题时,大家都在自己安静地思考演算着,而他却

    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嘴巴里含糊不清地念叨着,不知道在干什么。老

    师发现他在自言自语,就走到他身边,没想到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他是在念数字。奇怪的是当他把数字念完的时候,结果也就出来了。比如

    说一道“100-23”的减法运算题,一般的孩子都要使用凑十法、退位法,而宋阳只需要从“1”念到“23”,就可以把得到的结果说出来。

    据心理学家分析宋阳属于高功能型自闭症患者,通过培养,将有很

    大的提升空间。

    自闭症患者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其家庭成员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

    应,并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当他们长大,离开学校的时候,仍不能放

    松对他们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和成年的自闭症患者开发智力,是急需推

    进的社会工作。焦虑症:是什么让你不快乐

    刘楠和丈夫结婚有一年了。丈夫平时因为工作需要应酬比较多,经

    常半夜带着酒气回家,因此她总担心丈夫会出轨。后来,她发现丈夫与

    单位的一位女同事交往频繁,便大吵大嚷,丈夫再三向她解释,她仍疑

    虑重重。之后,她还请了一位私家侦探,调查丈夫的行踪。虽然并没有

    发现丈夫有越轨行为,但她仍然不放心,整日胡思乱想,心神不宁,后

    来渐至失眠、头晕、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她自

    己也非常苦恼,明知道是自己疑心太重,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有时甚

    至彻夜不眠,对丈夫也很苛刻,经常乱发脾气,无理取闹,要求丈夫百

    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无法忍受自己的刘楠最后走进了心理诊所,希望能够通过治疗摆脱困扰。

    经过细心观察,心理医生认为刘楠意识清晰,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

    她眉头紧锁,搓手顿足,语言重复啰唆,并伴随着一定的妄想,不能保

    持心态平和,最后甚至声泪俱下,反复讲着自己的烦躁心理,害怕丈夫

    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根据刘楠以上的情况和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心理医

    生初步诊断其患有轻度焦虑症。偶尔的焦虑是很正常的,这并不等于焦虑症。就像是一位职员上班

    还有十几分钟就迟到了,现在路上还堵着车,而恰好昨天单位领导刚刚

    强调了要严整考勤纪律,这时候他焦躁、着急、坐立不安,属于正常的

    现象,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一个人平白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原

    因就焦急、紧张和恐惧,并且总是感觉将要有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

    自己却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焦虑

    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

    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

    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

    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

    称。人们对焦虑症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对引起焦虑症的原因做

    了大量研究,但直到现在,确切的病因仍未明了。后来,精神分析的创

    始人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发表的观点认为:焦虑症是由于内心过

    度不平衡的冲突造成的,冲突的来源是自我不能在本我(指欲望和本

    能)和超我(指良心和道德)之间保持良好平衡的结果,原因是自我太

    弱而道德标准要求又过高,不能适当地压抑来自本我的本能冲动,于是

    以焦虑的形式显现出来。此外,童年的一些心理体验被长期压抑在潜意

    识中,一旦受特殊际遇激发出来,就成了意识中的焦虑。

    那么,焦虑症能治好吗?这也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关于这点,心

    理医生给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治疗焦虑症。首

    先要乐天知命,不攀比,不嫉妒,知足常乐。其次是要保持良好稳定的

    心理状态,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宽豁达,凡事想得开,使自己的主观思

    想能够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其实轻微焦虑症,完全可以依靠个人的努

    力来消除。当开始焦虑时,要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焦虑心理在作怪,正视

    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理由或客观情况的不如意来掩饰它的存在。

    焦虑症在各个国家都十分常见,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心

    理疾病之一。焦虑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16~40岁,20岁左右发病率较

    高,老人及儿童也常有焦虑症发生。我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显

    示,焦虑症患病率为1.48%。

    可以说,焦虑症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挥散不去,使我们

    无所防备,甚至习以为常。同时,它又像寄生虫,不断地吞噬着我们的

    健康和快乐。它用悲观、抑郁、恐惧和怀疑来过滤掉我们生活中所有的

    温馨时刻,把一切幸福从我们身边剥离。恋物癖:难以抵挡的尴尬诱惑

    重庆某大学的女生宿舍连续发生失窃案,丢失的全都是女生的内

    衣、内裤之类的小件衣物。保卫部门于是布置人员蹲点潜伏,终于抓获

    了偷窃者——某系一个大一的男生。在该生的柜子和抽屉里还找出几十

    件女生的内衣、内裤。据他交代,他一看见女性的内衣、内裤就有一种

    抑制不住的兴奋,忍不住想拿来抚弄、摸玩,从中得到满足和快感,有

    时还一边抚玩一边手淫。学校在给予该生批评教育后,还请了心理学家

    对该生进行诊断治疗。

    心理医生了解到,该生自幼性格孤僻、拘谨,自尊心极强且比较敏

    感。父母是农民,没有对他进行过性教育。据该生所说,中学时上体育

    课,有些女同学会以“不方便”或“不舒服”为由而不上体育课,有些懂一

    点的男生说是因为“例假”或“月经”来了。他觉得很神秘也很好奇,隐约

    觉得与女生的某种秘密有关。后来,一次他路过女生宿舍时,看到路旁

    晒着的女生内衣、内裤,心里突然产生了要弄个明白的冲动,于是顺手

    取走一条三角裤,回到家里偷偷观察,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

    足。从那以后他在好几个地方偷过女生的内衣、内裤。每次偷窃和摸弄

    女性衣物都给他带来无法比拟的满足感。事后他也曾后悔、自责过,知

    道这种行为不光彩,也知道偷盗是违法的,他甚至在日记里狠狠地骂了

    自己一通。但冲动一来,又无法控制了。到了大学之后,他的行为也没

    中断过,直至被抓住。

    心理医生在分析了基本情况之后,确认该男生为恋物癖患者。恋物

    癖是一种因对社会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变态人格。上例中这名学生的行为

    特点是以异性穿戴、使用过的衣物、用品为满足性欲的对象,通过接触

    这些物品来引起性兴奋和性满足。恋物癖者几乎仅见于男性,他们对直接接触女性身体的、带有特殊气味的或给人以特殊触觉的物品,如女性

    内衣、内裤、文胸、丝袜、头发等尤为嗜好。他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正常

    的心理及习性,不惜以非法手段盗取这些物品。恋物癖患者平时大都比

    较内向、不好说话、拘谨,但品行良好,无其他劣迹或流氓行为,在学

    习和工作中往往还是成绩优秀者。尽管偷窃女性物品这种行为会扰乱社

    会治安,可能给他们带来法律的制裁和声名狼藉的危险,但他们仍然难

    以克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屡次被抓获后仍故态复萌,因而内心经常处于

    矛盾、自责、痛苦、忧郁、自卑和孤独之中。

    关于恋物癖的产生原因,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一种习惯

    的结果。大部分患者的病因都与性经历和环境影响有关,如果最初性兴

    奋出现时偶然接触到某种物品,此后又经过几次反复接触,便会形成一

    种条件反射。甚至有时只有一次深刻的印象便可造成心理上的“依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春期。曾有一个案例就是有一男青年在地上躺着,一位风韵十足的少妇将一只脚放在他身上,这一偶然的动作竟激发起他

    的性欲,后来此男子成了一个终身的恋足癖者。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男女接触较少,这样便使他们将自身的性冲动向一些异性

    特有的象征物发泄。起初或许他们只是偶然得到异性的物品引起了性兴

    奋,时日一久便成为一种习惯。三是由性心理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该症

    患者一般都具有性心理异常的特点,他们在潜意识中多有对自己生殖器

    的担忧,害怕被阉割,从而促使某些人去寻找更安全、更容易获得的性

    行为对象,或形成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及饰物当作性器官的认识,以

    缓解内心的不安。四是缺乏一定的性知识。好奇和意识方面存在的某些

    问题也是形成恋物癖的原因。

    恋物癖患者一定要有矫正自己异常行为的决心和信心,不要因为自

    己的行为难以启齿而自卑、逃避。要加强道德修养,主动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少接触易引起性冲动的物品,少看带有色情内容的影

    视节目。恋物癖患者一般没有反社会、不合作、攻击他人或偏执等严重

    的人格异常,大多都是愿意接受治疗的。因此,患者的家人、朋友、老

    师都应该耐心疏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重新认识性,学习性知识,了解

    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认识恋物癖行为对社会、对自身所造成的

    危害,教导他们如何建立正常的两性间的关系。如果能与一个理解、体

    贴他的女性确立正常的恋爱关系,这对矫治患者的恋物癖会起到重要作

    用。第三章 看穿现象背后的动机

    有人说,生活就是不能太较真,稀里糊涂随它去吧!可仔

    细思量,生活这本百科全书还真是得好好推敲。无穷的世界

    里,奇妙的事情不胜枚举,它们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玄

    机?尽管人们常说难得糊涂,可人心莫测的世界里,如果能洞

    穿他人的内心世界,看透现象背后的动机,仍旧可以帮助我们

    做个快乐的“糊涂人”!潜意识心理:人为什么会做梦

    提及做梦,这实在是再普遍不过的一个现象。自从我们有记忆起,梦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其实,自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梦就产生了,只

    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记忆,所以无法记住自己的梦。那么,梦

    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们经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事实上,除了白天遇到、想到的一些事情会在梦中出现外,我们还会经常梦到一些不着边际的事

    情。还有一些梦,当我们醒来时,早已记不起来了。但无论哪种形式的

    梦,都是人体潜意识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从生理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做梦都是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人体活动。人体入睡后,大脑内一小部分的脑细胞仍在活

    动,这就成为做梦的基础。千百年来,解梦者、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生物

    学家对梦更是苦苦求索,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承认,梦跟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有着极其紧密

    的联系。

    最近,小雪总是重复做一个梦,而且早上醒来,这个梦总是让她羞

    愧难当。她总是梦见自己赤条条地走在大街上,非常难堪,但每次都还

    在故作镇定。她自己无法理解这个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也搞不

    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她的故作镇定似乎掩饰了自己的难堪,她分

    辨不清别人看她时到底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这不,前几天,她又梦

    见自己从澡堂中赤裸裸地走出来……

    第二天早上醒来,这个梦犹如一个烙印印在小雪的脑海中,每当想到它,就会羞愧难当。她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这样的梦。她为此

    颇有担心,因此,她将自己的梦告诉了好友小敏。

    小敏托着腮帮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个一二三来。最后,她建议小雪

    去见心理医生。开始时,小雪感到非常难为情不愿去。后来,在小敏的

    劝解下,而且知道心理医生对咨询者的信息是绝对保密后,她才下定决

    心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医生一边听着小雪的倾诉,一边频频地点头,并没有打断小雪的

    话。等她说完后,心理学家跟她聊起天来。

    聊天的过程中,医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小雪是一个比较敏感

    的女孩,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公车上,别人无意间投来

    的一个眼神,都会让她心神不宁。最近,由于自己和一位同事的关系略

    显紧张,她为此烦躁不安。于是,这种尴尬和困窘被她带到了梦里。

    听了医生的分析,小雪的心宽了起来。原来,出现这样的梦境,并

    不是自己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是自己有什么不检点,说到底,还是跟

    自己的性格、经历有关。

    其实,正常的梦境活动,不仅是保证人类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因素

    之一,还是协调人体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由于做梦时,人主要是在利

    用大脑的右半球活动,而处于清醒的状态时,则是在利用大脑的左半球

    活动。在醒与梦交替出现的过程中,人体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

    的动态平衡。

    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

    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完全无梦的睡眠,不仅是不正常

    的,还很有可能是身体某个部位发出的危险信号!第六感觉:有的人为什么可以预见未来

    每当提到“第六感”,人们总会觉得高深莫测。科学研究表明,人类

    除了具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五种感觉外,还存在着一种对

    机体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或“机体模糊知觉”,即

    所谓的“第六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

    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第六感”并没有特定的感

    觉器官,它是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

    (神经末梢)发出神经电脉冲,把各种信号及时地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

    而产生的。因此,参考下面的测试,你只需回答“是”或“否”,就可以判

    断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第六感”。

    (1)曾经有过的梦境,确实在现实中发生了;

    (2)到一处从未去过的地方,莫名其妙地对那里有一种一见如故

    的感觉;

    (3)与人初次见面,对方尚未开口,便已知道他将要说些什么;

    (4)经常有应验的预感;

    (5)有时候会感觉身体有莫名其妙蚁爬感、短暂的刺痛感等;

    (6)能预知电话铃响;

    (7)预感会碰到某人,结果果然如此;(8)在灾祸到来之前,会出现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

    等;

    (9)经常做彩色缤纷的梦;

    (10)时不时就会听到无法解释的声音。

    以上10个问题中,你的回答如果有3个以上是肯定的,那就证明你

    具有第六感觉;如果有5个或5个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证明你的第

    六感比较活跃;在7个~10个之间,则证明你的第六感非常敏感。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将重点放到了意识的层面。人们的

    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而意识有明确的内涵,潜意识则是一

    个集合的笼统界定(常把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统统称为潜意识)。由此可

    知,“第六感”属于人们的一种潜意识。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人们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

    触觉的五种感官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后经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做出整理

    分析,最后确定的认识。而潜意识则是人们接收到的被意识层面所遗漏

    的东西,它不是人们通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的。这些“被遗漏的信

    息”在大脑中经年累月的储存,使得人们不曾察觉。而一旦当它们浮现

    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所谓的“第六感”就产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对年轻的恋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小伙

    子上了战场,从此以后,女孩子开始了漫长的相思。她日夜思念着自己

    的恋人,盼望他早日平安地回到自己身边。结果,一年后传来噩耗,小

    伙子所在的部队在惨遭敌军轰炸后全军覆没。听到这个消息,女孩子悲

    痛欲绝。消息传来的前几个夜晚,女孩子就开始重复做着同一个梦,在梦

    里,她看到自己的恋人在一个黑漆漆的洞里,不断地呼唤着她的名字,并痛苦地对她说:“救我,快救我……”女孩不止一次被这个梦惊醒。后

    来,她把这个梦告诉了家人,家人则解释说她太过于思念恋人,才会做

    这样的梦。开始的时候,女孩也觉得家人说得对,是因为思念才会做这

    样的梦。可是,接下来的几天,这个梦一直困扰着女孩子。再后来,她

    只要闭上眼睛,就会“看到”恋人痛苦的表情和“听到”他凄惨的声音。

    在听到噩耗后,女孩子终于不顾家人的劝阻,循着自己的梦,找到

    了一座大山里。眼前的一切,让她惊诧不已。原来,映入眼帘的竟然是

    在她的梦境中经常出现的废墟!女孩不顾一切地扑到废墟上,拼命地用

    自己的手扒着石块。不久后,救援队赶来了,挖开堆积的砖块,在一个

    阴暗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个胡子拉碴、衣服破烂、满身伤疤但还活着的

    人。

    他就是女孩的恋人。俩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

    第六感,不是什么特技,更不是什么神灵使然,它在我们的生活中

    是真实存在着的。正如分析心理学创立者荣格所强调的那样,用自己的

    直觉来发现无意识,而无意识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如果从这一观

    点出发,那么,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内容!被需要心理:为什么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保险推销员甘道夫在其年轻的时候曾拜访过一位很有名气的书商。

    在书商的家里,甘道夫看到许多徽章、奖杯。于是甘道夫好奇地

    问:“这些徽章和奖杯是如何得来的?”书商回答说:“我曾获得过美国

    最佳书商的称号。”“那你又是如何成为第一名的?”甘道夫接着问

    道。“因为我会向我的客户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当你诚心诚意地向别人

    求助时,没有人会说不。”

    听到这些,甘道夫的心里不免一颤,“那你都向你的客户要求了什

    么呢?”“我请他们给我3个朋友的名字,我将为他们提供服务。”

    甘道夫知道了书商成功的秘密。一句“我需要你的帮助”的确帮了甘

    道夫不少忙,在取得客户的3个朋友的名字之后,甘道夫会接着向客户

    了解他的朋友的年龄和经济状况。在离开之前他会对客户说:“你会在

    下周与他们见面吗?如果会,你愿不愿意向他们提起我的名字?或者

    是,你会不会介意我提到你的名字呢?我会用我与你接触的方式,与他

    们接触。”

    就这样,甘道夫的客户群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终于成为历

    史上第一位一年内销售超过10亿美元寿险的成功人士。

    甘道夫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经常对人们

    说“我需要你的帮助”,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很乐意为别人提供的。人们的这种心理,就是心理学上的“被需要心

    理”。

    心理学家说,需要是一种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内在驱动力,让人自发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感到饥饿时,就

    会自发地去寻找食物。但我们不是单靠吃活着,也就是说我们还需

    要“被需要”。被需要是指一种来自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并折射到自我心理

    上的外部驱动力,使人产生帮助他人、探索世界的心理和愿望,从而将

    这种心理和愿望付诸行动。

    生活提示我们,不是只简单地“需要”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必须还要被他人、家庭、社会需要,否则生活就失去了原本的

    意义。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和被需要就像是一双有力的翅膀,只有保持它们的平衡,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在人生的旅途上飞得更

    快更高。因此说,“被需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是我们健康、快乐

    的原动力。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

    人物。最终让祥林嫂惨死雪地的致命一击则是“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

    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

    祥林嫂的劳动权利被剥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也无疑是祥

    林嫂的“被需要心理”遭到了惨重打击。而这一致命的打击,致使她的精

    神彻底崩溃,以至于最终惨死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

    之下。

    有人说,喜欢和学习心理学的人,通常情况下,要么是自己对心理

    学感兴趣,要么就是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暂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有道

    理,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心理学家也会得心理疾病。这就好比医生本

    身也会感冒一样,医生感冒了,并不会由于自己是医生就不用看医生和

    喝药。既然感冒了,就是病人,同样要看医生,要吃药,要打针。心理

    学家也一样,既然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就要找心理学家咨询病情,并

    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治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正是一种被需要

    的心理。逃避心理:为什么人在乘电梯时喜欢向上看

    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神就会注意到一个十分奇妙的现象。

    人们乘坐电梯时,总是习惯性地抬头向上看。这样一方面是为了看

    到指示灯上自己要去的楼层,另一方面似乎是为了逃避别人的眼神。由

    于自己的眼神不知道该游离何方,稍不留神,就会与其他人的视线相

    撞,而这种无意识的对视,总是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因此,人们总是会

    下意识地回避这种眼神的碰撞。

    出现在电梯里的这一普遍现象,归根结底是一个心理空间问题。心

    理空间,即一个人需要一定范围的私人空间。倘若这种心理空间被占

    有,就会给人一种很不自在的感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心理空间,是每个人都有的防卫距离。当我们身边有陌生人接近

    时,总是下意识地感到不舒服。不只是在电梯里,在地铁、图书馆,类

    似的事情同样会发生。倘若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空位置,而一个陌生人

    却径直走过来坐在了我们身边,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旁边位置那

    么多,干吗非得坐在我旁边?”

    类似于电梯里这一普遍现象的发生,衬托出人们的逃避心理。逃避

    心理,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回避心理。这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当

    自己与社会或是他人发生矛盾以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

    突,而是一味地躲避。这是一种无法正视现实的盲目心理,其直接后果

    就是导致很多人不能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心智的成熟。

    当一只鸵鸟碰到一只狮子时,它会本能地逃走。当被狮子追得难以

    逃脱时,它不是选择奋力奔跑,而是将自己的头埋进沙子里,为的就是“躲避”狮子的追杀。

    事实上,鸵鸟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70~80千米,在逃命时则会更

    快,而狮子的奔跑速度也不过是每小时80千米。鸵鸟可以70~80千米的

    时速持续奔跑30分钟,而狮子却只能维持短短的几分钟而已。况且鸵鸟

    还有非常强壮且锋利的爪,倘若与狮子拼死一搏,将狮子置于死地并不

    是没有可能。

    但可悲的是,鸵鸟在最关键的时刻总是忘记自己的优点,选择逃

    避,最终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那些尽善尽美的事情只能是存在

    于人们的理想中,在现实中几乎不会发生。倘若你经常觉得“倒霉的总

    是自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即便犯了错误,也很难认识到错误的

    严重性,而且还会给自己找到种种开脱的理由。

    其实,面临困境时,逃避或是逃脱责罚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这是

    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

    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趋吉避凶。但是,一味地逃避,最终的命运无异于那

    只将头埋进沙子而惨死的鸵鸟。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心理规律,那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情,无论多么痛苦,你都是逃不掉的。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逃不

    过。只要你勇敢地去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也不过是人生中的插曲,你在战胜

    它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美好和光明,使你的人生财富得以增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个孤独的人,但当他直面这个事实

    并将其化解时,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

    是严重的神经病患者,当他战胜疾病时,他发明了著名的森田疗法。他

    们能将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转化成人生重要的财富,你也一定能做得

    到。边缘系统:为什么说脏话让我们心里更痛快

    科学研究表明,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

    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

    和核团的总称。边缘系统,是大脑中影响或控制情绪的重要部分,其环

    绕在大脑半球的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部分。

    如今,脏话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发布平台也早已由

    最初的污秽之地——厕所发展到了网络。长期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

    老师,都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没有脏话的“干净世界”,但最终,老师和家

    长的努力总是徒劳的。纵观历史你会发现,自古至今,这个世界上就不

    存在所谓的“干净世界”。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种语言,甚至每一种方言,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不

    会缺少骂人的词汇。如德国人动怒时,会说和排泄物有关的脏话;荷兰

    人、美国人和英国人,更加喜欢说跟性有关的脏话;北欧斯堪的纳维亚

    半岛人,则更偏重于说跟鬼以及其他宗教神灵有关的脏话。因此,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够在世界各国听到脏话。

    荷兰莱登大学的语言学家盖·道切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道:“人类的

    脏话最早在5000年前就出现在了书面语言当中。”古埃及人把粗话刻成

    了象形文字,古罗马诗人则用粗话作诗。而古往今来的世界名人,更是

    不会和脏话绝缘,如莎士比亚、马丁·路德金和马克·吐温全是“污言秽

    语”的朋友,歌德更是曾经把批评家骂作狗,而莫扎特则非常喜欢在信

    上署名“您的甜蜜污粪”。

    既然脏话如此受欢迎,那人们想说脏话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呢?脏话到底有什么用?它对释放人们的内心情感又有何帮助呢?

    脏话的颠覆性让它既可以破坏日常生活的准则,又可以打破人与人

    之间的隔阂。正是由于这两个特殊的功能,脏话才陪伴着人类走过了漫

    长的历史。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说脏话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如美国

    马萨诸塞自由艺术学院的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所说:“咒骂能

    让我们的脑子自由。”他还说:“一个人会说出什么样的脏话,是由他身

    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之间有一个固定的规律,那就是说脏话越严

    重的人,他们对抗社会环境的意图越强烈。

    早年间,科学研究就已表明,人脑中的额叶系统是脏话在人脑中储

    蓄的主要场所,而掌握理智的话都位于大脑皮质外层。美国神经学家亚

    当·安德森和伊丽莎白·菲尔普斯认为,当人脑上层区域不再能够抑制住

    额叶系统中的情感阻塞时,人就会说脏话。1885年,法国医师图雷特发

    现,一些边缘系统受损的病人,会出现罕见的精神失调。这种疾病后来

    被命名为“图雷特综合征”。有的患者会脸部抽搐,或发出清喉咙的怪

    声,还有10%~20%的患者则会出现“秽语癖”的症状,而且他们根本控

    制不了自己,脏话就如同溃堤的江水连绵不绝。

    综上所述,说脏话作为人类远古时代就具有的本能,它对人的生存

    以及社会化有着特殊的意义。脏话往往是一个人最真实情感的流露,而

    礼仪只是在外人面前出于礼貌的表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脏话

    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私人空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跟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成

    正比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你跟某人挨得越近,你们之间的关系越亲

    密。在心理学上,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个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大约是

    0.6米~1.5米,倘若这个距离被打破,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侵入

    感,让人感到很不自在。

    安全距离范围内的“地盘”,就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倘若这个空间

    受到挤迫,就会给人造成压迫感。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懂

    得“距离才会产生美”的道理。

    每天早上进入办公室,小王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总经理交流工作。为

    了表示自己跟老板的关系很友好,小王谈话时总是喜欢凑到老总的跟

    前,而老总却总是不自觉地往后退。

    起初,小王的这种谈话方式只是让老总感到不自在,但老总觉得,这只是一个人的习惯而已,于是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不满。他试图通过

    自己的暗示,让小王明白自己很不喜欢这种近距离的接触。

    时间一长,老总发现,小王不但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反

    而变本加厉。老板每向后退一步,小王就会向前追一步。就这样,老总

    一步步地后退,小王一步步地向前。最后,老总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

    开口道:“小王,你干吗总是追着我说话,跟客户也这样吗?你这样很

    容易让人感到不自在的。”话一出口,小王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小王的做法很显然侵犯了老总的私人空间。美国心理学硕士邓肯说

    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

    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一旦小于这个距离,都会让

    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无论坐公

    车还是火车,或者是到餐厅就餐,都不约而同地往靠边的座位去。比如

    当很多人一并涌入一节空车厢时,长坐椅的两端总是先被人坐满,坐椅

    的中间位置则会后被人坐满。这种现象,同样也是由私人空间意识引起

    的。坐靠边的坐椅,只有一侧需要与别人接触,这样一来,自己的私人空间相对而言就会变大,带给人一种更加强烈的安全感。再比如,快餐

    厅、咖啡馆等公共场所,最靠近外侧一排的坐椅也会经常遭遇“冷遇”。

    这也同样是因为靠里边的位置总是能确保更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

    位置则更容易将人暴露。

    如果夜间,你独自一人行走在路上,突然有个陌生人出现在离你不

    远的地方,而且他正在快速地靠近你,你的反应会是怎样?一定是一种

    紧张感笼罩心头,接着加紧步伐并握紧自己的背包。当他以很快的速度

    超过了你,这时你的心才会彻底放下来,明白对方不过是在赶路。但

    是,起初的感觉,同样是私人空间受到挤占的缘故。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都要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无

    论是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还是心与心的交流,这一规则都同样适用。越

    过了安全范围,就会对别人造成困扰,给人形成压迫感,让人觉得很不

    舒服。

    通常情况下,陌生人群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是3米,在这样的距离

    内说话,一是能够使对方听得足够清楚,二是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防止

    过近接触,三是这个空间还足够掩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朋友之间的距离,就会比较接近,大约在1米左右,这个距离适合

    亲密交谈,朋友们聚在一起喝个小酒侃侃大山,或是博弈棋盘,这是再

    合适不过的距离了。

    亲密爱人之间的距离,那就是亲密无间的距离,也有人称之做“零

    距离”,其距离大约是在30厘米或是更近。在这个距离范围内,亲密的

    人彼此间可以随时保持亲密的接触,或款款情深,或耳鬓厮磨,或相拥

    而泣,或窃窃私语。心理补偿:为何在外受气的人喜欢在家里耍横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这辈子是不可能实现了,等我孩子长大

    后,我一定要……”试问,你实现不了的事情,你的孩子就一定实现的

    了吗?他们有这种义务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父母的这种心理正是

    一种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原本是指一种生理现象,也就是说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

    生病变或是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

    如双目失明时,嗅觉、听觉、触觉会表现得格外灵敏。

    比利时一家警察局聘用了6名特殊的刑侦人员,他们进行侦查时不

    是携带手枪,而是拄着拐杖。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他们是比利时警

    方对抗恐怖活动和犯罪团伙的“新型武器”。尽管他们都是盲人和弱视

    者,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敏锐的听觉,这为警方的监听工作提

    供了很大帮助。

    30岁的萨哈·范洛就是其中的一员。一次,警方认定一名毒贩是摩

    洛哥人,而范洛却从这名毒贩的讲话录音中听出了他的阿尔巴尼亚口

    音。后来,警方将这名毒贩逮捕后,经过询问,发现他确实是阿尔巴尼

    亚人。

    在惊叹这位盲人侦探特殊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奇妙的补

    偿功能所发挥的作用。补偿功能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

    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力求得到补偿。从心理

    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

    缺陷或是心理上的自卑,而努力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

    超过他人,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

    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成就了许多成功的人士。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身微贱,而且他小时候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

    风度。这些先天性的不足,让林肯小时候受尽凌辱。因此,他对自己的

    这些缺陷十分敏感,而且极其自卑。为了补偿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林肯从小学习就很用功,他希望通过

    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后来,他不仅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还颁

    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维护美联邦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最

    终,他摆脱了自卑,成为受人爱戴的总统。

    林肯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对自卑心理的补偿。也正是这种补偿,让林肯重获动力,增强自信,并最终取得成功。可见,由“心理补偿”驱

    动所采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重塑信心和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但是,心理补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非常消极的一面。有些人

    为了弥补自己的心理缺失,往往表现得比较自私,敏感,很容易伤害别

    人。生活中,那些“窝里横”一族,就是这类人的突出代表。

    吴彤的爱情观,就是一定要选择一个性情温和、知书达理、不乱发

    脾气的男朋友,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暴力之下。工作上不得志的

    父亲,回到家里总是以各种暴力手段树立他的权威。妈妈的饭菜烧得不

    合他的胃口,他就会破口大骂;吴彤的考试成绩没有达到他规定的标

    准,他就会毫不留情地责令她跪在地上,并且拳脚相加;当他喝醉酒的

    时候,更是无所顾忌地冲着吴彤和她的妈妈撒酒疯,大打出手。

    久而久之,父亲的“窝里横”似乎满足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但他这种坏脾气却深深地伤害了吴彤和她的母亲,在吴彤的心目中留下

    了阴影,致使她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不太愿意跟男生打交道,直至她现在

    的丈夫出现。

    恋爱的时候,男友(现在的丈夫)对她关爱有加,呵护备至,嘘寒

    问暖,这样一来,吴彤那颗尘封了好久的心终于被打开。男友脾气很

    好,从不对自己发脾气,即便是自己对他发小姐脾气,他也总是笑着礼让。为此,吴彤一直觉得男友就是上天派来照顾自己的。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

    只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以后吴彤才发现,那个好脾气的男友消失

    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回家就冲自己发脾气的丈夫。尽管丈夫

    还没有到大打出手的地步,但是小时候的经历已经让吴彤变得非常敏

    感,她不想重演母亲的悲剧,成为丈夫的“出气筒”。于是,家庭战争开

    始了。

    起初,吴彤也认真地听过朋友的劝解,努力关心自己的丈夫,弄明

    白他回家就发脾气的真正原因,无非就是工作上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跟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尽管吴彤自己也很清楚丈夫的工作压

    力很大,可是她仍然觉得丈夫不应该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致使她

    一看到丈夫皱着眉头的那张苦瓜脸,心里就堵得慌。这样的日子让她觉

    得度日如年,后来终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无论是吴彤的父亲,还是她的丈夫,他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那

    就是在工作上不得志,在外受了气,回家总喜欢拿自己的家人开火。究

    其原因也是心理补偿意识的作用。因为人在潜意识中,总是一直在寻找

    补偿自身缺失的东西,而吴彤的父亲和丈夫缺失的正是男人的自尊。他

    们在外边受了气,丢了面子,当然希望回家后能够得到补偿。这也正是

    补偿心理典型的负面影响。

    补偿心理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并非不可避免。每个人只要全

    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用“其善”填补“其不善”之空缺,利用好心理补偿功

    能,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便可享受美好的生活!责任扩散:困难面前,为何多数人都袖手旁观

    1964年,美国纽约街头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吉诺维斯惨案,一位名叫

    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的途中遭到歹徒持刀抢劫,吉诺维斯被歹徒无情

    地杀害。整个行凶过程持续了三十多分钟,而在这期间,总共有38名目

    击者从旁边走过,但令人震惊的是没有人上前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拨

    打电话求助于警察,致使本可避免的一出惨剧成为事实。

    当一个人遭受不法侵害或是意外伤害时,众多的围观者却是无动于

    衷,甚至麻木地围观,于是我们不禁愕然,难道人类的良知已经丧失殆

    尽了吗?这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呢?据此,美国社会学家通过

    一系列实验得出“责任扩散效应”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某种紧急情况

    下,如果在场的不只一个人,那么,这种帮助他人的责任就会被无形地

    扩散更多人的身上,扩散范围越大,个人的责任就会越小。因为这个时

    候,大家很容易想到:“既然别人都不出手,如果只有我出手,那岂不

    是白白地送死吗?”而正是这种想法抑制了个人应有的责任的意识。

    2005年,震惊国人的公交乘务员掐死少女案,让众多人为之唏嘘,为之感叹。14岁的花季少女毛毛,在公交车上与公交乘务员辩驳的过程

    中,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乘务员活活地掐死。而当时车上没有一个乘客

    前去制止。

    倘若当时有人站出来劝阻乘务员,或是督促司机赶紧把毛毛送往医

    院,或许一则悲剧就可避免。而在事后寻找目击证人的时候,很多人仍

    旧选择了沉默。尽管最后,我们听到了正义的声音:“生命的脆弱只会

    体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没想到在今天以这种方式体现……”肇事

    者也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但我们仍不禁要问:人们的正义感哪里去了?

    一出出的悲剧在上演,难道真的是人类的道德在沦丧吗?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责任扩散现象。责任扩散,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龙

    多不下雨”。也就是说,如果天上只有一条龙,当大地干旱的时候,它

    知道关爱大地是己任,于是就会责无旁贷地将甘霖普降大地。而当天上

    有好几条龙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它们对干旱的大地

    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很清楚,即使玉皇大帝怪罪下来,也不会只怪罪自

    己。

    就责任扩散的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还精心设计过

    一个实验,结果发现,面临危机时刻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

    多,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实验是这样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被试者填写一张问卷后,自己便

    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者听到隔壁传来的尖

    叫声,接着,是椅子跟人一同跌倒在地板上的声音,随后是呼喊

    声:“噢,天哪!我,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是独自一人时的反应跟被试者是很多人时的

    反应大有差别。被试者单独一人时,其中有70%的机率会试图以不同方

    式提供帮助;当有两个被试者时,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降为

    40%;而如果另一个人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者(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被试者尝试着提供帮助。

    很显然,在听到别人的求助信号时,其他人的存在与态度,对自身

    的选择起到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这也正是为何困难面前大多数人选择袖手旁观的真实心理动机。因此,当一出悲剧发生的时候,围观者越多越没人肯站出来,很多人抱

    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充当麻木的看客。

    其实,责任扩散的事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所

    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都是责任扩散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避免责任

    扩散的事件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责任具体化。这样一来,被扩散到

    周围人身上的责任就会重新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时候,这个人的责

    任感就会强烈起来。一个人一旦在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就会马上采取

    行动了。巴纳姆效应:为什么现代人大都相信心理测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圣者就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镌刻

    了“认识你自己”的铭文。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还是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暗示和干扰,因此别人的言行对自己总是存在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

    学上就被称作巴纳姆效应。

    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曾经有位心理学家精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

    验,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

    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测验结果让参试者判断

    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第一份是参加测试者自己的结果,第二份则是心

    理学家根据多数人的回答总结出来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参试者认为,第二份结果则更为精确地

    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尽管第一份结果才是自己的结果。

    了解了巴纳姆效应,我们就不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现代人都相

    信心理测试。很多的心理测试,利用的就是巴纳姆效应,那些答案也尽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好比心理学家拿出的第二份测试人格特征的结

    果,正因为它综合并平均了每个人的答案,所以,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

    是准确的。

    其实,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心理测试用的都是一些涵盖面很

    广的话语,它们在多数人身上都可以体现。这就如同在浩瀚的大海里随

    便抓几条鱼,然后将鱼的特征进行描述,随之让海里的鱼都感到自己确

    实就是这样的。因此,心理测试不是因为测试者多么高深莫测,只是他们懂得并利

    用“巴纳姆效应”,把握了人们从众的心理。没个性化:为什么看演唱会时人会跟着大声唱歌

    如果你看过演唱会或是其他娱乐晚会,你一定会发现,平时内向羞

    涩的自己,一向不太爱说话,更不太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可是看演唱

    会时,你却发现自己在大声地跟着别人一起唱歌,音乐和歌声让你的内

    心情绪得到释放,于是,你更加喜欢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晚会。

    其实,大多数人都一样,不仅看演唱会时会附和着大家一起大声唱

    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跟着大家一起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因此,我

    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支配他们这么做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没个性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人把自己埋没于

    团体之中时,个人的意识就会变得非常淡薄,而一旦一个人的个人意识

    变淡薄之后,他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周围的

    人反而成为一道掩饰自己的天然屏障。在那里,没有人认识他,于是,他可以完全地放松下来做自己随心所欲的事情。

    巨大的开放感能使人的需求欲进一步增长,同时由于失去了人际关

    系的束缚,于是人们在诸如演唱会这样的场合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

    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的确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不错的方法,让人顿

    感心情舒畅。于是,有的人成了“大声狂”,对这种肆无忌惮的喊叫上了

    瘾。

    针对人们的“没个性化”心理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做过

    一个著名的实验。

    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中由工作人员来扮演犯罪者,而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则扮演对罪犯进行惩罚的人。参加测验的女

    大学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

    住头,致使别人根本看不到她们的脸。

    接下来,心理学家给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

    的人进行电击惩罚。实验结果表明,胸前挂着自己名字的那一组女大学

    生在对犯罪者做出惩罚时,显然有些下不去手,而且每个人根据自身性

    格的不同,电击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也是各有差异。而蒙着头的那一

    组人,由于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电击的时间则更长。

    于是,巴尔德得出结论: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因此,“没个性化”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倘

    若人的自我意识长时间里都处于过于淡薄的状态,就会开始觉得什么事

    都不是自己做的,甚至会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别人也一定会这么做。

    如狂热的足球迷,倘若他们的“没个性化”心理极其强烈,就会发展成危

    害社会的“足球流氓”。

    “没个性化”心理现象对人们的言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

    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过于“没个性化”很容易造成个人意识的消失。任

    何时候,总是一味地附和别人而毫无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的人是很难成功

    的。因此,大家只要将自己的“没个性化”心理保留在演唱会、体育赛场

    就可以了。色彩心理:为什么蓝色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最高

    在国外,曾有专家做过统计,在许多种颜色的汽车中,蓝色汽车发

    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他颜色的汽车。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原

    因,这就要涉及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色彩心理。

    人们常常能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

    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看到不同颜色

    的时候,自然就会联想到不同的东西。比如看到蓝色,便会联想到天空

    和大海。看到绿色,便会联想到绿油油的草地。看到红色,会联想到血

    液……这些不同的联想,造成我们对不用颜色的不同感觉,这便是色彩

    心理。

    还以蓝色汽车举例,为什么这种颜色发生事故的概率最高?专家们

    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分别将红、黄、蓝、绿色的汽车摆放在同一个

    位置,然后让其与试验者保持等距离观察这四种颜色的车。据观察后得

    出的结果显示,蓝色汽车看起来向下凹陷,显得比实际距离要远,这就

    足以解释为何蓝色汽车很容易发生事故。相反,红色和黄色看起来是向

    前凸出的,比实际距离要近,所以这两种颜色的汽车的被动交通事故很

    少。

    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交通事故的原因推给汽车的颜色,但有

    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汽车颜色的可视性、前进色、后退色等性质

    的不同与事故率的差异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在路口时要特别注意对

    向行驶的蓝色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要特别注意前方的蓝色汽车。

    很多人认识到了色彩心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路边一些广告牌很多都使用红色、黄色,因为这些色

    彩不仅醒目,而且有凸出的效果,可以让人从远处就能清晰地看到。同

    理,在商店里的一些商品宣传单上,很多店员喜欢把优惠活动用红色或

    者黄色的大字显示,这会产生一种冲击性的视觉效果,也是突出宣传效

    果的一种手段。

    我们看到颜色时产生的这种心理上的错觉还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情

    绪。在英国伦敦,有一座著名的桥叫波利菲尔大桥。它之所以著名,不

    是因为其设计和外观,而是因为它给伦敦制造了很多不光彩的事件——

    几乎每年都有人在这座桥上跳河自杀。

    为什么人们都选择波利菲尔大桥作为跳河的地点呢?为什么自杀事

    件从未间断过,且数目越来越惊人?为了搞清原因,伦敦市政府请出皇

    家医学院研究人员帮忙调查。最开始,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桥的地理位

    置、附近集聚人口的情况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

    案。后来,研究员转换了调查思路,从自杀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得

    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自杀事件与桥的颜色有关。

    原来,波利菲尔大桥的桥身颜色是黑色的。黑色给人以黑暗、肃

    静、深沉的感觉,进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压抑。而这种压抑正好对那些

    想自杀的人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让他们沉浸在绝望之中,在黑暗的暗示

    下选择了跳河自杀。明白了这点,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马上建议政府

    把桥身的颜色换成富有生机感的绿色。果然,当年跳河自杀事件一下便

    减少了近60%。

    再举个例子,相信你也曾留意过,很多咖啡店、酒吧的装潢都是一

    些偏冷的色调。为什么呢?因为冷色调可以使人变得安静,所以很多人

    喜欢去咖啡店、酒吧闲坐,待几个钟头也不愿离开。同理,在这里等待朋友,也不会觉得时间漫长。相反,快餐店的装潢则以橙色和红色为

    主,这两种颜色有使人心情愉快、兴奋的作用,可以增进人的食欲,更

    重要的是会增加人的紧张感,所以来快餐店的顾客吃饭时间都很短,吃

    完就走,少有人会在此逗留。

    综上所述,颜色对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

    人们的心理影响也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个人喜欢的颜色,判

    断出此人的性格特征呢?答案是肯定的。

    白色:喜欢白色的人志向高远,无论对于爱情还是事业都有着很高

    的追求,而且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粉色:喜欢粉色的人多愁善感,心灵敏感,容易受到伤害。不过,他们天生是优秀的协调家,尽管满腹委屈,却可以很好地改善自己的情

    绪。

    紫色:喜欢紫色的人感情充沛,情趣高尚,责任心强,富有激情,喜欢冒险。

    蓝色:喜欢蓝色的人性格安静,遇事沉着,喜欢思考,做事有条不

    紊。他们天生不自私,只要有人求援,他们一定会给予帮助。

    绿色:喜欢绿色的人容易成为别人最好的朋友。热爱和平是他们固

    有的责任,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和谐的生活。

    黄色:喜欢黄色的人比较随和,善于交际。而且,他们对任何事都

    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

    红色:喜欢红色的人容易激动,脾气略显暴躁,不过他们坚强、勇

    敢。棕色:喜欢棕色的人自尊心很强,此外,他们非常珍惜传统和热爱

    家庭。

    灰色:喜欢灰色的人能明辨是非,但他们疑心重重,往往做事之前

    要反复考虑很久。另外,他们平时为人非常低调。

    黑色:喜欢黑色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忧郁,感觉事事都不顺心,常

    常愁绪满怀。第四章 今天你可以很快乐

    你快乐吗?如果你正在享受快乐,那说明你的人生很阳

    光、很灿烂。如果你不快乐,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上帝毫不

    吝惜地把快乐送给每一个人,可有的人却似乎天生跟快乐无

    缘,太多的纠结、苦楚纠缠着他们,导致他们情绪无常。其

    实,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阴霾的角落,只是快乐

    的人们懂得转动心灵的角度罢了!情商指数:决定着你的幸福指数

    你幸福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觉得自己正过着不尽如人意的

    生活,你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呢?如果我在这里断言:你不幸福,是因为你的情商不够高,你又会做出何种反应呢?千万别动怒,因为情

    商高的人,总是善于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从不会轻易就发火。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

    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理论创始人沙洛维和梅耶教授在1996年把情商

    界定为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控制的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

    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

    人的理解与宽容等。

    美国心理学家还认为,情商主要包括对自身情绪的认知能力,对自

    己情绪的妥善管理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领

    导和管理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商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归

    根结底,它反映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因

    此,一个懂得控制和把握情绪的人,将会是一个幸福的人。换言之,一

    个人的情商指数,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彼得的父亲在当地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商人,他经常到爸爸的商店去

    玩耍。在那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账单需要处理,彼得经常帮忙

    把这些账单送往邮局寄走,渐渐地,彼得觉得自己也是一名小商人了。

    一天,彼得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在妈妈那里争取到更多零花钱的

    好主意,他按照爸爸账单的样子开了一张收款账单寄给妈妈,目的就是为他每天帮妈妈做的事索取报酬。

    账单很快就寄到了妈妈的手里,妈妈打开账单,发现上面写着:妈

    妈欠彼得的款项:

    彼得的妈妈收下了这份账单并仔细地阅读一遍,然后给彼得回复了

    一封信,当然,信里也不例外地有一份账单。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看到了60芬尼,他为自己的如愿以偿

    非常得意。可是,正当他准备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时,发现了餐盘旁边

    还放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信封。于是,他打开了信封,发现了妈妈给自己

    的账单:

    彼得读着读着,很快便涨红了脸,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蹑手蹑脚地来到妈妈的房间,偷偷地将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围裙口袋。

    彼得妈妈的做法,就是高情商的一类人中很好的范例,她并没有对

    儿子的账单感到生气,而是以一种很巧妙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无私

    的付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成功的人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情商,因

    为只有以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卡耐基曾

    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靠他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

    王磊和陈军曾经是一对非常要好的哥们儿,他们的友谊建立于高中

    的篮球场上。高中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王磊就会拉上陈军到篮球场

    上一起切磋球技。

    尽管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篮球,但他们的性格仍有着很

    大的区别。王磊大大咧咧,喜欢跟人打打闹闹,而陈军则是少言寡语,不太爱跟人打交道。陈军在学习成绩方面比起王磊有着明显的优势,他

    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边一直名列前茅。王磊则不同,学习成绩平平,但

    人缘却非常好,有着一大帮铁哥们儿。

    他们的命运在高中毕业时发生了变化。陈军如愿以偿进入一所名牌

    大学继续深造,而王磊则由于成绩不佳而名落孙山。就这样,俩兄弟开

    始“分道扬镳”,陈军去了名牌大学继续学习,而王磊则到外地打工。四年的时间转眼即逝,陈军大学毕业了。尽管毕业于名牌大学,但

    他仍然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

    这一天,陈军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出了家门去面试。可是,走进面试

    间,跟面试官面对面时,两个人同时怔在那里。原来,坐在对面的面试

    官正是自己的同窗好友——王磊。“是你?”两个人异口同声地惊讶道。

    原来,王磊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这家公司做起了销售,四年的打拼

    和磨炼,让本来就很善于与人交际的王磊坐到了销售经理的位子上。而

    如今,陈军大学毕业了,则来到了他的旗下,做起了他的下属。

    例子中的王磊和陈军,很显然一个是情商很高的职场成功人士,一

    个则是智商很高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倘若说智商是先天的,带有无可奈何的宿命色彩,那么一个人的情商则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如一个人的交

    际能力总是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但无论智商高低,在心理

    学上,一个人的情商作为非智力的因素,总是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不一定幸福;但幸福的人,则一定很成功,他

    们总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能够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他们还总是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别人的情绪,懂得察言观色,理解别人

    的感受。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八面玲珑,无论到哪里,都会成为众人

    瞩目的焦点。这样的人,或许没有钱,也或许没有权,但当他们遭遇狂

    风暴雨时,总是能够借助别人的船躲过生命的暗流。海格力斯效应:你的肩上是否扛着“仇恨袋”

    生活中,总是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好

    过。”说此话的人咬牙切齿,听此话的人则毛骨悚然。这种在人际交往

    中“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

    去,我也让你不痛快”的冤冤相报心理致使仇恨越来越深,在心理学上

    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做海格力斯的大力士。一天,他走在坎坷不

    平的路上,突然看到脚边有个鼓起的袋子。袋子很难看,于是海格力斯

    下意识地往上边踩了一脚。

    可是令海格力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袋子不但没有被他踩破,反而成倍地膨胀起来。这情景彻底激怒了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

    口粗的木棒砸向那个袋子。结果,那个袋子不但没有被他砸破,反而更

    加膨胀起来。最后,袋子大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发现自己根本奈

    何不了它。

    海格力斯正在纳闷,一位圣者向他走来。他对海格力斯说:“大力

    士,你是不可能把它砸破的,它的名字叫做‘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

    会小如当初;若你惹到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对抗到底。你还是赶紧

    躲开它,找其他的路前行吧!”

    海格力斯恍然大悟,谢过圣者,掉头朝相反的方向走去。不久后,那个袋子就恢复到了原来的大小。

    生活中,海格力斯现象比比皆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吐

    我一脸口水,我尿你一身臊……于是,彼此间陷入了无休止的仇恨之中。直至彼此都由于扛着“仇恨袋”而疲惫不堪,却还在打骂不休。很多

    人认为,在相互诋毁、诽谤的过程中,倘若退让则是很丢脸面的事,只

    有争到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方可分出高低。这样一来,仇恨就像

    一只拦路虎,挡住了大家共同前行的道路。

    张辉比刘蒙晚几个月进入公司,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都是一样的

    ——跟踪服务客户。当然,收入跟业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刘蒙早来

    几个月,很显然对工作上的一些细节更加熟悉、了解。

    张辉刚来公司的时候,老板让刘蒙带带他。刘蒙虽然表面上很爽快

    地答应下来,但是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根本就没有把张辉当作自己的

    同事,而是把他看做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他并没有给予张辉真正的

    帮助。让张辉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刚来公司,处于对“前辈”的信任,他

    把自己已经谈得差不多、只是缺少临门一脚的客户信息给了刘蒙,希望

    他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结果,那单子却鬼使神差地落到了刘蒙的手

    里。张辉当然明白,这是刘蒙从中做了手脚。从那时起,他们的积怨就

    沉淀了下来。

    后来,张辉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终于在公司争得了一席之地。

    但是怨恨就像一颗种子早已在他的心中扎根,他认为自己报复刘蒙的时

    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当刘蒙的客户把电话打到办公室时,如果恰巧刘蒙又不在办公室,张辉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的单子“搅黄”。

    这样一来,刘蒙的业绩大不如从前。后来,刘蒙从其他同事那里听

    到了“风声”,于是,办公室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直至

    后来,他们两个由于都没有完成公司任务,被双双解聘。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应该说是世界上最为愚蠢的做法。但是,很

    多人宁愿当愚昧的傻子,也不愿意放下心头的仇恨。日常的交际中,人

    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和恩怨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你的肩上一直扛

    着“仇恨袋”,最终一定是在堵死对方的路的同时,也堵死了自己的路。

    如今,懂得了心理学上的“海格力斯效应”,你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

    重新做出判断,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在被

    小人算计,不妨躲开他绕道而行,在放他一马的同时也放自己一马。不

    是有人说“路的旁边也是路”吗?杜利奥定律:生活就要充满热情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变

    得垂垂老矣,而精神状态一旦不佳,一切都会处于不佳的状态。这就是

    著名的杜利奥定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乐观能够使人经常保持轻松、自信的心境,并

    且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分的苛求,对自己也会有较为客

    观的评价。乐观的人即使在遭遇挫折、不幸时,也总是会看到光明的一

    面,并发现失败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轻言放弃或是怨天尤人。

    一个人心态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直接决定了其生活是光明的还

    是灰暗的。乐观的人面对仅有的半杯水时会说:“哇,好幸运,我还有

    半杯水呢!”而悲观的人面对此景会伤悲地说:“唉,真可怜,我只剩下

    半杯水了!”

    一位将军到沙漠参加军事演习,他的妻子塞尔玛随军驻扎在陆军基

    地里。沙漠中的气候相当恶劣,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整个沙漠就是一个

    庞大的火炉,而到了晚上,肆虐的风又像是要把人冻死。这样的生存环

    境让塞尔玛难以忍受。

    更可怕的是她在那里没有一个朋友,她身边的人尽是墨西哥人和印

    第安人,他们统统不会讲英语。这样的日子让塞尔玛感到度日如年,于

    是她经常写信给父母,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立刻想回家的心愿。

    父亲接到塞尔玛的信并没有马上给她回信,因为他很清楚女儿需要

    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安慰,而是一种热情,一种对生活的热情。经过再三

    斟酌,他给女儿回了一封只有两行字的信:“在一所监狱的一间牢房里关押了两个犯人,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

    土,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塞尔玛看了信后心头一颤,于是,下定决心要在沙漠中寻找星星。

    从那以后,塞尔玛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互送礼品,研究沙漠里的仙人掌、几百万年前的海螺壳。渐渐地,她迷

    上了这里,后来写了一本命名为《快乐的城堡》的书,书中是对这段人

    生经历的描述。

    原本悲观的塞尔玛看到的只是泥土,当心态发生转变,找到生活中

    积极而乐观的热情后,她看到的就是星星。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心态,就能够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倘若生活中缺乏热情,你便将遗憾地与生活

    中的美好擦肩而过。

    其实,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最大的差异就在

    于人的心态。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凡事都会怀着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乐观地直面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功成

    名就的人,在成功之前,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而他们的

    热情让他们投入地做好每一件事,也正是他们的热情感动了“幸运之

    神”,进而登上了成功的巅峰。

    阿基勃特曾经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一名普通的职员,他曾经业绩

    平平,更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在公司里是毫不起眼的一位普通职员。

    但他有一个令其他员工费解的习惯:每次出差住旅馆时,他都要在自己

    签名的下方写下“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除此之外,他自己平

    时的书信及收据也毫不例外地写上这样的字样。为此,他的同事们戏称

    他为“每桶4美元”。后来,这件事传到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耳中,他不禁赞叹地说

    道:“这名职员为了宣扬公司而不遗余力,这么忠心的职员,我一定要

    见一见他。”于是,阿基勃特被邀请与洛克菲勒共进晚餐。

    再后来,洛克菲勒卸任后,他把董事长的位子传给了阿基勃特。在

    人才济济的标准石油公司中,比阿基勃特更有才华的职员比比皆是,然

    而他却脱颖而出,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拥有别人不可比拟的热

    情。因此,也只有他能当之无愧地坐上董事长这第一把交椅。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是不可能有所

    建树的。”他还说过:“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取决于你所

    从事的工作或是地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是一个人的热情在改变着

    生活,而不是生活改变着一个人的热情。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要丢掉了

    对生活的热情,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形如枯槁,毫无生机和乐趣。

    当然,热情指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我

    们知道,生活如同逆水行舟,处处都是艰辛和磨难。只有积极地去面

    对,抱着对生活的信念和热情去创造财富和事业,生活才会回馈你幸福

    和快乐。而消极的心态,只能把生活中的苦难、困难扩大,即使机遇就

    在身边,你同样也会熟视无睹,对生活感到乏味与失望。这样的生活态

    度,幸福与快乐又怎么可能问津于你呢?成功,也只能是天方夜谭!刚柔定律: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老和尚携一位小沙弥云游四方。一天,遇大雨天,他们又恰巧要过

    一条河,这时,老和尚看到一位正准备过河的女子。可是,由于天降大

    雨,河水上涨,她又不敢过,于是,站在河边焦急万分。

    眼看再不过河,河水继续上涨,他们谁也过不去了。情急之下,老

    和尚二话没说,没经女子同意,便主动背起她过了河。过河后,老和尚

    放下女子,继续与小沙弥赶路。

    小沙弥把这一幕看在眼里,他为师父的行为感到耻辱,因为他觉得

    师父犯了戒。于是,一路上,他再也不跟师父说话。直到晚上,他们住

    进了旅店,发现师父毫无忏悔之意,小沙弥便指责师父道:“师父,色

    乃佛门大戒,你怎么可以背一女子过河呢?”

    老和尚听后,感叹道:“我早已将那女子放下,真正没放下的是你

    呀!”小沙弥听后,知道自己道行尚浅,方不再说话。

    这则故事讲的就是佛门中著名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禅理。其实,不仅悟道如此,为人处世也同样如此,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仔细

    思量,生活就是在“拿得起,放得下”之间来回徘徊。有的人放不下金

    钱,有的人放不下权力,有的人放不下一己私欲,有的人放不下心中的

    偏执……因此,心理学家提示人们,只有做好了“放下”的学问,才能真

    正收获人生的快乐!

    拿起容易,放下难。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对待成功宠辱不惊、淡然受

    之;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对待失败潇洒一笑,坦然处之。在亚马逊密林中生活着一种蜘蛛猴,它们的个头很小,虽然也就有

    十几厘米高,但可以说浑身都是宝,而它们的皮毛尤为名贵。一直以

    来,当地的老百姓很想把捕捉这些蜘蛛猴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但是,由于这种蜘蛛猴生活在密林中最高的树上,因此,要想逮住它们并不是

    一件很容易的事。后来,一位土著人想出了一个最为简捷的办法,他在

    小玻璃瓶里装上一粒花生,然后把瓶子放到树下,自己便悄悄地离开

    了。

    树上的蜘蛛猴从树上爬下来,把手伸进瓶子里抓住花生。可是,瓶

    子的口太小了,蜘蛛猴握住花生的拳头太大,根本不可能从中拔出来。

    就这样,蜘蛛猴成了土著人的猎物。直到土著人将它们带回家,准

    备杀死的时候,贪婪的蜘蛛猴仍然不肯松开自己握着的拳头,而它为的

    就是瓶中那一粒小小的花生。

    偏执的蜘蛛猴,由于自己无法“放得下”一粒小小的花生而让自己命

    丧黄泉。读罢这则故事,很多人都在嘲笑蜘蛛猴的贪婪和无知。但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悲剧却时有上演。倘若你的手中抓着一件东西不肯

    放手时,那么,你只能拥有这一件东西;倘若你肯放手,那么,你就会

    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就会有机会拥有更多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一心死守

    自己的私念而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就只能达到这种高度而已。

    由于心没有了空间,因此无法超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倘若说人

    的心灵就是一面镜子,同样的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心里折射出的光影

    是不一样的。倘若记挂太多,从不懂得放下,人的心灵就会灰暗起来。

    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统统让它们在自己的心中安家落户,你

    的心灵就会如同草地一样杂乱无章。而那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你看起来委靡不振。因此,扫地除尘,放下该放的

    事,让阳光洒进你的心灵,生活也会随之明亮起来。把自己心灵中那些

    无谓的痛苦赶出去,你的心灵才会有更多的空间来装载快乐。

    刚柔相济的人,任何时候都懂得放下,他们总是懂得放下自我,舍

    弃拥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00个年轻人做同样一件事情,其中的一半把事情做完,另一半人则被勒令中途停止。结果发现,很长

    一段时间过后,那一半中途被迫停止的人对没能完成的事情仍旧耿耿于

    怀。

    这说明,人们对自己想做但又没有达到目的的事情会长期地放不

    下。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这样的“放不下”除了让自己刚愎自用外,几

    乎没有其他的意义。因此,懂得刚柔并济,才是成功的王道。气球定律:气大伤身,聪明的你不生气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脑岛皮层”的组织,当人的

    精神受到刺激、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信息便会很快地通过“脑岛

    皮层”传递到心脏,从而使心肌负担加重,心室纤维发生颤动,严重者

    则会因心跳停止而死亡。因此,生气是会给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同

    时,当人处于极度愤怒状态并出现“冲动高峰”时,人体的促肾上腺皮激

    素大量释放,并与血液中的白细胞“拥抱结合”,致使白细胞杀灭致病微

    生物的能力大大减弱。据此,医学工作者一直说:“生气,是百病的根源。”

    英国著名化学家亨特因为在一次医学会上被别人顶撞而大动肝火,导致心脏病复发,最终酿成了悲剧,当场身亡。可见,怒气就犹如藏在

    我们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因此,无论是跟别人发生争执,还是自己被一些不愉快的事搞得心

    情不爽想要大动干戈时,你一定不要先急着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倘若这时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缓解矛盾,不妨选择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

    很久以前,释迦牟尼到处普度众生,为众讲法,受世人爱戴,可是

    也招来有些人的嫉恨和误解。一次,在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时候,一个

    人大大咧咧地走到他跟前,出口大骂,而且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说法被

    迫中断。

    众人为此愤愤不平,可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释迦牟尼一如既往地

    闭着眼打坐,而且面不改色。起初,那个人见释迦牟尼并不还口,于是越骂越起劲。最后,他终于骂累了,就喘着粗气问:“我骂你,你为何

    不说话?”

    释迦牟尼缓缓地睁开眼:“如果你送别人一份礼物,但别人并没有

    接受,那么,这一份礼物最终会在谁的手里呢?”“当然还在我手

    里。”那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那你刚才的怒骂,我一概听而不闻,你

    那怒气不是还要回到你自己身上吗?”那个人一时语塞。

    最后释迦牟尼语重心长地说:“气大伤身,你伤的还是自己啊!”

    心理健康学认为,心理和生理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所以心理与身体是一体的,不能生硬地将其分割开来,人的心理变化对身

    体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良的情绪、违反自然的观念、过分执拗的想

    法,都极有可能导致人体内气血的循环不良,给人的身心带来一定的痛

    苦,严重者还会导致器质性病变。

    其实这很好理解,当一个人身体不好时,他的心情也往往随之发生

    改变;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他的身体也会随之出现一定的不适。

    医学家更是断言:“救人要先救心,治病却治不了命。”其实,改变

    命运首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性格和脾性。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和心理

    又是分不开的,性格和心理改变了,就可以改变命运。

    有一只骆驼在沙漠中无力地行走,火辣的太阳简直就是一个大火

    球,像是要把整个沙漠吞没。骆驼又饿又渴,焦急万分,但它仍要不停

    地赶路。于是,一肚子的火不知该往哪儿发。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一小块玻璃片不偏不倚地扎中了骆驼

    的脚掌心。本来就满腹怨气的骆驼,这下子被这小小的玻璃片扎了一

    下,顿时火冒三丈。于是,它抬起脚狠狠地向碎玻璃片踢了过去。谁

    知,这一踢,让它的脚掌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汩汩的热血染红了沙

    漠。

    生气的骆驼由于疼痛只好一瘸一拐地向前走,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

    的血迹。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在骆驼的上方盘旋着。骆驼一

    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在它的身后,是更浓、更长的血迹。

    骆驼不顾一切地一路狂奔,最终到了沙漠的边缘。这时,浓郁的血

    腥味儿引来了附近的沙漠狼。此时的骆驼已经疲惫不堪,加之流血过

    多,无力的骆驼变成了“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仓皇中,骆驼跑到了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

    倾巢而出,向骆驼扑过去。刹那间,黑压压的食人蚁就像一块黑毛毯,把骆驼裹了个严严实实。不一会儿的工夫,可怜的骆驼就倒在了血泊之

    中。

    临死前,骆驼追悔莫及地叹道:“唉,我为什么跟一块小小的碎玻

    璃片过不去呢?”

    骆驼直至临死,才明白不该跟一片小小的、而且只是扎了自己一下

    的玻璃片过不去,只可惜为时晚矣。骆驼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很多

    人往往为了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等到心平气和下来,又开始后悔自己

    的行为。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生气会

    暂时蒙蔽人的双眼,导致人们做出违背常理之事。因此,任何时候你都

    要学会三思而后行,要懂得生气是不好的,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倘若让它蛰伏心中,它就会伺机操纵你的生活。

    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原谅自己,并懂得原谅他人,不让自己的“过

    错”折磨自己,更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做一个聪明的、不

    生气的人,让自己在心平气和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压力阀效应:把自己从紧张情绪中解救出来

    生活步伐的日益加快,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无论是家庭还

    是职场,都犹如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不堪重负,苦

    不堪言。可是,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

    但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没有逃避的权力。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自己

    的脾气越来越坏,动辄就会大发雷霆,还时不时会拿起桌边的茶杯狠狠

    地砸向门口那盆已经枯萎的栀子花。老板的不满,朋友的疏远,亲人的

    抱怨,更是让人焦躁不安。世界如此之大,却没有让自己逃离的空间,世界人口众多,却没有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其实,大家都觉得周围的事物在改变,那肯定是在改变;倘若眼前

    的一切,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在变,而其他人却是无动于衷,只能说变的

    是你,而不是外界的事物。这一切都是紧张惹的祸。

    王敏在一家房地产杂志社做副主编,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已经让她

    习惯于挑灯夜战。但最近不知怎么了,她总是感觉自己提不起神来,而

    且常感到疲惫不堪。可是一年一度的房交会在即,为了房交会的特刊,部门的每个人都跟上紧了的发条一样在忙活,自己当然更是不能怠慢。

    老板知道王敏的工作能力强,于是把整个房交会的重头戏压在了她

    的身上,当然更希望她不负领导期望。封面、扉页、封底到底该怎么设

    计,文章的内容、格式怎么做才会更出彩,王敏为此绞尽脑汁。终于,在房交会的前一个周末把自己认为还算比较满意的一份策划交给了主

    编。为此,王敏如释重负。

    可是周一的早上,王敏刚刚推开公司的门就被主编叫进了办公室。“这份策划大体可以,问题也不少。我都已经给你标注了,你赶紧

    做出调整。”主编一边翻着策划案一边没好气地对王敏说道。王

    敏“哦”了一声,就接过了那份“满篇红”的策划案。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王敏看着那份面目全非的策划案,感觉自己的

    头都快炸开了。整个策划案几乎被否定,她的神经马上紧绷起来。此

    时,看着桌子上摆着刚刚从楼下带上来的鸡蛋灌饼,她突然有一种作呕

    的冲动。

    王敏来不及顾及自己想呕的冲动,顺手把鸡蛋灌饼丢进了脚下的垃

    圾桶,接着为那份策划案忙碌起来。

    “怎么回事?怎么越做越离谱,我不是都给你标注了吗?”老板用手

    敲着桌子上的策划案,对王敏失望地吼道。王敏感到一阵晕眩,这是她

    奋战了三个晚上的战绩。

    王敏开始失眠了,别说做策划,就连坐公车她都感觉自己晕乎乎

    的,脑袋上就戴带着一顶帽子,帽子不但厚,而且很沉,压得自己头晕

    目眩,胸口发闷。

    老板来不及跟王敏啰唆,更来不及督促,他直接果敢决定:“让小

    刘来负责这份策划案,你去布置会场。”老板说这话时,眼神里的失望

    不加掩饰,王敏的心里更是“突、突”跳个不停。接下来,王敏的表现更

    是糟糕,她开始忧心忡忡,恐惧不安。办公室里,她总是感觉到别人异

    样的眼神,工作起来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家里,她的脾气

    越来越暴躁,跟自己一起住的弟弟这几天一看见她就跟老鼠见了猫似地

    逃离。

    又是周五的晚上,王敏看到酒突然有一种一醉方休的冲动。结果,她如愿以偿地喝醉了。一觉醒来,已是大天亮,头有点疼,但感觉心情

    好了很多。弟弟这时在旁边小心提议:“姐,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出去

    走走吧!”

    王敏跟弟弟去了游乐园,在那里,她的肉体受到了折磨,而她的精

    神却得到了释放。

    例子中的王敏显然被那一份策划案搞得太紧张了,以至于焦虑不

    安,脾气暴躁。倘若生活中的你也跟王敏一样,时不时地就会焦躁不

    安,你就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了,一定要懂得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小

    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

    事实上,紧张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紧

    张系数与工作学习效率呈倒“U”曲线的关系,适度的心理紧张对人们所

    从事的活动反而能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有助于人们的唤起注意力并排除

    干扰,集中精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但是,紧张过度就会物极必

    反,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其实,大多数的紧张是因为不够自信。适度的紧张是我们的“朋

    友”,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的“助推器”。所以,当自己感到紧张时大可

    不必一味地逃避,要学会遏制和缓解自己由于紧张而带来的坏情绪。这

    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开展积极的自我对话,问问自己如此紧张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你不妨到郊外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对缓解你

    的压力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整顿公司的风气,需要在公司的员工面前树立自

    己的形象,于是他许诺自己会早到晚回,给员工做表率。

    就在他信誓旦旦地表态后不久,一次他由于看报看得太入迷了以至

    于忘记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开车在公路上疾驰,结果由于超速驾驶

    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迟到了。

    他进入自己的办公室时愤怒至极,但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他将

    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结果,销售经理气急败坏地走出办公

    室,接着又将自己的秘书叫到办公室并对她挑剔一番。

    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

    接线员作为公司的最底层,在公司里自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泄对象,只好无可奈何地窝着一肚子气挨到下班,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看到自

    己的儿子就大发雷霆,窝了一天的气立刻爆发出来。

    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非常恼火,于是,为了发泄,便狠

    狠地踢了一脚自己家里的猫。

    猫受到小主人莫名的一踢后逃出家门,一路狂奔,这时,一辆汽车

    疾驰而来,猫就这样惨死在车轮下……

    上面的例子里,坏情绪就像从金字塔的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一

    样,而那个无处发泄的、最小的元素——猫,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种

    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并不能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让自己的坏情绪毫无控制地

    蔓延,蒙蔽自己的心智,只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总感觉自己只有找人发

    泄心中的怨气才能平息心头的怒火。

    其实,受到批评,人的心情自然不好,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批评之后所产生的“踢猫效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

    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更是一个人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的错误的一种表现。

    一天,林肯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走了进

    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林肯一看到

    这个气急败坏的陆军部长,就知道他肯定又被人指责了。

    “怎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说说看,也许我能给你出出主

    意。”林肯笑着对斯坦顿说。

    林肯一开口,斯坦顿就像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对他咆哮

    道:“唉,简直是太气人了,今天有位少将竟然用带有侮辱性的口气跟

    我讲话,可笑的是,他所说的事根本就不存在。”

    斯坦顿满以为林肯会安慰他几句,然后痛骂那名少将一通,即使只

    是为了安慰。但林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

    位无礼的少将。

    “你可以在信中狠狠地骂他一顿,让他也尝尝被指责的滋味。”

    “对,你说得很对,我一定要大骂他一顿不可,他有什么权力指责

    我呢?”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林肯看完后,对斯坦顿说:“你写得太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林肯一边说着,一边把看完的信顺手扔进了炉子

    里。

    斯坦顿看到林肯把自己的信扔进了炉子,大惑不解,皱着眉头问

    道:“喂,你在搞什么,是你让我写这封信的,现在你竟然又烧掉了

    它。”

    林肯笑着回答说:“难道你不觉得,写这封信的时候你的气已消了

    大半吗?如果还没有完全消气,那就接着写第二封吧。”

    毋庸置疑,林肯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英明和智慧,世人有目共

    睹。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他无疑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踢猫效

    应”。因为他懂得,倘若不让斯坦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出来,他就会

    将其蔓延到一些无辜的人那里,这样下去,形成一条链条,这本该在他

    这里终止的“怒气”就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因此,林肯选择成为他发泄的

    对象,并帮助他将怒气就此消下去。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是身边的环境,还是身边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影响。而这种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官而引起的心理体验就是情绪。很显然,情绪有好坏之分。良好的

    情绪,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给大家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厌

    烦、压抑、忧伤、愤怒的消极情绪,也同样会影响身边的人,很容易造

    成一种紧张、烦躁甚至充满敌意的气氛。这也正是为什么看到自己的亲

    朋好友心情不好,自己也心情不好的原因。因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

    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避免让它成为平静湖面上的小石头,让涟漪一波

    一波地扩散开来。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性情非常古怪,动辄就会大发脾气。他经

    常跟自己的小伙伴吵架,这件事情让他自己也很懊恼,但他却执拗地认

    为自己是对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对他说:“孩子,从现在

    起,你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

    子。”

    一周过后,院子里的篱笆上已经被小男孩钉上了36颗钉子。看着这

    些钉子,小男孩似乎开始悔悟,接下来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

    气,尽量避免和别人吵架。这样一来,他每天钉的钉子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他还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

    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很高兴地跑去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

    钉子。”男孩照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钉子全部被拔光了,他

    忙去告诉父亲。

    父亲跟他一起来到篱笆边,看着千疮百孔的篱笆,若有所思地对他

    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可能消失

    了。这就好比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然后在他心里留下了

    一个伤口一样。”

    小男孩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一改自己的坏脾气,跟身边每一个

    人都尽量友好地去交往,他的朋友日益多起来。

    把一枚钉子钉在篱笆上,即使被拔了下来,篱笆上的钉子孔恐怕也

    难以消失了。在生活中,在坏情绪驱使下的恶言恶语,正犹如一把利剑

    插入了别人的身上,即便剑拔了下来,伤口犹存。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工厂。在同行业内,这个工厂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算是一流的,但令人匪

    夷所思的是,这里的员工却经常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好,以至

    于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探寻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24年11月组织了一个调查

    小组,对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此次研究试验中,调查小

    组设定了一个被称作“谈话试验”的重要环节。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分别找工人们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耐心地倾听他们对待遇、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不满,并将其言论记录在案。

    正当专家们准备将这项调查结果呈报给工厂高层领导的时候,他们

    惊讶地发现,经过“谈话试验”后,霍桑工厂的工人们不再抱怨,干活时

    更加卖力,工厂的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原来,工人们对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

    有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地宣泄,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后

    就演变成了抱怨、抵触等负面情绪。而这种不满的情绪一旦被他们带到

    工作中,就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工作效率。“谈话试验”恰恰使他们找到

    了宣泄的出口,释放了积蓄多年的不满情绪,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

    倍增。于是,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美国《读者文摘》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一位医生突

    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

    了!”“他是谁?”医生问。“他是我的丈夫!”医生为此感到莫名其妙,于是非常礼貌地对妇女说:“对不起,我想您打错电话了。”

    但是那位妇女就好像没有听到医生的话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

    一天到晚照顾四个小孩,而他却天天骂我无所事事。有时候,我想出去

    散散心,他却不让。再看看他自己,总是很晚才回家,问起来就很不耐

    烦地说自己有应酬,天才会相信他的鬼话……”

    开始的几分钟里,医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并告诉她打错了电话,但

    她却是置之不理。几分钟过后,医生不再说话,而是听她把话说完。

    妇女坚持把自己的话说完了,她长吁了一口气,对这位素不相识的

    医生说:“我知道您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我已经压得太久了,现在我

    终于说出来了,我感到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医生还没来得及开口,电话那头已经响起“嘟嘟”声。

    生活中种种的不幸和不满,总是会让我们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

    绪。但这些意愿中,最终能够实现的却寥寥无几。于是,各种情绪纷杂

    而来。而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能硬生生地

    将它们压制下去,而是要努力找到合适的发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

    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正

    是霍桑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宣泄是为了改善情绪,但一定要注意宣泄的方式,不要随便就把别

    人当成自己的“出气筒”。选择一个私密的空间,将自己的坏情绪统统宣

    泄掉,然后全新地走入生活才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工作高效的好选择。

    周末的上午,白小松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那张银行

    卡,他筋疲力尽地瘫坐在床边。开始的时候,他因为找不到银行卡而焦急、恼怒。慢慢地,他已经

    不再是为了找卡而找卡,而是转变成了跟卡、跟自己较劲。

    其实,那张卡里并没有钱,只是他打开自己的钱包时发现卡“不翼

    而飞”了,于是他开始折腾起来,甚至顾不上想想自己上次用那张卡到

    底是什么时候。

    其实,白小松动怒是有别的理由,银行卡只是一根导火线。连续两

    个月超负荷的工作,已经让他感到疲惫不堪,加之领导动不动就拿他开

    刀,这样一来,无名的怒火就一直在他心中积蓄。他看到自己的女朋友

    时总是一张苦瓜脸,以至于女朋友又时不时地抱怨。于是,当他发现卡

    不见的时候,感觉卡也在跟自己过不去。

    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白小松终于在床头柜与床之间的夹缝里找

    到了那张令他火冒三丈的卡。白小松用女朋友的修眉夹夹出了那张卡,将它掰了一个稀巴烂,然后狠狠地将它扔进了垃圾桶。

    折腾了一上午,白小松突然感觉自己有一种长时间以来不曾感觉过

    的轻松。他坐在地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感觉肚子饿得难受。于是,他披上衣服,下了楼来到饭馆,点了两个菜一个汤,还有一瓶雪花啤

    酒。几杯下肚,白小松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爽!

    一张卡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但它也成了拯救白小松情绪的“功臣”,让他愤懑、忧郁、不满的情绪得到释放。适当的宣泄就如同心理排毒,能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感。

    诚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会被人们认

    为是有涵养的绅士。但是,“绅士”也需要发泄。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

    绪,致使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超越了自己承受的范围,就会引发精神忧郁、孤独、苦

    闷等心理疾病,甚者精神失常。因此,适当的宣泄是缓解一个人心理压

    力的有效方式,尽管有时这方法看起来就像白小松把卡掰碎那么幼稚。第五章 洞察人性的心理

    每个人天生就有某种心理需求。很多时候,有些心理需求

    是普遍的,几乎每个人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际交往的

    过程中,如果我们忽视了人们的这些心理需求,将不利于我们

    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洞悉人性的心理

    策略,在人际交往中很好地洞察人们的心理需求。自尊原理:一定要维护好对方的自尊心

    我们都知道,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尊心。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自尊,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文盲,不

    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有自尊

    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最怕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被伤害比皮

    肉伤害更厉害、更持久。“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常常也

    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河北省的一个农村,一户人家被灭门,一家六

    口人被人用斧头砍死,现场惨不忍睹。

    公安人员在三天之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就是被灭门的

    人家的邻居。当被问起犯罪的动机时,犯罪嫌疑人是这样回答的:“我

    没有儿子,这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前几天我们两家吵架,老李

    (被灭门的人家的男主人)骂我会‘绝后’,这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一气之下做出了这种事。”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行凶者固然可恨,然而这样的事情一旦

    发生,双方当事人能面对的结果只有一个——两败俱伤。也许很多人都

    会问:这值得吗?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虽然都知道“不值得”,但很多

    人仍在犯这样的错误。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实际上就

    是在强调尊重他人自尊的重要性。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与别人交

    往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周围确实有很多人正在遭受各种各样的人生磨难和不如意,我

    们周围也确实存在很多平庸的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们

    并不能因此瞧不起他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该轻视、忽略任

    何人的感受。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心中不喜欢对方,也没有必要让对方

    看出来。这么做并不是虚伪,反而是一种聪明的态度。

    再进一步说,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但无人格贵贱之别,只有灵魂高

    度上的差别,没有道德品质高下之别。没有人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

    神情去嘲笑他人。即使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我们,我们也不应该用傲慢

    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也不必

    以自卑或忌妒去代替应有的自尊。

    事实上,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从别人那里赢得尊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

    一股怜悯之情。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的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然而刚走了没几步,商人忽然觉得这样做很不妥,于是连忙返回

    来,并抱歉地解释说:“唉,真抱歉,太着急了,我忘记拿铅笔了,别

    介意。”临走前,商人还郑重其事地加了一句:“你和我一样,都是商

    人,继续努力。”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酒会上,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年轻男子对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是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在那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

    都是商人为止。作为晚辈,我非常尊重你,您是一个伟大的前辈。”在

    场的人听到年轻男子的话后,都纷纷地鼓起了掌。

    商人用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换来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应该从这

    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互相回报”的过程,我们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付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希望别人

    伤害我们的自尊,也同样要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底线:一定要维护

    好别人的自尊,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否则的话,我们也将失去自己的

    尊严。猎奇心理:满足对方“好奇”的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对那些新鲜古怪的东西或

    者对那些自己尚不知晓但是被人们传得玄乎其玄的传闻有着强烈的好奇

    心。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泛指人们对

    于自己尚不知晓、不熟悉或比较奇异的事物或观念等所表现出的一种好

    奇感和急于探求其奥秘或答案的心理活动。

    “猎奇心理”本身就是一种很奇怪很特别的心理需求,它能在无形之

    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做出一些探索性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

    讲,人类的整个进化史,都少不了“猎奇心理”的推动。正是因为有了强

    烈的猎奇心理,人类才能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取得如今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也不管与什么人打交道,我们都不能忽视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而是应该学会洞察对方的猎奇

    心理,甚至应该适当地满足对方的猎奇心理,这可以提高我们的交际效

    率。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意大利商人普洛奇从13岁起就利用课余时间为附近的一家商店销售

    商品。有一次,大约是在普洛奇上高中的时候,那个商店的老板交给了

    他一项卖香蕉的任务,但是,那是一船冰冻受损的香蕉。老板抱着“破

    罐子破摔”的心态,对普洛奇说:“这是一船冰冻受损的香蕉,虽然吃起

    来口感很好,但是外皮黑乎乎的,如按正常销售,一定没有人愿意购

    买。现在,市面上的香蕉,4磅重可卖25美分。这一船香蕉,我建议你可以按4磅18美分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813KB,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