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28454
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9年第1期
     2培养黑素细胞及不典型痣细胞研究:黑素生成增加是氧化DNA损害的危险因素

    黑素合成是一个氧依赖的过程,这可能是形成色素的细胞中活性氧种(ROS)的一个潜在来源,另外黑素变异体-褐黑素的合成消耗半胱氨酸也可能降低细胞抗氧化屏障的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中酪氨酸诱导黑素合成的同时伴有ROS生成的增多及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的下调,临床上不典型痣细胞的黑素含量通常也高于正常黑素细胞。进一步研究,在3/4培养的不典型痣细胞中也观察到褐黑素合成增加的同时伴有早期细胞衰老,采用多种氧化还原作用敏感的分子探针检测还发现,培养的不典型痣细胞产生的ROS显著高于来自同一个体的正常培养黑素细胞,而单细胞凝胶电泳则显示不典型痣细胞中有更多的DNA断裂。研究的结果提示,作为一种紫外辐射的防御机制,黑素形成的增多也可能是诱导黑素细胞衰老或恶变的因素之一。

    [摘译自Photochem Photobiol. 2008;84(3):550-555.]
, http://www.100md.com
    颌面美容

    1成年人I型牙列拥挤和III型错牙合与正常咬合牙弓宽度的比较

    目的:验证成年人I型拥挤(CICR)、三型(CIII)和I型正常咬合(CIN)在牙弓宽度、上颌和下颌弓宽度、群组内性别多态性及性别比较这几个方面没有差别这个假说。材料和方法:选取39位CICR、40位CIII及40位CIN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都是美国白种人且都未进行过正畸治疗。组间采用方差分析,性别分析采用邓肯检验。结果:CICR组平均的上颌骨、下颌骨磨牙间及牙槽弓的宽度明显小于CIN组。CIII组平均的上颌磨牙及牙槽宽度也明显小于CIN组。而三组上颌骨和下颌骨平均的犬牙间宽度是相似的。CICR和CIN组上、下颌磨牙内弓宽度平均值相似,而这两组牙槽弓宽度明显大于阴性对照CIII组。CICR组的性别多态性不仅表现在在上颌牙槽宽度,而且在下颌尖牙间的宽度。三个组在尖牙间宽度上的性别差异是相似的,但是在其它宽度是不同的。结论:假设被本研究的结果推翻。
, 百拇医药
    [摘译自Angle Orthod, 2008;78(4):597-603]

    2上颌前伸对前反牙合的影响:修复单侧唇裂与正常青春期前男孩的对比研究

    目的:验证上颌前伸对前牙反牙合的影响在唇腭裂(UCLP)和正常青春前的男孩没有影响这个假说。材料和方法:18例经过手术并有前反牙合的UCLP男孩(平均年龄9.54±1.21)作为研究对象。18例非唇腭裂,有相似错牙合的男孩(平均年龄9.75±1.46)作为控制组。应用Hyrax装置和反向头帽。处理前后拍摄测颅X线片。计算机头影测量分析和统计学被应用。结果:两组在A点前移方面没有差别(P>0.05)。在UCLP组ANB角增加3.82度,而A-Pg (FH)增长5.89mm。而另一组ANB角增加2.68度,A-Pg (FH)增长3.66mm。UCLP组在矢状间关系的改变上明显大于非唇裂组(P<0.05)。而UCLP组下唇的改变却少于非裂组(P<0.05)。假设被推翻。经手术的UCLP组在矢状间关系和下骨顺钟向转位明显高于非唇裂组。下唇后移的量在UCLP组明显减少。
, http://www.100md.com
    [摘译自Angle Orthod,2008;78(4):617-624]

    3安氏I型非拔牙患者治疗后的牙合变化

    目的:验证安氏I型,非拔牙患者治疗后的牙合变化与患者及治疗因素无关。材料和方法:随机从St Louis大学正畸科病案处抽取138位患者。患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下牙合平面角和ANB角。治疗因素包括直接疗法时间和治疗的正畸医生。客观分级系统(OGS) 评分包括六个标准(除去临牙的接触和牙根角度),前部Bolton比在治疗后的模型上进行测量。结果:不完全的平均OGS评分为24.9±8.0。牙排列后牙合平面是影响整个评分的最重要部分。OGS的变化通过性别、预处理下牙合平面、ANB角、治疗后前部Bolton比和治疗时间来解释。下牙合平面角每上升4度部分OGS分数大约升高一点,每增加3个月治疗时间OGS几乎上升一点。大约16%牙排列和15%颊舌倾斜的变异是由于治疗的正畸医生。结论:I型非拔牙患者治疗后牙合变化能部分的通过患者和治疗因素来解释。[摘译自Angle Orthod,2008 ;78(4):625-630]
, 百拇医药
    4开合鉴别诊断的不一致性

    目的:为了检查开合鉴别诊断中的不一致性。材料和方法:视觉判断,共77个青春期后的前牙开合患者被分为以下几组:形态的、功能的或两者结合。使用下牙合平面角和常规的头部测量法将同一样本也分为离散过度组、非离散组或离散不足组。使用Kappa分析来验证两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chi2实验被用来分析在视觉评估的形态、功能或结合组之间离散过度、非离散和离散不足头影组的分布。kappa 值0.343显示在视觉判断和头影测量分析评估方法之间一致性很差(P<0.001)。结果:尽管预期使用头影测量评估为离散过度的患者在视觉评估为形态发生的,然而实际上超过一般的离散过度的患者被分为功能性的。结论:这些发现强调了单一使用头影测量评估分类开合的不完全性。

    [摘译自Angle Orthod, 2008;78(3):415-420]

    5牙齿位置对牙合接触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目的:验证增加牙接触是否对牙矫正固位期产生的主要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从病例中回顾分析100例使用齿位进行连续治疗的患者。同一时期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对照组。错牙合畸形严重度和完美的牙合分别采用正畸偏差指数(DI)和目标分级系统(OGS)进行评估。完成的每例患者使用Galleti咬合架制作模型。咬合记录来自于硅树脂材料制作的印模,而这些印模取自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期间的观感或使用齿位治疗末期。咬合记录的齿孔和投射区数量被定量化。结果:两组在牙合接触的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别(P=0.20)。然而齿位组的OGS分数(16.7)明显好于对照组(19.9)。结论:矫正固定器在改善牙合方面是有效的,但是这个效果与牙合接触的增加没有关系。矫正固定器主要通过牙尖复位到改良的牙尖吻合来改善首先的次序牙排列。

    [摘译自Angle Orthod,2008;78(6):1050-1056]

    6结合下牙合牵引成骨技术的正畸治疗及口牙合功能改变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完成一例希望纠正颏不足和上唇前突,采用牵引成骨结合正畸治疗的15岁患者,该患者属于Angle II分类1错牙合,伴随着下牙合后缩、低下牙合平面角和对韧切牙。首先在下牙合牙列安装一个四角簧装置以纠正双侧前磨牙区域内的对韧牙。接着一个经过调整的方丝弓矫正器应用于上牙合和下牙合牙列。3天后,开始执行下牙合牵引成骨术。在牵引中及牵引后,上下牙弓的开合使用上下各个方向的橡皮筋校正。使用方丝弓矫正器的治疗时间是14个月。在治疗中获得骨性I类牙弓基座关系、好的面部侧貌及牙齿牙尖吻合的最佳条件。咀嚼时的下牙合运动的前后位像没有改变。然而最大间隙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肌电图扫描发现咬肌和前颞肌的活动度及最大咬合力都增加了。该病例提示采用正畸联合牵引成骨技术在改善发育后期下牙合前突患者口牙合功能方面是有效的。[摘译自Angle Orthod, 2008;78(6):1125-1132]

    7骨性III型错牙合畸形上下牙合手术治疗后的稳定因素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判断影响骨性III型错牙合畸形上下牙合手术治疗后的稳定因素。材料和方法:调查包括使用MeSH和医学主题词检索1959年9月到2007年10月这一时期的资料。选择标准是恒压列两牙合手术后稳定,成人骨性III型错牙合畸形。随访至少12个月,随机和非随机临床对照实验(RCCTs;CCTs),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临床研究至少对比两种治疗措施而没有未处理或正常对照的研究。结果:共搜索到1783篇文献。在根据选择和淘汰标准筛选后,15篇文献适合最终的回顾性分析。其中两项研究是低质量,12个中间,一篇高质量,这些都以随机临床研究表示出来。研究中大多数有充足的样本量、误差分析方法和充足的统计方法。因而研究的水平足够得出有根据的结论。结论:上下牙合同时手术纠正III型错牙合畸形术后上牙合前移5mm是稳定的,术前矢状牙合间偏差纠正少于7mm。

    [摘译自Angle Orthod, 2008;78(6):1141-1152]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 王正辉 屠军波摘译]

    [收稿日期]2009-01-01

    编辑/贺艳梅, 百拇医药(佚名)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