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80703
别把单位角色带回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6年第2期
     一位性格非常温和的同学,说到她那从事机械设计的丈夫,觉得最难以忍受的,不是那些明显的缺点,而是每天回到家里还一个劲儿地跟她说那些她根本不感兴趣的机械原理、设计图纸。直到有一天,她面对眉飞色舞的丈夫吼道:“你有完没完?烦不烦人?!”时,丈夫才一脸疑惑地打住了话头。

    另一个极端的故事,是报纸上登的,看了以后备感痛心。事业心特强且也有所成就的女主角,回到家里还无法忘记在单位的身份,不仅常常把白天遇到的不顺心事一股脑儿地甩给丈夫,还让本来就很压抑的丈夫承担着所有家务。直到有一天,丈夫“邂逅”了一位女“配角”,于是“老树发出了新芽”,因为他“不想下班以后还跟一位领导一起生活”。待到女主角有所觉察,一切已无可挽回,于是愤而弑夫。直到此时,她还搞不明白:为什么循规蹈矩的丈夫会背叛她?为什么对家庭作了这么大贡献的她却不能得到丈夫的忠诚和感激?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出演”着,结局更多的只是埋怨而不是仇恨。但这种现象提醒了人们:你到底应以怎样的角色去面对自己的爱人?

    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单位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统一。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单位,单位代表经济生活的来源:从生老病死到大小福利。因此,单位所体现的层次与水平,也决定了你家庭生活的质量,所以,“以厂为家”、“以校为家”风靡一时。如果仅仅作为—种工作精神,倒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如果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就未必让人感到舒服了。

    虽然生活好必须要以工作好为依托,但工作好却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和谐的家庭气氛。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分标准。“工作角色”“扮演”得很成功,而“生活角色”“演”得一塌糊涂的情况并不少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曾经流行的“生活就是工作”正慢慢转变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转变,直接冲击着每一个家庭。

    社会给了我们不同的角色:在单位里,你是职员、科长、经理等等;在家里,你是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父亲或母亲。在单一环境中的角色转换,显得容易得多;而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我们的角色转换却要费劲得多。这除了上面提到的“历史原因”外,更主要的可能是许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彼此内心的这种需要。

    也许,恋爱时他(她)对你的工作或学习的确表现过感兴趣,而为什么结婚后便转了“风向”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当初对方是想通过这些“载体”来了解你本人,那是初级阶段对你的角色考察而现实生活中极少会有人只是因为对你的工作感兴趣而与你成家的。

    当然,回到家里适时地调换角色,并不意味着对方不支持你的事业和工作。恰恰相反,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营造了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在家中很好地休整和放松对你的工作也会带来帮助,这是家庭环境以外所难以得到的。

    因此,当你回家时,千万不要把“单位角色”带回家。在你的配偶和孩子面前,你最好的角色应该永远只有个——亲人。, 百拇医药(春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