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43199
面癣82例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8年第7期
面癣82例临床分析

     2.7治疗结果:多数患者经过平均3周的治疗,皮损消退、瘙痒等不适症状消失。疗程结束时53例患者刮取皮屑行真菌镜检,48例阴性。

    3讨论

    3.1面癣的发病原因:胡志敏等[3]对114例30岁以上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面部菌株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菌株相一致,由此认为面癣主要致病因素是皮肤癣菌的自体接种,即通过抓挠、触摸等行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原菌感染至面部。国外Nenoff等[4]也有类似的发现。而从本组资料来看,有69.5%(57/82)的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并因瘙痒而抓挠,可见自体接种有较大的可能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面癣还可以通过个体接触而传播[5],本组患者中有8例经常去美容院接受面部护理,可能和被手部患病的工作人员传染相关;另8例在工作期间佩戴面部防护罩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来自同一单位同一班组,承认时有混用他人防护罩的现象。所以个人行为习惯也应引起重视,应避免接触已患病个体及混用他人相关物品。文献显示面癣好发于高强度工作者[5],本调查结果与之吻合,工人、农民及军事训练人员等占本组病例的52.4%(43/82),可能原因是在长时间的操作训练过程中,未能及时清洗汗液,或再接触外界物质、或面部挫伤等,为面癣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接触患病的动物而诱发面癣已得到了肯定[1,6-7],现代家庭饲养宠物普遍,本组资料显示41.2%(7/17)的儿童患者家庭饲养猫狗,由此可见加强宠物检疫的重要性。面部其他疾患如痤疮、脂溢性皮炎导致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易致真菌侵犯,但外用激素类软膏是否能诱发面癣呢?张书梅等[8]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毛囊和毳毛在疾病的早期就被侵犯,因此认为面癣与外用糖皮质激素无直接关系,但有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分析发现,16例患者在早期因“痤疮”、“湿疹”、“色斑”等原因有自行外用药物史,后来被误诊或漏诊的63例患者中大部分又应用了不恰当的外用药物治疗,所用药物大部分为糖皮质激素或复合制剂,用药时间从1周~9个月不等,甚至5例患者出现了典型的激素依赖性皮炎症状。由此我们认为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与面癣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具体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百拇医药
    3.2面癣的特点与诊断:在所有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中,面癣是最易误诊的病种,70%的患者早期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如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细菌感染、酒渣鼻等[1,6-7,9-10]。了解病程初始的症状和体征对早期诊断很有帮助,但大部分患者对自身早期面部症状记忆不清,多数患者仅描述为“红斑”、“脱屑”、“瘙痒”或“痘痘”。通过观察发现,面癣的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和病程的长短基本上呈负相关,病程越长临床表现越不典型。本组55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中,51例的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调查显示用力擦洗和搔抓以及误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导致皮损失去典型表现的主要原因[3],本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多有此方面的原因。这一点也可能说明了病程越长的患者,具有更多的机会去擦洗、搔抓、误用药物,因而临床表现越不典型。本组面癣患者的皮损形态相对单一,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脱屑,少部分在此基础上具有丘疹、丘疱疹。但观察中发现,当面癣合并其他面部疾病时,临床表现趋向复杂化,使得诊断更加困难。我们的体会是对于临床可疑或久治不愈的面部疾病如“痤疮”、“湿疹”等,应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一次阴性结果不轻易排除,可相隔数天后取材复检。
, 百拇医药
    3.2面癣的治疗:面癣与其他体癣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但由于面癣影响容颜,大部分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治疗愿望迫切,对于“及早治愈”的期望值非常高。针对患者这种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少部分患者采用了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如炎症明显、皮损广泛的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至于外用药物的选择,笔者认为诊断既已明确,应首选单方抗真菌制剂,本组患者应用2%利拉萘酯乳膏,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应告知患者,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一周,以清除毳毛、毛囊内的真菌,防止复发[1]。

    3.4面癣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及面部其他疾病的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部真菌病可通过自体接种导致面癣,应与面癣同时治疗。而面癣合并其他面部疾病时,可酌情处理,如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对皮肤屏障功能无显著影响,可滞后处理;但痤疮、湿疹、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面部疾病应与面癣的治疗同时进行,该类疾病破坏了面部的皮肤屏障功能,若不治愈,极易导致面癣病程迁延或复发。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Lin RL,Szepietowski JC,Schwartz RA.Tinea faciei,an ofen deceptive facial eruption[J].Int J Dermatol, 2004,43:437-440.

    [2]仲剑平.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862.

    [3]胡志敏,江 萍,周小勇,等.面部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及真菌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411.

    [4]Nenoff P,Mugge C,Herrmann J,et al.Tinea faciei incognito due to Trichophyton rubrum as a result of autoinoculation from onychomycosis[J].Mycose,2007,50(2):20-25.
, 百拇医药
    [5]Adams BB.Tinea corporis gladiatorum[J].J Am Acad Dermatol,2002,47(2):286-290.

    [6]夏 恂.面部体癣2例报告[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59.

    [7]Patel G,Mills C.Tinea faciei due to Microsporum cains abscess formation[J].Clin Exp Dermatol,2000,25(8):608-610.

    [8]张书梅,王培光,梁 波,等.面癣96例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8):519-520.

    [9]Lee SJ,Choi HJ,Hann SK. Rosacea-like tinea faciei[J].Int J Dermatol,1999,38(6):479-480.

    [10]金海生,许爱娥. 面癣23例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2):123.

    [收稿日期]2008-05-03[修回日期]2008-07-08

    编辑/李阳利, 百拇医药(林子刚 刘忠绪 凌伟军 李晶晶 肖红云)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