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715
正能量: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2日
第1页
第13页
第23页
第49页
第193页

    参见附件(2739KB,203页)。

     正能量,正能量在我们身边都是存在的,拥有正能量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仅能够帮助到自己还能够带动身边人,这本正能量相关的书籍值得一看!

    正能量介绍

    《正能量》中的内容深入浅出,揭示了积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并对“幸福指数”“身体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等课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

    《正能量》有数十个科学的实验案例和训练方法,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自身的能量,知道自己是如何散发并引导这股能量的。当我们身陷困惑、争执或消极能量之中时,尝试解脱或改变破坏性的能量,让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引导自己,从焦虑痛苦的泥沼中解脱出来,人生将会获得神奇的转变!

    正能量作者

    李磊,女,80后,以书为人生至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英国文学。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 教授”的头衔,他在包括欺骗、运气、幽默和超自然等不寻常领域的研究享誉,他是英国媒体 常引用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在英国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他定期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做节目,有关他工作的专题报道是频频出现在英国各大出版社和报刊杂志上。

    正能量主目录

    简介 只有改变,才能提升正能量!

    第一章 快乐的能量

    第二章 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第三章 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

    第四章 打造你的超级意志力

    第五章 控制思维,激发内心正能量

    第六章 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

    正能量导论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理查德·怀斯曼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本书严谨又趣味十足地阐释了“表现”原理与正能量之间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负能量。这是一本能彻底改变我们工作、生活和行为模式的心理学著作。

    正能量: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截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正能量(英)怀斯曼(Wiseman,R.)著;李磊译.—长沙:湖南

    文艺出版社,2012.8

    书名原文:Rip It Up

    ISBN 978-7-5404-5682-5

    Ⅰ.⑴正… Ⅱ.⑴怀… ⑵李… Ⅲ.⑴成功心理—通俗读物

    Ⅳ.⑴ B84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56900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 18-2011-315

    ·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本书版权受法律保护。未经权利人

    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本书包括正文、插图、封面、版式

    等任何部分内容,违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上架建议:心理励志

    Rip It Up: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 life

    Copyright ? 2012 by Richard Wiseman

    This edition arranged with Conville Walsh Limited

    throug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正能量

    作 者: (英)理查德·怀斯曼

    译 者:李 磊

    出??版??人:刘清华

    责任编辑:丁丽丹 刘诗哲

    监 制:蔡明菲 潘 良

    特约编辑:温雅卿

    版权支持:辛 艳

    封面设计:主语设计

    版式设计:李 洁

    出版发行:湖南文艺出版社 (长沙市雨花区东二环一段508号 邮编:410014)

    网 址:www.hnwy.net

    印 刷:北京鹏润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80mm×1270mm 132

    字 数:180千字

    印 张:9.5

    版 次:2012年8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8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404-5682-5

    定 价:29.80元

    (若有质量问题,请致电质量监督电话:010-84409925)导 言

    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

    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

    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

    动力和感情。

    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理查德·怀斯曼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

    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

    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

    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本书严谨又趣味十足地阐释了“表现”原理与正能量之间的“亲

    密”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

    力。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负能量。这是一本能

    彻底改变我们工作、生活和行为模式的心理学著作。全球成功人士热烈讨论

    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意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

    如果你自卑或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中释放出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

    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失败的人也会因为体

    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

    清澈而单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正能量,而自私的心看见的只是复

    杂、混沌。

    ——稻盛和夫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如果一个人不执著愚直,他就不会成长。饱经坎坷,是对我们内

    心能量的一个考验。

    ——孙正义 软银集团创始人

    你能经历的最大冒险,就是过你梦想的生活。只有奋斗,你的人

    生才会充满正向的能量。

    ——奥普拉·温弗瑞 美国脱口秀女王

    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药和海啸也

    是能量。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

    灰暗无序。作者以大量生动的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授给普通人

    如何积聚起内心正能量的诀窍。你读了此书并认真践行,就能将心理

    垃圾转化为积极温暖的活力,开启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门。当正能量持

    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

    生不断走向精彩。

    ——毕淑敏 著名作家和心理学家

    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

    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张德芬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

    宇宙中有一股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能让人拥有想要的一

    切。

    ——朗达·拜恩 畅销书《秘密》作者

    我们心中有两个不同的能量区,一个是愤怒,一个是正念。保持

    内心的澄明,学会放下,才能激活内心的正能量。

    ——埃伦·兰格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幸福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有关身体、情绪、信念的秘密,就藏

    在这本书里。

    ——吉尔伯特 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

    愉悦力,正能量,我们一起来分享。

    ——姚晨 知名演员、微博女王开心的泪水和拥抱都能带来许多的正能量。

    ——梁静茹 知名歌手目 录 CONTENTS

    题名页

    版权页

    简介 只有改变,才能提升正能量!

    第一章 快乐的能量

    心理学天才威廉·詹姆斯将颠覆你的世界观,教你

    学会随心所欲地培养乐观的情绪,发现改变一切的

    能量……

    1.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控制情绪的秘密

    2.伟大理论的发现

    积聚正能量,变得快乐起来

    身体如何影响头脑的运作

    提升人的正能量指数

    3.快乐是可以被创造的

    握手与说话隐含着能量

    快乐地与内心交谈

    大笑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驱散负面情绪实验

    如果你想变得快乐

    第二章 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解开心灵的奥秘,提升你的吸引力,教你如何过上

    幸福的生活……

    1.爱是什么

    友谊、吸引力、爱的秘密

    真正的爱

    你是否活在爱中

    寻找真爱的历程

    2.身体感受能量

    身体语言与情绪

    爱的化学能量

    渴望能激发吸引能量

    3.爱的吸引能量

    亲密关系的诞生

    爱的正能量可以被制造开始全新的生活

    快速爱情实验

    爱的正能量

    看手相的魔力

    打造幸福的结局

    如何收获爱

    第三章 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

    如何更好地对抗恐惧、焦虑、抑郁……抑制负面情

    绪,获得内心的宁静……

    1.身体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2.消除疼痛、愤怒和焦虑

    生气是在抑制正能量

    释放怒气的学问

    如何让心态平复

    恐惧产生的原理

    人的焦虑序列

    克服恐惧症

    按下“恐慌”键

    摆脱罪恶感

    3.对抗抑郁的能量

    心理暗示的作用

    让行为影响情绪

    摆脱恶性循环

    行为催化:第一阶段

    行为催化:第二阶段

    粉碎练习:第一部分

    第四章 打造你的超级意志力

    了解奖励为何常常适得其反,发现鼓舞自己和他人

    的方法,帮助你克服拖延症、戒烟、减肥……

    1.奖励是一种负能量

    神奇的驱动力

    “角色扮演”的作用

    神奇的疗愈台本

    2.小改变带来巨大的影响

    粉碎练习:第二部分

    承诺的力量

    改变你的生活承诺卡

    评估你的自控力

    3.重塑全新的自己

    最有效的“推拉”游戏

    用眼睛吃饭

    监视你自己

    别做习惯的俘虏

    肌肉的魔术

    打破一切常规

    第五章 控制思维,激发内心正能量

    探索改变别人主意的秘诀,发现操纵大众心理

    的“元凶”,了解控制思维的方法,发掘内心正能

    量的秘密……

    1.改变世界的力量

    为何我们会忽略事实

    行为与想法的背离

    如何改变意识

    制造认同——第一部分

    2.什么在影响人的信念

    评论与承诺

    拇指和中指实验

    3.意识如何被操纵

    制造认同——第二部分

    4.消极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温暖的力量

    如何传递正能量

    5.行为影响人际关系

    现在,团结起来

    “拼图”先生

    第六章 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

    教你如何变得更加自信,改变性格,延缓衰老……

    1.行为能改变性格吗

    2.如何变得更自信

    强有力的姿势

    提高自信心实验

    3.着装隐含的能量

    跳出传统思维4.“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

    遇见另一个自己

    你认为你是谁

    选择决定命运

    5.重新掌控生活的秘密

    如何永葆活力

    结束语

    窥探大脑的奥秘,突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教你如何

    快速用身体改变思想……

    “表现”原理与正能量

    用身体改变头脑的十个快速方法

    致谢词简介 只有改变,才能提升正能量!

    激励大师和商业导师们经常向人们传播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要

    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快乐的情绪,你

    会感到更幸福;想象完美的自己,你会越来越成功;像一个百万富翁

    一样思考,你会奇迹般地致富。理论上说来,这一理念相当合理。然

    而,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往往行不通。调查显示:现实生活中,人

    们往往很难保持快乐的情绪;员工们无论怎样在脑海中想象完美的自

    己,他们还是无法得到职位上的提升;梦想拥有无尽荣华的人,还是

    赚不到理想的财富。

    一百多年前,卓越的维多利亚时期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

    个革命性的改变方法。从此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就此作了

    千百个实验,发现詹姆斯的理论可以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

    重要的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许多简便有效的方法可以切实帮助人

    们变得更加快乐,摆脱烦恼与焦虑,享受爱情的甜蜜,保持身材,增

    强意志力与自信心,甚至能延缓衰老。关于这一理论的实验,在无数

    科学研讨会上得到关注与讨论,许多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相关的文

    章。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尚未进入公众的视线。

    在我的上一本书《五十九秒》中,我曾写到过对这一理论的诸多

    应用。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我致力于将本书打造成首本深入浅出地

    向读者全面介绍詹姆斯革命性理论的读本。本书将告诉你,现在你所

    相信的关于你思维的说法是错误的,改变不一定要充满挑战性,并向

    你介绍一系列简单易行但卓有成效的方法,帮助你轻松改善生活中的

    各个方面,发掘前所未有的能量。

    在这本书里,你会被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为强调其重要性,现

    在,我想请你做一件也许你从来都没做过的事情:阅读本书的过程

    中,将你读过的部分撕掉。

    1.现在你也许会想:“不!绝不!我可不愿意

    这样干!”当然,这才是练习的重点。当被要求改

    变自己的行为时,人们会很快列出诸多理由,强调

    自己为何要保持原有的做法。当然,这可以理解

    (毕竟,行为方式会很快根植于我们的头脑,就像

    老朋友一样)。但是,这也许才是改变的最大障

    碍。克服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做之前没做

    过的事情,那些让你感觉不那么舒服但其实没什么

    害处的事情,比如——撕掉一本书。2.如果你读的是电子书,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法

    这么做。这没关系。随便找一本那种教你如何改变

    思维模式的书,然后撕掉它吧。当然,这只是个玩

    笑。你可以登录网站www.Ripitup.biz,下载一份本

    书的练习手册,打印出来。这本练习手册包含你需

    要的所有东西,并配合有互动练习。

    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请先跟着我一起作一个小小的改变。

    下一页有一张图,是“规则手册”。请现在就把它撕下来,将其撕成

    四份,并把每一份都团成一个球。这应该不是很难,你也许感觉到

    了,你的头脑经历了一个小小的但是真正的变化。我希望你喜欢这个

    练习,因为整本书中,我会让你改变其他许多方面的行为方式,并

    且,每一次改变,你都会感受到自己在思想上、感受上正发生越来越

    重大的转变。

    是接受一种新的改变方式的时候了!这是一种基于科学的方式,它颠覆了传统思维,提供了一个更简单、快捷、有效的方式,改善你

    的生活,提升你的人生正能量。

    好,现在,坐直了,深吸一口气,跟我一起开始奇妙的改变之旅

    吧!第一章 快乐的能量

    心理学天才威廉·詹姆斯将颠覆你的世界观,教你学会随心所欲地培

    养乐观的情绪,发现改变一切的能量……

    “始物于行”

    ——歌德《浮士德》

    1.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1879 年,德国心理学教授威廉·冯特成为世界上首位在实验室中

    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人。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个小房

    间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人类

    大脑的。

    冯特在这场标志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实验中,本可以选择研究任何

    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关于人类为何坠入爱河,为何会相信上帝,甚至

    是为何人类有时会自相残杀。但是, “毫无幽默感且不知疲倦的”冯

    特偏偏选择作了一个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小铜球实验。

    冯特和他的两个学生凑在一张桌前,将计时器、开关和一个精心

    设计的金属台连在一起。金属台上放有一个铜球,一个学生将手放在

    开关之上几毫米处。几秒钟后,铜球自动从台子上下落,同时计时器

    开始工作。当听到铜球掉到桌上时,学生触动开关,计时器停止工

    作。通过仔细记录计时器上显示的数据,冯特创造了心理学上的第一

    个数据点。

    你也许会想,一天或者几天的实验后,冯特最终将合上他的笔记

    本,撰写实验报告,继续下一个更有趣的研究。这想法很不错,但是

    很遗憾,你想错了。事实上,未来几年,他一直在观察数以百计的人

    对于这个实验的反应。就像物理学家试图鉴定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一

    样,冯特和他的团队试图发现人类意识的基本元素。冯特要求部分实

    验参与者在他们在听到球碰到桌面的声音时立即按开关,要求另一些

    实验参与者在他们完全意识到球撞击桌面的声音后再按下开关。在第

    一种情况下,观察者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铜球上;而在第二种情况

    下,他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当实验参与者较好地完成

    相应要求时,冯特认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简单的反射,而第二个

    反应则牵扯了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当然,不出意外,许多实验参与者

    一开始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情况的细微区别,所以他们往往会被要求

    完成上万次试验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

    通过对铜球实验数据认真、艰苦的整理,冯特最后得出结论,认

    为反射反应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但参与者们留下的关于球落地声音

    的印象非常模糊。与之相对,有意识地听球声音时,参与者的平均反

    应时间是十分之二秒,但他们对于球落地的声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开了以上关于人类反射反应的谜团后,冯特后来又投身于数

    百个相似的实验中。他的方法相当有影响力,十九世纪几乎每个涉足人类思想意识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步他的后尘。在全欧洲的心理学实验

    室中,研究人员几乎听不到自己对于铜球实验响声的思考。

    但是,在美国,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轻哲学家、心理学家没

    有这么做。

    威廉·詹姆斯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于1842年生于纽约,父亲是一

    位独立、富有、人脉广泛、有点怪癖的独腿宗教哲学家,致力于五个

    孩子的教育。因此,他的童年时光多数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参观欧

    洲顶尖博物馆和画廊,与亨利·梭罗[1]、阿尔弗雷德·丁尼生[2]、霍

    勒斯·格里利[3]等文化名流交游。

    威廉·詹姆斯早年习画,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放弃艺术,进入哈

    佛医学院学习化学与解剖学。1872年,时任哈佛校长、同时也是詹姆

    斯家族多年好友的查尔斯·艾略特聘请詹姆斯在哈佛讲授脊椎动物生

    理课程。在那里,詹姆斯很快发现,自己被人类心理之谜深深吸引。

    于是,1875年,他参与了美国首个心理学课程学习。此后他评价

    说:“我听过的第一节心理课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课。”

    詹姆斯认为冯特的研究工作过于琐碎,为此甚感惊愕。他坚信心

    理学研究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詹姆斯彻底背离铜球实验、反应时

    间等传统实验做法,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更加有趣并且实用的主

    题上,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由是否真的存

    在。

    冯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研究人类思想的方法

    上。冯特比较死板沉闷,其课程严肃庄重,作品乏味拖沓。而詹姆斯

    则不拘小节、朴实无华,经常“戴着绸帽,拄着手杖,身穿长袍和红

    格纹裤子”在校园漫步、运动。他经常会开些玩笑,说些轻松幽默的

    题外话,以至于他的学生甚至觉得该建议他严肃一点。并且,他还会

    写一些浅显易懂、幽默诙谐的文章(他曾经写道“当一个蟑螂也能感

    受到爱情无法得到回报带来的痛苦时,那这世界可真是变得不道德

    了”)。

    并且,詹姆斯和冯特的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冯特招募了一帮学

    生作他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的实验。新人们到冯特实验室的第一天,要先排好队站着,然后由冯特依次向队伍中的学生们发放实验操作要

    求说明。一周结束后,冯特会像一个法官或评审一样,听取学生汇报

    实验结果,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导师的理论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

    不及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喜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讨

    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有一次他曾经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

    虚伪的一面对待学生”。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风

    颇具诗意,甚至有评论称他像个小说家一样写心理学论文。对此,冯

    特完全不为所动。当应邀评价詹姆斯的作品时,他说道:“他的作品

    很美,但那不是心理学。”对此詹姆斯作出回应,指责冯特每本书都

    会改变自己的理论,评价道:“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会遭遇自己的

    滑铁卢……如果将他像虫子一样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

    己爬行……你杀不死他。”

    尽管冯特追随者众多,詹姆斯寡不敌众,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

    当几乎欧洲的每个心理学家都沉迷于研究各种根据冯特经典的铜球实

    验演变而来的奇怪实验时,詹姆斯仍穿着他的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

    校园里,鼓励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如今,翻开一本当代心理学课本,你很难发

    现关于冯特或者他的铜球的记载。然而,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

    泛引用。并且,他被视为当代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学原理》

    1890年首次出版以来,就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

    性、同时最具聪明才智的心理学书籍”。并且,此书现在仍是行为学

    研究的必读书目。哈佛心理学系将其建筑命名为“詹姆斯楼”,并且

    每一年心理学协会都会颁发“威廉·詹姆斯奖”,奖励在心理学领域

    作出最杰出贡献的学者。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也许应该是他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应

    当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1892年,他反思了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

    的重要性,并且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在高兴时而不是在生气时微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跟

    一个朋友谈话一样,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仍能侃侃而谈?为什么一个妙

    龄少女会让我们陷入疯狂?也许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回答:“我们当然

    会笑,我们看到一群人时当然会心怦怦直跳,我们当然爱那个有着美

    好灵魂更有美丽外貌的少女,爱总是让人变得丧失理智、难以捉摸!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导詹姆斯创建了他最有争议同时也最具革命

    性的理论,扭转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

    [1]亨利·梭罗 (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改革

    家,代表作为《瓦尔登湖》。 [2]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维多利亚时代最具特色的诗

    人,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3]霍勒斯·格里利(1811—1872),美国著名报人、编辑,《纽约每

    日论坛报》的创办者。 控制情绪的秘密

    19世纪80年代末,詹姆斯将其关注点转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上。

    在不谙此道的人看来,这个主题对一位世界知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

    而言,是一个奇怪的选择。

    常识告诉我们,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

    绪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举例来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深夜走在一

    条完全没预想到的黑暗街道上,或者突然被叫进老板的办公室得知自

    己工资得到提升,或者突然记起你五岁时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下去。也

    许黑暗的街道让你感到焦虑,涨工资让你感到开心,摔下楼梯的回忆

    让你感到心烦意乱。最后,这些情绪影响了你的行为。感到害怕,你

    可能会出汗;感到幸福,你可能会微笑;感到心烦,你可能会哭泣。

    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很直接,并无什么特别。

    行为和情绪

    常识告诉我们,情绪导致行为:

    焦虑 → 出汗

    幸福 → 微笑

    难过 → 哭泣

    然而,詹姆斯此前对某些貌似“直接”的心理现象作过的研究使

    他清楚地意识到,传统认知可能是对人们极大的误导。以其关于记忆

    的研究为例,多年来,理论哲学家们认为记忆的运作原理与肌肉一

    样,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詹姆斯怀疑这个理论的精确性。为

    此,他花了8天时间,记录自己背诵雨果的诗作《撒提尔》前158行的

    时间,发现背诵一行平均需要55秒钟。然后,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

    记忆“肌肉”,此后30天中,他每天花20分钟背诵弥尔顿的长诗《失

    乐园》。詹姆斯假设,如果真的是“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那

    么他回过头再去背《撒提尔》后158行诗时,背诵时间应该有所缩短。

    然而,他发现背诵后158行诗所花的时间,竟比之前背诵的时间还长。

    因此,“记忆就像肌肉”这个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

    詹姆斯想要探究,在人们对情绪的这一套习以为常的理论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于是,他开始了对于“人们如何判断别

    人的情绪”这一问题的科学探索。

    请看下面这张图片,试着揣测图片中这两个人的感受。请接着看下面这张图片,试着揣测图片中这三个人的感受。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个练习非常简单。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第一

    张图片中,两个人都非常愉快,没准儿他们一见倾心或互有好感,感

    到在一起相处非常快乐。第二张照片很明显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

    受。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一组人正在为某事担心或者很焦虑,他们中

    至少有一个人看上去需要好好放松一下。

    这个简单的练习其实是以极富传奇色彩的自然学者查尔斯·达尔

    文于19世纪中叶首先开展的一个实验为依据设计而来。达尔文一生共

    发表著作22部,包括其石破天惊的巨著《物种起源》 ,以及不那么著

    名的大部头作品《腐植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1872年,达尔文发

    表了一部名为《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的作品。这部作品很有意

    思,描述了世界上首个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研究。

    一个名叫纪尧姆-本杰明-阿曼达·迪歇恩的法国医师之前曾经通

    过电击志愿者面部肌肉的方法研究人的面部结构。当达尔文看到迪歇

    恩实验的照片时,他对迪歇恩轻易将志愿者的面部表情与特定情绪联

    系起来的做法深感震惊。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向自己的朋友们展示了

    迪歇恩实验的几张照片,让他们推测照片中志愿者的情绪。他的朋友

    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某些表情与某些特定情绪联系了起来。实验证

    明,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是根植于人脑的。而人的表情蕴涵着不同的能量,拥有正能量的人,更常展现出欣喜、欢悦的表

    情。

    詹姆斯研究了达尔文的实验,将其作为自己关于情绪的新理论的

    研究基础。达尔文的实验告诉我们,人们精于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

    情绪。詹姆斯由此想到,人们自己对情绪的感受是不是也基于相同的

    原理呢?他推测,就像人们看到别人的面部表情后能推测出别人的感

    受一样,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继而决定自己应该感受到哪种情

    绪。

    起初,詹姆斯认为情绪完全是人们观察自己表情后产生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微笑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快乐;相反,人们感到

    快乐是因为他们在微笑。(或者我们也可以用詹姆斯自己更具诗意的

    说法来解释这一革命性的假设:“看到一只熊后跑开,这不是因为你

    害怕它;相反,正是因为你跑开了,所以你才害怕那只熊。”)詹姆

    斯对人体本能的反应与情绪的形成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受到刺

    激时,人的身体会出于本能作出反应:也许是将手从火焰上拿开,也

    许是听到笑话后微笑,也许是看到一只愤怒的熊后人的双脚立马作好

    奔跑的准备。然而,情绪是在人脑观察到人体反应后经过瞬间判断形

    成的:看到熊,身体出于本能作出奔跑的反应,然后大脑作出判

    断:“我害怕了。”当代许多对于詹姆斯理论的阐释都认为:情绪和

    行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正如正能量和负能量也会相互转化一样。举

    例来说,人们微笑是因为快乐,同时人们也会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快

    乐。

    詹姆斯从来没有正式检测过他的这一理论,因为他觉得作实验这

    种方式很无聊,并且对学术研究也没什么益处(“一想到心理学要牵

    扯到黄铜制造的实验器具和代数运算,我就感到不寒而栗”)。然

    而,他是一个热情的实用主义者,他抓紧时间,探索了这一理念的应

    用可能性。

    行为决定情绪这一观念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

    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或者就像詹姆斯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一

    样:“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已经拥有了这个品

    质一样。”我将这一简单而强大的主张表述为“表现”原理(请看后

    附的表格)。

    行为和情绪

    常识告诉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因果关系如下:

    幸福 → 微笑

    害怕 → 逃离

    “假想”原理告诉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因果关系也可倒置如下:微笑 → 幸福

    逃离 → 害怕

    詹姆斯的这一理论无疑是他众多理论中最受他本人青睐的。在一

    次公开讲话中,他将这一理论的潜力描述为“瓶中的光火”,并且热

    情地说道:“……令人感到愉快的最自主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让人

    愉快地坐着,愉快地环顾四周,仿佛已经很愉快了地行动和说话……

    与坏情绪抗争只能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坏情绪上,使其更牢地刻

    在人们的心里。”

    詹姆斯的理论受到了同时代其他心理学者的批评。冯特坦率地谴

    责了这一理念,将之称为“对心理学的浅白解释”,并提出了自己对

    情绪的理解,认为情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受层面无法解释

    的过程,与智力层面的感觉相通”。

    詹姆斯为自己的主张进行了辩解,但是这一理论对于他那些传统

    守旧的同事来说实在是太激进了,因此很快就被束之高阁,贴上

    了“超越时代”的标签。

    这一搁置,就是六十年。

    2.伟大理论的发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个名叫詹姆斯·莱尔德的青年学者在

    罗切斯特大学从事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研究。在一次培训中,他被要求

    在导师通过单面玻璃监督的情况下与患者谈话。谈话过程中,患者的

    脸上突然浮现出一丝不同寻常的微笑。莱尔德对此产生了兴趣,想要

    知道当患者作出这一不寻常的表情时心中的感受。

    莱尔德开车回家的时候一直在心中回想这次谈话,对那个微笑产

    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最后,他也挤出了一个同样的表情,试图发现

    患者在作出这一表情时的感受。结果,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微笑使他

    立马快乐起来。他又试着皱了皱眉,发现自己马上又变得悲伤起来。

    莱尔德驾车回家路上的这个微笑,改变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晚上回

    家后,他径直走到书架前,查找关于情绪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巧的

    是,他拿起的第一本书就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莱尔德仔细阅读了詹姆斯失传已久的理论,意识到这一理论也许

    能够解释回程路上的那个微笑让他变快乐的原因。他还惊奇地发现这

    一理论已被归为历史,从未有人对它进行合理地验证。为了验证这一

    理论,莱尔德将一些志愿者请到自己的实验室,让他们微笑或皱眉,然后报告自己的情绪。根据詹姆斯的理论,与皱眉的人相比,微笑的

    人应该感觉更快乐,更能传递内心的正能量。

    然而,由于担心志愿者们在了解实验主题后情绪判断受到影响,莱尔德想要找到一种能让人自然微笑或皱眉的方法,以掩盖实验的意

    图。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告诉志愿者们,他们将参与一个实验,研究面部肌肉的神经电

    极活动,并将电极放在实验参与者的眉间、嘴角和下腭。然后他向参

    与者们解释说,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这个实验,所以,为了避免可能的

    误差,他们要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电极当然是假的,但是这个方法能让莱尔德控制实验参与者的表

    情,让他们或微笑或皱眉。为了制造一个生气的表情,实验参与者们

    要并起眉毛之间的两个电极,并通过咬牙切齿来收缩下巴上的电极。

    为了制造快乐的表情,实验参与者们要上拉嘴角的电极。

    当实验参与者们按照要求将面部器官调整到相应位置时,他们会

    拿到一张表格,上边列有一些情绪(如感觉受到侵犯、焦虑、快活、悔恨等),他们要在上边填写自己在实验中情绪的强烈程度。实验结

    果相当卓著,就像詹姆斯在19世纪末预测的一样,当实验参与者们作

    出微笑的表情后,他们感觉自己快乐了起来,体内的正能量越聚越多;当他们皱起眉头时,感觉自己也无端生起气来,内心瞬间被负面

    情绪充满了。

    研究过后,莱尔德对实验参与者进行了采访,问他们是否知道自

    己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情绪的原因。只有小部分人将自己情绪化

    的状态归因于面部表情的控制,其他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在一个采

    访中,一位在实验里被要求摆出皱眉表情的人如是说道:“我一点都

    不生气,但我发现我不自觉地就会想到那些令我愤怒的事情。这也许

    有点傻,虽然我知道自己身处一个实验中,不该生气,但我就是感到

    正能量被稀释光了,无法控制心中的怒火。”

    积聚正能量,变得快乐起来

    19 世纪末,俄国著名的戏剧导演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

    造了“体验式表演”法,震撼了整个戏剧界。这一方法的重点在于,通过让演员控制自己的行为,继而在舞台上感受到真实的情绪。这种

    表演方法通常被称为“设身处地法”(“如果我真的正在经历着这样

    的情绪感受,我该怎么表现?”),它被包括马龙·白兰度、沃伦·

    比蒂、罗伯特·德尼罗在内的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广泛采用。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对“表现”原理的实验室研究中。现

    在,假设你正在参与一个验证“表现”原理的实验。一开始,请先将

    你的快乐程度从“一”到“十”为基准打分。

    接下来,请开始笑。当然,这不是让你在脸上挤出一个仓促、虚

    伪、转瞬即逝的微笑,而是让你真正地表现出快乐。你应当按照如下

    指示去做:

    1.坐在镜子前。

    2.放松自己额头和脸颊的肌肉,嘴唇微张。在科学领域,你现在

    脸上的表情是“中立”的,就像一幅等待被作画的空白画布。

    3.将嘴角肌肉向耳朵方向上拉。尽可能地大笑,笑到眼睛周围的

    脸颊上开始出现皱纹。最后,将眉部肌肉轻轻抬起,保持这个表情二

    十秒钟。

    4.收起表情,想想自己现在的感觉。

    你是不是比实验开始前快乐了一些?若再让你从一到十打分,现

    在你给自己的心情打多少分?

    大部分人都说这个练习让自己感觉更加快乐。正如詹姆斯一个世

    纪前预测的那样,只要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几秒钟,你就能感受到情

    绪上的巨大变化,负面能量也随之被驱散。

    为了提高你的快乐指数,将这种微笑的方法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

    中去吧。画两张你开怀大笑时的自画像吧,提醒自己经常微笑。其中

    一张自画像画在A4大小的纸上,另一张画在5厘米见方的纸片上。尽量

    把自己画得幽默、快乐一些。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

    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催生正能量,就是

    那么简单。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其他许多科学家也着手进行与莱尔

    德创新型实验类似的研究。他们没有使用假的电极,而是分别想出了

    自己的方法:受到摄影师通过让人说“茄子”而刺激微笑的启发,密歇根大学

    的研究者们让实验参与者重复发出“子”的声音(就像茄子中

    的“子”),以此在脸部形成微笑;他们也让实验参与者发

    出“呦”的声音,以此在脸部形成反感的表情。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把两个高尔夫球球座分别放在实验参与

    者的两道眉毛间,然后让他们做一些面部动作。其中一组实验参与者

    要通过挤眉头等方式让两个高尔夫球座相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悦

    的面部表情。而另一组实验参与者要确保两个高尔夫球座分开,这样

    就形成了一种更加中立的面部表情。

    这类实验中最有名的,恐怕当属德国研究者们的实验了。德国研

    究人员告诉实验参与者,他们正在研究一种对高位截瘫者进行教育的

    新方法。实验参与者中,一半要用牙齿保持一支笔水平固定(面部形

    成微笑的表情),另一半要用嘴唇衔住笔(面部形成皱眉的表情)。

    那些不断地发出“子”的声音、保持球座分离、用牙齿咬住笔的

    实验参与者顿时感到自己变得快乐起来。一次又一次,研究人员证实

    了莱尔德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以及詹姆斯理论的正确性。行为真的能够

    影响情绪,因此,就如“表现”原理所示,人们有可能随心所欲地控

    制情绪,激发内心的正向能量。

    这一结果使研究者们兴奋起来,他们开始探究这一原理对身体以

    及头脑的影响。

    身体如何影响头脑的运作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埃克曼终生致力于面部表情与情绪的研

    究。在其漫长而卓越的职业生涯中,他发表了一部关于面部表情的权

    威著作(一本500多页的论文集,详细介绍了人类面部43块肌肉如何组

    合形成千万种表情),向全世界的执法机关介绍了如何最有效地通过

    面部表情分辨人们是否撒谎,他还是热门美剧《别对我撒谎》的专业

    技术顾问。

    职业生涯之初,埃克曼就对人类能够通过变化表情而改变情绪这

    一理念深深着迷,想要探索“表现”原理如何影响人的身体。他的实

    验结果是对詹姆斯理论的一大献礼。

    埃克曼邀请了一些志愿者来到他的实验室,用机器持续测量它们

    的心率以及体温。然后,他让实验参与者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

    是要让这些人真正感到生气,让他们回想生命中感到最气愤的一个事

    件,并且在脑海中尽可能生动地重现当时的场景;第二个任务是他们

    做出生气的表情(眉头紧锁、下眼睑上扬、双唇紧闭、下嘴唇抬

    起)。通过选择不同的事件和面部表情,这个过程真实还原了不同表

    情引发的后果:愤怒、悲伤、快乐、惊喜、厌恶,等。

    毫无疑问,对真实情绪的回忆带动了实验参与者生理上的变化。

    比如,生气时人心率提高、体温下降,快乐时心率降低、体温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参与者作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时,生理上的变化

    也是如此。当他们作出恐惧的表情,他们的心率迅速提高、体温下

    降;当他们脸上挂着微笑,他们的心率降低、体温上升。

    埃克曼想要知道这个原理是否适用于整个人类。于是,他与他的

    团队横跨地球,来到位于西印度洋的一个小岛上,对岛上居民进行了

    同样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表现”原理不是西方文

    明的产物,而是深深根植于整个人类进化史的科学产物。

    埃克曼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影响我们

    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催生不同的能量。而只有

    愉悦的、提振人心的情绪,才能激发出正能量。

    近来,基于这一实验,研究者们利用最新技术,进一步探索

    了“表现”原理对人脑的影响。

    若割下人的头颅,仔细研究最接近脊柱上方的大脑区域,你会发

    现脊髓边上有两个杏仁形状的组织,这就是“类扁桃体”。它们很

    小,但联系紧密,是大脑中几乎影响着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部

    分。类扁桃体直接影响人们对情绪的感受,特别是恐惧这种情绪。科学家通过研究一名被称做“SM”的病人的案例,证明了这块掌

    管恐惧情绪的杏仁状区域的重要作用。SM患有蛋白沉积症。这是一种

    罕见的由于遗传基因紊乱而造成的病症,会导致类扁桃体功能衰退。

    在对SM进行采访后,科学家们注意到她提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

    这些事情上她本该感受到恐惧,但是她没有。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个

    事件是她在公园中不幸遭到了袭击:袭击者用刀抵着她的喉咙,威胁

    说要刺伤她。她说当时自己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注意到了附近有一

    座教堂,并镇静地对歹徒说道: “若你想杀我,你得先得到上帝手下

    天使们的批准。 ”歹徒对她的淡定表现疑惑不解,最终将她放走了。

    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试图吓倒SM。他们把她带到

    一家专卖奇异宠物的商店,让她用手捧着蛇和蜘蛛。SM对此没有任何

    反应,甚至需要旁边人的制止才停下来不去碰那些更危险的动物。然

    后,他们带她去了一间著名的“鬼屋”,并在那里让她看了许多恐怖

    电影的片段,她还是没有反应。这很好地证明了,功能健全的类扁桃

    体对于人类体验“害怕”这种情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几年前,科学家们决定对詹姆斯的假说作一个终极测试。他们对

    实验参与者进行脑扫描,同时让他们作出害怕的表情。与之前几十年

    里作过的心理学实验不同,这个实验中的参与者不必告诉研究者自己

    的感觉。相反,研究者们能够直接窥探实验参与者的大脑,看到类扁

    桃体非常活跃。由此得出结论,这些实验参与者其实体验到了真正的

    恐惧。如此,研究者们掌握了证明“表现”原理能直接影响大脑的终

    极证据。

    “表现”原理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被用来制造快乐,并且具备

    了影响人的身体和头脑的能力。但是,这一原理在真实世界中能够有

    效吗?它能够使整个国家都高兴起来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

    问题的答案。

    提升人的正能量指数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作过许多参与者众多的实验。这些实验研

    究涉及数万人次,涵盖多个主题:人们说谎时的心理,为什么陪审团

    在被告出现后会产生动摇,人们是否能辨别低价酒和高档酒(实验证

    明他们不能),等。

    几年前,我在英国也安排了一项涉及数万人次的大规模研究,探

    索快乐的奥秘。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人

    们的快乐指数,我想要知道哪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当然,也是因为

    其他研究者曾证明幸福感可以在人群中像传染病一样传播,人们会感

    染周围人的情绪,我想知道是不是几万个快乐的人,能像催化剂一样

    使整个国家都变得快乐起来、充满正能量!

    实验开始之前,我委托一个国家级的调研机构调查整个国家的情

    绪状况。每个调研参与者都要用“一”到“七”的不同等级为自己的

    快乐指数打分,其中“一”代表“一点都不高兴”,“七”代表“非

    常高兴” 。45%的人打出了五分以上的高分。

    然后,这个实验通过国家级媒体发布。任何一个对此实验感兴趣

    的人,都可以登录相关网址填写自己的快乐指数。两万六千多人给出

    了反馈。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被随机分到不同的小组,完成为了使他

    们变得更快乐而设计的不同练习。一些小组使用的是非常流行的“激

    发当下的快乐”的练习方法,包括心怀感恩、回想快乐的时光,等;

    而另一些小组的成员被要求遵循詹姆斯的建议,每天微笑几分钟。

    一周后,实验参与者们回到网站上重新为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

    结果显示,那些改变自己面部表情的小组成员,快乐指数增长幅度最

    大。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了“表现”原理在实验室之外也可以

    引发人们长期的、强烈的情绪,提升人的正能量指数。

    这次试验之后,我又进行了另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快乐感的调查。

    该调查中,参与者们也要用“一”到“七”的不同等级为自己的快乐

    指数打分。这一次,有52%的人给出了五分以上的高分。假设一个国家

    有6000万居民,这7%(从45%到52%)的增长率意味着超过400万人在实

    验结束后感到更加快乐了。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快乐计划”吗?我们

    不可能明确地知道答案。但是,由于没有其他明显的能够影响国家情

    绪变化的因素(如晴天数猛增、降雨量锐减、涌现出特别激励人心的

    新闻,等),我们可以认为是威廉·詹姆斯的理论使这整个国家都高

    兴起来。

    3.快乐是可以被创造的

    威廉·詹姆斯不仅推测微笑能使人更快乐,而且认为人类行为的

    方方面面,包括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能够影响人们的感觉。为了验

    证其真实性,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走路与讲话的影响力。

    研究者认为,就像主要面部表情只有少数几种一样,基本走路方

    式也只有六种。比方说,大踏步走是指走路时步子大、步伐有弹性、胳膊前后摆动,而拖着脚走路指的是走路步伐很小,并且双肩耷拉

    着。同时实验显示,人们不同的走路方式与情绪有着密切关联:大踏

    步走的人比较快乐,而拖着脚走路的人容易情绪低落,负面能量增

    多。

    来自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的心理学家萨拉·斯诺德格拉斯试图

    研究,能否通过改变走路方式影响人的情绪。她假装要作一个关于身

    体活动对心率影响问题的研究,要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走三分钟。其中

    一半的实验参与者要大步走、摆动胳膊、昂首挺胸,另一半则要小

    步、拖着脚走路、眼盯地面。实验时的场景堪称是真实重现了蒙提派

    森的搞笑短片《不会走路的牧师》。实验结束后,所有实验参与者都

    要给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实验结果显示了“表现”原理的威力:大

    踏步走的人与拖着步子走的人相比,明显感到更快乐。可见,快乐是

    可以被创造的,身体上小小的改变,就能让身体充满正向的能量。

    “表现”理论还能帮助人们在相识后留下好印象,变得更亲密。

    来自海德堡大学的塞比娜·科赫着迷于人体活动对头脑的影响这一主

    题。她对舞蹈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流畅地运动时,他们会感到

    更快乐;而当人们做固定的直线运动时,他们会感到情绪低落。意识

    到很难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跳舞,科赫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一个

    更实际的行为:握手。

    科赫训练了一帮人,教他们用一两种不同的方法握手。一些人学

    习如何顺畅地握手,另一些人学习如何生硬地上下握手。然后,这些

    人勇敢地与将近五十个实验参与者握手。每一次握手后,科赫都会询

    问实验参与者的感受。结果是显著的。与那些和动作生硬的人握手的

    实验者相比,那些和动作顺畅自然的人握手的实验者感到更加快乐,与对方心理上更加亲近,认为这些人更加招人喜欢、态度随和。那些

    握手动作顺畅的人使实验参与者表现得更加快乐,而这反过来也令他

    们自我感觉良好,更想再次见到到刚刚见过的那个人。

    握手与说话隐含着能量

    塞比娜·科赫的研究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科

    赫教给调查者各三种“顺畅”的和“生硬”的握手方式,然后得出了

    很有趣的发现。科赫的“顺畅”的握手方式是:握住别人的手,缓慢

    流畅地上下移动自己的手。相反,“生硬”的握手方式指的是突然将

    手移下,停一小会儿后再快速地将手抬起来。一开始,你的动作可能

    看上去有点奇怪做作,但只要多加练习,它们就会变得更加自然。尽

    量精确地重复“顺畅”的握手。一旦你对你自己的“科赫握手法”感

    到自信了,就请在现实生活中多加应用吧!因为与他人顺畅地握手,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其他的一些研究,也检验了说话的内容与方式是否会影响人的情

    绪。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米特·费尔腾想要找

    到一种在实验室中制造快乐的简单、快捷的方式。费尔腾想知道,人

    们快乐、自信地说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为了找到答案,他找来一批

    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并给每一组一沓卡片。

    第一组实验参与者拿到的卡片中,最上边的一张向他们说明:每

    张卡片内容不同,他们要大声地念出卡片上的话。第二张卡片上写

    着:“今天既不比过去好,也不比过去差。”实验参与者根据指示大

    声地念出了这句话,继而念下一张卡片上的内容:“然而,我今天感

    觉确实不错。”慢慢地,实验参与者念完了全部六十句话,接近结束

    时,卡片上的话变得越来越积极正面。

    第二组实验参与者也要念出卡片上的话,但这些话并不是积极向

    上的。于是,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大声朗读各种事实,包

    括“土星有时候与太阳和地球连成一线,所以我们看不到它”“东方

    列车行驶在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之间”“希望钻石能通过普通的邮政业

    务从南非运送到伦敦”,等。

    实验的最后,费尔腾让所有的实验参与者为自己的快乐指数打

    分。第一组的参与者情绪反应相当好,而第二组的参与者没什么特别

    的感觉。

    受到费尔腾实验结果的鼓舞,其他的心理学家迅速采纳了这一试

    验程序,以此让世界各地的实验参与者快乐起来。

    但是,其他的实验并不是让参与者只读单个的句子。比如,夏威

    夷大学的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和她的同事们在实验中,让一组参与者

    朗读一个段落,其中虚构了他们的朋友为其举办生日惊喜派对的场景,另一组实验参与者则朗读一段描写他们听说自己的亲人患病时的

    场景。

    朗读这两个段落让实验参与者的情绪大为不同:与亲人患病相

    比,那些生日时得到来自朋友的惊喜的实验参与者感觉好得多。让实

    验参与者像他们真的感到高兴或难过时一样说话,可以切实影响他们

    的内心能量。

    “表现”原理不仅仅是让你挤出一个微笑,而是可以应用到日常

    生活中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走路的方式、说话的内容,因为在

    这些不起眼的行为中,蕴涵着神奇的能量。受到以上实验结果的鼓

    舞,学者们很快投入对“表现”原理应用的其他研究中去。

    快乐地与内心交谈

    你真的能通过和内心对话来使自己变得更快乐吗?下面,请做两

    个练习:

    首先,大声朗读以下句子。尽量发自肺腑、有感情地朗读,就像

    你自己正在和一个朋友讲话一样。尽量控制语速,慢慢读,在每一个

    句子读完后停一小会儿,再继续读后面的句子。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这

    个任务很奇怪,但是,他们很快就适应了。

    1.今天我感觉特别好。

    2.我觉得我能成功。

    3.别人都对我很友好,为此我感到高兴。

    4.我知道如果一门心思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5.我现在激情四射。

    6.我现在精力充沛,感觉压力简直不值一提。

    7.今天我效率特别高。

    8.我现在很乐观,我觉得自己能和所有人相处愉快。

    9.今天我感觉很好,周围的一切也很美好。

    10.我现在兴致高昂,特别具有创造力。

    11.我确信我的大部分朋友都不会离我而去。

    12.我感觉生活就在我的掌控之中。

    13.我心情愉悦,希望能有人播放点美妙的音乐。

    14.我很喜欢做这件事,且享受这一切。

    15.今天感觉太妙了,我一直期待过上这样的日子。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大部分人在念完这十五句话后,都会快乐爆

    棚。

    现在,试着大声朗读一下段落。记着,尽量读得自然、感情充

    沛。你可以想象自己正和一个朋友打电话,甚至可以即兴创作,让这

    个段落更加充实丰富:

    一切简直太棒了。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绝对猜不到发生了什么。

    一个朋友请我傍晚时到他家玩。我一进门,就发现原来他给我准备了

    一个惊喜派对!这简直太棒了!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到了,其中一

    些人还是推掉了其他安排专程赶来的。他们为我订制了一个生日蛋

    糕,还送给我礼物,并且为我唱了生日歌。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今天,很幸运我能有这样的朋友。

    大笑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1995年,马登·卡特里亚医生在印度孟买做家庭医生。一次,他

    研究杂志上关于笑的文章,得知笑对人体健康有益,于是决定尽量让

    人们更多地欢笑起来,提升他们内在的能量。

    卡特里亚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一天晚上七点,他来到当地的

    一个公园,说服四个游客互相讲笑话给对方听。这四个人都很愉快,表示很喜欢这种方式。于是他决定下周重复这样的练习。参与的人数

    迅速增加,超过五十个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由此,世界上第一个

    欢笑俱乐部诞生了。

    最初的聚会里,人们围成一圈,轮流讲笑话。一开始,一切都很

    顺利,但是过了几周后,人们笑话讲得差不多了,开始讲一些黄色笑

    话。两个女士因为黄色笑话问题扬言要退出小组,这促使卡特里亚开

    始探索另一种让人们面带笑容的方法。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方法——改变世界的“哈—哈”法。他想,也许人们不用听笑话,只是哈哈大笑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一开始

    欢笑俱乐部的成员们对这个方法深表怀疑,但他们最终决定不讲笑

    话,试试这种新方法。他们像听到一个好笑话一样哈哈大笑了一会

    儿,其中很多人意外地发现自己感到很高兴。这种快乐的情绪蔓延开

    来,很快几乎所有人都咯咯笑了起来。卡特里亚这种卓有成效的新方

    法很快传播开来,欢笑俱乐部也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

    新泽西州菲尔莱狄更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查尔斯·谢福尔对此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研究是否表现得像刚听完笑话一样真的能使人感

    觉到快乐。谢福尔开始着手一项针对欢笑俱乐部的实验,对比了大笑

    和微笑对人的不同影响。

    他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三组。第一组要微笑一分钟,第二组要笑出

    声来一分钟。考虑到第二组实验者可能因为开口大笑的生理动作不同

    而引发不同的实验结果,他想让第三组实验者做一个与大笑差不多、但与快乐无关的动作。在一番冥思苦想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让第

    三组实验者像狼一样嗥叫一分钟。

    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但是要让别人像狼一样嗥叫可不容易。一

    开始,这一组的成员们觉得很困惑,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狼人的

    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谢福尔不得不在这组实验者面前亲自演示

    狼如何“对月嗥叫” 。他后来说,看到一位高级教授像狼一样嗥叫,很多实验参与者马上打消了疑虑,不再扭捏,自然地照做起来。在微笑、大笑、嗥叫之后,谢福尔请每个实验参与者评估自己的

    情绪。实验参与者表现得越快乐,快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正能

    量越积越多。那些微笑的人感到更快乐了,而那些大笑的人简直是兴

    高采烈。像狼一样嗥叫没有让人变得快乐,由此证明大笑并不是因其

    生理动作而产生效果。这又一次证明了威廉·詹姆斯理论的正确性。

    遗憾的是,谢福尔并没有趁机研究一下,第三组实验参与者是否对狗

    粮有种特别的好感,或者显示出对子弹特别的恐惧。

    谢福尔的研究显示了欢笑俱乐部如此流行的原因。正如微笑能让

    你感到快乐,表现得像发生了什么开心事一样,也能让你得到与真心

    大笑同样的效果。所以,请笑起来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只要嘴角

    轻轻上扬,体内瞬间就会充满正能量。

    驱散负面情绪实验

    欢笑俱乐部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操作程序和练习方法还是有章

    可循的。

    首先,人们要围成一圈,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其中一人扮演“组

    织者”的角色,站在圆圈的中央。

    整个活动持续差不多20分钟,其中会涉及多个练习,每个练习持

    续40秒左右。以下是一些常见练习:

    “吼吼哈哈”练习:每个人都吟诵“吼吼哈哈” ,每遇到一

    个“吼”字或“哈”字都拍一下手。注意:声音要从丹田发出,而不

    是从嗓子发出;整个练习过程中保持微笑。这个练习一般用来热身或

    者穿插在其他练习之间。

    “来回”练习:所有人都拉起手来。领导者说“开始”后,所有

    人开始小声地笑。然后组织者示意所有人向中间走来,人们行动的过

    程中笑声要变得越来越大。当他们接近中央时,组织者示意他们退

    回。接着他们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同时笑声变小。

    “驯狮”练习:所有人都扮演狮子,尽可能地张开嘴和睁大眼

    睛,举起胳膊做出狮爪的样子。在听到组织者指令后,所有人像狮子

    一样吼叫20秒。

    “蜂鸟”练习:参与者两两配对,闭上嘴,尽量边发出“嗡

    嗡”声边笑。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和你的同伴保持眼神接触。

    “嘲笑”练习:组织者将所有人分成两组。两组人看着彼此,并

    且开始笑,通常是指着对方组的成员笑。当然,这个练习不能让没有

    自信或多疑的人或者既没有自信又多疑的人参与。

    在对欢笑进行了许多严肃的科学实验后,科学家们又将注意力转

    到其他同样令人感到愉快的体验上来,比如跳舞。

    快乐的人都爱跳舞,但是跳舞能让人感到快乐吗?为了找到这一

    问题的答案,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金胜武召集了差不多300个学生志愿

    者。他将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进行一小时的有氧运动,第二组做身

    体调节活动,第三组做有趣的hip-hop舞蹈训练,第四组滑冰。在完成

    这个活动后,所有人都要填写一张问卷,报告自己的情绪。众所周

    知,体育运动能让人变得快乐,因为它能帮助人们释放一种能使人感

    觉良好的激素——内啡肽。因此,实验人员认为,所有的实验参与者

    在结束后都会感到更快乐。但是,跳舞作为一项本身就很快乐的活

    动,是否能使人感到格外的快乐呢?实验证明,跳hip-hop的一组人在

    所有实验参与者中,快乐指数最高。并不只是hip-hop能让你感觉良好。赫特福德郡大学矿业学院的彼

    得·罗维特博士也对舞蹈进行了研究。彼得被英国媒体誉为 “舞蹈博

    士”,曾对许多舞蹈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包括是否身体对称的

    人跳舞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看到自己的父亲跳舞我们总会

    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舞技),等。几年前,彼得进

    行了一个为期十周的实验,研究舞蹈对于情绪的作用。每周他都请一

    些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到学校,教给他们一个新的舞种,然后让他们给

    自己的情绪打分。从狐步舞、弗拉明戈舞到莎莎舞、摇摆舞,所有参

    与者都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实验又一次向我们证明,表现得快乐

    能让人真正感到更加快乐,而跳舞是提升正能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中,那些简单易学的舞步,如苏格兰乡村舞和排舞,对于提高快乐

    指数格外有效。

    如果你想变得快乐

    首先,花点时间列出九项能让你感觉良好的活动。以下问题可以

    帮到你:

    你喜欢和别人共处吗?如果你喜欢,哪些朋友和同事让你感到最

    愉快?你喜欢参与怎样的社交活动?比如说,你是否愿意与密友喝咖

    啡,探望自己的父母,与一大帮同事一起出去跳舞?

    你有哪些兴趣、爱好,或者喜欢什么样的运动?你喜欢旅游、绘

    画、摄影、游泳或参观博物馆吗?如果你有一天晚上有空,你是愿意

    去看电影、在家看一本书、看一场演出,还是愿意去看戏呢?

    儿童时代,你喜欢做些什么呢?你喜欢跳绳、跳舞、读笑话或是

    画画吗?

    你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吗?你喜不喜欢在公益组织工作,或者在

    当地一家医院帮忙?当你在路上给一个无家可归者经济支援时,为朋

    友或者陌生人做好事时,你感觉如何?

    你是否能看到每件事物光明有趣的一面?你喜欢玩一些傻傻的游

    戏或者到处乱逛吗?是否有某个特定的人或情况会激发你作出以上行

    为?

    接着,撕下后面一页,在每个空格里填写一项让你感到快乐的活

    动。

    然后,沿虚线将后面一页撕成九份,把每一份都揉成一个纸球。

    最后,将所有这些纸球放在一个箱子或袋子里。每一周的开始,随意抽取一个纸球,在未来七天中一定要完成纸上所写的活动。即使你确实没有舞蹈天赋,你也没必要担心——你还可以唱一支

    欢快的歌曲。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小说家、诗人塞万提斯也这么认为。他曾说

    过:“欢唱能吓走人的疾病。”想想也不无道理。

    音乐学家格伦威尔·汉考克斯是世界知名的单簧管演奏家、指挥

    家和研究员。他着迷于研究音乐对人的影响,因此进行了一系列调

    查,看歌唱是否能使人快乐。在其中一项研究中,他对超过500多合唱

    队员进行了采访。调查结果显示:唱歌使人更加快乐。

    来自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冈特·依茨也对同样的问题进行了更缜

    密的研究。他去看了一场合唱彩排,让合唱队演唱了莫扎特《安魂

    曲》的一部分,然后让他们给自己的快乐指数打分。作为实验对照标

    准,一周后,依茨又一次在合唱队彩排的过程中破门而入,让合唱队

    听取同一段演唱的录音,然后再次衡量自己的快乐值。结果表明,听

    音乐并没有让人们感到更快乐,但是唱歌能让人感到快乐得多。

    对于“表现”原理的研究表明:与在脑海中想象一些快乐的事情

    相比,表现得快乐更加快捷、高效。所以,请尽情微笑,让脚步轻快

    起来,高昂起头,快乐地说话、跳舞、谈笑、歌唱,做任何你喜欢的

    事情,这样正能量才能被驱动起来,将所有好的情境、人和事件带入

    你的生命中!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变得快乐,那就先得感觉美好,这

    样才能有吸引美好事物的能量。第二章 吸引力与人际关系

    解开心灵的奥秘,提升你的吸引力,教你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论学习什么,我们都要从行动中学习。比如说,人们在自己建过

    房子后才能成为建筑师;只有在自己弹过竖琴后才能成为竖琴演奏

    家。同样,只有通过从事义行,我们才能成为正义之士;只有通过控

    制己行,我们才能成为克己之人;只有通过无畏之行,我们才能成为

    勇敢的人。”

    ——亚里士多德

    1.爱是什么

    1981年,查尔斯王子宣布与戴安娜·斯宾塞订婚。在一个如今看

    来臭名远扬的——对他们的电视节目访谈中,记者安东尼·卡修询问

    了这对新人的感受。查尔斯王子犹豫着说,他感到很开心快乐。对

    此,卡修不得不追问:“那么……意思是……你们沉浸在爱河中?”戴安娜很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而查尔斯的回答更为慎重,他咕哝

    着说:“那得看爱是指什么?”

    查尔斯可不是第一个搞不懂爱的含义的。历史上,许多诗人、音

    乐家、作家试着解释爱这种人类最难以捉摸的情感。古希腊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认为爱是“同一个灵魂栖息在两个不同的身体里”,而伊丽

    莎白·芭蕾特·勃朗宁[1]

    曾通过诗歌创作试着捕捉爱的真谛:“我所

    做的一切以及我的梦想都不能没有你,就像美酒总是带有葡萄的味

    道。”与此相比,美国作家约翰·巴里摩尔对爱的观点更为现实,他

    认为:“爱就是当你遇到一个美女和你发现那个美女长得像怪物之间

    的那段美好时光。”

    尽管我们很难给“爱”下一个定义,但毫无疑问爱这种情感一直

    令我们心驰神往。考古学家们最近在伊拉克尼菲尔流域的考古研究

    中,挖掘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情诗。这首古老的情诗是一位女

    祭司写给其丈夫的,它镌刻在一块有四千多年历史的碑上,诗中描绘

    了她对即将到来的新婚之夜的兴奋之情(“亲爱的,你是那么美,令我

    深深着迷。让我颤抖着站在你的面前。到这个周末的时候,我能问你

    借十块钱吗?”)。

    爱也是没有文化界限的。从亚马孙流域到亚利桑那州,从撒哈拉

    沙漠到西伯利亚,虽然社会文化相差迥异,但人们看上去都同样经历

    着爱情的欢愉与痛苦。曾经有几个社会团体试图禁止其成员间产生爱

    情,但是都失败了。比如,十九世纪时,震教和摩门教都认为爱其实

    是淫欲的一种伪装,因此禁止他们的教徒之间有任何的浪漫邂逅。但

    是,这两个团体里,爱仍然坚强地存活着,并且经常是避人耳目、以

    私通的方式继续存在。

    鉴于爱如此无所不在,你一定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在很久之前就对

    其产生了兴趣。其实不然。对人类心灵之谜的探索最近才开始,并且

    是由一个非常奇怪的事件激发的。

    [1]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1806—1861),维多利亚时期知名女

    诗人。

    友谊、吸引力、爱的秘密

    1967年,查尔斯·郭特辛格教授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开设了“劝导

    的艺术”这一课程。有一次,当他的一批新学生来上课的时候,他们

    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奇怪的场景:一个全身都被黑色布袋套住、只露一

    双脚的人坐在教室里。

    教授向学生们解释,一个男生决定套在黑色袋子里上课,并希望

    他的身份能够完全保密。由于不知道他的名字,学生们决定叫他“黑

    袋子”。

    这个班级成员每周一起上课三次,每一次“黑袋子”都安静地坐

    在那里。当学生需要依次上台作三分钟的陈述或者劝导讲话时,“黑

    袋子”也只是一言不发地站在教室前面。起初学生们对“黑袋子”有

    些敌意,曾经有人用雨伞戳他,往他背上贴写有“踢我”字样的标

    签,甚至试图揍他。

    这个情况很快引起了当地媒体甚至全国媒体的注意。全美新闻人

    士都聚集到这个课堂,CBS电视台的传奇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试图

    采访这个神秘的袋中人,《生活》杂志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几周后,学生们开始跟“黑袋

    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尽管他们仍旧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

    长什么样,但他们不再打他戳他,而是开始对他显出关怀、友好之

    意。学生们对袋中人的隔阂逐渐转化为接受,他们越来越喜欢这个神

    秘人,带他参与各种活动,并帮忙保护他的身份。当郭特辛格教授让

    班级同学投票表决是否要“黑袋子”揭示自己的身份时,大部分学生

    都投了反对票。

    课程的最后,许多新闻人士手持“长枪短炮”聚集在学校建筑物

    的外边,等候“黑袋子”的出现。学生们一句话都没说,默契地在黑

    衣人周围形成一道人墙,保护他穿过媒体。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黑

    袋子”,他终于开口说了一句简单但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是一个套

    在袋子里的普通人。”直到今天,我们仍不知道“黑袋子”到底是

    谁。

    媒体和公众都开始转而向心理学家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解释学生

    们为什么渐渐对班级中的无名氏产生了这种特殊的情谊。然而,他们

    遇到了一个难题:在当时,心理学家根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

    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大部分心理学家都将关于友谊、吸引

    力、爱情的实验视为禁区。也许是急于与弗洛伊德不科学的、完全用

    性解释人类心理的观点划清界限,各个大学也不鼓励自己的员工调查

    研究他人的私人生活。误入禁区的人会遇到大麻烦。曾经,一个教授

    作过一个调查,试图弄清人们是否曾通过向别人耳中吹气来提高他们

    的兴致,结果遭到了严厉训诫。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研究者们也只是就“人类如何

    喜欢或爱上别人”作过最基本的研究。由于无法解答“黑袋子”之

    谜,心理学家们深感尴尬,于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涉足学术界的这

    片处女地,研究友谊、吸引力、爱的秘密。

    1975年,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获得国家

    科学基金会的赞助,从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爱与吸引力问题的系

    统研究。尽管许多研究者将这一事件视为一大历史突破,但并不是所

    有人都对此感到兴奋。美国的参议员威廉·普罗克斯迈尔就对哈特菲

    尔德的研究发起猛烈抗议,授予她“金羊毛奖”(该奖项专门授

    予“骗取”纳税人钱财的人),并且公开发表声明:

    我认为两亿美国人民希望他们的生活中能保有一点神秘感。并

    且,人们最不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一个男人会爱上一个女人,或者为

    什么一个女人会爱上一个男人……所以,国家科学基金会不应该把钱

    投入那个关于爱的研究的骗局中去。就让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

    和欧文·柏林[1]

    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好了。正如亚历山大·蒲柏[2]

    所

    言:“无知是福,明智反愚。”

    哈特菲尔德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研究。在她早期的试验中,她

    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员卡拉克一起,研究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

    题:如果一个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异性提出要与你发生性关系,你会同

    意吗?

    哈特菲尔德和卡拉克让五位女性和四位男性在校园里对之前从没

    见过的人说:“我已经在学校里关注你一段时间了。我认为你非常有

    魅力。今晚你愿意和我上床吗?”然后,他们在本子上仔细记录了人

    们的反应,然后向他们解释自己正在作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他们刚

    才所言完全是本着科学探究精神说的(很可惜,他们没有记录此时人

    们的反应)。卡拉克和哈特菲尔德在一篇名为《对主动性邀请接收情

    况的性别差异》的论文中,报告了实验中发现的性别差异:没有一个

    女性接受性邀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75%的男性接受了邀

    请。

    不出意外,哈特菲尔德的研究引发了热烈的辩论。有人认为这个

    实验很好地反映出那些拥有社会资源的人是如何利用弱势群体,有人坚持认为这个实验验证了“男性=浅薄”这个说法。这个实验还对流行

    文化产生了意外的影响。1998年,英国爵士乐队Touch and Go让一

    位女性背诵哈特菲尔德实验中的台词,并将之用在他们的歌曲《你愿

    意……吗?》中。这首歌在当年英国单曲榜单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并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有两百万的点击量。

    最初研究的成功,促使哈特菲尔德和她的同事们继续从事有关吸

    引力的其他心理研究。

    他们之后的研究表明:人们接触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友谊或

    爱情。根据这一理论,你跟某个人待在一起时间越长,那个人就越有

    可能喜欢甚至最后爱上你。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何很多人最后会和自己

    的邻居结婚,以及为什么学生们最后会对“黑袋子”产生情谊。在这

    一理论的激发下,一个男子为其女友写了700封信,最后他的女友嫁给

    了邮递员(当然,这是个玩笑)。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投入爱的研究中来。自20世纪70年

    代中期以来,千百位研究人员进行了千万次实验,试图揭开人类心灵

    的奥秘。

    [1]欧文·柏林(1888—1989),美国著名歌词作者。 [2]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杰出

    的启蒙主义者。

    真正的爱

    对于爱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偷偷观察单身酒吧中调情

    的人们,组织科学的快速约会活动,发布虚假的个人求偶广告,检测

    人们接吻时的激素水平,对婚后生活幸福的夫妻进行研究,等。

    很快,人们发现,爱是很难研究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心

    理学家唐恩·拜伦声称自己发现了爱情的公式,很骄傲地将其表示

    为:

    Y=m[∑PR(∑PR+∑NR)]+k

    其中Y代表吸引力,PR代表增强吸引力的因素,NR代表减弱吸引力

    的因素,K是一个常量。人们对于拜伦这一发现的反馈,可以用一个数

    学公式表示:

    X1

    其中X代表相信以上公式的人的数量。其他学者采用了更有建设性的方法,认为人们会在自己的脑海中

    下意识地列出一些自己喜欢的人的特质。当他们遇到一个符合所有这

    些特质的人时,大脑会突然开始加速运转,随之坠入爱河。

    尽管这些研究其实是试图发现人类如何确定恋爱对象,但它们揭

    示了爱的两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爱被称做“热烈之爱”,它会引起强烈的兴奋、迷恋之

    情,使人情绪高涨。正是在这种爱情的作用下,两个人能整夜促膝长

    谈,然后一起观看日出。一些心理学家对这样的恋爱持有浪漫主义的

    观点,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它好的一面:情侣渴望待在一起,不停

    地想念对方。然而,另一些人摘掉有色眼镜,以更实际的态度看待这

    种感情,指出热烈之爱对某部分大脑的刺激其实与吸毒、酗酒并无二

    致。

    第二种爱被称做“慈悲之爱”,它更多的是人们之间的依恋而不

    是一种吸引。这种爱情形式往往存在于那些关系稳定、长期、和谐的

    情侣间,它更多的不是关注求偶时的兴奋之情或初次接吻时的强烈感

    受。

    多年来,研究者们制作了许多问卷,试图衡量这两种不同类型的

    爱。几年前,哈特菲尔德及其同事将这一试卷分发给三种不同类型的

    情侣:刚确定关系的情侣、新婚夫妇、结婚多年的夫妻。通过对实验

    结果的分析,哈特菲尔德追踪了在感情历程中爱的演变。

    首先,好消息是:刚刚开始约会、确定恋爱关系的情侣会经历非

    常高水平的“热烈之爱”以及挺高水平的“慈悲之爱”。然后,更好

    的消息是:新婚夫妇间,两种类型爱情的水平都更高!然后,再让我

    们来点不大好的消息:结婚一年后,事情开始变化了……两种类型的

    爱情都下降到了最初约会时的水平。最后,是个坏消息:婚后三十

    年,两种类型的爱情水平都会下降,其中“热烈之爱”的水平下降更

    快。也许,爱情永远不会消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确实会经

    历剧烈的震荡,相互吸引的正能量也越来越弱。庆幸的是,就像我们

    会在本章后面部分会说到的那样,一旦你了解了爱情的真相,就能轻

    松地在多年的关系中保有一份激情。

    哈特菲尔德的实验结果有些令人沮丧,然而人类又需要被爱。因

    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自古以来那些提供爱情保鲜秘方的人为何从来

    不乏顾客了。

    你是否活在爱中

    请完成以下问卷,在以下句子中填上你伴侣的名字,然后在每一

    句后面从1(完全错误)到5(完全正确)打分:

    如果______离开我,我一定会心碎。

    我一直在想着______。

    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我就愿意跟______在一起。

    如果______爱上了别人,我会感到非常嫉妒。

    当______碰我时,我浑身颤抖。

    当看到______受苦受难时,我感到非常难过。

    我和______一起做事非常愉快。

    帮助______做事让我感到人生充满意义。

    我更愿意帮______而不是帮我自己。

    与______在一起,我感到很舒服。

    打分:

    首先,请将前五个题目的分数相加,这是你“热烈之爱”的分

    数。参考下文,看看你自己的分数情况。

    <5:你没仔细阅读答题说明。

    5-7:感觉相当冷淡,激情好像已经流逝了。

    8-10:感情有点冷淡,不瘟不火。

    11-15:一般,偶有激情时刻。

    16-20:感情热烈,但仍有进步空间。

    21-25:恭喜你,你正在经历着疯狂热烈的爱情。

    接下来,请将后五个题目的分数相加,这是你“慈悲之爱”的分

    数。参考下文,看看你自己的分数情况。

    5-7:感情淡薄的友谊。

    8-10:你俩之间有一定的感情,但是并不强烈。

    11-15:一般,偶有激情迸发。

    16-20:强烈关怀。

    21-25:恭喜你,你正在经历着慈悲之爱。

    寻找真爱的历程

    几个世纪以来,江湖术士以及巫婆们就声称有咒语或者秘方能够

    让两个人永远相爱。拜占庭帝国的人相信当他们吃光一个由驴奶和蜂

    蜜制成的“爱情蛋糕”后,爱神丘比特之箭就会射向他们。整个中世

    纪,可怜的番茄被人们广泛视为“爱情之果”。清教领袖为了阻止追

    随者们食用番茄,传播谣言说番茄有毒。当人们发现咒语、驴奶和番

    茄都没有发挥作用后,他们转而寻找其他能帮助他们找到人生至爱的

    实际方法,如刊登求偶广告。

    求偶广告的历史相当之长,世界上第一个求偶广告1695年出现在

    一份名叫《提高农商方法集萃》的出版物上。这条广告夹在一则阿拉

    伯种马广告和一则二手床广告之间,是一个富有的绅士刊登的,希望

    寻找“一位差不多拥有3000英镑财产的淑女”。不幸的是,历史上没

    有记载这条广告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很快流行开来,人们开始刊

    登要求更多也更幽默的广告。十八世纪,一条求偶广告希望找到“身

    体无残疾”的应征者,另一条广告则希望找到“脚踝样子好看”的

    人,还有一条广告则希望找到一个“……有两百或三百英镑财产的老

    婆”。

    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孜孜不倦地寻找爱情。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两个有上进心的哈佛学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媒人系统

    ——“配偶运算”系统。为了验证这一系统,他们请七千多人完成性

    格测试,然后将这些信息做成穿孔卡,并由一个屋子大小的计算机主

    机进行运算。六周后,每一个实验参与者都收到了一份名单,内含经

    过计算后发现的与他们性格匹配的相亲对象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现在

    的相亲网站依旧在使用相同的原理运作,并且发展出了越来越复杂的

    算法,以便能够根据几个元素给千百万人精确配对。

    婚介产业的最新创举诞生于二十世纪末。当时,犹太拉比(犹太

    教教士)雅各布·迪佑试图帮助犹太单身青年们认识彼此,于是想出

    了“快速约会”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快流行开来,现在全世界千百万

    年轻人试着通过三分钟的快速约会找到真爱。

    然而,爱情产业并不仅仅满足那些寻找爱情之人的需要。当情侣

    之间遇到问题时,爱情顾问、DVD碟片、相关书籍等都可提供一系列据

    说能够使人和好如初的建议。

    但是这些技巧有用吗?研究者们认为,与快速约会对象确定恋爱

    关系的概率为4%。相亲网站的效果好一点,一个知名网上相亲机构的调查显示:之前三年通过相亲网站相识结婚的人,占总结婚人数的

    17%。

    近来的一些相关数据,可能会令那些希望爱情长久的人灰心丧

    气:半数美国人的首次婚姻破裂;并且,有三分之二的第二次婚姻和

    四分之三的第三次婚姻破裂。

    受到关于“表现”原理能制造快乐情绪的启发,研究者们开始思

    索,是否“表现”原理也能够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真爱,激发强大的吸

    引能量,在长久的婚姻关系中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这启发了斯坦利·沙克特博士去寻找生命的正能量,并发起“爱

    的呼啦圈”运动。

    2.身体感受能量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感受到激烈的情绪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在作

    演讲之前感到焦虑,也许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工作面试之前感到紧

    张,也许是在约会成功后感到兴奋,也许是受到别人侮辱时感到愤

    怒……无论如何,除非你是精神病患者,不然你肯定会感到自己的身

    体因为情绪改变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许,你会心率提高、嘴巴变

    干,或者你的掌心会冒汗。

    之前对于情绪的心理学研究试图将不同的情绪与不同的身体感受

    对应起来。研究者们将人们请到实验室,在他们的身上接满各种传感

    器,然后或侮辱他们使他们生气,或突然发出巨大的声音使他们害

    怕,或给他们蛋糕吃使他们开心。然后,实验团队仔细研究实验产生

    的大量数据,试图寻找身体感觉与不同情绪之间的对应模式。是不是

    人一旦生气就会心率骤升呼吸急促?是不是人一旦害怕就会嘴巴变干

    并且流汗?是不是人高兴时就会心率下降、呼吸放缓?

    研究者们进行了多年研究,试图打造一本情绪方面的心理学宝

    典。但很明显,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尽管不同的实验参与者体验到

    了不同的情绪,但是他们的身体感受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情绪对应

    不同的身体感受”的想法根本说不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克特最终解开了这一

    谜团。

    沙克特供职于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一系列有意思的研究,包括

    肥胖问题、尼古丁上瘾、邪教以及贪婪,等。职业生涯之初,他曾经

    从事过一个如今被视为经典的研究,探索当人们感受到某种情绪时,身体内部的变化。现在,请跟我一起,想象你正在参与他的这一实验

    研究:

    你正边走在街上边想着自己的事情。突然,你看到了一条广告,征募志愿者参与一项实验,研究维生素化合物沙普乐星对视力的影

    响。你很想工作几小时赚上一笔钱,所以你拨打了广告上的电话,并

    于次日来到了沙克特的实验室。

    当你来到实验室后,一个研究人员给你注射了沙普乐星,向你解

    释说药物生效还要有一段时间,并让你到旁边的休息室等候。 你来到

    休息室后,对已经坐在里边的男子礼貌微笑。然后,你们开始聊天,该男子告诉你,他也是这一实验的参与者,就像你一样,他也在等待

    药物生效。几分钟后,你的这位新朋友突然变得很快活。他在墙角找到一个

    呼啦圈,开始玩起来。并且,他还讲了些笑话,并爬到家具上,向废

    纸篓里扔纸球。与这位“快乐先生”相处15分钟后,研究人员来到休

    息室,让你填写一份针对你现在情绪状况的调查问卷。当你填完这份

    问卷后,研究人员告诉你实验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领

    域,一般来说,事情都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沙克特相信,关于“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身体感受”的科学研

    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此类研究都是建构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在他

    看来,不可能每种不同的情绪都能对应不同的心率、呼吸、出汗等情

    况:因为情绪有太多种,而身体的感受非常有限。因此,沙克特认

    为,事实上,情况简单得多。

    他假设所有的身体感受都是由一个心理系统引发,这一心理系统

    的运作模式很像拔河比赛。

    绳子的一端是红队。当红队开始发力时,你感到身体仿佛被唤醒

    一般,更加活跃积极:肾上腺素和身体中的糖分迅速释放到血流中

    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以使肌肉获得更

    多的氧气;血流速度放缓,如果受伤的话可以减少出血量;胃液加速

    分泌,以消化产生更多的能量。简言之,你的身体正经历着一个著名

    的“抵抗或逃避”反应。如果你既不决定出击抵抗又不决定离开逃

    避,那么你身体中过剩的精力将会使你感到头脑发晕、双腿发软、胃

    部不适,以及身体颤抖。

    绳子的另一端是蓝队。当蓝队开始发力时,你的身体镇定下来:

    心跳放缓、消化系统恢复正常。

    同样,当你躺下来浑身放轻松时,蓝队开始行动,你的心跳减

    速、呼吸放缓。当你站起来运动时,红队又开始行动,你的心跳和呼

    吸恢复正常。

    大多数时候,红队和蓝队齐心协力使你的身体感受适应周围环

    境。比如说,当你看到丛林间有一只老虎时,红队开始行动,因此你

    心跳突然加速。然而,当你记起你是在动物园里,其实安全得很时,蓝队开始发力,因此你的心跳放缓。

    根据沙克特的理论,并不会有不同的身体感受来对应不同的情

    绪。但是,人体中存在着一个心理系统,它影响着我们的体内能量运

    作,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时,会有不同强度的身体感受。

    身体语言与情绪

    不同的人应对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感受。下面的问

    卷将帮助你测试你的身体对情绪的反应情况。

    想象你现在正处在一个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请根据你自己的情

    况,对以下十句话给出自己的分数,其中:

    1:从不 2:偶尔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感到有压力时…… 分数……我会脸红,或者脸色苍白。 ________……我会腿软,并且手抖。 ________……我的呼吸会变得急促短浅。 ________……我会心跳加速。 ________……我的掌心开始出汗。 ________……我的胃开始咕咕叫。 ________……我背上的汗毛会竖起来。 ________……我的嘴巴变干。 ________……我的眼睛变得湿润。 ________……我的脸和耳朵变烫。 ________

    加总你的分数。参考以下表格,看看自己的得分情况:

    10-20:反应很弱。

    21-30:反应比较弱。

    31-40:反应一般。

    41-50:反应强烈。

    反应或强或弱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或坏事。反应弱的人能够在压

    力大的情况下保持镇静,反应强烈的人对威胁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反

    应。

    不过,沙克特的理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身体感受只是强烈

    程度有所区别的话,人们为什么能够感受到那么多不同的情绪?他的

    解决办法是将研究目标从身体转移到大脑。根据他的理论,当你感受

    到身体活动的变化时,你会环顾四周,试着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情绪,驱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的运作。所以,举

    例来说,如果有人冲你大喊大叫,你会感到心跳加快,继而你听到别

    人对你的侮辱性语言,然后得出结论:你应该生气。同样,当你跟一

    个有魅力的人在一起时,你同样也会感到心跳加速,但是你的大脑会

    得出结论:这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你对对方产生了欲望。沙克特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情绪的传统观点。根据传统观

    点,人先有情绪后有身体感受。你看到一头狮子,会感到害怕,继而

    开始冒汗。或者你看到过山车后变得兴奋,继而心跳加速。沙克特却

    认为情况是完全相反的。看到狮子后,你开始流汗,然后你观察到自

    己所处的危险情况,继而感到害怕。或者说,你看到过山车后心跳加

    速,然后你观察得知自己身在游乐场中,继而感到兴奋。如此,沙克

    特的观点其实是威廉·詹姆斯关于情绪理论的一个延伸。詹姆斯认

    为,人们操控自己的面部表情、身体行为,然后确定自己的感受。沙

    克特则将这一理论延伸到身体感受领域(请见下表)。

    身体感受和情绪

    常识告诉我们,身体感受和情绪的因果关系如下:

    看到一辆车驶来 → 感到害怕 → 胃猛地一缩

    路遇最崇拜的名人 → 感到兴奋 → 开始流汗

    沙克特的原理告诉我们,身体感受和情绪的因果关系其实如下:

    看到一辆车驶来 → 胃猛地一缩 → 查看周围情况 → 感到害

    怕

    路遇最崇拜的名人 → 开始流汗 → 查看周围情况 → 感到兴

    奋

    如果沙克特对“表现”原理的延伸是正确的话,那么就会引发一

    个有趣的推论:在不同情况下,人心跳加速可以使其产生不同的情

    绪。这就是刚才实验中你为什么要和“快乐先生”一起待一会儿。

    维生素化合物“沙普乐星”其实并不存在,这个实验也和视力没

    有半点关系。正如你现在也许已经猜到的一样,“快乐先生”其实是

    个托儿,他专门为实验参与者逗趣。

    实验中你注射的液体里含有一定量的肾上腺素,因此能激发你的

    心理情绪。注射后,你身体里面的红队开始发力,使你心跳加速、双

    手颤抖、嘴巴变干。根据沙克特对于“表现”原理的延伸,与“快乐

    先生”在一起待一会儿后,你会将身体的奇怪感受看做快乐的信号,因此你会感到格外的快乐。

    这也正是实验结果显示的。一次又一次,与“快乐先生”共度一

    段时光的实验参与者都在沙克特的问卷上勾选了“不知为何,我感到

    很高兴”这一选项。

    “表现”原理认为,在不同情况下同样的身体感受会使人产生不

    同的情绪。为了验证其真实性,沙克特又开始了研究的第二部分。他

    请一些人来到自己的实验室,给他们注射了“沙普乐星”(其实是肾

    上腺素)。然后让实验参与者拿着问卷到休息室填写。但是,这一次,当实验参与者来到休息室时,他们碰到的不

    是“快乐先生”和他的呼啦圈,而是“愤怒先生”。他还是由“快乐

    先生”扮演,但这次他是一个非常生气的人,不停地抱怨调查问卷。

    当他看到问卷上越来越私人的问题(“你母亲和多少个除你父亲以外

    的男性发生过婚外情?选项:4个及以下,5个到9个,10个以

    上”),“愤怒先生”变得越来越火大,最终撕毁问卷,扬长而去。

    “愤怒先生”的行为会促使实验参与者将自己的心跳加速归因于

    恼怒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第二组参与者描述他们的情绪时,他们声

    称自己感到非常恼怒。

    在两组实验中,实验参与者的身体感受是相同的。但是在第一组

    试验中,在“快乐先生”的鼓舞下,人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心

    跳加速,因而感到快乐,体内的正能量被激发出来;而在第二组实验

    中,“愤怒先生”将沮丧情绪带给了实验参与者,他们从消极的角度

    看待自己的心跳加速,由此感到恼怒,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

    为了确保实验参与者的情绪并不仅仅是受到呼啦圈或者涉及隐私

    问题的影响,沙克特又在试验中增加了另外的环节:新增两组实验

    者,给他们注射惰性盐水而不是肾上腺素。这些实验参与者并没有心

    跳加速,所以他们没有感到特别的情绪化。因此,即使是与“快乐先

    生”或“愤怒先生”共处一室,他们也没有感到特别的快乐或者恼

    怒。

    “表现”原理也解释了情绪的其他许多方面,比如人们为什么会

    在特别悲伤或者极度快乐时大哭。传统理论很难解释为何不同的情绪

    能够引发完全一样的行为。然而,根据沙克特的理论,所有情绪引发

    的身体感受都是一样的,所以同样强度的情绪能够引发同样的身体表

    现。

    还有一些实验研究认为,当温度升高时,重大的甚至致命的袭击

    会增多。“表现”原理又一次轻而易举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人们处

    于炎热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心跳加速,开始流汗。有些人试图从生理

    学方面解释这一变化,错误地将此归因于人们在天热时会生气,因此

    作出相应表现。这是一个有趣的解释,但是它正确吗?为了找到问题

    的答案,一组实验人员将实验室的温度提高至90多华氏度,并给实验

    参与者机会,允许他们彼此电击。实验结果显示,房间越热,人们彼

    此电击的概率越大。实验人员让人们喝瓶冷水冷静下来,然后再给他

    们一次彼此电击的机会。突然,人们变得没有那么富有攻击性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假想”原理最重要的影响是作用于那些希

    望获得爱、内心拥有正能量,而不是那些想要挑起战争的人。

    爱的化学能量

    沙克特把身体感受和情绪的关系比做自动点唱机。就像是必须投

    入硬币后自动点唱机才开始运作一样,必须发生一件事后人们的身体

    才能有所行动。就像人们使用自动点唱机时能够选择自己想要听到的

    旋律,人们会下意识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据此决定自己该如何解

    释身体的感受,继而形成一种情绪。追随着詹姆斯的脚步,沙克特用

    他自己对“表现”原理的延伸制造快乐和悲伤。但它是不是真的能够

    用来创造爱情,激发相互吸引的正能量呢?

    为了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来自马里兰大学的格雷戈里·怀特及

    其同事开展了两个突破性的实验研究,探索心跳和爱的关系。在这两

    个实验中,怀特使男士们心跳加速,然后给他们放了一段录像,录像

    中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女士正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此后,怀特要男

    士们打分,调查在他们看来,这位女士的性感程度以及他们自己想要

    亲吻这位女士的欲望程度。

    在第一个实验里,怀特让一组男士原地奔跑两分钟(心率高);

    让另一组男士同样是原地奔跑,但是只跑几秒钟。在第二个实验中,一组男士收听搞笑大师史蒂文·马丁《一个狂野疯狂的家伙》的录

    音,或者一段暴民残杀外国传教士的恐怖描述(心率高);另一组男

    士收听一段关于青蛙血液循环系统的枯燥讲解(心率低)。

    正如预计的那样,相比于那些只跑了几秒钟或者听了青蛙生理知

    识的男士来说,那些被两分钟原地跑、史蒂文·马丁的笑话或传教士

    被杀的恐怖故事刺激得心跳加速的男士认为:录像中的女士更加具有

    吸引力。

    当然,其他的一些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其中最出名的,莫过

    于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亚瑟·阿伦的实验。他们组织了一批女

    性“市场调研员”(其实她们是托儿)在两座横跨英属哥伦比亚卡皮

    兰诺河的小桥上走近男士们。其中一座桥在风中会很危险地摇来晃

    去,而另一座桥则稳固得多。那座危险的桥使男士们心跳加速,他们

    误将其认为是激情的象征,因此认为那些女士格外具有吸引力。在另

    一个实验中,来自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辛迪·梅斯顿和佩妮·弗

    罗利希来到游乐场,在人们乘坐一个恐怖的过山车之前或之后几分钟

    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她们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女性的照片,让他们为这

    位女性的魅力指数打分。那些乘坐过过山车的人错误地将自己的手心

    冒汗这一反应理解为爱的标志,认为这个女性格外有吸引力。这一结论对于那些想要找到真爱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暗示:若

    你想要成功约会,不要去乡间散步,也不要去参加冥想课程;你应该

    去游乐场、去大桥上、去看戏剧表演,或者到电影院去看恐怖电影。

    所以,地点的选择,也与我们是否能激发爱的正能量息息相关。

    “表现”原理也帮我们解释了爱情其他许多有趣的方面。

    渴望能激发吸引能量

    单相思经常会让人更加渴望那得不到的恋人。单相思的结果往往

    是戏剧性的,被拒绝的恋人最终可能绑架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然后

    涕泪俱下地解释说:“他对我的拒绝使我更加想要爱她。”

    许多心理学理论试着解释这一现象,但是这很难,因为人们总是

    想方设法避免那些会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人。“表现”原理却能对这一

    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人们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会变得沮丧、生气。当

    人们恰巧身陷爱河,他们会把沮丧的心理信号错误地理解为爱情的证

    据。因此,他们越是被拒绝,就越是依恋那些得不到的恋人,激发出

    相互吸引的正能量。

    这一理论还解释了爱情的屏障对人心灵的奇怪作用。希腊作家瓦

    西利斯·瓦西里克斯曾经写过一个故事,里边有两个神秘的生物:一

    个是上半身为鸟的鱼,一个是下半身为鱼的鸟。他们深深相爱,但是

    有一天,鱼鸟烦恼地说他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是,鸟鱼看到了

    这一棘手情境好的一面,安慰鱼鸟说:“不,我们是多么幸运啊!这

    样我们就会永远相爱,因为我们永远都是相互分开的。”

    瓦西里克斯并不是第一个认为距离产生美的作家。在罗马神话

    中,皮拉摩斯和提斯柏是一对情侣,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不同意他们在

    一起,并且想方设法阻止这对情侣见面。他们被困在相邻房子的不同

    房间里,通过墙上的洞倾诉衷肠。作家伊迪斯·汉密尔顿在其对故事

    的演绎中将此描述为:“然而,爱是不能被禁止的。越是试图熄灭爱

    的火焰,爱的热情就会越发高涨。”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罗密欧

    与朱丽叶》中,两个敌对家庭越是阻挠他们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

    就越深厚。

    为了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奇怪现象,科罗拉多大

    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德里斯科尔在一年中追踪了几百对情侣的生

    活,观察他们对彼此的爱意程度以及他们的父母对他们感情的干涉情

    况。结果显示,父母越是试图干涉、阻拦一对情侣的感情,他们之间

    的感情就越深厚。德里斯科尔将这一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现

    象,以示对莎翁伟大剧作的敬意。

    许多关于爱情的传统理论认为:“眼不见,心不念”。他们认为

    将一对情侣分开后,他们之间的兴趣就会渐渐消失。然而,“表

    现”原理毫不费力解释了这一现象。越是将一对情侣分开,他们就越

    是生气,然后他们往往将自己沮丧的情绪错误地理解为爱的迹象。“表现”原理还能解释以下现象:当一段感情终止时,人们往往

    会感到非常焦虑。如果在刚刚结束上一段感情后,他们很快遇到一个

    新的可以交往的对象,就会误把焦虑感当做爱的迹象。这一现象得到

    了实验的证明。在一项实验中,一些男士先作了性格测验,得到了积

    极的反馈(为了使他们感觉良好)或消极的反馈(为了使他们感到焦

    虑)。然后实验人员让他们来到自助餐厅,在那里,他们会遇到一位

    吸引人的女性。正如沙克特预料的那样,刚刚收到消极反馈的人认

    为,这位女士格外具有吸引力。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同样印证了沙克特对于“表现”理论的延

    伸。当人们不幸被俘虏时,他们往往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感

    情。这一症状相当普遍,据美国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

    系统显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质有这一症状。有趣的是,这一情况

    只有在劫持者对人质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好意时才会出现。因此这可能

    正是因为人质将自己自由被剥夺的焦虑感错误地理解成喜欢的标志。

    同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虐待自己的伴侣感到依赖。

    多年来,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理表现:感到生气

    他们会心跳加速,感到焦虑他们会出汗。正如关于詹姆斯理论的研究

    证明了人们的行为能引发情绪,沙克特的研究证明了人们对自己身体

    感受的解释决定了他们的情绪。据此,怦怦跳动的心可以被看成是生

    气、快乐、爱情的迹象。在沙克特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通过观看

    滑稽电影、走过危险的桥梁、乘坐恐怖的过山车来制造爱意。这一理

    论也解释了爱情许多奇怪的方面:为何拒绝会引发人更强烈的情感,为何试图拆散一对情侣反而会加深他们的感情,为何人们很难离开那

    些明明对自己非常不好的伴侣。

    受到沙克特研究的启发,研究者们开始利用“表现”原理对爱情

    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3.爱的吸引能量

    十九世纪末,不走寻常路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先生将其毕

    生精力投注于对奇异心理学现象的研究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

    念:“如果可以,就计算吧!”他通过衡量听众们坐立不安的程度来

    看同事们的课程是否无聊,通过计算牧师们的平均寿命来检测祈祷应

    验与否,并且花费数月时间试着冲泡一杯完美的茶。

    在一篇名叫“测量性格”的文章中,高尔顿认为可以通过人们在

    约会中的“倾斜度”来衡算他们相爱的程度。他注意到,当恋人们坐

    在一起吃饭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向彼此倾斜身体,因此将更多的身体

    重量压在椅子的前腿。高尔顿于是建议给椅子等日常家具的前腿安装

    一个“有刻度有钟面的压力测量仪”,由此客观测量爱的程度。高尔

    顿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表示:“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基础的实验,但是因

    为还要从事其他问题的研究,我并没有像自己之前期待的那样继续进

    行这项实验。”不幸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并不愿意根据高

    尔顿的建议改进家具,他那测量恋人之间爱恋程度的想法也渐渐地被

    人遗忘。

    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人重新尝试记录热恋中人

    们的行为。但他们没有采纳高尔顿的想法,而是采用了观察法。几年

    来,一组热忱的实验人员大胆地来到此前心理学家鲜有涉足的酒吧和

    派对。在那里,他们偷偷观察恋人之间的表现。观察结果证实了人们

    的想法:那些深陷爱河的人会不自觉地将身体靠向对方,长时间地看

    着彼此的眼睛,在桌下碰脚调情,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触碰彼此的

    手和胳膊,并且分享自己的秘密。

    实验人员受到此前实验中应用“表现”原理制造快乐的做法的启

    发,想要知道:如果人们表现得好像他们身陷爱河一样,他们是否就

    会真的爱上对方。

    首个相关实验由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肯尼斯·格根完成。情侣

    们经常在黑暗中度过美妙的时光,因此格根想要知道如果让陌生人也

    一起待在黑暗中会发生什么。他首先用衬垫整个覆盖一间十英尺见方

    的房间的地面以及墙壁,然后让四男四女在这间屋子里共处一小时。

    此后,他又关上灯,让一组差不多的实验参与者在屋内完全黑暗的环

    境下相处一小时。

    格根分别使用普通相机以及红外线相机记录下房间里的一举一

    动,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了采访。在一篇名为“黑

    暗中的变异”的文章中,他指出:当灯亮着的时候,没有实验参与者故意触碰或拥抱其他人,只有30%的人感受到了性欲;然而,当房间中

    关掉灯陷入完全的黑暗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将近90%的人故意触摸

    别人,50%的人互相拥抱,80%的人感受到了性欲。此外,黑暗中的人

    们更愿意谈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并且感到彼此更具吸引力。格

    根的录像显示,甚至有人互相抚摸彼此的脸颊并开始亲吻。当人们身

    处只有情侣之间才会处于的情境时,他们迅速表现得仿佛自己也被爱

    神之箭射中一样,驱动了爱的正向能量,继而认为彼此更具吸引力。

    这个实验只是此后众多制造爱情的实验室实验的冰山一角、开山

    之作。

    亲密关系的诞生

    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想要知道,是否正如微笑能使人变

    快乐一样,让两个陌生人触脚调情会让他们感觉到对方更有吸引力。

    魏格纳注意到,此前实验人员在证明“微笑让人快乐”这一假说的实

    验中往往会编一个理由,以防止实验参与者受到实验本身的影响,只

    给出实验人员他们想听到的结果。因此他假装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打牌者的心理。

    志愿者们每四人一组来到实验室。他们四个互不相识,包括两男

    两女。然后实验人员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扑克对抗赛,每组包含一男

    一女。此后,实验人员将两组实验参与者分别带到两间不同的房间,向他们解释游戏规则。事实上,实验人员让其中一组通过在比赛中使

    用暗号的方法作弊。如何传递暗号呢?作弊的一组要在比赛过程中不

    断地互相碰脚,将信息传递给彼此。

    其实,这是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脚调情。比赛结束后,四

    个实验参与者都要为其他人的魅力指数打分。那一组表现得好像彼此

    相爱的男女,认为彼此更具吸引力。

    魏格纳可不是唯一试图在实验室创造爱情的人。2004年,来自斯

    托尼·布鲁克大学城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亚瑟·阿兰和芭芭拉·

    弗雷利进行了一个同样奇怪但也同样具有洞察力的实验,但是他们使

    用的道具是眼罩和一包吸管。

    年轻情侣在一起总是非常欢乐,因此实验人员想要知道鼓励人们

    在一起共度美妙时光是否能让他们的心灵彼此靠近。为了找到问题的

    答案,他们请实验参与者来到实验室,给他们随机配对,然后将他们

    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中,每对实验参与者都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实验人

    员用眼罩将其中一人的眼睛蒙上,然后让另一个人拿一根吸管,再让

    他们分别咬住吸管的一端。接下来,实验人员让那个拿吸管的人朗读

    一种舞步的练习说明,另一个眼睛被蒙住的人学习那种舞步。此后,实验人员拿掉眼罩和吸管,给其中一人笔和纸,给另一个人一些简单

    的物体(如树木、房子等)的名字。其中一人不能说出这些物体的名

    字,只能尽量描述它们的特点;而另一个人则尽量画出这一物体。另

    一组中,每对实验者没有眼罩和吸管,只是板着面孔学习舞步并画

    画。

    游戏结束,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要画两个有所重叠的圆圈,表示

    他们对自己同伴感觉的亲密度。结果表明,那些表现得像开心的情侣

    一样的实验参与者感觉与对方亲密得多。

    多年来,实验人员开展了许多类似的研究。在一些实验中,实验

    人员假装要研究超能力,因此让实验参与者互相对视;在另一些实验

    中,他们鼓励完全陌生的人们互相分享自己最大的秘密。一次又一

    次,实验者发现,爱的正能量其实是可以制造产生的。

    爱的正能量可以被制造

    受到以上实验结果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决定

    更进一步,研究是否能够在实验室外使用这些方法来制造爱情。

    爱泼斯坦职业生涯经历丰富。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觉得自己的

    使命是成为一个拉比,因此他变卖所有财产,去了以色列。六个月

    后,他发现那不是自己真正的使命,于是回到美国,决心“为整个人

    类作出重大持久的贡献”。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最终作为本科生

    来到了哈佛大学学习。他四年中就发表了21篇论文,因此哈佛大学心

    理学系的系主任特批他可以不用写毕业论文,并鼓励他将自己“发表

    过的文章装订成册,并且尽量发表更多文章”。几年后,爱泼斯坦成

    为知名杂志《今日心理学》的主编。2003年,他离开这份杂志,进行

    了许多包括创造力、压力、青春期等主题在内的研究。当然,他也研

    究了“爱”这一主题。

    爱泼斯坦认为,当代西方人的爱情观念受到童话故事、浪漫小说

    和好莱坞大片的不良影响。当人们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读一些故

    事,故事中不幸的女主角总是被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带离苦海,爱被

    描写成由带魔力的亲吻、神奇的药水、神的旨意引发的神秘情绪。他

    们长大后,读的书或看的电影中,人们不停地寻找着人生至爱;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就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泼斯坦认为,这些

    关于爱情的错误的观念渗透到我们的头脑中,对我们的生活起了破坏

    性的作用。

    他认为,爱情不是一个有魔力的过程,人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和

    某一个人在一起。相反,他相信爱情是根据已有的心理学原理发展

    的。如果表现得彼此相爱,任何两个人都可能彼此产生爱意。可见,爱的正能量是可以被制造的。

    这个想法也许听起来挺奇怪,但是有证据表明,这个想法也许是

    正确的。

    许多名人因戏结缘。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演完电影《埃及艳

    后》后,理查德·伯顿就深深地爱上了伊丽莎白·泰勒。布拉德·皮

    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在《史密斯夫妇》中扮演一对夫妻,然后在戏外

    也产生了感情。在电影《豪情四海》中,沃伦·比蒂扮演强盗本杰明

    ·布格西·西格尔,他对片中由安妮特·贝宁扮演的好莱坞新星一见

    钟情。戏外,比提和贝宁在拍戏结束后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些名

    人在片中扮演情侣的角色,在戏外也很快结缘。

    2002年6月,当时四十多岁仍是单身的爱泼斯坦发表声明,称他要

    进行一个“勇敢的、非常私人化的”实验,来证明他关于爱的理论是

    否正确。他在《今日心理学》中写道,他想找一个愿意与他一起实验

    的女性,验证是否能够让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学着爱上彼此。爱泼斯坦

    和那位女性不会经历那些可怕的约会,而是会按照一套旨在让他们爱

    上彼此的规则(比如:不与别人约会,共同参加一些促进感情的活

    动)相处六到十二个月。然后他们将合著一本关于他们实验的书(名

    为《制造爱情:我们学着相爱,你也可以》)。爱泼斯坦解释说,这

    个想法不是一个公关噱头,而是一个针对爱之本性的严肃实验,已经

    有很多大出版社有意出版此书。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媒体的关注,超过1000位女性报名参与此实

    验。爱泼斯坦约见了其中的15位女士,但是最终又拒绝了所有人。他

    后来解释说,那些女士都更想出名,而不是想要学着爱上他。

    然后,2002年圣诞节,爱泼斯坦在飞机上结识了邻座的女士、来

    自委内瑞拉的前芭蕾舞演员盖布瑞尔·卡斯特罗。他们互相交谈,然

    后爱泼斯坦向她介绍了自己的实验,并请卡斯特罗与他一起完成。一

    开始,她并不乐意,但是最终答应了。于是2003年情人节那天,他们

    签署了《恋爱协议》。不幸的是,这对情侣面对着异地恋这一难题

    (卡斯特罗在委内瑞拉,爱泼斯坦在美国),因此,尽管后来曾多次

    向恋爱专家寻求帮助指导,他们还是在几个月后终止了这个实验。

    2008年,爱泼斯坦与一个他在马恩岛上讲课后遇到的女士结婚了。爱泼斯坦并没有受到他个人爱情计划失败的影响,而是发明了一

    些方法,以帮助人们在实验室外增进感情,并且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

    地亚哥分校对其进行了测试。这个实验鼓励一对完全陌生的人完成一

    些充满爱意的任务:轻轻拥抱彼此,与对方呼吸同步,充满渴望地凝

    视对方,陷入彼此的臂弯,互相接近但避免彼此触摸,等(爱泼斯坦

    称,最后一项练习经常会使参与者亲吻起来)。

    爱泼斯坦让这些爱的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前后分别评价他们对彼

    此感觉的亲密度。结果显示,实验结束后,人们感到彼此更具吸引

    力,在感情上更加亲近。

    这一结果听起来颇为振奋人心。这种爱的方法能够帮助那些寻求

    真爱的人吗?是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了。

    开始全新的生活

    很难结束一段旧恋情?让“表现”原理来帮助你。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研究员李修平让80个人写下自己最近做

    过的感到后悔的一件事,然后让其中一些人把自己写下的东西交给实

    验人员,另一些人把写下的东西封在一个信封里。比起把自己的经历

    交给实验人员的人,那些将自己的经历封在信封里的人后来感觉好得

    多,通过这一行为,他们表现得好像已经在心理上不再纠结于过去的

    事情,开始关注新的生活。

    下一次你想结束旧恋情,就在一页纸上简单写明上一段恋情中发

    生了什么,撕下这一页,然后将它封在信封里,与过去吻别。

    如果你真的想找点乐子,那就找根火柴,把那个信封烧个一干二

    净。

    在一页白纸上写下你过去的恋情,撕掉它,将碎片封在信封里,与过去吻别。

    快速爱情实验

    快速约会通常是一个重复无聊的过程,人们整个晚上一次又一次

    重复谈论同样的话题。因此,我想知道“表现”原理是否能够用来创

    造一种更加有趣高效的快速约会模式。

    首先,我在爱丁堡市中心租用了一个富丽堂皇的乔治亚风格舞

    厅,并打广告,招募愿意参与到一项针对“勾引”问题研究中来的单

    身男女。我分别邀请了二十对男女来到我的爱情实验室。

    活动开始前,我们在桌上摆好蜡烛,调暗灯光,放起浪漫的歌

    曲,将屋子布置好。实验参与者到来后,他们在一张长桌前就坐,男

    士在桌子一侧、女士在另一侧。我们给每位男女发了一本《爱之

    书》,其中包含了当晚活动的指南。

    大家都坐定后,活动开始。第一轮,每个人都要和桌子对面的人

    聊天,了解对方的姓名和基本信息。然后我们给每个人都分发了一张

    空白卡片纸和一支马克笔,让每个人都为自己聊天的对象制作一张标

    牌。这张标牌需要包含此人的姓名和其他一些有趣的信息。最后,双

    方交换为彼此制作的标牌。爱侣之间经常为彼此制作或互换小礼物,这一活动旨在让实验参与者表现得像他们被对方吸引了一样,爱的正

    能量在这样的情境下,被不知不觉地催生出来。

    第一轮结束后,每个人都要勾选他们是否想要与刚才交谈的对象

    再次见面。然后,女士们换座位,人们开始与下一位异性交谈并且完

    成第二轮活动。这一过程持续了整个晚上,每一轮活动中,人们都要

    与不同的异性进行不同的活动:对视、牵手、分享秘密、合作完成一

    项简单的任务,等。

    爱的正能量

    以下是快速约会实验当晚最成功的爱情游戏。稍稍创新一下,它

    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用来提升情侣间爱的正能量。

    读心术(眼神接触)

    你和你的搭档分别在以下位置画一幅简单的画。注意,不要让对

    方看到。

    然后,注视对方45秒,试着将刚才所画的图像通过心灵感应传递

    给对方,并且“接收”对方所画的图像。在以下位置画出你认为对方

    刚才试着传达给你的图像。

    最后,比较这两幅画。讨论一下它们是否吻合,为什么你会画这

    幅画,为什么对方会画那幅画。

    秘密(分享秘密)

    和你的搭档一起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列出你们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情,并说说你们没有去做的原

    因。

    2.想象你的房子或公寓着火了,而你只能拿走一样东西。你会拿

    走什么呢?

    3.现在的你会给十岁时的自己什么建议呢?

    4.你最喜欢自己生活的哪个方面?

    5.上次你笑着哭泣是什么时候?

    了解我,了解你(性格探索)

    依次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如果你有超能力,你想变成什么?

    2.你最想和哪个名人共进晚餐?

    3.如果你能穿越回古代,你想回到哪个年代?

    4.如果你能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你想做什么工作?

    5.如果明天你买的彩票中奖,你会怎么花这笔钱?

    所有人都感到在快速约会中互相对视、讨论心中的秘密非常有

    趣,但是这能帮助他们增进对彼此的爱意吗?几年来我还组织了几次

    常规的快速约会,其中约会双方同时勾选“是的,我想再见一下这个

    人”的比例差不多是20%。当我在快速约会中应用了“表现”原理后,成功率提升到了45%。人们只需要花点时间表现得好像被对方吸引,就

    有可能真正地爱上对方,这种表现蕴涵着惊人的爱的正能量,因为这

    一过程中,人们总会试图隐藏消极的情绪,避免自己的公共形象受

    损。那天晚上开始之前,利亚恩和尼克是单身,当他们配对后,一起

    参与到一项“看手相”的游戏中来。这一游戏旨在促使他们谈论自己

    的生活,并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触碰彼此,以此增进相处的乐趣。游

    戏中,他们有很多眼神接触,并且很开心自己能有理由握着彼此的

    手。他们在游戏过后的交谈中,发现双方有很多共同点,这让他们开

    心不已。

    此后,他们分别表示愿意和对方再次见面,因此我帮他们通过电

    子邮件的方式取得了联系。他们在快速约会的下一周就安排了在咖啡

    馆见面。一切都很顺利,因此,他们从一起喝咖啡到一起吃晚饭发展

    到一起饭后喝一杯。几天后,他们又约会了一次,发现已经爱上了彼

    此。现在他们仍深爱着对方。

    很明显,“表现”原理能够帮助人们爱上彼此,让正能量得以正

    常发挥。但是,它能帮助人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看手相的魔力

    你是不是单身,并且想用“假想”原理帮助自己提升爱情运势

    呢?或者说也许你想重新让你与你的伴侣之间充满激情?幸福的情侣

    手牵着手谈论他们的生活,而这一行为也促使人们认为彼此更具吸引

    力。

    撕下后边的手相图,把它放在钱包里或装在包里。如果你是单

    身,遇到了心仪之人时,问他们是不是想要看看手相;告诉他们这不

    一定会准,但一定会很有趣。如果他们同意,就拿出这张纸,让他们

    手掌向上伸出手来。如果你不是单身,那么就告诉你的伴侣,你最近

    突然拥有了一种神奇的第六感,并让他伸出手来。

    无论如何,用一只手轻轻托住对方的手,另一只手轻轻抚摸他们

    手掌上的纹路,在下图信息的帮助下给他们“看手相”。你要尽量让

    解读手相的过程愉快轻松一些,所以,尽量不要看他们的“生命

    线”,不要显示出忧虑,也不能说“我很遗憾”之类的话。此外,尽

    量让对方更多地谈论自己,注意发现你们的相似之处。最后,找个时

    机告诉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看手相”,你只不过是说着玩

    的。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看手相的技巧,下图中有十个提示,其中

    每个提示的意思列举如下:

    1.这条纹路显示你童年生活幸福美好,并且小的时候你有一个特

    别喜欢的玩具……

    2.(在看完这条手纹后)过去几年你经历了一些起伏,对吗?

    3.这条漂亮的纹路显示你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但是你总感觉有什

    么东西在阻碍你……

    4.哇,你的“智慧线”很厉害。你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你并不会仅仅只是赞同别人的观点,而是会自己找出真相……但你同

    时也相信直觉。

    5.你能把手抬高点吗?看这条纹路,它表明你不喜欢别人告诉你

    该去怎么做,而且也不惧权威。

    6.这条线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你是一个很容易厌倦的人……所

    以,这就是为何你现在脸上流露倦意吧!

    7.嗯……这条纹路指出你现在正在担心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情

    况,有时你在生活中会受到别人的怀疑,对吗?

    8.你的“想象力线”很厉害,说明你喜欢做“白日梦”,经常会

    在无聊的谈话中走神。9.哦,你知道吗……这条纹路显示你是一个诚实、值得信赖的

    人。

    10.总体来说,你的未来很光明。我能看到你以后会安定下来,与你的爱人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你的爱人……(在这里插入对你自

    己的描述)。

    打造幸福的结局

    当人们刚刚陷入爱河时,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约会,他们愿意一起

    做任何事情,尝试许多令人兴奋的新鲜事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

    逝,恋人们很容易被日常琐事牵绊。他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来到同

    样的地方、进行同样的对话,然后开始厌倦彼此的陪伴。事实上,几

    个实验证明,厌倦是婚姻不幸的主要原因,它能影响人们的行为,继

    而产生源源不断的负能量。心理学家亚瑟·阿兰(做了晃桥、眼罩、吸管实验的那个人)想知道,如果让相爱多年的情侣们表现得仿佛生

    活又充满了乐趣一般,会不会使他们重新感到对彼此充满了爱意。

    阿兰招募了五十对平均婚龄十四年的已婚夫妇,劝他们加入一个

    为期十周的实验。他给了每个人一张活动列表,让他们标出自己对每

    一个活动项目的感觉:这些活动是否有趣、是否刺激。然后,他将这

    五十对情侣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每周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一项他们

    认为有趣的活动,另一组则用同样的时间做一项他们认为刺激的活

    动。

    实验结束后,阿兰让每个人给自己的婚姻幸福指数打分。比起那

    些一起做有趣的活动(如看电影、出去吃饭、看望朋友等)的夫妇,那些一起做刺激的活动(如滑雪、徒步、跳舞、听演唱会等)的夫妇

    在婚姻中感到更加幸福。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保持爱情正能量的秘诀在于:情侣之间应

    尽量避免受到熟悉事物的诱惑。相反,他们应该一起给生活找点乐

    子、添点刺激。通过表现得好像进行过一次令人振奋的约会,他们可

    以将时针拨回,轻松找回相爱的感觉。

    如何收获爱

    这一练习旨在帮助情侣找回最初在一起时的激情。你和你的情侣

    首先要分别完成练习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看看下面的活动,圈出你认为刺激的活动。

    乡间散步 看演唱会

    做运动 计划一场旅行或一个假期

    购物 去海边玩

    进行艺术创作 重新布置或装饰屋子

    看体育比赛 尝试新餐馆

    听讲座或演讲 野营、徒步、划船

    请朋友来家中吃饭 冲浪

    跳舞 逛集市或逛动物园

    吃大餐 放风筝

    自驾游 赌马

    在游乐场的旋木上接

    吻

    在地图上随意指一个地方,去那里旅行

    在酒吧玩游戏 学一点高尔夫球技巧

    划独木舟 学习跳水

    露营 乘坐水上快艇

    火车旅行 写情书

    按摩 去健身房

    计划买个大件 参观博物馆或艺术馆

    看电影 坐过山车

    玩真人CS 单车骑行

    与海豚一起游泳 跳伞

    然后列出你觉得刺激的其他活动:

    活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与你的伴侣坐在一起,看看你们第一部分的结果。找

    出六个你们都认为很刺激的活动,将其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卢克·莱恩哈特出版了一本名为《掷骰

    子的人》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名精神病医生通过掷骰子作重大决定

    的故事。现在该你做掷骰子的人了!找一个骰子,通过掷骰子的结果选出相应的活动。你们一定要在未来两周完成这些活动,然后每两周

    重复一次。

    掷骰子的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努力寻找爱情之谜的真相。一些传统理

    论指出,爱情使人心跳加速,促使人长时间注视爱人的眼睛。 “表

    现”原理则显示,事实正好相反:表现得好像你恋爱了会帮助你燃起

    心中的爱火;鼓励陌生人牵手、触脚调情,他们会突然感受到增强的

    爱意;让相恋多年的恋人重现最初约会的刺激,他们会突然再次发现

    彼此无法阻挡的魅力。这一简单但重要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真

    爱,并且此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并不是爱改变了一切。相反,改变你的行为,激活正能量,你就

    能收获爱,收获这种古往今来最令人向往的情感。第三章 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

    如何更好地对抗恐惧、焦虑、抑郁……抑制负面情绪,获得内心的宁

    静……

    “行动是绝望的唯一解药。”

    ——琼·贝兹

    1.身体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世界各地千百万人正在遭受着心理问题的

    困扰:有人无理由地感到恐惧,有人感到极度焦虑,有人感到心情抑

    郁……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与心理学家们尝试治愈这些问题。他

    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脑部手术、谈话治疗等。那

    么,“表现”原理能不能帮助人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呢?

    威廉·詹姆斯首先在他的一篇名为《什么是情绪?》的论文中概

    要介绍了这一革命性的理论。在文章的结尾,詹姆斯分析道:如果行

    为创造了情绪,那么那些全身瘫痪的人应该感受不到情绪。但同时,他也意识到,由于很难界定全身瘫痪者的情绪世界,因此相关的实验

    操作起来会非常棘手。詹姆斯的论文发表八十年后,实验人员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来完成这一实验,并且以此为后来人找到治疗疼痛、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要想真正了解这个实验的精妙之处,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身

    体。请相信,你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没错,因为就在现在,千百万电

    脉冲正在你身体中的神经通道里嗖嗖飞过,这一神经系统从头到脚覆

    盖你的整个身体。

    该神经通道的一条线路将信息从你身体的感官感受器传递到大

    脑。当你正在读这句话时,你的感官感受器正在努力工作。当你坐着

    时,你腿上和臀部的感官感受器会持续向大脑输送信号:我正承受着

    上半身重量的压迫。当你翻页时,你指尖的感官感受器会将它们的动

    作信息传达给大脑。膀胱和消化系统也通过相同的方式告诉你的大

    脑:你是否需要上厕所或者吃点东西。同样,千百万人体纤维不停地

    将你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送给大脑,现在它们也正兴奋地忙碌着,将书

    页上的文字形状转化为语言。

    该神经通道的另一条线路则恰恰相反,将大脑中形成的信号传递

    给身体。如果你现在正在坐着,那么电脉冲会持续向身体主要肌肉器

    官发送信号,以确保你在凳子上保持平衡。当你翻页或者按“下一

    页”键时,来自大脑的信号控制你的手掌和手指完成这些精细的动

    作。当你的大脑感到兴奋时,它会发出信号令你心跳加速、呼吸变

    快。当你在读这些文字时,大脑会发出信号,快速扫过此页上的每一

    行,并为自己刚刚漏看了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而感到小小的懊恼。

    这一神经通道始于大脑内部,沿脊椎而下,并且其中有许多神经

    枢纽以确保信息可以在身体各部分和大脑间迅速互相传递。脊椎底端

    的神经枢纽负责人体腿部和脚部信息的传递,神经通道中部的神经枢纽负责人体的胳膊和手部,脊椎顶端的神经枢纽负责人体的面部和眼

    睛。同样,膀胱的信息从脊椎底端传递到神经通路中来,消化系统的

    信息则从稍微上面一点的地方传递到神经通路中去,而心脏则是受到

    来自于脊椎顶部神经枢纽的信号的控制。

    如果这一整套复杂的、连接紧密的信号系统突然不再发挥作用,你体内的多个器官就会衰竭,你也会立刻死亡。然而,好消息是,对

    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神经系统运作非常正常。你生命中的每时每

    刻,信息都会在神经通道及其位于人体和大脑中的支路上迅速传递,帮助你观察了解周围的环境、采取行动、好好活着。不仅如此,整个

    神经系统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可以在超越人类意识控

    制的情况下运作,因此你可以将精力投注于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欣赏伟大的艺术品、理解科学的进步,或者说是在周末找到一个

    水管工为你解决家中的燃眉之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心理学家乔治·奥曼在亚利桑那州退伍

    军人管理医院工作。他的病人多患有下身麻痹症,他在工作的过程中

    意识到,病人们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验证詹姆斯“丧失活动能力

    会妨碍情绪的产生”这一预言。他的许多病人由于脊髓受伤而瘫痪,其中脊髓受伤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他们身体活动能力丧失情况的

    不同。比方说,脊柱底端受伤会使人体神经通路的下半段功能丧失,因此导致人的双腿失去知觉以及行动能力。相反,脊柱上端受伤会导

    致神经通路更大一部分的功能丧失,因此导致双腿和双臂失去知觉以

    及行动能力。奥曼认为,如果詹姆斯的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脊柱受伤

    部位越往上(因此身体更大一部分不能活动)的人的情绪感受能力丧

    失得就越多。

    奥曼找到了一些脊柱不同部位受伤的病人,并对他们就情绪问题

    进行了采访。

    在实验中,他让病人们比较自己在受伤前后感到恐惧的频率。脊

    柱底端受伤的病人感觉情况没有什么变化,而脊柱上端受伤的人说他

    们在生病后感到自己不再恐惧了。病人们的反馈很好地加深了我们对

    无情绪生活的认识,其中一个不再感到恐惧的病人说道:“有时,面

    对不公平现象我会表现得很生气,我会叫喊、骂人、大吼大闹,因为

    我知道有时候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别人会占我的便宜。但是,我就是无

    法像从前那样感受到怒火中烧的感觉。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生气。”

    当奥曼问病人他们对其他情绪(比如悲伤)的感觉时,反馈情况

    也是相同的:脊柱受伤的位置越高,人们越没法活动,同时也越少感

    受到情绪。奥曼的发现是对詹姆斯天才假说的致敬,证明了身体活动对于人

    情绪感受的重要影响。正如詹姆斯八十多年前预计的一样,脊柱受伤

    位置越高,人们的情绪感受能力下降越快。

    近来,许多其他研究人员想要研究是否詹姆斯的理论同样适用于

    人的面部表情。那些面部不能做动作的人是否也会遭遇情绪感受能力

    下降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原本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找到不同程度

    的面瘫患者,然后测试他们的情绪感受能力。但是,他们找到一条捷

    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对一些自愿使自

    己面部变瘫的人进行了实验。

    肉毒杆菌(在学术圈被称做“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是世界上最

    流行的整容术之一。它可以麻痹引起肌肉收缩的面部神经,因此研发

    之初是用来治疗面部痉挛的。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实验人员

    发现将其注射在两眼间的皱纹中可以使额头部分麻痹,因此能有效地

    减少皱纹。尽管注射肉毒杆菌可以使人看上去年轻得多,但是它也可

    以使人表情减少且面部僵硬。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乔舒亚·伊恩·戴维斯及其同事认

    为:肉毒杆菌注射没准儿可以用来验证詹姆斯的理论。因此他们招募

    了两组女性志愿者。其中一组为此实验注射了肉毒杆菌,而另一组志

    愿者则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在额头注射一种“填充物”。这两个不同

    的方法都旨在帮助人们拥有更年轻的面容,但是只有肉毒素会使面部

    肌肉瘫痪。戴维斯让这些女士观看了几个视频片段,其中包括一个男

    人生吃昆虫的恐怖片段、一段美国某著名搞笑节目的节选以及一段介

    绍美国著名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纪录片。观看完每个视频片段后,她们都要给自己的情绪状况打分。结果显示,相比于那些注射填充物

    的女士,注射肉毒杆菌的女士们情绪反应更小。由此证明詹姆斯是正

    确的,身体活动能力(在这里指的是面部表情)的丧失会导致情绪感

    受能力的丧失,这也会抑制正能量的产生。

    脊柱受伤的病人们以及注射肉毒杆菌的女士们很明确地告诉我

    们:抑制人类的行为或面部表情可以使他们免于感受到某种情绪。不

    好的是,这些人感受不到快乐、高兴等积极的情绪;但是,好的一面

    在于,他们也不会感受到愤怒、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研究人员想要知

    道,是否可以以此防止人类不好情绪的产生。就此他们展开了研究。

    2.消除疼痛、愤怒和焦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彼得·布朗医生在中国参观了一家儿

    童医院,观察那里的医生如何进行扁桃腺切除手术。他被自己的所见

    深深震惊。

    在西方国家,进行过扁桃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往往反映:他们在手

    术中感到非常疼痛。但是,在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布朗说,他看

    到一群五岁的孩子笑眯眯地在诊室外边排成一排,等候手术。护士们

    会先给他们喷射喉部快速麻醉剂,然后将他们带到诊室。一进屋,依

    然微笑着的孩子爬到桌子上,张开嘴巴。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医生就

    切除了他们的扁桃腺,并将其放进一个水桶里。然后,孩子若无其事

    地自己走到旁边的恢复室里进行休息恢复。

    东西方国家人民在扁桃腺切除手术中感受到的疼痛或不适感程度

    千差万别,这向我们显示了疼痛感因人而异的主观性。这不是一个个

    例。即使是做同样的手术、经历同样的事件、患同样的疾病、遭遇同

    样的意外,不同的人也往往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什么会这样

    呢?根据“表现”原理,这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人们不同的行为表

    现方式。

    在如今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实验人员告诉实验参与者,他

    们会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然而,事实上,这个电击对人体是没有危

    害的,并且另一个人也是一个托儿。然而,在大学道德委员会诞生之

    前(许多心理学家都不无留恋地将那段时光称为“过去的好日

    子”),在一些实验中,实验人员真的会对实验参与者进行真实、疼

    痛的电击。

    达特茅斯大学的约翰·兰泽塔及其同事就作过类似的实验。兰泽

    塔每次请一名志愿者来到实验室,将其与两台机器连接。首先,实验

    人员会将电极安在志愿者的腿上和左手上,接着将电线接入电击发射

    器。然后,实验人员将汗水传感器安在志愿者的右手手心,以持续观

    测其紧张程度。当电击设备和压力感应设备都调试好后,实验人员离

    开实验室,来到隔壁房间。

    实验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室中的闭路电视观察实验参与者的行为,并与其对话。他们告诉实验参与者,他会接收到一系列不同强度的电

    击,每次电击后他们通过喊出从1(“没什么感觉”)到100(“等你

    们再回到这个实验室时,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不同的数字来表示自

    己的疼痛程度。然后,实验人员对其进行20次电击,并仔细记录实验

    参与者喊出的每一个数字。过了一会儿后,兰泽塔宣布说还有第二轮电击,但是这一次实验

    参与者要尽量掩饰自己的感觉。他要每一个志愿者都表现出坚强的一

    面,不做情绪化的表情,不大喊大叫,尽量表现得轻松一些。然后,又一轮20次电击,并且每一次电击后实验参与者都喊出自己感受到的

    疼痛度。

    实验结果相当显著:当实验参与者们表现得坚强、自在时,他们

    感受到的疼痛度也会低不少;不仅如此,根据汗水传感器传递的数据

    显示,他们实际上也不那么紧张了。多年来,这个实验重复了许多

    次,但是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一实验结果帮助我们解释了中国的孩子在扁桃腺切除手术中为

    何表现得那么镇定。彼得·布朗访问中国时,中国儿童接受的教育引

    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手术。所以说他们往往能够微笑着、更轻松

    地接受手术治疗。

    同时,这一实验结果也解释了其他一些有趣的相关现象。比如

    说,如果人们将眼睛移开,不看刀口或者注射的过程,他们在小手术

    中感受到的疼痛度会降低。如此,他们就不会摆出痛苦的表情或整个

    人紧张起来,因此也就不会感到那么不舒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

    他一些通过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图像法、催眠法和放松

    法。每一次,当人们表现得好像没有任何不适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感

    受到的疼痛也会减少。

    受到这一实验的启示,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当人们表现得强壮有

    力时,是否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也会降低。东京大学的瓦妮莎·伯恩斯

    及其同事告诉实验志愿者,他们正在参与一项关于工作场合中运动对

    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一些志愿者挺起胸脯、张开手臂,做出能体现控

    制力和力量的动作;而另一些志愿者则蜷缩身体,显得非常无力。然

    后,实验人员在每个志愿者的胳膊上绑上止血带,并且慢慢地将其收

    紧。止血带会使人胳膊上的血流渐渐减少,因此人们会感到越来越

    痛。当实验参与者忍受不了这种疼痛时,他们就要跟实验人员说明。

    很明显,比起那些蜷缩成团的志愿者,那些摆出有力姿势的志愿者对

    止血带的忍耐力大得多。实验证明,表现得强壮有力能帮助人们赶走

    不好的情绪,激发体内的正能量,而抬起下巴确实能够让人鼓起勇

    气。就算你没有察觉,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这股能量已经在自行运作

    了。

    关于“表现”原理与痛感的早期实验促使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

    是否同样的理念也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不好的情绪。比如说,它能不能

    帮助勃然大怒的人迅速止怒?

    生气是在抑制正能量

    生气对人不好。它会让你做傻事、胡乱冒险、说出很快就会后悔

    的话,并且容易引发暴力行为(美国的大部分凶杀案件归因于,或至

    少部分归因于愤怒)。同时,生气对你周围的人也不好。它还会让你

    的人生处于糟糕的频率上,把你拖入困境。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

    利用五年的时间追踪研究了400个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关注了那些父母

    长期吵架的家庭。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恶劣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

    得抑郁症。

    那么,如何控制你内心的愤怒并找到正能量呢?为了找到问题的

    答案,我们得回到十九世纪末,看看某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是怎么做

    的。

    让-马丁·沙尔科被人们誉为“精神症王子”。他是法国的一名临

    床医生,也是一个引人注目、魅力非凡的演讲者,为现代神经学的发

    展铺平了道路,目前世界上有十五种疾病以他的名字命名。并且,他

    还进行过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症的开创性研究。除了以上卓

    越的成就,沙尔科更是以其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闻名世界。

    沙尔科对人类大脑的神秘世界非常感兴趣。为了进行相关研究,他经常会和巴黎精神病院的患者们待在一起,进行针对潜意识的各种

    稀奇古怪的探索。其中很多实验是在他给其他医务工作者讲课时进行

    的。1887年,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布鲁耶去听了几堂沙尔科的课,并

    画下了这位神经症王子上课时的形象。沙尔科站在画布的右边,身着

    得体的黑西装。左边有差不多三十个人,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沙尔

    科讲课并做笔记。沙尔科的左臂揽着一位失去知觉的女士。

    画中的女士是沙尔科催眠术中最有名的一位合作者——布兰切·

    惠特曼女士。据当时的历史学家记载,惠特曼“身体高大健壮”并

    且“胸部丰满”。她患过几次歇斯底里症,经常会小便失禁,并且承

    认与自己的老板发生过性关系,后来住进了精神病院。在讲课过程

    中,沙尔科会先将惠特曼催眠,然后让她做出一系列奇怪的举动:变

    得精神紧张,用头顶和脚尖保持平衡并摆出奇怪的弓形姿势,倒着写

    字,在皮肤上刮出某些词语……沙尔科称,这些行为是惠特曼潜意识

    的表现,通过它们可以探索大脑深处的运作方法。在每堂课结束时,沙尔科会按压惠特曼的“卵巢区域”,帮助她从催眠中清醒过

    来,“瞳孔大张”着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沙尔科探索人类心理的戏剧性方法很快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焦

    点。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都纷纷赶来听他的课。1885年,29岁的奥地

    利精神病医师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看了一次沙尔科的演示。此前,弗洛伊德投身医学事业,进行过许多实验研究,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

    解剖了几百条鳗鱼以研究它们的生殖器官,但是没有成功。在看到沙

    尔科将几位年轻女病人催眠后,弗洛伊德相信,潜意识是造成许多心

    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弗洛伊德吃了许多可卡因,几乎烟不离口,孜孜研究,最终创立

    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法。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倾向于

    将不好的想法从意识中赶走,赶到潜意识中去。一旦进入潜意识,那

    些不好的想法消失了,转化成为精神能量。当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精

    神能量时,那些想法开始通过多种不健康的方式影响人的意识,导致

    人们产生不安感、精神病或焦虑症等。

    弗洛伊德相信,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在这些压抑的想法爆发之

    前将它们释放。因此,他尝试发明了一些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排解自

    己潜意识中的情绪,一开始他紧密追随沙尔科的步伐,试着给病人催

    眠。但是这没什么效果,于是他马上放弃了这种方法,转而探索出几

    种新方法,包括解梦法(解释梦境的象征意义)和自由联想法(治疗

    师说出一些精心挑选的词语,如“椅子”“桌子”“性高潮”等,病

    人说出自己听到此词后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词语)。弗洛伊德将这些

    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潜意识,最后发现在他差不多两岁的时候对自己的

    母亲产生了性冲动。

    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快传播开来。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法开始在

    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1909年,他受邀来到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进

    行一系列讲座。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到美国,他利用这一

    机会发表了他对心理分析的总的看法。

    弗洛伊德访美时,威廉·詹姆斯已经67岁了,并且患有严重的心

    脏病。尽管身体不好,他还是特地来到克拉克大学听弗洛伊德的讲

    座。詹姆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怎么感兴趣,后来他将弗洛伊德解释

    梦境的方法称为“危险方法”,认为像他那样的伟大的心理分析学家

    肯定是受到了某种蛊惑并且“沉迷于某些固定观点”。

    詹姆斯和弗洛伊德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比如他们对过度愤怒

    的起因和治疗的看法就不同。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人们生气是因为

    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能够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比如砸枕

    头、大喊大叫、跺脚等)释放自己的情感,那会是一种很好的疏导方

    式。相反,詹姆斯却认为,人们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他们表现得很生

    气,弗洛伊德疏导情绪的治疗方法往往会使人变得更加生气。多年

    来,心理学家们就此开展多项研究,试图发现他们两个人中究竟谁的

    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个牵扯进弗洛伊德和詹姆斯之争的是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的

    社会学家默里·施特劳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施特劳斯发现对

    于试图维持关系的情侣,心理学家们给出的建议都遵循了弗洛伊德的

    理论:他们的大部分建议都来自于“进攻治疗法”,认为情侣之间应

    该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不能有所保留。当时的指导手册鼓励情侣

    们“释放压抑已久的埋怨情绪”“让我们彼此开诚布公”,并且鼓励

    他们咬塑料奶瓶并将其想象成自己的伴侣。

    为了搞清楚这种革命性的方式到底是能帮助维持一段感情还是会

    阻碍一段感情,施特劳斯作了一个简单的研究。根据他的推理,如果

    情绪疏导法是有效的,那些在语言上互相攻击的情侣就不太可能在身

    体上对彼此进行攻击。他同时意识到,情侣并不能如实地汇报自己的

    攻击性行为,因此他找来一些学生,让他们观察他们父母的言语攻

    击、身体攻击情况。超过300个学生仔细完成了相关问卷,汇报了他们

    的父母在面对问题时的反应:他们会有效地讨论这个问题吗?他们会

    彼此恶语相向,甚至是号叫着冲出房间吗?他们会拳脚相加吗?会向

    彼此扔东西或者进行身体攻击吗?

    施特劳斯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情侣

    间越是恶语相向,他们就越可能发展成拳脚相加。正如詹姆斯预测的

    那样,大喊大叫并不能疏导情绪,相反会促使人们变得更加愤怒。情

    绪会回应你的所言所行,将越来越多的负面能量回送给你。这一轮,詹姆斯胜!

    后来还有一些在工作场所进行的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

    分校的埃博·埃布森及其同事发现当地的一家工程企业将要进行大规

    模裁员。工人们当然有理由对此感到愤怒:企业向他们承诺签署三年

    的工作合同,但是一年后就要解雇他们。埃布森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采

    访了一些员工:他们鼓励一组员工谈谈他们对公司做法所感到的愤怒

    (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待企业对你的处理方式?);然

    而,对于另一组员工,他们的问题没那么尖锐(你能描述一下公司的

    科技图书馆吗?)。采访过后,所有的员工都向实验人员反馈了自己

    对公司的敌意、愤怒度。那些刚才咆哮叫嚷过的员工是不是对公司的

    敌对情绪更小?答案是否定的。又一次,实验结果证明事实情况恰恰

    相反。比起那些刚刚描述过公司图书馆的人,那些表达过愤怒情绪的

    人对公司的敌对情绪要大得多。这一轮,詹姆斯又胜了!

    最后,有实验研究了敌对情绪和观看体育赛事之间的关系。人们

    去看球时,往往会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呐喊,并高声诅咒对方队伍。弗

    洛伊德学说认为像这样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对情绪的疏导,所以说球

    赛结束后人们会感到敌对情绪降低。然而,詹姆斯理论的支持者则认为,所有的这些大叫大嚷只会让人变得更加愤怒,来自坦普尔大学的

    杰里夫·戈尔茨坦决定就此作一个实验,看看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

    的。

    戈尔茨坦组织一批实验人员去看一场重量级的橄榄球比赛。比赛

    开始前,实验人员在体育馆门前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采访非常简

    短,其中实验人员向观众询问:他们支持哪个队伍,感觉自己是否具

    有攻击性?比赛一结束,实验人员再次来到门口,随机采访了退场的

    观众。

    结果显示,不论比赛结果如何,观众在看完球赛后都会感到心中

    攻击性更强。由于担心观众感到进攻性是因为置身于人群中,或是因

    为仅仅是观看了一场竞技性赛事,戈尔茨坦又一次召集了他的实验团

    队,让他们在当地一场体操比赛中进行同样的采访。尽管观看体操比

    赛的观众也是聚集在一起、观看了竞技性体育赛事,但是他们并没有

    大喊大叫,赛后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格外具有攻击性。实验数据显示,人们看过橄榄球比赛时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并且他们的攻击性表现导

    致他们赛后感觉敌对情绪高涨。又一次,詹姆斯胜!

    如此诱导出来的敌对情绪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苏格兰格拉斯

    哥市有两个专业的足球俱乐部。其中凯尔特人俱乐部位于城市的东

    部,而兰杰斯俱乐部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并且在历史上就与新教徒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个俱乐部之间长期存在激烈的竞争,两方的

    支持者经常在比赛期间喊出侮辱性、威胁性的口号。2011年,一群为

    苏格兰警方效力的实验人员比较了双方球队比赛后以及双方球队没比

    赛时的犯罪率。调查数据相当明显:兰杰斯与凯尔特人比赛时,格拉

    斯哥的暴力犯罪量是平常的三倍,家庭暴力案件是平常的两倍。

    释放怒气的学问

    艾奥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布拉德·布希曼进行过许多试验,证

    明如何通过表现得平静而使人迅速止怒。比如说,在其中一项研究

    中,布希曼让大学生们花20分钟的时间玩一个轻松的或者激烈的游

    戏。在轻松的游戏中,学生们在安静的海底世界畅游,寻找被掩埋的

    宝藏;在激烈的游戏中,学生们要尽量派遣更多血腥的僵尸。之后,他们还要玩另一个游戏,对抗一个看不见的对手;如果他们赢了,他

    们就能大声骂对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看不见的对手,并且学生们

    一般都会赢第二场比赛。那些之前在海底安静畅游的人攻击性明显较

    小,对他们想象中的敌人的咒骂声音更小,并且时间也较短。布希曼还证明了祈祷具有能令人平静下来的力量。他通过给学生

    作业差评(“天啊,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文章”)故意惹怒一组教会

    大学的学生。然后他让学生们读一篇新闻报道,其中讲述了一位女性

    身患某种罕见癌症的遭遇。接下来,他让一些学生花五分钟双手合十

    为这位女性祈祷;让另一些学生想想这位女士的情况。结果显示,那

    些祈祷过的人相比起来没有那么生气。可见表现得越轻松、平静,越

    能使人心态较快平复下来,激发出积极正向的能量。

    此外,在我之前的一本书《59秒》中,我曾经描述过,布希曼用

    同样的方法惹怒另一批学生。然后,他给其中一些学生每人一副拳击

    手套,向他们展示所谓对他们的文章提出恶评的老师的照片,让学生

    们边想着这个人,边击打一个七十磅的沙袋。另一组则是在一个安静

    的房间里坐了两分钟。实验结果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大打击——打

    沙袋使人变得更加愤怒,而静坐使人变得心情舒缓下来。

    许多帮助人们控制愤怒情绪的课程教人通过表现得咄咄逼人而将

    心中的怒气释放。这是不对的,并且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还有一

    些其他的方法:让人们找出自己愤怒的深层心理原因,希望通过改变

    人的思考方式来改变想法。事实上,有一个更加快捷有效的方法可以

    解决这个问题。要想平静下来,请表现得彬彬有礼,举止平和!就像

    微笑能使你开心,凝视别人的眼睛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爱上了对方,表

    现得平静也能让你迅速平静下来。当你专注于正面的情绪或能量,也

    就是在召唤它们进入你的生命中。

    如何让心态平复

    那些需要迅速有效控制怒气的人,往往会觉得深呼吸非常有效。

    深呼吸法需要你将舌头放在上牙齿后部的口腔顶端,然后心中默数五

    下,用鼻子慢慢呼吸;然后心中默数七下,屏住呼吸;然后默数八

    下,慢慢通过撅起的嘴唇将气呼出。重复以上过程四遍。

    另一个更长效的方法是“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这个方法需要先

    故意绷紧身体多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下来。

    首先,脱下鞋,脱掉紧身的衣物,在凳子上以舒服的姿势坐下。

    将精力集中于右脚。轻轻地吸入一口气,将脚部肌肉尽量紧绷五秒

    钟。然后呼气,释放所有紧张肌肉,使其变得放松、柔软。然后,按

    照以下顺序对全身各部分肌肉进行练习。

    1.右脚

    2.右边的小腿

    3.整个右腿

    4.左脚

    5.左边的小腿

    6.整个左腿

    7.右手

    8.右前臂

    9.整个右臂

    10.左手

    11.左前臂

    12.整个左臂

    13.腹部

    14.胸部

    15.肩颈

    16.面部

    恐惧产生的原理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改变了整个心理学,并影响了我们现在对

    人类心理的理解。二十世纪初,他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论以

    怎样的标准衡量,都是一个奇怪并且复杂的人。从外表看来,他待人

    热情、为人外向、充满自信。但实际上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喜欢

    一个人在暗处待着,并且为人冷淡。他就像一个不会和别人打交道的

    孩子一样,甚至在睡前会与自己的孩子握手而不是亲吻。而且,每当

    别人试着和他讨论他的情绪问题时,他就会离开房间。

    他坚决反对威廉·冯特的反省法,也坚决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法。他认为人们根本没办法搞清楚心里所想,因此他相信心理学家

    们应该将注意力转而集中于对行为的观察和衡量上来(这让我们想到

    一个笑话:两个行为主义者发生性关系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

    “你觉得很好,那我感觉怎么样呢?”)。

    华生喜欢观察在迷宫里奔跑的老鼠。早期,他曾经仿照伦敦汉普

    顿宫的中世纪迷宫建造了一个微缩版迷宫,他每次都放一只饥饿的老

    鼠进去,仔细观察老鼠们如何在其中跑来跑去,寻找华生放在迷宫中

    的食物。在对数百只老鼠进行真实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实验

    后,他发现了老鼠学习的基本规律:它们如何对迷宫进行探索,它们

    会持续花多少时间来到一个曾经有食物的地方(尽管也许那时食物已

    经没有了)。

    华生确信,实验的结果也适用于人类,而且人的一生其实就像一

    个迷宫一样。更具争议的是,他认为如果将他在迷宫实验中发现的老

    鼠的学习规则应用在人类身上,就能够改变人的思想。他曾经如此说

    过:

    如果给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739KB,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