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2
编号:13567645
“灸疮”考辩(4)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92
     4.3 古今医家以灸感“气至”,为灸法“温通”得效标志

    艾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温热刺激以及炎性化脓现象,系由于艾火的“温通”刺激,才造就了灸法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27]。《灵枢·刺节真邪》曰:“火气已通,血脉乃行”[10]。“火气”是古人对灸感的描述,“火气己通”表明艾灸优势在于温通,而灸感“气至”是艾灸温通效应的感知标志[46]。《医宗金鉴》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25],亦指施灸量足达到灸感出现或传导现象。

    灸与针刺一样,“气至而有效,气不至则不效”,“气至病所”的感传作用,为灸和针的疗效标志之一,也是灸针疗法作用机制的主要所在[6,47]。古代医家如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3“痔”记载“灸痔法……觉火气通至胸乃效”[19],卷4“心痛”记载“它日心疼甚,急灸中管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而散,此灸之功也”[19]。

    现代中外医家注重灸法临床疗效,如承淡安[48]先生认为临床施灸是否能到达相应的病理层次决定了治疗能否取效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61 字符