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250
产科男医生手记.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3日
第1页
第18页
第22页
第33页
第69页

    参见附件(1308KB,130页)。

     产科男医生手记是作者田吉顺写的关于产科经历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作者和在产科遇见过得种种案例和医疗事故,以及孕产科普,向读者展示了产科镜头下的各种命运抉择。

    产科男医生手记内容介绍

    生命是如何传承的?

    大概就是被一双大手,从母亲虚脱的胯下,接到了这鲜活的人间。而这一次次不加修饰的分娩,正是一道道血淋淋而又赤裸裸的生门:宁可不要命也要保住试管胎儿的高龄产妇,痛失子宫的年轻妈妈,还未来得及啼哭就流逝了生命的新生宝宝,还未来到这个崭新世界便夭折在妈妈腹中的死胎……穿过生门之时,恰巧正是生死无常、命悬一线之刻。

    在这样千钧一发之际,医生做怎样的选择对产妇来说才是最佳的?产妇做出选择背后的逻辑和出发点各是什么?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由拥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产科医生亲自撰写、介绍孕妇产房经历的孕产科普书,同时也是产房内外的人生故事书。医生的抉择,患者的无奈,医疗体系的创伤、医患关系的苦楚,医生的手术刀剖开了血肉之躯,也剖开了人性本质。一个个在夹缝中生存的人物历历在目,一幕幕人生百态在妇产科上演,比电影真实,比小说精彩,比病例更具真情。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你,是所有人都将经历的人生。

    作者简介

    田吉顺,丁香医生医学总监,知乎大V,国内首个医生谈话类播客节目《太医来了》主播。

    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十年,任主治医师,处理高危孕产妇及难产患者逾万例。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学会官方杂志发表临床研究学术文章。

    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在知乎获得了548122次赞同,132818次感谢,307751次收藏,拥有740265位粉丝。TEDx Beijing年度盛典演讲嘉宾,丁香园医院高峰论坛嘉宾。

    本书记录的是作者十余年从医生涯中,在产科手术台上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与产房外的人情冷暖。

    目录

    上篇:她选择信任,我必当竭尽全力

    第一章血与火的洗礼

    “这个产妇是双胎,两胎加起来有将近10斤了,而且之前催产素的效果不好,要小心产后出血,缩宫的药物要准备好!”虽然我已经意识到可能的风险,在帮助按摩子宫,但还是怕什么来什么,产后大出血还是发生了。

    产房,年轻医生的圣地

    “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子宫里的你争我夺

    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

    第二章 冲在最前线的人

    从霍主任发出红色预警的指令,到把患者送进手术室、完成麻醉、划刀开进腹腔,一共用了不到11分钟,600多秒。抢救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患者不得不接受了子宫切除手术。但是最终,我们抢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现代接生婆

    救命600秒

    跪着生孩子

    男女混住的产科战士们

    7%的侧切率与100%的灾难

    第三章 医生也是普通人,医生也要生孩子

    没过多长时间,春嫂竟然有了轻微的便意。急诊室的同事们当然不敢怠慢,迅速把春嫂扶到产床上,做了阴道检查。那一次,春嫂解了她人生中最高规格的一次大便:由专业妇产科医生全程护送,120救护车紧急转运到急诊室,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充分检查之后的一次大便!

    病人都不容易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分娩之痛

    别把产后抑郁不当回事儿

    我的陪产经历

    下篇:他负责拯救,我当以生命相托

    第四章 那些二胎妈妈们

    “你的骨盆中间一段相对胎头来说可能比较窄,所以你刚开始临产的时候还可以有进展,但是往后发展,你宝宝的脑袋就有可能卡在骨盆比较窄的位置上下不来。一方面是胎头下不来,另一方面你的子宫还在收缩,这样就有可能把你的子宫胀破。如果真的破裂了,那可就是大人孩子两条命不保啊。”

    最不应该出现的二胎妈妈

    瞒谁也别瞒医生

    一而再再而三的剖宫产手术

    一心顺产VS一尸两命

    第五章 医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大家都不甘心,一边加压通气维持,一边不断地尝试,然后不断地失败。最终,在大家一起努力了半天之后,还是没有抢救成功。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甚至都没有哭过一声,就匆匆地离开了。留下的,是一群医务人员疲惫而失落的身影。

    绝世好产妇

    握不住的流沙,抓不住的生命

    “咱们走着瞧!”

    上帝犯下的错

    第六章 医患关系之殇

    急诊室医生在发现产妇脐带脱垂之后,一只手放在产妇阴道里面,上面盖上被子,然后发了疯似的推着病床往手术室跑。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分下一秒孩子还在不在。

    是放弃孩子,也是拯救妈妈

    产房之外有悲欢

    英雄和罪人之间,只隔着一张手术台

    关心则乱

    生死瞬间的风险计算

    产科男医生手记截图

    目录

    自序

    引子

    上篇 她选择信任,我必当竭尽全力

    第一章 血与火的洗礼

    产房,年轻医生的圣地

    “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子宫里的你争我夺

    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

    第二章 冲在最前线的人

    现代接生婆

    救命600秒

    跪着生孩子

    男女混住的产科战士们

    7%的侧切率与100%的灾难

    第三章 医生也是普通人,医生也要生孩子

    病人都不容易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分娩之痛

    别把产后抑郁不当回事儿

    我的陪产经历

    下篇 他负责拯救,我当以生命相托

    第四章 那些二胎妈妈们

    最不应该出现的二胎妈妈

    瞒谁也别瞒医生

    一而再再而三的剖宫产手术

    一心顺产vs一尸两命

    第五章 医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绝世好产妇

    握不住的流沙,抓不住的生命

    “咱们走着瞧!”

    上帝犯下的错

    第六章 医患关系之殇

    是放弃孩子,也是拯救妈妈

    产房之外有悲欢

    英雄和罪人之间,只隔着一张手术台

    关心则乱生死瞬间的风险计算自序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为了过这个节,就算身体有点儿不舒服,很多人

    也会选择熬着,等过完年再去医院看。所以,在医院里工作的人都知道,每年的春

    节前后,都是相对空闲的时间。当然,也有例外。有两个科室过年的时候还是一如

    既往的紧张与繁忙——急诊科和产科。因为去那两个科室的病人,真的实在是熬不

    住了。

    十几年前有部热播美剧,叫作《急诊室的故事》,情节紧张刺激,剧中的医生

    都可谓潇洒迷人、炫酷有型。据说在这部剧的感召下,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后来选择

    了医学。只可惜现实生活不是电视剧,等到真正学医才听说那句选科“箴

    言”:“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打死不去急诊科!”

    把这“打死都不去”的科室拍得那么热血,太脱离现实了吧!

    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急诊科,就是因为那是绝对的“三高”科室: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在这种地方工作,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就好像去沙漠旅行时,你在导游的带领下,骑着骆驼、围着围巾、挂着水壶遛

    了几天,感觉沙漠风光无限,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经历也丰富了许多,不禁心生各种

    人生感怀,而且暗下决心:过几年还要再来一次!

    这种感受是非常正常的,旅游嘛,玩儿完了回去该干吗干吗。但是,如果有人

    告诉你:朋友,既然你对沙漠如此有感情,这辈子就待在这儿吧!你会不会惊得从

    骆驼背上掉下来?因为你肯定清楚,如果让你在沙漠住一辈子,你恐怕就没有闲情

    去感怀人生了,你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生存!

    急诊科就是这么一个去处,你会在那里见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你

    只是作为旁观者参观,可能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但是如果你在那儿工

    作,恐怕就没那闲工夫了。

    当然了,咱这本书不是讲急诊科的,而是讲产房里的故事。前边说了,从过年时的“热闹”程度来看,产房是医院里绝不亚于急诊科的一

    个去处。这是因为人类的分娩过程伴随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分娩虽然看上去只是

    女性生殖系统参与的一项生理活动,但实际上它可能把身体的各个系统都牵涉进

    来;不仅如此,无论是分娩的启动,还是各个产程的进展,都充满了各种“不期而

    遇”——以上种种,都像极了急诊科里的情况。

    在这么“热闹”的一个地方,怎么会没有故事呢?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做了一年的产科住院总医师。产科住院总医师就是长

    期蹲点产房,负责处理产房里突发事件的医生。所以,我因缘得见了产房里发生的

    各种事情,同时也和在产房里一起并肩战斗的助产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的上一本书出版之后,有非常多的读者反映说喜欢看里面的故事。所以,在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专门给大家讲一讲产房里的故事,也让大家更全方位地了解

    产房中医生、助产士、产妇和家属们各自的生态。

    当然,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我这一年中所经历的,也包括从医这些年我的所见所

    闻。更重要的是,这些产房里的故事不是小说,全部都是真实的病例。

    其实,生活不是只有“君子”和“小人”、“好人”和“坏人”,我们都是一

    个个普通人,当然说不上什么大忠大善,更无关什么大奸大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

    的你、我、他。但是,在这本《产科男医生手记》里,你仍然可以看到各种纠结、矛盾和冲突,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疾病。它就像是上帝特意创造出来

    考验人性的工具。在面对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这个敌

    人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伟大、坚强与温暖,又映衬出那些无法回避的渺小、软弱和

    冷酷。现实中在产房上演的一幕幕场景,让你经历之后再回味起来,都感到唏嘘不

    已。

    其实人们都热衷于编故事。不过,在这本书中,我要克制自己编故事的冲动,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为增加悬念和冲突而添油加醋。所以,本书中除了姓名是假的,所有病例都是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

    首先,我写这本书,是为了科普一些与孕产相关的医学知识,既然是科普,那

    么真实性当然非常重要了。其次,要编小说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而这些真实的病例已经足够精彩了,现实总是可以超越我的想象,根本用不着我再去编造什么,只需要如实记录就够了。

    讲述真实的病例,恐怕不比编故事容易多少,毕竟,现实生活远比想象震撼得

    多,我的想象力怎么能敌得过生活本身呢?希望我能够以这本书,向大家展现一个

    真实的世界。

    引子

    “春哥,其他几个一会儿再跟你们讲,先跟你说说第五分娩室那位,”看到上

    日班的春哥已经来接班了,我赶紧和他交班,“宫口开全一个半小时了,第一产程

    很快,所以都没打分娩镇痛。结果宫口开全了使不上劲儿了,这才能看见两根头发

    丝儿。不过我查过条件挺好,生出来应该没问题,就是时间上可能等不了,估计要

    拉把产钳。”

    “行,知道了,只要胎心争气,别有什么变化,我就奉陪到底了!继续交代其

    他产妇的情况吧。”

    产房,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就是一个阵地,需要一波一波的医生来日夜镇守——

    日班夜班,日班夜班,永不停歇。

    而产科的夜班,则是一个江湖传说般的存在。大概是从远古为了躲避野兽袭击

    而遗留下来的“传统”,也可能是夜晚的时间比白天要长,人类的分娩大多数都在

    夜晚发生。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在这15个小时里,你要面对一波一波的产

    妇被送到产房分娩;要对她们进行检查,要观察和处理产程,要评估孕妇和胎儿,要指导产妇用腹压,必要的时候还要开刀或者拉产钳。

    一个夜班下来,到了临近交班,当你看到又有一波产妇被送进产房的时候,你

    的心里可能会涌上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牺牲前的那种悲壮。可是,这里毕

    竟是产房,不是真正的战场,在这里谁都不能牺牲,你得咬紧牙关继续顶上去。当

    然,心里也盼着接班的同事能赶紧来支援一下。

    所以,当看到来接班的春哥时,我感觉天真的亮了。我得赶紧把每个产妇的情况都交代给他。

    产妇有这么多,交班也得分主次,所以我先交代了这个可能需要马上处理的产

    妇。

    医生好像都是用“黑话”对暗号交班的,什么宫口开全、第一产程、胎心变

    化、拉把产钳之类的,待我慢慢解释。

    生孩子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闭着眼睛大喊两声就完了,而是一个比较漫长

    的过程。伴随着一阵阵宫缩的剧痛,子宫口(也就是俗话说的产门)在一点一点地

    打开,1厘米,2厘米,3厘米……一直到产门全开的10厘米,这就是宫口开全。在开

    产门的同时,宝宝也因为宫缩被一点一点地往下挤。在宫口开全之前,准妈妈们是

    不用主动用力的,只要耐心等待,尽可能休息就行了。在宫口开全之前这段时间,就是医学上说的第一产程。第一产程是比较长的,一般会有十几个小时。

    宫口开全之后,就是第二产程了,就需要产妇主动用力了。这就是大家所熟知

    的生孩子的过程。这个用力也不是用蛮力,可能更像是解大便,但需要一定的技

    巧。所以有些产妇虽然看上去挺健壮,但生起孩子来,却怎么也用不出劲儿来,这

    就是没找到感觉。

    要说没找到感觉,那就慢慢找呗,什么时候找到感觉了,什么时候生出来呗。

    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因为生孩子最重要的力气不是人自己使出来的,而是子宫收缩的力量,是子宫

    一阵一阵地收缩,把孩子给“逼”出来的。子宫的宫壁上散布着子宫的血管,每次

    子宫收缩,都伴随着短暂夹闭子宫血管从而发生的短暂的子宫缺血,所以在宫缩的

    时候人会感觉到痛。而宫缩除了让产妇感觉痛之外,这个短暂缺血的过程也会传递

    给胎儿。因为每当子宫的血流被阻断,就相当于暂时减少了给胎儿的供氧。

    对于正常胎儿来说,分娩时的宫缩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就好像暂时捂住人

    的口鼻让人不能喘气,然后马上松开一样,人是不会因此而缺氧的,相反可能还会

    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如果这样做的时间太长了,或者松开让人喘气的时间太短

    了,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希望产妇生孩子的过程不要太长,规律宫缩分娩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天。尤其是第二产程。因为宫缩间隔时间越短、宫缩持续时间越长,就相当于

    捂住口鼻的时间越久,那么发生危险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对于第二产程,我们

    希望总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3个小时。

    至于判断生产的时间是不是太久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胎心。只要胎儿的小心

    脏还在按照正常心率欢快地跳着,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孩子还是能继续扛下去

    的。这就是春哥说的“胎心争气”。

    说到春哥,有必要介绍一下。春哥大名陈小春,比我早好几年工作。网络上曾

    流行一句话叫“信春哥,得永生”,于是他就有了“春哥”这一称呼。

    要说春哥的临床水平,也是相当出挑的,在我们这一拨40岁以下的年轻医生里

    可谓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产钳拉得多也拉得好,春哥还被产房的助产士们称

    为“产钳王子”。

    拉产钳是分娩的时候阴道助产的一种方式。本来生孩子是产妇一个人完成的

    事,但是某些情况下需要产妇尽可能快地把孩子生出来。如果产妇自己做不到,那

    就需要医生来帮帮忙,这就是助产——帮助生产。助产的产钳不是平时用的剪铁丝

    的钳子,而是薄薄的两页带圆弧的铁皮,合在一起像是头盔的样子,扣在宝宝脑袋

    上,然后把小家伙拉出来。

    既然是有医生掺和进来的“助产”,而且还上了器械,那么就存在一定的风

    险。比如可能增加胎儿头皮血肿甚至颅内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产妇会阴撕裂的风

    险。不过,这些风险都是可控的。当有必要进行助产的时候,说明出现了更危急的

    情况,不做助产恐怕会导致更大的危险。而且,产钳可谓历史悠久,大约用了300年

    了,有确切医学文献记载的时间也至少有150年了,我本人也是被产钳拉出来的。所

    以,产钳这个操作本身的风险,一般还是可控的。

    拉产钳是非常考验一个产科医生的综合水平的,包括对各种产科理论的理解,对当时情况的评估,实际的动手操作水平,以及医生的胆量和担当力。很多产科医

    生都会拉产钳,但是会拉是一回事,敢拉是一回事,会拉、敢拉又拉得好,那就是

    另一个层面上的事了。

    所以,这么看,春哥“产钳王子”的封号就不一般了。有的情况换别的医生就不敢上钳子,但是春哥就敢拉,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而如果春哥都觉得拉产钳

    困难了,那么大家也就死心了。可见,他拉产钳在产房也是出了名的。

    不过呢,仅仅是技术好、水平高,还是当不上“王子”的,要想被称为“王

    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长得帅!比如说同样踢球踢得好,我们可以称巴

    乔为“忧郁王子”,称博格坎普为“冰王子”,但是罗马里奥就只能被叫作“独

    狼”,特维斯就只能被称为“野兽”了。不是说后两位踢得不如前两位好,实在是

    因为长得不如前两位帅。所以,春哥如果不是因为长得那么帅,顶多也就是个“产

    钳狂魔”,是万万不能被封为“王子”的。

    那天我交班给春哥的时候,这位产妇第二产程已经用力生了一个半小时了。按

    照医学上对产程的管理,再过半个小时就要算第二产程延长,也就是说,如果比这

    个时间再长的话,胎儿要承受的缺氧风险就增大了,我们需要产妇尽快结束分娩,把孩子生出来。前面说了,如果产妇不能自己尽快把孩子生出来,那么就需要医生

    帮忙进行助产。不过,接班的是我们的“产钳王子”,到时候由他坐镇拉产钳,还

    是很让人放心的。

    但是,春哥接班检查评估过产妇之后决定:不拉产钳,继续自己生!

    “你不打算给她拉产钳?”虽然已经交完班了,我还是关心地问了一句。

    “起码现在不打算拉。目前胎心正常,产妇的情况也还可以,她的问题只是还

    没有找到感觉,那就再给她点时间找找感觉吧。”

    “可是第二产程延长,要是万一胎儿缺氧……”

    “这不是胎心正常,还没有缺氧吗?而且,拉产钳也是有风险的啊。你就放心

    下班吧,我会一直守着的,一旦胎心发生变化,我会马上处理!”

    既然春哥这么说了,我也就走向更衣室准备下班。我听到身后的春哥跟助产士

    说:“她现在就是找不着用力的感觉。你们不是在指导自由体位分娩吗?给她换个

    让她觉得舒服的姿势,怎么能用上劲儿怎么来。”

    春哥说的自由体位是这么回事儿。目前大多数产妇生孩子的时候,是仰面朝天

    躺在床上的,这样的好处其实是方便医生和助产士进行接生。但是,仰面朝天躺着不一定是产妇最舒服的体位。因为生孩子的感觉很像解大便,而且根据重力的原

    理,理论上也应该是蹲着或者站着生更方便些。所以,目前国际上开始有一种自由

    体位分娩的趋势,就是说产妇在用力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舒服的、感觉能使

    得上劲儿的姿势,为的是可以更自然、更顺利地完成分娩。

    当然了,这对于医生和助产士来说,要求就高得多了。

    最后,这位产妇在经历了190分钟的努力之后,终于成功顺产,母子平安,连侧

    切都没有做。

    事后,春哥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

    的事。——《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

    而产妇生孩子,除了考验医生的耐心,更考验医生的胆量和担当力。和剖宫

    产、拉产钳相比,有时候损伤最小的平产反而更考验一个医生的技术、胆量和心理

    素质。

    产科也属于外科系统科室,既然是外科,就要有各种手术操作,而作为外科系

    统的医生,总会不自觉地想要秀一下自己的手术技巧。但是产科医生和其他外科医

    生不大一样。手术技巧娴熟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处理,让产

    妇不必经历任何手术,而只需经历一次生理过程即完成生产,更能体现一个产科医

    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做手术固然显示技巧,而如何努力不做手术,可能更体现

    水平。

    要知道,万一这位产妇最终分娩的情况不好,宝宝有窒息的情况发生,那么别

    人就不会再去称赞春哥有耐心,而是要质疑他的处理是否及时了。虽然在产妇努力

    分娩的时候,一直有医生、助产士陪在旁边指导、监护,但大家还是害怕有个万

    一。尤其是在这个以成败结局论事的社会,这个压力,不是每个医生都扛得起的。

    TIPS?生孩子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闭着眼睛大喊两声就完了,而是一个比较漫长

    的过程。

    ·拉产钳是非常考验一个产科医生的综合水平的,包括对各种产科理论的理解,对当时情况的评估,实际的动手操作水平,以及医生的胆量和担当力。

    ·和剖宫产、拉产钳相比,有时候损伤最小的平产反而更考验一个医生的技术、胆量和心理素质。

    ·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做手术固然显示技巧,而如何努力不做手术,可能更体现

    水平。

    上篇 她选择信任,我必当竭尽全力

    第一章 血与火的洗礼

    “这个产妇是双胎,两胎加起来有将近10斤了,而且之前催产素的效果不好,要小心产后出血,缩宫的药物要准备好!”虽然我已经意识到可能的风险,在帮助

    按摩子宫,但还是怕什么来什么,产后大出血还是发生了。

    “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而当时,美国军队中的将领

    都已超过服役年龄,所有年轻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没有作战经验,或者没

    有担任过重要的军内职务。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军所拥有的得力军

    事将领人数,比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多。短短四年时间,就涌现出如此多的军

    事人才,不得不说,这是战争带给这些年轻人的洗礼。

    产房,就是产科的最前线,是产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同样,如果可以经历产

    房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对于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虽然产

    房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但是对于那些立志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年轻医生来说,这

    里也是最能磨炼人的圣地。

    产房,年轻医生的圣地我刚到产科的第一年,就像每个职场新人一样,是不能自己独立值夜班的,需

    要先在产科的住院病房管理患者几个月,学习剖宫产手术;还要到产房学习一个

    月。虽然在产房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要经历魔鬼训练,连续一周白班之后,是连

    续一周的夜班,如此交替。尤其是连续一周的夜班,每天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很

    快就强迫自己适应了产房的工作节奏。等到一个月后离开产房的时候,会有一种很

    强的提升感,就像是重生了一样。

    一开始在产房学习,最基础的,就是产科阴道检查。对于产科医生来说,这是

    基本功。

    产科阴道检查,就是民间俗话讲的“查骨缝”。方法是常规消毒外阴之后,戴

    无菌手套,以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进入产妇阴道,检查胎儿和产道情况。虽然你看

    到的只是医生的手指头进去捞了一下,但实际上,医生检查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可能对于产妇来说,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医生查一下,知道产门开了几指了,这就是查宫口开大的情况。其实除此之外,医生还查了其他内容。

    在了解产门开了几指之前,医生先了解的是产门的成熟情况。产门就是宫颈

    口,它不是硬生生地打开的,在正式“开门”之前,要先成熟起来。判断产门的成

    熟度,需要了解宫颈管的长度、质地、开口方向,以此为据来综合判断。有的时

    候,产门虽然打开了一点儿,但其实宫颈成熟度并不好,不是理想状态。

    而要想了解产门的这些相关情况,就需要医生对自己的手指有一个非常详细的

    了解。比如说,我的两横指的宽度是3.3厘米,我对自己的食指和中指每个指节的长

    度也很清楚,而且可以用两个手指比较精确地比画出1厘米和2厘米的宽度。这时

    候,医生的手指就是一把尺子,做检查的时候,就是利用手指的长度和宽度来进行

    测量。

    除了产门的信息,还要了解胎儿的情况。临产后,随着产门慢慢地开大,宝宝

    的脑袋也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外钻。通过阴道检查,你可以摸到宝宝的头顶,从而

    判断小脑袋下降到了什么位置;还可以根据头顶骨缝的形状走向,来判断宝宝小脸

    的朝向。如果判断宝宝的脸是朝上的,那还要尝试着用手指来转一下脑袋的位置。

    另外,如果已经破水了,还要摸一下周围有没有脐带;如果宝宝的屁股在下面,还要试试能不能摸到脚丫,从而判断宝宝在宫内具体是什么姿势。

    以上这些,都是年轻医生们经过产房训练之后,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之后,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医生对阴道检查的体会也会不断加深。慢慢

    地,医生的手指从尺子变成了眼睛,除了可以进行测量,还可以通过内检评估产妇

    骨盆的情况,进而评估胎儿和骨盆的相称程度,从而对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做出一个

    预判。

    除了阴道检查,还有其他要训练的科目,比如产程的管理。产妇分娩过程漫

    长,情况千变万化,半小时前还一切正常的一个产妇,可能半小时后就出现了状

    况;而且不同的人生孩子,情况千差万别,这都加大了医生的处理难度——如果发

    生异常情况,什么时候需要医生进行医学处理,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任何医学干预,而是继续观察情况变化;如果是需要干预的,那么选择怎样处理更加恰当——这

    些,都是在产房中训练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科目是产房训练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接生技术。对于一

    个产科医生来说,说一千道一万,你的理论知识再强,如果不会接生,那也是“假

    把式”。虽然现在通常情况下的平产接生都由助产士来完成了,但既然是产科医

    生,接生技术也应该是一项看家本领。

    我的接生技术就是由助产士老师带出来的。先是在旁边看接生,等到观摩了一

    定数量之后,就开始跟老师上台,由助产士老师手把手带我保护会阴,接生胎儿,缝合会阴。等老师带着做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可以由我主接,老师上台做助手,帮

    助我一起完成一些动作。等到主接过一定数量之后,我就可以独立接生了,老师不

    用上台,只需在台下指挥。

    其实,在自己独立接生之前,都不能说会接生了,因为老师一直在台上帮忙,你还没有丢掉“拐杖”。所以,当我第一次丢开“拐杖”,上台独立接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本来在胎头娩出之后应该顺势娩出前肩的,老师在台下提醒了

    一句:“尽快娩肩!”这才提醒了我,进而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接生过程。

    有些人有足球天赋,第一次出场就可以一球成名;有些人有音乐天赋,第一次

    出专辑就令众人倾倒;有些人有表演天赋,第一次演出就拿到影帝影后。但是,即使你有外科天赋,也不可能第一次开刀就做得漂亮精致。就像接生一样,在独立上

    台之前,你要先不断地观摩、体会,从助手做到主接。就算你在老师的辅助下主接

    过十几台,对各种步骤都烂熟于心,当你要第一次完全独立地完成全部操作的时

    候,也可能会因为紧张得不知所措而有片刻的迟疑。这种紧张,其实源于对生命的

    敬畏。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总会本能地担心自己的操作会不会给她增加痛

    苦。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来说,这样的紧张是在所难免的。

    即使经历了成百上千台接生,习得了熟练的技术,每个人的第一次独立接生也

    都是各自难忘的经历。而这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是不会被不断增加的手术数量

    所冲淡的。

    “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在产房训练的年轻医生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一样,从不同的师父那里

    学习不同的技能。年轻医生们从产科医生那里学习阴道检查和产程处理的技巧,从

    助产士那里学习接生技巧及在产程中与产妇交流沟通的技巧。所以,产房医生的培

    训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没办法搞一次性的“批量生产”。也因此,每个进入产

    房训练的医生都会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

    徐小静是一个“90后”小姑娘,刚刚从医学院硕士毕业,她在病房轮转的时

    候,就是由我负责带教的。她在她白大褂的口袋里装了一个iPad mini,iPad

    mini里面装满了各种医学资料,从解剖学到药理学,再到中外各种版本的妇产科学

    相关教材,可谓应有尽有。她总是随时拿出来查找资料。有一次病房里有位甲状腺

    危象的产妇就地抢救,高年资的医生们在指挥抢救、用药,她就在一边抱着iPad不

    断对照着翻找相关资料。抢救结束后我对她说,她那样子就像个临床的质检员,专

    门在给我们的医疗过程挑错。她说反正她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经历这么一次抢

    救,再对照书上的理论,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后来徐小静到产房培训时,是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那

    时候我正好也被调到产房做住院总医师,所以她的带教又是由我负责。我对她

    说:“产房和病房不一样,没有那么从容了,而且很多东西需要你动手去做,你没

    时间再去翻iPad了,查资料的活还是下班回家去做吧。”

    那天上午,从病房转进来一位怀孕34周双胎临产的产妇,宫口已经开全了。“这个双胎的产妇也要自己生了吗?”徐小静在病房的时候管理过双胎产妇,很多产妇最终都去做了剖宫产手术,所以这个要自己生的双胎产妇,让她觉得有点

    儿新鲜。

    “双胎也不是就一定要剖宫产啊,比如这个产妇第一胎是头位的,就有阴道分

    娩的机会。”

    “那病房里很多双胎产妇都是去做剖宫产的啊,她们当中有不少第一胎也是头

    位的。”小静开始较真了。

    “是的,双胎分娩,如果第一胎是头位的话,那么产程过程和单胎也差不多。

    关键点在于第一胎生出来之后,第二胎分娩的问题。因为第一胎出来之后,宫腔会

    突然变宽敞,第二胎就会很容易在宫腔里动一下。这一动的幅度可以很大,可能本

    来还是头位的宝宝一动就变成横位了,这就麻烦了。横位是不能阴道分娩的,需要

    内倒转或者外倒转。这还不算,通常情况下,第一胎出来之后,宫缩会放缓,所以

    第二胎不是马上就能出得来;但是因为第一胎已经出来了,所以和第一胎相关的胎

    盘可能就要剥离了,那么第二胎就相当于胎盘早剥,这就比较危险了。所以,双胎

    阴道分娩,是存在第一胎阴道分娩,第二胎转成剖宫产的情况的。出于这方面的担

    心,确实有不少双胎产妇不管第一胎的胎位如何,都去做了剖宫产。”

    解释了这么多,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儿云里雾里,那么

    我就再稍微说得详细点。

    先讲一下胎位。胎位就是宝宝在肚子里的姿势,笼统地分为三种:一种是头朝

    下的,称为头位;一种是屁股在下面的,称为臀位;还有一种是横躺或者趴在子宫

    里的,称为横位。大多数宝宝在产出的时候是头朝下出来的,也就是头位分娩。这

    个姿势对于分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小婴儿脑袋的径线最大,而且最硬的地方也是

    脑袋,通常情况下只要宝宝的脑袋能通过产道,那么身体和四肢也就自然而然地出

    来了。如果是臀位就会比较麻烦,因为一方面屁股比较柔软,没有太大的力量推开

    产门,对产道的扩张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宝宝的脑袋更大一些,那么就有可

    能出现屁股和身体都出来了,但是脑袋被卡住了的情况,这就很危险了。而横位就

    更麻烦了,和“横着扁担出不了城门”一个道理。宝宝要被顺利分娩出来,一定是

    头位或者臀位,顺着产道的方向,横位是没办法经阴道分娩的,只能做剖宫产。了解了单胎的姿势,我们再来看双胎情况下的胎儿姿势。单胎有三种姿势,那

    么双胎的姿势就是单胎的排列组合,有九种。在这九种排列组合的双胎姿势中,只

    有第一胎是头位的三种才具备阴道分娩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保证第一胎尽可

    能地先顺利生出来,才能去考虑剩下的一个。所以,如果第一胎不是头位,我们通

    常会直接建议做剖宫产手术。

    双胎和单胎的一个不同在于,双胎的子宫更大,这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子宫

    更大就带来了我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即第一胎出来之后,因为空间宽敞,第二胎

    的胎位会发生变化。如果胎儿动过之后是头位或者臀位那还好,要是变成躺在子宫

    里的横位了,那可就生不出来了。所以,作为医生,在第一胎出来之前要很清楚地

    了解第二胎的姿势;第一胎出来的时候,要在肚子上做一个外倒转和固定,也就是

    在产妇肚子上给肚子里的宝宝一个力量,把他固定在头位或者臀位上。

    除了胎儿的姿势,两胎分娩的时间间隔也是件很考验医生的事情。因为第一胎

    出来后,就会启动其对应的那个胎盘的剥离程序。双胎的两个胎盘融合在一起,这

    时候胎盘剥离的话,肚子里的那个胎儿可就要缺氧了。所以,医生要严密监护第二

    胎的情况,随时做好紧急处理的准备。

    第二胎分娩前的这些不确定因素给双胎分娩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有些双胎产妇

    第一胎生出来后,第二胎还是要去做剖宫产。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他们

    会觉得是医生的判断出了问题,早知道这第二胎生不出来,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剖了

    省事。

    “早知道”这仨字实在是医生的天敌,因为医学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多时

    候医生确实没办法做到“早知道”。于是,很多医生为了不给自己惹太多麻烦,如

    果双胎产妇有手术的意愿,就去做剖宫产了,即使第一胎是头位。

    眼前这位产妇,在和病房的医生沟通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阴道分娩。无论是

    医生还是产妇,做出这样的选择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接生工作要尽可能做得漂

    亮些,要让大家知道,风险归风险,我们还是有机会实现目标的。

    只有美好的结局,才能鼓励更多的人。

    但是现实好像有点儿麻烦,这位产妇宫口开全之后,宫缩变差了。要知道,宫缩可是生孩子最重要的力量,宫缩不给力,产妇就是使劲使虚脱了也难生出来。尽

    管我们加用了催产素,但是产妇用力生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还是连宝宝的头发丝

    都看不到。

    “田老师,第二产程已经延长了,而且产妇看上去体力下降也很厉害,现在连

    根头发都看不到,是不是要去剖了?”徐小静问我。

    我又重新做了一次阴道检查,产妇的骨盆条件是可以的,就是产力的问题。虽

    然已经在滴着催产素了,但是宫缩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产妇体力也确实有点儿跟不

    上了。

    “准备产钳吧!”我向助产士下达了医嘱。

    “产钳?田老师,这个产妇才34周,还没足月(≥37周)呢。”徐小静赶紧提

    醒我。

    “没关系,早产不是产钳的禁忌,34周也可以拉产钳。”

    再介绍一下关于双胎的早产问题。对于双胎的孕妇来说,早产是非常常见的,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产妇肚子大造成的。虽然还没有足月,但是两个胎儿占的空间已

    经跟单胎足月的差不多,甚至比单胎足月的还要大了,此时孕妇的身体就会启动分

    娩程序,要“卸货”了。所以,很多双胎孕妇还没到37周就会临产。通常情况下,超过34周的胎儿,各系统的脏器都已基本成熟,出生后进保温箱的概率也不高。所

    以对于34周以后的产妇,医学上是不建议保胎的。母体之所以启动“卸货”程序,可能是母体自我感觉继续妊娠吃不消了,从而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外力强行

    保胎,有可能会对母体不利。

    所以,天要下雨,娘要早产,就随她去吧!

    那么早产能不能拉产钳呢?胎儿的小脑袋不会被夹坏吗?其实,不管是早产儿

    还是足月儿,拉产钳对胎儿的影响是差不多的,早产儿在这方面并没有更高的风

    险。甚至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有人提出早产情况下也可常规拉产钳,因为产钳

    像个头盔,可以保护早产儿稚嫩的头部不会被产道过度挤压。当然了,这种提法后

    来被证实是一厢情愿,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产钳对于早产儿和足月儿的风

    险是基本相当的。我这边正在铺台准备,同时做B超,最后确定一下第二胎的具体胎位,这时,我

    突然听到待产室那边传来助产士玲玲的喊声:“分娩室马上腾出一张床,接生准

    备!”

    “什么情况?”我问了一句。

    “刚刚接到急诊室电话,一个臀位的,阴道口上都已经能看到宝宝的屁股啦,正在送过来的路上!”

    “今天热闹了,双胎碰上臀位了!还有空的产床吗?”

    “隔壁3号分娩室正好空着,我去拿产包了。”助产士小青回答道。

    说话间,那边已经有人一路小跑地把产妇推进来了,边推车边对产妇说:“先

    别用力,哈气,哈气!”

    前面提到过,臀位的阴道分娩是有一定风险的,也就是怕身子出来头出不来,医学上称之为“后出头困难”。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如果打算臀位阴道分

    娩,应该先充分评估产道和胎儿的情况。如果估计胎儿体重太重,或者产道条件不

    好,即不够宽松,那么还是剖宫产更保险一点。只有产道条件良好,胎儿体重又不

    是太重,比如五六斤左右,臀位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才相对高一些。

    除此之外,对于臀位的产妇,还要看具体是怎样的臀位。同样是屁股在下面,胎儿的姿势也可能有不同,比如是蹲在那儿或者盘腿坐在那儿的,也就是两脚和屁

    股在一起的;还有仅是屁股在下面,两脚向上伸的——就像是跳水运动员经常做的

    那个动作一样,两腿伸直,和上身紧贴——这种我们称为伸腿臀位,或者叫单臀

    位;还有半蹲的,就是虽然屁股在下面,但其实两只脚的位置比屁股还低。在这些

    不同的臀位中,单臀位的风险是最小的。因为脐带离屁股很近,在产妇分娩的过程

    中,尤其是破水之后,脐带很容易掉下来,这被称为脐带脱垂。这是非常危险的情

    况,脱垂的脐带会被产道挤压,从而引发胎儿严重缺氧。而向上伸直的双腿一定程

    度上挡住了脐带,使之不容易掉落下来。

    临床上大部分臀位的产妇,只要还来得及,都做剖宫产手术了。但是这位产妇

    这个时候急诊住进来,胎儿的位置已经很低了,而所有剖宫产的手术台都在手术,等到有空的手术台腾出来,可能这边也已经生出来了。所以,我得赶紧评估一下她是不是有机会阴道分娩。

    产妇很快被转运到产床上,我马上给她做了阴道检查。还好,是单臀位,而且

    产道和胎儿的情况都还算过得去。虽然在阴道口上可以看到宝宝的屁股,但实际宫

    口也只是开到6~7厘米。这就是因为前面说的屁股对产道的扩张效果没有那么好,而

    且径线又小,所以宫口没有开全,虽然此时胎儿屁股的位置已经很低了。

    也就是说,这位产妇虽然是臀位,但也还是符合阴道分娩的条件的,在这种紧

    急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要让她自己生。不过,这毕竟是臀位分娩,相关风险还是

    要对产妇和家属交代清楚的,所以我赶紧通知病房的医生到产房来谈话。

    “2号分娩室那个产钳已经准备好了。”这时候,助产士英子在旁边提醒我。

    “那叫玲玲过来,先上台堵着吧。我去那边拉产钳,一会儿这边如果接生就叫

    玲玲来。”我赶紧赶过去,那边徐小静已经上台给产妇导尿了。

    “英子,这个产妇是双头位的,所以第一胎出来之后不用做什么外倒转动作,你就帮忙把第二胎胎位固定好,别让他乱动就行了。”我一边交代着,一边洗手穿

    衣上台。

    34周的小家伙,没想到产钳拉起来这么重!我中间换了两口气,完全发力,才

    最终把他拉出来。上秤一称,竟然有5斤!

    “这么大!你不会是记错时间了吧?”通常相同孕周的双胎胎儿要比单胎的轻

    一些,但是这个34周的宝宝已经有足月的那么重,所以我向产妇发出了疑问。

    “我……我也不知道了。”这时候,产妇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

    第一胎出来后过了将近5分钟,产妇竟然一阵宫缩都没有。

    “她之前宫缩就弱,现在更弱了,给她的催产素加浓度吧!如果再不行,我就

    人工破膜。第二胎的监护给我盯紧了!”

    接着,我又对徐小静说:“这边第二胎的情况就是先等着,我一个人可以了。

    隔壁玲玲那个臀位如果接生还需要个帮手,你先下台去她那儿看看要不要帮忙

    吧。”徐小静赶紧跑到3号分娩室,看到玲玲还在那堵着呢。

    听说过接生,听说过助产,总归都是帮产妇生孩子的,可玲玲这怎么给堵上

    了?其实,玲玲做的这件事,我们叫作“堵臀位”。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屁股比脑袋小,所以宫口还没有开全,屁股就已经下来

    了。这个时候如果马上把宝宝拉出来,就容易把脑袋卡在里面。所以,一般臀位接

    生的时候,并不是一看到屁股下来就马上拉出来,而是先用手在外面堵着,让胎儿

    下来得慢一些,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让宫口开全,降低后出头困难的风险。

    只不过因为胎儿臀位的产妇越来越少自己生了,所以现在堵臀位的一幕也越来

    越少见。

    这时候,正在堵臀位的玲玲已经感觉到小家伙往外的力量越来越大,于是她趁

    着宫缩间歇,又检查了一下,这回宫口已经完全打开了。因此在下一次宫缩的时

    候,她就不再堵了,而是由着小屁股一点儿一点儿地钻出来。等到整个屁股都露出

    来了,玲玲马上将两手食指伸进产妇阴道,从两边勾住宝宝的两侧腹股沟,顺势向

    外一拉,宝宝的身子和双腿就都被拉出来了。接着玲玲迅速拿起一块盐水巾包住宝

    宝身体做转体动作,随着宝宝身体的扭转,两条胳膊也被带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最

    难的部分——宝宝的小脑袋。玲玲先把宝宝的肚子转到朝下的位置,左手手掌朝上

    托住宝宝的肚子,把他的两条腿挂在自己前臂的两侧,这样就使得宝宝骑在她的手

    臂上,然后用左手中指伸进产妇阴道,继而找到宝宝的小嘴巴,把中指抠进小家伙

    的嘴巴并向外拉小家伙的下巴,同时右手握住宝宝颈背部向外提,两手协同配合,非常顺利地就把小脑袋娩出来了。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熟练流畅。

    玲玲在给产妇做臀位接生的时候,旁边的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大气不敢出

    一口,仿佛玲玲双手的一举一动都在提拉她们的心。随着小家伙的一声啼哭,周围

    的人也都放松了下来,发出了啧啧称赞。

    “真是不错,现在这种臀位助产真是越来越少了啊!”

    本来徐小静是要过去给玲玲帮忙的,结果变成了去欣赏玲玲的“个人表演”。

    不过,臀位的战斗结束了,双胎的还在继续呢,于是她又赶紧赶到我这边。“田老师,隔壁臀位的已经顺利生出来了。”

    “好吧,那你再洗手上台,我来带你接生,顺便教你缝一下侧切吧。”

    当玲玲在隔壁分娩室“表演”臀位接生的时候,我这边也没闲着,给这位双胎

    的产妇做了一个人工破膜。

    虽然增加了催产素的浓度,但是这位双胎产妇的宫缩仍然不理想,而且第二胎

    的胎头还比较高。为了可以更好地让胎头下降,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宫缩,我做

    了人工破膜,也就是主动刺破第二胎的胎膜,放出羊水。

    这一招很快奏效了,产妇的宫缩变得好了起来,胎头也明显下降了。

    “第二胎还要拉产钳吗?”徐小静问。

    “不一定。第一胎出来之后,很多人会找到感觉,而且产道适应性更好了,如

    果顺利的话,就不需要再拉产钳了。”

    果然,第二胎产妇用力的效果明显好了许多。没过多久,第二胎顺利娩出,4斤

    8两!

    “这个产妇是双胎,两胎加起来有将近10斤了,而且之前催产素的效果不好,要小心产后出血,缩宫的药物要准备好!”虽然我已经意识到可能的风险,在帮助

    按摩子宫,但还是怕什么来什么,产后大出血还是发生了。

    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之后,子宫会发生强烈的收缩,就像拳头被握紧一样,把穿插在子宫壁上的血管牢牢卡住,从而起到止血的效果。但是,如果胎儿体重过

    重,子宫壁的肌肉被拉扯得太严重,就会影响到它的收缩。所以不要觉得肚子里的

    宝宝养得越大越好,胎儿体重过重可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而两个宝宝肯定要比

    一个宝宝的体重重,所以双胎妊娠本身就会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较大。而这位产妇

    在分娩过程中就表现出对催产素不太敏感,很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我马上启动产后出血的应对程序,开通静脉通路,按摩子宫,使用其他更加强

    力的缩宫药物。

    宫缩太差而引起的产后出血,需要做加强宫缩这样有针对性的处理。如果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还要做宫腔填塞,也就是把纱条塞进子宫里,尽可能地压迫

    止血。而如果填塞效果还不理想的话,恐怕就要把子宫切掉了——为了控制出血保

    住生命而不得已地丢车保帅。

    顺便说一句,之前在某部关于妇产科的医疗剧中曾经出现过一种采用所谓的凝

    血酶原灌注来止血的方法,是没有医学上的依据的。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终于,在产妇出血大约1000毫升之后,局面得到了控制。

    “今天真是见识到了,双胎、臀位原来都是可以自己生的!”在经历了两间分

    娩室的“双城记”之后,徐小静感觉收获颇丰。

    “是啊,其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是很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妇都是有阴道

    分娩机会的。只不过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家发现很多过去可以自己生的情况,其实相对而言都存在着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在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治疗之间权衡利

    弊,尽可能选出最适合产妇的生产方式。但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大家对风险的

    承受力越来越差。因为很多时候阴道分娩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家就都倾

    向于去做剖宫产了。更让人害怕的可能不是风险,而是那个不确定性。医生不敢担

    风险,固然有大环境的问题,但是你得知道,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的。剖得太多,臀位助产、双胎接生这些技术可能就要失传了,但这些都应该是产

    科医生的基本功。等到医生可以真的只考虑专业问题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之前的

    惯性或者能力的局限而丧失了选择正确路径的勇气?”

    子宫里的你争我夺

    在经过双线作战和产后出血的惊心动魄之后,产房又恢复了短暂的平静。就像

    刚刚赢得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战士们放松地躺在战场上,享受久违的清风拂面

    一样,我们这些医生和助产士们,在紧张的接生之后,也要欣赏一下我们辛苦劳动

    所得的奖赏——新生宝宝们那一张张呆萌的小脸。

    “田老师你看,这俩小家伙太可爱了,他们会互相看看吐舌头哎!他们这么悠

    闲,一点儿都不知道他们的妈妈刚才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危险啊!”

    徐小静的话提醒了我。“对啊,其实就生命个体而言,他们可能真的不会在意他们的妈妈刚才到底经

    历了什么啊。”

    徐小静被我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搞迷糊了:“他们不会在意他们的妈妈经历了

    什么?不明白。”

    “记不记得前几天我们收过一个宫内感染最终引产的孕妇?”

    “你是说25周胎膜早破的那个双胎患者?”

    “对,就是那个说不要命也要保胎的患者。”

    这是一位怀孕25周的产妇,因为胎膜早破住院。

    胎膜就是包裹着胎儿的一层膜,里面充满了羊水。正常情况下,胎膜是在临产

    以后,产门快开全的时候才破裂。可有些孕妇还没有临产,在正规宫缩出现之前,胎膜就发生破裂,这种情况就叫作胎膜早破,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破水”。足月后

    胎膜早破,是即将临产的先兆,不必太过紧张;如果孕周不到37周就胎膜早破,那

    就是要早产了。

    一说到要早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可不行,宝宝在肚子里一天顶外面

    十天,一定要保胎!

    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讲,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胎膜早破之后,随之而来的可

    能就是感染。

    很多产妇破水以后担心羊水会流干。其实这倒不必太担心,因为妊娠期羊水每

    天都在交换,不断产生,也不断吸收,足月妊娠每天羊水的交换量可以达到800毫

    升。所以即使破水,通常羊水也不会流干。医生更担心的还是感染问题。

    破水之后,宫腔内外相通,缺乏了胎膜的保护,阴道里的细菌逆行到宫腔,感

    染的机会便大大增加了。而且,未足月的胎膜早破,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感

    染,也就是说,可能宫腔里已经存在感染了,因为炎症反应,才会在还未足月的时

    候就发生胎膜早破。

    怀孕以后发生宫腔感染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孕期女性的免疫力处于一定的被抑制状态,本身对抗感染的能力就减弱了。而且,宫腔内压力增大,会比较容易把

    细菌挤压到血液中去——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菌血症——很容易造成感染的播散。因

    此,如果孕期宫腔感染控制不力的话,比非孕期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宫腔内的细菌还有可能通过胎膜侵犯胎儿,造成胎儿的宫内感染,就好像让你一天

    到晚住在一间遍布污秽的房子里,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生病一样。胎儿的宫内感染很

    容易导致新生儿脑瘫,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运动的发育。

    所以,在临床上,一旦明确宫内感染,就应该尽快终止妊娠。

    这位患者的孕周实在是太短了。临床上把超过28周的生产称作早产,孕周25周

    连早产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流产。也就是说,孩子即使生出来,存活的概率也微乎

    其微。医学上不称其为早产儿,而称其为有生机儿,就是说生出来是有生命的,但

    是这个生命力不足于长时间地维持下去。

    但是,因为这位患者年龄比较大,又是做的试管婴儿,孩子对她来说着实不

    易,而且入院的时候,还没有很明显的感染迹象,所以我们还是给她进行了保胎治

    疗,同时还按照常规做了和感染相关的一系列检查,并且用了抗生素预防感染。

    但是,在这位患者住院之后没过几天,我们监测到她的感染指标在上升,后

    来,宫颈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也呈阳性了,这意味着这位患者发生了宫内感染。于

    是,我们建议她停止保胎,尽早终止妊娠。

    “停药?不保了?可是我现在怀孕还不到6个月啊。”患者显然一时无法接受我

    们的建议。

    “其实,不仅仅是不保胎了,我们还要采取措施让你尽快地生出来。”

    这个要求的跨度实在太大了。

    “但是我的孩子现在还没有足月啊,生出来要进保温箱吗?”

    “恐怕孩子存活的机会非常渺茫,而且现在我们不能再考虑这些了,目前你面

    临的最大问题是感染。如果感染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有可能会演变成感染性休

    克,直至危及你的生命。”“那如果我说我就是不要命,也想让孩子在肚子里再多待几天呢?”

    看来我们的建议和解释引起了她更大的抵触。

    “你想要继续保胎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你想想,如果你作为母亲的生命受

    到威胁了,对肚子里的宝宝能有什么好处呢?而且,你现在出现了宫内感染,就相

    当于宝宝成长的房间被污染了,在这么一个不良的环境里生活,延长孕周对宝宝来

    说也没有任何好处啊。医学研究发现,宫内感染和新生儿脑瘫的发生关系密切。你

    拼了命地延长孕周,结果生下来两个脑瘫的孩子,对你的家庭还有这两个孩子来

    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位患者没有再说话。

    “我知道,对于你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会非常难过,但是我们现在也只能两

    害相权取其轻了。”

    “我要和我先生商量一下。”患者最后说。

    经过和家人的沟通,患者最终同意放弃保胎。

    “那个患者是挺可怜的,现在我还记得她当时不停地说她对不起自己的孩

    子。”徐小静说。

    “其实她没做错什么,也没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就是啊,谁愿意自己胎膜早破啊,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流产啊。”

    “从主观感情上,确实没有人愿意这样,但从身体上来讲可就不一定了,毕竟

    胎儿和母体其实是有竞争关系的啊。”我把之前想到的抛给了小静。

    “竞争关系?你是说其实母体一直是排斥胎儿的?”经我这么一说,小静也一

    下子来了兴趣。

    “恐怕还不仅如此呢。”

    “啊?还会怎么样?”“胎儿也在反抗母体的排斥啊。”

    “不会吧,田老师,怀孕这么伟大神圣的事情,怎么让你说得这么暗黑

    啦!”小静像是闻到什么臭味一样,厌恶地皱了皱鼻子。

    “哈哈,不是被我说得暗黑啊。你回忆一下,整个妊娠的生理过程,孕妇的肚

    子里都发生了什么。还记得滋养细胞吧,它的疯长能力可是堪比肿瘤的,我们在治

    疗宫外孕要杀死这些滋养细胞的时候,用的药可都是化疗药。”

    “对啊,而且宫外孕手术的时候,还要小心不能让胚胎的滋养细胞落到腹腔

    里,那样有可能会造成腹腔内种植。”

    “是的,这就是滋养细胞超强的生长能力,它们会用尽一切办法去获取养料,让自己生长下去。它们通过产生蛋白水解酶,把母体子宫内膜迅速分解掉,以利于

    自己的种植。而如果子宫内膜的环境不够好的话,它们还会分解子宫肌层,像扎根

    一样,继续往更深的地方植入进去,也就是胎盘植入。胎盘植入在分娩期可是要造

    成产妇大出血的啊。”

    “这么说起来,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但是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胎盘植入

    的啊。”小静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是的,正常情况下,母体会对这种胚胎的水解作用做出应对,形成透明纤维

    层,从而使植入不会过深。所以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胎盘植入。但是,胚胎还会通

    过其他方式使自己继续发展下去,主要就是控制母体的激素分泌。所有怀孕的人都

    要测一个激素,叫作hCG,如果hCG呈阳性就证明怀孕了。这个hCG就是人绒毛膜促

    性腺激素,就是滋养细胞分泌出来的用来刺激母体分泌某些激素的,比如刺激黄体

    分泌孕酮。而且,有研究显示,hCG还有免疫学的作用。”

    “免疫学作用?”

    “是的。对于母体来说,这个新鲜的胚胎本来不是属于母体的,而是一个外来

    物,是一个‘异物’,它通过水解母体的组织来定植到母体身上。你想想,如果不

    是胚胎,而是病毒什么的,如果它可以分解人体某些组织来定植到体内,会怎么

    样?”“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现这个异物,然后通过启动免疫应答,继发免疫细胞和

    免疫因子来杀死这个外来物,保护自己的身体。”小静回答。

    “对,只要身体的免疫功能是正常的,它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排出这个异物。胚

    胎对于母体来说也是异物,没有被排出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hCG能够抑制母

    体的淋巴细胞,阻止它产生排斥反应。除此之外,在母胎的界面上,还发生了很多

    免疫和抗免疫的过程。如果母体的免疫功能最终取得胜利,把胚胎排出体外,那就

    发生了流产。一些自然流产的原因就是免疫性的。只有胚胎很好地抵抗住了母体的

    免疫,母体才能成功地妊娠下去。可以说,在胚胎着床后的早孕期,在母胎界面上

    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田老师,你把孕育胎儿的过程说得也太残酷了吧。”看来,小静的三观受到

    了冲击。

    “这还不算完呢,”我的冲击还没有结束,“胚胎为了在子宫里生活得更加舒

    适,需要更多的养料。而获取更多养料的方法,就是让母体血压升高,这样就会有

    更多血液进入子宫,让胚胎获得更多营养。所以,对于孕妇来说,高血压疾病是妊

    娠期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虽然它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是肯定和子宫里的

    那个胎儿有关。”

    “啊,我知道了,所以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方法,唯一有效的就是终

    止妊娠!”

    “对,那些降压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是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要

    想真正有效阻止疾病的进展,只有终止妊娠。而且,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

    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早产。也就是说,即使医生没有让她终止妊娠,孕妇的

    身体也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启动分娩机制,要把胎儿生出来。”

    “照这么说,分娩的发动就是母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了?”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到目前为止,人类分娩发动的机制还没有搞清

    楚,大家提出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免疫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妊娠的维持在

    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母体的一种平衡状态。当胎儿逐渐增大,对于母体来说,就是一

    个不断增大的‘异物’,因此母体对于这个‘异物’的排斥作用也在不断增加,最后,胎儿无法维持免疫平衡,母体的免疫最终赢得胜利,于是分娩就发动了,胎儿

    就被生出来了。”

    “田老师,我的三观完全被颠覆了,整个孕育的过程都被你说得不美好了。”

    “孕育的过程本来就不是像文艺作品描述的那样田园诗般美好,它被人为地赋

    予了太多的意义。孕育下一代的意义,其实是相对于人类这个种群而言的,它可以

    使这个种群得到延续。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客观上讲,真的不够美好。至少对于母

    体来说,真的不够美好。女性怀孕和分娩的过程,虽然是一个生理的过程,却存在

    很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当母体启动分娩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进行自我

    保护。这时候身体综合各种信息发出信号,如果再妊娠下去,可能就要危及母体的

    健康安全了。比如说那位宫内感染的孕妇,宫缩的发动其实就是机体排出感染源的

    自保行为。只不过这个感染源在子宫里,是它所孕育的胎儿。这时候如果医生不顺

    应这种自保行为,而是强行保胎,就有可能导致非常糟糕的结局。”

    “我明白了,田老师,你是说如果发生早产的情况,不能贸然保胎,而应该先

    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早产。”

    “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保胎延长孕周只有一方获益,那就是胎儿,而母体一定

    是冒风险的;但是,当母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也会累及胎儿安危。所以,当发生早产的情况时,我们就要慎重地权衡母体和胎儿的利弊,找到最佳的终止妊

    娠的时间点。”

    “田老师,经你这么一说,我现在再看这些宝宝无辜的表情,感觉真的很奇怪

    啊。”

    “哈哈,不要觉得奇怪。其实,我刚才说的那些,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现

    象,本来是没有什么主观意愿的。对于生物个体来说,其本能就是自保;但是,人

    类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的行为会超越本能——作为母亲,会为她的孩子

    付出无私的爱。母爱的无私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体现的是人性的伟大。”

    如果仅从生物的角度去看,孕妇子宫里的斗争固然残酷;但是,这样的斗争其

    实只是生物本性的自发行为,和人的思想无关。就像那位宫内感染的患者,她会说

    就算不要自己的命,也要让孩子在肚子里多待几天。虽然她的身体出于本能在自保,但是她的思想却是愿意做出牺牲的。

    这就是爱。

    而人之所以为人,也正是因为有爱的存在。

    真正让产妇感到痛苦的,可能不仅仅是不得不放弃自己腹中的胎儿,还有面对

    这么一个幼小生命时的无力感,就像是面对至亲离世的痛苦一样。

    可能有人会想,好不容易到了25周,本又是这么不容易才得来的,医生怎么就

    不能想办法去挽救那两个胎儿,而选择了放弃这么一条路?即使不能挽救两个,能

    救一个也好啊!

    当然,并不是说小于28周的胎儿就没有抢救成功的可能,即使是在国内,这样

    的报道也并不少见。但是,极小孕周新生儿各个系统脏器都未成熟,出生后要一关

    一关地去闯。对医生来讲,新生儿能够活下来就已经算是成功,但是对这个孩子和

    他的家庭来说,将来如何活得好恐怕更加重要。所以,极小孕周新生儿的抢救问题

    已经不仅仅是医学上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了。

    网上有不少极早产儿抢救成功的正能量新闻,让人看到人们的坚强和爱心。但

    有时候这样的正能量在现实中变了味,给患者带来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要知道,这

    样的抢救之所以可以登报,是因为它十分罕见,需要天时地利,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美满的结局背后,是更多人失败的泪水。如果不切实际地孤注一掷,去

    挑战极限,最有可能的结局不是喜悦,而是失去一切的痛苦。而有时候,由于缺乏

    一些专业知识,以及缺乏从专业角度所进行的思考,舆论导向可能会无视客观条件

    的限制,一味站在“生命至上”这个绝对政治正确的至高点上加以评论,从而给医

    生和正在经历不幸的患者都增加了压力。

    这么说不是鼓励大家不管怎样都要放弃,毕竟,现实中我们也目睹过很多对幼

    小生命的漠视。我只是想说,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但是,在生命面前,没有

    绝对必然的正确,只有选择。当你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处境恐怕总是艰难的,所以最好尽可能理性,权衡一切可以权衡的因素,而不要被某些想法或者外力所胁

    迫。我觉得,真正的正能量,不仅仅是打破纪录时的激动兴奋,更是在日常生活中

    所体现出的人性的乐观、坚强与勇敢。不是只有坚持才能体现人性之美,有时候,放弃亦然。

    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人们在面对痛苦选择时的勇敢决定。

    上帝手中的提线木偶

    那天临近下班还有不到半个小时,我接到了助产士的电话,说待产室收了一个

    新病人,孕周37周,因为考虑胎儿窘迫急诊收住入院,让我过去看一下。

    胎儿窘迫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胎儿在子宫里缺氧了。但是胎儿窘迫的诊断不容

    易下,你凭什么判断胎儿现在缺氧了呢?

    隔着肚子去判断胎儿有没有缺氧,一直是医学上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多年

    来,很多医生想出很多种方法,企图通过各种检查来发现胎儿在子宫里的危险处

    境。比如每个生过孩子的女性都知道,到了怀孕晚期就要定期做胎心监护,通过胎

    儿心跳,来判断他在宫腔里的情况。但是,胎心监护用了几十年之后,大家在不断

    反思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人们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使用胎心监护之后,新生

    儿的死亡率并没有下降,反倒是剖宫产率增加了。也就是说,在使用胎心监护以

    后,那些为了抢救胎儿而做的剖宫产可能并没有使新生儿的死亡率下降。说得再通

    俗一点儿,那些经历剖宫产的新生儿,可能即使不经历剖宫产也不会发生什么大问

    题;而那些真正有危险情况存在的,可能我们并没及时发现并做出处理。这样的研

    究结果实在是太打击人了!于是,大家开始研究如何改进读取胎心监护图的方法,以及我们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胎心监护去判断胎儿在宫内的情况。

    另外,人们还通过B超观察一些数据的变化来推测胎儿的宫内情况。比如胎儿脐

    带血流的情况,胎儿大脑内血流的情况,羊水的变化情况,等等。

    总之,我们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希望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然而我们发现,虽

    然有这么多“高大上”的检查,但是最终的结果离我们所期望的还有一定差距。而

    有一种方法,虽然听上去没有那么高科技,但是监护的效果并没有差多少,那就是

    监测胎动。

    监测胎动虽然说是“监测”,听上去好像挺专业,其实只要孕妇自己关注宝宝

    在肚子里的胎动情况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简便、经济,而且效果也不错。具体方法很简单,孕妇只要侧躺在床上,数两小时胎动,胎动超过10次就是正常的。而且也

    不一定必须严格数两小时,只要两小时内数够了10次胎动,就可以结束了。如果有

    些人说不知道怎样算是一次胎动,那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只要你感觉宝宝每

    天动的规律没什么变化,动的次数不比前一天少就可以了。比如孕妇吃过晚饭,宝

    宝都会动一会儿,如果每天都是这个规律,不怎么变化的话,那么一般就没什么大

    问题。

    如此性价比高的监测方法,很多孕妇却并没有重视。我在问孕妇胎动情况如何

    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经常是:“没有注意。”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很多

    孕妇把监测的事情寄托在医生身上,忽略了自己可能的作用;而实际上,就像前面

    说的,医生所使用的方法可能并不比监测胎动准确多少。

    所以,经常会有门诊产检发现胎心监护可疑的孕妇,为了保险起见将其收住入

    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但实际上胎儿情况是正常的。就好像当年非典的时候,很多

    人有咳嗽或者发热的症状就被隔离起来,但其实很多“疑似”患者都不是非典患

    者。有不少门诊检查怀疑胎儿窘迫的患者其实都只是“疑似”,进一步观察监测之

    后,可能会发现胎儿其实是正常的。

    有一位已经怀孕到足月的孕妇,那天是按要求来医院进行常规产检的。结果门

    诊做了一次胎心监护有异常,她就被急诊收住入院了。我来到她床边的时候,她正

    在复查胎心监护。

    “今天自己感觉胎动情况怎么样啊?”既然考虑有胎儿窘迫的可能,在看各种

    报告单之前,我想自己心里先有个底。

    “胎动情况?”她一脸茫然地重复了一遍我的话,“我好像没怎么注意过胎动

    情况……好像今天一直没怎么动过。”

    “今天一直没有胎动?”这样的回答让我心里没底了。

    “好像是。好像早上动得挺多,然后就一直没有动了。”

    “你是说先是胎动很多,然后就不动了?”

    “医生,我也没怎么注意,真的不记得了。不过好像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动过了。”

    “那你是因为感觉没有胎动所以来医院看的吗?”

    “不是啊。上周就约好今天来产检了,我还什么都没准备呢,就让我来住院

    了。”

    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的回答,于是我转向徐小静:“小静,这个孕妇门诊的胎心

    监护是怎么样的?”

    “田老师,我正在写交接班记录,这个孕妇的情况我还没有看过。”

    “没有看过?胎儿窘迫急诊住院的孕妇,怎么还没有看过情况?”

    “她编在6号床,本来我想按顺序把前面几个床位的情况先写好,然后再看她

    的。”

    “急诊处理的顺序什么时候是按照床位编号来的了!”我一边质问小静,一边

    自己翻看门诊病历。

    门诊做的胎心监护显示了一次大幅的胎心减速!

    “门诊的胎心监护看上去很不好啊!”我边说边看她复查的那张监护单。

    就在这个时候,胎心突然又发生明显减速,心率减到只有正常时的一半,而且

    持续了足足一分钟。

    “你现在有宫缩吗?”

    “肚子一直没有痛过,没有任何不舒服啊。”孕妇一脸无辜地回答。

    “不对!这个孕妇情况很急,快通知手术室要手术台,马上术前准备,启动橙

    色预警!”

    “橙色?这么严重!”听到我的医嘱,小静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开始写手术前

    谈话。橙色预警是我们医院(浙江省妇保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

    院)第二紧急的抢救信号。我的判断是,孕妇印象中的有一阵胎动增多,有可能是胎儿濒死前的挣扎。

    很快,宝宝经过剖宫产被生了出来。果然,之前胎动异常是有原因的,脐带绕

    足一圈!可能是被憋坏了,所以在经过简单的复苏处理之后,小家伙开始报复性地

    放声大哭。

    我们的心总算落了地,不过我还是感到阵阵后怕,几年前的一位孕妇非常应景

    地在我记忆中冒了出来。

    那位孕妇一直是在霍主任的门诊做产前检查的,用霍主任的话说,这是一个正

    常得没法再正常的孕妇了:到孕38周门诊产检的时候,胎儿没有过大,也没有发育

    迟缓;胎心监护正常;B超显示胎位、羊水量均正常——一切情况良好!然而,就是

    在这次产检之后的第三天,也是在快下班的时候,霍主任接到急诊室电话,说有位

    她做产检的孕妇被发现胎心消失了!霍主任马上冲到急诊室,看到了这位孕妇,以

    及围在她身边的家人。

    我忘不了霍主任在复习过门诊病历之后,脸上掠过的那一阵茫然与无助的表

    情,因为那是几乎从未在她脸上出现过的表情。作为一名产科医生,你会经常看到

    紧张或者焦虑的表情,而不是那样的茫然与无助。但是就在那一刻,我确确实实地

    看到了。

    不过,这一表情也只是出现了很短的时间。随即,霍主任就需要回答孕妇和家

    属的问题了——为什么?

    一个正常得没法再正常的孕妇,为什么在足月之后胎心竟然消失了?

    为什么?!

    霍主任自然要根据医学专业知识来一条条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胎盘、脐带因素……但是,就像后来霍主任跟我说的:其实在那个时候,她自己也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你知道吗?因为和上次门诊没隔多久,所以我还记得她看完门诊临走的时

    候,我对她说,‘你就等着做妈妈吧!’想想真是觉得造化弄人。”说到这里,霍

    主任苦笑了一下。之所以要提这位孕妇,是因为她有着和前面提到的那位胎儿窘迫患者几乎相同

    的经历:前一天晚上自己觉得胎动少,第二天胎动就消失了,但是自己没有在意,直到下午才反应过来要到医院检查;而胎儿娩出来之后,都是一样的脐带绕足!这

    两个胎儿的区别仅仅是:一个运气好一点儿,到医院的时候胎心还在,我们有机会

    做剖宫产手术;而另一个没有。于是,她们得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那位胎心消失的孕妇对霍主任的触动非常大,霍主任说如果换作是她,她也无

    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怀孕到足月,胎心消失!于是,她翻阅了医院10年来的病例资

    料,找到所有足月或者近足月胎死宫内的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约有70%的情

    况是胎盘、脐带因素,比如脐带扭转、脐带打结、脐带脱垂等。当然,还有像那位

    孕妇那样的脐带绕足。

    脐带就是胎儿在子宫里的生命线,胎儿的氧气和养料全都通过脐带供给。如果

    这条生命线被阻断了,那么胎儿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脐带绕足可比绕颈要危险得

    多,胎儿的小脚丫很细,脐带绕在脚上相当于打了一个结;而且,和绕颈不同,胎

    儿的小脚丫可以自由活动,胎儿因为缺氧在挣扎时会拉紧脐带,对血流有明显的阻

    断作用。而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况,通常在分娩前是很难被发现的,除了可能会

    有胎动变化,孕妇本人不会有任何不适感。

    我们了解脐带情况,更多的是通过B超检查,而平时的 B 超检查仅能发现脐带

    绕颈,却不能发现其他异常。但是,就像前面说的,脐带绕颈其实不会造成脐血流

    阻断,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那些我们发现不了的。

    “真是太可怕了,这种事情只能靠运气了。”听完我讲述的霍主任的那位孕妇

    的情况,徐小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你觉得只能靠运气了吗?”我问小静。

    “是啊,我们这位产妇之所以最终皆大欢喜,就是因为她运气好啊。刚好是今

    天要来医院做产检,刚好就被发现了,然后我们马上做了剖宫产。不然的话,她也

    要经历与霍主任的那位孕妇同样的悲剧啊!”

    “嗯,我们这位产妇确实是运气好了很多,不过,要说只能靠运气,好像又有

    点儿绝对了。”“不靠运气还能怎么样?大多数的脐带异常,产检是没办法发现的啊。”

    “整个孕期对胎儿在宫内的监护,不是只有每个礼拜的医院检查,即使没有去

    医院,在家里也可以自我监护。你有没有发现,她们两个都没有重视胎儿的胎动情

    况?如果她们都更关注一下胎儿的胎动呢?如果霍主任的那位孕妇在前一天晚上感

    觉胎动减少的时候就到医院来呢?或者第二天胎动消失以后就来,不至于拖到下午

    才来呢?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要知道,从胎动消失到胎心消失可能还有一个时

    间间隔,就像我们这位产妇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抢救胎儿。”

    “我明白了,如果孕妇注意胎儿的胎动情况的话,就有可能减少这种悲剧的发

    生。”

    “不仅如此。你有没有感觉,不只是我们这位产妇,你自己的运气也挺好

    的。”

    “我的运气?”

    “如果不是助产士发现了这位产妇的问题,而是等你按照床位编号写好交接班

    记录才去处理,我们的这位产妇会不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田老师,我明白了。”

    “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是实力和运气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好像总是

    会忽略其中的某个方面。比如一支球队赢下一场足球比赛,我们经常会觉得这是获

    胜的球队完全靠实力取得的成绩,但实际上这里面还是有运气成分的。比如我们这

    位孕妇,你可能会觉得她是运气好才得到这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实际上也是有实

    力成分的。这个实力,就是我们医生对特殊情况的识别和反应能力,如果你发现不

    了、处理不了,恐怕也得不到现在的结果。所以,你的问题在于处理患者时对轻重

    缓急的判断,这是临床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有良好的临床

    决策能力。”

    徐小静不好意思地撇了撇嘴。

    “我倒不是要批评你什么,”我接着说,“其实我刚工作的时候,也是犯过错

    误的,这很正常,医生都会犯错。而且,医学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都没办法做到对病况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好运气。但

    是,我们不能完全靠着运气工作,不能把结果都交给运气。不管怎么说,我们是医

    生,我们得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我们要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医疗

    上确实有很多运气成分,就算我们尽了全力,也没法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就像霍

    主任的那位孕妇那样,霍主任做了她可以做的全部工作,也还是没法阻止悲剧的发

    生。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医生就没什么好努力的了。我们的努力,就是要让好运

    气真的光临我们的患者的时候,不至于让我们专业上的不足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老

    话说‘尽人事听天命’,得先尽人事,再听天命。”

    小静点了点头,她的眼神让我相信,她也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说:人人都知道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但

    实际发生的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众多的可能像是一个通往现实的漏斗,在实力

    和运气的作用下,变成如今的模样。

    一个人没法决定自己运气的好坏,但却可以通过训练去增强自身的实力。

    然而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恐怕不是那么轻松的。很多人在实力达到一定水平之

    后就感到心满意足,不想再努力突破了。在这样的阶段,平常的训练对于实力的提

    升其实没有多大帮助。就好像你平时业余打打乒乓球,是达不到参加职业比赛的水

    平的。而可以称得上是专家的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通过刻意的训练

    突破了实力上的瓶颈。而刻意的训练不同于平常游戏式的练习,需要刻意地去挑战

    训练者的极限。比如有时候需要你连续几个小时集中注意力练习一个动作,并且要

    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样魔鬼式的训练辛苦、枯燥,但是,这也正是不是每

    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的原因。

    所以,对于产科医生来说,魔鬼式的训练是从一个刚毕业的新医生发展到一个

    合格的产科医生的必经之路。而要实现从熟练到专业的飞跃,还需要经历血与火般

    的战斗的考验。虽然经过千锤百炼打磨过的专家有时也难逃运气对他们的嘲弄,但

    是想想那些畅销书、热门电影或者流行音乐吧,可能很多有实力的作品最终被运气

    拖了后腿,没能脱颖而出。不过从《哈利·波特》《泰坦尼克号》或者周杰伦这些最

    终红遍大江南北的成功范例来看,好运气还是更青睐有实力的人!

    TIPS胎位就是宝宝在肚子里的姿势,笼统地分为三种:一种是头朝下的,称为头

    位;一种是屁股在下面的,称为臀位;还有一种是横躺或者趴在子宫里的,称为横

    位。大多数宝宝在产出的时候是头朝下出来的,也就是头位分娩。如果是臀位就会

    比较麻烦,因为一方面屁股比较柔软,没有太大的力量推开产门,对产道的扩张作

    用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宝宝的脑袋更大一些,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屁股和身体都出

    来了,但是脑袋被卡住了的情况,这就很危险了。而横位就更麻烦了,和“横着扁

    担出不了城门”一个道理。宝宝要被顺利分娩出来,一定是头位或者臀位,顺着产

    道的方向,横位是没办法经阴道分娩的,只能做剖宫产。

    早产能不能拉产钳呢?胎儿的小脑袋不会被夹坏吗?其实,不管是早产儿还是

    足月儿,拉产钳对胎儿的影响是差不多的,早产儿在这方面并没有更高的风险。

    胎膜就是包裹着胎儿的一层膜,里面充满了羊水。正常情况下,胎膜是在临产

    以后,产门快开全的时候才破裂。可有些孕妇还没有临产,在正规宫缩出现之前,胎膜就发生破裂,这种情况就叫作胎膜早破,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破水”。足月后

    胎膜早破,是即将临产的先兆,不必太过紧张;如果孕周不到37周就胎膜早破,那

    就是要早产了。

    怀孕以后发生宫腔感染可不是什么好事,宫腔内压力增大,会比较容易把细菌

    挤压到血液中去——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菌血症——很容易造成感染的播散。宫腔内

    的细菌还有可能通过胎膜侵犯胎儿,造成胎儿的宫内感染,就好像让你一天到晚住

    在一间遍布污秽的房子里,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生病一样。胎儿的宫内感染很容易导

    致新生儿脑瘫,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运动的发育。所以,在临床上,一旦明确宫内感

    染,就应该尽快终止妊娠。对于母体来说,这个新鲜的胚胎本来不是属于母体的,而是一个外来物,是一个“异物”,它通过水解母体的组织来定植到母体身上。只

    要身体的免疫功能是正常的,它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排出这个异物。在母胎的界面

    上,还发生了很多免疫和抗免疫的过程。如果母体的免疫功能最终取得胜利,把胚

    胎排出体外,那就发生了流产。只有胚胎很好地抵抗住了母体的免疫,母体才能成

    功地妊娠下去。可以说,在胚胎着床后的早孕期,在母胎界面上发生了激烈的斗

    争。

    监测胎动虽然说是“监测”,听上去好像挺专业,其实只要孕妇自己关注宝宝

    在肚子里的胎动情况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简便、经济,而且效果也不错。具体方法很简单,孕妇只要侧躺在床上,数两小时胎动,胎动超过10次就是正常的。而且也

    不一定必须严格数两小时,只要两小时内数够了10次胎动,就可以结束了。

    很多孕妇把监测的事情寄托在医生身上,忽略了自己可能的作用;而实际上,医生所使用的方法可能并不比监测胎动准确多少。

    第二章 冲在最前线的人

    从霍主任发出红色预警的指令,到把患者送进手术室、完成麻醉、划刀开进腹

    腔,一共用了不到11分钟,600多秒。抢救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患者不得不接受

    了子宫切除手术。但是最终,我们抢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的嘴里曾经溅到羊水;在离开子宫30多年之后,我又

    再次品尝到了羊水咸咸的味道。我一直觉得这事儿挺特别的,还特意写到我前一本

    书的序言里。没想到,那本书出版没多久就被吐槽了:“不就是尝了尝羊水味吗?

    这有什么好显摆的,就跟谁没尝过似的。”

    这是我的一位助产士姐们儿玲玲在读过我那篇序言之后发出的吐槽。这句话使

    我一下子意识到,其实助产士们才是产房中冲在最前线的人。

    所以,这一章要好好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她们。

    现代接生婆

    “那你也尝到过?”我顺着玲玲的吐槽继续问。

    “岂止是尝到过啊!”玲玲的脸上堆满了不屑。

    原来,在我们的产房,有一多半的助产士都“被”尝过羊水,几乎每个助产士

    都被羊水洗过脸。谁要是没被羊水“洗礼”过,都不好意思说作为助产士自己已经

    入门了。至于被羊水湿身,那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小青接生完下台,发现裤兜里的手机被羊水泡了。后来拿去修,修手

    机的人知道是被羊水弄湿的,还嫌弃脏。“你看明显就是外行,那可是被羊水滋养

    过的手机,‘开了光’的啊,怎么能被嫌弃呢!”一个姑娘家,每天做着浴羊水奋战的工作,自己不但不嫌弃,还感觉做得挺美

    的,真的是让人“醉”了。

    “你们能有那么多人都尝过羊水的味道?我可是工作了这些年,才被溅进嘴里

    一次。”

    “你工作这些年,也才接生过几个啊?碰上羊水多的产妇突然一下胎膜破裂的

    时候,刚好你又站了个好位置,那哪是溅啊,根本就是喷洒,点点羊水从高空飘

    落,那优美的抛物线哟。”

    玲玲说得一点儿都不夸张,虽然她工作的年头比我少两年,但是她接生过的产

    妇肯定远远比我多。因为,她是一位助产士。

    其实,很多人不清楚助产士到底是干什么的。不要说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大众

    了,就是医生,如果不是妇产科专业的,好多也不知道助产士和产科医生、护士到

    底有啥区别。

    通俗点讲,助产士就是具备专业素养的现代化接生婆。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化接生婆不是产科医生吗?这你就不了解了。其实,产科

    医生一般是不接生的,通常情况下接生的都是助产士。因为怀孕分娩本来就像吃饭

    睡觉一样,是一个生理过程,你见谁吃饭的时候还得有个医生专门陪在旁边?所

    以,如果是一个健康孕妇正常的怀孕分娩,是不需要医生出场的。

    不过呢,这怀孕生孩子,还真不是吃饭睡觉那么简单的事儿。别说怀孕要经历9

    个多月这么长时间了,就单单一个分娩的过程,通常也要十几个小时,还伴随着各

    种无法预料的变数;而且就算是吃饭,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一开始也得爸爸妈妈教

    怎么拿筷子、怎么夹菜。所以,生孩子这么复杂的事情还真得有个专业的人来帮

    忙。

    生理过程不需要医生,但是又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忙,这怎么解决?找助产士

    呀。

    助产士这个职业还比较年轻。助产专业起源于美国,从1915年开始到现在,也才刚刚百年。而如果从开始培

    训助产士算起,还不足百年。而且,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助产士的人数非常少,到

    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注册资格认证,助产士的临床实践才开始合法化。这个

    资格认证包括助产士的执业资格和单位的限定,而在那之前,都没有什么关于助产

    士的正式规定,助产士基本就是护士。

    所以,和人类漫长的分娩历史相比,助产士的发展历程实在太短了。

    不过,虽然助产士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比如到20世纪90年代,芬兰就已经

    有85%的分娩是由助产士参与完成的。

    国内助产士的发展则要落后不少。

    我们国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助产士培训,但大众对于助产士和产科医生还

    是分不清楚,就连当时的报刊和官方文件都会称其为“产科小姐”或者“产科女

    医”,所以培训出来的助产士地位很尴尬。她们接受的培训是新的,人民却是旧

    的。当时国内95%的分娩接生是由产婆完成的;而助产士不是产科医生,接受过新文

    化的人也不大会请她们,迫于生计,有相当一部分助产士后来不得不转行。

    再后来,国内医学不断发展。可是国内现代妇产科的鼻祖林巧稚医生那时候有

    点儿瞧不上助产士,觉得助产士做的那些事情应该是医生的职责,所以她老人家接

    生很多,说她是接生最多的妇产科医生恐怕也无不妥。虽然现在的住院分娩量比那

    时候多了好几倍,但是产科医生基本不接生,接生工作几乎都由助产士来做了。

    目前国内助产士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助产士一直没有独立的资格认证,依然

    被划归在护士序列。而实际上,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比普通护士的作用要大得

    多。

    助产士的职责,是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给予产妇独立照护。一方面,她们的临

    床处理是可以独立的,而不像护士那样只能执行医生的医嘱。她们观察分娩的进

    程,做出常规的产时处理;接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进行各种常规操作,而不需要另外获得医生的许可。另一方面,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照护,而不是治疗。

    在国内,助产士是没有处方权的。就是说,如果产妇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特殊的

    医学干预了,比如需要用点儿催产素加强一下宫缩,这就需要医生出面来做出决定了。

    所以,助产士主要针对没有并发症的健康低危孕妇进行专业的照护。

    和医生需要对全部的人体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不同,助产士们只需要专注于女性

    生孩子这一件事就够了,所以,她们的专注度更加高,在技术、心理、精神等各方

    面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到位,可以更好地满足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且,由

    于助产士完成了大量的平产接生工作,要说接生的水平和技巧,助产士肯定比产科

    医生强,毕竟熟能生巧嘛!我的接生技术就是由助产士带出来的。

    如果整个分娩过程都很正常、顺利,一般是用不着产科医生的,助产士就可以

    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了;但是如果发生任何异常情况,就需要医生出面了。医生有

    点儿像导演,一般不出现在台前;又像是买保险,一般情况下用不上,而且也最好

    不要用——因为一旦需要产科医生出马,就说明存在问题了。当然了,大多数情况

    下,这份“保险”还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如果以上空泛的介绍还不能让你清楚明白地了解助产士,那么我就还是用故事

    来说事儿吧。

    救命600秒

    那天下午,我正在电脑前排下个月的医生值班表,一位助产士叫我过去看一下

    产妇。

    这是一位刚刚结束分娩的产妇。分娩的最后一段时间,她的宫缩突然非常剧

    烈,所以产程进展得非常快,在宝宝出来之后检查产道发现,阴道侧壁向上出现了

    比较深的裂伤。

    对于普通的产道裂伤,助产士们可以自己独立缝合,而不需要另外求助医生。

    不过,如果裂伤比较厉害,可能会涉及更深层次的解剖结构,助产士们就不会自作

    主张进行缝合了。

    于是,我开始和助产士一起进行阴道壁裂伤的缝合。

    这个缝合确实不大容易,一方面是裂伤的位置比较深,创面暴露困难,既要缝合到底,又不能损伤到更深的组织;另一方面,一边缝合,一边还有血不断地流出

    来,遮挡了视线,使操作更加困难。

    这时候,助产士问:“都已经缝了几针了,怎么出血还这么多?”

    我也已经发现,这个产妇出血的情况和一般的产后出血不大一样。虽然不是很

    汹涌的大出血,但是颜色偏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感觉血液的质地偏稀——不凝

    血!

    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出血是有自凝机制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血液可以自我凝

    固,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所以,如果是平时不小心在手上划了一道小口子,不用

    做什么特别的处理,过一小会儿,出血就会自行停止。而血液自凝的过程是需要一

    些凝血因子参与的,当身体缺乏凝血所必需的一些物质时,就会发生血流不止的情

    况。

    正常情况下,对于比较轻微的出血,人体内是有充足的凝血物质来应对的;但

    是如果发生了大出血,造成凝血物质的大量丢失,就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进一步

    加剧出血,形成恶性循环。这在医学上被称为DIC,翻译过来叫作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这是非常危急的一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演变为失血性休克,直至死亡。

    每个产妇在分娩后都会有一定量的出血,通常不会超过300毫升。这个出血量不

    会对产妇造成什么健康上的影响。而且,因为出血量并不大,所以这些血出了之后

    会慢慢自行凝结成血块。但是,这位产妇的情况明显不同,她流出来的血不能凝

    固。

    “怎么回事儿?产时出血很多吗?”我感觉有点儿不大对头。

    “也没有很多啊,大约三四百毫升吧。胎盘也是完整的,宝宝也不大,就是阴

    道壁这里有个裂伤。”助产士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对出血原因进行了分析。

    产后大出血,通常在子宫收缩比较差,宝宝体重过大,或者分娩时间太久产妇

    太劳累的情况下发生;另外,如果有胎盘组织残留在宫腔里,也容易发生大出血;

    除此之外,像这位产妇这样的产道裂伤,也是发生产后大出血的一个原因。但是,以这位产妇的情况——宫缩良好,出血量并没有特别多——却发生了血

    液不凝的情况,这可不太好。

    “现在生命体征怎么样?马上开通静脉通路,抽急诊血化验。”

    开通静脉通路,就是在大的静脉上留置针管,挂上盐水以备用。因为人体休克

    后很多血管可能会瘪掉,到时候想要再静脉打针补液输血就非常困难了。

    这时候,产妇的生命体征还是稳定的。旁边的助产士询问产妇的自我感觉,得

    到的回答是除了有点儿累,没有什么不舒服。

    我加快了缝合的速度,尽管如此,出血情况却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

    “目前出血有多少了?”

    “600毫升吧。”

    “产妇情况怎么样?”

    “产妇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血压和氧饱和度都是正常的,就是脉搏达到了

    每分钟100次。”

    “出血并没有特别多,但是已经有DIC的倾向,这个产妇有问题。马上通知血库

    要血,甲强龙80毫克静脉推注。通知霍主任,还有住院部其他医生也尽量通知一

    下。”

    我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刚刚在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羊水栓塞!

    2014年湘潭的一起产妇羊水栓塞事件,在当时整个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不少人认识到原来产科还有如此凶险的一种疾病。

    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医学界也还是没有弄清楚羊水栓塞的具体机制、起病原

    因,只知道它虽然发病率很低(只有大约13000~130000),但是死亡率很高

    (60%~80%)。羊水栓塞在英国是导致产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而在新加坡——这

    一公认的卫生状况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30%的孕产妇死亡是因为羊水栓塞。羊水栓塞除了结局往往令人遗憾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特点——发病急骤。

    这已经不是用“快”可以形容的了。因羊水栓塞死亡的患者中,大约有14是在出现

    症状后的一小时之内死亡的。据报道,从出现症状到产妇死亡的时间间隔,最短的

    只有10分钟!而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等到各种典型的临床表现都出现,足够支持诊断了,那时候也已经晚了。很多时候,羊水栓塞的起病毫无征兆,在医

    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病人已经失去抢救时机了。

    所以,一旦医生怀疑存在羊水栓塞,应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静脉推注甲强龙

    就是方法之一。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羊水栓塞可能和产妇对羊水物质的过度敏

    感有关,大剂量的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这种反应,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

    听到我的医嘱,助产士们立即心中有数,马上开始做抢救前的准备。

    很快,霍主任赶到产房,向我了解了一下产妇的情况。这时候,产妇的心率比

    之前又快了一些。突然,本来安静接受缝合的产妇一下子变得烦躁,不断扭动着上

    身大呼小叫起来;同时,血压和氧饱和度开始下降。

    “应该是羊水栓塞!启动红色预警,马上送手术室!”霍主任发出了指令。

    红色预警是我们医院产科最高级别的抢救信号,一旦启动,意味着患者要以最

    快的速度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麻醉医生、手术室和监护室的护士会同时接到通

    知;而在场的所有人都要暂时放下手头的活,投入到这位患者的抢救中去。

    这时候,之前的所有准备都派上了用场:静脉通路已经打开,有人负责从产房

    向手术室转运患者,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家属谈话,有人已经直奔手术室进行

    手术前和麻醉前的最后准备。从霍主任发出红色预警的指令,到把患者送进手术

    室、完成麻醉、划刀开进腹腔,一共用了不到11分钟,600多秒。

    抢救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患者不得不接受了子宫切除手术。但是最终,我

    们抢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手术结束,在手术室门外,霍主任微笑着给了护士长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成功抢救,事后当地的很多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大家

    的关注点都在医生的反应及时、配合默契及抢救得当,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每个抢救环节上的每一位成员,工作都是非常得力的。我也是在看一场足球比赛的

    时候才猛然想到这一点的。当你看到一次精彩的团队配合进球时,大部分人的目光

    都落在最终破门得分的球员上,或者最后送出关键传球的球员上;但实际上,这需

    要参与配合的整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意识,无论哪个环节上

    的球员能力匹配不上,可能都无法成就那最后的美妙进球。

    而在这次抢救中,相当一部分功劳要归于助产士。虽然她们不曾下达抢救的医

    嘱,也没有最后上台手术,但是她们对产妇异常情况的识别和反馈,抢救前准备时

    的各种熟练的操作,都给最终成功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种在产科紧急情况下

    的识别和配合能力,不是普通护士所具备的。

    她们在幕后默默无闻,但是你不能忽视她们的存在。

    所以,最后霍主任的拥抱没有给她的手术助手,而是送给了护士长。

    跪着生孩子

    在上一个羊水栓塞的病例中,你可能只看到助产士们参与配合的一面,那么接

    下来的故事,你应该可以感受到她们精湛的技术。

    助产士们的排班一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就像是《加里森敢死队》

    里那样,不同成员会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有人管第一产程,有人管第二产程,有

    人接生,有人记录,有人协调,这些任务大家轮流着做。如果谁碰上活儿比较多,其他人也会搭把手。可以说,一个助产士小组就是一个作战单位,一起守护着共同

    的使命。

    玲玲就是她们小组的组长,高高的个子,整天乐呵呵的。我见识到她高超的技

    术,是在一个分娩巨大儿的产妇那里。

    这是一个体重超过100公斤的产妇,住进产房的时候宫口已经开四指了。我来到

    她的床边,看到她的肚子像一座山一样耸立在那里。

    “肚子这么大,孕期体重长了多少斤啊?”

    “50多斤吧,我怀孕前人就胖。”“50多斤?长了这么多!”

    “人家都以为我是双胞胎呢,嘿嘿。”都已经进入产程了,产妇还笑嘻嘻的,确实也挺不一般。

    “宝宝养这么大,你还得意啊?”

    “医生,我也不想养这么大的,没办法,我喝凉水也长肉啊。”她好像听出我

    话里责备的意思,给自己辩解。

    “好啦,你就别把罪过都推给人家凉水啦。喝凉水拉肚子倒是有可能,要说长

    肉,肯定还是你自己没控制好体重。”我边说着,边翻看她的门诊病历记录:孕后

    期的每次产检记录都有医生写的“注意控制体重”。

    “你看看,医生每次都提醒你控制体重,你怎么就不上心哪?”

    “医生,我控制了啊,绝对不吃糖,每天就吃一点儿饭。”孕妇自己还觉得冤

    枉。

    “都多大的人了,肯定没几个平时还要吃糖的。那你水果吃得多吗?”

    “哦,水果吃得挺多的。我妈说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对宝宝好。”

    “唉,水果是有维生素,可是更多的其实是糖啊,水果多甜啊!那你平时做什

    么运动啊?”

    “我平时倒是不大喜欢运动,嘿嘿。”说到这儿,产妇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实我知道,都已经临产进入产房了,再去埋怨孕妇没有控制体重这事也已经

    没用了。只是现在还是有不少孕妇不懂得控制饮食和孕期适量运动的道理,还在用

    100多年前的理念对待怀孕,让我觉得我们医生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不过事已至

    此,总要决定下一步的方案。

    我给这位产妇做了腹部的触诊,看了她的B超单,初步估计宝宝的体重在8斤半

    以上。在医学上,体重超过4千克的胎儿都被称为巨大儿。因为胎儿过大,所以在分娩

    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产程停滞而不得不进行剖宫产手术。而如果最终阴道分娩了,发生肩难产的风险也比较高。

    肩难产通俗点说就是分娩时宝宝的头出来了,但是肩膀被卡住了。这对母子双

    方来说都有巨大风险。对产妇来说,产道裂伤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对宝宝来说影响

    更大,可能会导致宝宝锁骨骨折、臂神经损伤,还可能造成颅内出血、窒息,甚至

    死亡。而且肩难产发生之前可能毫无征兆,可能之前的产程都进展得很顺利,到最

    后却发生了肩难产。总之,肩难产让人完全无法预测。当然并不是只有分娩巨大儿

    的产妇才会遭遇肩难产,有一半的肩难产发生在胎儿体重正常的产妇身上。但是从

    统计结果来看,胎儿体重越大,发生肩难产的风险也越大。另外,如果孕妇同时有

    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话,肩难产的风险又要翻倍。

    所以我问了一下这位产妇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

    “没有没有,我就是胖,血糖一直都是正常的。门诊医生也担心我来着,给我

    查了两次血糖,都是正常的。”

    “虽然你没有糖尿病,但是我估计你宝宝的体重起码得有8斤半,所以生不出来

    或者肩难产的风险都会增大的。”

    “医生,我要自己生。我妈说自己生的孩子聪明!”

    “你还想自己生啊?”这时候,我就听到旁边的助产士对玲玲说:“你看看她

    这么大还想自己生,你敢接吗?”

    玲玲笑着说:“这个产妇住进来以后我就查过了,胎儿体重确实有点大,不过

    感觉骨盆条件还说得过去,也已经开四指了。你如果敢让她生,我就敢接!”

    玲玲确实说到点子上了。虽然估计胎儿体重比较大,但是这位产妇的产程已经

    进展到这个程度了,自己又很想生,毕竟剖宫产也是一次手术,怎么就不能给她一

    个机会呢?

    于是,我在向产妇详细介绍了相关风险之后,决定让她先自己生生看。“一旦产程有问题,就早点儿通知我。”我提醒玲玲。

    产妇的第一产程进展很顺利,没过多久,产门就完全打开,这时需要她自己用

    力生了,但问题来了:她用不上劲儿!

    因为身材实在太胖,产妇躺在窄窄的产床上感到非常别扭,怎么也使不出劲儿

    来。

    于是,我又做了一次阴道检查。以我的判断,照这样的进展,很有可能要拉一

    把产钳了。

    “你要不要尝试一下自由体位?就是你换换姿势,看怎么更舒服、更能用得上

    力气就怎么来。”这时候,玲玲在一边插话了。

    既然可以改变目前别扭的姿势,产妇当然乐意了。在尝试了几种姿势之后,产

    妇最终选择跪着生。

    也就是说产妇两手撑床,背朝上,跪在产床上用力,她感觉这样最舒服,而且

    能用得上力气。

    “好!那就跪着生!”玲玲开始在旁边鼓励产妇用力。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产妇改变姿势之后,竟然马上找到了用力的感觉,眼看着

    小脑袋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外拱。

    “一会儿也要让她跪着这么接生吗?”我看到进展得不错,于是问玲玲。

    “可以啊,就让她跪着,我来接生就是了。”

    “啊?可是跪着怎么保护会阴呢?”因为平时常规接生的产妇都是仰面朝天躺

    着的,现在产妇翻过身来了,情况和常规情况完全不同,我实在想象不出该怎么做

    了。

    “跪着就不保护会阴了,接生最关键的不是保护会阴,而是控制节奏。”玲玲

    回答得信心满满。我一直觉得,当你在追求节奏感的时候,对一项技术的掌握就到了已臻化境的

    程度了。比如,初学绘画的人,能够把一个静物画得像就不错了;而真正的大师,可以通过色彩和明暗,勾勒出一幅画的节奏感。再比如,初学写作的人,能够把一

    件事叙述清楚就不错了;而真正的大师,可以通过对节奏的控制,调动起读者全身

    心的投入。

    节奏感,就是打开从技术通往艺术那扇大门的钥匙。

    现在,助产士玲玲也在对我提控制节奏,接生的节奏。

    看到我神色有些迟疑,玲玲又解释道:“其实保护会阴的关键不是保护的动作

    怎么样,而是要控制好胎头娩出的节奏和速度。通常情况下,如果控制得好,即使

    不做保护的动作,也不会有严重的裂伤。而且你看,她现在的姿势不正好是处理肩

    难产时用的最后一招吗?没准这样接生对预防肩难产还有好处呢。”

    “那胎儿这么大,这样的姿势,侧切也不好剪啊。”

    “那就不剪侧切。还是那句话,剪不剪侧切也关系不大,关键还是节奏!”

    “但是,这样分娩,胎头娩出时会压迫到尿道,不会造成尿道损伤吗?”

    “从现有文献和报道来看,好像尿道损伤并不是很严重;从我自己接生的经验

    感觉来看也还好。”

    好吧,我承认当时我已无话可说,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玲玲“表演”。她没

    有去保护会阴,而是不断地通过指导产妇用力,有时也用一下手,来控制着胎头娩

    出的速度。接着是外旋转,顺利地娩出胎肩,然后就是一声婴儿清脆的哭声。

    最终,一个9斤的大胖小子顺利出生,母子平安。没有侧切,没有肩难产,没有

    尿道损伤,唯一的损伤,仅仅是阴道壁擦破了一点儿皮。

    我彻底折服了。我知道助产士们的接生技术好,没想到原来已经到了这种程

    度!

    男女混住的产科战士们就好像同样是在前线,海军陆战队员是登陆作战最前线的战士,助产士是在产

    房的最前线,她们的工作强度比产科医生还要大。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一个人连续

    工作一晚15个小时,是断然吃不消的。所以,助产士们是8小时值班制,下午4点到

    凌晨算前夜班,0点到早上8点是后夜班。她们就在白班、前夜班、后夜班这样的轮

    回中承担着身上的重担。因为连续上两个夜班,有的人为了能多点儿睡觉的时间,前一个夜班下班以后就不回家了,直接去值班室睡觉,睡到下一个夜班直接上班。

    我们医院产科的值班室是很有特色的,那就是男女混住。一间值班室放四张上

    下铺,医生、助产士都在这里休息。医院之所以敢这么安排,不怕“出问题”,实

    在是因为大家都太清楚产科夜班的工作强度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大家没心思也

    没体力“出问题”。

    不过呢,躺在值班室床上也不是马上就能睡着的,所以我有幸感受了一下男女

    混住的卧谈会。

    “哎呀,腰疼死了!”说这话的是小青,一个“90后”助产士。

    “你一小屁孩有什么腰啊。”我奚落道。

    “鸡哥,你不知道啊,我是真的腰疼,椎间盘突出了啊!”

    “真的假的啊?你一‘90后’就椎间盘突出了!”

    “当然是真的了,有时候腰疼得都不敢翻身。有次感觉两边屁股好像不对称

    了,就去查了一下,腰椎间盘突出啊!”

    “你不知道我们现在上班时的常规装备吗?”作补充的是比小青大两岁的英

    子。

    “你们上班还要戴什么装备?”

    “当然要戴了!一个是弹力袜,一个就是腰绑带。上班的时候要是做记录还能

    坐一会儿,要是接生班的话,一个夜班下来根本没得坐,站得太久要静脉曲张了。

    绑个腰绑带可以给腰上加把劲儿,据说对椎间盘突出也有好处呢。”

    “连续8个小时都没得歇着?”“最忙的那几个月就是这样啊。是吧,玲玲姐,你当时还创纪录了呢。”

    “只是我们组的纪录,还没到全科室纪录。”玲玲懒懒地说了一句。

    “科室纪录是多少?”

    “14个。”

    “一晚上8个小时接生14个?”我差点儿没从床上惊得掉下来。

    “而且还是后半夜哦,0点到8点,一个人接生14个。”听到我如此吃惊,玲玲

    补充了一句。

    “那你的纪录是多少?”

    “11个。”

    “我自己的纪录是一个夜班15个小时,开6台剖宫产,外加拉一把产钳,感觉还

    是不如你‘惨烈’。你这一个夜班11个,接生下来有什么感觉?”

    “也没什么感觉,就是开始还有点儿想尿尿,但是没工夫去。后来一直接生,竟然连尿意都没有了。”

    “啊?你是不是膀胱麻痹了啊?”

    “应该也不是,我怀疑被重新吸收了吧。”

    “小便也能吸收啊!”

    “反正浑身都是汗,而且一直在接生,肾上腺素狂分泌,小便应该也不会再生

    成多少了吧。”

    “这倒是,小便都变成汗出来了,那你岂不是出了一身的小便,哈哈!”

    “这不是经常的吗?我们接生时穿的手术服太闷了,一点儿都不透气,很容易

    就捂一身臭汗。你知道吗?我们护士长那里备着一次性内裤呢,就是专门供我们接

    生时被汗水或者羊水湿透的话替换用的。”“你们护士长想得还真周到啊!”

    “湿透的感觉太难受了啊!跟你透露一个秘密,我们还有助产士值接生班的时

    候不敢戴胸罩呢,因为不想被汗水湿身后两块海绵又湿又重的。”

    “太劲爆了!你说的是谁啊?”

    “这当然不能告诉你了!”

    “哈哈哈,我知道是谁,我也不说。”这时候小青又接上话了。

    “不过我觉得她也蛮可怜的,”小青接着说,“上次她值接生班,又赶上自己

    大姨妈,一边缝合一边痛经,后来我看她脸都白了,就上台替她缝了。”

    “我觉得丽丽姐才可怜呢,”英子又搭上了腔,“那次听她说,她要来上夜

    班,女儿不让,她老公对女儿说妈妈是去给宝宝挣奶粉钱,他们女儿就哭着说不要

    妈妈走,她的奶粉已经够吃了。”

    “睡啦睡啦,”玲玲打断了她们的话,“再说下去我也要想女儿了,已经一天

    没见了,想想还有一个夜班呢。快点睡吧!”

    深夜,街上灯火阑珊,产房里却忙得热火朝天。产房门外,是焦急等候消息的

    产妇家人;而再远的地方,是默默陪伴与奉献的助产士的家人们。

    7%的侧切率与100%的灾难

    这一章的最后,再给大家讲一个产房护士长的故事。

    就像前面提到的,因为国内助产专业发展较慢,还没有独立的助产士体系,所

    以助产士被划归到护士序列。我们产房的护士长虽然职务是护士长,但其实是一位

    老助产士,她给我讲了一个20年前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一个关于侧切的故

    事。

    会阴侧切,可能是每个打算生孩子的女性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前面也已经多次

    提到,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讲侧切之前,先得说一说阴道分娩时的会阴裂伤。会阴裂伤,就是自阴道口下

    缘沿会阴体向肛门口裂开。根据文献报道,分娩时会阴裂伤的发生率很高,可能达

    到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生孩子的时候都是会发生会阴裂伤的。

    虽然生孩子难免会有裂伤,但裂伤也有严重程度上的区别。简单说一下会阴裂

    伤的分度:

    1度裂伤:最表浅,出血少,就好像手指头不小心划破点儿皮,这种情况不缝针

    都行;裂口长的话,简单缝几针就可以了。

    2度裂伤:比1度深一些,出血会比较多,可以到达会阴的肌层,但是肛门括约

    肌是完整的。需要缝针,但缝针主要是为了止血,盆底结构一般不会受影响。

    3度裂伤:这个比较麻烦,因为伤及肛门括约肌,如果不严密缝合的话,可能造

    成大便失禁。

    4度裂伤:达到直肠黏膜甚至穿破直肠,如果不严密缝合,会出现阴道直肠瘘,就是阴道和直肠相通,这就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了。

    裂伤最多见的就是1度和2度裂伤,缝合之后不会有什么影响,3度比较少见,4

    度就非常少见了。

    由于在分娩过程中会阴裂伤很常见,因此助产士在接生的时候,胎儿娩出之前

    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保护会阴,尽量不出现3度、4度裂伤。

    会阴侧切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的。这是产科非常常见的手术,在国外也是产科

    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会阴侧切是自阴道口下缘,向侧下方剪开,可以扩大产道的出

    口,分散会阴体向下的张力,起到保护会阴的作用;缺点是会损伤部分肛提肌,疼

    痛会比较明显。不过这个疼痛不会持续多久,一般坐完月子也就好了,是不会影响

    以后的性生活的。

    传统观点中,会阴侧切是避免严重裂伤的保护手段之一。虽然近些年来医学界

    对会阴侧切避免严重裂伤的作用产生了争议,但是,因为会阴侧切扩大了产道出

    口,可以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所以对一些胎儿较大或者有产科并发症的产妇来

    说,依旧是必需的过程。网上有传言说平产的情况下,医生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给做侧切,这显然是

    外行人拍脑袋臆想出来的。因为不管手术大小,毕竟是一次手术操作,要进行手

    术,就应该有相应的手术指征,也就是剪侧切的原因。这就要看助产士的判断了,如果助产士经过评估,认为以自己保护会阴的能力,即使不做侧切也不会造成严重

    裂伤,那么就完全可以不做侧切。

    这样,即使是会阴裂伤到了2度,也就跟做侧切情况差不多;如果只是1度裂伤

    就更好了,比侧切损伤还小,那么不做侧切也是值得的。

    不过,这里的“评估”一词还是很微妙的。要评估什么呢?包括会阴条件,估

    计胎儿体重,估计自己的会阴保护能力,等等。评估是非常主观的,即使是有二三

    十年经验的专业产科医生,在评估胎儿体重时,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偏差。那么,如果经过评估,本以为不会有严重损伤,没有做侧切,结果出现了严重后果,比方

    说出现了无法缝合的3度裂伤甚至4度裂伤,那么助产士就会被质疑是不是因为过于

    自信而犯下了主观过失,事件也有可能会被定性为医疗事故。而如果做了侧切,即

    使出现了3度裂伤,这也属于因医学局限性而无法避免的损害,因为助产士是完全按

    照医疗原则处理的,所以助产士是没有过失的。

    再说得直白点,就是如果不做侧切,就是助产士和产妇一起担风险;而做了侧

    切,助产士就不用承担这方面的风险了。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20年前,我们的产房护士长还是个年轻的助产士。有一次上台接生,那个产妇

    不停地大喊“不要给我剪侧切”,甚至几近哀求。护士长当时一不忍心,没有剪。

    结果产妇突然一阵猛力,孩子一下子生出来了。这时候再去检查会阴——3度裂伤!

    护士长说,她当时腿就软了,自己根本都站不住了,是别人扶她坐到凳子上

    的。

    之后就是赶紧叫医生过来进行3度裂伤的缝合。其实,如果3度裂伤缝合得好,对以后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的话,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当时那位产妇就是这样,虽

    然3度裂伤,但是缝合良好,没过多久就出院了。

    在患者那里,这事就已经完结了;但是在护士长那里,这件事还远没有结束。护士长说,医院里对她这件事进行了讨论,这件事虽然不是医疗事故,但是也

    被医院里定为一般医疗差错。她被要求写一份深刻的检查,扣发半年津贴,推迟一

    年晋升职称。

    她说,这件事之后,她经常晚上做噩梦梦到3度裂伤,然后在深夜惊醒。在一段

    时间里,她都不敢接生了。

    于是很多人都来安慰她,当时她的护士长也暂时没有给她排接生班,安慰她说

    这属于技术差错,不是责任差错,大家相信她的责任心。当时她的老公在异地,也

    天天写信劝她,后来还请假赶回杭州陪她。

    护士长说,其实医院的处分事小,更难熬的,是当时的焦虑、无望和孤独,她

    甚至不想再继续做下去了。

    “那你后来碰上什么事,又让你坚持下去了呢?”我问护士长。

    “又不是励志小说,经历了什么事情之后就又坚持下去了。没经历什么,这就

    是我选择的一份工作,要获得迎接生命时的喜悦,就要敢去面对3度裂伤这样的痛

    苦。”

    “那你后来怎么又敢去接生了呢?你是怎么缓过来的?”

    “哈哈,怎么缓过来的?”护士长笑了,“被迫缓过来的啊!那么多产妇就躺

    在那里等着你去接生,你要再犹豫就太矫情了吧,想到这里就直接上台了啊!”

    听到这里,我心中暗生敬佩——是条“汉子”!

    “那你后来都要剪侧切吗?”我还是多问了一句。

    “是的,开始一段时间,我的侧切率确实是高起来了。我心里有阴影,真的是

    怕啊。但是后来我觉得我不能一直在那个阴影里,不然我就永远都不能提高了,所

    以我的侧切率又降下来了。只有你敢不剪侧切,你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每个人都会被内心的恐惧吓倒,都会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同时,很多人也有

    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进取之心。当你看到足球场上曾经罚失点球的球员又主

    动站到点球点前,用重新射进一记点球来宣告自己不服输的韧劲时,我们知道,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救赎。

    听说我们产房的这群助产士,去年的侧切率只有不到30%,侧切率最低的一位只

    有不到7%。每个助产士在职业生涯中,都可能面对会阴3度裂伤之痛,但是她们身上

    体现出的不肯低头的精神,映衬出了人性的光辉。

    这群现代的接生婆们!

    TIPS

    其实,产科医生一般是不接生的,通常情况下接生的都是助产士。因为怀孕分

    娩本来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个生理过程,你见谁吃饭的时候还得有个医生专门

    陪在旁边?所以,如果是一个健康孕妇正常的怀孕分娩,是不需要医生出场的。

    和医生需要对全部的人体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不同,助产士们只需要专注于女性

    生孩子这一件事就够了,所以,她们的专注度更加高,在技术、心理、精神等各方

    面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到位,可以更好地满足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对于比较轻微的出血,人体内是有充足的凝血物质来应对的;但是如果发生了

    大出血,造成凝血物质的大量丢失,就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进一步加剧出血,形

    成恶性循环。这在医学上被称为DIC,翻译过来叫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是非常危

    急的一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演变为失血性休克,直至死亡。

    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等到各种典型的临床表现都出现,足够支持诊

    断了,那时候也已经晚了。很多时候,羊水栓塞的起病毫无征兆,在医生还没反应

    过来的时候,病人已经失去抢救时机了。

    在医学上,体重超过4千克的胎儿都被称为巨大儿。因为胎儿过大,所以在分娩

    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产程停滞而不得不进行剖宫产手术。而如果最终阴道分娩了,发生肩难产的风险也比较高。

    肩难产通俗点说就是分娩时宝宝的头出来了,但是肩膀被卡住了。这对母子双

    方来说都有巨大风险。对产妇来说,产道裂伤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对宝宝来说影响

    更大,可能会导致宝宝锁骨骨折、臂神经损伤,还可能造成颅内出血、窒息,甚至

    死亡。而且肩难产发生之前可能毫无征兆,可能之前的产程都进展得很顺利,到最后却发生了肩难产。总之,肩难产让人完全无法预测。

    会阴侧切是产科非常常见的手术,在国外也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会阴侧

    切是自阴道口下缘,向侧下方剪开,可以扩大产道的出口,分散会阴体向下的张

    力,起到保护会阴的作用;缺点是会损伤部分肛提肌,疼痛会比较明显。不过这个

    疼痛不会持续多久,一般坐完月子也就好了,是不会影响以后的性生活的。

    第三章 医生也是普通人,医生也要生孩子

    没过多长时间,春嫂竟然有了轻微的便意。急诊室的同事们当然不敢怠慢,迅

    速把春嫂扶到产床上,做了阴道检查。那一次,春嫂解了她人生中最高规格的一次

    大便:由专业妇产科医生全程护送,120救护车紧急转运到急诊室,医务人员严阵以

    待、充分检查之后的一次大便!

    我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我学医的原因,这原因完全不似悬壶济世、造福人类那

    么崇高,仅仅是因为我们家里没有医生,而在我高三的时候,我的母亲被查出患了

    胃癌,我觉得以后要是做了医生,就可以更好地照顾她,照顾我的其他亲人了。我

    想,这应该也是很多人对医生的普遍看法。就好像我们普遍认为杀猪的屠户家里不

    愁吃肉,种菜的菜农家里不乏新鲜蔬菜一样,医生的家人也应该是近水楼台,身体

    保健肯定很到位,就算是得了病,治疗起来应该也是很方便的。

    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比方说,家里有个医生,就好比门上贴了门神,各种养生谣言这样的“小

    鬼”也就比较难兴风作浪。我妈平时在家,上网“偷菜”之余,常会把从网上看来

    的东西拿来向我求证:喝牛奶是不是会致癌啊?用微波炉加热是不是会致癌啊?用

    手机是不是会致癌啊?当然了,绝不仅限于此,有时也会问××和××能不能搭配在

    一起吃之类的问题。总的来说,向我核实之后,她会生活得更轻松些。

    另外,我及时扭转了一位亲戚“癌症其实可以治愈,放化疗才是谋财害命”的

    想法,使其不至于耽误了病情。

    其实也不限于日常的辟谣,真的有家人生病了,虽然不一定和我所学专业有

    关,但我有大学同学啊,抓起电话一通询问,心里也就有底了。然后去医院该做啥检查做啥检查,该用啥药用啥药,该做啥手术做啥手术。

    不过,得病这样的事情,毕竟不是普通人一定会遇到的,大多数人还是健健康

    康地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也不是所有专科医生都能在家里感受到“存在

    感”。而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就算你是个健康的人,恐怕也要面临自己或者自己的

    爱人生孩子的情况。

    有次我们一群大学同学聚会,说起各自的分娩经历,结果发现,作为医生的我

    们,竟然有一半的人生孩子经历了各种坎坷不顺。比如我大学7年的室友豪哥,现在

    是麻醉科医生,他太太生孩子,第二产程用力生了快三个小时,人已经虚脱了,最

    后是我给拉的产钳;比如有两个同学的孩子是早产儿,其中一个因为湿肺伴呼吸衰

    竭,宝宝一出生就上了呼吸机;再比如,我太太剖宫产术后的大出血抢救。

    医生不过是种职业,做医生不等于就有了疾病豁免权。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就算你是专业的医生,自己生孩子的时候,该经历的苦也得经历,该忍受的痛也得

    忍受。

    在这一章里,我就跟大家说说医生们自己生孩子的事儿。

    病人都不容易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就凭读医学院时的那点儿知识,是没法解决不同专科

    的问题的。所以,虽然是医生,但也只是有更好的医学素养,了解基本的医学原

    则,如果不是妇产科专业的,那么在专业知识方面可能并不比患者多多少。就好像

    我的女儿如果身体有点儿问题,我要咨询我的儿科同学一样,其他专科的医生怀孕

    生孩子了,我就成了她们咨询的对象。

    先说一个非妇产科专业医生的经历。

    小周是肿瘤科医生,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找我咨询的时候已经怀孕31周

    了。

    “我现在才31周,做了个B超,双顶径已经8.5厘米了。前两天找刘华问了下,她又去找了你们一个更高年资的医生打听,说是建议做个磁共振检查。你再帮我看

    下B超报告,是不是一定要做啊?我现在担心死了。”刘华也是我们的同学,也是妇产科专业的,和我在一家医院工作。小周找她打

    听情况,她还要再找其他人咨询,看来情况是有点儿复杂。

    小周把她孕期所有的B超报告单都用微信发给我,我一张一张地看过来,好像除

    了胎儿双顶径比较大之外,其他也没有什么异常。

    “刘华说建议你做磁共振检查?”我对这个建议不是很支持。

    “她开始觉得没啥问题,保险起见,又去咨询了你们医院一个更高年资的医

    生,然后他说建议磁共振。”

    “啊?她又咨询的谁啊?”

    “好像是一个叫春哥的医生吧,听她讲起来,临床应该做得挺好的。”

    “什么?春哥建议你做磁共振?”我对春哥的临床判断是很信任的,只是他这

    次的建议我不太同意。

    “但是你现在的情况,没有做磁共振的指征啊,我觉得你可以过段时间再复查

    一下。”

    “啊?你们两个人的意见怎么还不一样啊?那我听谁的好!”

    “我还是打电话问下春哥是怎么考虑的吧。”为了把事情搞清楚,我直接给春

    哥打了个电话。

    我之所以对“建议”这个词特别敏感,是因为当医生给出一个医疗建议的时

    候,通常都是很慎重的。我们知道医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我们对医学领域的很

    多问题都知之甚少,很多时候做出一个医学处理,但结局怎么样,可能并不是那么

    确定。而如果医生给出的是一个建议,那么说明根据现有的医学水平,这样的处理

    对于患者来说是益处大于损害的。也就是说,当医生把某种医学措施作为建议提出

    来时,他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么做对患者是有利的;否则,他可能仅仅只提供了

    一个可供选择的选项。

    因此,“建议”这个词从医生嘴里说出来,分量还是蛮重的。电话拨通,我先简单把小周的情况说了一下,然后说:“我看过她孕期的B超报

    告,B超并没有提示胎儿脑实质有什么异常,只是双顶径偏大。在B超没有提示异常

    的情况下,应该没有建议做磁共振的指征吧?”

    “是啊,我也没建议她做磁共振啊。”春哥被我问得一头雾水。

    “啊?她说刘华向你咨询,你建议再做磁共振检查。”

    “这个家伙,传话都传不好!我是看胎儿双顶径明显偏大,所以建议做一个B

    超,测量一下胎儿的头围和腹围。刘华又问我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检查手段吗,我

    说看胎儿颅脑情况,除了B超恐怕就只有磁共振了。”

    这下弄明白了。其实春哥的想法和我的差不多,都是觉得可以再观察一下,过

    段时间复查。只不过刘华多问了句还有什么其他检查手段,所以才引出了磁共振检

    查这一说。看来是刘华传话没传到位。

    “唉,是我理解有问题。”听完我的解释,小周说,“我刚看了刘华给我的微

    信,确实不是建议我做磁共振。不过之前我问刘华,胎儿脑袋过大都有哪些可能,会引起哪些后果,她跟我讲了一下,搞得我心里有点儿发慌了。然后看到她提到磁

    共振检查,潜意识里就觉得应该要做一下。”

    “哎呀,你自己还是做医生的呢,也紧张成这样了。”

    “我现在不是医生,我就是个病人。病人真是不容易啊!”

    随后,我看到小周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句话:

    “做病人真的很可怜。”

    以目前国内的情况,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让人不太放心,于是大家都往大医院

    跑,大医院里就人满为患了。因为受不了去大医院看病的各种麻烦,很多患者都是

    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到医院去,到那时,病况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于是各种

    治疗方案就会比较复杂,让人难以抉择,也就难免想多咨询几个医生,听听意见。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不同的医生给的建议可能不一样。真是越问越乱。

    因为医学的各种不确定性,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难免提出不同的医学建议。还有的时候,其实医生给出的方案可能是相近的,但是因为表述上的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理解的差异,患者最终的理解也不同。就像

    小周那样,面对一些和自身健康相关的问题,难免产生焦虑情绪,理解和判断也容

    易受到影响。

    即使你是一个医生,当事情真的摊到自己头上了,可能也会慌了神。所以,做

    病人真的是不容易!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其实妇产科医生怀孕,就是事情真的摊到自己头上了,想躲都躲不开。

    比如我们的“产钳王子”春哥,在他还没有成为“王子”,还是个年轻医生的

    时候,也经历过一次窘事。

    那时候春嫂怀孕到了孕后期,有天晚上吃完饭,春嫂不停地抱怨肚子不舒服,隐隐地有点儿痛。开始,春哥以为是吃坏肚子了,可是听春嫂描述是阵发性的下腹

    痛,春哥凭着他职业的敏感性,觉得有点儿不妙——难道要早产?果然,没过多长

    时间,春嫂竟然有了轻微的便意。春哥当时就紧张了——完了,这是真的要早产

    啊!可不能生在家里啊!虽然他那时候已经会接生了,但家里哪有各种无菌器械

    啊。更关键的是,当时孕周太小,早产儿需要立刻有新生儿医生进行抢救复苏,否

    则很难存活——得赶紧上医院啊!

    于是,春哥让春嫂尽量慢慢深吸气,张嘴哈气,不要用力,同时赶紧拨打120叫

    救护车。很快,120把春哥和春嫂拉到我们医院急诊室,这时候,春嫂的便意已经越

    来越强了。

    急诊室的同事们当然不敢怠慢,迅速把春嫂扶到产床上,做了阴道检查:咦?

    宫口还一点儿没开呢!再摸摸肚子,哪有什么宫缩啊!春嫂她是真的要解大便啦。

    顿时,急诊室里笑翻了天。

    那一次,春嫂解了她人生中最高规格的一次大便:由专业妇产科医生全程护

    送,120救护车紧急转运到急诊室,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充分检查之后的一次大便!

    从此,120护送春嫂解大便的事迹就成为我们医院一个经久不衰的段子。事后大家问春嫂,肚子痛是像来月经那样的吗?“哪有啊,就是有点儿绞痛,像是要拉肚

    子了。”春嫂也很无辜,她其实就是想解个大便而已,本没想搞得如此烦琐。

    春哥就更不好意思了:“真是的,平时产房里这样的病人碰得太多,当时就顾

    着紧张了,怎么就没摸一摸宫缩呢?唉!这事儿啊,要是真落到自己头上,还真是

    慌了神了。”

    再比如说刘华,她在帮小周咨询的时候,自己也怀着孕呢。刘华早孕期时有过

    阴道流血、下腹坠胀这样的先兆流产症状,吃了一个多礼拜孕激素保胎,才发现原

    来是因为息肉。而对于息肉引起的阴道流血,吃孕激素保胎其实是无效的。我对她

    说:“亏你还是妇产科医生,居然吃孕激素保胎!”

    她倒是也不辩解,反问我:“我记得你太太怀孕的时候好像也吃过孕激素

    吧?”

    “她最多也就吃了三天,就不吃了。”我还想辩解一下。

    “哦,那是为什么吃啊?”

    “抽血复查孕激素水平下降。”

    “亏你还是妇产科医生,居然怀孕以后常规抽血查孕激素!”终于还是让她讨

    回来了。这回我无话可说。

    相关诊治指南上确实是说早孕期如果有流产症状,真正可以通过孕激素治疗的

    可能性低于5%,所以不建议常规服用孕激素保胎。而且由于人群血液中测得的孕激

    素差异太大,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正常值,所以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建议怀孕

    以后常规检测孕激素含量。

    从指南来看,刘华一有症状就不分青红皂白吃孕激素,显然是太不理性了;但

    我太太怀孕的时候不光吃过孕激素,还常规抽血检查,我也太不理性了。

    其实,在我太太怀孕之前,有人找我咨询或者看门诊,我都会按照指南给出建

    议——没必要检查孕激素,没必要吃药保胎。那我为什么还让我太太抽血检查呢?

    因为我们不避孕了小半年才怀上,虽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我太太看来,这次怀孕相当不易,怀上以后宝贝得不得了,稍微有点儿不舒服就疑神疑鬼,焦虑得

    不行,所以我就给她做了孕激素检查,还吃了药。

    当然,你可以说那叫“安慰剂”。这说明,事儿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我

    就变得不太理性了。

    其实,也不能简单地说我和刘华都变得不理性了,只能说医学真的不能那么教

    条。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临床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资料,我们有很多指南、规

    范、专家共识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做患者获

    益可能是最大的,怎样做其实是没什么用处的,怎样做其实是要冒比较大风险的。

    我们根据这些指南规范来向患者给出我们的建议。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医生给出的建议会和患者的意愿相违背?

    可能冷静理性的你会认为,就算是相违背,患者最好还是听医生的话,毕竟那

    是专业的建议;而医生违背患者意愿的决定,其实是对自己专业的坚持,是理性客

    观的表现。

    我不否认这一点,只是想提醒一下,医生对自己专业的坚持,可能并没有解决

    患者的问题。你作为医生的理性客观,可能只是因为你自己没有体会到那份痛苦和

    焦虑;而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恐怕你也一样。

    有人说,医生应该保持冷静,甚至是冷酷,才能做出更加客观专业的判断;太

    多情绪化的东西会影响人的决策。我承认大多数情况确实如此,但有的时候,冷静

    理性不一定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你作为医生展现出的理性、冷静、客观,可能仅仅

    是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喏,你看,我坚持了医生的专业精神,做了作为医

    生该做的一切。然而,这样一个给自己的安慰,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帮到你的病人。

    比如前面说到的保胎,如果你足够专业冷静的话,可以明确建议不用保胎,如

    果真的流产也就算了,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不健康的胚胎,而且就算吃孕激素,也

    不见得有效果。但是这样的建议对于患者的焦虑情绪毫无帮助,她们无法接受自己

    辛苦怀上孩子却要面临流产的危险,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正身处危境而自己竟然不

    做任何努力。就算你告诉她胚胎可能会不健康,她们的内心也还是放不下——如果他是健康的呢?我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他流掉吗?即使你告诉她,就算吃了药可能也

    没什么效果,她还是会想,万一药真的有效我就这么放弃了岂不是不可饶恕!

    关于早孕流产保胎的问题,指南和教科书上不仅说明了大多数情况没有吃孕激

    素保胎的必要,而且也强调了要充分沟通告知。这里的沟通其实挺不容易的,不是

    你说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这么简单。电影《亲爱的》里,张国强扮演郝蕾所饰

    角色的现任丈夫,对她说:“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被她当场驳斥:“你不理

    解!”是的,没有那种经历的人,真的不能理解那种感受,你只能去想象,最多试

    着去感受,但是你没法真正理解体会。同样地,因为身体不适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的心情如何,作为医生,如果你没有亲自体验过,恐怕真的很难理解。

    可能有时候你会觉得某位病人很难沟通,甚至可以说是无理取闹,很极端,很

    不配合。或许这里面真的有他性格的原因;但又或许,如果你遭遇相同的处境,你

    也同样难以自处。

    大家都是常人,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过彪悍。

    所以,作为医生,其实你真的有必要做点儿什么;就算你心里很清楚医学的无

    力,你也有必要做点儿什么。

    特鲁多的墓志铭大家都耳熟能详:“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大家

    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对医学局限性的描述,告诉大家医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

    害,它可以治愈的情况其实是很有限的,而实际上不过总是在安慰而已。

    要知道,安慰其实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一些安慰的话,一些抚慰的动作,可

    能还伴随一些医学相关的决策。医生的安慰,甚至可能是给你吃些药。所以,这就

    要求医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究竟哪些做法会对患者有害。我们在安慰的时候,就算实

    际上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也应该把无害作为安慰的底线。

    不过我想,恐怕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在里面,那就是告诫医生不要太过自

    负。你所坚持的那些医学专业教条,其实只有较少的机会可以真正治愈你的病人。

    由于对医学的误解,很多人把医学想得太机械化、太教条化,就连一些医学生

    也觉得有了指南、有了文献,只要按那上面说的做就好了,医学问题好像就简单起

    来了。甚至有人会觉得,将来计算机和网络足够发达,就可以代替医生了。但是我要说,医学是针对人的学问,它不仅仅要解决躯体上的不适,还要顾及人的思想。

    只要人类还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人的问题就还需要人来解决。

    分娩之痛

    助产士是产房的主力军,是和产妇接触最多的人,她们自然也对分娩有着自己

    的理解。比如她们知道分娩时阵痛的剧烈,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她们知道产程过

    程中如何调节自己的呼吸,如何积蓄体力在第二产程中迸发;她们知道如何避免一

    些错误的做法,比如大喊大叫,以及过早用力屏气。这些她们都知道,而且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以让自己经历一个顺利美好的分娩过程。

    只不过,这些都是助产士在非分娩期的认识。等到真的来到产房——不是来上

    班,而是躺到产床上分娩——一切可能就都不一样了。

    玲玲也算是资深助产士了,在前一章里大家也见识过她的高超技术。不过她生

    孩子时候的表现,可不像她的专业技术那么出色。

    玲玲是后半夜宫缩发动的,宫口开了2厘米时进入产房。早上我到产房查房的时

    候,她正乐呵呵地坐在待产室的分娩球上,一边一上一下地弹着,一边迎接一个个

    来上班的同事。

    “今天来得这么早啊!不过我比你们都早!哈哈。”

    “后半夜开始痛的,不过还是能忍的嘛,呼……呼……”她一边说着,一边呼着

    气来应对一阵袭来的宫缩。

    “你看上去状态还挺不错的嘛!没那么疼?”我也和玲玲打了个招呼。

    “谁说不疼了,是我比较坚强!哼哼。”

    “哎哟,可以啊!待会儿要不要打分娩镇痛啊?”

    “先不打,我倒要看看这个痛能到什么程度!”看来玲玲已经做好了充分准

    备,要好好会一会这个传说中恐怖的分娩疼痛了。

    因为玲玲怀孕期间一直在正常上班,每天在产房跑来跑去,活动量不小,也在严格控制饮食,再加上进入产程之后的积极应对,玲玲的产程进展很顺利,产门一

    点儿一点儿地打开,胎儿一点儿一点儿地下来。当然,宫缩也越来越剧烈了。

    这时候,玲玲的脸上已经完全看不到轻松的笑容了。宫缩的间隔越来越短,持

    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次宫缩来袭,她都要捂着肚子皱着眉头拼命地吸气呼气。她

    已经一句话也不愿多说了。

    “不行了,我受不了了,我要打无痛!”玲玲说这话的时候,下嘴唇已经被咬

    白了。

    “不打算再忍一忍了?”同一个小组的助产士还在和她开玩笑。

    “我忍不了了,我要打无痛!”玲玲的表情已经不只是严肃了,简直就是痛

    苦。

    大家知道她真的熬不住了,便开始做分娩镇痛前的准备。

    分娩镇痛不是说打就能马上打的,麻醉前需要开通静脉通路,做胎心监护,评

    估胎儿情况,而且麻醉医生也不是24小时都候在旁边的,需要等麻醉医生做好准

    备。这些都需要时间。

    在做出分娩镇痛的要求之后,玲玲就彻底放弃了对疼痛的抵抗。她就像一个手

    无寸铁的孩子,面对装备精良的部队大举压境,她能做的,就是祈祷这支侵略军的

    肆虐尽快过去,好让她有片刻的休息。侵略军恣意袭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持续

    时间却越来越长,同时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宫缩来袭的时候,玲玲已经控制不了自

    己的呼吸,只能捂着肚子带着哭腔地重复一句话:“为什么还不能打无痛?为什么

    还不能打无痛?”

    后来她回忆说,等待打无痛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她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过了

    一辈子。

    分娩镇痛麻醉又被称为无痛分娩,就是在脊椎上打麻药,从而起到镇痛的效

    果。麻醉操作和麻醉药物与剖宫产麻醉是一样的,只是药物浓度低很多,产妇打完

    麻醉还可以下床走动,但是疼痛会大大缓解。玲玲打完麻醉之后,很快恢复了之前

    的平静。“唉,知道会痛,但没想到会这么痛,本来还以为可以不用打无痛呢,还是没

    熬住!”说这话的时候,玲玲还有点儿不好意思。

    “真的有那么痛啊?”旁边还没有生过孩子的助产士也有点儿被吓到了。

    “真的是痛。之前看了这么多产妇,看到她们那么痛苦地忍着宫缩,有的疼得

    像发了疯一样。我以前还不能理解,觉得她们怎么那么夸张,甚至完全失去了理

    性,可以用歇斯底里来形容了。我自己经历过之后才知道,真的是痛!感觉痛得要

    疯掉了。”

    “是啊,玲玲姐,我也是看你痛成那样才觉得可怕的。本来我以为你肯定知道

    该怎么处理宫缩阵痛,没想到你也会像其他产妇一样,我是说那种痛苦的样子。”

    “这还真是生过才能有的体会啊!以后还得对产妇们再好一点儿,她们真的是

    太痛苦了。”

    “哈哈,你现在就是产妇啊,我就先对你好一点儿吧!”

    经历过疼痛的煎熬,玲玲已经没有力气一起笑了。

    接下来就是宫口开全的第二产程了。

    玲玲不知道给多少产妇指导过用力方向,解释过用力技巧,等到自己生,她却

    找不到感觉了,足足用力屏气了将近三个小时。在旁边鼓劲的助产士说:“玲玲

    姐,你得抓紧时间加油啊,要不然得叫鸡哥来给你拉产钳啦!”

    “就算拉产钳,也得给我叫个女医生来!”倒不是性别歧视,玲玲只是觉得跟

    医生相熟会更尴尬。

    “妇产科男医生”,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充满了噱头。世俗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各

    种猜测和想象,比如妇产科男医生是更加温柔还是就是“娘炮”,是会有性功能障

    碍还是大多是同性恋,诸如此类。而相较妇科,产科的患者对男医生的接受度更高

    些。

    其实呢,妇产科男医生和其他科室的男医生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

    性生活,同样也有自己喜欢的异性类型。妇产科医生只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就好像你不能因为一个演员演了杀人犯,就认为他在生活中也同样残忍。社会中的人

    是要在不同时间扮演不同角色的,生活和职业是两码事。

    当然了,也不能说完全不受影响。比如妇产科医生在面对他的病人时,之所以

    可以非常职业地完成他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会对他的工作对象“去个体

    化”。也就是说,医生面对的患者虽然有自己的姓名,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职

    业,但是在医生眼里,她只是一位女性。很多人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

    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男人毕竟不是禽兽,他还是具备人类应有的属性的,他的

    情感总是建立在对方具有一定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的。所以,当面对的对象已经被

    去个体化的时候,妇产科男医生的职业和生活就被明显地分割开来了。

    不过,如果妇产科男医生面对的病人恰好是自己的熟人,去个体化的过程可能

    就不是那么方便了。毕竟大家都认识,之前有过职业以外的交往,那么要把对方仅

    仅视为一个女性,可能就有点儿困难。所以,对于自己的同事,除非有紧急情况,男医生们还是会有所回避的。

    玲玲第二产程的分娩过程虽然进展得比较缓慢,但她最终还是自己生出来了。

    玲玲这还算运气好的,虽然该痛的也痛了,但毕竟最后顺利分娩。我们一个同

    事的太太,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夜,宫口都开全了,还是没生出来,最后还是做了

    剖宫产。

    因为骨盆的形状不规则,胎儿的小脑袋往往不是正圆形,在产妇分娩的过程

    中,胎儿的小脑袋会在产道里旋转,他尽量以自己脑袋最小的径线通过骨盆的狭窄

    区域。而骨盆最窄的位置就是中骨盆,也就是骨盆的中间一段。骨盆入口和出口的

    地方,都可以通过身体外的测量获得一些近似数据,以此来评估大小。但骨盆中间

    的一段实在是没有办法测量,而且中骨盆往往不规则,每个人中骨盆的狭窄程度还

    不一样。所以,中骨盆就像是分娩过程中的暗礁。有可能产程刚开始的时候还顺风

    顺水,但就是在宝宝途经中骨盆的时候,胎头位置恰好没有转好,往外推的宫缩力

    量又不够,于是就生不出来。

    不过医生也不会一遇到产程进展受阻就马上放弃努力。因为胎儿的颅骨比成人

    多好几块,每块骨头之间的连接都有一定的活动度,所以胎儿在通过产道的时候,可以通过颅骨之间位置微小的变化来适应产道。如果宫缩好起来了,胎头位置转得正了,胎头再挤一挤,没准也就通过了。因此生孩子的过程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到

    最后时刻,医生也不愿放弃。

    我那位同事的太太就是这样,一直等到宫口开全,胎头还是没有通过中骨盆,所以只好剖宫产。这在临床上倒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但是在他太太看来,实在觉

    得没法接受——生孩子的痛承受了,剖宫产的痛也没逃掉,这个老公太没用了!他

    的岳父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由生转剖,受了两茬罪,也是忍不了了,在医院里就数

    落起我那同事了,而且这数落延续了一个月,让他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

    后来我那同事说,他要是早知道孩子生不出来,怎么可能这么折腾自己的太

    太,可是他又不是神仙,哪有那个前后眼。

    生孩子这件事,没痛过的人都能分析得一套一套的,剖宫产的风险利弊也都弄

    得挺清楚。真的痛过了,经历过了,那个时候你想的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所以,玲玲在生好之后说,幸好她分娩的全过程都有同事照顾;如果在经历剧痛的同时,面对的还是一个个陌生的医生、助产士,心里肯定会产生很强烈的无助感。很多产

    妇分娩的时候到处托关系跟产房里“打招呼”,倒不是想要什么特殊照顾,只是想

    让眼前有那么一个可以称得上相熟的人,让心里能有点儿着落。玲玲觉得,分娩恐

    怕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

    别把产后抑郁不当回事儿

    玲玲休完产假回来,是差不多四个月以后。生完孩子这么短时间就来上班,倒

    不是因为她工作有多拼,实在是因为产房人手不够,批不出那么长的假期。

    玲玲再次回到产房,让人觉得她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最大的变化就是她的话

    明显多起来了。比如孩子如何难带,老公做事如何笨拙,婆媳关系如何难处。用她

    自己的话说,憋了四个月了,得好好地吐吐苦水。和带孩子相比,生孩子那点儿痛

    苦根本都不是个事儿!

    “月子里我都得抑郁症了!”

    “这么严重?”

    “真的是很痛苦,觉得什么都不顺心,经常会哭,晚上睡不着觉,还要喂孩子,我觉得自己都要崩溃了。”

    “啊?那你怎么办?”

    “怎么办?吃安眠药啊。不睡觉可不行啊!而且一片两片都不管用。”

    “安眠药都不管用了?我是吃过安眠药的,感觉药力太猛了,一片能睡24小

    时!”我想起了自己当初的经历。

    “你吃安眠药干吗?”

    “我也没想吃啊,是被下药了啊!”

    “啊?你被下药了?谁给你下药?”

    “我太太。”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太太睡不着觉,就配了几片舒乐安定。结果她吃了一

    片就睡了一天,中间怎么叫都不起床,饭也不吃。后来她起床了,我说你也太懒

    了,没见过这么赖床的。她说是安眠药的原因。我说:安眠药哪有那么猛啊,你这

    口服一片药才2毫克,我们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用药量都是10毫克,而且还是静脉推

    注,也没见哪个产妇睡这么久,最多睡俩小时就疼醒睡不着了。她被我说得很不服

    气,于是就偷偷地在我的水里放了一片,无色无味!喝了之后,我起身上厕所,还

    没有走出卧室,就栽倒在床上睡着了,一睡就是24小时!等我完全醒了之后,我太

    太说:你现在知道这个药有没有那么猛了吧!

    听完我的经历,大家都笑了。玲玲说:“对,就是这个舒乐安定,药品名艾司

    唑仑,我吃的就是这个药。我吃过10片,也睡了很久。”

    大家都惊住了:“这么多?!”

    “一两片真的没用啊!产妇用那么大剂量不也没睡多久嘛,她们是真的疼

    啊。”

    “但是10片会不会太多了?”“是挺多的,有时候我都想再多吃点儿,不要醒过来了。”

    “你是真的抑郁了。”

    “当时我真怕好不起来了。”

    “现在怎么样?”

    “现在已经好起来了。后来慢慢地自己就调整过来了。现在就是太久看不到孩

    子会想。”

    产后抑郁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倒不是说有很多人得了抑郁症,而是由于

    产后激素水平波动,初为人母时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很多新妈妈感到措手

    不及。面对分娩时的剧痛,很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产妇会因为痛而要求做剖宫产

    手术,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产后要面对的各种事情,你是无法逃避的,你不能逃

    避带孩子,不能逃避和家人相处,再苦再痛也要直面。所以玲玲说,和带孩子比起

    来,生孩子的痛就不算个事儿了。

    正是这些生理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很容易使产妇产生抑郁情绪。如果调整

    不理想,会进一步加剧,发展成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所以,作为产妇,应该提前做

    好准备,并且做出积极的心理调适;作为家属,应该给予产妇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家

    庭支持,帮助产后的妈妈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除了要意识到产后抑郁这种现象,更进一步的,这里再讲一下对产妇给予心理

    支持的方式。可能有人觉得,既然是心情不好,那就多劝两句,多安慰安慰吧;而

    至于安慰的结果,那就不是自己能保证的了。实际上,这样的安慰和劝说,对处于

    抑郁中的产妇来说,可能帮助并不大。与其说是安慰产妇,不如说是安慰了安慰者

    本人——让他觉得自己起码为产妇做了些什么,良心上可以过意得去,以让他摆脱

    那种面对一位身陷抑郁的产妇时所怀的焦虑感。这样的安慰或者劝说,其实不是最

    好的支持方式。如果你身边有产妇正处于抑郁状态,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当

    她需要倾诉的时候,你来聆听;当她需要开导的时候,你来安慰;当她需要休息的

    时候,你保持安静。让产妇感受到,虽然她正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变化,但是她并

    非独行,你会与她同在。这才是对她心理上最好的支持。

    爱即是陪伴,陪伴即是爱。我的陪产经历

    这一章的最后,我要讲一下我女儿的出生经历了。

    我太太怀孕生孩子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发现肝功能

    损伤,用尽了各种治疗方法,肝酶指标还是噌噌地往上涨,最高涨到接近正常值的

    10倍。早孕筛查高危、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总之,整个怀孕过程,就是在给

    她上一堂生动的高危妊娠课。她在孕期里最常做的,就是瞪大眼睛,吃惊地说:

    “啊?还有这种毛病!”

    而这一切的不顺利,在分娩的那一刻达到顶峰——产后大出血!

    既然这本书重点讲产房里的故事,那我就只说在产房ICU(重症监护室)抢救时

    的事吧。

    我太太做了急诊剖宫产手术,当时的主刀是霍主任,我做助手。至少在我看

    来,这样的手术人员组合,让我对手术操作的质量满怀信心。结果术中我太太的宫

    缩就不理想,出血偏多。在用过一些缩宫药物之后,我太太被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没想到的是,在病房观察期间,我太太的出血量还在不断增加,用了各种缩宫

    剂,就是没有效果。这时候的各种处理还都是由我做出的,而一直到后来出血量继

    续增多,她被送进ICU,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太太摊上大事了,她要因为产后大出

    血而去接受抢救了!

    进入ICU之后,她被接上心电监护仪,接受了颈静脉的穿刺,抽血交叉配血准备

    输血——这些抢救流程对我来说都太熟悉了,过去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给多少病

    人操作过这些流程。而现在躺在那里的,是比这些流程更让我感到熟悉的人——我

    自己的太太!

    医生在做出临床决策的时候,要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预估各种处理

    选择可能出现的结局,然后权衡利弊,尽可能选获益最大、风险最小的方案。而无

    论做何选择,都要承担这个选择所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医生恐怕比患者更清楚

    些,而正是这份清楚,使我当时的思考发生了混乱。我知道每一项治疗、每一步操作意味着可能发生哪些风险,我知道不同治疗方

    案可能出现的不同结局。比如产后大量出血可能会对垂体造成缺血性损害,医学上

    称为席汉氏综合征,以后会无法母乳喂养并且出现闭经。比如,如果对产后出血的

    保守治疗不理想,可能需要切除子宫以止血,否则出血难以控制,将会危及产妇的

    生命,但同时患者也将从此丧失生育能力,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教科书上关于结

    局的描述仅仅是到此为止了,虽然清晰明确,但是病人真正要承受的,恐怕远远超

    越了这一切。

    我太太本来是打算做丁克的。我们结婚以后,双方老人都盼着我们赶紧生孩

    子,我觉得应该尊重她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所以陪她一起顶下来了。但是工作几年

    之后,她发现单位同事聊天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孩子那些事,她插不上嘴,感觉自己

    好像被孤立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她还是放弃了丁克的想法,在结婚4年之后,怀上了我们的女儿。

    而怀孕之后,她就经历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功能损害,做了急诊剖宫产

    手术,又发生了大出血,如果再为了保命把子宫切掉,这会对她的心理造成怎样的

    影响?换作是你,会不会也觉得为了这个孩子,她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将来她会以

    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女儿?她会怎样和家人相处?她会在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中

    心存怎样的隔膜?

    我已经不敢想下去了。

    过去,我参加过很多次抢救,也曾多次找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切除子宫。那时

    候,我拿着手术知情同意书对产妇的丈夫说:虽然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切

    除子宫只是切除一个脏器,而不切的话,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很多丈夫签字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我以前嘴上说理解他们的心情,是因为我会去假设,会去想如果换作是我,我

    会如何如何。但是,毕竟那些事情都还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当然可以去想。现

    在我明白了,你之所以还敢去想,恰恰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痛苦绝境;而如

    果你真的正在经历,你连想都不敢去想了,就像你不敢持续深入地去思考死亡一

    样。很多人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最终皈依了宗教,寄希望于通过外力来

    拯救自己。就在那个晚上,我的太太躺在ICU的病床上,我拉着她冰凉的手,不敢继

    续想接下来的事情——所有的事情——我已经没办法再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来做出决

    策了。那时候我不是什么医生,没有什么职业身份,我只是一个丈夫,只想放空我

    的大脑,和我的太太一起,共同面对这个强大、冷酷、无常的自然。

    那时候已接近半夜,霍主任帮我太太做完剖宫产手术已经回家,我还是拨通了

    她的电话,向她说了这一切,她挂掉电话就从家里赶到医院。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患

    者,看到他信任的医生时,那种心里有了着落的安全感。

    当时,霍主任打算再做最后的尝试,进行宫腔填塞。就是把大量的纱条填进宫

    腔,压迫止血。这几乎是切除子宫之前最后的保守治疗尝试了。

    当天值夜班的同事拿着一份宫腔填塞操作的知情同意书给我,非常不好意思地

    说:“鸡哥,你看,这程序总要走一下吧,是不是还要签个字啊?”

    我接过知情同意书,看都没看就把名字签上了。

    霍主任在B超的引导下,做着最后的尝试;我就站在旁边,拉着我太太的手,做

    出一副蛮有把握的样子,微笑着对她说:“没事儿,一会儿就好起来了。”

    这话说给我太太听,也是祝福我自己。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我太太虽然产后出血3000多毫升,相当于体内

    超过70%的血容量,不过总算还是把子宫保住了,那可怕的一幕最终没有发生。

    后来,我和霍主任说起我那晚的感想。我说,我觉得自己之前对患者和家属的

    理解都太扁平化了。就像我太太,她在怀孕之前和怀孕过程中,其实是经历了很多

    的;她在分娩之后,也同样将要经历更多的人生。每个人都是有时间轴属性的,她

    有自己的历史,还有自己的未来。而医生呢,他所面对的,仅仅是患者的当下。当

    你没法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全部时,又怎么可能真正体会这个人的内心,怎么去真正

    理解她所经历的痛苦呢?我觉得这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天然缺憾。正是这种缺憾,使

    得医生应该尽可能地去宽容他所遇到的所有患者,当然了,这也许是一件不可能完

    成的任务。霍主任之前也和另一个同事聊过类似的情境。那个同事也是妇产科医生,她没

    有我太太那么幸运,当年因为产后大出血而被切除了子宫。霍主任和她关系很好,目睹了她手术之后一路过来所经历的一切,深知产科子宫切除手术给产妇带来的巨

    大影响。

    霍主任说:“在所有人眼里,对所有家庭来说,生孩子都是大喜事。但就是这

    么一件大喜事,竟然可能会使产妇面临子宫切除的风险,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如此

    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产科的子宫切除手术要

    慎之又慎。但是,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又不能有‘妇人之仁’。在需要处理的时

    候,要当机立断,你的瞻前顾后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结局。医生感情上的理解和同

    情,不能代替专业人员的判断和决策。你还是要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上,去做一个医

    生该做的事情。”

    那次抢救之后,我又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抢救,当然也有子宫切除。我还是像

    以往一样,拿着手术知情同意书找产妇的丈夫谈话;也还是像以往一样,告诉他们

    风险利弊,还有我作为医生的建议;当然还是像以往一样,让他们在手术知情同意

    书上签字。只是同时,我会更多出一份同情,我的心里会说:“兄弟,你现在的感

    受我真的很理解。只是现在,我也只能这么做,希望你们可以渡过难关,越过越

    好。”

    医生本人或者医生的爱人生孩子,和普通人相比确实会方便一些。但是,方便

    不代表一定安全,不代表可以避免经受其他人所要经受的痛苦。医生也是人,也和

    从事其他职业的所有人一样,要去面对人类的各种无奈。

    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曾说,当宇宙压碎人类的时候,人类仍然要比

    杀死他的宇宙更高贵。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宇宙对自己的胜

    利却一无所知。在这里,帕斯卡讴歌了人类精神力量的高贵;但是我想说,在发现

    了如此多数学和物理学的奥秘之后,帕斯卡先生似乎高估了人类的能力。和神秘莫

    测的宇宙相比,人类的那一丁点儿认知实在是微不足道,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因

    此,我们还是不要嘲笑宇宙的一无所知了吧,毕竟,是它压碎了人类,得到了最终

    的胜利。

    TIPS相关诊治指南上确实是说早孕期如果有流产症状,真正可以通过孕激素治疗的

    可能性低于5%,所以不建议常规服用孕激素保胎。而且,由于人群血液中测得的孕

    激素差异太大,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正常值,所以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建议怀

    孕以后常规检测孕激素含量。

    分娩镇痛麻醉又被称为无痛分娩,就是在脊椎上打麻药,从而起到镇痛的效

    果。麻醉操作和麻醉药物与剖宫产麻醉是一样的,只是药物浓度低很多,产妇打完

    麻醉还可以下床走动,但是疼痛会大大缓解。

    骨盆入口和出口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身体外的测量获得一些近似数据,以此来

    评估大小。但骨盆中间的一段实在是没有办法测量,而且中骨盆往往不规则,每个

    人中骨盆的狭窄程度还不一样。所以,中骨盆就像是分娩过程中的暗礁。有可能产

    程刚开始的时候还顺风顺水,但就是在宝宝途经中骨盆的时候,胎头位置恰好没有

    转好,往外推的宫缩力量又不够,于是就生不出来。

    产后抑郁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倒不是说有很多人得了抑郁症,而是由于

    产后激素水平波动,初为人母时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很多新妈妈感到措手

    不及。如果调整不理想,会进一步加剧,发展成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所以,作为产

    妇,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做出积极的心理调适;作为家属,应该给予产妇积极

    的情感支持和家庭支持,帮助产后的妈妈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下篇 他负责拯救,我当以生命相托

    第四章 那些二胎妈妈们

    “你的骨盆中间一段相对胎头来说可能比较窄,所以你刚开始临产的时候还可

    以有进展,但是往后发展,你宝宝的脑袋就有可能卡在骨盆比较窄的位置上下不

    来。一方面是胎头下不来,另一方面是你的子宫还在收缩,这样就有可能把你的子

    宫胀破。如果真的破裂了,那可就是大人孩子两条命不保啊。”

    2013年下半年,国家放开了单独二孩政策。2014年下半年,产房分娩量陡增,我们经历了建院以来最“疯狂”的半年。直到进入2015年羊年之后,分娩量才又少了下去。所以,这一章要专门讲一讲那些来生二胎的妈妈们。

    最不应该出现的二胎妈妈

    那天一早交接班,我就听说一个年轻产妇入院的事,她离18岁生日还有半年

    多,已经是二胎孕38周临产了,宫口开了4厘米。

    “第一胎13个月前生的,7斤,过程顺利。”助产士补充道。

    “不到18岁就生二胎了啊!”小青惊得张大了嘴。同样是90后,小青比她大7

    岁,还没有男朋友呢。

    “那不是16岁多就生孩子了?”小青马上反应出她生第一胎的年龄。

    “我在产房接生过的最小的产妇是15岁,还只是个初中生。”玲玲说。

    “还在上初中就做妈妈了啊?”

    “没有做妈妈,30周,孩子是被打掉的。”

    沉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308KB,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