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活文摘·养生版》 > 2010年第6期
编号:12030017
重要的是“健康”,而不是“病”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0年第6期
     婷,这个没有作者照片哈。

    程云林,出生中医世家,对中西方医学均有深入研究,融汇中医经络理论与西方自愈疗法。同时为心理催眠治疗师和潜能开发专家,“云林学步”健身法倡行人。《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一种将催眠与按摩相结合的自愈方法》一书的作者。

    用极其简易的自愈养生法,唤起一直被压抑乃至忽略的身体潜能,去除人人都会有的病痛之苦,以这种方式修得的健康之福,才是最划算的!

    不记得是去听哪位成功学讲师的课了,只见老师一边在白板上板书,一边慷慨激昂地阐述:

    “3×6=18,对不对?”

    “对!”整齐的回答震天响

    “9+9=18、7+11=18、2+16=18……”老师并不回头,一路写下去。
, http://www.100md.com
    “8+10=18、6+12=18、4+14=18、5+13=18……3+15=18、1+18=18……”

    “老师,错了,错了!”

    “1+17=18,老师,写错了!”

    “……不对呀!”

    老师回过头来,只是微笑地看着大家,由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直到课堂重新恢复安静。

    “大家看到没有,前面有那么多对的,我们感觉理所当然,只有这一处错了,大家立刻把注意力集中过来了。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惯性,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错误的、不好的方面,却忽视了正确的,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的好的那些方面……”

    其实,我们对待身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一谈到健康,谈到养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病”。
, http://www.100md.com
    难道,维持身体健康的状态不比“治病”来得重要得多吗?

    难怪《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兄弟三人,皆行医。

    兄弟三人中,以老三的名望最高,大家都愿意到他那儿去看病,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很多病人被抬着来看病,没多久,都很感激地走回去了。只有一小部分实在等不及的病患或者并非危急的病人才去老二那看病,当然病人也比老三那儿少多了。老大的诊室前则可以用冷清或者门可罗雀来形容,也几乎没有危重病人去他那看病。

    有一次,一位高人带着他的弟子分别拜访了这兄弟三人,回到住处,高人问弟子:你看这兄弟三个哪一位医术最高?哪个最差?弟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是老三的医术最高。那么多危急的重病号,在老三的治疗下都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老三的医术肯定是最高的吧?老二就差了点,也没什么重病号找他,我看随便哪个医生都能应付。老大最差,治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毛病,难怪没人信他,没把他饿死就算好的了。”
, 百拇医药
    高人连连摇手:“大谬!大谬!如果把医家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老大应该当之无愧地被称做‘上工’,他的治疗不着痕迹,在人家的疾病还没有成形的时候,就使之消弭于无形,不致发展成危重疾病,这种功力,不是一般医生能够达到的。老二就稍微差一些了,在病人疾病成形以后,能够适时地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其不至于向更加危急的阶段发展,这样的医生被称做‘中工’是没问题的。老三最差,只能被称做‘下工’,那么多的危重病人被他救治过来,看起来是救人无数,可是在疾病根本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不去发现它、治疗它,等到疾病变得非常严重时才出手救急,岂不是‘劳命伤财’?”

    当然,故事的片面性是难免的。以病人的危急程度和病人数量的多寡来分辨医生的好坏,确实不一定准确,毕竟这世上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讳疾忌医的,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健康”比“疾病”更重要,我们应该更重视刺上的“玫瑰”,而非玫瑰上的“刺”,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拥有真正的春天,生活才能随时随地散发出动人的芬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