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性科学》 > 201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679043
爱情和内在伴侣(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日 中国性科学2013年第11期
     【摘要】 亲密关系以及爱情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看,爱情绝不是简单的对压抑性客体的替代性寻求,走入恋爱关系的男女代表着他们敢于认同俄狄浦斯父母,同时也克服了俄狄浦斯期的障碍。爱人不仅具有将无意识的色情和温柔、性和理想化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在爱中吸收了攻击性。而我们的内部客体系统中也内化了父母之间的联系,这个内在伴侣关系不仅与母亲相关,而且也与父亲有关,内在伴侣的形成是俄狄浦斯时期孩子需要,孩子需要解决那些难以忍受的冲突,并期望保持父母彼此恩爱的印象。这个时候一对恩爱的夫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在恋爱中,自我各部分间的界限会变的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会融化。在孩子与其他的伴侣们交往的过程中,她(他)的内在客体还会进一步发展。如果青春期时能够体验到足够多的伴侣关系,这时形成一个独立而具有人际调试功能的内在配偶,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帮助一位年轻人找到合适自己人生的人生伴侣。

    【关键词】 亲密关系; 爱情; 客体关系; 理想客体; 内在伴侣

    1引言

    亲密关系一定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是强烈的(对彼此都有显著影响的)、经常的(经常影响彼此的)、多元的(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和持久的(影响彼此很长时间的)(Kelley et al,,1983,p. 38)。Brehm(2005)关注的是朋友和爱人两种伴侣关系。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在这6个方面与其他的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1]。Roy 等人(1995)认为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的、愉快的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归属需要使得“我们和感觉与自己有关联的人的固定的交往变得必不可少”(Baumeister & Mark Leary,1995,p.501)。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关系,只有与那些了解和关心我们的人交流和互动才会达到满足[2]。

    亲密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但亲密关系也存在一些潜在代价。事实上,关系在很多方面都是让人失望的。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室友、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当然,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因此冲突也最大,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将会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下讨论亲密关系以及爱情。

    2爱情和内在伴侣

    2.1对爱情的认识

    一提起爱情,除了Sternberg 的爱情三元论以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见解[1,3]。Person(1990)认为,爱情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是常见的,爱情只可能存在于重视个体的文化中,这些文化中积累着很多关于爱情、本能和文化生活的神话故事,它们为个体创造的爱情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文化的潜意识。Person还强调想象为我们早年的经历抹上了某种色彩,然后构成了对爱人的选择,也就是说爱情不仅仅只是和性冲动相关的本能得到宣泄,而是超越了本能需要的生理水平,通过逃离父母亲客体,变换成贴近深爱的、非乱伦的客体来满足本能的需要。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爱情是对丧失客体的重新寻找[4]。Person总结认为,在最佳的状态下,爱情可以超越我们意识层面的限制。

    另一位学者Bergman(1987,1990)认为,被爱者被认为同时具有个体丧失的好妈妈身上的优点,是承诺的结合体,并且能够消除个体早年在于理想化客体关系中未被满足的需要。他认为爱情的产生满足3个条件:所爱者身上,能够找到丧失的爱的客体;所爱者能够消除原始客体带来的伤害;所爱者能够提供原始客体给不了的东西。Bergman觉得爱情要有4个特征:理想化;温柔;认同;游戏。他(1990)还提出爱情的6大天敌:对原始客体转移不够;童年期得到的爱有太多的创伤;成人期得到的爱有太多的创伤;嫉妒并想占有所爱的人;自恋;敌意。也就是压抑的愤怒会导致情感厌倦或性活力缺乏。

    Bristol(1990)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爱情的演变也是由各个节点构成的一条线。他认为复杂的爱情包含着各个因素:害怕灭绝;丧失新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害怕身体受伤。

    以上这些理论与认识对于我们理解爱情和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无论是否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理解亲密关系,这个框架是很难用来预测爱情的,爱情绝不是简单地寻求被压抑的客体,它也需要详细且深入的探讨了解一些影响机制[1-3,5-9]。

    2.2客体关系理论的解读

    Kernberg(1991)认为,坠入爱河“暗含爱人能将想象和色情结合在一起,以及建立深度客体关系的潜力”。爱人“不仅具有将无意识的色情和温柔、性和理想化的自我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而且也在爱中吸收了攻击性。”恋爱的双方都从被压抑中释放出来,因为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令人兴奋的俄狄浦斯期异性父母的全新替代,以及那个温柔的、前俄狄浦斯期的母亲(Sharff & Sharff)。他认为,走入恋爱关系的男女代表着他们敢于认同俄狄浦斯父母,同时也克服了俄狄浦斯期的障碍。

    Jill Scharff用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来解释恋爱关系是如何形成和保持[6]。Kernberg(1991)认识到开始发展亲密情感的时候,恋爱双方会产生一种特殊动力来强制重复和修复过去与父母的关系,这样“双方就能完善彼此的主导性客体关系,并以一种新的、无法预测的方式来形成新的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每一方都会引发另一方的俄狄浦斯或前俄狄浦斯客体的特征,而与这些客体间,另一方曾经体验到充满攻击性的冲突。” Kernberg用“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来解释配偶双方与他们的社会关系间的动力操作:他们的密友或分析师可能成为理想客体,专门吸收配偶们的攻击性,这样就能保持他们两人之间的好关系。然而这对配偶生活和工作中的大群体,可能出于对这对配偶彼此拥有的嫉妒,并不愿吸纳和接受这对配偶的攻击性[10]。 (于飞 王艳艳)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