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89383
单纯铜针留置和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宋维铭,薛文丽,吴佳君,王千文,郭鑫,王太玲,于浩,郑行跃,王佳琦
第1页
第6页

    参见附件(5061KB,6页)。

     Key words: vascular malformation; vein malformation;copper needle;vascular anomalies;treatment; embolization

    脉管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脉管病变,1982年,Mulliken等[1]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特点,将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二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于1996年为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ISSVA)所推崇[2]。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是血管真性肿瘤;脉管畸形为微静脉或静脉、淋巴管、动脉、混合脉管的异常扩张和沟通,是脉管发育畸形。l993年3月~2010年3月,笔者科室应用铜针留置、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4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总结。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2~56岁。脉管畸形分类:静脉畸形43例,动静脉畸形3例。病变部位:面颈部34例,上肢6例,下肢4例,躯干2例。病变面积24~780cm2,其中1例静脉畸形广泛分布整个左上肢及胸部。铜针留置数目16~49枚。铜针留置5~8天,患儿不宜超过1周。治疗1~3 次,其中第1次治疗41例,第2次治疗4例,第3次治疗1例,再次治疗至少间隔6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铜针制备:选用直径1.0~3.0mm的工业铜丝,截成长5~10cm,将一端打磨成尖,另一端弯成圆形制成铜针(见图1),用砂纸擦去氧化层,使纯铜外露,行高压灭菌2次后备用。

    2.2 铜针留置方法:依据脉管畸形的部位、形态、范围、深浅分别采取单纯铜针留置、铜针留置加环形缝扎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2.2.1单纯铜针留置术:35例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适当麻醉。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将备用铜针再用灭菌砂纸擦亮、露出纯铜,浸入75%酒精内备用。美兰标记病变范围,用12号或16号注射针头在病变外缘的正常皮肤处刺孔,将备用铜针由刺孔刺入,使铜针由病变周边向中心刺入直达病变血窦内,此时可明显感到窦内落空感和纤维间隔的阻力感,深度约3~5cm,每隔1~2cm刺入一针,将针的另一端外露留置。外露铜针部分以酒精纱布分隔包绕、包裹,局部棉纱、棉垫敷料适当加压包扎。必要时可重复治疗,一般至少间隔6个月。

    2.2.2 铜针留置加环形缝扎:11例患者,麻醉满意后,按预定设计位置,以粗三角针,用4-0或7-0丝线贯穿病变深面,每隔0.3~0.5cm进行环形间断结扎缝合,将脉管畸形阻隔在固定区域内,环扎后将铜针刺入脉管畸形血窦内。

    2.3 铜针留置后局部反应:麻醉消失后,患者局部出现肿胀、胀痛,一般铜针留置后6h左右开始呈现轻度炎症反应,1~2天内局部轻、中度水肿、发热、压痛明显,3~4天局部水肿、胀痛明显加重,4~6天针孔处有淡黄色无臭性分泌物流出,1周左右针孔处可流出无菌性坏死的血栓样物,坏死的血栓样物自针孔周围溢出明显并且铜针有明显松动时,即可拔除铜针。拔针后,坏死物质流出较多,水肿迅速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拔针数天后可挤出坏死组织及血液混合物,逐日减少,红肿随之消退,针孔创面开始愈合。

    2.4 铜针留置后全身反应:留置铜针期间患者体温一般在38.0℃~38.5℃,有时可达39℃或更高,部分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个别患者出现面色口唇苍白。根据留置铜针的数量可持续3~7天,偶有高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对症处理后缓解。

    2.5 术后处理:铜针治疗后根据患者情况,可给予如下处理:①术后严密监护生命体征;②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补充液体5~7天;③必要时给止痛药或镇静剂等进行对症治疗;④体温在38.0℃~38.9℃,可用物理降温,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可注射柴胡、安定等,体温超过39℃可静脉点滴地塞米松 5~10 mg;⑤术后7天左右铜针松动,针孔处有脓血样分泌物流出,即可拔除铜针;⑥定期换药,挤出坏死组织及血凝块,加压包扎至针孔创面愈合;⑦病变缝扎者术后8~14天拆除缝扎线;⑧针孔创面愈合后继续弹力织物加压包扎3~6个月。

    2.6 血清铜及肝功能检测:对同意取血、一次留置铜针达38、40、41、43、47及49枚的6例脉管畸形患者,在铜针治疗前及铜针治疗5天后分别取静脉血,采用美国Perkin-Elmer公司ICP/65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血清铜测定,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7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参考Achauer等[3]制定的方法,基于脉管畸形体积和质地的改善,将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分为四级:I级(差):瘤体缩小0%~25%;II级(中):瘤体缩小26%~50%;III级(好):瘤体缩小51%~75%;IV级(优):瘤体缩小76%~100%。

    3 结果

    3.1 临床治疗效果:本组治疗患者46例,术后获随访6~24个月。治疗效果:I级(差) 3例,占6.5%;II级(中) 11例,占23.9%;III级(好) 27例,占58.7%;IV级(优) 5例,占10.9%。总有效患者(包括中、好和优)43例,占93.5%(见图2~3)。

    3.2 血清铜检测结果:铜针治疗前、后血清铜检测结果见表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铜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3.3 肝功能检测结果:铜针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见表2~3,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铜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两大类。脉管畸形按照组织结构分为毛细血管畸形(又称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脉畸形及混合畸形,按照血液动力学分为高流量脉管畸形和低流量脉管畸形,不同类型的脉管畸形治疗方案不同。过去文献上对其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4],治疗方法也不统一,在Mulliken分类的基础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061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