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79
编号:13614298
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5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79
     3讨论

    慢性胃炎是现代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或疼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中医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采取汤剂或针灸治疗,西医治疗以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存在一些不良作用。相形之下,针灸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足三里穴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简、便、验、廉”的优势治疗方案。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对于各型脾胃疾病均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4]。《灵枢·五邪》言“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肠中寒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现代文献也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明显优于上、下巨虚[5]。侯云霞等[6]也指出“足三里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所以如何针刺足三里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针刺深度在针刺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到针刺的疗效。《灵枢·经水》:“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是最早关于针刺治疗深度的记载。然《黄帝内经》有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因此,一直以来针刺深度并无固定标准,多出于医者自身经验判断,且对于针刺深度的选择上有一些分歧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